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饭锅的保温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雁[1](2020)在《城镇住宅家庭用能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庭用能优化调度对提高用户用电效率、维持电网稳定、并为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提供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家庭用能进行优化调度的研究中,单目标优化调度难以满足电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需求;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中均存在可调度负载种类考虑不全,难以完全发挥优化调度潜力的缺点;此外,多目标优化调度大多需要分布式发电系统配合,这忽略了现代城镇建筑具有高密度、无条件安装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特点。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基于家庭能量管理系统,考虑多种可调度负载,以最小用户电力成本、最小负荷峰均比以及最大用户舒适度为目标,对城镇住宅家庭用能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城镇住宅家庭用能模型展开研究。分析家庭能量管理系统,针对城镇住宅家庭设备等用能的特点选定优化调度的负载类型;对优化调度的负载分别建立反映其热力或储能变化的物理模型,并分析负载在不同用户意愿和用电决策下的运行状态的变化,建立其控制策略;以最小用户电力成本、最小负荷峰均比以及最大用户舒适度作为优化目标,分别定义其目标函数;针对优化调度的负载及优化目标,定义相关约束条件。(2)针对以上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提出一种日前优化调度策略,对家庭次日24小时的用能进行调度安排。基于负荷转移的方法建立目标负荷曲线,并在最小电力成本与最小负荷峰均比之间取得权衡;结合遗传算法与细菌觅食算法的优势,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机制与细菌觅食算法的局部搜索机制提出一种改进的遗传-细菌觅食复合优化算法;基于MATLAB对算例家庭进行日前优化调度仿真实验,分别将遗传算法、细菌觅食算法以及改进的遗传-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应用到日前优化调度的求解中,并对调度结果进行分析。(3)针对用户临时需求变化可能会破坏日前优化调度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和较小负荷峰均比的问题,提出一种在日前优化调度的基础上,对短时间内的用能安排进行重新调度的实时优化调度策略。对用户的临时负荷需求进行分析,将实时优化调度问题转换为0-1背包问题,并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对背包问题进行求解,基于MATLAB对算例家庭进行实时优化调度仿真实验,并对调度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日前优化调度后的电力成本及负荷峰均比明显下降,用户舒适度增加,其中,改进的遗传-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在日前优化调度问题的求解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两种动态电价下,用户电力成本下降率分别为15.83%和19.83%,负荷峰均比分别为2.89和2.85,且用户的等待时间减少了125分钟,实时优化调度策略能在满足用户临时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并减少负荷峰均比,与实际负荷相比,基于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下进行优化调度后的电力成本下降率分别为17.71%和21.58%,负荷峰均比分别为2.76和2.65。
钟新锋[2](2019)在《电饭煲能效自动化检测系统装置研发》文中提出能源效率是评价家电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源利用率高低的重要技术指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电饭煲的相关能效标准,强制性要求电饭煲企业做产品能效检测并粘贴能效标识。本文以“电饭煲能效自动化检测系统装置研发”为题,提出了一种集成快捷高效的检测方法,研制了一套电饭煲能效自动化检测装置,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课题遵循新实施的电饭煲能效标准,对家电能效检测展开了研究现状分析,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IH电饭煲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针对传统的电饭煲能效检测通过人工操作多件专用检测仪器设备,并手动记录和计算数据,存在集成化程度低、数据自动化采集计算能力不足、温度传感器布控难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并介绍了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二、完成了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并且对各个传感器变送器采集的数据信号进行转换。三、根据能效检测硬件控制系统所需的功能,设计了四路ADC数据采集模块和四路继电器输出控制模块,实现温度、电压、电流、重量等参数的采集功能和实现电饭煲电源、自动旋转和加水、盖煲盖等硬件的控制功能。四、建立了能效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框架,主要由上下位机两部分组成,下位机由stm32单片机控制的采集和继电器控制程序;上位机是基于Lab VIEW虚拟仪器平台设计的程序界面,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分别为数据实时显示程序、自动旋转加水程序、盖煲盖程序、能效测试程序等模块。通过VISA串口与下位机进行数据信号传输,控制数据采集显示计算并执行相应的动作功能。最后根据电饭煲能效检测装置的调试与测试结果分析,能够实现能效数据自动采集检测和实时监测并计算功能。该装置为电饭煲产品的能效等级给出判断依据,为生产检测降低了检测成本和人员劳动强度,极大地缩短人工数据采集和计算时间,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为以电饭煲为代表的家电企业的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持,对大力倡导使用节能型电饭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点:传统能效检测依靠人工检测,而本装置结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于一身的自动化检测技术,更加高效便捷的进行检测。
董笑语[3](2019)在《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文中指出家居负荷的识别及其用电监测不仅能实现家居用电精细化测量和管理,还能根据用电控制策略优化用电行为并保护家庭安全。传统的负荷识别采用入户监测方法,成本高且实现复杂,而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安装及维护成本较低,可大规模部署且适合在线监测。论文首先针对目前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率较低、缺乏负荷识别算法验证等问题,设计了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该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分别设计了信号采集模块、负荷识别模块和电源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由单相计量芯片及其电压电流采样外围电路组成,可实现入户电流和电压的测量,负荷识别模块由微处理器、WIFI模块、WIFI路由器和本地服务器组成,可在此模块编写和验证负荷识别算法、存储用电数据等。论文接着提取与分析了常见家居负荷稳态特征参数,并建立了用于负荷识别的特征数据库,提出了基于总有功功率改变量阈值的事件检测算法,实现了对负荷启停事件以及负荷状态改变事件的检测,同时通过级联过滤与KNN算法结合的负荷识别算法,实现了负荷的有效识别,此外还建立了用于存储和管理用电数据的MySQL数据库,搭建了基于TCP/IP协议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分层通信模型,并设计了实验平台的主界面、电能数据显示界面以及负荷通断信息查询界面。最后,本文利用搭建的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对所提负荷识别算法进行验证,用于监测电饭锅、白炽灯、日光灯、电磁炉、加湿器等常见家居负荷。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可实时监测实验室模拟的家居负荷用电情况,并准确识别家居负荷的通断情况,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马智广[4](2019)在《电饭锅能效等级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现行标准体系下电饭锅能效等级测试的研究,对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进行了说明,并对标准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刘伟,成建宏,彭妍妍,朱广[5](2017)在《GB 12021.6-2017《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解读》文中研究表明GB 12021.6《自动电饭锅效率、保温电耗限定值及测试方法》国家能效标准于1989年首次发布,2008年第一次修订。2014年该标准再次被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修订版于2017年5月12日发布,即将于2018年6月1日实施。本次修订后标准名称更改为《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标准修订工作的背景、过程、主要修订内容及修订的意义,目的在于让电饭锅行业的企业和检测机构等相关人员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修订后的标准主要内容以及相对于修订前的主要变化情况。
傅一元[6](2017)在《电饭锅能效标准:范围完善,门槛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产品和技术的进步,电饭锅新版能效标准的适用范围纳入了IH电饭煲,标准评价方法更加合理,可以更好地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2017年5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了GB 12021.6-2017《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以下简称电饭锅新版能效标准)。该标准将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对于电饭锅新版能效标准的发布及实施,中国家
朱永盛[7](2015)在《从专利信息谈电饭锅温度技术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专利信息的角度,对电饭锅温控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其技术分布进行了分类,结合电饭锅领域中的典型代表专利对电饭锅温控技术的温控手段、加热方式以及温控方式进行了分析,以及结合本领域的专利申请状况对电饭锅温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陈灿坤,李秀青[8](2015)在《电饭锅关机和待机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比分析欧盟指令和IEC、EN、GB标准中"关机模式"和"待机模式"的定义,并举例说明电饭锅产品关机和待机模式的区别。
胡芬[9](2014)在《自动电饭锅热效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及能效标准的修订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对自动电饭锅热效率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通过对热效率试验过程中的各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和计算,得到热效率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同时从三个方面对自动电饭锅能效标准的修订方向进行了探讨。
郑重,王荣辉,陈宏[10](2011)在《自动电饭锅能效标准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了GB12021.6—2008《自动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能效标准,指出了现行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建议。
二、电饭锅的保温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饭锅的保温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住宅家庭用能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家庭用能管理与优化调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家庭用能优化调度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城镇住宅家庭用能模型研究 |
2.1 问题概述 |
2.2 家庭能量管理系统分析 |
2.2.1 系统形式 |
2.2.2 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 |
2.2.3 需求响应类型 |
2.3 设备类型 |
2.4 设备模型 |
2.4.1 物理模型 |
2.4.2 控制策略 |
2.4.3 模型验证 |
2.5 优化目标 |
2.5.1 用户电力成本 |
2.5.2 负荷峰均比 |
2.5.3 用户舒适度 |
2.6 约束条件 |
2.7 本章小结 |
3 家庭用能日前优化调度策略研究 |
3.1 问题概述 |
3.2 目标负荷曲线与目标函数的定义 |
3.3 基本遗传算法 |
3.3.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3.2 遗传算法实现流程 |
3.4 基本细菌觅食算法 |
3.4.1 细菌觅食算法基本原理 |
3.4.2 细菌觅食算法实现流程 |
3.5 遗传-细菌觅食优化算法 |
3.5.1 遗传-细菌觅食优化算法设计 |
3.5.2 遗传-细菌觅食优化算法应用 |
3.6 算例分析 |
3.6.1 家庭负荷及用户设定 |
3.6.2 电价政策 |
3.6.3 日前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家庭用能实时优化调度策略研究 |
4.1 问题概述 |
4.2 0-1背包问题基本原理 |
4.3 动态规划算法概述 |
4.4 基于日前调度的实时优化调度策略设计 |
4.5 算例分析 |
4.5.1 临时需求变化设定 |
4.5.2 实时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电饭煲能效自动化检测系统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传统电饭煲能效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家电能效检测研究发展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方案 |
2.1 电饭煲能效检测国家标准 |
2.1.1 测量设备仪器 |
2.1.2 能效检测方法 |
2.2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
2.3 能效检测系统设计参数 |
2.4 能效检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能效检测方法分析 |
2.4.2 智能化检测方法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机械结构及硬件系统设计 |
3.1 机械结构设计 |
3.2 硬件系统设计 |
3.2.1 温度检测装置设计 |
3.2.2 电参数检测装置设计 |
3.2.3 重量检测装置设计 |
3.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3.1 主控制器芯片选择 |
3.3.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设计 |
3.3.3 数据采集电路 |
3.3.4 光耦隔离继电器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4 软件设计 |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1 通用输入输出GPIO口配置 |
4.1.2 USART串口初始化 |
4.4 上位机设计 |
4.4.1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4.4.2 基于VISA的仪器控制 |
4.4.3 上位机软件及界面设计 |
4.5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1 实时显示模块 |
4.5.2 旋转自动加水模块 |
4.5.3 自动盖煲盖模块 |
4.5.4 能效参数检测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能效智能化检测样机的性能测试 |
5.1 检测装置测试与分析 |
5.1.1 热效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2 待机功率和保温能耗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3)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非入户负荷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实验研究现状 |
1.2.2 算法研究现状 |
1.2.3 基于IR46 标准的双芯智能电表 |
1.3 现存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 |
2.1 实验平台的实现 |
2.2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整体结构 |
2.3 信号采集模块 |
2.3.1 RN8209D芯片概述 |
2.3.2 信号采样电路 |
2.4 负荷识别模块 |
2.4.1 微处理器 |
2.4.2 通信模块 |
2.4.3 本地服务器 |
2.5 电源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3 常见家居负荷稳态特征研究 |
3.1 常见家居负荷分类 |
3.2 稳态特征参数 |
3.2.1 稳态电压 |
3.2.2 稳态电流 |
3.2.3 电压-电流轨迹 |
3.2.4 功率 |
3.2.5 稳态电流谐波 |
3.3 常见家居负荷稳态特征分析 |
3.4 特征数据库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4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算法设计 |
4.1 基于阈值检测的事件检测算法 |
4.2 级联过滤与KNN算法结合的负荷识别算法 |
4.2.1 KNN负荷识别原理 |
4.2.2 级联过滤与KNN算法结合的负荷识别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5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流程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通信模块设计 |
5.3.1 TCP/IP协议 |
5.3.2 分层通信网络模型 |
5.4 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界面设计 |
5.4.1 主界面 |
5.4.2 电能数据显示界面 |
5.4.3 负荷动作信息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平台搭建与应用测试 |
6.2 实验结果 |
6.2.1 评价指标 |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电饭锅能效等级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能效等级的划分 |
2 测试方法分析 |
2.1 热效率测试 |
2.2 待机功率测试 |
2.3 保温能耗测试 |
3 总结与建议 |
(5)GB 12021.6-2017《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制修订背景 |
2 主要修订内容 |
2.1 不再提及节能评价值 |
2.2 包含了以电磁感应方式加热 (Induction Heating) 的产品 |
2.3 为IH电饭锅和非金属内锅电饭锅的能效提供了能效修正系数 |
2.4 改进了能效测试方法 |
2.5 调整了能效等级中产品功率段的划分 |
2.6 提高了能效限定值及各级产品的能效指标 |
3 重要意义 |
3.1 淘汰低能效产品、引导电饭锅行业良性发展 |
3.2 支撑能效标识制度实施 |
(6)电饭锅能效标准:范围完善,门槛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IH电饭煲纳入标准体系 |
综合考量能效和性能 |
优化热效率计算公式 |
(7)从专利信息谈电饭锅温度技术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电饭锅的温控技术概述 |
2.1 温度控制手段的技术演进 |
2.2 加热方式的技术演进 |
2.3 压力电饭锅的发展 |
3 烹饪过程精细化控制 |
4 发展趋势 |
(8)电饭锅关机和待机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饭锅发展历史 |
2 国内外标准 (指令) 中关机模式和待机模式的定义比较 |
3 待机和关机模式的判断 |
3.1 待机模式的判断 |
3.2 关机模式的判断 (见图2) |
3.3 电饭锅产品待机模式和关机模式判断 |
4 电饭锅产品待机和关机模式要求 |
5 总结 |
(9)自动电饭锅热效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及能效标准的修订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电饭锅能效评定标准 |
2 热效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
2.1 数学模型、方差和灵敏系数 |
2.2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过程 |
2.2.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
2.2.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
2.2.3 扩展不确定度 |
3 电饭锅能效标准的修订方向探讨 |
3.1 热电偶固定位置有待具体规定说明 |
3.2 保温能耗测试中的保温温度范围没有强制规定 |
3.3 输入功率偏差与国标的规定有冲突 |
4 小结 |
(10)自动电饭锅能效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电饭锅能效标准存在的问题 |
2、自动电饭锅能效标准的探讨及修订建议 |
2.1 热电偶测温点固定方法有待明确, 以提高检测精度 |
2.2 保温能耗的试验与热效率试验不能连贯, 使试验时间增加, 降低了测试的效率 |
2.3 标准对行业的指导性有待增强, 以体现淘汰落后产能, 推动节能型产品生产为目的。 |
四、电饭锅的保温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住宅家庭用能多目标优化调度策略研究[D]. 叶子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电饭煲能效自动化检测系统装置研发[D]. 钟新锋.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3]非入户家居负荷识别实验平台设计[D]. 董笑语.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4]电饭锅能效等级测试研究[J]. 马智广. 电子测试, 2019(09)
- [5]GB 12021.6-2017《电饭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国家标准解读[J]. 刘伟,成建宏,彭妍妍,朱广. 家电科技, 2017(11)
- [6]电饭锅能效标准:范围完善,门槛提升[J]. 傅一元. 电器, 2017(07)
- [7]从专利信息谈电饭锅温度技术发展[J]. 朱永盛. 科技展望, 2015(17)
- [8]电饭锅关机和待机模式的研究[J]. 陈灿坤,李秀青. 日用电器, 2015(05)
- [9]自动电饭锅热效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及能效标准的修订探讨[J]. 胡芬. 广东科技, 2014(16)
- [10]自动电饭锅能效标准的探讨[J]. 郑重,王荣辉,陈宏. 家电科技,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