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之心聆听,以大众之心辨别,以仁慈之心说话

以学习之心聆听,以大众之心辨别,以仁慈之心说话

一、以学心听 以公心辨 以仁心说(论文文献综述)

段江波,张厉冰[1](2021)在《公心、公道与公制:传统中国以“公”为核心价值的政治伦理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建构了以"公"为核心价值的理想类型的政治伦理模式。由"天之公"到"人之公","公"价值系统在中国传统君主政治中得以确立核心地位,并在具体的政治统治中形成以"公心"为执政的伦理动机,"公道"为执政行为的伦理准则,"公制"为政治统治的制度伦理。这个"公"本位的政治伦理模式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伦理建设颇有借鉴之处。

彭国翔[2](2019)在《“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文中研究指明荀子的功夫论有两个方面:一是功夫实践所指向的理想人格;一是作为功夫实践具体方法的"治气养心之术"。就前者而言,荀子在继承孔、孟的"士""君子"和"圣人"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士君子"和"大儒"的特有观念,同时明确界说了理想人格的不同层次与形态。后者作为身心修炼的过程,指"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经由"师法"的学习,透过"礼乐"的熏陶,对治自身的"气""性",以"得师"和"由礼"为根本环节。"心"由"得师""隆礼"而"化性起伪",呈现为一个由外而内的"锻造"过程。"气"指"血气",包括自然欲望、生理本能以及心理情绪在内的身体方面。"心"是认知、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并没有道德之"善"的内容,即便是"虚一而静"的"大清明心",本身也不以"善"为其固有内容。由于"师法"和"礼乐"都是心外的候选对象,"治气养心之术"需要面对"师""礼"最初如何产生以及"得师""由礼"能否必然的问题,成就理想人格也随之成为一种或然的选择和他律的结果。但即便如此,无论就个体还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实践而言,"得师""由礼"的身心修炼更为切实可行,尤其对社会文明的建设来说,即便没有"仁义内在"的预设,也更具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涂可国[3](2019)在《从三重维度看先秦儒家心学精髓》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着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全挖掘出它的精义,而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先秦儒家心学的精髓主要包括三重维度:一是心学本质论。就先秦儒家的心学本质而言,主要包括用心做事、尽心力而为、我不动心和虚壹而静四方面的要义。二是心学功能论。先秦儒家心性功能论的精髓首先体现为孟子所说的"心官则思"的理念,还展现在荀子阐述的心生有知、心有征知、心可知道、心为形君、心虑善伪、心可制止等一系列理念上。三是心学工夫论。在儒家话语体系中,正心、诚意、尽心、存心、养心、自省、自觉、自得以及不可无耻等,既是儒家的道德工夫论,也是儒家提倡的重要道德责任。

黄玉顺[4](2018)在《未能成己 焉能成人——论儒家文明的自新与全球文明的共建》文中指出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首先"成己",然后才能"成人""成物"。换言之,"成己"是"成人""成物"的先决条件。这是儒家文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未能成己,焉能成人?值此全球化时代,对于儒家文明来说,"成己"意味着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成人"意味着完善其他文明、与人为善;"成物"意味着与其他文明一起共建全球文明。这是时代的要求,即是走向现代性、乃至于超越民族国家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避免文明冲突,开展文明对话。这就需要"仁"的情感、"诚"的态度,需要"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的姿态。

程晓凤[5](2017)在《论大学图书馆知识传递和知识发展功能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从大学师生与原作者的真诚对话互动、阅读态度与图书馆的专业服务指导、图书文献采购配置三视角阐释了大学图书馆知识传递功能的实现;从大学生、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大学党政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学周边社区与社会人士四方面论述了大学图书馆知识发展功能的实现;并从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视角对上述两功能的新发展进行了展望。

石永之,Zhu Yuan[6](2016)在《论东西方政治哲学及其未来》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哲学是以理性为本体的一种形而上学,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哲学性这三个显着的特征。未来的政治哲学应该倡导以人类整体的"群居和一"为目的世界主义而非国家主义,在人类普遍具有的同情心中获得其正当性,它需要整合东西古今的思想资源和政治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治哲学自身科学性的特点。

苟东锋[7](2015)在《荀子名学的再审视》文中认为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荀子《正名》篇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纳入到中国古代逻辑发展史的谱系之中。这种研究范式固然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但同时也遮蔽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荀子并非只关注"名"的理论旨趣;其二,荀子所说的"名"并不等价于"概念"。为了正面回应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对荀子所阐述的两种"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从而说明了为何在荀子这里,事实域可以自然地推出价值域。另一方面,我们对"名"的理论旨趣,亦即"名约"的理论进行了分疏,进而通过对荀子的名学认识论和康德的概念认识论的比较,说明了两种认识论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概念"与"名"分别代表了"本质定义"与"约定之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从而在两种认识论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耿银平[8](2015)在《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月12日新华网"新华视点"报道,近年来,热点事件引起众多网民进行监督关注的同时,部分网民对个人信息无边界侵害、对个人道德无限制审判,甚至为了一时情绪的发泄随意谩骂、人肉骚扰,给当事人带来不可言说的伤害。有人建议,用荀子的"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进行化解。"以仁心说"的意思是人之立言,表达观点要始终抱持与人为善的态度;"以学心听"则是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详细了解我

耿银平[9](2015)在《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作为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有了"以仁心说",我们的话语,就会对社会、网络、当事人,以及人的情绪、尊严,有更多换位思考,真挚的爱和体贴。有了"以学心听",我们就能把自己的话语位置,放低点,再放低点,用谦卑之心聆听别人讲述,善于倾听,及时了解真相,不去居高临下的训斥,更不会动不动对别人指手划脚,以"权威"和"优越者"自居,尽量悦己,悦人。有了"以公心辨",我们就能把公

王堃[10](2014)在《正名:儒家正义论之统绪——以荀子正名与正义思想为例》文中认为"正名"与"正义"同含一"正"字。在荀子的正名论中,"正"有两重涵义:"由行致知"和"以知制行"。而正义则可视为动态的正名过程,其目标是在知行合一中对礼进行损益。在这个动态的正名过程中产生出不变的正义原则,即"约定俗成"的"贵本"原则,与"径易不拂"的"亲用"原则。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又推出公平性与中和性两条正义准则。从正义论的整个架构来看,儒家的正义论与正名论有着同构的关系,正义既是正名的目标,正名也是正义的统绪。

二、以学心听 以公心辨 以仁心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学心听 以公心辨 以仁心说(论文提纲范文)

(1)公心、公道与公制:传统中国以“公”为核心价值的政治伦理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公”的释义
    1.“公”“私”辨
    2.“公私观”辨
    3.“公”的境界
二、 “公”价值的生成及其演化逻辑
    1. “公”价值生成的逻辑原点——“天”
    2.“公”价值的逻辑中项——“天人合一”
    3.“公”价值的实现逻辑——“天下为公”
三、公心·公道·公制:以“公”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模式
    1.“理、势之争”与“公”为君权的合法性根据
    2.治国理政的伦理动机——“公心”
        (1)公心与“以天下为心”
        (2)“公心”与“仁心”
    3.治国理政遵循的伦理准则——“公道”
        (1)“公私分明”
        (2) 行为公正
        (3) 结果公平
    4.以“公”为核心的制度伦理创设——“公制”
余论

(3)从三重维度看先秦儒家心学精髓(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儒家的心学本质论
    (一)用心做事
    (二)尽心力而为
    (三)我不动心
    (四)虚壹而静
二、先秦儒家的心性功能论
    (一)人性义:心生有知
    (二)理智义:心有征知
    (三)道德义:心可知道
    (四)主宰义:心为形君
    (五)思想义:心虑善伪
    (六)合理义:心可制止
三、先秦儒家的心学工夫论
    (一)正心
    (二)诚意
    (三)尽心
    (三)存心
    (四)养心

(4)未能成己 焉能成人——论儒家文明的自新与全球文明的共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求诸己:儒家的“成己→成人→成物”原理
    (一) “成己”与“成人”“成物”的本义
    (二) “成己”是“成人”“成物”的先决条件
    (三) “诚”的态度是“成己”“成人”“成物”的情感源泉
二、现代转型:儒家文明自我完善的时代要求
    (一) 任重道远的儒家文明自我完善
    (二) 儒家文明自我完善的时代背景
    (三) 超越国族时代的儒家文明展望
三、文明对话:儒家文明在全球文明建构中的责任
    (一) 文明对话的目标:共建全球文明
    (二) 文明对话的宗旨:在存异中求同
    (三) 文明对话的态度:以诚成己成人

(5)论大学图书馆知识传递和知识发展功能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图书馆知识传递功能的实现
    (一) 大学师生在与作者的真诚对话互动中完成知识传递功能
    (二) 大学师生的阅读态度与图书馆的专业服务指导影响知识传递功能的实现
    (三) 图书文献采购配置影响知识传递功能的科学发挥
二、大学图书馆知识发展功能的实现
    (一) 对大学生的知识发展功能
    (二) 对大学教学科研人员的知识发展功能
    (三) 对大学党政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知识发展功能
    (四) 对大学周边社区与社会人士的知识发展功能
三、余论:智慧图书馆时代知识传递与知识发展功能建设展望
    (一) 大学图书馆功能新定位问题
    (二) 充分开放共享问题
    (三) 馆员身份变迁问题
    (四) 开辟服务学习新模式, 直接走到知识传递与知识发展的前台

(7)荀子名学的再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的两种旨趣
二、“名”的构造理论
三、两种认识论之比较

(10)正名:儒家正义论之统绪——以荀子正名与正义思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止”与“知”: “正”的双重涵义
二、“知”与“行”: 正名与正义的统一
三、动态过程中的正义原则之构成
    (一)约定俗成:贵本原则
    (二)径易不拂:亲用原则
        1、公平性准则
        2、中和性准则

四、以学心听 以公心辨 以仁心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心、公道与公制:传统中国以“公”为核心价值的政治伦理模式探析[J]. 段江波,张厉冰. 社会科学研究, 2021(04)
  • [2]“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J]. 彭国翔. 学术月刊, 2019(09)
  • [3]从三重维度看先秦儒家心学精髓[J]. 涂可国. 齐鲁学刊, 2019(05)
  • [4]未能成己 焉能成人——论儒家文明的自新与全球文明的共建[J]. 黄玉顺.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3)
  • [5]论大学图书馆知识传递和知识发展功能的实现[J]. 程晓凤. 滁州学院学报, 2017(06)
  • [6]论东西方政治哲学及其未来[J]. 石永之,Zhu Yuan. 孔学堂, 2016(02)
  • [7]荀子名学的再审视[J]. 苟东锋. 邯郸学院学报, 2015(02)
  • [8]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J]. 耿银平. 声屏世界, 2015(06)
  • [9]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J]. 耿银平. 房地产导刊, 2015(06)
  • [10]正名:儒家正义论之统绪——以荀子正名与正义思想为例[J]. 王堃. 东岳论丛, 2014(04)

标签:;  ;  ;  ;  

以学习之心聆听,以大众之心辨别,以仁慈之心说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