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农场大型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治理

景洪农场大型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治理

一、景洪农场大面积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华[1](2018)在《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分类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一种重要的叶部病害,它是世界各地植胶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橡胶树白粉病的病原菌初次被定名为Oidium heveae,近来一些研究认为应该将其重新分类至Erysiphe、Golovinomyces或Podosphaera。目前还没有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的确切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此,我们开展了对中国橡胶树主要种植区橡胶树白粉菌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我们更进一步分析了橡胶树白粉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期为更好理解白粉菌生物进化以及建立白粉病生态防控新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的方式以及筛选DNA条形码2种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并采用单倍型鉴定、DNA条形码多基因序列分析、RFLP-PCR和ISSR-PCR分子标记体系对橡胶树白粉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地区感染白粉菌的橡胶树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7年,在中国主要植胶区海南、云南和广东不同生态区划(地区)的18个采样点定时采集了 57份橡胶树白粉菌样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形态观察、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和单倍型鉴定。供试菌株采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寄主品种、不同寄主物候期,它们在分生孢子大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基因型是相似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供试菌株与Erys quercicola处于同一进化分支;ITS与28S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了不同菌株间碱基的缺失与突变;单倍型分析表明,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与其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橡胶树白粉菌之间亲缘关系很近,并且有非常丰富的单倍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中国区橡胶树白粉病病原菌均属于Erysiphe quercicola。2.以橡胶树白粉菌和其他寄主植物上的白粉菌为材料,设计并筛选DNA条形码备选基因引物,初步评价出7个DNA条形码备选片段ITS、28S、18S、Rpb4、TUB、2、GAPDH及CUT。对7个DNA条形码备选片段从扩增成功率和测序成功率、序列变异特征、种内种间遗传距离以及NJ树重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ITS、28S、Rpb4和CUT序列对白粉菌属部分种具有较强的物种鉴别力,适宜作为白粉菌属(橡胶树白粉菌)快速分类鉴定的DNA条形码,并利用多基因序列对橡胶树白粉菌的起源进行了分析,推测它起源于约4800万年前。3.构建了 RFLP分子标记体系,对海南和云南不同地区筛选出的18个橡胶树白粉菌纯化菌株进行IGS和28S序列扩增,应用限制性内切酶Aus I、Msp I、Hinp1 I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后产生多样性丰富的带型图谱,成为菌株特有的DNA指纹。数据分析显示各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4-0.88,以遗传相似系数0.67为阈值,将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HN-401、HN-402聚为第Ⅰ类;HN-403、HN-504、HN-204、HO-73、YN-201、YN-206、YN-202、YN-203 聚为第 Ⅱ类;HN-404、HN-405、HN-408、HN-501、YN-205、HN-506、HN-507 聚为第 Ⅲ类;HN-502单独为第Ⅳ类。初步确定不同地区的橡胶树白粉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寄主品种、寄主物候期及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直接关系。4.构建了 ISSR分子标记体系,对海南和云南不同地区4个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15个纯化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21条ISSR引物中成功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稳定且多态性好的引物,15个菌株共扩增出145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18.1个,多态性比率达到100%。4个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629-0.1944,Shannon指数为0.2447-0.3402,种群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变异(Gst=0.3194,Nm=1.0655)。AMOVA分子差异分析表明海南和云南橡胶树白粉菌种群内遗传分化程度高,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为15%和85%。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39-0.9381,以0.90作为最低遗传相似系数,将4个种群分为3大类:HN-2和YN-1为一类,YN-2为一类,HN-1为一类。橡胶树白粉菌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不直接相关。5.采集海南儋州(DZ)、白沙(BS)、万宁(WN)和五指山(WZS)地区橡胶树白粉病3级发病叶片及健康叶片(0级)作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地区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门级水平,4个地区优势门均为:Cyanobacteria(蓝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在属级水平,BS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Mitochondria和Rhodococcus(红球菌属),DZ 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Mitochondria和Curtobacteriu m(短小杆菌属),WN 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和Pantoea(泛菌属);WZS优势属为 Cyanobacteria、Pantoea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其中Cyanobacteria是4个地区共有的优势属。同个地区3级发病叶片与健康叶片的属级群落组成变化不大,只是相对丰度有差异;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属级群落组成与相对丰度却有显着差异。白粉菌对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各群落的相对丰度有影响。6.采集海南儋州(DZ)、白沙(BS)、万宁(WN)和五指山(WZS)地区橡胶树白粉病3级发病叶片及健康叶片(0级)作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地区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门级水平,4个地区优势门均为:Ascomycota(子囊菌门)、Fungiunclassified(未知菌)和 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在属级水平,4个地区的优势属均包括Erysiphe(白粉菌属)、Cladosporium(枝孢霉属)和Fungiunclassified。在属级水平上,不同地区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相对丰度差异显着;而同一地区3级发病叶片与健康叶片属级群落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有差异。白粉菌对叶际真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但对各群落相对丰度有影响。

蔡志英,施玉萍,蒋桂芝,刘一贤,张长寿,熊延林,王进强,郭涵,宁连云,李国华[2](2018)在《2017年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树白粉病灾情调查与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西双版纳植胶区橡胶树白粉病泛滥,据测算因白粉病导致天然橡胶产量损失12 283.8 t,金额达1.7185亿元。对橡胶树白粉病在不同橡胶种植农场、不同品系和植胶类型区的发病程度以及总体为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山地胶园立体的小气候环境、关键物候期气象条件适宜是造成白粉病流行的客观原因,而现有管理体制下专业化监测防治队伍缺乏,导致了防治失利,加剧了病情危害。提出了新形势下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建议。

蒋龙燕[3](2015)在《气候变化与海南橡胶树白粉病流行关系的分析》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事实,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利用海南农垦1962-2003年橡胶白粉病病情指数和1961-2003年海南海口、东方、儋州、琼中、琼海、三亚和陵水的逐日气象数据,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病情指数进行了拟合,分析了海南省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了病情指数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筛选了和病情指数显着相关的气象因子,最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病害预测模型。主要结果如下:运用指数平滑法、自回归分析法、移动平均分析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对1962-2003年期间海南农垦橡胶树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进行预测,并对这4种方法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种分析方法均能较好的预测橡胶白粉病的发生趋势,但自回归移动平均法的预测效果较好。对1962-2003年海南省气象因子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近40年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着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每年0.03℃、0.0210C和0.036℃,而年日照时数是呈显着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17小时,降雨量无显着的变化。分别分析每旬、每月、每季和每年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橡胶树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关键因子和关键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每旬关键气象因子、每月关键气象因子、冬春季关键气象因子和年关键气象因子的病情指数预测模型。对模型的模型精度比较结果发现,以基于每旬关键气象因子所建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关系数为0.7985,均方根误差值为8.4148;基于每月气象因子所建模型的拟合效果次之,相关系数为0.7241,均方根误差值为9.7420。

宋风雅[4](2014)在《橡胶林土壤中真菌PCR-RFLP多样性分析及橡胶树白粉病菌检测》文中认为橡胶树白粉病是橡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它可以对幼苗、幼树及开割胶树的生长和干胶生产造成相当大的为害和经济损失。研究其病原真菌橡胶树白粉病菌(Oidium heveae Steinmann)在土壤中生存的动态分析及致病性,可以更好的了解土壤在橡胶树白粉病菌的侵染循环中扮演的角色,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橡胶树白粉病的方法,并在实际生产中减少橡胶树白粉病的危害。本研究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土壤中是否存在橡胶树白粉病菌,采用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叶片实验检测土壤中的橡胶树白粉病菌致病能力。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一年内不同深度橡胶林土壤真菌区系的变化,了解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已报道的扩增白粉病菌rDNA区域的引物和根据基因组相关数据,挑选出的8个与橡胶树白粉病菌侵染寄主能力相关的基因,设计引物,对橡胶树白粉病菌DNA·和土壤样品DNA进行扩增、筛选,经比较,选用14640-S/14640-A作为土壤中检测橡胶树白粉病菌的特异性引物。采用稀释分离法,将橡胶林土壤在PDA平板上分离培养共得到6种不同属的真菌,分别是轮枝孢属(Verticillium),生丝毛霉属(Hypho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卵形孢球托霉属(Gongronella butleri),根毛霉属(Rhizo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加上橡胶树常见病害病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im gloeosporioides)、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共8种真菌,提取真菌DNA,与O. heave DNA对比,进行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以检测14640-S/14640-A引物的特异性。经过引物14640-S/14640-A的PCR扩增后,除O. heave DNA样产生条带外,其他均无条带产生,而进一步通过PCR-Southern杂交检测后虽然有杂交印迹产生,但条带的大小要比橡胶树白粉病菌产生的杂交带偏小,因此认为引物14640-S/14640-A可以作为特异性引物并结合PCR-Southern杂交在土壤中检测橡胶树白粉病菌。采用特异性引物14640-S/14640-A对36个土壤样品的DNA进行PCR扩增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只有一月份的0cm(表层)和5cm深度,四月份的0cm、5cm、10cm深度,十月份的5cm深度,十一月份的0cm和5cm深度这8个土壤样品扩增出与橡胶树白粉病菌特异条带一致的条带,经回收测序比对后,发现与橡胶树白粉病菌序列一致。说明土壤中可以检测到橡胶树白粉病菌的DNA,橡胶树白粉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生存。采用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树叶片实验检测土壤中的橡胶树白粉病菌致病能力。一月份、三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八月份、九月份这六个月份的三种土壤深度(0、5、10cm)、二月份的0cm和5cm深度、七月份和十一月份的10cm深度、十二月份的Ocm和10cm深度土壤样品共24个,接种后均可使古铜期橡胶树叶片感染白粉病。说明土壤中可能存在橡胶树白粉病菌,并对橡胶叶片具有致病性。对土壤中常见的真菌进行传统的分离培养,发现轮枝孢属(Verticillium),生丝毛霉属(Hyphomucor),木霉属(Trichoderma),卵形孢球托霉属(Gongronella butleri),根毛霉属(Rhizomucor),青霉属(Penicllium)分别占分离得到真菌总数的9.1%,9.1%,36.3%,9.1%,9.1%,27.3%。说明在土壤中存在这几类真菌,在可培养的橡胶林土壤真菌的各种类群中,木霉属(Trichoderma)和青霉属(Penicillium)可能是优势菌群之一。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一年内不同深度橡胶林土壤真菌区系的变化,旨在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为橡胶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发现,随着时间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真菌18SrDNA的PCR-RFLP图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同时间不同取样深度的土壤样品酶切产生的强亮带略有差异,同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橡胶土样酶切条带相似性整体增大,说明自然状态下橡胶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受到土壤垂直分布的影响,优势真菌种群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略有差异。而对于不同时间相同取样深度的橡胶林土壤,土壤样品酶切后产生的强亮带有所变化,但三种取样深度下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1-12月份橡胶土样酶切条带相似性各不相同,说明自然状态下橡胶林土壤中真菌多样性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一些优势真菌类群和非优势真菌类群在不同时间会存在交替,可能和物候有着直接的联系。为后续深入研究橡胶林土壤的原始真菌组成情况,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生态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李博勋[5](2014)在《橡胶树叶片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文中指出近20年来,由多主棒孢(Coi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Corynespora leaf fall disease, CLFD)是继南美叶疫病(South American Leaf Blight,SALB)之后,影响天然橡胶产业最为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已给主要植胶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成为我国天然橡胶生产最为严重的潜在危险性病害。但,国内外有关橡胶树对该病害抗病机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在项目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病害疫情监测与发生情况调查、抗感橡胶品种筛选及其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克隆了抗病性相关基因,并对差异蛋白进行了分离和生物功能推测。病害疫情监测发现,超过92%的监测点都发现了该病的为害,疫情已扩散蔓延至国内主要植胶区,且疫情逐年加重。病害消长动态调查发现,该病一般3-4月出现病情,8-9月病情急剧上升,10-11月达到全年最高峰,后逐步下降;整体发病率和病指呈逐年加重趋势,且很少品种(品系)表现耐病或抗病。利用室内外四种抗病性筛选方法,对国内46份核心种质进行了抗病性评价,获得了高抗(HR)种质4份,占8.70%,中抗(MR)种质12份,占26.06%,轻感(S)和中感种质各11份,分别占23.92%,高感(HS)种质8份,占17.40%;同时,通过室内离体接种法,对优良橡胶品种云研277-5×高抗种质IAN873杂交后代群体进行了抗病性筛选,高抗(HR)株系(70株)占26.12%。对筛选获得的抗病(IAN873)和感病(PR107)品种受病菌侵染后的防御酶活性测定发现,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等防御酶在抗感品种中的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且抗病品种的防御酶活性变化高于感病品种。选取EcoRI(8种碱基)和Mse I(12种碱基)共9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对抗病(IAN873)和感病(PR107)品种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cDNA-AFLP分析,共获得560条差异表达片段(TDFs);其中,306条TDFs为上调表达,占54.7%,254条TDFs为下调表达,占45.3%。对其中的218条TDFs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得到有效同源注释和已知功能的有116条,TDFs功能包括初级和次级代谢(占13.79%)、蛋白质的合成(占12.93%)、防御和胁迫(占9.48%)、信号转导(占6.90%)、能量代谢(占6.03%)、蛋白质的降解和储存(占5.17%)、载体和细胞内运输(占3.45%)、未知蛋白和保守蛋白基因(占21.55%)、其他编码蛋白(占20.69%)等8类,功能预测发现有11条TDFs与寄主抗病性相关。进一步对其中的6条TDFs进行qRT-PCR表达模式验证,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与cDNA-AFLP分析结果一致。采用RT-PCR和PCR技术对cDNA-AFLP分析获得的与抗病性相关的TDFs进行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获得了与NPR家族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的HbNPRl (KF753695).HAD家族中的酸性磷酸酶HbVSP2.抗病相关基因类似序列NBS-LRR和TIR保守结构域的同源蛋白基因HbRGH2和HbRGA-1等4个抗病性相关基因。通过qRT-PCR进一步分析了4个抗病性相关基因受多主棒孢病菌和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乙烯(ET)等外源激素诱导后的表达情况,推测所克隆的抗病性相关基因可能参与的抗病信号途径及功能,明确抗病性相关基因在橡胶树中的组成型表达情况。抗病品种(IAN873)受多主棒孢病菌侵染前后差异表达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DIGE)和质谱鉴定结果发现,在所分离获得的32个差异蛋白点中,有16个蛋白点得到了可信鉴定(P<0.05),对应出13种差异蛋白。依据其功能,可以分为能量产生和代谢相关蛋白(占31.25%)、防御与胁迫相关蛋白(占37.5%)、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转运相关蛋白(占18.75%)、氨基酸转运相关蛋白(占6.25%)、功能未知蛋白(占6.25%)等5类;并鉴定出一些与寄主抗病性相关的关键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参与能量运输及代谢途径的差异蛋白。

殷永涛[6](2012)在《一种混合物对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防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白粉病、炭疽病是橡胶树的主要叶部病害,白粉病的侵染病原为橡胶粉孢(Oidium heveae Sieinm),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侵染引起。这两种病害历史上都曾多次严重发生过,对橡胶树种植和干胶生产影响很大。因此开展两种病害的防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开展混合物p3s对橡胶苗的生长调控、与抗性增强相关的生理生化作用、剂型加工以及不同施药方式对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防控作用研究。首先测定其对橡胶树幼苗的生长调节及生理作用,从宏观的角度验证p3s对橡胶苗生长状况的显着优化和抗逆能力的提高,从微观的角度研究p3s对橡胶树抗病能力的潜在影响。通过乳油(EC)、水剂(AS)、糊剂(PA)三种剂型的加工、活体室内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评估,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药方式下其对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控效果。打破传统防治观念,以一药两防为出发点,从改善寄主免疫能力、提高寄主植物抗病力、植物组织细胞修复、间接抑制病原的角度探寻防控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有效药剂,为这两种橡胶树主要叶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p3s显着优化了株高、茎粗、叶蓬距、叶片面积等生长指标,6.0mg/Lp3s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植株高度高出6.35cm,茎粗增加0.037cm,叶蓬距增长1.88cm,叶面积增大6.68cm2。对药剂处理过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测定,和对照相比,4.5mg/Lp3s处理的POD活性提高了464.4U/(g-min);6.0mg/L p3s处理的PPO和PAL活性显着提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9.7U/(g-min)和1026.4U/(g-min);最优浓度6.0mg/Lp3s处理后,叶片POD、PPO和PAL活性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且6.0mg/L p3s处理显着提高了橡胶苗对炭疽病的抗病能力。2.经过对溶剂、乳化剂的筛选及配方微调试验,加工制得5%p3s EC,经质量检测,外观及稳定性等各项指标均合格,达到乳油剂型的技术要求。经对表面活性剂、渗透剂、消泡剂、防腐剂的筛选及配方微调试验,制得2%p3s AS,经质量检测,各项理化性能均合格,符合农药水剂的技术要求。经过对增黏剂的筛选及最佳黏度筛选试验,制得6%p3s PA,经检测,质量符合农药糊剂的要求。3.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研究p3s对白粉病、炭疽病的影响,从三种剂型中筛选最佳剂型和各剂型的最佳使用剂量。结果表明,5%p3s EC防效相对较差,2%p3s AS和6%p3sPA效果理想,且10.0mg/L2%p3s AS处理的效果最佳,10.0mg/L2%p3s AS处理对白粉病、炭疽病防效分别达72.1%和79.1%,与对照药剂无显着差异;6%p3s PA对白粉病、炭疽病防效分别达66.6%和72.7%,接近于对照药剂。4.通过田间药效评估,比较不同施药方式下10.0mg/L2%p3s AS处理和6%p3s PA对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茎叶喷雾法较树干注射法效果显着,10.0mg/L2%p3s AS茎叶喷雾处理对白粉病、炭疽病防效分别达72.6%和79.0%,树干注射对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效分别达63.8%和69.3%;6%p3s PA效果没有水剂显着,对白粉病、炭疽病防效仅达到59.0%和62.4%。

黄有航[7](2012)在《橡胶树白粉病生防菌研究》文中指出从橡胶树根际土壤分离出菌株276株,并从中筛选出对橡胶树白粉病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2株,标记为S43、S55。对两株拮抗菌进行形态观察、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了2株拮抗菌的分类地位,均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S43、S55的不同浓度发酵液对白粉病菌孢子抑制试验和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孢子萌发抑制率和防效均提高。当两者发酵液浓度为20%时即可很好的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均达80%,盆栽试验的防效也达到80%。将拮抗菌株的发酵液和菌悬液通过三种处理方法(接种白粉菌前24h喷施、接种白粉菌时喷施和接种白粉菌后48h喷施)喷施于橡胶树叶片。通过接种S43、S55培养液,橡胶树叶片内的PPO、POD活性比对照大一倍,由此说明菌株S43、S55可诱导植物体产生防御酶。同时,分别测得拮抗菌对白粉病的防效。三种处理方法菌株S43发酵液防效分别为84.62%、76.53%、43.32%,而菌悬液防效较差,其防效分别为57.32%、56.56%、21.02%;三种处理方法菌株S55发酵液防效分别为82.35%、80.57%和57.94%,而菌悬液防效也较差,防效分别为57.76%、57.74%、32.29%。结果表明:(1)接种前24h喷施发酵液与接种时同时喷施发酵液和菌悬液的防效显着高于接种后48h喷施发酵液和菌悬液;(2)喷施发酵液比菌悬液效果好;(3)菌株S43和S55的发酵液对白粉病都具有很好的防效,但S43发酵液比S55发酵液的防效好。通过采用伤叶和不伤叶接种方式研究菌株S43和S55在橡胶叶片上的定殖规律。研究表明,编号菌株S43*和S55*在叶片上接种一天后定殖量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定殖量逐渐减少,并在15d后基本趋于稳定。在接种初期,伤叶处理的菌株定殖量比不伤叶处理的菌株定殖量大一倍,但两种方式处理后的菌株定殖量最终无显着差异。对拮抗菌株S43发酵条件进行初步优化,优化培养基为:蔗糖1.5%、蛋白胨0.66%,酵母浸膏0.33%;发酵条件为:pH为7.0、摇床转速150r/min、温度30℃,种子培养液接种量2%、培养基与空气的比为2:5、最佳接种种龄为14-30h;最佳发酵时间36-72h。

蒙平[8](2012)在《海南橡胶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技术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橡胶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橡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海南是我国最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橡胶树亦为海南最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笔者以现阶段影响海南橡胶树产量的7种病虫害为对象,分别从危害症状及防控技术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以期为橡胶种植者提供理论指导。

马叶,黄宏芬[9](2009)在《16%咪·唑·清热雾剂防治橡胶白粉病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进行了16%咪.唑.清热雾剂防治橡胶白粉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6%咪.唑.清热雾剂对橡胶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1800g/hm2的用量最佳,防效可达81.80%,且对作物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肖建民,陈国祥[10](2008)在《胶园鏖战急——云胶景洪分公司防治白粉病工作侧记》文中认为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发生了罕见的冰雪灾害,继而在我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云南西双版纳垦区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橡胶白粉病灾害,垦区百万余亩正在发芽抽叶的橡胶树全部染病。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灾害,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景洪分公司认真贯彻云南农垦集团、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抗击白粉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落叶面积、降低了产胶损失.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了企业稳定。

二、景洪农场大面积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景洪农场大面积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分类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与为害
        1.1.1 橡胶树白粉病的为害
        1.1.2 橡胶树白粉菌的侵染特点及其发病症状
        1.1.3 橡胶树白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1.1.4 橡胶树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1.5 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
    1.2 橡胶树白粉菌分类学研究现状
        1.2.1 白粉菌传统属级分类概述
        1.2.2 白粉菌新属级分类系统
        1.2.3 橡胶树白粉菌的属级分类概述
        1.2.4 国内外白粉菌无性型研究现状
        1.2.5 核酸序列分析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1.2.6 核糖体DNA的结构及特点
        1.2.7 rDNA序列分析在白粉菌中的应用
    1.3 病原真菌DNA条形码的研究
        1.3.1 病原真菌DNA条形码研究的意义
        1.3.2 条形码技术与传统分类鉴定方法的比较
        1.3.3 DNA条形码的基本流程
        1.3.4 DNA条形码的标准序列要求
        1.3.5 DNA条形码技术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1.3.6 DNA条形码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1.4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白粉菌遗传多样性概述
        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1.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4.4 简单序列重复(SSR)
        1.4.5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
    1.5 叶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5.1 叶际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1.5.2 叶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
        1.5.3 叶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5.4 叶际微生物与外界的互作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繁殖寄主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4 化学试剂和药品
        2.1.5 供试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橡胶树白粉菌发病症状及显微形态观察
        2.2.2 橡胶树白粉菌的致病性鉴定
        2.2.3 橡胶树白粉菌的分离纯化和扩繁
        2.2.4 白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DNA纯度检测
        2.2.6 ITS-rDNA及28S-rDNA的PCR扩增
        2.2.7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2.2.8 PCR纯化产物的克隆转化
        2.2.9 菌液PCR检测和测序
        2.2.10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2.2.11 单倍型鉴定
        2.2.12 聚类分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2.13 白粉菌属DNA条形码备选基因的引物设计与筛选
        2.2.14 DNA条形码备选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2.2.15 DNA条形码备选基因评价与序列分析
        2.2.16 橡胶树白粉菌IGS与28S的PCR扩增
        2.2.17 IGS与28S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2.2.18 IGS-RFLP与28S-RFLP酶切产物检测
        2.2.19 IGS-RFLP与28S-RFLP数据分析
        2.2.20 橡胶树白粉菌ISSR引物筛选
        2.2.21 橡胶树白粉菌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2.2.22 橡胶树白粉菌ISSR各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2.2.23 橡胶树白粉菌ISSR-PCR反应程序
        2.2.24 橡胶树白粉菌ISSR数据分析
        2.2.25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微生物DNA提取
        2.2.26 叶际微生物16S与ITS的扩增与测序
        2.2.27 序列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橡胶树白粉菌的发病症状及显微形态观察
        3.1.1 橡胶树白粉菌发病症状
        3.1.2 橡胶树白粉菌显微形态观察
        3.1.3 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大小统计
    3.2 橡胶树白粉菌的致病性鉴定
    3.3 橡胶树白粉菌rDNA序列分析
        3.3.1 橡胶树白粉菌ITS-rDNA序列分析
        3.3.2 橡胶树白粉菌28S-rDNA序列分析
    3.4 橡胶树白粉菌分子鉴定
    3.5 橡胶树白粉菌rDNA序列的同源性与遗传距离
    3.6 橡胶树白粉菌rDNA系统发育分析
    3.7 rDNA片段的单倍型分析
    3.8 橡胶树白粉菌聚类分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9 备选DNA条形码片段的筛选与评价
    3.10 备选DNA片段的GC含量分析
    3.11 备选DNA片段的条形码分析
    3.12 备选DNA片段的变异特征
    3.13 备选条形码片段的鉴定分析
    3.14 备选片段的同源性与遗传距离
    3.15 备选条形码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
    3.16 橡胶树白粉菌多基因系统进化与起源分析
    3.17 RFLP与ISSR分析橡胶树白粉菌DNA的选取
    3.18 橡胶树白粉菌IGS与28S的PCR扩增
    3.19 IGS与28S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3.20 IGS-RFLP与28S-RFLP聚类分析
    3.21 群体基因型划分与外界环境的相关性
    3.22 橡胶树白粉菌ISSR引物的筛选
    3.23 橡胶树白粉菌ISSR扩增及多态性分析
    3.24 橡胶树白粉菌菌株ISSR聚类分析
    3.25 橡胶树白粉菌菌株主成分分析
    3.26 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27 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遗传分化
    3.28 橡胶树白粉菌种群的聚类分析
    3.29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细菌群落基本组成和结构
    3.30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31 不同地区样品的PCA分析与NMDS分析
    3.32 不同地区样品叶际细菌类群LEfSe分析
    3.33 OTUs聚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34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真菌群落基本组成和结构
    3.35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真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分析
    3.36 不同地区样品叶际真菌类群LEfSe分析
    3.37 不同地区样品叶际真菌样本层次聚类树
    3.38 OTUs聚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橡胶树白粉菌的分类鉴定
    4.2 白粉菌属DNA条形码筛选与评价
    4.3 橡胶树白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橡胶树白粉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5 结论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2017年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树白粉病灾情调查与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计算
    1.4 气象、产量损失及橡胶物候监测数据收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农场橡胶树白粉病为害情况
    2.2 主栽橡胶树品系白粉病发生情况
    2.3 不同植胶类型区白粉病发生情况
    2.4 产量损失测算
3 暴发原因分析
    3.1 山地胶园立体小气候有利于病原菌源积累
    3.2 关键物候期气象条件适宜病害流行
    3.3 现有管理体制导致防治失时
4 讨论与建议

(3)气候变化与海南橡胶树白粉病流行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1.1 全球气候变化概况
        1.1.2 中国气候变化概况
        1.1.3 海南气候变化概况
    1.2 气候变化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1.2.1 直接影响
        1.2.2 间接影响
    1.3 橡胶树白粉病研究现状
        1.3.1 橡胶白粉病发生及危害
        1.3.2 橡胶白粉病发病规律
        1.3.3 橡胶白粉病预测
        1.3.4 橡胶白粉病防治措施
    1.4 数理统计在病害发生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时间序列分析在橡胶白粉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1.1 数据来源
        2.1.2 不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运用
        2.1.3 模型的比较
    2.2 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2.2.1 气象数据来源
        2.2.2 关键气象因子筛选
        2.2.3 基于气象因子的病害预测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3.1.1 数据平稳性检验
        3.1.2 ES模型
        3.1.3 AR模型
        3.1.4 MA模型
        3.1.5 ARMA模型
        3.1.6 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比较
        3.1.7 4种时间序列分析法的比较
        3.1.8 四种时间序列分析法在橡胶白粉病病情指数预测中的应用
    3.2 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3.2.1 海南省气候变化趋势
        3.2.2 每旬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性分析
        3.2.3 每月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分析
        3.2.4 每季度和年度各气象因子距平值和病指数距平值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时间序列分析在橡胶白粉病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2 气候变化对橡胶树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橡胶林土壤中真菌PCR-RFLP多样性分析及橡胶树白粉病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文献综述
    1 橡胶的基本概况
    2 橡胶树白粉病研究概况
        2.1 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
        2.2 橡胶树白粉病的危害
        2.3 病害循环
        2.3.1 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2.3.2 发生流行规律
        2.3.3 白粉菌的越冬和越夏
        2.4 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3 土壤和病原菌
        3.1 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
        3.2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3.3 土壤中白粉病菌研究概况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4.1 土壤微生物概况
        4.2 橡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4.3 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3.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5 本研究目的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下篇研究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2 供试材料
        1.2.1 供试植株
        1.2.2 实验仪器
        1.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1.3 特异性引物设计与选择
        1.3.1 土壤DNA提取
        1.3.2 真菌DNA的提取
        1.3.3 PCR扩增
        1.3.4 PCR产物回收
        1.3.5 克隆转化和测序
        1.4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1.4.1 土壤真菌的分离
        1.4.2 土壤真菌的形态鉴定
        1.4.3 土壤真菌DNA的提取
        1.4.4 土壤真菌的ITS序列分析
        1.4.5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1.5 土壤中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检测
        1.5.1 土壤DNA提取
        1.5.2 特异性引物扩增
        1.5.3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1.5.4 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叶片实验
        1.5.5 再侵染测定
        1.6 橡胶林土壤真菌种群动态变化分析
        1.6.1 18S rDNA的扩增
        1.6.2 PCR-RFLP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2.2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2.2.1 土壤真菌的分离培养
        2.2.2 真菌DNA的提取
        2.2.3 土壤真菌的ITS序列分析
        2.2.4 土壤真菌的特异性引物扩增验证
        2.2.5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2.3 土壤中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检测
        2.3.1 土壤DNA提取
        2.3.2 特异性引物扩增
        2.3.3 PCR-Southern杂交检测
        2.3.4 土壤稀释液接种橡胶叶片
        2.3.5 病斑部位显微观察
        2.3.6 病斑部位病原菌PCR扩增
        2.3.7 再侵染检测
        2.4 PCR-RFLP技术分析橡胶林土壤真菌种群动态变化
        2.4.1 橡胶林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组成
        2.4.2 18S rDNA的扩增
        2.4.3 Csp6I和HinfI酶切图谱PCR-RFLP分析
    3 讨论
        3.1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3.2 土壤中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检测
        3.3 橡胶林土壤真菌种群动态变化分析
    4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土壤真菌ITS序列测序结果
附录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5)橡胶树叶片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橡胶产业现状
    第二章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
        2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为害情况及致病机理
        2.1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为害特点
        2.2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致病性关键因子
    第三章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
        3 植物防御反应
        3.1 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的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3.2 橡胶树抗病机制
    第四章 植物基因差异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4 植物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技术
        4.1 RNA-SEQ新一代测序技术
        4.2 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
        4.3 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
        4.4 cDNA-AFLP技术
    第五章 蛋白质分析技术及应用
        5 蛋白组学及植物蛋白组学研究
        5.1 蛋白质分析技术
        5.2 差异蛋白组学及其研究策略
        5.3 蛋白质分析技术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1.2.1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疫情调查
        1.1.2.2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发生情况调查
        1.2 结果
        1.2.1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疫情
        1.2.2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害消长动态调查
        1.2.2.1 橡胶苗圃地病情发生情况统计
        1.2.2.2 橡胶开割林地病情发生情况统计
        1.3 讨论
    第二章 橡胶树抗感品种(种质)的筛选及其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橡胶树抗感品种(品系)的筛选
        2.1.2.2 橡胶树抗感品种受多主棒孢侵染后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测定
        2.2 结果
        2.2.1 抗感品种(品系)的筛选
        2.2.1.1 菌饼穿刺法测定结果
        2.2.1.2 孢子液点接法测定结果
        2.2.1.3 毒素生物萎蔫法测定结果
        2.2.1.4 大田喷雾接种法测定结果
        2.2.1.5 优良品系云研277-5×抗病品种IAN873杂交后代群体抗病性筛选
        2.2.2 抗感品种受多主棒孢侵染后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测定
        2.2.2.1 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测定
        2.2.2.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测定
        2.2.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测定
        2.2.2.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橡胶树抗感品种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材料处理及其总RNA的提取
        3.1.2.2 cDNA合成
        3.1.2.3 限制性酶切及接头连接
        3.1.2.4 预扩增
        3.1.2.5 选择性扩增
        3.1.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1.2.7 差异表达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2.8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3.2 结果
        3.2.1 总RNA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3.2.2 cDNA合成
        3.2.3 预扩增
        3.2.4 选择性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5 差异表达片段(DE-TDFs)的回收及二次扩增
        3.2.6 差异表达片段(DE-TDFs)的同源注释和聚类分析
        3.2.7 差异表达片段(DE-TDFs)的功能分类及统计
        3.2.8 差异表达片段(DE-TDFs)表达模式的qRT-PCR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橡胶树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cDNA-AFLP差异片段基因预测
        4.1.2.2 抗病品种叶片组织总DNA和RNA的提取
        4.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1.2.4 目的基因在抗感品种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表达分析
        4.2 结果
        4.2.1 橡胶树HbNPR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2.2 橡胶树HbVSP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2.3 橡胶树HbRGH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4 橡胶树HbRGA-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2.5 qRT-PCR分析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
        4.2.5.1 抗、感橡胶叶片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4.2.5.2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下抗病基因的表达特性
        4.2.5.3 抗病相关基因的组成型表达特性
        4.3 讨论
    第五章 橡胶树抗病品种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蛋白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2.1 叶片组织总蛋白提取
        5.1.2.2 蛋白质双向电泳
        5.1.2.3 凝胶染色及图像扫描采集
        5.1.2.4 凝胶蛋白点检测及差异统计分析
        5.1.2.5 蛋白点胶内酶解及MALDI-TOF MS质谱分析
        5.1.2.6 质谱数据库搜索及生物学功能预测
        5.2 结果
        5.2.1 不同侵染时期蛋白1-DE及2-DE电泳结果
        5.2.2 不同侵染时期蛋白1-DE及2-DE电泳结果
        5.2.3 蛋白点胶内酶解及MALDI-TOF MS质谱分析
        5.2.4 差异蛋白生物学功能预测
        5.3 讨论
        5.3.1 参与防御与胁迫相关的蛋白
        5.3.2 参与能量的产生和代谢相关的蛋白
        5.3.3 参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转运相关的蛋白
        5.3.4 其他功能的蛋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缩略语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参编着作及成果
致谢

(6)一种混合物对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防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橡胶树研究现状
        1.1.1 巴西橡胶树
        1.1.2 天然橡胶
        1.1.3 橡胶种植业的地位
    1.2 橡胶树白粉病研究现状
        1.2.1 病原特征及病害症状
        1.2.2 发病规律
        1.2.3 发生及危害
        1.2.4 防治措施
    1.3 橡胶树炭疽病的研究现状
        1.3.1 病原特征及病害症状
        1.3.2 发病规律
        1.3.3 发生及危害
        1.3.4 防治措施
    1.4 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1.5 植物的抗病性研究
        1.5.1 植物的抗病性
        1.5.2 外源物质参与下的诱导抗性
        1.5.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抗性增强作用
        1.5.4 抗病性相关酶
    1.6 P3S参与的抗性增强作用
    1.7 农药乳油、水剂、糊剂的研究进展
        1.7.1 乳油(EC)
        1.7.2 水剂(AS)
        1.7.3 糊剂(PA)
    1.8 一药两防的意义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橡胶植株
        2.1.2 供试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病原菌
        2.1.3 供试药剂
        2.1.4 主要试验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p3s对橡胶苗生长指标及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2.2.2 p3s剂型加工
        2.2.3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2.2.4 田间药效评估方法
        2.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3S对橡胶苗的生长调节作用
        3.1.1 不同浓度p3s处理对橡胶苗高度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p3s处理对橡胶苗茎粗的影响
        3.1.3 不同浓度p3s处理对橡胶苗叶蓬距的影响
        3.1.4 不同浓度p3s处理对橡胶苗叶面积的影响
    3.2 P3S对橡胶苗抗性相关酶的活性影响
        3.2.1 不同浓度p3s处理后橡胶叶片POD、PPO、PAL活性
        3.2.2 p3s处理橡胶叶片后POD、PPO、PAL活性随时间的变化
        3.2.3 p3s处理后橡胶苗的抗病效果
    3.3 P3S三种剂型的研制
        3.3.1 5%p3s EC的研制
        3.3.2 2%p3s AS的研制
        3.3.3 6%p3s PA的研制
    3.4 P3S制剂的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3.4.1 p3s EC、AS、PA对橡胶白粉病的药效
        3.4.2 p3sEC、AS、PA对橡胶炭疽病的药效
    3.5 P3S制剂的田间药效评估结果
        3.5.1 2%p3s AS叶面喷雾对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控效果
        3.5.2 p3s AS树干注射对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控效果
        3.5.3 p3s PA树皮涂抹对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控效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p3s对橡胶苗株高、茎粗、叶蓬距、叶片面积的优化
        4.1.2 p3s提高了抗病关键酶POD、PPO、PAL活性
        4.1.3 经过剂型加工,制得了p3s EC、p3s AS、p3s PA三种比较理想的剂型
        4.1.4 经室内生物测定筛选出三种剂型中效果良好的剂型及最佳施药浓度
        4.1.5 经田间药效评估验证p3sAS、PA不同施药方式对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防控作用
    4.2 讨论
        4.2.1 p3s的生长调节作用及生理生化作用
        4.2.2 p3s剂型加工中的问题
        4.2.3 p3s制剂对橡胶白粉病、炭疽病的综合防控
        4.2.4 p3s制剂较橡胶白粉病、炭疽病常规防治药剂的优劣
5 研究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7)橡胶树白粉病生防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天然橡胶和橡胶树白粉病
        1.1.1 橡胶基本概况
        1.1.2 我国现植橡胶主要推广品种
        1.1.3 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1.4 橡胶树白粉病的防治
    1.2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生防机制
        1.2.1 枯草芽孢杆菌
        1.2.2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1.3 定殖检测方法
        1.3.1 抗生素标记法
        1.3.2 免疫学法
        1.3.3 基因标记法
        1.3.4 特异性寡糖核苷酸片段标记法
        1.3.5 荧光标记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橡胶树白粉病拮抗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拮抗菌的分离
        2.2.2 拮抗菌的筛选
        2.2.3 拮抗菌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菌的分离结果
        2.3.2 拮抗菌的形态特征
        2.3.3 拮抗菌生理生化测定
        2.3.4 拮抗菌碳、氮源测定
        2.3.5 拮抗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4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拮抗菌株S43、S55对橡胶树白粉的生物防治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S43、S55培养及发酵液的制备
        3.2.2 不同浓度S43、S55发酵液对白粉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发酵液对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3.2.4 不同浓度菌悬液对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3.2.5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3.2.6 拮抗菌S43、S55处理后橡胶防御酶的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发酵液浓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发酵液对白粉病的防效
        3.3.3 不同浓度拮抗菌菌悬液对白粉病的防效
        3.3.4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粉病的防效
        3.3.5 拮抗菌株处理后防御酶的变化
    3.4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拮抗菌株在橡胶上的定殖规律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利福平母液的配制
        4.2.2 拮抗菌株天然抗药性测定
        4.2.3 拮抗菌抗利福平标记
        4.2.4 S43~*、S55~*的抗药稳定性
        4.2.5 S43~*、S55~*对橡胶树白粉病的拮抗作用
        4.2.6 S43~*、S55~*在橡胶叶片上的定殖状况
        4.2.7 S43~*、S55~*处理叶芽上定殖状况
        4.2.8 标记菌的分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拮抗菌株天然抗药性
        4.3.2 抗利福平菌株的获得
        4.3.3 S43~*、S55~*与原始菌株对橡胶树白粉病病拮抗性的比较
        4.3.4 菌株S43~*在橡胶叶片上的定殖动态
        4.3.5 菌株S55~*在橡胶叶片上的定殖动态
        4.3.6 菌株S43~*、S55~*在橡胶叶芽中的定殖动态
    4.4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生防菌株S43发酵条件初步优化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种子培养液的制备
        5.2.2 转速测定
        5.2.3 接种量测定
        5.2.4 通气量测定
        5.2.5 不同含碳物质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5.2.6 不同含氮物质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5.2.7 S43发酵条件优化
        5.2.8 比浊法测定生长曲线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速对生长的影响
        5.3.2 接菌量对生长的影响
        5.3.3 通气量对生长的影响
        5.3.4 不同含碳物质对S43生长以及拮抗物质的产量的影响
        5.3.5 不同含氮物质对S43生长以及拮抗物质的产量的影响
        5.3.6 S43发酵条件优化
        5.3.7 比浊法测定S43的生长曲线
    5.4 结论与讨论
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8)海南橡胶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橡胶树白粉病
    1.1 症状
    1.2 防治方法
        1.2.1 加强栽培管理
        1.2.2减少越冬菌源
        1.2.3 流行期防治
2 橡胶树炭疽病
    2.1 症状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措施
        2.2.2 化学防治
3 橡胶树割面条溃疡病
    3.1 症状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措施
        3.2.2化学防治
4 橡胶树根病
    4.1 症状
    4.2 防治方法
        4.2.1 农业措施
        4.2.2 化学防治
5 橡胶树小蠹虫
    5.1 症状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措施
        5.2.3 化学防治
6 橡胶树介壳虫
    6.1 症状
    6.2 防治方法
        6.2.1 农业措施
        6.2.2 化学防治
7 橡胶树黄蜘蛛
    7.1 症状
    7.2 防治方法
        7.2.1 农业措施
        7.2.2 生物防治
        7.2.3 化学防治

四、景洪农场大面积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区橡胶树白粉菌分类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吴华. 海南大学, 2018
  • [2]2017年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树白粉病灾情调查与原因分析[J]. 蔡志英,施玉萍,蒋桂芝,刘一贤,张长寿,熊延林,王进强,郭涵,宁连云,李国华.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1)
  • [3]气候变化与海南橡胶树白粉病流行关系的分析[D]. 蒋龙燕. 海南大学, 2015(02)
  • [4]橡胶林土壤中真菌PCR-RFLP多样性分析及橡胶树白粉病菌检测[D]. 宋风雅. 海南大学, 2014(07)
  • [5]橡胶树叶片受多主棒孢侵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克隆[D]. 李博勋. 海南大学, 2014(07)
  • [6]一种混合物对橡胶树白粉病、炭疽病防控作用研究[D]. 殷永涛. 海南大学, 2012(11)
  • [7]橡胶树白粉病生防菌研究[D]. 黄有航. 海南大学, 2012(11)
  • [8]海南橡胶树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技术初探[J]. 蒙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12(03)
  • [9]16%咪·唑·清热雾剂防治橡胶白粉病的效果[J]. 马叶,黄宏芬. 农技服务, 2009(04)
  • [10]胶园鏖战急——云胶景洪分公司防治白粉病工作侧记[J]. 肖建民,陈国祥. 中国农垦, 2008(07)

标签:;  ;  ;  ;  ;  

景洪农场大型胶园橡胶白粉病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