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谈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罗有发[1](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相较于旧教材在内容和知识逻辑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其中“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新增栏目在教材中的数量和所占篇幅远远超过其他栏目,该栏目对教师教学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栏目的具体运用,我们对“探究与分享”进行了概念界定,讨论了探究与分享的内在联系,同时从整套教材出发分析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特点和作用。接着以八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梳理了“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数量和分布,从栏目选用材料、栏目问题设计、栏目呈现形式的角度对“探究与分享”栏目做了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学校等三个角度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做了深入分析,发现该栏目在运用过程中存在教师缺乏对栏目的有效利用、学生未深度参与栏目的运用、学校对教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缺乏重视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有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能力、学生探究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学校缺乏重视和相应评价机制等。针对此,提出了有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策略:一是增强教师有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学校要加强重视,助力栏目有效运用。
韦聪维[2](2021)在《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韵律、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情感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古诗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由于当前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古诗文教学存在效率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阅读量小的问题。群文阅读教学法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简称“群文阅读教学”。它是教师首先确定一个议题,然后根据议题选择文本进行组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建构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弥补当前单篇古诗文教学的部分缺陷,在解决“教”与“学”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笔者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实施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即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通过多角度的文本选择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通过梳理分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四个关键要素:议题、文本组合、集体建构、达成共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提出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目前,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已经逐步开始在小学进行实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四种方法总结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如形成了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以及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同时也发现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议题设计的开放性不足、文本组合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足以及引导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为使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笔者基于当前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制定鲜明开放议题、选择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四个层面提出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建议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与分析,为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舟洋[3](2021)在《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进入教育界的视野,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育人功能受到广泛关注。高中历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历史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集夯实基础、巩固技能、提高能力等功能于一体。框架式教学法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骨架教学、专题教学、拓展应用三个阶段,根据教学任务科学重组教材知识,对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将框架式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尚少,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如何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复习阶段教学的新思路,如何通过框架式教学法更大程度地发挥高中历史复习阶段教学的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首先对框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阐释,分析框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探讨其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为研究框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可操作性,对高中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一线历史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访谈材料,发现学生难以在复习阶段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均呈现出一定的消极被动倾向,导致历史教师的教学规划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能高效统一。针对以上等问题,论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为证实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价值,论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完整展示同一知识内容在骨架教学、专题教学、拓展应用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组织以及可达成的教学目标。最后,论文针对教学设计进行效果分析及反思。教学案例的实践证明,框架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扎实基础,形成系统性的历史思维与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框架式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论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框架式教学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中。
李月梅[4](2021)在《“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依托建构主义和问题教学理论,通过“问题—活动—提升—运用”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核心素养的一种更加成熟的问题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探究“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主要研究如何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问题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主问题引领式教学”等相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价值,为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奠定基础。第二,整合问题教学、建构主义、核心素养教育三种教育理论,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实施路径、评价以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依据教育评价理论,制定了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方案。第三,分析了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实验教学的特点,依据“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制定了概念、规律、实验三个高中物理课型的教学流程;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高中物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课题,编写了教学设计,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学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评价。本研究的结论:综合教学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学设计案例的量化评价分析,以及评价者和笔者对各个教学设计做出的质性评价分析表明,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其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董小玉[5](2021)在《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将其他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某一主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辐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主题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方面,当下的项目学习、创客教育、STEM教育理念等都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另辟蹊径,尝试着眼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系统梳理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调查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尝试构建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和相关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行动研究试用与改进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一、二章内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梳理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和主题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题式教学核心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主要是第三章内容。通过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提出主题式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是关于主题式教学流程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的初步提出,主要是第四章内容。根据前人对主题式教学流程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构建了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流程,包括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反思五个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主题式教学策略,确定主题策略:主题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主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设置实践性较强的主题任务;活动策略: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分享与互动的创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包括第五、六章内容。笔者选取贺州市A中学高一(5)班的6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情况进行观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作品和实践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进行分析,总结行动研究效果和主题式教学策略。第五部分是总结展望,主要是第七章内容。包括研究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转变,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不高,教师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认识不足,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影响因素有个人水平、行为情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教师能力五个因素。二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包括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反思等五个环节的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主题式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使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确定主题策略:主题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主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设置实践性较强的主题任务;活动策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分享与互动的创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展示多人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呼斯乐[6](2021)在《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地理学科属性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应在理论上成为地理课程共同的学科核心素养。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类型多样,目标鲜明,合理地优化“活动”系统能够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源于蒙古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教学案例能让蒙授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真正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载体,在相关理论和研究背景下,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蒙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典型案例分析,实施教学设计,提出实施策略,促进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初步形成并拓展学生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思路和提高学习能力。本文首先通过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11个“活动”系统,结合蒙授学生学情选择贴近蒙古族生活环境和蒙古族文化习俗的案例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第二,进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蒙授初中生和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和教育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基本内涵的了解不够深刻、对蒙古族文化中蕴含的人地协调思想了解不够全面、缺乏具体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实践活动;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缺少学习兴趣、学习途径较为单一、学习方式传统;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人地协调观的了解不够系统、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不合理、人地协调观评价方式单一。第三,通过分析16个培养人地协调观为主的典型教学案例,得出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教学评价可测量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6个案例分析启示,和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包括:依据课标和蒙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制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蒙授初中生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相关的案例,教学评价设计要注重将内隐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或言语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完善,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3个教学策略: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策略、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策略、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策略。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四级认知水平,需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在教学案例中突出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教学过程中模拟蒙古族文化习俗或居住环境,运用情境教学;突出人地问题,提供充分的人地协调信息,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和探究人地问题;设计开放式结论,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碰撞和思考的空间,避免结论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开放式的作业中,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促进蒙授初中生达到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目标。
罗瑞[7](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王彬彬[8](2021)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关注当代地方、国家和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与综合性成为地理学科常学常新、永葆活力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发挥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审视时事热点应用视角和效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探寻高中地理学科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性以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如何发挥其内在优势成为主要问题。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教学专着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并在分析18个教学案例和设计5个教学案例以及实施1个教学案例过程中获得启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选择性必修2为例,结合课程标准9条内容要求和教材11节内容,从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视角分析得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表和基于教材的时事热点体现表以及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二是设计5个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教学案例,分别是“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三是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分别是立足课程标准选定时事热点主题、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和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和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孟凡敏[9](2021)在《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应用能够提高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效率,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应用课堂中学习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应用导学案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结合,做到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梳理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进行整理,通过访谈法总结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遴选的12个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中总结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的设计策略;设计了三个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将笔者设计的一个导学案案例进行实施并总结出实施策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根据访谈高三地理教师,提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并且针对2019年人教版地理教材,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内容系统化。第二,设计了由前测评析、考情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梳理、课堂探究、课后反馈七个环节组成三个导学案案例(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区域发展类),笔者从案例分析启示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总结出:根据课前检测了解学情;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情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学习目标制定;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学法指导;采用以图串知的形式梳理基础;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形式激活地理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内化地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梯度性习题反馈;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十条设计策略。第三,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实践,归纳出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的三条实施策略,分别为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开展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堂探究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活动的关键;课后反馈的总结和评价是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导学案的升华。
王晓庆[10](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及优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教师的提问,贯穿着课堂的始终,作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沟通与互动的媒介之一,起着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是课堂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关于教师提问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例如,《论语》中有句话是这样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在说,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在学生积极思考但是不能完全想通的时候可以给予他们一些恰当的提示,这个提示并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一些带有目的性、引导性的问题,去将学生的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调动起来,从而能够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有效问题。有效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优化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逻辑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启发学生获得问题答案从而掌握知识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规律。本论文的写作背景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主要是围绕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展开,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课堂中历史教师提问的现状,例如在提问的次数上频率过高;提问的内容上,与讲授的内容具有不相关性;提问没有深度,层次过浅;问题的内在逻辑性混乱;不能正确把握问题的主次等。除此之外,对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的原则以及具体方法,如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进行因材施教,那么针对这个不足教师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部分教师在课后没有及时地对该课堂提问的所产生的一系列教学效果进行记录,缺少反思性提问,导致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或是由于课程任务压力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或是把提问当作惩罚手段的惯性思维,教师应注意改变这种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师生关系不和谐,因此,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愉快地课堂氛围中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后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提出一些对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设计问题的优化建议以及处理方法。
二、例谈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例谈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探究与分享”栏目概述 |
2.1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相关概念 |
2.1.1 探究 |
2.1.2 分享 |
2.1.3 “探究”与“分享”的内在联系 |
2.2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特点 |
2.2.1 栏目内容的生活性 |
2.2.2 栏目问题设计的思辨性 |
2.2.3 栏目开展的活动性 |
2.3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作用 |
2.3.1 通过栏目开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2.3.2 让学生在探究与分享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拓展思维 |
2.3.3 引导学生对开放性问题探究、分享,实现价值引领 |
2.4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数量和类型 |
2.4.1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数量及分布 |
2.4.2 “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类型 |
3 “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 教师未有效利用“探究与分享”栏目 |
3.1.1 教师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使用频率和深度不够 |
3.1.2 教师对“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的运用缺乏创新 |
3.1.3 教师开展的“探究与分享”栏目活动流于表面 |
3.2 学生未深度参与“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 |
3.2.1 学生参与“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
3.2.2 学生对“探究与分享”栏目问题缺乏深入探究 |
3.3 学校对教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缺乏重视 |
3.3.1 未高度重视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运用 |
3.3.2 为教师提供的相关培训不足 |
4 “探究与分享”栏目在运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教师缺乏有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能力 |
4.1.1 教师未深入研究“探究与分享”栏目 |
4.1.2 教师缺乏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有机整合 |
4.1.3 教师组织开展“探究与分享”栏目活动的能力欠缺 |
4.1.4 教师课后缺少深入的教研学习 |
4.2 学生探究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欠缺 |
4.2.1 学生探究与分享的意识不高 |
4.2.2 学生探究与分享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 学校缺乏重视和相应评价机制 |
4.3.1 学校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够重视 |
4.3.2 缺少对“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评价机制 |
5 有效运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策略 |
5.1 增强教师有效利用“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能力 |
5.1.1 深化教师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全面认识 |
5.1.2 提高教师对“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整合能力 |
5.1.3 提高教师开展“探究与分享”栏目活动的能力 |
5.2 提高学生探究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
5.2.1 提高学生探究与分享的意识 |
5.2.2 提高学生探究与分享的能力 |
5.3 学校要加强重视,助力栏目有效运用 |
5.3.1 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 |
5.3.2 拓展教师学习渠道,完善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统编版教材的使用 |
2.改进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3.个人研究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文献综述 |
1.古诗文教学的研究 |
2.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4.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古诗文教学 |
2.群文阅读教学法 |
3.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教学要求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1.通过增加古诗文的数量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 |
2.通过提炼整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
3.通过多维度的文本组合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 |
1.对议题的要求 |
2.对文本组合的要求 |
3.对集体建构的要求 |
4.对达成共识的要求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 |
1.形成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可行思路 |
2.形成了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
(二)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存在问题分析 |
1.议题设计开放性不足 |
2.文本组合模式单一 |
3.学生自主建构的时间与空间不足 |
4.引导问题设计针对性不足 |
三、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建议及课例分析 |
(一)制定鲜明开放的议题 |
1.正确认识议题的分类 |
2.提升议题设计与选择的能力 |
(二)运用多样化的文本组合方法 |
1.课内多篇的组文形式 |
2.课内外相结合的组文形式 |
3.课外多篇的组文形式 |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建构 |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课堂主权 |
2.变讲解为引导,实现角色隐退 |
(四)提高引导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引导达成共识 |
1.针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 |
2.基于文本整体提问 |
(五)小学高段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课例与分析 |
1.课内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2.课外多篇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3.课内外相结合文本组合的应用课例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高段古诗文汇总 |
致谢 |
(3)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框架式教学法的概念阐释与应用依据 |
(一)概念阐释 |
(二)应用依据 |
二、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应用现状的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1.设计调查问卷 |
2.分析调查数据 |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1.存在问题 |
2.原因分析 |
三、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策略 |
(一)转变教育理念 |
1.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
3.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 |
4.树立正确的历史知识观 |
(二)巩固基础搭建骨架 |
1.巩固基础知识 |
2.根据历史知识的时空线索搭建框架 |
(三)综合知识整合专题 |
1.分析知识逻辑 |
2.根据历史知识的性质内容搭建框架 |
(四)查缺补漏深化概念 |
1.完善思维体系 |
2.根据习题训练的发散思维搭建框架 |
四、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案例 |
(一)基础阶段构建知识框架 |
1.确立教学目标 |
2.设计教学内容 |
(二)整合阶段规划内容专题 |
1.确立教学目标 |
2.设计教学内容 |
(三)拓展阶段强化内涵应用 |
1.确立教学目标 |
2.设计教学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4)“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二、课堂提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问题与主问题 |
二、 “问题引领式”教学 |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 |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体系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问题教学理论 |
三、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
第三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以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作为主问题 |
二、主张教师在后的课堂教学 |
三、将生成和再创造作为学习发生的标志 |
第四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究 |
一、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主线 |
三、促进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五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
第三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
一、问题情境性和导学原则 |
二、学习深度性原则 |
三、教学有效性原则 |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流程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第三节 主问题的设计 |
一、主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
(一)主问题应具有主导性 |
(二)主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
(三)主问题应具有整体性 |
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
(二)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
(三)依据学生实际设计主问题 |
(四)依据原始物理问题设计主问题 |
第四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
二、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 |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 |
(二)评价工具及分析 |
(三)评价者 |
第四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第一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概念教学流程 |
二、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三、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二节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规律教学流程 |
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课堂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
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
一、物理实验教学流程 |
二、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
三、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的评价 |
(一)量化评价 |
(二)质性评价 |
第五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不能止步 |
二、“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TDES评价指标及详细说明 |
附录B CTDES评分细则举例 |
附录C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D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E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
附录F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2.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出 |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
2.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2.主题式教学 |
3.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辨析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3.协作学习理论 |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现状调查 |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提纲 |
4.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问卷设计及分析 |
5.调查数据分析 |
6.调查结论 |
四、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流程和策略 |
(一)教学设计原则 |
1.学生主体性原则 |
2.引导性原则 |
3.实践性原则 |
(二)教学流程 |
1.确定主题 |
2.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 |
3.开展主题活动 |
4.作品展示与评价 |
5.总结反思 |
(三)教学策略 |
1.确定主题策略 |
2.设计策略 |
3.活动策略 |
4.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 |
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概述 |
(二)行动研究准备 |
(三)行动方案设计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六)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六、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一)学生作品分析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1.信效度分析 |
2.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前后测分析 |
3.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各维度前后测分析 |
4.描述统计分析 |
(三)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总结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调查结论 |
2.行动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实施效果调查 |
附录4:第一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5:第二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6:第三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7:第一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附录8:第二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附录9:第三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致谢 |
(6)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 |
1.国内外“活动”系统研究背景 |
2.国内外人地协调观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研究现状 |
3.国内外中学民族课程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活动 |
2.地理活动 |
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4.人地协调观 |
(二)理论基础 |
1.地理科学论 |
2.活动课程理论 |
3.建构主义理论 |
4.多元智能理论 |
二、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中适宜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
(一)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统计 |
(二)教材“活动”系统中蕴含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
(三)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分析 |
三、蒙授初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 |
(一)基本情况 |
1.调查对象的选择 |
2.调查的主要内容 |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1.初中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认识 |
2.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人地协调观培养情况调查 |
3.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
4.蒙授初中生已有人地协调观水平分析 |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
1.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认识现状存在的问题 |
2.蒙授初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
3.蒙授初中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
四、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说明 |
1.案例来源 |
2.案例分析目的 |
3.案例分析视角 |
4.案例分析方法 |
(二)案例分析呈示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教学目标将人地协调观培养水平具体化 |
2.教学过程突出人地协调观内涵 |
3.教学评价需可测量人地协调观 |
4.教学设计组成要完整 |
5.研读教材和课标是基础 |
6.分析学情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五、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一)利用活动系统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
1.教学案例选择 |
2.依据4F教学模式 |
3.教学案例设计 |
(二)《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启示 |
(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启示 |
(四)利用“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实施策略 |
1.观察民俗,举一反三激发思维火花 |
2.深学细悟,提升人地协调观认知 |
3.知行合一,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操作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遴选适合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活动”系统 |
2.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案例设计的一般程序 |
3.提出基于“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汇总表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报告 |
附录三:案例分析目录 |
附录四:其他教学案例分析 |
附录五:教学设计 |
致谢 |
(7)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二、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
(一)时事热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分析 |
(二)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分析 |
(三)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三、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组成说明 |
1.案例来源与遴选 |
2.案例分析的目的 |
3.案例分析的视角 |
4.案例分析的方法 |
(二)案例分析过程 |
1.案例来源说明 |
2.案例分析过程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
2.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视角 |
3.时事热点与地理活动的结合方式 |
4.时事热点与教学评价的联结手段 |
四、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
1.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 |
2.依据时事热点的特性 |
3.依据BOPPPS教学模型 |
(三)案例设计的呈现 |
1.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2.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
3.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 |
(四)案例设计的分析 |
1.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
2.案例中时事热点选择分析 |
3.案例中时事热点应用分析 |
4.案例中课堂总结设计分析 |
五、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过程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评价 |
(二)案例实施启示 |
1.丰富融合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手段 |
2.设计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线索的学案 |
3.充分预设时事热点中开放问题的生成 |
4.注重挖掘时事热点中深层思想的体现 |
六、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 |
1.立足课标选定时事热点主题 |
2.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 |
3.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
4.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 |
(二)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 |
1.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 |
2.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
3.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 |
4.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分析得出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 |
2.设计5 个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
3.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20 年上半年主要时事热点汇总表 |
附录2 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联系性分析 |
附录3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4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致谢 |
(9)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整理和复习策略分析 |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整理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调查与分析 |
三、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 |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说明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四、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 |
(一)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组成 |
(二)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以《农业区位》为例 |
(三)高三地理一轮导学案设计策略 |
五、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实施 |
(一)“农业区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实施 |
(二)开展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实施策略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案例设计 |
附录2:高三地理教材知识系统 |
附录3:高三地理一轮导学案案例分析表 |
致谢 |
(10)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及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观察法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学理论依据 |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的调查问卷 |
1.基本情况 |
2.统计结果 |
(二)教师的调查问卷 |
1.基本情况 |
2.统计结果 |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
1.教师频繁发问 |
2.提问内容脱离教学内容 |
3.不注重启发式教学 |
4.问题的内在逻辑混乱 |
5.问题不分主次轻重 |
三、产生的原因 |
(一)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 |
(二)缺少反思性提问 |
(三)课程任务压力的影响 |
(四)把提问当作惩罚手段的惯性思维 |
(五)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
(六)教师能力的停滞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
四、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原则和优化方法 |
(一)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启发诱导原则 |
3.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
4.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原则 |
5.坚持现实性原则 |
(二)具体方法及实例 |
1.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导入 |
2.进行层层设问 |
3.学会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提问 |
4.开放式提问 |
5.运用假设 |
6.注重对不同课时之间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
五、反思与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提问现状的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例谈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运用研究[D]. 罗有发.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韦聪维. 大理大学, 2021(08)
- [3]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D]. 高舟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月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D]. 董小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培养蒙授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研究[D]. 呼斯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D]. 王彬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9]高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为例[D]. 孟凡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及优化建议[D]. 王晓庆.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