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检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罗珍[2](2018)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是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会随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对应的变化,并且人类对教育技术学研究内容的需求的变化也会使得其研究内容产生变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丰富的内容。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从教育技术学产生开始就经历了无数的变化,种类之多,形式之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教育技术应用热潮。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本文以信息时代为研究背景,根据文献共词分析、信息时代的主流技术的时间顺序二种方法,定位对应的技术。进一步把各种技术的发展演变进行一次大致的梳理,从中找出教育技术发展的轨迹,总结经验和教训,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硬件环境演变,软件环境,教学方式研究等3个方面了解所涉及到的教育技术学的技术演变过程,这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密切,硬件的发展,软件的更新都会影响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组成方面。其中,对硬件环境演变的探究主要是结合硬件环境的变化历程进行探讨如何可以更好的将其应用于教学;软件研究则主要研究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的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新的技术应用,例如微课、慕课、课件,再分析它们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教学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研究经过历史的演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哪些变化。希望能够对教师或者其他人了解这门技术的发展过程起到很大的作用,为研究者预测某个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蒋平[3](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隋晓冰[4](2013)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三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三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三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谢东[5](2008)在《基于局域网的检索教学模式与系统构建》文中提出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是由硬件环境、软件系统和教学资源库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结合文检课辅助教学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分析了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模式,探讨了远程教学中文检课教学的模式与特点,并指出网络环境下辅助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
刘荣华[6](2008)在《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资源研究》文中指出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们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以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资源是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从教学资源的概念,网络时代教学资源发展的现状入手,结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网络时代该课的教学资源应从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堂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教材方面:按照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将教材分成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84年~1993年)、迅速增长阶段(1994年~2004年)和立体化改革阶段(2005年至今),并对各阶段的教材按内容模块、出版时间、字数、价格和出版社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多媒体课件方面:概述了多媒体课件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作用,介绍了几种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特点,对文献检索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设计思想和基本结构进行讨论,重点对多媒体课件色彩搭配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网络课堂方面:从网络课堂的定义、特征入手,描述了国外信息素质教育和国内文献检索课网络课堂开发的现状,并结合国家精品课程“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课堂的制作过程对其开发阶段进行研究,最后论述了网络课堂包装设计的技巧和效果评价的方法。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7](2007)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由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三部分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即手段和方法);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相关的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结构,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进行了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史"学科的架构;发展了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理论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现代远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理念与方法、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探讨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教育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育技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课题对教育技术产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教育技术产业的理念、目标和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范学宁,周慧,周子布[8](2006)在《网络环境下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文中提出医学文献检索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以来,教学工作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此,应当正确评价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认真总结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所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有效措施,指导今后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使其更加符合医学文献检索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客观实际教学的需要,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加工、存储和检索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和运用,人类已经处于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新的信息环境之中。计算机网络检索已成为当今文献检索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检索速度快、范围广,查全率和查准率也很高。因此,文献检索课必须适应网络环境的新形势、新要求,实行全方位的改革。
汤凝[9](2005)在《文献检索课网络型CAI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安徽理工大学文献检索课网上教学实践的介绍,阐述了开发文献检索课网络型CAI教学系统的重要意义,并对其系统功能及其特点进行了总结。
杜香莉,梁花侠[10](2004)在《基于Web的《信息检索》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制作》文中指出论述了基于Web的《信息检索》多媒体CAI课件的内容结构及其特点 ,着重探讨“专业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技术。认为基于Web的《信息检索》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思路为 :设计课件的内容结构 -选择制作软件 -搜集材料并制作课件脚本 -填充课件树状结构各链接的相关内容 -适当地运用色彩、声音、图像及动画效果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信息内容
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检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检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2)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步骤 |
第2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出现过的教育技术环境 |
2.1 以文献共词分析探寻教育技术的技术发展脉络 |
2.1.1 硬件环境 |
2.1.2 软件环境 |
2.1.3 教学方式 |
2.1.4 总结 |
2.2 以信息时代的代表性主流技术探寻教育技术发展脉络 |
第3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硬件技术发展演变 |
3.1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分析 |
3.2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演变 |
3.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演变 |
3.4 网络与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演变 |
3.5 网络电视的发展演变 |
3.6 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演变 |
3.7 电子书包的发展演变 |
3.8 VR的发展演变 |
3.9 云计算的发展演变 |
3.10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演变 |
3.11 物联网发展演变 |
3.12 人工智能的发展演变 |
第4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软件环境的发展演变 |
4.1 软件开发工具与平台 |
4.1.1 Authorware的发展趋势分析 |
4.1.2 flash的发展趋势分析 |
4.1.3 Moodle平台的发展趋势分析 |
4.1.4 微信平台的发展趋势分析 |
4.2 应用软件资源 |
4.2.1 课件的发展趋势分析 |
4.2.2 资源博客的发展趋势分析 |
4.2.3 微课的发展趋势分析 |
4.2.4 MOOC的发展趋势分析 |
4.2.5 SPOC的发展趋势分析 |
4.2.6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5章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教学方式的发展演变 |
5.1 计算机辅助教学 |
5.2 自主学习 |
5.3 合作学习 |
5.4 任务驱动学习 |
5.5 远程教学 |
5.6 网络教学 |
5.7 移动学习 |
5.8 翻转课堂 |
第6章 发展趋势总结 |
6.1 硬件技术发展趋势总结 |
6.2 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总结 |
6.3 教学方式发展趋势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不足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语教学信息化 |
1.1.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构建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平衡 |
1.2.2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支撑理论 |
2.1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的国内研究状况 |
2.1.1 关于理论探讨 |
2.1.2 关于网络外语教学资源方面的研究 |
2.1.3 关于教师的研究 |
2.1.4 关于学生的研究 |
2.1.5 关于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 |
2.1.6 关于教学评价以及测试方面的研究 |
2.1.7 关于生态化外语教学的研究 |
2.1.8 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
2.1.9 关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要求方面的研究 |
2.2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局限性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支撑理论 |
2.4.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的演进历程 |
3.1 传统外语教学及其特点 |
3.1.1 传统外语教学及其发展历程 |
3.1.2 传统外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
3.2 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历程 |
3.2.1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阶段 |
3.2.2 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阶段 |
3.2.3 未来外语教育信息化目标 |
3.3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
3.3.1 整合的本质、内涵和理论基础 |
3.3.2 整合的教学模式 |
3.3.3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之意义 |
3.3.4 整合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变化 |
3.3.5 整合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 |
3.4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
3.4.1 网络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概念界定 |
3.4.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界定 |
3.4.3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界定 |
3.5 文章核心问题的提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方法 |
4.1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变量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问题 |
4.1.3 研究变量 |
4.1.4 对变量的界定 |
4.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4.2.1 调查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调查过程 |
4.4 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实证调查分析与讨论 |
5.1 网络环境下有关学生方面调查分析 |
5.1.1 学生学习观念调查分析 |
5.1.2 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
5.1.3 学生信息素养问题调查分析 |
5.1.4 网络环境下学生方面的失调因素归纳分析与讨论 |
5.2 网络环境下有关教师方面调查分析 |
5.2.1 教师信念问题调查分析 |
5.2.2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
5.2.3 教师 PPT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5.2.4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调查分析 |
5.2.5 教师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
5.2.6 网络环境下教师方面失调归纳分析与讨论 |
5.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方面调查分析 |
5.3.1 硬件环境调查分析 |
5.3.2 软件环境调查分析 |
5.3.3 课堂教学环境失调归纳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理论和原则 |
6.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理论 |
6.1.1 生态学理论 |
6.1.2 教育生态学理论 |
6.1.3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 |
6.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原则 |
6.2.1 最优化原则 |
6.2.2 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原则 |
6.2.3 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原则 |
6.2.4 主导式自主学习原则 |
6.2.5 多元互动教学原则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构想 |
7.1 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信息素养和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框架 |
7.1.1 教师教学信念优化内涵 |
7.1.2 教师信息素养优化内涵 |
7.1.3 从转换到兼容的大学英语课堂多元教学方法 |
7.1.4 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的支撑内容 |
7.2 建立生态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 |
7.2.1 学生自主学习观念、信息素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优化 |
7.2.2 显性、隐性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训 |
7.2.3 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情绪调节 |
7.2.4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外部监控 |
7.2.5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群建设 |
7.3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建设 |
7.3.1 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优化途径 |
7.3.2 生态多元化、个性化软件环境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本研究的回顾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6)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章 文检课教学资源综述 |
2.1 教学资源概念界定 |
2.2 网络时代教学资源发展的现状 |
2.2.1 立体化教材 |
2.2.2 多媒体课件 |
2.2.3 网络课堂 |
2.3 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界定 |
2.3.1 文检课的发展背景 |
2.3.2 网络时代文检课的教学目标 |
2.3.3 网络时代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
第3章 教材 |
3.1 三阶段的划分 |
3.2 三阶段的数据统计 |
3.2.1 初始阶段 |
3.2.2 迅速增长阶段 |
3.2.3 立体化改革阶段 |
3.3 三阶段的数据分析 |
3.3.1 按出版时间分析 |
3.3.2 按字数分析 |
3.3.3 按价格分析 |
3.3.4 按出版社分析 |
3.3.5 按内容模块分析 |
3.4 文检课教材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 网络时代文检课教材的发展趋势 |
3.5.1 编写实用教材 |
3.5.2 制作网络教材 |
第4章 多媒体课件 |
4.1 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
4.2 常用文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 |
4.2.1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
4.2.2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
4.2.3 其他常用多媒体软件 |
4.3 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 |
4.4 文检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想及基本结构 |
4.4.1 策划阶段 |
4.4.2 素材收集阶段 |
4.4.3 制作阶段 |
4.4.4 应用调试阶段 |
4.5 多媒体课件文字色彩搭配 |
第5章 网络课堂 |
5.1 网络课堂综述 |
5.1.1 网络课堂的定义 |
5.1.2 网络课堂的特征 |
5.2 文检课网络课堂开发研究的现状 |
5.2.1 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网络课堂 |
5.2.2 国内文检课网络课堂 |
5.3 文检课网络课堂开发的过程 |
5.3.1 网络课堂开发的背景和目标研究 |
5.3.2 网络课堂开发的内容研究和开发过程的制定 |
5.3.3 网络课堂开发的前期素材准备 |
5.4 网络课堂的包装设计 |
5.4.1 整体风格设计 |
5.4.2 结构设计 |
5.4.3 图形图像设计 |
5.4.4 色彩设计 |
5.4.5 文字设计 |
5.5 网络课堂的评价 |
5.5.1 网络课堂教学评价 |
5.5.2 文检课网络课堂的评价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图目录 |
附录二: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检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发展演变研究[D]. 罗珍. 深圳大学, 2018(01)
- [3]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4]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 ——基于佳木斯大学的实证调查[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 [5]基于局域网的检索教学模式与系统构建[J]. 谢东. 图书馆学研究, 2008(06)
- [6]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教学资源研究[D]. 刘荣华. 山东理工大学, 2008(02)
- [7]《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 [8]网络环境下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J]. 范学宁,周慧,周子布.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02)
- [9]文献检索课网络型CAI教学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 汤凝.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3)
- [10]基于Web的《信息检索》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制作[J]. 杜香莉,梁花侠.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