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

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

一、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梅,牟振宇[1](2020)在《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黄浦江百年筑桥记(1920—2020)》文中提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贝伦慈等人提出黄浦江上造桥的设想。之后,大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越江交通委员会,并提出浮桥、高架固定桥、低架活动桥等多种方案,但最终均成一纸空文。除技术和经费方面的因素外,筑桥还缺乏现实的迫切需求,因为轮渡基本可满足旧上海越江交通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政府在选址、方案设计、勘测等方面做了颇多工作。但限于当时国力,导致工程一再延期。直至1976年,为配合上海石化总厂建设,便利两岸交通,才在黄浦江上游建成第一座跨江大桥——松浦大桥。改革开放后,浦西向浦东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轮渡已饱和,过江交通困难凸显。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后,黄浦江筑桥成为市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随着中国工业进步和筑桥技术成熟,自1991年南浦大桥建成,至2020年,共建成13座跨江大桥,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史玉金[2](2018)在《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具有厚度为150-350m的第四纪沉积物,包含五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和11个100m以浅的工程地质层。长期的地下水采灌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是上海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引起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跨江大桥等重大基础工程设施不均匀变形,严重威胁到城市生命线安全。本文基于作者长期工作中参与现场监测获得的数据,结合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讨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时空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上海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和跨江大桥等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区域地面沉降对重大基础工程设施运营安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获得了上海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新特征:地面沉降整体减缓但不均匀沉降显着、深部土体膨胀而浅层不均匀压缩。1999年前后,承压含水层水位经历了从下降到上升的过程,除第四含水层外,其他承压含水层的变形与水位的升降一致,第四承压含水层1999年后持续压缩,2009年后开始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随着深层土体从压缩转为膨胀,上海市全市地面沉降控制在6mm范围以内。受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浅部土层持续压缩,中心城区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基坑工程诱发的不均匀沉降中,开挖卸荷影响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减压降水最大影响范围超过10倍开挖深度。(2)在综合分析轨道交通结构纵向弯曲变形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曲率半径和相对变曲双指标评估其安全运营状态。由于地面沉降的累积效应,导致不同时期修建的轨道交通出现全线沉降、局部隆起、部分隆起和全线隆起现象,累积沉降或隆起量与建成时间紧密相关。随着深部土体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特征出现,沉降累积量逐渐减小,轨道交通整体上浮,但上浮量较小。由于浅层持续不均匀压缩,轨道交通结构局部纵向完全变形明显。采用曲率半径或相对变曲中任一单一指标来评估可能会误判其严重程度,因此建议采用两个指标综合分析。(3)获得了不同地质分区和不同基础形式下城市道路随地层变形的规律。受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上海中环线在地面沉降期间全线下沉,部分高架道路在深部土体膨胀特征出现后隆起。中环线的变形与其基础形式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面道路的沉降与邻近地面沉降接近。高架道路的变形发展趋势与高架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和膨胀趋势一致。由于桩端的刺入,高架的沉降量略大于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量。高架的隆起主要受深部地层变形的影响,地面道路的沉降受深部地层变形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综合影响。(4)在获得跨江大桥长期沉降特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区域地下水采灌引起跨江大桥长期差异沉降的原因。深部地层压缩期间,大桥桥墩沉降呈线性增加,浦西桥墩沉降明显大于浦东桥墩,最大差异沉降达到225mm。地面沉降新特征出现后,大桥桥墩的沉降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浦西桥墩沉降大于浦东桥墩沉降的特点。深部地下水的区域性差异采灌诱发的深部地层不均匀变形是导致大桥桥墩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郭骏[3](2017)在《黄浦江松浦大桥大修工程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交通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大部分铆接钢桥因早期建造时标准较低,在服役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锈蚀、疲劳和开裂等病害。为在现有交通资源基础上,缓解桥梁交通压力,以拓宽改造松浦大桥为案例,通过对自然条件评估和结构现状评定,依据主要技术标准,提出大修方案设计。在充分利用原有结构的条件下,显着提高了桥梁的通行能力和结构安全性。对今后的铆接钢桥进行改造提供了参考。

齐新[4](2014)在《上海市沿浦路跨川杨河大桥主桥设计与施工》文中提出上海市沿浦路(现为耀龙路)跨川杨河大桥采用EPC总承包模式建设。主桥为下承式全钢结构提篮拱桥,跨径为152 m,宽度40.5 m。主拱轴线为抛物线,拱肋采用变高度矩形钢箱截面,宽1.8 m,高度由拱顶2.4 m渐变至拱脚3.3 m。主梁采用双边箱截面,梁高2 m,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桥上部结构采用少支架的先拱后梁的安装方案。主拱顺桥向分三个大节段[1]用浮吊架设,岸上钢梁节段也采用浮吊安装,河面上钢梁节段利用主拱上的临时吊耳来提升安装。两岸拱脚之间设置临时水平拉索以平衡施工期间的推力。

穆祥纯[5](2008)在《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祖国各地城市桥梁建设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出城市桥梁建设新的高潮。本文回顾了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等特大城市及其他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技术, 分析了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城市桥梁建设健康、协调和更好、更快地发展。

朱启顺[6](2008)在《新型系杆拱桥施工控制分析与荷载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杆拱桥作为拱桥的一种形式在现代城市桥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随着结构形式的复杂化和跨度的增加,系杆拱桥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必须对其进行施工控制,使得成桥状态满足设计要求。本文以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李公楼立交桥主桥改建工程为工程背景,研究了施工控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阐述了吊杆张拉力的计算方法,介绍了吊杆张拉方案;建立了全桥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吊杆张拉过程进行了施工控制模拟,以成桥状态为初始状态,采用倒拆方法计算吊杆张拉力,并模拟了实际施工过程;对张拉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合理的吊杆张拉方案。论述了各种施工误差的影响;简介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对李公楼立交桥主桥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以主梁挠度、主梁应力、拱肋挠度、拱肋应力和拱肋轴力等为控制目标,进行了温度、材料容重、施工荷载、吊杆张拉力、弹性模量、截面尺寸等参数的影响分析;并运用插值法进行了灵敏度计算,确定了对该桥影响较大的参数,为参数识别提供了依据。对李公楼立交桥主桥进行了影响面分析,设计了荷载试验方案,完成了成桥荷载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评定。

王丹微[7](2008)在《上海世博会会址区地基土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与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是结合上海地质调查院与吉林大学的合作项目“上海世博会会址区地下空间建筑可利用性的可拓评价与分析”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海积软土地基加固过程中有机质的作用和影响(40372122)”展开的。为了研究上海世博会会址区地基土工程地质可利用性,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会址区工程地质资料,掌握会址区地下工程建设层的工程地质性质参数以及所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对会址区广泛分布的软土和砂类土的钻孔数据的分析,分别选取了对软土和砂类土工程性质影响较大的指标参数,确立了相应的参数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简单关联函数权重的可拓学理论,建立了软土软硬程度、砂土振动液化、砂土渗流液化的可拓评价模型。最后结合计算得出的软土、砂类土各自的分层综合剖面组合情况,软土最软弱层、砂类土最易液化层以及砂类土振动液化、渗流液化等级特征值等指标参数,分别对世博会会址区地基土的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和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进行了可拓综合评价。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运用Surfer和MapGIS软件实现了可拓评价结果的可视化表达。从目前世博会会址区的工程建设情况看,可视化的可拓评价结果直观、准确的反映了会址区地基土的工程地质可利用性程度,对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肖汝诚,程进,葛耀君,李建中,石雪飞,孙利民,张启伟,郭瑞,淡丹辉,季云峰[8](2006)在《桥梁工程篇》文中提出一、桥梁工程建设发展概述 1.桥梁建设十年发展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跨径悬索桥和斜拉桥。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世界最大规模公路建设的展开,我国积极吸纳当今世界结构力学、材料学、建筑学的最新成果,桥梁建设得到极大发展, 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沿海海域,建成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世界级桥梁。目前,在187万km的公路上,有各类桥梁32万多座、1337.6万延米, 其中长度超千米的特大型桥梁有717座。总体而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林元培,章曾焕,马骉,周良[9](2005)在《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浦大桥为主跨 5 5 0m的中承式拱梁组合体系钢拱桥。桥下通航净空 46× 3 40m。桥面使用宽度 2 9 8m (双向 6车道 )。该桥为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拱桥。本文介绍此桥设计的有关内容

卢永成,戴建国,徐俊,何晓光,窦文俊[10](2003)在《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卢浦大桥为跨径550m的中承式拱梁组合体系结构。本文对主桥基础的设计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其中的关键问 题进行了探讨。

二、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面沉降研究概况
        1.2.2 地面沉降对工程结构影响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最新发展特征与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地质环境
        2.2.1 工程地质
        2.2.2 水文地质
    2.3 地面沉降发展特征与分布规律
    2.4 地层变形的特征与规律
    2.5 深部地下水抽灌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1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
        2.6.2 测量数据变化规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1 引言
    3.2 上海市轨道交通变形现状及原因分析
        3.2.1 轨道交通变形现状
        3.2.2 轨道交通变形原因分析
    3.3 区域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1-4号线安全影响
        3.3.1 地铁1-4号线基本情况
        3.3.2 地面沉降引起的隧道长期纵向变形特性
        3.3.3 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弯曲变形的影响
    3.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轨道交通8号线变形的影响
        3.4.2 地面沉降与轨道交通变形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1 引言
    4.2 上海市高架道路变形现状
    4.3 区域地面沉降对中环线变形影响
        4.3.1 中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
        4.3.2 高架沉降监测分析
        4.3.3 区域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变形影响原因和机理分析
    4.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3号线高架变形影响
        4.4.2 长江西路越江隧道浦西工作井深基坑工程对高架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跨江大桥安全影响
    5.1 引言
    5.2 上海市跨江大桥现状
        5.2.1 跨黄浦江大桥
        5.2.2 跨长江大桥
    5.3 上海市跨江大桥变形现状
        5.3.1 南浦大桥
        5.3.2 杨浦大桥
        5.3.3 卢浦大桥
    5.4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4.1 地质条件
        5.4.2 基础型式
        5.4.3 地下水开采与回灌
        5.4.4 讨论与分析
    5.5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机理分析
        5.5.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5.5.2 地下水开采及水位时空分布
        5.5.3 区域地面沉降特征
        5.5.4 桥址土层分层沉降
        5.5.5 讨论与分析
    5.6 深基坑降排承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安全影响
        5.6.1 地铁南浦大桥站基坑施工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2 董家渡隧道修复工程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3 讨论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黄浦江松浦大桥大修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建设条件
    2.1 自然条件
    2.2 松浦大桥结构现状评定
3 主要技术标准
4 大修方案设计
    4.1 道路工程
    4.2 桥梁工程
5 结语

(4)上海市沿浦路跨川杨河大桥主桥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主要技术标准
3 主桥总体设计
4 主桥结构设计
    4.1 主梁构造设计
    4.2 主梁端横梁构造设计
    4.3 主拱构造设计
    4.4 吊杆设计
    4.5 下部结构及基础设计
5 主桥加工和安装方案
6 主桥静力、动力和稳定性分析
7 经济技术分析
8 结语

(6)新型系杆拱桥施工控制分析与荷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拱桥的发展历史
    1.2 钢拱桥的施工方法
    1.3 桥梁的施工监控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合理吊杆张拉方案确定
    2.1 概述
    2.2 系杆拱桥吊杆张拉力的确定方法
    2.3 吊杆张拉方案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梁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3.1 桥梁施工控制误差影响分析
    3.2 桥梁结构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桥荷载试验
    4.1 成桥荷载试验方案设计
    4.2 试验结果分析与评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世博会会址区地基土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地质环境及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的来由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阶段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1.3.1 定性分析方法
        1.3.2 定量、半定量评价方法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7 论文研究思路框图
第二章 世博会会址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上海世博会会址区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会址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2.3 研究区构造地质条件
    2.3 世博会会址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3.1 软土问题
        2.3.2 砂土液化问题
        2.3.3 地下水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地基土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方法
    3.1 评价方法的选取
    3.2 可拓学理论
        3.2.1 可拓学基本理论
        3.2.2 物元理论
        3.2.3 可拓集合理论
        3.2.4 关联函数
    3.3 工程地质可利用性的理论评价体系
    3.4 评价体系的一般程序
    3.5 可拓学评价模型的程序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址区地基土工程地质特性评价研究
    4.1 会址区地基土工程地质特性评价参数的确定与分级标准
        4.1.1 确定地基土工程地质特性评价参数的原则
        4.1.2 地基土工程地质特性评价体系的分析与建立
        4.1.3 地基土工程地质特性评价的分级标准
        4.1.4 可拓学评价模型中评价参数的量化
    4.2 会址区基于钻孔资料的软土软硬程度可拓评价
        4.2.1 软土软硬程度可拓学评价的具体步骤
        4.2.2 基于可拓学的软土软硬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4.3 会址区基于钻孔资料的砂类土振动液化程度可拓评价
        4.3.1 砂类土振动液化程度可拓学评价的具体步骤
        4.3.2 基于可拓学的砂类土振动液化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4.4 会址区基于钻孔资料的砂类土渗流液化可拓评价
        4.4.1 砂土渗流液化可能性可拓学评价的具体步骤
        4.4.2 基于可拓学的砂土渗流液化评价结果分析
    4.5 会址区软土软硬程度和砂土液化等级分层剖面研究
    4.6 各钻孔不同分层内最软弱层的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址区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研究
    5.1 会址区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体系与分级标准的确定
        5.1.1 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5.1.2 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的分级标准
    5.2 基于可拓学的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
        5.2.1 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可拓学评价的具体步骤
        5.2.2 基于可拓学的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5.3 会址区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的可视化表达
        5.3.1 绘图软件简介
        5.3.2 Surfer和MapGIS之间的转换过程
        5.3.3 结合可视化表达的地面建筑工程地质可利用性可拓评价结果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会址区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研究
    6.1 会址区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参数体系与分级标准的确定
        6.1.1 会址区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参数体系的建立
        6.1.2 地下空间工程地质性质评价的分级标准
    6.2 基于可拓学的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
        6.2.1 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可拓学评价的具体步骤
        6.2.2 基于可拓学的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结果分析
        6.2.3 会址区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结果的可视化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9)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3 主桥总体设计
    3.1 建筑造型和主桥结构体系
    3.2 主桥跨径组合与纵向线形设计
    3.3 上部结构设计
        3.3.1 拱肋
        3.3.2 系梁及横梁
        3.3.3 风撑
        3.3.4 立柱
        3.3.5 吊杆与水平拉索
    3.4 基础设计
        3.4.1 主墩
        3.4.2 地基加固
        3.4.3 拱座设计
4 卢浦大桥和世界上已建成的大跨径钢拱桥的用钢量指标比较
5 主桥施工概述
    5.1 主桥三角区结构施工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5.2 中跨主拱采用斜拉扣索法施工
    5.3 中跨桥面加劲梁和水平拉索的安装施工借鉴了悬索桥的施工工艺
6 主桥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
    6.1 非线性闭口薄壁空间杆件稳定有限元法研究
    6.2 卢浦大桥几大关键性节点研究
    6.3 超大跨径拱桥施工过程结构分析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6.4 超大跨径拱桥等效风荷载及抗风稳定研究
    6.5 超大跨径拱桥抗震性能及减震装置研究
    6.6 临时索塔设计
    6.7 卢浦大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7 结 语

四、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黄浦江百年筑桥记(1920—2020)[J]. 李永梅,牟振宇.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0(02)
  • [2]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D]. 史玉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3]黄浦江松浦大桥大修工程设计[J]. 郭骏.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11)
  • [4]上海市沿浦路跨川杨河大桥主桥设计与施工[J]. 齐新. 上海公路, 2014(04)
  • [5]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创新与发展[A]. 穆祥纯. 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2008
  • [6]新型系杆拱桥施工控制分析与荷载试验[D]. 朱启顺. 天津大学, 2008(07)
  • [7]上海世博会会址区地基土工程地质可利用性评价与研究[D]. 王丹微. 吉林大学, 2008(10)
  • [8]桥梁工程篇[A]. 肖汝诚,程进,葛耀君,李建中,石雪飞,孙利民,张启伟,郭瑞,淡丹辉,季云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设计[J]. 林元培,章曾焕,马骉,周良. 土木工程学报, 2005(01)
  • [10]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J]. 卢永成,戴建国,徐俊,何晓光,窦文俊. 上海公路, 2003(S1)

标签:;  ;  ;  ;  ;  

上海黄浦江卢浦大桥主桥基础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