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何君妍,李宁宁,马哲民,黄明慧[1](2021)在《医院人性化服务视角下理性管理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创新医院人性化服务视角下的理性管理模式,找准人性化管理与理性管理相结合的最佳点,使人性化管理与理性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医院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统一,达到患者满意度及员工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显着降低,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效益双赢。
王璐瑶[2](2021)在《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医院建筑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以期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匮乏的状况,但是大量医院的建设依然未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继而国家推出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口腔专科医院开始迅速发展,其医疗水平医疗环境也慢慢受到社会关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腔医院的建设标准,口腔医院的建设都以综合医院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忽视了口腔医疗空间与综合医院的差别以及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使得口腔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对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口腔医院现状。本论文以我国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使用后评估(POE)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研究、国内口腔医院实例调研与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归纳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调研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表与层次分析模型。以使用者感受和使用效率角度出发,展开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及呼市口腔医院的综合评价。首先对口腔医院使用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数理计算,获得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多维度对比。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比值,明确设计侧重点。最后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开展问卷调研,了解使用者对医疗空间使用时的真实需求,将满意度评价结果、层级分析结果与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整合归纳得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在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建筑安全与空间环境舒适性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核心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合理的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并将理论化的设计策略进行实践转化,对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本论文以上研究是对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理论的补充,也是对使用后评估在医疗建筑领域的扩展。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口腔医院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综合效率,并为后期口腔医院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与设计建议,推动口腔医院医疗空间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张静雅[3](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说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谢薇[4](2021)在《综合医院门诊楼患者空间拓展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设计的形式和功能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促使建筑功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形式和布局的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和建造者对建筑的态度产生了差异,以主观表现自我为中心,到认识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一个质的飞跃。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院门诊空间作为患者治疗的主要空间,许多医院开始考虑患者就诊体验之中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然而对人性化设计思考不够全面、忽略患者深层需求仍是主要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性化设计的缺乏,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就诊人群。实现门诊的“与时俱进”、“人性化”、“多样化”便成了迫切需求。通过对医疗建筑门诊功能人性化发展的脉络及背景的梳理,了解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医疗背景下,综合医院门诊部设计的局限性,和前人对综合医院门诊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探索,从而对门诊空间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选取实际使用中的综合医院门诊楼,对其进行就诊人群行为观测、空间尺度复原,以就诊行为与空间的相互影响入手进行研究,分析门诊楼功能、空间、设施、色彩等与患者行为、心理需求间的关系。再针对就诊人群不同生理、心理状况下的需求进行深层挖掘,对比分析门诊空间与就诊人群需求之间产生的差距,寻找到补足差距、拓展空间的设计方法,进一步完善门诊空间设计,提高就诊人群体验感与满意度。优化综合医院门诊的设计方法,探索未来综合医院门诊功能、空间、装饰及色彩设计的发展方向。
刘轶宁[5](2021)在《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二级综合医院包括县、区、市级医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医疗服务任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20年1月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了各所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措施方面的缺失,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发布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20】735号),其中明确了县级医院的重要性,强调应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做到平战结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医院的建设方面,尤其是门诊部的建筑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致使二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新冠肺炎康复门诊的重要性提升。本文以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从国家医改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这两个方面探讨了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确定了现有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的设计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有一定的滞后性并有研究的价值。其次,探讨了影响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包括宏观医疗政策、医院组织结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影响。接着,对西安多所二级综合医院进行调研走访,总结出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院院前广场缺少统一规划;门诊部的空间组织模式设计不合理;自助机器位置摆放影响患者就医路线;简易的预检分诊处设计难以严格控制疫情期间的人流出入;门诊部一次候诊的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等。然后选取了西安凤城医院、阎良区人民医院和陕西省森工医院这三所现状问题较为典型且门诊部空间类型相对不同的医院作为重点调研分析的对象,从交通组织、功能设施和疫情防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门诊部的使用现状。之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建设实例,从院前区交通流线、预检分诊处、功能设施、发热门诊部这四个方面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进行优化设计的研究,明确了医院的院前区交通流线应呼应城市的空间形态,院区应弹性化设计,利用平疫结合的组织方式,并制定疫情期间的应急预案,合理规划预检分诊处的布局和人流引导,完善门诊部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利用二次候诊的模式加强门诊部中的感染控制,合理规划发热门诊部的位置及内部流线组织。本文采用各类图示语言详细地总结提炼了新冠疫情下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为适应疫情防控的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以解决门诊部空间设计中所忽略的医患实用需求,希望对医院建筑的设计者以及使用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张广庆[6](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张佳伦[7](2021)在《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建筑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对医疗环境,医院使用便利性,管理科学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对于医疗建筑工艺流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设计医院建筑时,物资、车辆、人群的流线设计,会依照医疗工艺展开。但医院作为一个功能复杂的、体量巨大的公共建筑,想要完整清晰的将设计意图呈现在医院场所中,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筑空间设计有多种手法,形式、体量、色彩、照明、材料、软装等因素都能够提示建筑室内外空间所承担的作用,能够让建筑的使用者通过经验估测自身所处区域的功能,也具有提示方向和动线的作用。在综合医院中,医院的患者会先对空间的特征进行识别和判断,进而对行进路线和位置进行判断,在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患者对纷繁复杂的文字类标识的依赖会减少,就医流程也会更加轻松更加流畅。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中都需要配套导向系统,以便于建筑的使用。医院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特殊的公共场所,在配置导向系统时,需要结合医疗工艺,需要考虑医院使用人群特殊的身体条件,需要考虑感染控制,分流患者。2020年春节期间开始的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国内医院的入院控制十分严格。比较常见的方式为关闭次入口,并在主入口设置临时建筑,进行入院前的检查。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对医院使用者的流线进行引导和控制,在院前便开始了对医院使用者的筛查和分流,是院内导向系统的开端。目前的临时建筑虽然还比较简单,但也形成了如今“医院正确入口”的群众印象,可以对医院使用者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通常医院的组成部分为门诊、医技以及住院部,作为公共建筑,综合医院还会配套有院前区、停车场等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以上几处场所进行分析,总结样例。通过对国内多家综合医院现场资料的收集,结合问卷结果和自身体验,对医院的各部分空间进行分析比较,笔者对医院各种类型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各医技单元间的公共交通部分的连接形态为重点,研究了此类空间对医院各个功能部分的连接和梳理,以探求建筑空间形态在医院中的导向作用。期望对医院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家成[8](2021)在《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总体养老需求。而当下老年人养老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机构养老模式也逐渐引起国家重视,伴随着各项有关政策出台及行业规范的颁布,将推动我国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但在盲目追求养老机构建设“量”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忽略了老年人对其内部空间“质”的需求。而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通过对青岛市建成养老机构空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设计层面问题,其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了养老机构内部空间人文关怀缺失。此类问题解决需依靠空间设计层面有效方法地指引,但这正是目前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首先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轨迹将养老机构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床位起居、居室休息、交通联系和公共活动空间,按照空间的不同将其存在问题细化,并提炼出相应空间元素。文章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为研究主体,从宏观方向的空间设计层面和微观方向的空间细节把握两方面入手提出具体优化设计对策,为验证文中所提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选取了作为设计重点的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模式,并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情绪测量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测量老年人生理、心理指标的情绪研究方法,通过综合比对分析心率、血压等客观生理指标以及正负性情绪量表、老年人负性情绪量表、分值量表等主观情绪量表的最终测得数据,对所选取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量化测评和检验,进而用以揭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选取设计模式变化对老年人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最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可行,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本实验原理不断完善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闭环测评系统,进而建立切实有效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未来养老机构乃至养老服务体系的成功建设提供一定助力。
郭嘉宝[9](2021)在《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循证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对于医疗资源以及医疗环境的需求急剧增长。医疗机构外环境景观的优劣对于辅助患者康复具有正向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注重外环境的康复景观设计。传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为此利用其智慧服务于现代康复景观空间的设计,从中总结出有效的设计方法与原则,致力于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景观空间。本文运用循证设计的概念,与传统中医智慧指导下的康复景观设计相结合,用现代科学的设计方法激发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首先利用AHP法建立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康复景观设计评价体系,通过专家打分计算指标的权重大小,得出在设计阶段最应该注意的是提升场地内人文景观要素,其次是提升场地景观的康复性,再次是景观的功能性,最后是场地内的自然景观要素。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山西省中医院主要使用人体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进行收集分析,得出场地内主要使用人群对于景观的人性化、便利化、康复性、实用性及美观性等多方面需求提升,进而结合评价体系提出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设计策略。最后将评价体系、使用者需求以及场地实际状况与康复景观设计策略相结合,对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空间做具体设计方案,该方案融入了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从传统养生的角度提升场地的人性化、便利化、康复性以及实用性,满足使用者需求。研究是基于使用者主体的主观需求为康复景观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康复景观评价体系的量化分析与循证设计流程为康复景观空间设计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体系与设计方案,多角度完善康复景观设计,在宏观层面推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汝文欣[10](2021)在《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建筑在提供疾病治疗和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向创造家庭化、生活化、绿色生态的医院环境转变。近些年,医院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功能和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加,医院建筑设计中出现了“医疗街”模式,医疗街成为适应医院功能要求的重要空间,与人们的看病就医息息相关。如何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行为、营造人性化的医疗街,成为医疗街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合肥市典型性医疗街为研究样本,旨在探究人性化视角下医疗街的设计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医疗街的相关文献、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了解医疗街的发展过程、组织要素和空间环境,并对样本医疗街进行实地考察,梳理其空间环境的现状条件。其次,对医疗街使用者需求及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对样本医疗街使用者进行行为观察以及需求的问卷调查,归纳医疗街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环境影响要素。再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和陪同人员对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计算各级因子的权重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公共因子和最终评价目标的满意度值。接着,运用四分图分析法将各因子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高效性、氛围性、物理性、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六个方面提出设计优化策略。最后,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为例,对该医院医疗街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优化。本研究对医疗街、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对创造健康化、家庭化的医疗街空间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二、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人性化服务视角下理性管理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
2 做法 |
2.1 找准人性化管理与理性管理相结合的最佳点 |
2.2 实现人性化管理和理性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 |
2.2.1认识层面上的方法 |
2.2.1认识层面上的方法 |
2.2.2操作层面上的方法 |
3 体会与思考 |
3.1 转变管理理念 |
3.2 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 |
3.3 实施绩效改革 |
(2)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口腔医疗需求的增长 |
1.1.2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有待改进 |
1.2 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1.2.2 研究的内容 |
1.2.3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口腔医院研究现状 |
1.4.2 使用后评估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口腔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口腔医院调研分析 |
2.1.1 调研目的 |
2.1.2 调研对象 |
2.2 实地案例调研 |
2.2.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2.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2.4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
2.3 相关案例分析 |
2.3.1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
2.3.2 波尔图的某牙科诊所 |
2.3.3 Swiss Concept牙科诊所 |
2.4 口腔专科医院调研情况总结 |
2.4.1 功能布局 |
2.4.2 交通流线组织 |
2.4.3 建筑环境安全 |
2.4.4 空间环境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口腔专科医院的使用后评估 |
3.1 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
3.1.1 使用后评估概述 |
3.1.2 使用后评估的基本程序 |
3.1.3 使用后评估框架建立的原则 |
3.1.4 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 |
3.1.5 评估方法的设计 |
3.2 构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表 |
3.2.1 后评估评价框架的建立 |
3.2.2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
3.3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 |
3.3.1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2 整体样本数据均值分析 |
3.3.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样本平均值分析 |
3.3.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
3.3.5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
3.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
3.4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 |
3.4.1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重要度排序 |
3.4.2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权重分析 |
3.5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主观倾向评价 |
3.5.1 问卷设计及采集 |
3.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3.6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总结 |
3.6.1 功能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 |
3.6.2 交通流线设计要点及问题 |
3.6.3 医院环境安全问题设计要点及问题 |
3.6.4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要点及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
4.1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原则 |
4.1.1 集约有序原则 |
4.1.2 高效安全原则 |
4.1.3 舒适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 |
4.2 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
4.2.1 平面布局有序化 |
4.2.2 增加门诊大厅导向性 |
4.2.3 候诊空间多样化 |
4.2.4 医疗单元集约化 |
4.3 交通组织设计策略 |
4.3.1 交通系统高效性 |
4.3.2 增加寻路标识明确性 |
4.4 建筑环境安全设计策略 |
4.4.1 防感染安全性设计 |
4.4.2 增加无障碍设计完善度 |
4.5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策略 |
4.5.1 驻留空间人性化 |
4.5.2 辅助功能便利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
5.1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项概述 |
5.1.1 项目概况 |
5.1.2 区位分析及场地环境 |
5.2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1 功能空间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2 交通流线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3 建筑环境安全现状及优化方法 |
5.2.4 空间环境现状及优化方法 |
5.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
5.3.1 建筑功能和空间优化设计 |
5.3.2 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
5.3.3 建筑环境安全优化设计 |
5.3.4 空间环境舒适性优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图录 |
附录 B 表录 |
附录 C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问卷 |
附录 D 口腔医院患者主观倾向问卷 |
附录 E 图纸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4)综合医院门诊楼患者空间拓展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原因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概念阐述与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及数据分析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综合医院门诊楼患者空间概念解析 |
2.1 患者就诊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
2.1.1 就诊时的基本行为特征 |
2.1.2 就诊时受环境空间影响的行为特征 |
2.1.3 就诊时因疾病导致的行为心理特征 |
2.2 患者就诊路线及对空间布局要求 |
2.2.1 就诊行为路线 |
2.2.2 就诊过程中对空间布局的需求 |
2.3 综合医院门诊部设计的基本理论 |
2.3.1 门诊楼基本功能分析 |
2.3.2 门诊楼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2.3.3 门诊楼空间形态分析 |
2.3.4 门诊楼交通流线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状调研及案例分析对比研究 |
3.1 现状调研 |
3.1.1 门诊部空间布局 |
3.1.2 就医行为调查分析 |
3.1.3 行为与空间的关系研究 |
3.2 国内案例分析研究 |
3.2.1 国内门诊楼案例空间布局 |
3.2.2 就诊行为的空间适应性研究 |
3.2.3 行为和空间关系分析研究 |
3.3 国外案例分析研究 |
3.3.1 国外门诊楼案例空间布局 |
3.3.2 就诊行为的空间适应性研究 |
3.3.3 行为和空间关系分析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行为的空间设计研究 |
4.1 门诊大厅空间拓展设计研究 |
4.1.1 就诊人群对门厅空间需求 |
4.1.2 门诊大厅复合空间功能布局设计 |
4.1.3 门诊大厅复合空间形态设计 |
4.1.4 门诊大厅装饰装修设计原则 |
4.2 候诊诊室空间拓展设计研究 |
4.2.1 就诊人群对诊室及候诊功能需求 |
4.2.2 候诊功能布局构想及空间形态设计 |
4.2.3 诊室功能布局构想及空间形态设计 |
4.2.4 诊室及候诊空间装饰装修设计原则 |
4.3 交通空间及流线拓展设计研究 |
4.3.1 门诊流线组织设计方法 |
4.3.2 门诊交通空间设计材质选用 |
4.3.3 门诊交通空间设施设计原则 |
4.4 门诊楼患者空间拓展设计方案 |
4.4.1 门厅空间拓展设计 |
4.4.2 候诊空间整合设计 |
4.4.3 诊廊空间设计及诊室组织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分析表 |
附录 B 对比分析研究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 |
1.1.1 我国医院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
1.1.2 新医改政策下二级综合医院发展趋势 |
1.1.3 新冠疫情后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急需改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概述 |
2.1 论文相关概念限定 |
2.1.1 二级综合医院 |
2.1.2 门诊部 |
2.2 影响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 |
2.2.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
2.2.2 医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3 患者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2.2.4 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2.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影响 |
2.3.1 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院成为主要传染场所 |
2.3.2 发热门诊的设置 |
2.3.3 新冠肺炎疫情在院内传播的原因 |
2.4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基本概况 |
2.4.1 与城市空间位置关系 |
2.4.2 空间组织模式 |
2.4.3 智能运营管理模式 |
2.4.4 疫情防控措施 |
2.5 门诊部调研使用现状分析要素 |
2.5.1 建立分析要素 |
2.5.2 院前区交通流线要素 |
2.5.3 功能设施要素 |
2.5.4 预检分诊处要素 |
2.5.5 发热门诊部要素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案例分析研究 |
3.1 研究过程设计 |
3.1.1 分析对象选取 |
3.1.2 分析过程设计 |
3.1.3 评估要素选取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西安凤城医院 |
3.2.1 基本概况介绍 |
3.2.2 使用现状分析 |
3.3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 |
3.3.1 基本概况介绍 |
3.3.2 使用现状分析 |
3.4 陕西省森工医院 |
3.4.1 基本概况介绍 |
3.4.2 使用现状分析 |
3.5 三所医院现状汇总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 院前区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
4.1.1 呼应城市空间形态 |
4.1.2 院区弹性化设计 |
4.1.3 平疫结合的组织方式 |
4.1.4 制定疫情应急预案 |
4.2 预检分诊处优化设计 |
4.2.1 完善信息化技术 |
4.2.2 优化布局形式 |
4.2.3 合理进行人流引导 |
4.3 功能设施优化设计 |
4.3.1 健全一站式服务中心 |
4.3.2 二次候诊 |
4.3.3 诊室三区两通道 |
4.3.4 灵活性布局设计 |
4.3.5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
4.3.6 智慧5G运营管理 |
4.4 发热门诊部优化设计 |
4.4.1 合理的位置关系 |
4.4.2 设置缓冲间 |
4.4.3 合理的空间布局 |
4.4.4 相关专业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二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使用现状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调查问卷(就诊者/陪护者) |
附录四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调查问卷(医护工作者) |
附录五 访谈录(摘要) |
致谢 |
(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题目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实地调研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
2.2.1 规划布局概况 |
2.2.2 建筑设计概况 |
2.2.3 运维管理概况 |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
3.1.2 DNV标准的认证 |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4.1 功能的扩充 |
3.4.2 功能的置换 |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
4.4.3 完善使用功能 |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5.1 预防交叉感染 |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
4.6.1 热环境的改善 |
4.6.2 光环境的改善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
(7)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 |
1.1.1 国内综合医院巨大的门诊量现状以及就诊模式发展方向 |
1.1.2 综合医院发展过程中空间导向系统的演变 |
1.1.3 现有综合医院中空间导向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具体研究方法 |
1.5.1 资料获取 |
1.5.2 分析研究 |
1.6 论文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整体设计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医院空间设计整体要求 |
2.3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逻辑梳理 |
2.3.1 各类医疗服务部分之间的关系 |
2.3.2 医院使用者的导向需求 |
2.3.4 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主次 |
2.3.5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的服务对象对应流线 |
2.4 结合现代综合医院常用布局形式的空间导向系统设计 |
2.4.1 集中型 |
2.4.2 多翼型 |
2.4.3 组团型 |
2.4.4 中庭型 |
2.5 本章小结 |
3 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位置设计 |
3.1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手法运用 |
3.1.1 尺度把控 |
3.1.2 色彩设计 |
3.1.3 材质选择 |
3.1.4 照明设计 |
3.1.5 人工服务点安插 |
3.1.6 标识运用 |
3.2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关键位置导向形式设计 |
3.2.1 周边道路出入口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2 落客区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3 停车场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4 室内外交接口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5 门诊大厅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6 医疗街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7 走道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8 垂直交通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9 护士站、人工服务点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2.10 候诊区空间导向形式设计 |
3.3 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关键位置人性化设计 |
3.4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无障碍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针对强传染性疾病的策略 |
4.1 当代背景 |
4.2 疫情期间医院管理策略对导向的要求 |
4.3 疫情期间综合医院流线变化 |
4.4 疫情期间综合医院空间性质变化 |
4.5 疫情期间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目标 |
4.6 “三区两通道”基础防控模式应用及演变 |
4.6.1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
4.6.2 “三区两通道”布局方式 |
4.6.3 “三区两通道”布局方式在临时建筑上的运用 |
4.7 医院弹性设计的意义和优势 |
4.7.1 预留院前广场的意义和优势 |
4.7.2 平疫转换设计的意义和优势 |
5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1.1 实地调研结果 |
5.1.2 设计关键点 |
5.1.3 优化策略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5.3.1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
5.3.2 5G在医院空间导向系统的应用展望 |
5.3.3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使用者调查问卷(医护人员) |
附录四 大型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使用者调查问卷(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
附录五 大型医院空间导向系统使用者调查问卷(患者及其陪护人员2) |
附录六 新冠疫情高发期间医院访问者回访问卷 |
致谢 |
(8)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养老机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
1.3.2 VR场景构建研究综述 |
1.3.3 用户知觉体验情绪测量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养老机构现状及其空间环境调研 |
2.1 国内部分城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1 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2 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 |
2.1.3 青岛市养老机构现状 |
2.2 调研对象选取 |
2.2.1 调研对象概要及其空间环境现状 |
2.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
2.2.3 调研结果总结 |
2.3 划定研究空间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现存问题探析 |
3.1 居室空间内部问题 |
3.1.1 床位起居空间缺乏个人私密性 |
3.1.2 居室休息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
3.2 建筑空间内部问题 |
3.2.1 交通联系空间格局形式刻板化 |
3.2.2 公共活动空间设施利用率低下 |
3.3 室内空间问题成因 |
3.3.1 空间设计层面问题成因 |
3.3.2 空间边界设计元素提炼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
4.1 居室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
4.1.1 床位起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2 居室休息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2 建筑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
4.2.1 交通联系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2.2 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3 室内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对策 |
4.3.1 居室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
4.3.2 建筑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策略有效性验证 |
5.1 实验理论基础 |
5.1.1 VR技术结合建筑设计概述 |
5.1.2 VR与建筑空间交互设计理念 |
5.1.3 情绪诱发条件及场景设计原则 |
5.2 实验场景建立 |
5.2.1 实验场景构建依据 |
5.2.2 关键设计模式选取 |
5.2.3 对照实验场景建立 |
5.3 实验目的及技术条件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技术条件 |
5.4 实验时间地点及对象选取 |
5.5 情绪测量实验方法 |
5.5.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 |
5.5.2 主观情绪量表测试 |
5.6 实验实施流程 |
5.6.1 准备阶段 |
5.6.2 前测阶段 |
5.6.3 实验阶段 |
5.7 量化测评数据分析 |
5.7.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数据分析 |
5.7.2 主观情绪量表测量数据分析 |
5.7.3 综合对比分析 |
5.8 量化测评研究结论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养老机构居室空间场景模型构建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实验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9)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循证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传统中医与养生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 |
1.1.2 医疗机构外部环境质量诉求越发严峻 |
1.1.3 康复景观呼唤理性的设计方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丰富康复性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
1.2.2 现实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高效的医疗环境和人居环境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相关概念 |
2.1 循证设计 |
2.1.1 循证设计的产生背景 |
2.1.2 循证设计的概念 |
2.1.3 循证设计的方法 |
2.2 传统养生智慧 |
2.2.1 中医养生学 |
2.2.2 中医防治学 |
2.2.3 中医康复学 |
2.3 康复景观 |
2.3.1 康复景观的概念 |
2.3.2 康复景观的分类 |
2.3.3 康复景观的特点 |
第三章 基于传统养生理论的循证证据综述与分析 |
3.1 道家养生智慧 |
3.1.1 生命观 |
3.1.2 预防观 |
3.1.3 和谐观 |
3.1.4 权衡观 |
3.2 佛教养生智慧 |
3.3 传统养生理论中的基本原则 |
第四章 基于传统养生理念的康复景观评价体系建立及调研分析 |
4.1 基于传统养生理念的康复景观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构建目的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3 构建评价体系模型的基本流程 |
4.1.4 评价指标的构建 |
4.1.5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
4.2 循证调研综述 |
4.3 实地调研与分析 |
4.3.1 自然景观要素分析 |
4.3.2 人文景观要素分析 |
4.3.3 景观的功能性分析 |
4.3.4 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康复景观使用者需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策略 |
5.1 构建动静互涵、平衡协调的人文景观空间 |
5.2 营造天人合一、形神兼养的康复性景观空间 |
5.3 构造审因施养、因人制宜的功能性康复景观空间 |
5.4 营造顺应地理、因地制宜的自然性康复景观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实践方案 |
6.1 设计原则 |
6.2 设计立意 |
6.3 设计方案 |
6.3.1 方案整体设计分析 |
6.3.2 结构层次设计分析 |
6.3.3 道路交通设计分析 |
6.3.4 功能分区设计分析 |
6.3.5 视线及光照分析 |
6.3.6 植物配置设计分析 |
6.3.7 剖立面设计分析 |
6.4 方案细节设计分析 |
6.4.1 水因子疗养区设计 |
6.4.2 景观步道区设计 |
6.4.3 中心治疗区设计 |
6.4.4 植被观赏复健区设计 |
6.4.5 冥想花园疗养区设计 |
6.4.6 静心区设计 |
6.4.7 入口景观设计 |
6.4.8 基础设施设计 |
6.5 设计方案使用后评价反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山西省中医院主要使用人群对康复景观设计需求的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医疗街 |
1.3.2 人性化设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医疗街研究现状 |
1.4.2 医院建筑人性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总结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医疗街空间环境概况 |
2.1 医疗街的发展概述 |
2.1.1 医疗街的起源 |
2.1.2 医疗街的发展过程 |
2.2 医疗街的空间组织 |
2.2.1 医疗街的组成方式 |
2.2.2 医疗街的空间形式 |
2.2.3 医疗街的作用 |
2.3 医疗街空间环境概述 |
2.3.1 整体布局 |
2.3.2 物理环境 |
2.3.3 色彩环境 |
2.3.4 材料材质 |
2.3.5 室内设施 |
2.4 医疗街空间环境实态调研 |
2.4.1 调研对象选取 |
2.4.2 功能结构分析 |
2.4.3 交通组织分析 |
2.4.4 空间构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疗街使用者的需求与行为 |
3.1 医疗街使用者的需求 |
3.1.1 需求及行为概述 |
3.1.2 需求层次分析 |
3.2 医疗街使用者行为观察 |
3.2.1 行为观察实验概要 |
3.2.2 医疗街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
3.2.3 影响人群行为的空间要素 |
3.3 医疗街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
3.3.1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
3.3.2 结果统计 |
3.4 人群需求及行为的环境影响要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 |
4.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问卷设计 |
4.1.1 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问卷设计 |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2.1 评价主体基本信息 |
4.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4.2.3 满意度平均值分析 |
4.3 因子分析与指标权重确定 |
4.3.1 效度检验 |
4.3.2 公因子方差分析 |
4.3.3 解释的总方差 |
4.3.4 旋转成分矩阵 |
4.3.5 指标权重确定 |
4.4 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
4.5 评价结果排序 |
4.5.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各因子重要性排序 |
4.5.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各因子满意度排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综合分析及优化策略 |
5.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综合分析 |
5.1.1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四分图分析 |
5.1.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问题总结 |
5.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优化策略 |
5.2.1 高效性优化 |
5.2.2 氛围性优化 |
5.2.3 物理性优化 |
5.2.4 安全性优化 |
5.2.5 舒适性优化 |
5.2.6 便利性优化 |
5.3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医疗街设计优化 |
5.3.1 门诊大厅 |
5.3.2 中庭空间 |
5.3.3 廊道空间 |
5.3.4 节点空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疗街使用者需求问卷调查 |
附录2 医疗街人性化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人性化医疗服务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人性化服务视角下理性管理实践探索[J]. 何君妍,李宁宁,马哲民,黄明慧. 中国医院管理, 2021(12)
- [2]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D]. 王璐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综合医院门诊楼患者空间拓展设计研究[D]. 谢薇.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5]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刘轶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7]现代综合医院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 张佳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安家成.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9]基于传统养生智慧的山西省中医院康复景观循证应用研究[D]. 郭嘉宝. 山东大学, 2021(02)
- [10]人性化视角下的医院建筑“医疗街”设计优化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汝文欣.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