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冼宏立[1](202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体表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建立甄别梗死相关动脉的诊断流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纳入2018-01至2020-09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RCA组和LCX组。对比不同梗死相关动脉(IRA)所致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有意义的心电图指标,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根据造影结果,确定相关梗死动脉的梗死节段(近、中、远),将RCA闭塞组分为两组,近段闭塞组与中远段闭塞组,寻找能辨别不同节段病变的心电图指标,并评价诊断价值。根据结果尝试建立更有效的诊断流程。根据造影结果统计影响心电图指标的影响因素,包括:血管病变支数(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冠脉优势型(右冠脉优势型与左冠脉优势型)、侧支循环(有侧支循环与无侧支循环),再进行分组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指标准诊断能力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纳入21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RCA闭塞174例与LCX闭塞组45例,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Killip分级、EF值、BNP、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症状到心电图时间、症状到PCI术时间、病变节段、存在侧支循环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以右冠脉优势型为主,但在LCX闭塞组中左冠脉优势型明显增多,占31.1%。2.IRA为RCA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I导联ST段压低≥0.1 mV、I导联ST段压低≥0.05 mV、aVL导联ST段压低≥0.1 mV、aVL导联ST段压低≥0.05 mV、ST段压低aVL导联>I导联、I和aVL导联ST段压低≥0.05 mV、I和aVL导联ST段压低≥0.1mV、ST段抬高III导联>II导联、aVR导联ST段等电位线、aVL导联S/R>1∶3、V1导联ST段抬高≥0.05 mV、V3导联ST段压低/Ⅲ导联ST段抬高≤1.2、IRA为LCX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的体表心电图指标包括:I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aVL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I和aVL导联ST段抬高或等电位线、III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II和III导联ST段等电位线、III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aVR导联ST段压低≥0.05 mV、aVR导联ST段压低≥aVL导联、aVL导联S/R≤1∶3、V1导联ST段压低≥0.1 mV、V1和V2导联ST段压低≥0.1 mV、V5或V6导联ST段抬高≥0.05 mV、V5和V6导联ST段抬高≥0.05 mV、V3导联ST段压低/Ⅲ导联ST段抬高>1.2。而V1、V2、V3导联的ST段压低加权值/II、III、a VF导联的ST抬高加权值比值不能用于IRA的辨别(P>0.05)。其中III导联与II导联ST段抬高比值其诊断IRA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接近90%。3.判断RCA近段病变的特异指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STD I+AVL导联≥0.4mV、STE V1≥0.1mV,其特异度分别为95.83%、85.42%、92.71%,敏感度均较低,12导联心电图中未发现敏感且特异的心电图指标。4.多个组合型心电图指标在诊断IRA时,能明显提高特异度,甚至可达100%,但敏感度均较前下降。5.提出三步甄别IRA的流程:(1)III与II导联ST段抬高比值;(2)V5或V6导联是否存在ST段抬高;(3)aVL导联S/R比值。较既往Fiol与Tierala等人诊断方法正确率更高,且辨别RCA闭塞敏感度更高,达95.98%,特异度为82.22%。6.根据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对比分组前后敏感度及特异指标,多支病变及左冠脉优势型使诊断RCA为IRA的大部分心电图指标特异度下降,而敏感度无明显影响,使诊断LCX为IRA的大部分心电图指标敏感度下降,特异度无明显影响。认为多支病变及左冠脉优势型为减低各心电图指标诊断能力的影响因素。7.侧支循环对各心电图指标诊断价值无明显影响,与分组前对比,敏感度与特异度无明显改变。但在RCA闭塞组中,有侧支循环组与无侧支循环组对比,发现II导联出现病理Q波比例在有侧支循环存在的患者中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IRA的体表心电图存在差异,本研究提出的根据体表心电图甄别IRA的流程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在IRA为RCA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II导联无病理Q波出现,RCA远段可能有侧支循环形成。

王大震[2](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改变对于预测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行CAG检查的急性心梗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集患者症状发作时的心电图,根据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分为QRS-T夹角>90°组和额面QRS-T夹角≤90°组。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改变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QRS时限延长组和QRS时限正常组,根据ST段改变的导联数分为导联数<6个组和导联数≥6个组,根据T波是否倒置分为T波倒置组和非T波倒置组,分析各组患者的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AMI患者冠脉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AMI患者额面QRS-T夹角>90°组56例,占46.7%,额面QRS-T夹角≤90°组64例,占53.3%;ST段抬高组58例,占48.3%,非ST抬高组62例,占51.7%;ST段改变导联数≥6组72例,占60%,ST段改变导联数<6组48例,占40%;QRS波群≥100ms组59例,占49.2%,QRS波群<100ms组61例,占50.8%;T波倒置组33例,占27.5%,非T波倒置组87例,占72.5%。ST抬高组较非ST段抬高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弱(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ST段改变导联数≥6个组较ST段改变导联数<6个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弱(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QRS时限≥100ms组较QRS时限<100ms组狭窄程度更重(P<0.05),血流灌注更差(P<0.05),病变支数更多(P<0.05);T波有无倒置与冠脉狭窄程度、血流灌注、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额面QRS-T夹角>90°[OR=3.175,95%CI(1.232~8.183),P=0.017]、ST段抬高[OR=3.322,95%CI(1.265~8.721),P=0.015]、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6个[OR=3.239,95%CI(1.251~8.636),P=0.019]、QRS波群时限≥100ms[OR=4.346,95%CI(1.679~11.251),P=0.002]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结论:1、AMI患者心电图额面QRS-T夹角>90°、ST段改变导联数≥6个、QRS波群时限≥100ms预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TIMI血流分级低和多支血管病变。2、STEMI较NSTEMI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NSTEMI较STEMI病变支数多。3、心电图T波倒置对预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无统计学意义。4、心电图QRS-T夹角>90°、ST段抬高、ST段改变的导联数≥6个、QRS波群时限≥100ms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血管完全闭塞的危险因素。

邱励燊[3](2020)在《基于心电信号的心肌梗死分类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疾病之一,而心肌梗死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更是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心肌梗死发生后,大多数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会出现特征性改变,呈现特别的心电图动态演变规律。尽管近十年来有多项新的诊断技术诞生,但是心电图检查以其便捷、无创、低成本等特点,在心肌梗死诊断中仍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心电信号去噪、波形定位、心肌梗死分类三大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旨在建立一套以心梗为研究重点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心电信号自动分类模型,为心血管疾病自动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去噪和波形定位;本文以二维图像处理中经典的U-net模型为研究基础,充分考虑心电信号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一维ECG-U-net模型,将此模型分别应用于心电信号的去噪与波形定位,均取得较好效果。针对心电信号去噪;本文使用的干净ECG数据由人工挑选自苏州九龙医院临床数据库,噪声信号来源于MIT-BIH噪声压力数据库。使用信噪比SNR和均方根误差RMSE两项评价指标,将本文提出的方法和软阈值小波变换法、同属卷积网络类的FCN模型进行对比,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一维ECG-U-net模型去除基线漂移、电极位移、肌电干扰三种噪声的同时还可以较好地保留波形的细节特征。针对心电波形定位;通过特殊的标签设计和网络输出的后处理,利用ECG-U-net模型可以在单导联条件下实现对ECG信号三种主要波段(P波、QRS波、ST-T段)的起止点定位。实验中使用到的三种波形标签由志愿者进行标注,并经心电图医生确认。经苏州九龙医院临床数据的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不同导联、不同疾病影响的情况下均可以取得不俗的效果。(2)心肌梗死分类;根据心肌梗死疾病特点,研究了在12导联情况下的ECG分类,提出了多导联多尺度卷积网络模型MM-ECG-CNN,模型融合了12导联ECG和特征波形的位置信息,将二维卷积和一维卷积组合使用。使用苏州九龙医院临床数据库进行测试,模型在7类常见的ECG信号上准确率达到92.62%,在5类心肌梗死发生位置的分类上准确率达到80.59%,可以初步实现梗死位置的分类,与其他研究人员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比较,本文提出的MM-ECG-CNN模型在各项情况的对比下均取得最优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在心电信号去噪、波形定位、分类三个方面均取得不错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李荣华[4](2020)在《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冠心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MI)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症状,持续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手术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然而标准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始终是临床心脏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是一种经济、方便、无创的检测工具,但心电图除了对于心率失常的诊断十分准确以外,对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缺血)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不高。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电图ST-T段变化,即ST段和T波,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ST-T段特征,然而ST段变化影响因素多,例如轴偏移、心率、电极影响、体位变化等,导致特征点检测不准确,依靠ST段偏移来检测心肌缺血存在较大的误检率和漏检率。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化过程,在心肌缺血期间,心肌复极延迟,导致T波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双相型T波、倒置型T波或高尖型T波。针对T波的这种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波面积曲线来诊断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工作有:首先,本文采取抛物线拟合法定位了 QRS波群波峰,随后比较了三种定位T波终点的算法:小波变换法、累积积分面积法、TRA算法,利用QT数据库中经过人工标注的ECG信号对三种算法检测T波终点的性能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累积积分面积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度,且计算简单,对采集噪声、基线漂移、T波形态变化具有鲁棒性。其次,本文深入分析了累积积分面积法在检测T波特征点时的局限,即采用固定的RR’区间参数来确定T波特征点搜索区间,存在一定的误检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采用k-means聚类算法用于设置搜索边界,采用网格搜索策略优化参数,在QT数据库中进行的试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最后,在准确定位了T波起点和终点之后,计算得到不同导联T波面积随着心动周期的变化曲线,并基于心肌缺血期间T波形态会发生特异性改变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心肌缺血的检测方法——T波面积曲线(T-Wave Area Curve,TWAC)。该方法完全基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因此具有无创、经济、方便的优势。通过观察和分析大量数据发现:TWAC的形态与心肌缺血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正常人的TWAC形态规整平缓,而冠脉狭窄患者的TWAC形态多呈锯齿状,且狭窄越严重曲线波动越大;TWAC对检测心肌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心电图高。本文选择了 364个样本数据来验证TWAC的有效性,其中包括PTB数据库中的148例心梗患者和52例正常人的样本数据,还有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集的122例疑似心肌缺血患者和42例健康体检者的样本数据。实验结果表明,TWAC对心肌缺血诊断的整体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3.5%,准确率为84.0%。因此,该方法对于心肌缺血的检测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心肌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评估方法。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9)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1前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及时有效的救治不仅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能维持患者较高的生活和工作质量。STEMI的病理生理过程决定其治疗具有时间的迫切性和相关性,是机会性极强、时间有决定性意义的抢救性治疗。应特别强调,STEMI早期治疗才能挽救大片心肌,所以如何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尽早

魏真真[6](2018)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vL导联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avL导联的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预测的临床意义,为心电图仅表现出avL导联T波改变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评估预后并指导治疗。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冠心病”收住院,经检查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256例患者(其中男性157例、女性99例),同时有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化验结果。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心电图组(1)、avL导联T波改变组(2)、多导联ST-T改变组(3),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采用改良Gensini评分方法评估患者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采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法)分析,比较三组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化验指标与Gensini评分之间的关系;2组病人各支冠脉血管评分与1、3组之间相比较,各支冠脉狭窄程度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冠脉各支血管狭窄程度采用改良Gensini评分统计,与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变量间具有相关性(低度相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无统计学差异;2.冠状动脉各分支狭窄情况:与正常心电图组(1)、多导联ST-T改变组(3)相比较,avL导联T波改变组(2)其前降支中段狭窄程度更高(F=9.027,P=0.000),具有统计意义。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法)分析avL导联T波改变为预测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前降支中段血管狭窄是avL导联T波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余各指标多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中avL导联T波改变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狭窄独立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病变的方法之一。研究意义目前针对稳定型心绞痛、单纯avL导联T波改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填补这部分空白,提示既往未被重视的单纯avL导联T波改变是有明确临床意义的,通过这部分病例的冠脉病变与心电图结果相比较,使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最简单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得到更大的获益,通过一个心电图检查反应出更多的问题,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对治疗作出指导。

宋洁,侯建萍,贾邢倩,何方田[7](2017)在《心室除极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六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6例不同的心室除极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例,详细地分析了心电图改变的特征,除了右束支阻滞不会掩盖AMI的图形,其余的心室除极异常均不同程度地掩盖AMI的典型图形。心室除极异常时,依据Sgarbossa标准、Smith标准,能及时地对AMI作出准确的诊断。

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8](2016)在《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文中研究说明由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及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组织制订《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下称《规范》,以二级以上医院成人12导联同步记录数字化常规心电图为标准,从心电图波形和节律两方面进行规范。供全省心电学专业人员参考,并为浙江省心电图质控培训做好充分的准备。1以形态改变为主的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1.1正常心电图基本参数(1)必须保证心电图的波形及参数都正确无误,若计算机自动测量参数

詹中群[9](2016)在《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急性肺栓塞是常见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许多急性肺栓塞患者在确诊前已经死亡,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肺栓塞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欧洲心脏病学会2014年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诊断肺栓塞有价值的指标包括: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磁共振造影显像、超声心电图以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状况、通过心脏超声或CTPA诊断的右室功能不全、生化标志物包括BNP、 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电图在肺栓塞提示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并未写入指南中,对于表现为循环或呼吸系统相关症状的急诊患者,心电图是首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心电图具有能够快速解读、无创伤、费用低、可迅速床边操作、几乎无风险的特点,即使在偏远的地区仍可迅速进行。虽然肺栓塞没有特异的心电图表现,但某些异常心电图具有相对特异性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急性肺栓塞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第一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目的:了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以提高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诊断水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指出现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方法:比较20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入院时心电图和病情恶化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与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相比较,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我们发现三种模式的缺血性ST段改变①主要表现为左室心内膜下缺血即aVR导联ST段抬高而Ⅰ导联和V4-V6导联呈现ST段下移;②主要表现为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即V1-V3/V4导联ST段抬高,伴或者不伴有下壁导联ST段抬高;③右室透壁性缺血伴左室心内膜下缺血模式即Ⅲ或V1-V2导联ST段抬高伴V4/V5-V6导联ST段下移。与入院时心电图相比较,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伴随S1Q3和/或V1导联异常的QRS波形态(包括S波切迹或顿挫,右束支传导阻滞,或者Qr/QR波形)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常见表现(90%比5%,p=0.001)。结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常表现为三种模式的缺血性ST段改变并伴随右室压力超负荷的指标。第二部分:急性肺栓塞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T波倒置之间的关系背景:急性肺栓塞出现V1-V3/V4导联ST段抬高是并不少见的心电现象,类似前间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T波倒置也是常见的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之一,曾认为与右室功能不全密切相关。急性肺栓塞患者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T波倒置的关系仍不明确。方法:通过两例患者心电图的系列动态演变,分析ST段抬高与T波倒置之间的关系。结果:T波倒置出现在ST段抬高之后,右室功能不全恢复后仍有T波倒置,而且最深的T波倒置出现在右室功能不全恢复后。结论:T波倒置可能是缺血后的心电现象,提示曾发生过透壁性心肌缺血,与右室功能不全并非密切相关,而ST段抬高与右室功能不全有关。第三部分:V3R-V5R辅助导联对V1导联S波切迹和顿挫的鉴别诊断价值背景:不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S波可表现为切迹或顿挫,而心肌水平或右束支传导的减慢或延长也可表现为V1导联S波切迹或顿挫。方法:回顾性分析V1导联出现S波切迹或顿挫的15例患者的右胸辅助V3R-V5R导联的QRS波群的形态。结果:15例病因不同但心电图表现为V1导联S波切迹或顿挫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在右胸辅助V3R-V5R导联的QRS波终末部分出现R’波而表现为三相的rSR’型,提示存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对于V1导联S波切迹或顿挫的患者若右胸辅助V3R-V5R导联出现三相的rSR’型提示存在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第四部分:右胸导联ST段抬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背景: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可以表现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部分患者常同时伴随下壁导联ST段抬高,易误诊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导致不必要检查和治疗延误。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并比较伴或不伴有下壁导联ST段抬高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的差别。方法: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315例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中,共发现42例V1-V3/V4导联ST段抬高≥0.1mV的患者:15例伴下壁导联ST段抬高,22例无下壁导联ST段抬高。比较这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方式升级定义为需要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升压药升高血压、心跳骤停需要心肺复苏。结果:42例患者中41(98%)例为高危或中危患者、40(95%)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室功能不全、35(83%)例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为V1-V2导联、33(79%)例伴右室压力超负荷的心电图指标。与无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相比,伴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有更快的心率(131±30比108±21次/分,p=0.015)、更低的收缩压(107±22比123±26 mmHg,p=0.043)、更高的肌钙蛋白升高的比率(87%比56%,p=0.040)和更多的患者需要治疗方式升级(73%比33%,p=0.013)。结论:右胸导联ST段抬高是高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之一。心电图特点包括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为V1-V2导联和伴随右室压力超负荷。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相关。第五部分:如何诊断急性肺栓塞心电图伪装为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目的:急性肺栓塞心电图伪装为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十分少见的心电现象,易误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我们搜索并总结Pubmed中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8例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68±11岁。结果:临床表现包括胸痛(37.5%)、呼吸困难(37.5%)、冷汗(25%)、心动过速(62.5%)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50%)。心电图特点为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右室压力超负荷(62.5%)、Ⅰ导联及V4/V5-V6导联ST段下移(62.5%)及aVR导联R波幅度大于0.15mV(62.5%)。结论:当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伴随右室压力超负荷模式时,除考虑ST段抬高的下壁心肌梗死外,还要考虑急性肺栓塞。第六部分:ST段改变在急性肺栓塞相关T波倒置中的临床和预后意义目的:急性肺栓塞的常见心电图表现包括ST段改变和T波倒置。ST段的偏移模式包括三种典型的缺血模式:1)左室心内膜缺血模式;2)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3)左室心内膜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T段改变与负性临床事件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正常心电图与较好的临床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院时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改变分为2组。负性临床事件定义为入院后30天内死亡和住院期间需要治疗方式升级,包括需要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升压药升高血压、心跳骤停需要心肺复苏;相对正常心电图定义为无ST段改变、V1导联QRS波群形态正常、无S1Q3T3;较好的临床预后定义为患者无负性临床事件出现。比较入院时伴ST段改变的131例与无明显ST段改变的7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预后差别。结果:131例患者有ST段改变79例患者无明显ST段改变。与无ST段改变组患者相比,ST段改变组患者具有更重的临床表现[较快的心率(110+23比95±23,p<0.001)、较低的收缩压(117±29比130±25,p=0.001)和舒张压(74±22比81±14,p=0.004);更高的劳力性呼吸困难(84%比65%,p=0.001)、静息呼吸困难(45%比22%,p=0.001)、低血压(17%比0,p=0.001)和心源性休克(27%比5%,p=0.001)的发生率和更差的预后[更高的死亡率(18%比5%,p=0.006)和更多的患者需要治疗方式升级(35%比11%,p=0.001)]。ST段改变组89%的患者具有一种典型的缺血模式。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心内膜下缺血模式(OR=4.963,p=0.004)、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3.128,p=0.021)和左室心内膜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3.036,p=0.017)是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的独立预测因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4.227,p=0.031)和左室心内膜加右室透壁性缺血模式(OR=4.022,p=0.032)是30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异常心电图组患者相比较,相对正常心电图组患者有更低的死亡率(16%比0%;p=0.001)和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的比率(30%比6%;p=0.002)。结论:三种典型的缺血模式是缺血性ST段改变的常见表现且能够预测30天的死亡和需要治疗方式升级。相对正常的心电图可能与较好的临床预后相关。

潘月,潘登,潘二明,李中健,刘东亮,梁兴国[10](2015)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同时依次记录,及时诊断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方法选自临床诊断明确,心肌酶谱升高,有典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资料。分析在左室下壁心肌梗死条件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改变。结果 5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向量图以ST向量向右侧增大为主要特点。结论心电向量图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基本临床资料
        2.3 相关临床指标判定标准
        2.3.1 高血压
        2.3.2 糖尿病
        2.3.3 血脂异常
        2.3.4 吸烟史
        2.4 体表心电图分析
        2.5 冠状动脉造影
        2.6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2.7 病变血管定义标准
        2.8 体表心电图相关指标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性分析
        2.8.1 具体分析的指标
        2.8.2 探讨心电图指标预测IRA的影响因素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2.RCA闭塞组与LCX闭塞组ST段偏移特点
    3.各心电图指标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
        3.1 心电图指标判断IRA的诊断价值
        3.2 心电图指标判断右冠不同节段闭塞的诊断价值
        3.3 辨别IRA组合指标的运用
    4.制定预测梗死相关动脉流程
    5.心电图指标辨别梗死相关动脉的影响因素(血管病变支数、冠脉优势型、侧支循环)
        5.1 血管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辨别IRA的影响
        5.1.1 血管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判断RCA为 IRA的诊断价值
        5.1.2 血管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判断LCX为 IRA的诊断价值
        5.2 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预测IRA的影响
        5.2.1 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判断RCA为 IRA的诊断价值
        5.2.2 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判断LCX为 IRA的诊断价值
        5.3 侧支循环对心电图指标预测IRA的影响
讨论
    1.各心电指标辨别梗死相关动脉
    2.对右冠状动脉不同梗死节段的辨别
    3.运用组合指标的使用
    4.诊断流程
    5.影响心电图标预测梗死相关动脉的因素(血管病变支数、冠脉优势型、侧支循环)
        5.1 病变支数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5.2 不同冠脉优势型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5.3 侧支循环对心电图指标的影响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心电图辨别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和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心电信号的心肌梗死分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电信号去噪技术研究现状
        1.2.2 心电信号波形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2.3 心肌梗死分类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心电信号处理基础
    2.1 心电信号概述
        2.1.1 心电信号形成机理
        2.1.2 常规心电导联体系
        2.1.3 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2.2 本文使用的心电数据来源
        2.2.1 MIT-BIH噪声压力测试数据库
        2.2.2 苏州九龙医院临床数据库
    2.3 深度学习与卷积网络
        2.3.1 深度学习
        2.3.2 卷积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心电信号去噪与波形定位
    3.1 改进的一维U-net网络
        3.1.1 U-net
        3.1.2 ECG-U-net
    3.2 心电信号去噪
        3.2.1 心电信号噪声的来源与特点
        3.2.2 实验设计
        3.2.3 评价指标与结果分析
    3.3 心电信号特征波形定位
        3.3.1 心电信号特征波形
        3.3.2 标签设计与后处理方法
        3.3.3 评价指标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心肌梗死自动分类
    4.1 多尺度网络简介
    4.2 基于十二导联ECG的多尺度心肌梗死分类模型
        4.2.1 SENet
        4.2.2 MM-ECG-CNN
    4.3 分类实验与分析
        4.3.1 评价指标
        4.3.2 常见ECG的分类
        4.3.3 心肌梗死位置分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静态心电图
        1.2.2 动态心电图
        1.2.3 冠状动脉造影
        1.2.4 血流储备分数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章节结构
第2章 心脏电生理与心肌缺血
    2.1 心脏电生理
        2.1.1 心电信号产生机理
        2.1.2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
    2.2 心肌缺血
        2.2.1 心肌缺血定义
        2.2.2 心肌缺血后果
        2.2.3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2.3 基于心电图ST-T段的心肌缺血检测方法
        2.3.1 缺血性ST段检测
        2.3.2 缺血性T波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CG信号特征点检测
    3.1 引言
    3.2 ECG信号预处理
    3.3 QRS波群检测
        3.3.1 R波峰值检测
        3.3.2 QRS波群起点和终点检测
    3.4 T波特征点检测
        3.4.1 T波终点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适应的T波特征点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累积积分法
        4.2.1 T波起点检测
        4.2.2 T波峰值检测
        4.2.3 算法验证
    4.3 自适应的T波检测算法
        4.3.1 原始算法存在的问题
        4.3.2 聚类算法简介
        4.3.3 自适应参数设置
    4.4 算法性能验证
        4.4.1 实验数据
        4.4.2 实验结果
        4.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波面积曲线与心肌缺血关系探讨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5.1.2 冠心病常用检测手段
        5.1.3 本章工作
    5.2 T波面积曲线
        5.2.1 T波面积计算
        5.2.2 T波面积曲线
    5.3 实验
        5.3.1 实验数据
        5.3.2 实验结果
        5.3.3 误判数据分析
    5.4 典型病例分析
        5.4.1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TWAC分析
        5.4.2 治疗前后患者的TWAC分析
        5.4.3 特定导联TWAC形态与冠脉阻塞位置关系的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定义与发病机制
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原则
    3.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总原则 (附录1)
    3.2溶栓治疗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地位
    3.3 重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整体规范化救治
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救治流程
    4.1 迅速确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
    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急诊实验室检查 (急诊第一管血标本检测, 表1)
    4.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病情危险评估
    4.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的基本处置
        4.4.1 常规处置 (即刻进行)
        4.4.2抗交感治疗——β受体阻滞剂
        4.4.3 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药物
        4.4.4 纠正低钾血症——维持血钾在正常高限水平
    4.5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的抗凝、抗栓治疗——核心治疗
        4.5.1 抗凝治疗——早期肝素化治疗 (FMC 10 min内完成)
        4.5.2 抗栓——抗血小板治疗
5 STEMI溶栓再灌注治疗
    5.1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STEMI溶栓筛查及溶栓知情同意书见表5、表6)
        5.1.1 溶栓适应证
        5.1.2 溶栓禁忌证
    5.2溶栓剂分类、选择及评价——首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5.2.1 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5.2.2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建议仅在无上述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时应用)
    5.3 院前溶栓的注意事项 (表7)
    5.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疗效评估
    5.5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
6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处理流程
    6.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药物治疗
        6.1.1 抗凝、抗栓治疗
        6.1.2 β受体阻滞剂
        6.1.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6.1.4 他汀类药物
        6.1.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6.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诊
    6.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转运相关问题
        6.3.1转运原则
        6.3.2 转运要点
7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症诊断及处理
    7.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7.1.1 快速心律失常
        7.1.2 缓慢性心律失常
    7.2 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
    7.3 心源性休克
    7.4 机械性并发症
8 二级预防和STEMI救治体系建设
附录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溶栓治疗流程图
附录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STEM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1症状表现 (典型心肌梗死胸痛部位, 见附图2)
        1.2查体体征
        1.3即刻12导联心电图检查
        1.3.1超急性期ST-T变化 (附图3、附图4)
        1.3.2充分发展期ST-T变化
        1.3.3亚急性期ST-T变化
        1.4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诊断
        1.4.2定位诊断
        1.4.3鉴别诊断 (需与上级医院建立网络、微信、电视、电话会诊, 由上级医院指导鉴别诊断)
附录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用药物一览表

(6)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vL导联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心室除极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六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
2 讨论
    2.1 RBBB合并AMI
    2.2 LBBB合并AMI
        2.2.1 依据ST段由继发性改变转为原发性改变诊断合并AMI
        2.2.2 依据LBBB
        2.2.3 依据室性异位搏动 (室性早搏或逸搏) 出现损伤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诊断合并AMI
        2.2.4 依据新出现的LBBB酌情诊断AMI
        2.2.5 AMI合并新发LBBB的临床意义
    2.3 心室预激合并AMI
    2.4 室性异位心律合并AMI或室性异位搏动揭示AMI波形
    2.5 心室起搏心律合并AMI
3 结语

(9)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急性肺栓塞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T波倒置的关系
    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V3R-V5R辅助导联对V1导联S波切迹和顿挫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右胸导联ST段抬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如何诊断急性肺栓塞心电图伪装为ST段抬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资料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ST段改变在急性肺栓塞相关T波倒置患者中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主要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1. 2 诊断标准
2 结果
    2. 1 病例 1
    2. 2 病例 2
    2. 3 病例 3
    2. 4 病例 4
    2. 5 病例 5
3 讨论

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研究[D]. 冼宏立.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于预判冠脉造影特点的价值研究[D]. 王大震.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基于心电信号的心肌梗死分类算法研究[D]. 邱励燊. 苏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T波面积曲线的心肌缺血检测研究[D]. 李荣华. 浙江大学, 2020(02)
  • [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1)
  • [6]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vL导联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意义[D]. 魏真真. 山东大学, 2018(01)
  • [7]心室除极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六例分析[J]. 宋洁,侯建萍,贾邢倩,何方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7(05)
  • [8]浙江省数字化常规心电图诊断书写规范(试用版)[A]. 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无创心电学组. 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6
  • [9]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及其与预后相关性[D]. 詹中群. 武汉大学, 2016(08)
  • [10]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向量图观察[J]. 潘月,潘登,潘二明,李中健,刘东亮,梁兴国.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5(02)

标签:;  ;  ;  ;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L导联QRS波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