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彭松绪[1](2019)在《乙肝病毒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在乙肝病毒(HBV)宫内传播人群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候选基因策略来探索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遗传易感基因,并从遗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方面来探讨HBV宫内传播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干预或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发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目的:了解武汉市HBsAg阳性孕产妇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现状,探索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影响因素,明确其关键危险因素及危险程度。方法:以2012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间进入乙肝母婴传播队列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索HBV宫内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最终纳入分析的孕妇为1506人,新生儿1532名,武汉市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发生率为8.35%(128/1532)。(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母亲孕期HBeAg阳性(OR=4.26,95%CI:2.60-6.98,P<0.001)、孕晚期HBV DNA阳性(OR=1.67,95%CI:1.02-2.74,P=0.041)、剖宫产(OR=0.29,95%CI:0.19-0.44,P<0.001)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结论:母亲孕期HBeAg阳性和孕晚期HBV DNA阳性是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而剖宫产则有可能是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RLR-MAVS和c GAS-STING信号通路基因及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HBV宫内传播关联性研究目的:探讨RLR-MAVS和c GAS-STING信号通路基因及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自2013年1月-2017年8月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收集HBs 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56名HBs 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包括乙肝病毒宫内传播新生儿107名,同期收集的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新生儿1249名。通过文献查阅选择RLR-MAVS和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IL10、IL12A、IL12B、TLR3、TLR9、TNFSF14作为候选基因,利用Mass ARRAY基因检测系统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累积效应分析、多因子降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RIG-I/MAVS信号通路中,与INTS10 rs28413168 GG基因型携带新生儿相比,此位点携带CC/CG基因型的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增加了100%(OR=2.00,95%CI:1.26-3.19;P=0.004)。在c GAS-STING通路,新生儿携带MB21D1 rs311678 GG/AG基因型HBV宫内传播风险显着低于携带AA基因型新生儿(OR=0.48,95%CI:0.30-0.78;P=0.003)。与携带IL10 rs1800872 CC基因型的新生儿相比,此位点携带AA基因型的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显着增加(OR=3.01,95%CI:1.02-9.84;P=0.047)。新生儿TLR3 rs3775291位点多态性与HBV宫内传播密切相关,该位点携带TT基因型的新生儿相较于CT/CC基因型的新生儿,其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显着增加(OR=2.09,95%CI:1.07-4.12;P=0.032)。此外,未发现新生儿其它SNP与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间存在显着的关联。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校正产妇分娩年龄、产次、孕期HBe Ag、孕晚期HBV DNA和分娩方式后,发现新生儿携带58个风险等位基因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是携带02风险等位基因的新生儿发生风险的4.34倍(95%CI:1.44-13.09;P=0.009)。结论:新生儿INTS10 rs28413168、MB21D1 rs311678、IL10 rs1800872、TLR3rs377529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新生儿携带危险等位基因越多,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越高。第三部分基因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HBV宫内传播的影响目的:探讨INTS10 rs28413168、MB21D1 rs311678、IL10 rs1800872、TLR3rs3775291位点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环境因素(孕期HBe Ag、HBV DNA和分娩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而影响HBV宫内传播的发生。方法: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乘积相互作用和Andersson Tomas等提供的相加交互效应模型来评估INTS10 rs28413168、MB21D1 rs311678、IL10 rs1800872、TLR3 rs3775291与孕期HBe Ag、HBV DNA和分娩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INTS10 rs28413168多态性与HBe Ag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54,95%CI:0.21-0.86;SI=2.57,95%CI:1.06-6.25);IL10 rs1800872基因多态性与HBe Ag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57,95%CI:0.10-1.04)。(2)MB21D1rs311678基因多态性与HBV DNA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41,95%CI:0.07-0.75)。(3)MB21D1 rs311678多态性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4.14,95%CI:0.43-7.84;AP=0.56,95%CI:0.28-0.84;SI=2.84,95%CI:1.14-7.04);IL10 rs1800872基因多态性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58,95%CI:0.24-0.92);TLR3 rs3775291位点多态性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20)。结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提示环境因素如产妇孕期HBe Ag和HBV DNA状态、分娩方式可能对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遗传易感性具有叠加和促进作用。
王栋平,周文慧,吕文良[2](2017)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能否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方式、阻断策略、阻断后的HBV-M模式及乙型肝炎病毒的生殖细胞传播与隐匿性感染的母婴传播问题进行了综述。
杨静[3](2011)在《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统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包含了3.5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亚洲和非洲是高流行区,其中,我国人群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约占总人口的10%。约80%的乙肝患者是通过家族性传播而感染HBV,另有20%左右是经血液、体液、医疗途径水平传播所得。关于母婴垂直传播已经得以证实,并被用于指导临床,临床通过使用免疫阻断剂主动或被动阻断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从而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的感染率。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假设的提出:70年代初,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乙肝患者精液中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初步证明精液有传染性。1985年,Hadchouel等用分子杂交技术,对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精子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两例的精子中整合的HBV-DNA序列与细胞中的HBV-DNA限速酶谱是一致的,提示乙肝病毒可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给下一代。他们提出“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假设。近二十年来,父婴垂直传播的假说提出后,大量学者对这一课题从临床调查、分子机制、动物模拟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寻找父婴垂直传播的途径和证据,但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本文通过对父婴垂直传播临床传播几率和分子机制研究,分析是否存在父婴垂直传播的可能以及父婴垂直传播与HBV基因型以及HBV分子变异是否有关系等。研究目的:1、以父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母亲无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夫妇的新生儿脐血为研究对象,通过HBV DNA PCR扩增技术,研究临床垂直传播阳性率,探讨HBV能否从父亲传播到新生儿。2、研究HBV DNA PCR阳性脐血标本的血清基因型,探讨HBV基因型与HBV的父婴垂直传播是否有关。3、通过对HBV DNA PCR阳性脐血标本的S基因序列检测,探讨HBV基因变异是否与HBV的父婴垂直传播有关。研究方法:1、选取56对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女性血清学检测无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且无其他病毒性肝炎病史的夫妇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扩增技术,检测此类夫妇新生儿脐血中是否有HBV表达。2、对HBV DNA PCR阳性脐血标本,另设计引物,扩增获得HBV DNA的S区序列,通过采用DNA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检测S区基因碱基序列,鉴定标本血清基因型。3、通过对HBV DNA PCR阳性脐血标本血清中的HBV DNA做S区序列检测,检测其是否发生变异。研究结果:1、父亲HbsAg+而母亲HbsAg-的新生儿脐血经PCR扩增后,检测出有2例标本含有HBV DNA,本研究中父婴垂直传播阳性率是4%(2/56)。2、将PCR扩增阳性的脐血标本做血清HBV DNA S区基因序列检测,发现该2例阳性标本为A-H型血清基因型中的B型。3、对PCR扩增阳性的脐血标本做血清HBV DNA S区序列碱基检测,发现核苷酸发生变异。研究结论:1、通过临床调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男性能将HBV通过生殖过程垂直传递给新生儿,从而感染新生儿。2、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男性传递HBV给子代的阳性率与该男性携带HBV的HBV DNA载量有关,HBV DNA拷贝数越大,HBV越容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也可能与HBeAg是否阳性有一定关系。3、两例阳性标本基因序列分析,发现父亲与新生儿HBV基因序列与HBV B型基因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为97.19%、98.50%和98.69%、98.89%。4、两例阳性标本基因序列分析,发现父亲与新生儿HBV基因序列高度同源,达到98.56%和99.06%,但同时基因序列也发生了变异。
周旭平[4](2011)在《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的整合及HBV感染妇女ART结局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一种引起乙型肝炎(hepatitiS B)的嗜肝性病毒。全球有20多亿人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其中约有3.5亿人为HBV的慢性携带者,HBV的感染与8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关性,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因HBV感染引起的严重肝脏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1-60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7.2%,其中处在婚育年龄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近10%。乙型肝炎病毒广泛存在于乙肝患者的体液中,如唾液、泪液、汗液、乳汁、精液、内分泌液和血液。血清HBeAg、HBV-DNA和Pre-S1均是反应乙肝病毒复制或传染性的重要指标,在HBV感染早期,具有较高的一致检出率,然而HBVDNA是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指标。传播渠道多样化:输血、性交、医源性及密切的生活接触等水平传播和父婴、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垂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可分为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可分为3个水平:产前传播、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产前传播可分为经胎盘传播(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和经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s)传播。近年来,经过适当的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干预,能够有效阻断多数HBV的感染,但仍然有约10%的婴儿阻断失败。研究发现在人类生殖腺及生殖细胞如睾丸、精子、精浆以及卵巢中的颗粒细胞、卵细胞中有HBV的存在和表达,从而使得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进行垂直传播的学说得以发展。乙型肝炎病毒亦可影响人类生殖能力。HBV感染可以通过全身或局部的免疫作用、病毒基因的整合干扰基因组正常机能以及肝炎病毒蛋白表达影响精子的产生、导致形态和活力的改变,从而降低人类生殖能力。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日益进步、人类生活模式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治疗,其中不乏有乙型肝炎携带不孕夫妇。在这一领域中,病毒感染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结局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HBV感染是否降低辅助生殖治疗的结局?目前尚未有一致的观点。本课题拟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血清和卵泡液中病毒载量的关系;体内病毒复制状态与发生经卵母细胞垂直传播的关系;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和卵泡液中病毒含量与辅助生殖治疗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对HBV携带患者开展ART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09年12月在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接受常规体外受精/卵胞浆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治疗的176例乙肝病毒携带妇女的血清和卵泡液;176例中的106例乙肝病毒携带妇女废弃的卵母细胞206个及胚胎441个。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与卵母细胞的HBV DNA浓度,用HBV DNA全长作为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HBV DNA在胚胎和卵母细胞中的整合。通过统计软件分析血清和卵泡液中病毒载量与发生HBV DNA在卵母细胞和胚胎中整合的关系。同时选择2006年01月-2009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513对女性乙肝病毒携带不孕夫妇的557个周期作为暴露组。以女方年龄(年龄±1)、取卵时间(天数±1)以及ART受精方式(IVF和ICSI)作为匹配条件,利用SPSS统计软件随机抽取1:1本院同年的,夫妇双方均为乙肝阴性周期作为非暴露组。两组建立回顾性队列,分析女方乙肝携带对于着床率(孕囊数/ET胚胎数)、临床妊娠率(超声证实为宫内孕妇女数/完成移植周期数)、流产率(发生流产妇女数/宫内孕妇女总数),分娩数(完成分娩妇女数/完成胚胎移植周期数)以及周期得孩率(活产胎儿数/ART启动周期数),同时分析女性体内病毒复制状态如HBeAg血清状态、血清病毒拷贝数及卵泡液中病毒含量对于ART结局的影响。结果:血清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54.4%,卵泡液可检测到乙肝病毒DNA,阳性率为45.7%;多数血清中HBV DNA含量高于卵泡液(P<0.05),然而少部分患者其卵泡液中病毒含量较血清中高。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血清和卵泡液间乙肝病毒DNA含量存在中等强度正相关,(R=0.427,P=0.001)。卵母细胞内HBV DNA整合信号的阳性率为8.25%,早期胚胎内的阳性率为12.92%;HBeAg阳性组卵母细胞的HBV DNA阳性率显着高于HBeAg阴性组(14.8%VS 4.5%,P<0.05),前者胚胎的阳性率较后者有增高趋势(17.1%VS 10.6%,P=0.051);血清HBV DNA>106组胚胎及卵母细胞中HBV DNA整合的阳性率显着高于HBV DNA<106组(P<0.05);卵泡液中HBV DNA≥105组胚胎及卵母细胞中HBV DNA整合的阳性率显着高于HBV DNA<105组(P<0.05);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以及周期得孩率阳性组较阴性对照组稍低而流产率稍增加,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活胎分娩周期在阳性组中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 HBV DNA>105病人流产率比HBV DNA<105组显着性增加,周期得孩率显着性降低(P<0.05);卵泡液HBV DNA阳性组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活胎分娩周期以及周期得孩率较阴性组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卵泡液中存在乙肝病毒的复制;2、进一步验证乙肝病毒DNA可整合到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3、卵泡液中的HBV DNA含量多数较血清中低,两者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4、血清中HBeAg阳性病毒在卵母细胞中的整合率显着增高;5、血清HBV DNA>1.0×106拷贝/毫升,卵跑液中HBV DNA浓度≥1.0×105拷贝/毫升时病毒在卵母细胞及胚胎中的整合率显着增高;6、乙肝携带状态对妇女卵巢储备能力以及卵巢对促排卵治疗的反应性无影响;7、女方乙肝携带夫妇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最终获得活胎分娩的周期较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降低;8、女方血清HBV DNA>1.O×105拷贝/毫升夫妇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流产率显着增加,周期得孩率明显降低(P<0.05);9、卵泡液中HBV DNA阳性患者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显着降低,活胎分娩周期、周期得孩率均显着降低。
王亮[5](2010)在《乙醇在HBV DNA转染中对大鼠血睾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垂直传播是指HBV以生殖细胞作为载体,把HBV DNA带入胚胎,使子代发病或成为HBV携带者的一种新的、尚待证明的传播方式。HBV父婴垂直传播研究的关键点在于阐明HBV通过血睾屏障转染精子的途径。本课题通过活体转染不同组的大鼠睾丸,旨在探讨机体大量摄入乙醇后,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BTB)的结构完整性和生理机能的改变,以及能否有效阻止含HBV DNA的质粒转染生精小管生精上皮细胞,并进一步探讨影响BTB完整性的因素和作用机制。方法取20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A组为实验乙醇组,每只按1ml·100g-1·d-1灌胃50%乙醇,连续40天;B组为空白组,每只按1ml·100g-1·d-1灌胃生理盐水,连续40天。向睾丸转染含HBV DNA的质粒,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eal-time PCR)、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检测睾丸组织HBV DNA的转染情况。结果①PCR:A组样本可见特异的HBV DNA阳性条带;②通过Real-time PCR的检测发现A组HBV DNA平均含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原位杂交:A组发现阳性杂交信号弥散,可被广泛发现于生精上皮基底室和近腔室的生精细胞上;④TEM:A组大鼠睾丸的生精小管基膜厚薄不均,基膜组织疏松增厚,成波浪式皱褶,可见基膜断裂,精原细胞与支持细胞及生精小管的基膜之间出现较多空泡,生精小管、生精上皮、生精细胞及支持细胞与相邻细胞之间的间隙扩大。结论①乙醇的摄入会破坏大鼠睾丸血睾屏障的完整性,引起生精小管的基膜、支持细胞等超微结构异常;②血睾屏障的损伤及生精小管的结构异常可以导致大鼠睾丸的整个生精上皮易受到HBV DNA的转染,造成转染率的升高。血睾屏障是支持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它保护着处于分化状态的生精细胞,防止自身免疫反应,并具有调控生精细胞分裂和分化,维持曲精小管内有利于精子发生和成熟排放的特殊微环境等重要作用。血睾屏障的完整性是其起保护功能的重要基础,乙醇可以破坏其完整性,使全部生精细胞易受HBV的感染。
李茜[6](2010)在《pcDNA3.1-preS1-GF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小鼠精子内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preS1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reS1-GFP,观察并检测该重组质粒在小鼠精子内的表达。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以pBR322-HBV质粒为模板扩增HBV preSl基因片段,将PCR扩增得到的HBV preSl基因片段与含有GFP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分别进行EcoR I和Xba I双酶切,以T4连接酶过夜连接,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小鼠精子,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有无表达,并应用PCR检测HBV preS1基因的存在。结果①利用DNA重组技术将preS1基因插入到pcDNA3.1-GFP质粒中,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pcDNA3.1-preS1-GFP真核表达载体;②将重组质粒按一定比例转染小鼠精子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精子头部有较明亮的绿色荧光;③提取转染精子DNA,经PCR扩增得到位于HBV preSl基因区域内长约589bp的片段,与预期一致。结论①以上研究结果证实,重组质粒pcDNA3.1-preS1-GFP已得到成功构建,这为建立新型HBV垂直传递小鼠模型提供了可能;②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preS1-GFP在小鼠精子内的表达,表明重组质粒pcDNA3.1-preS1-GFP可用于制备转基因小鼠,同时GFP还可作为HBVpreS1基因存在与否的报告基因。因此本研究为建立新的HBV垂直传递小鼠模型,进而更好地研究HBV的垂直传播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史利华[7](2009)在《PCR-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精液HBV DNA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 1,检测成年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含量,分析精液与血清中HBV DNA含量有无相关性。从而为探索乙型肝炎病毒经精液或精子细胞传播可能性提供依据。2,比较PCR-ELISA法和FQ-PCR法检测HBV感染者精液HBV DNA检出情况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例52例,留取其精液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精液及血清中HBV DNA的检出率(阳性率),同时也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感染者精液中HBV DNA。将用PCR-ELISA法测得的精液及血清HBV DNA拷贝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对数直线相关分析及进行拷贝数Wilcoxon秩和检验探讨精液与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关系。同时将用FQ-PCR法测得的精液HBV DNA阳性率和用PCR-ELISA法测得的精液HBV DNA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X^2检验)检测两组的阳性率差异是否有显着性;用秩和检验两组的HBV NDA拷贝数来检测两组的拷贝数是否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PCR-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精液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15.38%(8/52)。平均拷贝数为4.06×104/㏕。血清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73.08%(38/52)。平均拷贝数2.05×107/㏕。用Spearman秩相关对数直线相关分析精液中HBV DNA与血清中的HBV DNA拷贝数等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将精液中HBV DNA与血清中的HBV DNA拷贝数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可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精液及血清HBV DNA检出结果有显着性差异,精液HBV DNA拷贝数低于其血清值。2,FQ-PCR法检测:精液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19.23%(10/52),平均拷贝数为4.27×104/㏕。3,用卡方检验(X^2)PCR-ELISA法和FQ-PCR法检测所得的两组精液HBV DNA阳性检出率,0.050<P<0.100,按?=0.05尚不能认为两种方法检测精液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有显着性。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精液HBV DNA拷贝数,0.050<P<0.100。亦不能认为PCR-ELISA法和FQ-PCR法检测所得的两组精液HBV DNA的拷贝数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一部分人的精液具有传染乙肝病毒的可能。2,精液中HBV DNA的阳性检出率和血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3,PCR-ELISA法和FQ-PCR法检测HBV感染者HBV DNA阳性率及拷贝数无显着的差异。二者对定量检测精液HBV DN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帮助了解精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
欧阳奇琦[8](2009)在《大鼠血睾屏障在HBV DNA转染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垂直传播是指HBV以生殖细胞作为载体,把HBV DNA带入胚胎,使子代成为HBV携带者或发病的一种新的、尚待证明的传播方式。HBV父婴传播研究的关键点在于阐明HBV通过血睾屏障转染精子的途径。本课题通过活体转染不同组的大鼠睾丸,旨在探讨血睾屏障能否有效阻止含HBV DNA的质粒转染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细胞及影响血睾屏障完整性的因素。方法取20只Wistar成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于后肢肌注注射氢化可的松,B组注射生理盐水,持续31天,向睾丸转染含HBV DNA的质粒,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 PCR,real-time PCR)、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睾丸组织HBV DNA的转染情况。结果①A组样本的睾丸组织经PCR检测发现组织中存在有HBV DNA;②通过real-time PCR的检测发现A组HBV DNA平均含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在A组样本的睾丸组织中,HBV DNA分布弥散,可广泛发现于生精上皮基底室和近腔室的生精细胞上;④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A组生精小管基膜基膜厚薄不均,基膜组织疏松增厚,成波浪式皱褶,可见基膜断裂,精原细胞与支持细胞及生精小管的基膜之间出现较多空泡。结论①正常大鼠生精小管基膜完整、平滑、致密、厚薄均匀,氢化可的松可引起大鼠睾丸生精小管的基膜、紧密连接、支持细胞等超微结构异常;②血睾屏障的破坏会会增加睾丸组织感染HBV DNA的风险;③生精小管的结构异常及血睾屏障的损伤会导致大鼠睾丸的整个生精上皮易受到HBV DNA的转染,造成转染率的升高。血睾屏障的完整性是血睾屏障起保护功能的重要基础,破坏其完整性会使全部生精细胞易受HBV的感染。
黄天华[9](2008)在《乙肝病毒基因经生殖细胞垂直传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乙肝病毒(HBV)基因能够整合到人精子基因组中;携带 HBV 的人精子能正常地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后,由人精子带入胚胎细胞中的 HBV 基因能够复制和表达。它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是:①成为 HBV 经生殖细胞垂直传播新途径;②HBV 基因整合到宿主配子基因组可增加配子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进而诱发配子染色体畸变,导致流产、死产和出生缺陷率增加;③随着胚胎发育和个体生长,潜藏在宿主基因组中的 HBV 基因有可能增加肝细胞肿瘤发生的风险。
张红[10](2008)在《HBV携带者接受IVF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及超排周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是全世界关注的卫生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目前,随着妇女生育年龄推迟及不孕症发病率的升高,携带乙肝病毒的不孕症患者中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transfer,IVF-ET)治疗的夫妇也越来越多,了解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体外受精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有重要意义。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发展,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成为治疗不孕症的重要方法。目前,虽然临床妊娠率已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仍有大多数的治疗周期未能成功。妊娠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超促排卵导致的激素水平改变等。其中,激素水平的改变与妊娠率的关系一直有争议。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体外受精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2.超促排卵周期不同时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第一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体外受精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的探讨目的:探讨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孕症患者接受体外授精处理的安全性。材料和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8年3月于我院接受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孕症患者女149名、男144名,应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女性患者于取卵日分别检测血液、卵泡液、授精培养液的HBV血清学五项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e抗体:anti-HBe、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IgG);男性患者排精日分别检测血液、精液、洗涤后精液的HBV五项标志物。结果:1.18例女性血液HBV大三阳者,卵泡液、授精培养液中检测均为HBV大三阳(100%和100%);131例女性血液HBV小三阳者,卵泡液检测为小三阳者84例(64.1%),其中授精培养液检测仍为小三阳者8例(6.1%),授精培养液检测为阴性者76例(58.0%);女性血液HBV小三阳者卵泡液检测为阴性者47例(35.9%),授精培养液检测全为阴性;2.23例男性血液HBV大三阳者,精液HBV检测6例(26.1%)为大三阳,17例(73.9%)为阴性,洗涤后精液HBV检测均为阴性;121例男性血液HBV小三阳者,精液HBV检测7例(5.8%)为小三阳,114例(94.2%)为阴性,洗涤后精液HBV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体外授精处理不能改变女性乙肝大三阳患者的垂直传播风险,女性大三阳患者传播风险比小三阳者大,体外授精过程有可能降低女性乙肝小三阳患者和男性乙肝患者的垂直传播风险。第二部分超促排卵周期不同时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目的:探讨药物促排卵周期不同时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对象和方法:695名接受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不孕患者,于HCG日、移植前1天、移植第7日检测血清E2水平;移植第7日同时检测血清P水平。分别比较HCG日E2与移植前1天E2的比值、HCG日E2与移植第7天E2的比值、移植第7天P的绝对值及P/E2的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结果:HCG日E2与移植前1天E2的比值与妊娠率无相关性;HCG日E2与移植第7天E2的比值与妊娠率呈负相关性,比值越高妊娠率越低,有显着性差异;移植第7天P/E2的比值与妊娠率呈负相关性,比值越高妊娠率越低,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在IVF周期中,HCG日E2与移植第7天E2的比值、移植第7天孕雌激素比值可以作为预测IVF妊娠结局的指标之一。
二、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乙肝病毒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发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RLR-MAVS和 cGAS-STING信号通路基因及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HBV宫内传播关联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因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HBV宫内传播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博士期间研究工作总结 |
致谢 |
(2)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方式 |
1.1 宫内感染 |
1.2 产时感染 |
1.3 产后感染 |
2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 |
2.1 分娩前阻断HBV的宫内感染 |
2.2 分娩时阻断HBV母婴传播 |
2.3 分娩后主被动联合免疫 |
3 母婴传播阻断后HBV-M模式 |
4 关于HBV母婴传播的其他问题 |
4.1 HBV生殖细胞传播 |
4.2 HBV隐匿性感染的母婴传播 |
5 小结与展望 |
(3)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调查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分子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的整合及HBV感染妇女ART结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目次 |
引言 |
第一部分:血清和卵泡液中HBV载量及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HBV DNA的检测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乙肝病毒感染妇女ART结局的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5)乙醇在HBV DNA转染中对大鼠血睾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外源基因 |
1.3 主要试剂 |
1.4 材料与仪器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质粒PBR322-HBV转染液的配制 |
2.2 PBR322-HBV DNA质粒导入睾丸组织 |
2.3 提取睾丸组织及睾丸DNA样本 |
2.4 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中的HBV DNA |
2.5 原位杂交(ISH)检测睾丸中的HBV DNA |
2.6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TEM)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PCR试验结果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 |
3.3 睾丸组织原位杂交结果 |
3.4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组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4.1 H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作用 |
4.2 HBV垂直传播的研究 |
4.3 血睾屏障的作用及意义 |
4.4 乙醇对血睾屏障的影响机制探讨 |
4.5 BTB的破坏与HBV DNA转染睾丸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pcDNA3.1-preS1-GF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小鼠精子内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器材及其来源 |
1.4 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pcDNA3.1-preS1-GFP重组载体鉴定 |
2.2 转染前后精子活力评估结果 |
2.3 重组质粒转染精子后绿色荧光的鉴定 |
2.4 转染后精子DNA内preS1的检测与表达 |
第3章 讨论 |
3.1 HBV的垂直传递 |
3.2 pcDNA3.1-preS1-GFP重组载体的构建 |
3.3 重组载体的转染与表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PCR-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精液HBV DNA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8)大鼠血睾屏障在HBV DNA转染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外源基因 |
1.3 主要试剂 |
1.4 材料与仪器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质粒PBR322-HBV转染液的配制 |
2.2 PBR322-HBV DNA质粒导入睾丸组织 |
2.3 提取睾丸组织及睾丸DNA样本 |
2.4 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中的HBV DNA |
2.5 原位杂交(ISH)检测睾丸中的HBV DNA |
2.6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TEM)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PCR试验结果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 |
3.3 睾丸组织原位杂交结果 |
3.4 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组睾丸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4.1 H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作用 |
4.2 HBV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 |
4.3 血睾屏障的作用及意义 |
4.4 血睾屏障的破坏及HBV DNA转染方法的研究 |
4.5 血睾屏障的破坏与HBV DNA转染睾丸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HBV携带者接受IVF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及超排周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受体外受精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的探讨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超促排卵周期不同时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 |
1.前言 |
2.对象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传播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乙肝病毒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D]. 彭松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2]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进展[J]. 王栋平,周文慧,吕文良.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7(01)
- [3]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D]. 杨静.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4]乙型肝炎病毒DNA在人卵母细胞和胚胎中的整合及HBV感染妇女ART结局的研究[D]. 周旭平. 浙江大学, 2011(07)
- [5]乙醇在HBV DNA转染中对大鼠血睾屏障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王亮. 青岛大学, 2010(03)
- [6]pcDNA3.1-preS1-GF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小鼠精子内的表达[D]. 李茜. 青岛大学, 2010(03)
- [7]PCR-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精液HBV DNA的意义[D]. 史利华. 广州医学院, 2009(07)
- [8]大鼠血睾屏障在HBV DNA转染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因素[D]. 欧阳奇琦. 青岛大学, 2009(10)
- [9]乙肝病毒基因经生殖细胞垂直传递研究进展[J]. 黄天华. 国际遗传学杂志, 2008(04)
- [10]HBV携带者接受IVF处理的垂直传播风险及超排周期血清E2比值及P/E2比值与妊娠率的关系[D]. 张红. 中南大学, 2008(04)
标签: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pcr论文; 乙肝病毒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两对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