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耐药的意义

医院感染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耐药的意义

一、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耐药性在院内感染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夏金星,黄玮,黄颖,汪波,徐元宏[1](2021)在《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质谱鉴定、耐药监测及临床特征》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质谱鉴定、菌株分布、耐药性及临床特征等特点,供临床诊疗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培养送检标本共15 043份,血培养阳性菌株采用MALDI-TOF MS质谱法、自动化仪器法或纸片扩散法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通过WHONET 5.6软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综合分析。结果 1315份血培养阳性标本通过质谱鉴定检出非重复菌株673份;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分别占52.30%、46.81%与0.8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分离率较高的菌种(占84.40%,568/67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检出率分别为41.90%和67.40%,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耐药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达60.90%和16.70%,不同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性差异较大。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血液内科和儿科是血培养阳性菌株的主要来源(占54.98%,370/673);血流感染患者男女性别比近3:2,且与年龄基本呈正比。结论血流感染病原菌质谱鉴定优势显着、菌种分布复杂、耐药性呈递增趋势,临床应优化诊疗血流感染性疾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何晓娟[2](2021)在《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工作中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我院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痰培养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及耐药性特点。结果1.总计纳入患者91例,男性有35例(38.5%),女性有56例(61.5%)。患者的年龄为29~91岁,平均年龄为68.05±14.44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2.74±5.907天。其中痰培养阳性率为44.6%,尿培养的阳性率为58.5%。2.有吸烟史的患者共18例(19.78%);合并症中高血压病35例(38.46%)、糖尿病28例(30.77%)、肾功能不全19例(20.88%)、冠心病17例(18.68%)、心功能不全17例(18.68%)、低蛋白血症15例(16.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各10例(10.99%)、肝功能不全7例(7.69%)、肺栓塞3例(3.30%)、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2例(2.20%)及其他并发症12例(13.19%);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咳嗽占60.44%、咳痰占48.35%、发热占47.25%,而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所占百分比依次为21.98%、17.58%、12.09%、10.99%,啰音(干啰音或湿啰音)占49.45%。3.有合并症患者白细胞计数≥10×109/L的占45.45%,中性粒细胞比率≥75%的占77.27%,降钙素原>0.05 ug/L的占87.88%,C-反应蛋白>10mg/dl的占81.82%,丙氨酸转移酶>50U/L的占18.18%,天冬氨酸转氨酶>40U/L的占22.73%,肌酐>97μmol/L的占31.82%,肾小球滤过率≥75 ml/min的占45.45%。4.痰培养分离得到病原菌70株,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2.9%)、肺炎克雷伯菌(22.9%)、金黄色葡萄球菌(14.3%)、鲍曼不动杆菌(7.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7.1%)、腿伤克斯特氏菌(5.7%)、流感嗜血杆菌(4.3%)、洛菲不动杆菌、皮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各占(1.4%),其中高达85.7%的为G-菌。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为60.9%、52.2%、52.2%、47.8%,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舒普深、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0%、0.0%、4.3%、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56.3%,其ESBLs阳性率为31.3%,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左氧氟沙星、舒普深、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80.0%、80.0%、60.0%、6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90.0%、70.0%、60.0%、60.0%,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5.尿培养分离的到病原菌100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株、产酸克雷伯菌5株、奇异变形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短稳杆菌株1株、屎肠球菌14株、耐久肠球菌及鹑鸡肠球菌各3株、铅黄肠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真菌32株,其中G-菌占45.0%,G+菌占23.0%。尿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耐药率分别为81.3%、71.9%、68.8%、68.8%、62.5%,其ESBLs阳性率为56.3%;产酸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为60.0%,ESBLs阳性率为6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舒普深、哌拉西林、四环素等多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60%,ESBLs阳性率为66.7%,但是三者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G+菌中以肠球菌为主(22/23,95.7%),其中屎肠球菌占有肠球菌的63.6%(14/22),该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呋喃坦啶、利福平、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0%、85.7%、57.1%;其他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5.0%、75.0%、62.5%;G+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所有肠球菌和金葡菌对氯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结论1.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以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其中女性所占比例较高,普遍住院时间较长;且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咳嗽、咳痰、发热为主,少数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腰痛。2.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尿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中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多见,且产ESBL比例较高,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且耐药率较高。

吕梅[3](2021)在《利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肠球菌属细菌在院内感染中常引起泌尿道、软组织、血流等感染,随着抗生素的使用,出现了多重耐药肠球菌及其新型耐药基因。利奈唑胺是一种治疗多重耐药阳性球菌感染的新型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其耐药机制根据肠球菌的种类、耐药程度和地区不同而不同。本研究对我院2018年9月-2020年12月的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LRE)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明确肠球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耐药监管工作提供依据。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desorp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鉴定工具,具有准确、快速、低成本等优点,通过对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Linezolid-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LREfs)的特异峰筛查及验证,评价 MALDI-TOF MS 技术对LREfs的快速鉴别能力。[方法]1.收集2018年9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保存于-80℃冰箱中。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鉴定结果为肠球菌属且耐利奈唑胺的菌株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筛选出MIC>=8ug/ml的30株菌作为实验菌株。2.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扩增耐药基因optrA、cfr、poxtA、23S rRNA第V功能区基因和L3、L4核糖体位点基因(rplC、rplD),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验证,了解30株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耐药机制。3.LREfs的特异峰筛选及验证:将27株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中MIC>=8ug/ml且测序验证仅携带optrA基因的15株和同期收集的15株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作为特异峰筛选组,经MALDI-TOF MS鉴定菌种,使用Flexcontrol 3.0软件、Flex analysis 3.0图谱分析软件和Clinpro Tools 3.0软件分别采集其图谱、处理图谱和筛选LREfs的特异峰;再将除仅携带optrA基因外的携带optrA基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7株和同期收集的敏感粪肠球菌15株经MALDI-TOF MS鉴定后作为特异峰验证组,以评估MALDI-TOF MS对LREfs快速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结 果]1.2018年9月-2020年12月共收集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30株,包括粪肠球菌27株,屎肠球菌3株;样本来源包括尿液(18株)、引流液(8株)、脓液(2株)、血液(1株)、创面分泌物(1株);耐药菌主要分布在泌尿外科、ICU科及肝胆外科。利奈唑胺耐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米诺环素耐药率在80%以上,对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等耐药率则相对较低。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主要为院内感染(17株),社区感染(13株)样本来源主要为尿液标本(11株),科室分布集中于泌尿外科门诊(11株)。2.PCR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3株携带optrA基因,9株存在L4突变,5株携带cfr基因,3株存在L3突变,未检测到23SrRNA的突变,所有菌株poxtA基因均为阴性,存在单一耐药机制的菌株20株,存在双重耐药机制的菌株10株,包括optrA+L4突变(6株)、cfr+L4突变(2株)、cfr+optrA(1株)、optrA+L3突变(1株)。社区感染耐药菌株(13株)主要以携带optrA基因为主,包括optrA(8株)、optrA+L4突变(2株)、opt-rA+L3突变(1株)、L4突变(1株)、cfr+L4突变(1株)。3.MALDI-TOF MS在识别仅携带optrA基因的LREfs的算法模型中,支持向量机算法-3(Support Vector Machine-3,SVM-3)模型对LREfs的识别能力最强,其特异性为81.71%,灵敏度为95.56%;通过Clinpro Tools 3.0软件筛选出特异峰3个:峰6、峰11、峰14、(质荷比分别为2083.97m/z、2188.58m/z、2223.54m/z),依据特异峰建立的模型在后续验证中对携带optrA基因的利奈唑胺耐药的正确识别率为28.6%。上述3个差异蛋白尚不能作为区别LREfs和LSEfs的特异蛋白峰,本研究中未找到区别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和利奈唑胺敏感粪肠球菌的特异性蛋白峰。[结 论]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主要耐药机制为optrA基因的存在,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是造成感染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威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院内感控工作,进一步调查社区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防治耐药菌的暴发或流行。MALDI-TOFMS作为快速、准确、低成本的微生物鉴定工具,在本研究中其对携带optrA耐药基因粪肠球菌的识别能力较低,目前尚不能有效识别携带optrA基因的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本研究实验样本量有限,且验证组耐药菌为optrA基因合并其它耐药机制,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张志宏[4](2021)在《三种常见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常见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病原菌的噬菌体,观察其形态,确证裂解谱特征并研究生物学和基因学特性,为今后的噬菌体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挑选6个标准菌株为宿主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921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ATCC17666,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和倍比稀释法分离、纯化医院污水中的噬菌体,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特征,测定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理化因素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基因注释、基因组特征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1、共分离纯化获得6株噬菌体,分别为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命名为:vBSmaMSMP(1-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vBSauHSAP1;1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命名为:vBKpnMSYP2。透射电镜下都具有20面体头部结构和收缩性尾部,vBSmaMSMP(1-4)和vBSauHSAP1为A1形态肌尾噬菌体,vBKpnMSYP2为A3形态肌尾噬菌体。2、所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都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vBSmaMSMP(1-4)仅能裂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裂解率分别为vBSmaMSMP1:67%,vBSmaMSMP2:58%,vBSmaMSMP3:42%,vBSmaMSMP4:71%;vBSauHSAP1能裂解表皮葡萄球菌等本菌属的菌株,特别是能裂解MRSA菌株,裂解率为27%。3、对 vBSmaMSMP1、vBSmaMSMP3 和 vBSauHSAP1 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其最佳感染复数都为0.1。一步生长曲线发现vBSmaMSMP1和vBSmaMSMP3潜伏期为60-70min,一个生长周期为140min左右,爆发量分别为 vBSmaMSMP1:195PFU/Cell,vBSmaMSMP3:163PFU/Cell;vBSauHSAP1具有较高的裂解效率,潜伏期只有10min,30min为一个裂解周期。该3株噬菌体都对氯仿不敏感,表明衣壳内不含脂质体。温度耐受性实验表明温度大于60℃对3株噬菌体活性有较大影响。vBSmaMSMP1和vBSmaMSMP3都具有较宽的pH耐受范围,在pH值为2-10时,仍具有较高的活性;vBSauHSAP1只有在pH为5-8时才能保持较好的活性,但表现出较强的碱性环境耐受性。4、全基因组测序表明vBSauHSAP1基因全长143375 bp,G+C含量为30.2%,编码226个ORF,未发现溶原基因和已知的毒力相关基因或抗生素抗性基因;推定了基因功能并分为了 5个模块:核苷酸代谢和复制、结构、裂解、DNA包装以和代谢5个模块,结果提交于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MT786458。比较基因组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与Kayvirus属葡萄球菌噬菌体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分离到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噬菌体共6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vBSauHSAP1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vBSmaMSMP(1-4)在形态上与已分离的相关噬菌体相比较为特异,且爆发量较高,具有在基因组上继续深入研究的价值。

徐广玉[5](2021)在《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130例,依据28天内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2例及死亡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与实验室参数,分析影响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8天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0例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葡萄球菌感染占112例(86.1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8例(33.23%),其他为溶血性葡萄球菌25例19.23%,人葡萄球菌17例(13.08%),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9.23%)。肠球菌18例(13.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在高血压、感染性休克、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BUN)、动脉血乳酸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总天数(OR=0.967)、感染性休克(OR=11.58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OR=16.864)、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OR=6.533)、APACHEII评分(OR=1.160)、SOFA评分(OR=1.449)为影响ICU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为ICU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杜春雨[6](2021)在《肠球菌属细菌感染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肠球菌属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院门诊、住院患者肠球菌属细菌病原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菌种分布、标本分布、科室来源及其耐药特征。结果:共分离出466株肠球菌属细菌,其中粪肠球菌211(45.28%)株、屎肠球菌255(54.72%)株。肠球菌属细菌均以尿液标本为最主要的来源,其次为全血标本,并且来源于尿标本的肠球菌属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尿标本肠球菌属细菌耐药率。儿科为屎肠球菌最主要的分布科室,而粪肠球菌则主要分布于泌尿外科。耐药性方面,除四环素、利福平和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外,屎肠球菌对受检的其余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高于粪肠球菌,但对喹努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为0,而粪肠球菌对此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却为100%。二者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共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7株(1.50%),耐替考拉宁肠球菌6株(1.28%),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屎肠球菌在肠球菌属细菌中占主要地位,且耐药率方面明显高于粪肠球菌,耐糖肽类抗生素菌株的出现需引起临床的高度警惕,应进一步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并对临床应用抗生素加以规范。

刘一瑾[7](2021)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变迁,为临床SA血流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药敏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是否行有创操作及预后等),删除年龄<18岁和关键数据缺失的病例后共纳入130例。根据年份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n=43)和2016~2019年组(n=87),对八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SA耐药性的变迁以及甲氧西林耐药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八年来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2/10000,从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趋势检验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2.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龄61.4±17.4岁。其中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77例(59.2%),社区获得性感染53例(40.8%)。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肾脏内科(36例,27.7%)、呼吸内科(6例,4.6%)和内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82例次,63.1%)、肾脏疾病(56例次,43.1%)和糖尿病(51例次,39.2%)最为常见。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静脉管73例(56.2%)、保留导尿72例(55.4%)和机械通气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间行两种及以上有创操作。患者的感染主要源于肺部感染59例(45.4%)、血液透析导管感染38例(29.2%)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来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预后良好96例(73.8%);预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内死亡14例(10.8%)。3.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耐药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常用抗菌药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仅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检出率为22.3%,随着年度的变迁,MRSA的检出率从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八年来,该院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维持在1.8/10000~4.1/10000,随着年度的变迁,呈现显着上升趋势。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肾脏内科。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且行侵袭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感染来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为主。3.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30.0%以下,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60.0%以上。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下降,MRSA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变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加强对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20)。根据建模组检出的病原菌是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建模组分为对甲氧西林耐药(MRSA组,n=29)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组,n=101)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值)建立回归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β0+危险因素1×β1+危险因素2×β2+…+危险因素X×βX,将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时拟合较好),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再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观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2.选取验证组中确诊SA血流感染前进行过经验性用药的17例患者,根据其经验性用药是否与模型相符,分为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8)和不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9),从28d预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来源≥两个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确诊前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回归方程=-1.427+入住ICU×1.722+医院获得性感染×1.397+感染来源≥两个部位×1.230+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1.252。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566>0.05,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别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9.2%,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为11.5。验证组在模型下预测的总体准确率为8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7%。3.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评价与不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的临床预后相比,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预后不良和院内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两组在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入住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感染来源≥两个部位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分值临界值为11.5,总体有效率较高,可用于临床预测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风险预测模型,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贾璐博[8](2021)在《NGS在儿童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NGS技术检测开颅术后患儿脑脊液病原体,并与传统培养方法比较,综合评估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开颅术后病原体识别的应用价值。2.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评估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开颅术后感染靶向抗感染治疗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18-12至2019-12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ICU住院的神经外科术后患儿。2.诊断标准:(1)患者出现排除无菌性脑炎等因素而导致的相关临床体征及症状,比如发热及其他临床表现如意识改变、头痛、呕吐、瞳孔对光反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等;(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浑浊,WBC>100*106L,且多核细胞比例>70%;或多核细胞绝对值>30个;伴有或不伴有糖降低和蛋白升高;(3)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满足三条者即能确诊为颅内感染,假若不能满足,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检查指标、临床体征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来进行临床诊断;如发现脑脊液检查结果临界,需要术后2-3天连续腰穿确定,如脑脊液细胞数逐渐下降,则判定为术后应激所致。3.研究方法:收集2ml脑脊液,离体低温保存(-80℃),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计数采用“例数”和“率”表示,比对开颅术后患儿通过NGS技术检测的阳性率与传统脑脊液培养阳性率采用配对样本中的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率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7例开颅术后患儿中,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人葡萄球菌亚种(MScons);27例患儿脑脊液均进行NGS检测,排除背景序列后,其中17例患儿有阳性发现;2.以临床表现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数据诊断阳性为诊断标准时,NGS检测结果阳性率高于传统培养阳性率;用Fisher精确率检验对27例开颅术后患儿的脑脊液结果与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比较(P=0.535>0.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不同。结论:1.由于样本量较小,目前尚不能认为NGS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体的阳性率。2.NGS技术可一次性检测出多种病原体,可以为某些病因未明的感染提供诊断思路。

黄静[9](2021)在《基于单中心10年队列的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药性变化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维持性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药性变化情况,为临床改进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治疗经验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长期随访且资料完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收集所有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腹透液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情况及治疗转归;(2)按照腹膜炎发生年段分为前5年组(2010-2014年)与后5年组(2015-2019年),对比分析两个时间段的腹膜炎发生率、细菌培养阳性率、致病菌的变化趋势、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治疗转归。结果(1)共纳入382例腹膜炎患者,共发生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564例次,前5年组231例,后5年组333例。腹膜炎发生率的总体情况: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腹膜炎平均发病率为0.134次/病人年(1/89.75次·病人月)。整体腹膜炎发病率表现为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0.183次/病人年(1/65.7次·病人月)下降到2019年的0.103次/病人年(1/116.7次·病人月),并以较低水平趋于稳定。(2)致病菌谱分布:2010-2019年564例次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中100%行细菌培养,其中革兰氏阳性菌腹膜炎283例次(63.88%),革兰氏阴性菌腹膜炎145例次(32.73%),真菌性腹膜炎8例次(1.81%),混合感染7例次(1.58%),培养阴性腹膜炎121例次(21.45%)。前5年与后5年组培养阴性率分别为24.24%,19.52%(P=0.179),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分别为65.14%、63.06%(P=0.655),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率分别为31.43%、33.58%(P=0.637),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发生率从14.86%显着升高至21.27%(P=0.030),其他革兰氏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属等)及真菌、混合菌变化均无明显差异。(3)耐药性分析:2010-2019年期间,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替考拉宁、替加环素耐药率最低,均为0;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1.28%、66.23%、66.00%。与前5年组相比,后5年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上升(54.39%VS78.26%,P=0.001),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由23.91%、29.82%、15.52%、8.70%上升至28.57%、33.64%、18.42%、13.33%,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010-2019年期间,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0%、0.76%、1.72%、3.28%;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高,均大于50%。与前5年组相比,后5年组革兰氏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显着上升(18.6%VS39.73%,P=0.018;21.62%VS41.02%,P=0.041),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率分别由12%、29.03%、30.23%、31.25%上升至19.28%、34.88%、45.21%、44.74%,但未有显着性差异。(4)治疗转归分析:2010-2019年腹膜炎总治愈率为90.6%,腹膜炎相关死亡率为4.26%,腹膜炎导致的技术失败率为5.14%。与前5年组相比,后5年组腹膜炎治愈率略上升(89.18%VS91.59%,P=0.334),腹膜炎相关死亡率下降(5.63%VS3.30%,P=0.205),技术失败率相近(5.19%VS5.11%,P=0.962)。结论(1)2010-2019年期间,我中心腹膜炎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并以较低水平趋于稳定,培养阴性率降低,但未达ISPD指南标准。(2)我中心仍以革兰氏阳性菌最常见,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菌种,其次为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菌种,且所占比例显着上升。(3)与前5年组相比,后5年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革兰阳性菌属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耐药率上升,革兰阴性菌属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耐药率上升。(4)2010-2019年,我中心多数以一代头孢联合三代头孢作为经验性治疗方案,总体治愈率达到90.60%。与前5年组相比,后5年组腹膜炎治愈率略升高、退出率略下降,在各菌种治疗转归上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

徐文斌[10](2021)在《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对其耐药性进行调查,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患者的腹腔液引流液或穿刺液标本,另选择同期收治的未明确感染或者病原学证据不足者以及胃肠手术恢复良好者(n=82)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瘘所在位置、是否合并基础病、确诊感染当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等,明确感染当日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白细胞计数(WBC)、TNF-α、CRP、PCT等指标。无菌条件下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于CO2培养箱内于35℃培养24~48h,进行菌落计数。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药敏判断标准参照每年更新的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标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3ml,3000rpm/min速度下离心出血清,取血清置于-80℃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NF-α、CRP水平,放射免疫学分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操作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结果 50例患者中共培养出5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80.36%),革兰阳性菌11株(19.64%),检出率较高的菌株有大肠埃希菌(50.00%)、屎肠球菌(10.7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93%);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年龄、肠外瘘手术方式、瘘口肠液丢失量、APACHE II评分、WBC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两组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肠外瘘手术方式、瘘口肠液丢失量、APACHE II评分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肠外瘘手术方式、瘘口肠炎丢失量、APACHE II评分是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基础性疾病、APACHE II评分、CRP、PCT、混合菌感染、多药耐药菌感染是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达50%,值得警惕。2.主要检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等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在抗生素选择时应当进行调整。3.临床资料分析发现年龄、肠外瘘手术方式、瘘口肠炎丢失量、APACHE II评分是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以上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期减少肠外瘘患者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最大限度改善其预后。

二、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耐药性在院内感染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耐药性在院内感染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质谱鉴定、耐药监测及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
    2.1 菌株鉴定与分布
    2.2 致病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
    2.3 临床常见革兰阳性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
    2.4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
3 讨论

(2)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的研究现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利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利奈唑胺耐药粪肠球菌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三种常见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医院获得性肺炎
    2 三种HAP相关病原菌的流行和耐药现状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 肺炎克雷伯菌
        2.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3 噬菌体概述
    4 金葡、肺克、嗜麦芽噬菌体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病原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培养基的配制
        2.4 SM液配制
        2.5 菌株及来源
    3.常用实验方法
        3.1 宿主菌的培养
        3.2 双层琼脂平板法
        3.3 10倍梯度稀释法
        3.4 宿主菌液浓度测定
        3.5 噬菌体滴度(效价)测定
        3.6 噬菌体的复苏与增殖
    4 污水样品采集
    5 噬菌体的分离
    6 噬菌体纯化及噬斑形态观察
    7 噬菌体电镜下形态观察
    8 一般生物学特性研究
        8.1 噬菌体裂解谱测定
        8.2 最佳感染复数
        8.3 一步生长曲线
        8.4 噬菌体对氯仿敏感性测定
        8.5 噬菌体对温度稳定性测定
        8.6 噬菌体对pH值稳定性测定
    4. 结果
        4.1 噬菌体分离结果
        4.2 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
        4.3 裂解谱测定
        4.3.1 金黄葡萄球菌噬菌体SAP1裂解谱分析
        4.3.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噬菌体SMP(1-4)裂解谱分析
        4.4 最佳感染复数
        4.5 一步生长曲线
        4.6 氯仿敏感性
        4.7 温度稳定性
        4.8 pH稳定性
    5 讨论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vB_SauH_SAP1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
        2.2 实验仪器
    3 方法
        3.1 富集噬菌体
        3.2 DNA提取
        3.3 琼脂糖凝胶电泳
        3.4 基因组的酶切处理
        3.5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及一般特性分析
        3.6 噬菌体基因注释和模块分析
        3.7 噬菌体基因组共线性比较
        3.8 噬菌体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
    4 结果
        4.1 vB_SauH_SAP1基因组一般特征
        4.2 vB_SauH_SAP1基因功能注释和模块分析
        4.2.1 功能注释
        4.2.2 模块分析
        4.3 vB_SauH_SAP1序列对比及共线性分析
        4.4 vB_SauH_SAP1遗传进化分析
        4.4.1 系统进化树
        4.4.2 Herelleviridae科葡萄球菌噬菌体点图分析
    5 讨论
参考文献
噬菌体疗法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数据采集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分析
    3.3 微生物学结果及耐药性
    3.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3.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治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肠球菌属细菌感染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资料采集
    2.2 肠球菌属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2.3 肠球菌的药敏实验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肠球菌属的不同菌种检出情况
    3.2 肠球菌属标本来源分布情况
    3.3 肠球菌属科室分布情况
    3.4 肠球菌属耐药特征
    3.5 尿标本与非尿标本肠球菌属耐药率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肠球菌耐药性及相关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7)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NGS在儿童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开颅术后感染的诊断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单中心10年队列的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药性变化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及诊治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情况
    3.2 不同腹腔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
    3.3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3.6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7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短期预后单因素分析
    3.8 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短期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综述 腹腔感染评估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耐药性在院内感染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质谱鉴定、耐药监测及临床特征[J]. 夏金星,黄玮,黄颖,汪波,徐元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1)
  • [2]细菌性肺炎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何晓娟.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利用MALDI-TOF MS技术检测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的研究[D]. 吕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三种常见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D]. 张志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徐广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肠球菌属细菌感染耐药性分析[D]. 杜春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D]. 刘一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NGS在儿童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D]. 贾璐博.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基于单中心10年队列的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致病菌及耐药性变化情况分析[D]. 黄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10]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D]. 徐文斌.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医院感染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耐药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