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及改进

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及改进

一、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彬[1](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魏弋寻[2](2021)在《合成二甲脲气液反应动力学及工艺优化》文中认为二甲脲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众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二甲脲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现有生产工艺的改造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尿素氨解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以期为工艺改造和气液反应器设计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各工艺参数对反应转化率和收率的影响,使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法,分析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反应温度155℃,通气量135ml/min,搅拌转速620r/min,甲胺:尿素(摩尔比)=4.3:1。在此条件下反应物转化率为99.54%,生成二甲脲选择性为46.86%。在最佳工艺参数下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尿素氨解反应为气液瞬间反应,进一步使用无因次数群分析法,对温度、搅拌转速、甲胺通气量以及搅拌叶轮直径等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回归得搅拌釜内气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关联式。计算及实验结果表明,两关联式能较好反映实验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甲基脲氨解反应,结果表明,甲基脲氨解反应为慢反应,传质对总反应速率影响较小。在研究氨解反应过程中发现有新中间体产生,并通过薄层色谱,柱层析和红外分析等手段确定其结构,提出了甲基脲可能直接转化为该中间体,继而进一步转化为二甲脲的一种新反应路线。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该中间体的提纯工艺。确立了硅胶量>体积流量>氯仿体积分数,三因素对提取中间体得率的影响次序。

王维东[3](2020)在《2205双相不锈钢钢管激光焊焊接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苛刻油气田的逐步开发,普通碳钢连续管已经不能满足酸性油气田的使用需求,油田迫切需要能够替代普通连续管的高合金连续管。高合金连续管在保证较高强度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连续管的耐腐蚀性能,降低了酸性环境下的作业风险,明显提高使用寿命。目前耐蚀输送管、油井管产品在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由于连续管作业的特殊性,适宜酸性环境用连续管开发在技术上难度更高。本次实验先期通过分析激光功率、焊接速度、离焦量对双相不锈钢的焊缝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为4KW、焊接速度选取2.4m/min、离焦量为0mm时,焊缝成型较好并进行激光焊管实验。激光焊接双相不锈钢会使焊缝两相比例极度不平衡,通过模拟固溶处理发现在1050℃固溶5min时,两相组织均匀,铁素体-奥氏体比例为58%∶42%,硬度较为平衡,冲击性能最好。最后进行激光焊和光亮固溶处理制管,对管体进行系统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检测,制定出了合理的生产工艺。高合金连续管的开发,将突破抗酸连续管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出高合金连续管产品,满足油田用户对开采含酸性环境油气资源的需求,并且能够丰富国产连续管的产品系列,满足油田日趋复杂的作业需求,拓展连续管的应用领域,降低作业成本,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娜[4](2020)在《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文中提出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分公司尿素生产装置属于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工艺呈现出能耗高、转化率低、氨耗高、汽耗高、生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本论文中,针对该装置开展了水溶液全循环工艺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造工作研究,旨在提高尿素合成转化率,从而提高装置运行经济性。通过对装置进行整体分析得知,尿素合成塔转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合成塔的工艺条件状况;2、尿素合成塔的结构及其内部塔板的结构形式;3、循环系统的工艺状况。本文通过改变合成塔塔板结构形式、优化循环系统工艺条件及合理调配生产资源改善进塔物料,从而来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工艺合成塔的转化率,降低装置运行消耗,进而提高该类装置的运行经济性。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及装置的优化调整,采取提高入塔原料气纯度和优化循环系统工艺等方法,实现了尿素合成转化率由64%提高至66%以上,蒸汽消耗由1.16吨/吨尿素降低到0.98吨/吨尿素以下,提高了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装置的运行经济性。

廉璐[5](2020)在《尿素浆体流动换热和蓄冷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蓄冷空调系统利用相变储能技术,可以对电力负荷实施移峰填谷,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缓解用电紧张局面。其中,相变蓄冷浆体兼具良好的流动性与高蓄冷密度,既可作蓄冷材料又可充当载冷剂进行冷量传输,减少了系统制冷剂充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目前,一种新型的浆体蓄冷材料—尿素浆体因相变温度适宜、蓄冷/载冷能力大、成本低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关于其蓄冷及流动换热特性研究较少,基础数据不足。本文依据尿素水溶液相图,制备了相变温度为5℃~12℃的尿素浆体,对其流动换热特性及蓄冷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作为尿素浆体特性的研究基础,首先,对尿素水溶液的热物性及结晶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热物性参数包括相变温度、有效相变潜热、密度、运动粘度等。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43 wt.%~48 wt.%的尿素溶液的相变温度为5℃~12℃,有效相变潜热为213.7 k J/kg~223.2 k J/kg。当溶液质量浓度大于32.5 wt.%时,液相线处,尿素溶液的密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运动粘度随浓度增加而减小。随后,搭建了尿素浆体流动测试段,并分析了雷诺数Re、浆体质量分数Xu、管径Din对浆体流动特性的影响。尿素浆体的流动压降随Re、Xu的增加而增大,随Din的增加而减小。在分析浆体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时,引入管道摩擦系数l,其中l/l0均大于1。在低Re、高Xu工况下,l/l0较大,远远偏离牛顿流体特性。采用幂律模型对尿素浆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进行对数拟合,其中流动特征指数n>1,尿素浆体呈涨塑型流体特征。在不同工况下,n随Xu增大而减小,稠度系数K’随Xu增大而增大。通常情况下,管径增大时,n值增大,K’值减小。引入修正雷诺数Re MR及幂律型流体摩擦系数的经验关联式,由l和ReMR的拟合结果可知,尿素浆体在6 mm、8 mm管内的转折雷诺数分别为2000~2300、1800~2200。最后,对尿素浆体在6 mm水平铜管内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热流密度q、Re、Xu对浆体局部换热系数hlocal以及努塞尔数比Nuexp/Nu0的影响。其中hlocal沿管流方向先减小后缓慢增大,并随着Xu、q、Re增加而增大。引入Nuexp/Nu0,当Re为2000时,Nuexp/Nu0较大,随Xu变化明显;Re为6000时,Nuexp/Nu0接近1,随Xu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尿素浆体具有过冷度小、相变温度适宜、蓄冷密度高、成本低廉、流动换热性好等优势,在蓄冷空调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昭[6](2019)在《乙二醇氧化及水分解纳米电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日益枯竭正驱动科研工作者开发满足能源需求领域高要求的先进的能源转换和储存装置。燃料电池和水分解技术被认为是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核心能源转换系统。然而,这些新的能量转换装置的普及与利用,都需要高性能的催化剂来降低反应过程中的高能垒。目前,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高效电催化剂都是基于Pt、Ru和Ir等贵金属,然而贵金属催化剂稳定性差,成本高昂,大大限制了它们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因此,寻找廉价高效的电催化剂,降低生产成本,是实现能量转换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大量的研究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与其组分、形貌、晶面、尺寸和表面结构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尤以组分和形貌最为重要。因此,合理设计并开发具有特定组分和形貌的催化剂,可实现纳米材料催化性能的有效提升,并为高性能电催化剂的构筑提供可靠的实验技术和详实的理论基础。鉴于以上原因,本论文针对目前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活性位点利用率低及稳定性不足的难题,采用合金策略、形貌调控、载体支撑等方法,合成低成本且高效的纳米催化材料,将其应用于乙二醇氧化和水分解中,研究它们的电催化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凹面立方体结构的PtSn纳米催化剂,该催化剂的成功制备不仅大大节约了贵金属铂的用量,同时优化了金属铂表面的电子结构,增强了铂、锡金属之间的电子效应,降低了COads在Pt表面的吸附能。最重要的是,Pt与Sn之间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地改善碱性介质中对乙二醇的催化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特别是Pt4Sn1凹面纳米立方体,其乙二醇氧化反应(EGOR)质量活性高达5.7 A mg-1,面积活性为11.5 mA cm-2,分别是商业Pt/C的5.1和5.9倍,是目前报道的铂基乙二醇氧化反应催化剂中活性最高的纳米材料之一,为实现通过掺杂非贵金属减少铂含量以降低催化剂成本提高催化性能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2.为了进一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提高催化剂稳定性,采用简单的湿化学方法,以相对储量丰富的Pd代替Pt,同时引入Pb对Pd电子结构进行调制,成功制备了具有枝晶形貌的Pd3Pb纳米催化剂。实验证明,这种独特的3D枝晶状纳米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更快的电子传输效率,此外Pb的引入增强了Pd的导电性和抗中毒能力,铅、钯原子间的协同作用,使Pd3Pb纳米催化剂在乙二醇的电催化过程中保持高效稳定的催化能力。在EGOR中,3D Pd3Pb NCs面积活性为10.0 mA cm-2、质量活性为4.5 A mg-1,分别是商业Pd/C催化剂的5.0倍和4.3倍,甚至超过了许多以前报道的Pt基电催化剂。该研究为制备高效的Pd基乙二醇氧化纳米催化材料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平台。3.为了进一步提高Pd基电催化剂的性能,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性,同时针对贵金属纳米催化剂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团聚的缺点,以比表面积高、化学稳定性优异、电荷转移效率高的氮掺杂石墨烯(NG)为载体,在室温条件下通过一锅法构建了具有氮掺杂石墨烯负载的三维PdAg纳米花催化剂(3D PdAg NFs/NG)。锚定在NG表面的3D PdAg NFs具有更小的粒子直径,更高的表面利用效率,其分散程度更加均匀,3D纳米花结构增加了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点。由于具备高导电性、合金效应、3D PdAg NFs与NG之间的协同作用,所制备的3D PdAg NFs/NG在乙二醇氧化反应中展现出高催化活性和卓越的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3D PdAg NFs/NG质量活性和面积活性分别为5.8 A mg-1和11.9 mA cm-2,分别是商业Pd/C的5.4和5.95倍。长期稳定性试验后,3D PdAg NFs/NG的剩余质量活性远远高于3D PdAg NFs和商业Pd/C催化剂。本研究为进一步实现非铂纳米材料的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提供了新思路。4.在众多的金属中,过渡金属及其合金被认为是贵金属催化剂的潜在替代品,然而由于金属纳米颗粒极易团聚堆积,在长期使用后容易阻塞传质孔道,而金属-碳/氮键能够有效的改善电催化性能,产生类贵金属的电催化性能。鉴于此,以过渡金属为前驱体,双氰胺为碳源和氮源,探索出一种简单可靠的原位合成策略,可控合成了一种在FeCoNi合金表面原位生长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复合纳米催化剂。制备的FeCoNi@N-CNTs具有较大的活性表面积、超高的石墨碳含量、丰富的活性M-C/Nx种类,在碱性介质中对OER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性能。优化后的Fe1Co1Ni1@N-CNTs对OER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起始电位为1.43 V,达到10 mA cm-2仅仅需要252 mV过电位,且OER在碱性介质中具有显着的长期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以Fe1Co1Ni1@N-CNTs作为阳极电极,Pt/C作为阴极电极,驱动电解水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只需要1.52 V的电势,可以媲美目前最先进的IrO2‖Pt/C电极对。本工作为构建高效、稳定的OER非贵金属包封型N-CNTs电催化剂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技术。5.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持续的全水解,同一种催化剂在相同的电解液中实现全水解显得尤为重要。然而,HER和OER很难在相同的pH范围内同时表现出色的活性和稳定性。过渡金属磷化物具有电子传输快,稳定性高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鉴于此,以非贵金属为主体,利用简单的一锅法,制备了超小三金属磷氧化物纳米粒(FeCoMo P-O NPs)。该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具有丰富的氧空位、电化学活性表面大、电子传输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经过优化的Fe1Co3Mo3 P-O NPs在1.0 M KOH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其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的过电位仅为111 mV和231 mV。为了深入了解全水分解性能情况,Fe1Co3Mo3 P-O NPs作为正极和负极组成的电解水装置仅需1.604 V电压即可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同时还且具有超长的稳定性。该研究为开发具有双功能的高性能电催化水分解剂提供了可行的思路。该论文有图67幅,表13个,参考文献238篇。

汪宗御[7](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NOx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柴油机废气污染物给人类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各项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控制船舶废气污染物的排放也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对现有的船舶柴油机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进行了梳理,包括机前处理、机内净化以及后处理技术。满足IMO法规对SOx排放要求的技术主要包括低硫燃油和脱硫塔,满足IMO法规对NOx排放要求的主要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船舶脱硫技术已比较成熟,脱硝技术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由于未来低硫燃油的价格浮动仍然较大,导致市场对脱硫塔的投资仍持观望态度,可同时适用于脱硫塔和低硫燃油技术的SCR脱硝技术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船舶柴油机废气SCR脱硝主要采用钒基催化剂。但钒基催化剂价格较高、低温时脱硝效率低、耐硫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钒基催化剂的主要成分V2O5有剧毒,寿命到期废弃时会带来二次污染。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低温等离子体(Non-thermal Plasma,NTP)辅助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催化脱除船舶废气中NOx的技术。目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一套发电柴油机台架,测试了加装DOC和商用钒基SCR的一台非增压柴油机在额定转速时6个工况点的排放特性,分析了 DOC对CO、NOx和PM的影响,以及不同功率和氨氮摩尔比时钒基SCR的脱硝率。结果表明,DOC能将NO转化为N02,但对NOx的总浓度几乎不产生影响。钒基SCR受温度和氨氮摩尔比的影响比较大,当温度高于250℃,氨氮摩尔比为1时,脱硝率几乎达到100%;当温度降低到约200℃时,钒基SCR的脱硝率下降为约70%。(2)搭建了柴油机模拟废气配气系统,采用煤质活性炭对柴油机模拟废气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脱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进气为NO/N2时,AC对NO的脱除主要靠吸附作用,稳定脱硝率较低。进气为N02/N2时,AC对NO2的脱除性能极好,温度高于200℃且加入NH3时,NOx脱除率最高达到95%。有O2存在且温度低于100℃时,AC可将NO催化氧化为NO2,且温度越低,氧化率越高。当温度为300℃时,在NO+NH3、NO+O2+NH3和NO+NO2+NH3的条件下AC的稳定脱硝率分别为12.1%、31.6%和70.8%。但是,单独活性炭的脱硝率仍然较低。(3)考察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产生NTP法对柴油机模拟废气的脱硝特性,进行了不同气体成分和浓度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 NTP的脱硝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O2/N2条件下,随着O2浓度以及能量密度的增加,NO生成量逐渐增加。在NO/N2条件下,NTP对NO的脱除率接近100%。在NO/O2/N2条件下,随着NO浓度的增加,临界O2浓度升高;1%O2浓度时脱硝效率在90%以上,O2浓度高于10%时,NTP的脱硝率为负值;且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生成的NOx浓度也更高。O2浓度对NTP的脱硝性能起决定性作用。H2O有助于NO的氧化脱除。在低能量密度时,同时加入NH3能够提高NTP脱硝性能;在高能量密度时,NH3会略微降低NTP的脱硝性能。CO2对NTP脱硝性能基本没有影响,但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生成的CO浓度逐渐升高。在NO/O2/CO2/H2O/N2条件下,模拟真实柴油机废气中各组分浓度,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脱硝率先增加后降低,加入NH3后NTP的脱硝率最高达到40.6%。(4)进一步,将NTP和AC相结合用于柴油机模拟废气中NOx的脱除。结果表明:在100~300℃范围内,将NTP和AC结合时,脱硝率随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增加,且在200℃左右脱硝率最低,这主要是由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催化作用二者的动态平衡所引起。当NTP、AC和NH3同时作用时,系统的脱硝率最高,且在1kJ/L能量密度下获得的脱硝率最高达到了 80%。随着NTP作用时间的增加,NTP+AC+NH3系统的脱硝率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并最终趋于稳定,脱硝率最高达91.8%。表征结果显示,NTP可使AC的比表面积进一步增加,有助于脱硝率的提高,在300℃范围内,AC 比较稳定,可使NTP+AC+NH3系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脱硝率。(5)最后,将NTP和活性炭相结合用于柴油机真实废气污染物的脱除。结果表明,不加入NTP时,活性炭对PM的脱除主要是吸附和过滤作用,脱除率最高可达77%,但会使反应器压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CO可作为还原剂在活性炭的催化作用下参与脱硝反应,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炭可能发生一定的烧蚀,导致CO的脱除率为负值。在无尿素时活性炭的脱硝率最高为34.5%,喷入尿素后脱硝率进一步增加,最高可达到44.8%。加入NTP后,在0.5kJ/L时,NTP+AC+NH3系统的脱硝率最高达92.5%,与钒基SCR催化剂的脱硝率相当。本文的研究工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中NOx的技术,在本文实验条件下达到了与钒基SCR脱硝技术相当的脱硝效率。从脱硝性能来说,该技术可以作为钒基SCR的一种潜在替代技术,而且活性炭无毒、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经济及环保价值。本文为该项技术进入工业化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喻聪[8](2019)在《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氧化物(NOx)是燃煤电厂主要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之一。目前,电站锅炉普遍采用低NOx燃烧结合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进行联合脱硝,而低NOx燃烧方式在某些运行工况下会牺牲锅炉经济性,因此有必要开展燃烧优化研究,以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及提高锅炉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以某660MW切圆燃烧锅炉及尾部SCR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数值模拟和数据挖掘方法,对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为锅炉运行与烟道设计提出了优化策略及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锅炉燃烧数值模型和热工水动力模型的新耦合计算方法。首先基于CFD和MATLAB平台搭建了锅炉风烟侧和汽水侧的分布参数模型,再采用直接映射法和辅助网格法建立了模型间不同网格的映射函数,进而通过开发两个平台的信息交互接口,实现了受热管壁温在烟、汽两侧的迭代计算。基于该模型,得到了炉内易超温管壁的实际位置,为不同管段的金属选材、现场测点的位置选取提供了支撑。综合分析了分离燃尽风(SOFA)上下摆角大小与炉内空气分级效果、湍流强度分布、旋转动量、火焰中心高度、烟温偏差的关系,并定量研究了其变化对燃烧产物生成量和受热面壁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满负荷下SOFA风摆角变大能提高锅炉效率且减小NOx生成浓度,但SOFA风摆角从+20°增大到+30°,会使高温再热器管屏0.16%的外表面超过SA-213 TP347H材料的许用温度。论文提出了一种燃煤电站锅炉实际运行环境下的催化剂磨损预测方法。首先建立SCR反应器气固流动模型,计算催化剂入口烟气和飞灰颗粒的分布,再将此分布与详细的催化剂单通道磨损速率模型耦合,实现了SCR系统催化剂床层的磨损计算。基于本文模型,研究了SCR反应器内三角筋结构、支撑梁结构及导流板设计等对烟气运动和飞灰轨迹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粒径飞灰对催化剂的磨损作用,最终提出了SCR系统流场和灰场的综合优化方案。该方案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效解决了催化剂局部磨损过重的问题。针对锅炉两侧SCR反应器入口速度和NOx浓度不同且均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论文提出了一种计及燃烧效应的SCR系统喷氨均匀性优化策略。首先通过锅炉燃烧数值模拟,计算进入两侧SCR反应器烟气的流量系数及浓度系数,并以NO流量份额与供氨份额相等为原则,推导出各反应器的氨流量分配系数。更进一步,通过耦合燃烧模型计算的烟气场,求解SCR流动与组分输运模型,并定量解析各氨/空混合气支管的氨流量分配系数。最后,以不同氨流量分配系数为目标,完成各级氨流量控制阀的调节。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使氨氮摩尔比的相对偏差系数满足设计要求,有效解决了催化剂入口氨氮摩尔比分布不均的问题。论文将单调知识融合到燃烧系统数据驱动建模中,采用虚拟样本法将导数关系作为支持向量机回归时的不等式约束,并引入加法型核函数减小模型训练的计算量,提出了一种融合单调知识的支持向量机(FM-SVR)。测试算例表明,在局部样本缺失和系统噪声较大的情况下,相较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R),FM-SVR预测精度较高,且能更好地反映函数原有的单调趋势。将FM-SVR应用于NOx生成浓度、锅炉效率及烟温偏差的建模中,结果表明,相较于LS-SVR,FM-SVR模型的增量分析结果与对象锅炉的运行及排放特性更吻合。论文提出了一种SCR出口NOx排放浓度和氨逃逸自适应模型。首先基于R检验手段,从海量历史运行数据中获得稳态样本,再采用压缩最近邻(CNN)算法对系统入口参数进行聚类,获得按工况划分的稳态样本库。在此基础上,结合滑动时间窗技术对连续数据流进行处理,不断以新稳态样本替换样本库中相同工况内调整手段最相似的旧样本,并引入拥挤距离(CD)算子对冗余数据进行删除,最终获得了RCNN-CD数据处理方法。对1804天的SCR系统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RCNN-CD方法能明显提高所选样本的代表性,且样本自然散点状态所表现的趋势与脱硝机理吻合。基于所选样本,采用FM-SVR建立定期更新的NOx排放模型,并以此预测氨逃逸。结果表明,模型能合理反映SCR脱硝性能变化的规律。论文提出了一种锅炉燃烧与SCR脱硝联合系统的综合优化策略。首先采用不等式约束型NSGA-II算法求解考虑烟温偏差限值的锅炉燃烧优化问题,再以该结果为边界条件,以NOx排放浓度不超标为约束条件,优化联合系统的总成本和氨逃逸率。结果表明,对于燃烧优化Pareto前端中的个体,随着锅炉效率升高,运行总成本持续降低。然而,当锅炉效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增加微小幅度,NOx生成浓度随之大幅增加,且此时优化得到的O2量也较高,为使SCR出口NOx排放达标,喷氨流量急剧增加,使得运行总成本又开始缓慢升高。这个运行总成本的拐点不仅经济性较高,氨逃逸也较低,是联合系统的最佳优化工况。

张红玉[9](2019)在《以尿素和硫代试剂合成硫脲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硫脲可以用来合成黄安噻唑,蛋氨酸和肥猪片等药物的原料。用作染料及染色助剂、树脂及压塑粉的原料,也可用作橡胶的硫化促进剂、金属矿物浮选剂、制邻苯二甲酸酐和富马酸的催化剂,以及用做金属防锈蚀剂。在照相材料方面,可作为显影剂和调色剂。还可用于电镀工业。硫脲还用于重氮感光纸、合成树脂涂料、阴离子交换树脂、发芽促进剂、杀菌剂等多个方面,还可用作化肥使用。本论文以硫代试剂劳森试剂和尿素为原料以及以硫代试剂P4S10和尿素为原料两种方法制备硫脲。实验采用尿素和劳森试剂制备硫脲,通过硫代反应实现一步法制取硫脲,分析了反应机理。通过单因素实验法改变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原料配比等影响因素,研究反应的最佳条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5 h,反应温度为348 K(75℃),反应原料质量配比劳森试剂:尿素为2:1,在该条件下硫脲的5次重复实验平均产率达到62.37%。实验操作简单,反应容易控制,为硫脲的工业生产应用提供了基础。该合成方法具有收率高,反应条件易控制,制备方法简便等优点。用尿素和P4S10做原料,通过一步反应制得硫脲。实验中将劳森试剂与尿素反应制备硫脲中的劳森试剂换成P4S10进行反应,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原料配比等影响因素计算反应生成硫脲的产率,研究反应的最佳条件,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为353 K(80℃),五硫化二磷(P4S10):尿素的质量配比为2:1。重复实验产率波动大。本文分别分析了以劳森试剂和P4S10为原料与尿素反应制备硫脲的两种方法的反应机理,对实验产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roscopy(IR)和XRD,TGA表征,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物质为硫脲。由研究分析可知,以尿素与劳森试剂为原料制备硫脲和以尿素与P4S10为原料制备硫脲的两种方法中,操作方法基本相同,但以尿素与劳森试剂为原料制备硫脲的反应条件更温和,反应过程更稳定,反应产率更高,因此,以尿素与劳森试剂为原料制备硫脲更具有优势。

冯朋博[10](2019)在《旱地土壤氮素及玉米根系特性对控释氮肥输入响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尿素/控释氮肥配施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氮素、酶活性,植株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以‘先玉698’为供试材料,研究2种氮肥(普通尿素、控释氮肥)5种配肥模式(即T1:不施肥料、T2:普通尿素基施N150kg·hm-2+拔节期追施75kg·hm2 T3:普通尿素基施N75kg·hm-2+控释氮素基施N 75 kg·hm2+拔节期追施75 kg·hm2、T4:控释氮素基施N 150 kg·hm-2+普通尿素基施75kg.hm-2、T5:控释氮素基施N225kg.hm-2)对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不同形态氮素含量、酶活以及玉米部分生长发育指标、各器官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探寻较佳的配肥方式,为该区玉米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如下:1.尿素/控释氮肥配施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土壤酶活性及氮素含量,T3的水分利用率分别较 T2、T5 提高 4.19%、3.59%,T4 分别较 T2、T5 提高 5.42%、4.81%。在 0-80 cm 土层,T3、T4、T5的铵态氮分别较T2提高10.79%、11.34%、5.6%,T3、T4、T5的硝态氮分别较T1 提高 78.26%、94.35%、95.20%,T3、T4、T5 的无机氮分别较 T1 提高 59.54%、67.34%、70.14%;土壤脲酶活性 T3、T4、T5 分别较 T2 提高 6.52%、4.28%、1.77%。2.尿素/控释氮肥配施显着增加了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根系活力,改善了其它根系指标。在玉米生育期内,T3的叶面积指数分别较T2、T5高出10.28%、14.42%,T4分别较T2、T5高出11.16%、15.33%;T3的根系活力分别较T2、T5高出4.22%、15.41%,T4分别较T2、T5高出2.84%、13.89%。T3 的 DRWD 分别较 T2、T5 高出 4.05%、24.07%,T4 分别较 T2、T5 高出2.12%、21.76%;T3、T4的根系表面积分别较T2高出4.35%、9.08%;T3、T4的根长密度分别较T2提高13.55%、35.83%;T2的根体积密度较T3、T4分别高出12.86%、5.71%。3.尿素/控释氮肥显着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氮素的吸收、运转及分配。T3、T4的氮素吸收积累分别较T2高出24.30%、5.55%,在叶片和穗部的运转上较为明显。尿素/控释氮肥促进了氮素的吸收、积累及转运能力,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维持了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T3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较T2、T5高出125.84%、99.67%,T4分别较T2、T5高出131.46%、104.64%;T3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T2、T5高出4.16%、3.59%,T4分别较T2、T5高出5.34%、4.76%;T3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分别较T2、T5高出58.96%、56.72%,T4分别较T2、T5高出44.78%、42.74%;T3、T4的氮肥利用率分别较T2高出10.04%、8.82%。4.在两年试验中,保证施入纯氮为225 kg·hm2的前提下T4(尿素/控释氮肥以1/3:2/3的比例混合一次性基施)的产量、经济效益分别较当地常规模式(T2)高出8.15%,8.24%。

二、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2 植物培养方法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2.2.6 q-PCR验证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3.1.1 PVSE理化性质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3.2.4 P4 结构的鉴定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1.发表论文
    2.申请和授权专利
    3.待发表论文

(2)合成二甲脲气液反应动力学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二甲脲简介
        1.1.1 二甲脲的物理性质
        1.1.2 二甲脲的化学性质
        1.1.3 二甲脲的应用
    1.2 二甲脲合成方法
        1.2.1 实验室合成
        1.2.2 工业合成
        1.2.3 尿素氨解工艺研究现状
    1.3 氨解反应研究现状
    1.4 气液反应动力学研究
        1.4.1 气液反应理论
        1.4.2 气液反应参数
        1.4.3 实验研究装置
        1.4.4 气液反应传质参数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流程
    2.4 实验检测分析
        2.4.1 液相检测分析
        2.4.2 气相检测分析
3 尿素氨解间歇工艺参数优化
    3.1 单因素实验
        3.1.1 甲胺通气速率对反应的影响
        3.1.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1.3 气液比对反应的影响
        3.1.4 搅拌转速对反应的影响
    3.2 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参数
        3.2.1 响应面实验方案
        3.2.2 实验部分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最佳工艺参数验证
    3.4 小结
4 尿素氨解反应体系传质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体系组成
    4.3 反应区域判定
    4.4 物性参数与传质参数的确定
        4.4.1 物理参数的测定
        4.4.2 表面张力的测定
        4.4.3 液体粘度与密度的测定
        4.4.4 液相扩散系数的估算
        4.4.5 气相扩散系数的估算
    4.5 工艺参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5.1 温度对氨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5.2 搅拌转速对氨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5.3 通气量对氨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5.4 搅拌桨直径对氨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4.6 气相传质系数与液相传质系数的求取
    4.7 小结
5 尿素氨解体系与甲基脲氨解体系气液反应动力学
    5.1 引言
    5.2 尿素氨解体系气液反应动力学
        5.2.1 尿素氨解气液反应动力学参数
        5.2.2 尿素氨解反应活化能
    5.3 甲基脲氨解体系气液反应动力学
        5.3.1 甲基脲氨解动力学实验
        5.3.2 甲基脲氨解反应区域判定
        5.3.3 甲基脲氨解反应活化能
    5.4 小结
6 中间体分离提纯与结构表征
    6.1 引言
    6.2 中间体的提取实验
        6.2.1 中间体粗品定量制备
        6.2.2 中间体TLC定性分析
        6.2.3 中间体提取精制
    6.3 实验结果
        6.3.1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6.3.2 优化提取工艺验证
    6.4 中间体结构表征
        6.4.1 红外光谱分析
        6.4.2 熔点与结构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实验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2205双相不锈钢钢管激光焊焊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双相不锈钢概述
    1.2 、双相不锈钢耐蚀性
    1.3 、双相不锈钢焊接性
    1.4 、激光焊原理、特点及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2.1 焊接设备及方法
        2.2.2 模拟固溶处理设备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金相组织观察
        2.3.2 显微硬度测定
        2.3.3 冲击性能测定
        2.3.4 压扁、扩口实验
        2.3.5 疲劳实验
        2.3.6 点蚀性能实验
        2.3.7 晶间腐蚀性能实验
        2.3.8 高温高压腐蚀实验
第三章 2205双相不锈钢钢板激光焊焊接工艺研究
    3.1 激光焊接参数对焊缝形貌的影响
        3.1.1 激光功率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3.1.2 离焦量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3.1.3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型的影响
    3.2 激光焊焊接双相不锈钢
    3.3 模拟固溶处理对焊缝的影响
        3.3.1 热处理对焊缝显微组织影响
        3.3.2 热处理对焊缝两相比例影响
        3.3.3 热处理对焊缝显微硬度的影响
        3.3.4 热处理对焊缝冲击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相不锈钢激光焊制管实验
    4.1 激光焊焊管焊接工艺
    4.2 焊管性能检测
        4.2.1 焊缝显微组织分析
        4.2.2 焊管拉伸性能检测
        4.2.3 焊管压扁、扩口测试
        4.2.4 焊管疲劳性能测试
        4.2.5抗挤毁实验
    4.3 焊管点蚀实验
    4.4 焊管晶间腐蚀实验
    4.5 焊管高温高压腐蚀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尿素合成概述
        1.2.1 尿素合成反应机理
        1.2.2 尿素合成的转化率
    1.3 尿素合成工艺条件
        1.3.1 反应的温度
        1.3.2 反应的氨碳比
        1.3.3 反应的水碳比
        1.3.4 反应的压力
        1.3.5 反应的停留时间
        1.3.6 反应的原料气纯度
    1.4 尿素合成设备结构
    1.5 循环系统工艺状况
    1.6 不同工艺对比
第二章 尿素合成塔塔板的研究及应用
    2.1 改造背景
    2.2 理论依据
        2.2.1 改造核心设备分析
        2.2.2 改造工艺现状分析
    2.3 常用塔盘对比
        2.3.1 平筛板结构
        2.3.2 旋流塔盘
        2.3.3 凹凸型塔盘
        2.3.4 径流式塔盘
        2.3.5 波形高效塔盘
    2.4 塔盘的应用
        2.4.1 波形高效塔盘应用
        2.4.2 径流式塔盘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尿素循环系统的优化改进
    3.1 改造背景
    3.2 改造方案
        3.2.1 中压分解系统改造
        3.2.2 中压吸收系统改造
        3.2.3 低压分解系统改造
        3.2.4 低压吸收系统改造
        3.2.5 解吸系统改造
        3.2.6 尿液浓缩系统改造
        3.2.7 废水系统改造
        3.2.8 蒸汽及冷凝液系统改造
    3.3 改造风险分析
        3.3.1 工艺风险分析
        3.3.2 环境风险分析
    3.4 改造运行效果
        3.4.1 第一阶段进展情况
        3.4.2 第二阶段进展情况
    3.5 投资与效益分析
    3.6 工艺优化调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塔原料CO_2气的优化
    4.1 改造背景
    4.2 理论依据
    4.3 改造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件

(5)尿素浆体流动换热和蓄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变蓄冷浆体研究现状
        1.2.1 冰浆
        1.2.2 微胶囊相变浆体
        1.2.3 笼型水合物浆体
        1.2.4 相变乳液
    1.3 相变蓄冷浆体比较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尿素浆体热物性测试及制备方法
    2.1 尿素水溶液热物性
        2.1.1 相变温度
        2.1.2 相变潜热
        2.1.3 密度
        2.1.4 运动粘度
        2.1.5 比热容
        2.1.6 导热系数
    2.2 尿素浆体的制备及结晶特性
        2.2.1 尿素浆体的制备
        2.2.2 尿素浆体的浓度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尿素浆体在水平圆管中的流动特性
    3.1 实验装置与步骤
    3.2 尿素浆体的流动阻力
    3.3 尿素浆体的非牛顿流体特性
        3.3.1 尿素溶液与尿素浆体的动力粘度
        3.3.2 尿素浆体的摩擦系数
        3.3.3 尿素浆体的流变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尿素浆体在水平圆管中的换热特性
    4.1 实验装置与步骤
    4.2 尿素浆体的沿程局部换热系数与努塞尔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乙二醇氧化及水分解纳米电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燃料电池
    1.3 电催化水分解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 凹面PtSn纳米立方体的合成及其对乙二醇的高效电催化氧化
    2.1 引言
    2.2 凹面PtSn纳米立方体的合成
    2.3 凹面PtSn纳米立方体的表征及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
    2.4 本章小结
3 Pd_3Pb纳米枝晶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
    3.1 引言
    3.2 Pd_3Pb纳米枝晶的合成
    3.3 Pd_3Pb纳米枝晶的表征及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
    3.4 本章小结
4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的PdAg纳米花的合成及其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
    4.1 引言
    4.2 PdAg NFs/NG的合成
    4.3 PdAg NFs/NG的表征及对乙二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FeCoNi@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原位合成及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FeCoNi@N-CNTs的合成
    5.3 FeCoNi@N-CNTs的表征及OER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超细三金属磷氧化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全水解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FeCoMo P-O纳米粒的合成
    6.3 FeCoMo P-O纳米粒的表征及全水解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NOx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柴油机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活性炭用于废气污染物脱除的研究现状
        1.2.3 低温等离子体用于废气污染物脱除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2 基于DOC+钒基SCR的真实废气污染物脱除性能研究
    2.1 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2.1.1 实验系统
        2.1.2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柴油机废气温度随功率的变化
        2.2.2 DOC对PM脱除率的影响
        2.2.3 DOC对CO脱除率的影响
        2.2.4 DOC对NO_x脱除率的影响
        2.2.5 钒基SCR的脱硝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活性炭的模拟废气脱硝性能研究
    3.1 实验系统及方法
        3.1.1 实验系统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活性炭对单一组分NO的脱除作用
        3.2.2 活性炭对NO+NH_3的影响
        3.2.3 活性炭对NO_2和NO_2+NH_3的影响
        3.2.4 活性炭对NO+NO_2+NH_3的影响
        3.2.5 活性炭对NO+O_2和NO+O_2+NH_3的影响
        3.2.6 活性炭应用于船舶废气脱硝的前景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模拟废气脱硝性能研究
    4.1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4.1.1 实验系统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ED及电源效率的变化
        4.2.2 单一组分O_2时,NTP对NO_x浓度的影响
        4.2.3 单一组分NO时,NTP对NO_x浓度的影响
        4.2.4 O_2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2.5 NH_3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2.6 H_2O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2.7 CO_2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4.3 NO_x反应机理及NTP的应用前景
        4.3.1 NTP体系中NO_x反应机理
        4.3.2 NTP应用前景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活性炭+NTP的模拟废气脱硝性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系统
        5.1.1 活性炭预处理及表征
        5.1.2 实验系统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温度对AC脱硝性能的影响
        5.2.2 能量密度对NTP脱硝性能的影响
        5.2.3 温度和NH_3对NTP+AC脱硝率的影响
        5.2.4 NTP+AC脱硝稳定性实验
    5.3 AC表征结果分析
        5.3.1 BET表征结果
        5.3.2 TG/DTG表征结果
        5.3.3 XRD表征结果
        5.3.4 SEM表征结果
    5.4 本章小节
6 基于活性炭+NTP的真实废气污染物脱除性能研究
    6.1 活性炭污染物脱除实验系统及数据处理
    6.2 活性炭污染物脱除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废气温度以及压降的变化
        6.2.2 活性炭对PM的影响
        6.2.3 活性炭对CO的影响
        6.2.4 活性炭对NO_x的影响
    6.3 活性炭+NTP协同脱硝系统及数据处理
    6.4 活性炭+NTP脱硝实验结果及分析
        6.4.1 氨氮摩尔比对脱硝率的影响
        6.4.2 能量密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柴油机模拟废气配气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附录B 活性炭的Boehm滴定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煤锅炉燃烧与汽水换热的模拟研究
    1.3 SCR脱硝系统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
    1.4 考虑热工系统特性的数据驱动建模研究
    1.5 电站锅炉燃烧与SCR系统综合优化研究
    1.6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7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锅炉风烟和汽水侧换热的耦合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锅炉风烟过程建模
    2.4 锅炉汽水过程建模
    2.5 风烟和汽水模型的耦合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炉内燃烧性能与蒸汽管壁超温的联合分析
    3.1 引言
    3.2 锅炉热态试验
    3.3 模拟工况及边界条件
    3.4 模型分析及结果验证
    3.5 SOFA风摆角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3.6 SOFA风摆角对烟温偏差的影响
    3.7 SOFA风摆角对受热面壁温的影响
    3.8 燃烧性能和蒸汽管壁超温的联合分析
    3.9 不同运行模式对烟温偏差的影响
    3.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耦合SCR流动的催化剂磨损建模与优化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试验
    4.3 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脱硝反应器优化设计
    4.6 改造后现场流场测量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计及炉内燃烧效应的SCR喷氨均匀性优化
    5.1 引言
    5.2 SCR反应器喷氨系统及建模
    5.3 基于设计条件的SCR喷氨优化
    5.4 计及燃烧效应的SCR喷氨优化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锅炉燃烧与SCR运行优化
    6.1 引言
    6.2 锅炉燃烧和SCR系统热态调整试验
    6.3 融合单调知识的燃烧系统特性建模
    6.4 考虑烟温偏差约束的燃烧运行优化
    6.5 考虑催化剂性能劣化的SCR系统建模
    6.6 炉内燃烧与SCR系统协调运行优化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本文后续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情况
致谢

(9)以尿素和硫代试剂合成硫脲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脲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1.1 硫脲可以合成金属离子吸附剂
        1.1.2 硫脲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有机催化剂
        1.1.3 硫脲在农业中的应用
        1.1.4 硫脲在医药方向的应用
        1.1.5 硫脲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1.2 硫脲的合成方法
        1.2.1 石灰氮法制备硫脲
        1.2.2 尿素-石灰氮法制备硫脲
        1.2.3 尿素-单氰胺法合成硫脲
        1.2.4 实验室制备硫脲
        1.2.5 单氰胺法制备硫脲
        1.2.6 二硫化碳法制备硫脲
        1.2.7 从废石膏制备硫脲
        1.2.8 用工业废硝酸间接硫脲
        1.2.9 氰胺-硫化氢合成法
        1.2.10 对称和非对称硫脲的制备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原料
        2.3.1 劳森试剂
        2.3.2 五硫化二磷
        2.3.3 尿素
    2.4 硫脲的制备
    2.5 硫脲样品检量线的测定
        2.5.1 标准硫脲样品特征波长的测定
        2.5.2 硫脲标准曲线的测定
    2.6 实验样品表征
        2.6.1 傅里叶红外光谱(FI-IR)
        2.6.2 X射线衍射仪(XRD)
        2.6.3 热重分析(TGA)
    2.7 数据处理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由劳森试剂与尿素制备硫脲
    3.1 引言
    3.2 合成路线
    3.3 合成机理
    3.4 实验装置
    3.5 实验步骤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反应物的质量比对产率的影响
        3.6.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6.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6.4 重复实验
    3.7 产品结构表征
        3.7.1 红外表征
        3.7.2 X射线衍射表征
        3.7.3 TGA热重表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由五硫化二磷与尿素反应制备硫脲
    4.1 引言
    4.2 合成路线
    4.3 合成机理
    4.4 实验装置
    4.5 实验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反应物质量比对硫脲产率的影响
        4.6.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4.6.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4.7 重复实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旱地土壤氮素及玉米根系特性对控释氮肥输入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思路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区气温、降雨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及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养分及氮素利用率对控释氮肥输入的响应
    3.2 土壤酶活性对控释氮肥输入的响应
    3.3 玉米根系特性对控释氮肥输入的响应
    3.4 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运移对控释氮肥输入的响应
    3.5 玉米生长性状对控释氮肥输入的响应
    3.6 玉米穗部性状、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主要结论
    4.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四、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合成二甲脲气液反应动力学及工艺优化[D]. 魏弋寻.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2205双相不锈钢钢管激光焊焊接工艺研究[D]. 王维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4]提高水溶液全循环尿素合成转化率的研究[D]. 李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尿素浆体流动换热和蓄冷特性研究[D]. 廉璐. 天津大学, 2020(02)
  • [6]乙二醇氧化及水分解纳米电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昭.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低温等离子体辅助活性炭催化脱除船舶废气NOx研究[D]. 汪宗御.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8]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及低NOx排放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 喻聪. 东南大学, 2019(05)
  • [9]以尿素和硫代试剂合成硫脲的方法研究[D]. 张红玉. 吉林大学, 2019(11)
  • [10]旱地土壤氮素及玉米根系特性对控释氮肥输入响应机制[D]. 冯朋博. 宁夏大学, 2019

标签:;  ;  ;  ;  ;  

P_4阀在尿素生产中的应用及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