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胎垂体生长素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0)在《“赣葛一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葛是江西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可作菜用,也可加工,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食疗保健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赣葛1号”是江西德兴宋氏葛业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良葛根品种,该品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提取淀粉等,在食品和医疗领域都有较好的开发前景。随着葛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和保健功能逐渐被认识,葛类制品受到普遍关注,葛产业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葛根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本试验通过对“赣葛1号”的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整枝方式、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水平等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以期为“赣葛1号”的科学种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赣葛1号”采用黑色无纺布覆盖立架栽培(WL)产量最高,折667m2产量为1139.60kg,与其它各处理相比差异显着。黑色地膜覆盖立架栽培(HL)处理的还原糖含量与其它处理差异显着,但淀粉、可溶性糖、纤维素、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各处理差异不显着。黑色地膜覆盖爬地栽培(HP)和黑色地膜覆盖立架栽培(HL)与黑色无纺布覆盖爬地栽培(WP)和黑色无纺布覆盖立架(WL)相比能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但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呈下降趋势。2、“赣葛1号”采用双杆整枝处理产量最高,折每667m2产量达1800.42kg,单杆整枝产量最低,折每667m2产量为1344.21kg,两处理相比,差异显着。但与三杆整枝处理差异不显着。单杆整枝处理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双杆整枝和三杆整枝处理,但纤维素含量显着低于双杆整枝和三杆整枝处理。双杆整枝和三杆整枝处理较单杆整枝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而各处理间土壤PH值无明显差异。3、“赣葛1号”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则随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下降,其中1400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折每667m2产量达1572.5kg,与其它处理差异显着。而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他营养成分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值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4、“赣葛1号”生长期追施20kg/667m2聚糖多肽生物钾肥,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折每667m2产量达1841.12kg,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各处理与CK相比,均能提高“赣葛1号”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追施聚糖多肽生物钾肥20kg/667m2的效果最好,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显着;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与追肥量呈正相关,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和土壤PH值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
朱建峰[2](2019)在《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与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双相障碍的可能病理机制,为双相障碍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更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52例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和44例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YMRS评定躁狂发作的严重程度,抽取被试外周静脉血,采用APAAP法计算T淋巴细胞百分比。运用SPSS21.0系统统计软件数据包进行数据分析。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组间,及其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躁狂发作程度与T淋巴细胞相关性采用秩相关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组治疗前CD3+、CD4+、CD8+T细胞以及CD4/CD8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组治疗前及正常对照组男女间CD3+、CD4+、CD8+T细胞和CD4/CD8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组治疗前CD3+T细胞与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前CD8+T细胞与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前CD4+T细胞、CD4/CD8与治疗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P>0.05),3.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CD3+、CD4+、CD8+T细胞水平与YMRS评分呈显着相关(P均<0.05),而CD4/CD8值与YMRS评分相关不显着(P>0.05)。结论1.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T细胞)与正常人群无差异。2.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组治疗后CD3+、CD8+T细胞百分比升高。3.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CD3+、CD4+、CD8+细胞水平与YMRS评分呈负相关。
申永辉[3](2019)在《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抗抑郁治疗的疗效在帮助我们认识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抑郁症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多个水平上进行系统的研究证实,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对抑郁症的多重级联效应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为探索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探讨抑郁症患者抗抑郁疗效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首次就诊且未经过抗抑郁药物干预及电休克治疗的门诊或住院抑郁症患者,共105例患者符合标准。对纳入的研究对象,研究期间予选择SSRIs药物单药治疗四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根据抗抑郁治疗结果,HAMD-17减分率≥50%为显效组,HAMD-17减分率<50%为非显效组,显效组70例、非显效组21例。结果:对105例抑郁症患者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单药治疗4周,其中按实验要求排除14例。两组治疗前IL-1β,IL-2,IL-6,TNF-α浓度,HAMD-17项评分及治疗后IL-1β,IL-2,IL-6,TNF-α浓度,HAMD-17项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IL-1β(t=-0.064,P>0.05)、IL-2(t=-0.460,P>0.05)、IL-6(t=-1.798,P>0.05)、TNF-α浓度(t=0.399,P>0.05)、HAMD-17项评分(t=-1.82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IL-1β(t=0.658,P>0.05)、IL-2(t=0.62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t=-7.356,P<0.01)、TNF-α浓度(t=-12.959,P<0.01)、HAMD-17项评分(t=-17.69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SSRIs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IL-1β,IL-2,IL-6,TNF-α浓度及HAMD-17项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效组IL-6减分率、TNF-α减分率均与非显效组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IL-6减分率(t=7.202,P<0.01)、TNF-α减分率(t=13.22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IL-6减分率、TNF-α减分率与HAMD-17减分率相关分析,显效组IL-6减分率(r=0.461,P<0.01)、TNF-α减分率(r=0.397,P<0.05)与HAMD-17减分率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显着。非显效组IL-6减分率(r=-0.134,P>0.05)、TNF-α减分率(r=-0.123,P>0.05)与HAMD-17减分率相关性不显着。以显效组HAMD-17减分率为因变量,IL-6减分率、TNF-α减分率分别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TNF-α减分率(R2=0.258,P<0.01)对HAMD-17减分率有正向预测作用;IL-6减分率(R2=0.002,P>0.05)对HAMD-17减分率预测作用不显着。结论:抑郁症患者经SSRIs药物抗抑郁治疗,IL-1β,IL-2,IL-6,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HAMD-17评分明显下降。经SSRIs药物抗抑郁治疗,出现的IL-6,TNF-α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下降与抑郁症状的改善是存在关联的,TNF-α水平的有效下降可预示较好的抗抑郁治疗效果。
何亚楠[4](2018)在《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过前期筛选,采用YN和TV1混合,制备外用透皮吸收制剂YNT涂膜剂,初步探讨YNT涂膜剂经皮给药的抗血栓、抗炎作用,考察YNT涂膜剂联合用药的疗效;对YN涂膜剂和TV1涂膜剂的透皮吸收特性开展研究,为后续YNT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及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方法YNT涂膜剂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大鼠实验性脑血栓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YN涂膜剂组(10 mg/kg)、TV1涂膜剂组(3.33mg/kg)、YNT高(TV1:YN 6.67:10 mg/kg)、YNT中(TV1:YN 3.33:10 mg/kg)以及YNT低(TV1:YN 1.67:10 mg/kg)剂量组,以神经行为学评分、血液流变学、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以及脑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IL-1β、TNF-α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采用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复合诱导剂诱导小鼠偏瘫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YN涂膜剂组(20mg/kg)、TV1涂膜剂组(18.88 mg/kg)、YNT高(TV1:YN 37.75:20 mg/kg)、YNT中(TV1:YN 18.88:20 mg/kg)以及YNT低(TV1:YN 9.44:20 mg/kg)剂量组,以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情况、偏瘫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的影响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200mg/kg)、YN涂膜剂组(20 mg/kg)、TV1涂膜剂组(18.88mg/kg)、YNT高(TV1:YN 37.75:20 mg/kg)、YNT中(TV1:YN 18.88:20 mg/kg)以及YNT低(TV1:YN 9.44:20 mg/kg)剂量组,以小鼠耳足肿胀度、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组间差异显着性,作为检测指标,考察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YNT涂膜剂透皮吸收特性初探,采用改良的TPY-2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借助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考察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特性;利用ADP诱导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模型,通过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考察YN涂膜剂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用HPLC法检测YN体内代谢的血药浓度;采用改良的TPY-2型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建立TV1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YN涂膜剂和TV1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研究,为后续YNT涂膜剂的透皮吸收实验提供方法参考和实验基础。结果1 YNT涂膜剂的抗血栓、抗炎作用探究1.1 YNT涂膜剂对大鼠脑血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无异常;模型组,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与模型组比较,YNT(TV1:YN)涂膜剂高、中、低(6.67:10 mg/kg.BW、3.33:10 mg/kg.BW、1.67:10 mg/kg.BW)剂量组,神经功能有恢复趋势,造模后24 h神经功能评分TV1组、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组有降低切变率在10/s、60/s、150/s、200/s下的全血粘度、卡松粘度、FIB含量、延长PT的趋势;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全血粘度1/s、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提示YNT涂膜剂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失、血液黏度、血液流动状态,来抑制脑血栓形成和发展。与模型组比较,YN涂膜剂高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IL-10含量有升高趋势;YNT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5),高、中剂量组TNF-α含量有降低趋势(P>0.05),提示YNT涂膜剂的脑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脑内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抑制大鼠实验性脑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1.2 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NT(TV1::YN)涂膜剂高(37.75:20 mg/kg.BW)剂量组能显着抑制小鼠偏瘫形成(P<0.05),病理学组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有轻度淤血,无明显出血,提示YNT涂膜剂可能对抑制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和发展有一定作用;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抑制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1.3 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NT(TV1:YN)涂膜剂高、中、低(37.75:20 mg/kg.BW、18.88:20 mg/kg.BW、9.44:20 mg/kg.BW)剂量组有抑制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亢进趋势,低剂量组有抑制耳肿胀度趋势,提示YNT涂膜剂对急性炎症可能有效,其抗炎机制和有效剂量待进一步研究;与TV1涂膜剂组比较,YNT涂膜剂对小鼠抗炎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2 YNT涂膜剂透皮吸收特性初探2.1 YN涂膜剂透皮吸收实验方法摸索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YN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良好,该检测分析方法科学可靠,适用于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2.2 YN涂膜剂的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摸索实验结果表明:YN涂膜剂对ADP诱导下大鼠的体内血小板聚集有一定抑制作用,30 min处有最大抑制率和最高血药浓度。2.3 TV1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方法摸索经实验初步发现,TV1涂膜剂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中,2 h开始TV1的B峰能明显透过皮肤进入到接收液中,透皮吸收72 h后在接收液中TV1的B峰仍能检测得出,其余峰暂时还未能在接收液中检测出。结论综上所述,YNT涂膜剂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改善大鼠血液黏度,从而对抑制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产生一定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小鼠体内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有效,同时有一定抗急性炎症作用,在抗血栓和抗炎药效方面,YN的加入对YNT涂膜剂的疗效没有增强的作用;为YNT联合用药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新的思路;所建立的YN含量测定方法及TV1透皮吸收方法的摸索,为后续YNT涂膜剂经皮给药体内外实验研究和经皮制剂研发提供了方法参考。
赵约翰[5](2015)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抑郁症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明显攀升,大约影响全球20%的人口。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残疾负担的第二大原因。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主要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enal, HPA)轴功能失调、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细胞因子异常等因素有关。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并不理想,普遍使用的基于单胺神经递质缺乏假说的药物只能使不超过50%的患者完全缓解,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己成为抑郁症研究的当务之急。近二十年来,对抑郁症的研究提出“细胞因子假说”,认为炎症过程和脑-免疫相互作用在抑郁症中占重要地位,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抑郁症常伴有免疫系统的激活,细胞因子分泌增多,相反,细胞因子也可以引起个体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在抑郁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的激活共同发生,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nterleukin, IL)1、IL-6、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等参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发生,而抗炎性细胞因子如IL-10和IL-13等,通过抵抗细胞激活和炎性调节子的产生抵抗免疫应答。研究证实,氧化应激过程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抑郁症与体内氧化应激增加以及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浓度降低有关。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损伤主要源自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ROS己被证明可调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和谷氨酸的水平和活性,而上述神经递质皆参与抑郁症的发病过程。抑郁症患者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浓度和活性的降低,如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等。HPA轴功能失调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HPA轴调节功能受损,血浆皮质醇和脑脊液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水平皆升高。长期给予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大鼠的抑郁行为;糖皮质激素受体敲除小鼠HPA轴活性增高,抑郁行为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肽,对轴突生长、神经元存活和突触可塑性至关重要。BDNF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都表明抑郁个体BDNF水平下降,而抗抑郁药治疗可以恢复BDNF水平;研究也表明BDNF水平与5-HT呈正相关。此外,在大鼠抑郁模型,中枢给予BDNF可产生抗抑郁样活性,这直接支持了BDNF对抑郁症的保护作用。此外,有证据表明炎症因子能降低人体的BDNF水平,这表明炎症和BDNF在抑郁症中起重要作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761)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的和神经保护作用。有国外的动物试验表明,EGb761预处理显着降低BALB/c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具有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动物模型是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筛选药物和治疗策略的重要工具,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模型是公认的炎症相关的抑郁症动物模型。EGb761是否对LPS诱导的抑郁症模型具有抗抑郁样作用还未可知。本研究通过单次和重复间歇腹腔注射LPS的方法,制备急、慢性抑郁样行为小鼠模型,通过EGb761预处理和治疗,观察小鼠行为学改变,对比炎性因子、BDNF、氧化应激及皮质酮表达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初步明确EGb761抗抑郁作用,进一步探讨该药的抗抑郁机理,为EGb761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1)急性抑郁样行为小鼠模型选用C57BL/6J雄性小鼠,腹腔内单次注射LPS,剂量为830 μg/kg,应用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蔗糖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形成。(2)慢性抑郁样行为小鼠模型选用C57BL/6J雌性小鼠,每月相同5天连续腹腔注射LPS,剂量依次是:750μg/kg、1000μg/kg、1250μg/kg、1000μg/kg、750μg/kg,连续注射4个月,应用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蔗糖偏好实验评估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形成。2.实验分组与实验过程(1)EGb761预处理对急性抑郁样行为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机制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Gb761低剂量组、EGb761中剂量组和EGb761高剂量组,每组8只。从实验第1天至12天,EGb76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EGb761 50 mg/kg/day、100 mg/kg/day和150mg/kg/day(生理盐水溶解)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经过10天预处理,模型组、EGb76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均腹膜内注射LPS,剂量为830 μg/kg,小鼠腹腔注射LPS 24h后,采用旷场试验评估EGb761对小鼠的自发活动的影响,采用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和蔗糖偏好实验评价EGb761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行为学评价完成后,小鼠麻醉处死,取大脑组织,在冰上剥离出海马,用匀浆器制成匀浆,4-C、5000 rpm离心15 min,上清液分装后,-20℃保存。ELISA测定小鼠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BDNF水平。(2)EGb761治疗对慢性抑郁样行为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机制40只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Gb761低剂量组、EGb761中剂量组和EGb761高剂量组,每组8只;模型组、EGb76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每月相同5天连续腹腔注射LPS,剂量依次是:750 μg、1000μg/kg、 1250 μg/kg、1000μg/kg、750μ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个月;造模完成后,EGb761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EGb761 50 mg/kg/day、 100 mg/kg/day和150 mg/kg/day(生理盐水溶解)灌胃1个月,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和蔗糖偏好实验评价EGb761对小鼠慢性抑郁样行为的影响。行为学评价完成后,小鼠麻醉处死,取血静置后,4℃、3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20℃保存。取大脑组织,在冰上剥离出海马,用匀浆器制成匀浆,4℃、5000 rpm离心15 min,上清液分装后,-20℃保存。ELISA法测定血清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生物化学方法测试血清和海马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荧光法测试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ORT)含量。[结果]1.LPS诱导急性和慢性炎症致小鼠抑郁样行为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LPS可使小鼠FST和TST表现出明显延长的不动时间(P<0,05),而且小鼠蔗糖水偏嗜度显着降低(P<0.05),这说明单次和重复间歇腹腔注射LPS皆可诱导小鼠显着的抑郁样行为;在旷场实验中,急性抑郁模型组小鼠的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这表明腹腔注射LPS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2.EGb761预处理对急性抑郁样行为小鼠的影响(1)改善急性抑郁样行为与模型组相比,EGb761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FST和TST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且,EGb761高剂量组小鼠的不动时间短于EGb761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蔗糖偏嗜实验中,EGb761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蔗糖水偏嗜度要高于的模型组(P<0.05),EGb761高剂量组小鼠的蔗糖水偏嗜度要高于EGb761低剂量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EGb761预处理对单次腹腔注射LP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小鼠有抗抑郁作用,并且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在旷场实验中,模型组、EGb761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之间小鼠的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无显着差别(P>0.05),这提示EGb761预处理对小鼠的自发活动没有显着影响。(2)调节海马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A的浓度更高(P<0,05),而海马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腹腔注射LPS可诱导小鼠海马的炎症。然而,与模型组相比,预先给予中剂量和高剂量EGb761均显着抑制海马TNF-α、IL-1β、IL-6和IL-17A水平的升高,同时升高IL-10的水平(P<0.05);此外,高剂量EGb761的抗炎作用要强于EGb761低剂量和中剂量(P<0.05)(3)增加海马BDNF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BDNF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然而,与模型组相比,预先给予中剂量和高剂量EGb761均显着升高海马BDNF的水平(P<0.05);此外,高剂量EGb761的作用要强于EGb761低剂量和中剂量(P<0.05)。3.EGb761治疗对慢性抑郁样行为小鼠的影响(1)改善慢性抑郁样行为与模型组相比,EGb761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FST和TST的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且,EGb761高剂量组小鼠的不动时间短于EGb761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蔗糖偏嗜实验中,EGb761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蔗糖水偏嗜度要高于的模型组(P<0.05), EGb761高剂量组小鼠的蔗糖水偏嗜度要高于EGb761低剂量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EGb761治疗对重复间歇腹腔注射LPS诱导的慢性抑郁样小鼠有抗抑郁作用,并且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2)调节海马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在小鼠海马,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浓度更高(P<0.05),而海马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连续4个月重复、间歇LPS腹腔注射也可诱导小鼠海马的炎症。EGb761给药1个月后,与模型组相比,EGb761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均显着抑制海马TNF-α和IL-6水平的升高以及IL-10水平的降低(P<0.05)。此外,高剂量EGb761的抗炎作用要强于EGb761低剂量和中剂量(P<0.05)在小鼠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在对照组、模型组、EGb761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IL-10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EGb761给药1个月后,中剂量和高剂量EGb761均显着使血清IL-10水平升高(P<0.05)。(3)降低海马和血清氧化应激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连续4个月重复、间歇LPS腹腔注射可显着升高模型组小鼠海马和血清的MDA含量(P<0.05),同时,海马和血清SOD、CAT和GSH-Px的活性下降(P<0.05)。 EGb761给药1个月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海马和血清的MDA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此外,给予EGb761高剂量和中剂量治疗,可恢复小鼠海马和血清SOD、CAT和GSH-Px的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并且EGb761高剂量的作用更强(P<0.05)。(4)降低血清CORT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连续4个月重复、间歇LPS腹腔注射可显着升高模型组小鼠血清CORT的浓度(P<0.05)。 EGb761给药1个月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清CORT的浓度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此外,EGb761高剂量抑制小鼠血清CORT的作用更强(P<0.05)。[结论]1.单次和重复间歇腹腔注射LPS均可诱导C57BL/6J小鼠显着的抑郁样行为,重复间隔LPS给药诱导的抑郁样行为持续时间更长。2.EGb761预处理可显着减轻单次腹腔注射LPS小鼠的急性抑郁样行为,并且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同时,EGb761预处理可抑制小鼠海马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7A的产生,并能恢复小鼠海马BDNF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EGb761抗抑郁作用与其抑制海马的炎症相关。3.EGb761治疗可减轻重复间歇腹腔注射LPS小鼠的慢性抑郁样行为,并且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同时,EGb761治疗可抑制小鼠海马TNF-α、IL-6以及海马和血清MDA的产生,恢复海马和血清IL-10的水平以及SOD、CAT、GSH-Px的活性,并抑制血清CORT水平的升高。4.EGb761抗抑郁作用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包括抑制炎症过程、增加BDNF表达、调节氧化应激和恢复HPA轴的功能。
刘月[6](2014)在《黄芪针穴位注射对自然老龄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自然老龄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经穴位注射黄芪后,自然老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与MDA含量的变化,探讨穴位注射对自然老龄大鼠自由基代谢的意义及其延缓衰老的可能机制,为针灸抗衰老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用16个月龄以上SD雄性大鼠30只,每组10只,分为空白组(A)、生理盐水组(B)、穴位注射组(C)。选取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双侧肾俞穴(两穴交替,隔日施术),(按照《实验动物穴位图谱》定位“足三里”、“肾俞”)。B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只,C组注射黄芪注射液0.5ml/只。处理后,经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用ELSA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并进行敞箱试验,观察行为学差异。成果:30只大鼠的数据均取得,无一例脱落。黄芪针穴位注射处理后,可使自然老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4.6±2.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5.8±1.23)。穴位注射黄芪,可以减缓过氧化脂质的生成,达到清除自由基的目的,可以减缓衰老。结论:黄芪穴位注射可以清除自由基,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穴位注射可使自然老龄大鼠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降低,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破坏达到抗衰老作用。
王江涛[7](2013)在《维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6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汉族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水平的变化,探讨IL-2、IL-6在维、汉抑郁症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首发维族抑郁症患者组57例,首发汉族抑郁症患者组60例)以及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维族、汉族各55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对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2、IL-6及sIL-2R、sIL-6R水平的差异,并比较病例组接受抗抑郁药物文拉法辛胶囊(75mg/日)治疗4周前后上述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病例组血清IL-2、IL-6及sIL-2R、sIL-6R的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病例组治疗后血清IL-2、IL-6及sIL-2R、sIL-6R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病例组维族与汉族治疗前血清IL-2、IL-6及sIL-2R、sIL-6R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r=0.677;P=0.000)和IL-6(r=0.197;P=0.033)水平均与HAMD量表总分呈正相关。结论: IL-2、IL-6可能在维族和汉族抑郁症的发病中均发挥一定的作用。文拉法辛可能通过抑制或减少IL-2、IL-6的生成,从而改善了抑郁症状。
曾晓霞[8](2011)在《生长激素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价值及其改善卵巢反应的作用机理》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导致育龄妇女无排卵性不孕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4%12%。其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常表现为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伴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PCOS的特点由其发生机制所决定,该机制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肾上腺各部位功能的异常,并伴有代谢异常。相关的代谢功能失调包括: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以及日益增加的肥胖问题。正常排卵周期是由性腺以及卵巢内、外的各种生长因子所调节,这些因子的异常被推测在PCOS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及其相关因子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卵巢的成熟及卵泡的周期性发育。近年国外有研究认为PCOS患者GH-IGF轴功能混乱,学者们对PCOS患者相对正常对照组基础GH分泌有降低、正常、升高,观点不一,但大部分研究认为PCOS患者对左旋多巴及GHRH刺激的反应迟钝,分泌受损,可能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有关,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生长激素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蛋白质合成、调理免疫功能等作用,已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已久,常用于卵巢反应不良患者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助孕结局。因此,探讨PCOS及卵巢反应不良患者GH及IGF-1的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其对预测卵巢反应的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的检测GH、IGF-1在PCOS及卵巢反应不良患者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指标评价GH、IGF-1对PCOS及卵巢反应不良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结局的影响,探讨GH、IGF-1对预测卵巢反应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0年10月于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65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共29例,同期的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6例,另根据获卵数分成低反应(≤4)及正常反应(>4)两个亚组。没有一例获卵数超过30个。所有患者均采用黄体期长方案降调节促排卵,于取卵日收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及卵泡液,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及卵泡液中GH,IGF-1的浓度。对三组间的IVF-ET结局: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并结合GH、IGF-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所有患者血清GH及IGF-1水平较卵泡液高( GH 9.01+1.33 VS.2.97±1.75;P=0.000, IGF-1 111.89±28.54VS.90.19±19.65;P=0.000),PCOS患者血清GH显着高于低反应组(P<0.001),与正常反应组无差异,卵泡液GH在各组无显着性差异;血清及卵泡液IGF-1水平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COS患者高于正常反应组,正常反应组高于低反应组(P<0.001);2、三组间子宫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HCG日E2、Gn用量、获卵数、2PN胚胎数及卵裂数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COS组高于正常反应组,正常反应组高于低反应组;PCOS组优质胚胎数高于正常反应组及低反应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种植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反应组最高,低反应组最低;受精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流产率、OHSS发生率及周期取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和卵泡液中IGF-1水平与Gn用量呈负相关趋势,与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2PN数、种植率呈正相关趋势,卵泡液GH与种植率呈正相关趋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和卵泡液中GH水平与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2PN数呈正相关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和卵泡液GH及血清IGF-1水平在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卵泡液IGF-1在妊娠组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H、IGF-1水平较卵泡液高,PCOS患者取卵日GH、IGF-1与对照组比较并无降低,但低反应组血清及卵泡液GH、IGF-1水平均较低,血清和卵泡液中IGF-1水平与Gn用量呈负相关趋势,与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2PN数、种植率呈正相关趋势,卵泡液GH与种植率呈正相关趋势,血清和卵泡液中GH水平与获卵数、受精数、卵裂数、优质胚胎数、2PN数无相关性,妊娠组卵泡液IGF-1水平高于非妊娠组。表明PCOS患者在促排卵过程中并无GH、IGF-1分泌减少,卵泡液中的GH、IGF-1主要由循环分泌渗透而来,由于GH的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其作为预测卵巢反应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IGF-1稳定性较好,可以作为预测卵巢反应的指标之一。目的了解人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中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的表达,GH在体外对人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产生雌、孕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24例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患者的卵泡黄素化颗粒体细胞的GH和IGF-1受体表达,并将黄素化颗粒细胞在不同浓度的GH(0、0.1、0.2、0.4mg/m1)作用下单独及与促卵泡素(FSH,浓度为75U/ml)共同培养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黄素化颗粒细胞培养液中的IGF-1和化学发光法测定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结果80%以上黄素化颗粒细胞GH和IGF-1受体阳性;黄素化颗粒细胞在基础状态下能自分泌一定量的IGF-1(140.00±27.13ng/ml),E2 444.67±67.25(pg/ml),和P(655.00±70.07ng/ml),GH不能直接刺激黄素化颗粒细胞合成IGF-1,E2和P,但能直接或间接通过IGF-1协同FSH进一步促进E2和P的合成,且呈剂量依赖性。
金连海[9](2011)在《低压缺氧对大鼠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低压缺氧对大鼠主要脏器和血清中锌(Zn)、铜(Cu)、铬(Cr)、铁(Fe)、钴(Co)、镍(Ni)和锰(Mn)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Ⅰ组和缺氧Ⅱ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实验组大鼠置于低压舱内,以20 m/s速度上升至模拟7 km高度,停留1.5 h后下降到地面水平,每日1次。分别于实验第10天(缺氧Ⅰ组)和20天(缺氧Ⅱ组)取大鼠血液和各脏器标本,采用原子吸收法测标本中Zn、Cu、Cr、Fe、Co、Ni和Mn的含量。结果缺氧Ⅰ组与对照组比较,脑、肝、血清Fe含量明显降低(P<0.01),心、肺Fe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肺Cu含量明显升高(P<0.01);肾、肺Ni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1),而肝Ni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Mn含量明显升高(P<0.01);肾Zn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锌含量非常明显降低(P<0.01);而血清铜含量、肺Cr含量明显升高(P<0.05);脾Cu含量非常明显升高(P<0.01)。缺氧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肾、肺Fe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肝、血清铁含量明显降低(P<0.01);脑、心、肺Co含量明显升高(P<0.01);肺Ni含量明显升高(P<0.01);肝、血清锰含量明显升高(P<0.01);脑锌含量、肾锌含量、血清锌含量、肾铜含量分别非常明显降低(P<0.01);而肺Zn含量、血清铜含量则分别明显升高(P<0.05);脑Cu含量非常明显升高(P<0.01)。缺氧Ⅱ组与缺氧Ⅰ组比较,脑、肺、血清铁含量明显降低(P<0.01),肾Fe含量明显升高(P<0.01);脑、肺Co含量明显升高(P<0.01);肾Ni含量明显降低(P<0.01),肺Ni含量明显升高(P<0.01);脑Cu含量、肺Cu含量分别非常明显升高(P<0.01);而心Cu含量、肾Cu含量非常明显降低(P<0.01);肾Cr含量、肺Cr含量非常明显升高(P<0.01)。结论低压缺氧导致大鼠Zn、Cu、Cr、Fe、Co、Ni和Mn元素在主要器官和血清含量的显着变化,Fe、Co、Ni和Mn含量的增加,Zn含量降低,可能是低压缺氧应激状态下的代偿反应。
贾健[10](2011)在《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构特点及其生长抑素表达的形态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哺乳动物的松果体,是脑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单胺类和多肽类激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松果体出现结构变化和功能下降。本研究对老年大鼠松果体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揭示老年动物松果体细微和超微结构特点,以及生长抑素表达的变化,为深入研究松果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与取材选用健康老年(24月龄)SD大鼠15只,成年(3月龄)大鼠4只,雌雄不拘,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于腹腔注射6%水合氯醛(0.5ml/100g)麻醉下,经升主动脉插管快速灌流0.9%温生理盐水,再用4℃的3%多聚甲醛和1%戊二醛混合固定液灌注约2-3小时,断头取脑后切取松果体浅部,置于3%多聚甲醛和1%戊二醛混合溶液(4℃)中浸泡固定48小时,用于光镜和电镜样品的制备。2光镜样品制备与观察将醛类固定液固定的完整松果体标本,经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行常规HE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用于显示松果体细微结构。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观察石蜡包埋的松果体组织切片,行生长抑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生长抑素及其受体,在松果体组织内各类细胞的表达。4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醛类固定的松果体标本,行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超薄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揭示老年大鼠松果体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1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显示:松果体由实质和间质所组成。松果体实质主要由松果体细胞和少量胶质细胞构成;间质为疏松的结缔组织。青年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目较多,排列紧密,胞核圆形,核仁明显。老年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目减低,排列疏松,胞质内出现脂滴;并伴有明显的结缔组织增生。2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显示;在青年组大鼠松果体组织切片,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以及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松果体细胞的胞质;在松果体实质内还存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老年组动物松果体组织切片,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似,阳性细胞为松果体细胞;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不仅出现在胞质,在胞核内也有表达。3超薄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老年大鼠松果体有松果体囊包被,主细胞松果体细胞形态不规则,有两个或多个突起,细胞间存在大量细胞间小管,小管相互之间,以及小管与松果体囊、血管周隙和结缔组织间隙相互连通;松果体细胞的胞核形态不规则,可见胞核分叶,核膜凹陷形成皱褶,异染色质明显增多,甚至呈现染色质边集现象,有些出现细胞凋亡样改变;有些细胞的部分线粒体肿胀变形,嵴溶解消失;常见少数细胞的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出现囊腔扩张,次级溶酶体、多泡小体增多,甚至出现大量的脂褐素颗粒沉积。大鼠松果体的毛细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血管内皮外有明显的基膜,基膜外是宽阔的结缔组织间隙,周细胞也比较常见。结论:1大鼠松果体细胞为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老年大鼠松果体细胞对生长抑素的表达增强,表现在胞质和胞核同有表达。2老年大鼠松果体呈现明显的细微和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松果体细胞的减少,结缔组织间质成分的增多;松果体细胞内外脂质物质的沉积,以及脂褐素颗粒或斑块的形成。3松果体组织结构,尤其是松果体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可能与老年动物松果体功能的进行性减退有关。
二、人胎垂体生长素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胎垂体生长素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赣葛一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葛生物学特性 |
1.2 葛资源及其分布 |
1.3 葛的应用价值 |
1.3.1 食用价值 |
1.3.2 药用价值 |
1.3.2.1 抗氧化作用 |
1.3.2.2 免疫调节作用 |
1.3.2.3 降血压、血脂、血糖的作用 |
1.3.2.4 雌激素作用 |
1.3.2.5 预防骨质疏松 |
1.3.2.6 保肝护肝 |
1.3.2.7 抗肿瘤 |
1.3.2.8 抗炎 |
1.3.2.9 调节心脑血管 |
1.3.3 饲用价值 |
1.3.4 生态价值 |
1.3.5 纺织价值 |
1.4 .葛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4.1 繁殖方式 |
1.4.1.1 扦插繁殖 |
1.4.1.2 压条繁殖 |
1.4.1.3 组培快繁 |
1.4.2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
1.4.3 密度调控 |
1.4.4 施肥管理 |
1.4.5 田间管理 |
1.4.6 葛病虫害及防治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处理 |
2.2.3 试验方法 |
2.2.4 田间管理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产量 |
2.3.2 蛋白质 |
2.3.3 还原糖 |
2.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2.3.5 维生素C |
2.3.6 土壤理化性质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栽培方式对“赣葛1号”产量的影响 |
2.5.2 不同栽培方式对“赣葛1号”品质的影响 |
2.5.3 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不同整枝方式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处理 |
3.2.3 试验方法 |
3.2.4 田间管理 |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3.1 产量 |
3.3.2 蛋白质 |
3.3.3 还原糖 |
3.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3.3.5 维生素C |
3.3.6 土壤理化性质 |
3.4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整枝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
3.5.2 不同整枝方式对品质的影响 |
3.5.3 不同整枝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3.6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处理 |
4.2.3 试验方法 |
4.2.4 田间管理 |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3.1 产量 |
4.3.2 蛋白质 |
4.3.3 还原糖 |
4.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4.3.5 维生素C |
4.3.6 土壤理化性质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赣葛1号”产量的影响 |
4.5.2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赣葛1号”品质的影响 |
4.5.3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4.6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不同施肥水平对“赣葛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处理 |
5.2.3 试验方法 |
5.2.4 田间管理 |
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3.1 产量 |
5.3.2 蛋白质 |
5.3.3 还原糖 |
5.3.4 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 |
5.3.5 维生素C |
5.3.6 土壤理化性质 |
5.4 数据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不同施肥水平对“赣葛1号”产量的影响 |
5.5.2 不同施肥水平对“赣葛1号”品质的影响 |
5.5.3 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
5.6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与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入组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评定工具 |
2.2 研究过程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分析 |
4.1 建立数据库 |
4.2 数据分析 |
二、结果 |
1.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1.1 躁狂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
1.2 躁狂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
2.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
2.1 躁狂组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 |
2.2 躁狂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
2.3 躁狂组治疗前的症状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 |
三、分析与讨论 |
1 关于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分析方法 |
2 关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
2.1 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
2.2 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
2.3 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症状评分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
四、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3)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抑郁症概述 |
1.2 免疫与抑郁 |
1.3 免疫与细胞因子 |
1.4 细胞因子与中枢神经 |
1.5 研究现状 |
1.6 研究假设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收集工具 |
2.2.2 临床评定及标本采集 |
2.2.3 仪器设备 |
2.2.4 治疗 |
2.2.5 研究对象分组 |
2.2.6 实验步骤 |
2.2.7 统计方法 |
2.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显效组与非显效组基本资料比较 |
3.2 显效组与非显效组IL-6减分率、TNF-α减分率的比较 |
3.3 显效组与非显效组IL-6减分率、TNF-α减分率与HAMD-17减分率的相关分析 |
3.4 显效组IL-6减分率、TNF-α减分率对HAMD-17 减分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表2:Hamilton抑郁量表(HAMD)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抑郁症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4)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探究 |
第一节 YNT涂膜剂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形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结果讨论 |
6 实验结论 |
第二节 YNT涂膜剂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结果讨论 |
6 实验结论 |
第三节 YNT涂膜剂的小鼠抗炎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结果讨论 |
6 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YNT涂膜剂体外透皮吸收初探 |
第一节 YN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方法摸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二节 YN涂膜剂的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药浓度检测方法摸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5 实验结论 |
第三节 TV1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方法摸索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果讨论 |
5 实验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已发表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二、炎症细胞因子与抑郁症 |
三、抑郁症动物模型概况 |
四、银杏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概述 |
第二部分 EGb761预处理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第三部分 EGb761对LPS诱导的小鼠慢性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6)黄芪针穴位注射对自然老龄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追根溯源 |
1.1.1 穴位注射疗法 |
1.1.2 黄芪 |
1.1.3 养生防老 |
1.2 现代研究 |
1.2.1 中医抗衰老研究进展 |
1.2.2 西医抗衰老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饲养 |
2.2.2 动物给药方法 |
2.3 数据采集与生化指标测定 |
2.3.1 活动性测试 |
2.3.2 生化指标测定 |
2.4 实验技术路线 |
2.5 结果 |
2.5.1 描述性统计 |
2.5.2 统计结果 |
2.6 讨论 |
2.6.1 针灸抗衰老 |
2.6.2 选穴依据 |
2.6.3 自然衰老大鼠模型评价 |
2.6.4 老龄大鼠的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及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维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6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受试者来源 |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2.2 临床量表评定 |
2.3 标本检测 |
3. 质量控制 |
3.1 总原则 |
3.2 具体内容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生长激素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价值及其改善卵巢反应的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PCOS 及卵巢低反应患者血清和卵泡液中GH、IGF-1 的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生长激素对卵泡黄素化颗粒细胞分泌雌、孕激素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低压缺氧对大鼠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试剂 |
1.3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4 仪器工作条件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低压缺氧模型的建立 |
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 样品处理及测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1. 低压缺氧对Zn、Cu的影响 |
2. 低压缺氧对Cr的影响 |
3. 低压缺氧对Fe的影响 |
4. 低压缺氧对Co的影响 |
5. 低压缺氧对Ni的影响 |
6. 低压缺氧对Mn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构特点及其生长抑素表达的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人胎垂体生长素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赣葛一号”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张蕊.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与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研究[D]. 朱建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9)
- [3]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抗抑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申永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4]YNT涂膜剂抗血栓、抗炎作用及其透皮吸收特性初探[D]. 何亚楠. 大理大学, 2018(01)
- [5]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D]. 赵约翰. 山东大学, 2015(01)
- [6]黄芪针穴位注射对自然老龄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影响[D]. 刘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维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6对照研究[D]. 王江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8]生长激素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价值及其改善卵巢反应的作用机理[D]. 曾晓霞. 广州医学院, 2011(05)
- [9]低压缺氧对大鼠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D]. 金连海. 延边大学, 2011(04)
- [10]老年大鼠松果体结构特点及其生长抑素表达的形态学观察[D]. 贾健.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