Duhamel改良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

Duhamel改良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

一、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南南[1](2021)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并评价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疗效,为手术时机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自2011年6月至2020年5月接受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治疗,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儿6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实验组(0~3岁)33例和对照组(3~14岁)34例,所有患儿以病史、典型临床症状、查体等为基础,联合重要检查包含腹部X线、钡剂灌肠(barium enema,BE)、直肠肛管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直肠黏膜活检(rectal suction biopsy,RSB)以及金标准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手段来确诊。两组患儿均收治于我科,并都实施改良Soave根治术,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性别、BMI、狭窄长度等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术中术后情况以及小肠结肠炎、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瘘、污粪、复发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比较两组之间各个指标的差异,综合评价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BMI、狭窄长度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1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24%,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年龄与患儿术后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年龄小的患儿临床疗效显着,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因此患儿一经确诊,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患儿的远期生活质量。

王李[2](2020)在《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文中认为背景:排便梗阻综合征(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是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的一种常见的类型。它发病率高,临床治疗疗效往往不尽满意,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ODS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辅助灌肠、生物反馈和手术治疗等。当患者不能耐受泻药或灌肠等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即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迄今为止,文献报告的针对ODS的手术方法超过百种,主要分为经腹手术途径和经会阴手术途径两大类,两种手术途径都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目前国际上尚无一种手术方法成为金标准。到底选择经腹手术途径还是会阴手术途径仍存在很多争论,迄今为止,尚无共识。2017年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ASCRS)颁布的直肠脱垂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医生的经验、手术习惯和患者因素如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类并结合性别、年龄以及患者意愿等综合考虑。因此,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ODS患者的治疗疗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选择最为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意义重大。ODS作为一种多因素多症状性疾病,患者排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盆底及盆腔器官松弛脱垂的解剖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异常调控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完整的直肠肛门排便感觉功能对排便反射过程至关重要,ODS患者便意感频繁、肛门直肠坠胀疼痛却又排便困难的临床表现,很可能与直肠的神经感受器及敏感性异常变化有关。然而,迄今为止,有关ODS患者的直肠粘膜神经感受器分子表达变化及敏感性研究尚未见报告,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1 vanilloid 1,TRPV1),也称作辣椒素受体,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A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subtype A1,TRPA1)广泛分布于肠道的感觉神经元、粘膜层、粘膜下层及肌层中,参与肠道的运动、分泌及内脏疼痛感觉等机制调节,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功能调节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TRPV1在肠道神经和非神经纤维上均可以与TRPA1共表达,在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它们在肠道的运动感觉等信号传入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团队前期的研究发现,TRPV1、TRPA1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中存在异常表达的现象,可能与结肠低敏感有关。但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尚未见报道,值得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ODS患者及成人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手术后疗效,探索ODS患者的个体化手术选择方案。同时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83例ODS患者和22例巨结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分析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2.前瞻性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进行经腹直肠腹侧直肠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分析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3.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RPV1、TRPA1和5-HT3R、5-HT4R在ODS患者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RPV1和TRPA1在O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经腹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会阴手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晚期并发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3)。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经腹手术组优于经会阴手术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腹手术患者中,经腹直肠固定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与经腹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便秘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急诊巨结肠患者行一期造口术,二期再行结肠切除术亦是有效的办法。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对以ODS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便秘患者的术后长期随访功能结果是有效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01)。结论:1.在ODS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腹手术和经会阴手术途径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疗效。经腹手术患者的便秘改善率优于经会阴手术,且其复发率要明显低于经会阴手术。而在经腹手术中,额外增加乙状结肠切除术并不能有更好的便秘改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患者情况个体化进行。腹腔镜下结肠切除、Duhamel吻合手术对成人巨结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成人巨结肠患者采用一期确定性手术还是分期手术,以及肠管切除的范围均需要个体化分析,应早诊断早手术,尽量避免急诊手术,减少肠造口的可能。2.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联合左侧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它对以ODS为主的重度混合型便秘患者具有满意的疗效,可作为个体化术式选择的一个选项。3.ODS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分析患者的主诉和需求,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和一般情况,以及医生个人的经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个体化选择,同时还需要有长期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支持。4.TRPV1、TRPA1和5-HT3、5-HT4受体在ODS患者的直肠粘膜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TRPV1、TRPA1可能通过5-HT3、5-HT4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在ODS患者的排便感觉运动机制调控上起着重要作用。

于冠宇,张卫,孟荣贵[3](2020)在《成人巨结肠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文中提出便秘的病因复杂,重度便秘患者常伴随多种身心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也存在一定困难。其中成人巨结肠引起的便秘若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的痛苦,本文依据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对成人巨结肠的40余年外科诊治经验、研究结果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就成人巨结肠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进行述评,分析各类型成人巨结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手术注意事项,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成人巨结肠外科手术的优势,旨在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成人巨结肠的诊治水平。

李亮星[4](2020)在《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的手术治疗效果,为常见型HD提出合理化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间于我科接受HD手术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32例和三孔腹腔镜辅助Swenson手术28例两组。所有患儿根据典型临床症状、体征、钡灌肠造影和24小时后延迟腹平片检查、肛管直肠测压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常见型HD。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术前肛管直肠测压数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24h、72h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Ig G、Ig A、Ig M、补体C3、补体C4检测体液免疫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检测蛋白质代谢指标;随访术后1月、6月、1年和5年行肛管直肠测压、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大便失禁、稀便失禁、污粪程度确定排便功能;随访其它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5年生活质量。评价大便失禁、污粪严重程度采用李正肛门评分标准,评价排便功能采用Rintala评分方法,采用小儿肛肠术后生活质量评定调查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别;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偏多,术后近期大便失禁、污粪现象较为严重,术后1月李正肛门评分更低,肛管静息压比较下降更明显,而直肠静息压更高,术后1月、6月李正肛门评分稍低;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及术后每日大便次数无明显差别;术后中远期排便功能及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别;术后5年李正肛门评分、Rintal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结论: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肛Soave手术虽然术后近期对比恢复效果欠佳,但腹部没有可见瘢痕、美观效果好,中远期对比无明显差异。Swenson手术操作更简便,可先切取肠壁活检节约手术时间,但腹部遗留更多瘢痕。因此,针对常见型HD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手术医师的习惯及患儿家属的选择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王东明[5](2020)在《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体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消化食物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并最终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是胃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的消化及残渣排空过程中适时地将内容物向前推进。生理状态下,胃肠道运动是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复杂而严密的调控之下,由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效应细胞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等共同协调完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外来神经纤维的调节;期间多种神经内分泌介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缩胆囊素等也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ENS是分布于消化道管壁内的内在神经网络,按神经元胞体聚集的位置可分为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其中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在调节胃肠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ICC是一类分布于ENS与SMC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目前研究认为ICC作为起搏细胞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而且可介导ENS与胃肠道SMC之间的信号传导,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分布在肠壁的ENS感受肠内容物的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通过中间神经元传递到肌间神经丛,引起兴奋性信号的增加及抑制性信号的减少,经过ICC尤其是位于纵行肌及环形肌之间的ICC-MY综合到慢波,最终产生SMC协调性的收缩与舒张,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ENS 由肠神经崤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derived cells,ENCDC)发育形成,随着胚胎的逐渐发育,ENCDC沿原始消化管迁移、定殖并分化成为众多不同亚型的肠神经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ENS。ENCDC迁移分化是一个耗时而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基因及肠道微环境因素的严密调控,如果ENS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将最终导致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Neuronal intestinal malformations,NIM)。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以及过去称作巨结肠类缘病之一的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均是NIM的常见类型,具有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目前认为是ENS发育异常的不同结局,同时也有报道显示合并存在肠道微环境及ICC的异常,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增加了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困难与不便,也要求我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第一部分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Neurexins是一类表达于突触前膜的神经表面粘附蛋白,与其突触后配体Neuroligins相互作用,在诱导CNS兴奋性谷氨酸能与抑制性y-GABA能神经突触的发生、分化、功能维持及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Neurexins与Neuroligins亦表达于ENS肌间神经丛,且表达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加,与ENS发育具有时间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ENS的发育过程;在HSCR病变肠段Neurexins与Neuroligins表达明显降低,患儿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同时存在异常,表现为血清谷氨酸含量的降低及y-G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HSCR受累肠段结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胃肠运动同样依赖于兴奋性信号与抑制性信号的协调与平衡,基于Neurexin、Neuroligin基因在ENS的表达及其在诱导突触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出Neurexin与Neuroligin基因可通过控制突触的形成影响肠道的运动功能的假设。IND为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的一种,以粘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增生、巨神经节、异位神经节等为特征性病理表现,虽然病理特征不同于HSCR表现为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然而临床表现却与HSCR非常类似,均存在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IND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于HSCR无神经节细胞段近端的肠管,是HSCR术后仍表现出便秘及功能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IND是否是一类独立的疾病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动物模型是其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Tlx2基因敲除(Tlx2-/-)小鼠表现出肠道肌间神经丛的增生,与人类IND非常相似,是目前研究IND重要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Neuroliginl主要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突触,与Neurexins相互作用,通过募集突触相关蛋白及受体诱导谷氨酸能突触的生成。基于以上论述及假设,在本次研究中将以Neurexinl与Neuroliginl作为目的基因,以Tlx2-/-小鼠为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及相关的谷氨酸能突触在IND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Tlx2基因敲除杂合子(Tlx2+/-)小鼠,Tlx2+/-小鼠间杂交繁殖,子代小鼠采用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Tlx2基因敲除纯合子(Tlx2-/-)小鼠。选择8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Tlx2+/-及STlx2-/-小鼠,采用玻璃球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将玻璃球逆行放置在距离肛门2cm结肠,以玻璃球排出需要的时间代表结肠排空时间;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后,心脏取血获取小鼠血液标本,解剖后获取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全层标本。2、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以及谷氨酸能突触前标志物谷氨酸囊泡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1,VGLUT1)与谷氨酸能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部位;采用Western-blot及qRT-PCR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VGLUT1及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3、将8周龄雄性Tlx2-/-小鼠随机分为5组,按0.1mg/Kg通过灌胃(HIG组)及保留灌肠(HRE组)两种途径对Tlx2-/-小鼠进行石杉碱甲药物干预,同时通过灌胃(SIG组)及保留灌肠(SRE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CON组不做任何处理,药物干预持续8周时间。4.干预结束后按前述方法对不同分组Tlx2-/-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获取小鼠血液标本及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标本;通过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技术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及VGLUTI、NR1在不同分组小鼠结肠的表达,通过ELISA实验对不同分组小鼠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分组之间有无变化。实验结果1、通过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证实位于Tlx2基因第二个外显子长度为173bp碱基序列被敲除;Tlx2+/-与WT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Tlx2-/-小鼠体重小(P<0.05),发育相对迟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截至8周龄26%(33/127)雄性Tlx2-/-小鼠死亡;大体解剖发现Tlx2-/-小鼠末端回肠、盲肠、及近端结肠扩张,远端结肠呈现收缩状态。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lx2-/-小鼠肌间神经丛增生,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同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I、NR1均主要表达于结肠ENS肌间神经丛;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结果显示Tlx2-/-小鼠 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在结肠表达较WT及Tlx2+/-小鼠明显升高(P<0.05),VGLUTI、NR1表达趋势同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一致(P<0.05);并伴随有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TIx2-/-小鼠在结肠动力检测试验中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其存在结肠动力障碍(P<0.05);Tlx2+/-小鼠与WT小鼠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使用石杉碱甲对Tlx2-/-小鼠进行干预后,同对照组SIG、SRE组及CON组比较,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中 HIG、HRE 组 Tlx2-/-小鼠结肠 Neurexin 1、Neuroligin1表达下降(P<0.05),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1及NRI表达量也随之降低(P<0.05);并且伴随着血清中谷氨酸含量的下降(P<0.05);同时,在结肠动力检测中HIG与HRE组Tlx2-/-小鼠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缩短,提示其结肠动力改善(P<0.05);不同给药途径HIG组与HRE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Neurexinl、Neuroligin1与结肠动力相关,谷氨酸能突触在结肠ENS中存在并随 Neurexin1、Neuroligin1 表达的变化而变化,提示 Neurexin1、Neuroligin1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可能通过其对结肠谷氨酸能突触的调节作用实现;2、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变化与结肠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的变化一致,可能是反映肠道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潜在的辅助性检查指标;3、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可能是石杉碱甲的潜在作用靶点。第二部分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HSCR以肠壁ENS神经节细胞缺如为主要病理特征,发病率大约为1/5000,仅次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第二位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病变肠段因神经节细胞缺如而导致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以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功能性肠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尽管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Duhamel等多种手术方式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其发病机制仍然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HSCR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基因异常学说”及“肠壁微环境学说”,但均不能解释所有的HSCR病例,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ICC是一类分布于SMC之间的特殊细胞,具有基底膜成分,在空间上呈现三维网络结构。ICC不仅与SMC之间存在的广泛的缝隙连接使ICC与SMC在电生理上耦联在一起形成多细胞功能复合体,同时也与ENS神经纤维膨体存在密切联系形成“类突触样”的结构。作为起搏细胞,ICC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CC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电位并将其传递到SMC引起节律性的收缩,而且可以将ENS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冲动整合到慢波,以调节胃肠运动。ICC功能异常将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瘫、便秘、贲门失弛缓症等。有研究显示,在HSCR受累肠段ICC数量减少及结构异常,并可能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重要的肠壁微环境因素,Laminin是ECM的重要组分,在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形态维持及抑制细胞凋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胚胎时期Laminin异常聚集可能导致ENCDC在正常的迁移之前过早的分化、定植而不能到达结肠远端从而导致HSCR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但同样受到ECM影响由ENCDC迁移、分化而成的盆腔神经丛却正常,同时也有报道显示Laminin可促进ENCDC的迁移及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Laminin在参与HSCR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其他的作用途径以及在ENCDC移行完成之后是否仍然发挥重要生理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ICC是一类具有基底膜的间质细胞,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将肠壁微环境因素与ICC相结合,研究Laminin在HSCR肠壁中的表达及对ICC的影响,进一步阐述HSCR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1、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累计收集HSCR血清及结肠标本48例,同期收集腹股沟斜疝血清标本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病人,HSCR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结肠标本分别从HSCR患儿手术切除结肠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及正常段获取,为减少肥大细胞对实验的干扰,解剖显微镜下将结肠标本粘膜层剥离,保留浆肌层并分为三份;一份甲醛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c-Kit抗体作为ICC细胞标记与Laminin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节段肠壁中的表达及定位关系;一份进行全层组织免疫荧光,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观察ICC的三维结构在各肠段结肠标本中有无异常;剩余的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对Laminin及c-Kit在结肠浆肌层标本中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3、血清标本在患儿入院后行常规血液学检查时采集,待血液凝固后离心收集上层血清,通过ELISA实验检测HSCR及对照组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表达。4、取胚胎第18天Wistar大鼠孕鼠肠管,采用酶解法分离ICC并通过磁珠分选(Immunomagnetic sorting,MACS)对ICC进行富集,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分选细胞进行鉴定;通过siRNA转染沉默Laminin表达或加入不同浓度(LN1组:10ug/ml;LN2组:20ug/ml)的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对ICC进行干预,干预完成后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实验检测Laminin对ICC细胞c-Kit的表达影响,并进一步采用MTT实验与TUNEL染色研究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1、石蜡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aminin及c-Kit染色在肌层内部及肌间均可见阳性染色,c-Kit染色标记的ICC周围可见Laminin包饶,部分部位染色标记相互重叠,提示Laminin与ICC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与正常段相比,在HSCR狭窄段标本中,Laminin表达明显降低,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间的ICC(ICC-MY)以及肌层内部ICC(ICC-IM)也均明显减少;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全层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CC-MY呈网格状结构,ICC-IM呈类平行状结构,在HSCR狭窄段可见ICC数量明显减少并伴有空间结构的严重破坏;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组织结构的破坏相对较轻。Western-blot及qRT-PCR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Laminin及c-Kit在HSCR狭窄段的表达最低,移行段、扩张段次之,正常段最高(P<0.05)。2、经过ELISA检测,遗憾的是HSCR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的表达与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经酶解法分离及免疫磁珠富集后,所提取细胞ICC标记物c-Kit表达阳性,平滑肌标记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表达阴性。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以上调c-Kit的表达,高浓度的LN2组较低浓度的LN1组上调更加明显(P<0.05);经过siRNA沉默ICC细胞Laminin表达之后,c-Kit的表达也相应的下降(P<0.05)。MTT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表达后ICC表现出更严重的细胞活性的下降,而加入外源性的大鼠Laminin蛋白后可以抑制ICC细胞活性的降低,对ICC细胞活性的下降的抑制作用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在高浓度LN2组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下降的抑制作用较低浓度的LN1组更明显(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后ICC细胞凋亡增加,而加入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抑制TNF-α导致的细胞凋亡。实验结论1、在HSCR患儿病变肠段Laminin表达降低的同时伴有ICC数量减少以及正常结构的破坏;2、Laminin可维持ICC细胞c-Kit的表达及细胞活性,并抑制其细胞凋亡;3、HSCR患儿病变肠段ICC的异常可能由Laminin表达降低所介导,继而导致受累肠段起搏功能异常而最终表现出结肠动力障碍,可能参与HSCR的发病。

李静[6](2019)在《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以时机理论为指导,以照护者的照护需求为导向,从患儿照护者、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四个不同角色出发,了解并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在患儿疾病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照护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阶段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来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依次采用质性、量性方法,分成两个阶段开展研究。第一阶段属于质性研究:以时机理论和现象学方法为指导,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苏州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普外科接受巨结肠根治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照时机理论将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划分为4个阶段,使用半结构访谈法,分别对疾病4个阶段(疾病准备期、围手术期、排便训练期和适应期)的共47例照护者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访谈,以Colaizzi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了解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照顾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干预,通过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定稿后制定指导方案。第二阶段是以时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段性干预研究: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苏州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普外科符合条件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及其照护者,要求每名患儿对应1位照护者。对照组接受普外科常规护理和随访,观察组针对患儿照护过程的疾病4个分期实施以时机理论为指导的阶段性家庭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提高照护者的照顾能力来改善患儿的预后。选取6个观察时机,比较两组患儿照护体验的动态变化,包括照护者照护焦虑自评SAS、照顾能力FCTI及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选取的6个观察时机分别为:疾病准备期选取诊断巨结肠出院后1周、1月,围手术期选取根治术后24h,排便训练期选取根治术出院后1周、1个月,适应期选取根治术后3个月。结果:第一阶段质性研究:按时机理论提炼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4个不同阶段的照顾需求,分别为:(1)疾病准备期:①疾病知识与治疗计划需求;②情感与精神支持需求;③专业技能操作需求;④分担照护任务需求;(2)围手术期:①手术信息需求;②分担照顾任务需求;③缓解患儿不适需求;④术后并发症预防需求;⑤减轻经济负担需求;(3)排便训练期:①督促执行力需求;②排便训练信息及技能需求;③院外康复计划需求;(4)适应期:①延续护理需求;②社区医疗支持需求;③协助回归社会需求。第二阶段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干预研究:共有80例患儿及其照护者纳入本研究,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两组患儿及其照护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的结果显示:疾病准备期出院1周调查,两组患儿照护者S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1个月及根治术后24h、术后出院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观察组患儿照护者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准备期出院1周调查,两组患儿照护者FCT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时间段观察者患儿照护者FCTI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性研究整理分析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在患儿疾病的各个阶段具体的照护需求;以质性研究的结果为指导,结合多位专家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应用效果显着,可有效降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的焦虑评分,提高照护能力,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居家护理提供了实践依据。

王淼[7](2018)在《改良Duhamel和Soave手术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改良Duhamel手术和经肛门Soave拖出术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完善其手术方式的不足,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并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的60例年龄在18岁至42岁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分为改良Duhamel手术组和经肛门Soav e拖出术组,其中38例采取经肛门Soave拖出术,22例采用改良Duhamel手术,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肛周皮炎、尿潴留、小肠结肠炎、吻合口瘘)和晚期并发症(吻合口狭窄、污粪、便秘复发、小肠结肠炎等)进行对比统计,术后随访1年,对远期疗效:便秘改善情况(术前、术后排便频率及排便时间)、男性性功能障碍、排便控制能力情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手术时间改良Duhamel手术组比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长(230.5±43.5minvs201.3±11.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比改良Duhamel手术组出血量少(205.6±16.2mlvs255.2±18.7ml)、术中输血量少(15.4±10.5mlvs25.2±17.4ml)、术后住院时间短(10.2±0.5dvs11.6±1.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7±0.6dvs3.2±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中发生早期并发症14例,发生率23.3%,其中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7例,改良Duhamel手术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晚期并发症15例,发生率22.0%,其中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9例,改良Duhamel手术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方面:术后随访3个月有60例,改良Duhamel手术组22例,经肛门Soav e拖出术组38例,术后随访6个月有60例,改良Duhamel手术组22例,经肛门S oave拖出术组38例,随访12个月44例,改良Duhamel手术组22例,经肛门Soa ve拖出术组22例。便秘改善情况: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排便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改良Duhamel手术组与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术后Wexner便秘评分相似(12.31±4.23vs12.27±4.42),与术前Wexner便秘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Duhamel手术组术后排便次数2次/天与术前排便间隔天数5.82±6.32天,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术后排便次数1.9次/天与术前排便间隔天数5.82±6.32天,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平均排便时间(6.4±4.31vs20.4±11.3min),改良Duhame l手术组平均排便时间(7.2±2.35vs20.4±11.3min),两者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性功能障碍改良Duhamel手术组与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均无男性性功能障碍情况的发生,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经肛门Soave拖出术组在排便控制方面(4.36±4.75vs 7.56±6.65)及大便性状方面(1.55±1.24vs2.78±2.26),评分优于改良Duhamel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肛门Soave拖出术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与改良Duhamel手术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优于改良Duhamel手术,能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长期排便控制能力也优于改良Duhamel手术,两者均能显着改善巨结肠病人的便秘情况,但便秘改善情况、男性性功能障碍方面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经肛门Soave拖出术及改良Duhamel手术的远期疗效评价仍需大量的临床病例和长期密切随访调查来评估。

符策君,董琦,林海,李权[8](2017)在《改良Soave根治术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改良Soave根治术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方法将118例该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Soave根治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45、0.001、0.041及0.006);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和肛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0和0.009);观察组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改良Soave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优于改良Duhamel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少,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杨利静[9](2016)在《全结肠型巨结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巨结肠疾病(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失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在儿童发病率约为1/20005000。有报道该病受以RET基因为主的10余种基因突变的影响。为胎儿时期肠道神经移行发育异常导致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缺失。移行过程在胚胎发育第612周时发生,共需7周左右时间。肠神经系统是由胃肠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网络结构。多数肠神经节细胞位于肠壁环肌与纵肌间的肌丛和位于黏膜下层内,黏膜层也有少量神经节细胞。肌间神经节细胞和黏膜神经节细胞支配调节胃肠运动,肠的许多功能,包括运动、分泌、血管张力等,主要由肠神经系统自主控制。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神经节细胞的缺失导致相应肠段缺乏正常蠕动功能,主要临床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腹胀、便秘、呕吐、肠梗阻等,严重者有消化道穿孔表现。临床工作中,巨结肠疾病根据累及病变结肠的长度,主要分为超短段型、短段型(S-HD)、和长段型(L-HD),长段型主要分为结肠、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全结肠及小肠。巨结肠疾病常规辅助检查有直肠黏膜活检(rectal suction biopsy,RSB)、钡剂灌肠造影检查(contrast enema,CE)、直肠肛管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等,受年龄及病变肠段的影响,以上辅助检查阳性率低。该病最终确诊依据术中肠壁组织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是先天性巨结肠最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手术治疗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经典手术方式有Rehbein手术Swenson手术Duhamel手术Soave手术等,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手术方式逐步的完善,改良Duhamel手术、改良Soave手术、Martin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改良Soave手术创伤小,国内及国外应用较广。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减少了开腹手术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全结肠型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累及自肛门至回盲部水平,不超过回盲部近端50cm小肠,发病率在巨结肠疾病中约占2%-13%。全结肠型巨结肠,病情重,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阳性率低,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治疗较困难。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全结肠型巨结肠文献报道较少,术后长期随访资料缺乏,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例全结肠型巨结肠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分析总结临床共性与特性,为全结肠巨结肠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全结肠型巨结肠病例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全结肠型巨结肠术前检查及临床表现特征。根据患儿所实施手术方式情况,将本组患儿分为两组:一期行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一期行回肠造瘘术,二期行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长期门诊及电话随访术后患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应用统计学分析比较计算结果。结果:巨结肠根治术后3月,分期手术较一期根治术后排便情况明显改善。本组符合要求10例患儿术后评分结果与参考文献中改良Duhamel手术对比,数据显示,在腹胀再发、大便性状方面,改良Soave手术较改良Duhamel手术好。统计学数据显示短期术后恢复情况,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较Martin巨结肠根治术好。结论:1.TCA根治术后排便恢复,分期手术优于一期根治术,分期手术较一期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多;2.TCA根治术后短期并发症,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优于Martin巨结肠根治术;长期术后小肠结肠炎并发症,改良Soave巨结肠根治术优于改良Duhamel巨结肠根治术。

李威汉[10](2016)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处理策略,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病例术后因各种原因再次手术病例共60例,其中首次在我院行巨结肠根治术有42例(42/416,10.1%),另外18例由外院转入。本组男性56例,女性4例,首次手术年龄最小为1月,最大为12岁,其中1岁以下26例,1~3岁19例,3岁以上15例,平均年龄28.6个月,中位年龄12个月。本组病例行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经历1次手术有34例,2次手术有23例,3次及3次以上手术3例。统计并分析再次手术病例的原因,结合临床分型、首次根治术式、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再次手术与既往手术病理结果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次手术年龄与术后便秘复发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手术年龄与术后吻合口漏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超过1岁患儿,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率较年龄小于1岁患儿高。术前巨结肠临床分型:短段型4例,常见型38例,长段型10例,全结肠型3例,结果显示巨结肠术前临床分型与再次手术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手术方式:经肛门改良Swenson术32例,再次手术例数2例;Duhamel术43例,再次手术例数2例;改良Rehbein术50例,再次手术例数7例;经肛门改良Soave术282例(单纯肛门拖出74例,开腹辅助166例,腔镜辅助42例),再次手术例数40例。9例病人外院转入,首次根治手术方式不详或不能确定,结果显示首次巨结肠根治术与再次手术关系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次手术的原因有:术后便秘复发28例(46.7%),其中误诊类缘病使手术中切除肠管范围不足5例,病变肠管切除不全21例,吻合口狭窄及内括约肌痉挛2例;吻合口漏20例(33.3%),其中有2例术后肛门吻合口回缩(3.3%);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0例(16.7%),其中有1例吻合口肠扭转;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裂开4例(6.7%);术后盆腔脓肿2例(3.3%);术后出血1例(1.7%);副损伤性瘘3例(5%):直肠尿道瘘1例(1.7%)、直肠阴道瘘1例(1.7%)、肛瘘1例(1.7%),其中有8例病人同时合并有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28例术后便秘复发病例中,再次手术病理结果与首次病理结果相符有21例,有5例病例首次诊断巨结肠,再次手术术后病例诊断巨结肠类缘病,手术范围切除不恰当有2例,术中切除了扩张段肠管,狭窄段未做切除。获得随访例数48例(80%),失访例数11例(18.3%),死亡1例(1.6%)。在访病人中:41例病人均能自主排便,排便控制良好,大便次数1-3次/天,大便成形,偶有稀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童无明显差异;4例病人有少量肛周污粪,不影响日常生活;3例近期出院的病人间断发生小肠结肠炎。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吻合口漏与手术年龄相关,年龄越大,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会越高,其临床分型、首次手术方式与再次手术率无明显相关。对于吻合口漏及副损伤性瘘等围手术期并发症:保守治疗无效时,强调当机立断手术探查,特别是吻合口漏,应果断造瘘,充分引流。便秘复发强调术前全面了解既往诊疗过程,充分准备,必须了解吻合口及结肠形态功能做到术前诊断证据充分,强调以术前或术中病理检查作为手术依据。再次根治术应在可靠的病理诊断基础上实施,尤其是便秘复发及既往造瘘术后的病例。盆腔的精准解剖是完成手术的关键。

二、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疗效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排便梗阻综合征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及疗效比较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经腹直肠腹侧补片固定术联合左结肠切除术治疗以ODS为主要特征混合型便秘的初步探索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TRPV1、TRPA1在ODS患者直肠粘膜中的表达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排便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Neurexinl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创新点及局限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6)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基于时机理论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者不同阶段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家庭护理干预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各阶段、各人群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二: 巨结肠患儿及其照护者资料调查表
    附录三: 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
    附录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五: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全程教育手册(节选)
致谢

(7)改良Duhamel和Soave手术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分组
        1.2.2 观察指标
        1.2.2.1 围手术期指标
        1.2.2.2 术后随访内容
        1.2.2.3 排便功能评估
    1.3 统计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分析
    2.3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2.4 两组患者术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2.5 两组患者远期预后评估
        2.5.1 患者排便情况评分
        2.5.2 便秘改善情况
第3章 讨论
    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插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8)改良Soave根治术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改良Soave根治术
        1.2.2 改良Duhamel根治术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
    2.2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
    2.3 两组患儿肛门功能评分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9)全结肠型巨结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二 资料和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改良Duhamel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疗效对比[D]. 周南南.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排便梗阻综合征个体化手术方式探索及TRPV1、TRPA1在其直肠粘膜的表达变化[D]. 王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3]成人巨结肠的诊断及外科治疗[J]. 于冠宇,张卫,孟荣贵.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03)
  • [4]腹腔镜辅助经肛Soave手术与Swenson手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对比研究[D]. 李亮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D]. 王东明. 山东大学, 2020(11)
  • [6]基于时机理论的照护模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照护中的应用[D]. 李静. 苏州大学, 2019(02)
  • [7]改良Duhamel和Soave手术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临床疗效观察[D]. 王淼. 青岛大学, 2018(12)
  • [8]改良Soave根治术与改良Duhamel根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效果[J]. 符策君,董琦,林海,李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18)
  • [9]全结肠型巨结肠的临床研究[D]. 杨利静. 郑州大学, 2016(03)
  • [10]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D]. 李威汉.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Duhamel改良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8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