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基本地质特征

昌都地区基本地质特征

一、昌都地区地质基本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霞,唐春[1](2021)在《西藏昌都地区错纳Pb-Zn-Ag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文中提出错纳Pb-Zn-Ag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中段昌都地区典型的赋存于沉积岩的中型铅锌矿床。在野外调查错纳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之上,对含矿地层、控矿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组构、成矿期次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其成矿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逆冲推覆系统是该区主要的控矿构造,矿体主要赋存在逆冲推覆构造产生的次级逆断层的张性裂隙及构造破碎带中。上三叠统阿堵拉组第一岩性段石英砂岩、粉砂岩是最有利的含矿岩性。该矿床为受岩性和断裂共同控制的热液矿床。

李廷[2](2021)在《基于遥感技术的昌都地区土地覆被和地质灾害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地区拥有迥异于我国其他地域的璀璨文化,同时也拥有极其漫长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昌都地区作为连接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的重要枢纽之地,当前的形势既给昌都地区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昌都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昌都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划分,可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未来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支持。首先,搜集与整理昌都地区自然地理、土地利用、地质环境、植被覆盖、地质灾害、人口经济等信息,获得昌都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对遥感影像进行一系列预处理。然后,以昌都地区为整体,局部从川藏铁路昌都段以及三江流域昌都段进行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基于1990年-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利用监督分类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均值法及相关性分析法对研究区1998年-2018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该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1990年-2018年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其中耕地、林地和居民及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为逐渐递减。通过对昌都地区植被盖度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得出,昌都地区整体植被覆盖较高,覆盖类型以中高覆盖度为主,气温是引起昌都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较显着的气候影响因子。最后,完成对昌都地区截止到2019年以来发生的1200个地质灾害信息统计,按照昌都地区行政区划分析了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特征,综合昌都地区交通、坡度、地质构造等影响因子,绘制了昌都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可为昌都地区未来建设以及铁路交通线路规划提供参考。

陈永萍[3](2021)在《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退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文中认为冻土是冰冻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冻土发生了活动层增加、多年冻土地温升高、多年冻土层局部消失、面积减少等退化形式。而冻土退化会破坏原有的区域系统平衡,对区域孕灾环境、生态、社会生产活动等带来不同的影响。冻土退化会造成斜坡失稳,并在高山地区形成大量冰湖,从而导致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等灾害事件发生,危及山区周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安全,以及高寒区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横断山区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分布着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冻土,该区域又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地形地貌破碎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区域内多年冻土不断退化,冻土环境不断被改变,会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危及区域安全发展。本文通过程国栋等提出的高程-响应模型模拟了研究区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的7期空间分辨率为1km的冻土分布数据,利用现有冻土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并分析冻土时空变化和退化状况,结合野外考察收集的地质灾害点数据,进一步分析冻土退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高程-响应模型得到1950s至2010s的冻土分布模拟数据,且对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模拟结果是可信的。从多年冻土分布面积来看,1950s至2010s多年冻土面积分别为5.2908×104km2、5.2768×104km2、5.2756×104km2、5.2628×104km2、5.2610×104km2、5.2480×104km2和5.2386×104km2,随着研究区气候的变暖,多年冻土分布面积不断退化。(2)从时间来看和多年冻土减少总量来看,多年冻土退化面积从多至少的阶段依次为1950s~1960s>1990s~2000s>1970s~1980s>2000s~2010s>1980s~1990s>1960s~1970s,冻土分布退化面积最多的是0.0140×104 km2,退化部分主要分布于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过渡带;从冻土空间分布来看,“固有多年冻土区”连续大片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北部区域,零散和不连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固有季节冻土区”空间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渐减少,虽有所增加,但在空间上分布变化细微;各相邻年代多年冻土均在减少;“多年冻土减少区”主要分布于多年冻土分布区与季节冻土分布区的过渡带;除1990s~2000s、2000s~2010s外,其余相邻年代间多年冻土少量增加,“多年冻土增加区”则主要分布于巴塘县。(3)通过重心转移模型研究多年冻土重心空间转移和地质灾害重心空间转移发现,自1950s至2010s,研究区多年冻土重心总体向南偏西75°方向移动了691.22m;而地质灾害重心总体上则向北偏东83°移动了259.37km,冻土退化的方向与地质灾害增加的方向基本一致。对不同冻土类型区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除崩塌外,各类地质灾害在多年冻土区、岛状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三个不同冻土类型区中地质灾害总数量分别为1430、2044和3087处,随着冻土稳定程度的下降,地质灾害数量不断增加。(4)通过相关性分析对1950s至2010s多年冻土分布面积与滑坡、泥石流、崩塌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各年代多年冻土分布面积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0.860和0.836,即,随着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的不断减少,各类地质灾害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地质灾害从南向北逐渐增加,从东向西逐渐增加,地质灾害空间上的增加方向与多年冻土退化方向基本相同。此外,研究区多民族集聚,灾害风险高,应从多方面加强冻土退化治理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张辉善[4](2021)在《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特提斯成矿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环太平洋、特提斯和古亚洲)之一,该成矿域发育了大量与沉积岩有关的世界级铅锌矿床,如Mehdiabad矿床(铅锌金属量2100万吨)、火烧云矿床(铅锌金属量1900万吨)、金顶矿床(铅锌金属量1500万吨)和多才玛矿床(铅锌金属量800万吨)。目前该成矿域的铅锌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主要存在喷流沉积型(SEDEX)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两种认识,制约了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过程的理解和区内进一步找矿勘查。尽管这些矿床在地质和地球化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如褶皱逆冲系内MVT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快速沉淀过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和金属富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特提斯成矿域内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揭示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其铅锌成矿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目前铅锌矿勘查程度,本文选择特提斯中东段多才玛、雀莫错和杜达典型矿床开展铅锌成矿作用研究,旨在厘定MVT和SEDEX型铅锌矿不同成因类型的精细成矿过程,完善其成矿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典型矿床成矿特征,揭示不同构造环境下铅锌成矿作用,总结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最终为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提供启示。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丰富和完善了特提斯成矿域内铅锌矿成矿理论认识。确定了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和雀莫错矿床成因类型属于非典型MVT型。厘定了沱沱河地区铅锌成矿时代,通过多才玛和雀莫错铅锌矿床成矿阶段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以及最晚期含矿层位沱沱河组形成时代共同限定,得出沱沱河地区铅锌矿成矿时代为3431 Ma。提出了褶皱逆冲带内MVT型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式,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S、Pb同位素组成和硫化物Rb-Sr同位素研究显示:早阶段(1-2阶段),在封闭体系内,由细菌还原海水或硫酸盐矿物作用(BSR)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和H2S储库。之后随着热液流体加入,含矿金属离子优先与先前存在的富集轻硫同位素的S2-结合发生沉淀,同时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启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过程(TSR),提供了部分S2-,形成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低Pb、Sr、富集轻硫(32S)同位素组成的特征,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基底可能也有少量贡献。晚阶段(3阶段)中,基底在岩浆作用的驱动下提供了更多的成矿物质,形成以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为主的硫化物矿石。这些矿石具有更富Pb-Sr同位素的特点,硫同位素具有从富集轻硫(32S)向富集重硫(34S)变化的特征,其中部分硫化物硫同位素明显超过同期海水,说明成矿物质除了来自地层,基底也有较大贡献,由此提出了多才玛矿床下步找矿方向,应该定位深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等深部有利的容矿空间,重点寻找晚期基底参与贡献形成的浸染状和块状富厚铅锌矿体。厘定了巴基斯坦杜达(Duddar)铅锌矿成因类型属于SEDEX型,并受后期改造。首次通过碳质泥岩(含矿围岩)Re-Os定年,获得杜达矿床铅锌成矿年龄为187.8±6.3Ma。初步建立杜达铅锌矿多阶段成矿模型,通过成矿地质特征、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S、Pb同位素组成等研究显示:早阶段(1阶段)深部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涌,形成网脉状矿石,其中S2-主要是海水或硫酸盐矿物经历T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晚阶段(2-4阶段),随着成矿作用持续进行,热液流体与富含矿物质的沉积物不断发生反应,形成层状和角砾状矿体,其中S2-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矿物经历了 TSR和BSR过程提供,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底部岩石和容矿围岩。在该阶段层状矿体形成中,记录了黄铁矿从早期富集轻硫(BSR过程提供),后期富集重硫(TSR过程提供)的生长过程。预测了杜达深部找矿靶区,提出成矿中心(10740勘探线以北)附近有寻找巨厚矿体的潜力,在该地段除了加强深边部层状矿化体外的探矿外,对其下部的网脉状矿化也要重视。(2)为探讨新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及资源效应提供新的约束。初步查明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5期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其中第1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伸展裂解阶段,在中国甜水海地区(如火烧云矿床)、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如杜达矿床)以及土耳其Hakkari地区形成SEDEX型矿床。从最晚期铅锌成矿年龄约束,认为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裂解至少持续到188 Ma。第2期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在伊朗萨南达季地区(如Mehdiabad矿床)形成SEDEX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早白垩世,说明在特提斯构造域中段,新特提斯洋在早白垩世已经从裂解转入俯冲消减阶段。第3-5期铅锌成矿作用发生在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在整个特提斯带成矿域内均形成MVT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6555 Ma、4127 Ma和2311 Ma,分别与陆陆碰撞阶段的主碰撞、晚碰撞和后碰撞阶段相对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特提斯陆陆碰撞阶段从65 Ma已开始。在新特提斯巨型MVT型铅锌成矿带中部识别出SEDEX型铅锌成矿带,为该带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是重要的铅锌含矿层位。预测巴基斯坦贝拉地区、塔吉克斯坦东南帕米尔地区以及土耳其南部Hakkari地区3个成矿区是未来特提斯成矿域内重要的铅锌矿找矿勘查区。

郭宁[5](2020)在《西藏江达县典型地热显示区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地热资源,具有清洁低碳、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环保高效、用途多样的特点。对于气候恶劣、能源缺乏的西藏地区来说,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热优势,开发地热资源有望打破发展瓶颈,改善人民生活条件。除此之外,重大工程的选址、建设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及迫切要解决的可能产生的热害问题。因此,厘清该地区地热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区江达县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长期未进行商业性的开发利用。本论文选取西藏江达县典型地热显示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该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等相关基础资料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同位素分析等综合手段,对西藏江达县典型地热显示区水化学特征、地热流体物质来源、热储特征、补给机制等进行了研究,辅以地质资料与物探成果,基本摸清了研究区地热成因机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江达县典型温泉点温泉水水温在31~58℃之间,为TDS含量中等的中偏酸性水。嘎四温泉水化学类型为SO42+-Ca2+型,觉拥温泉以HCO3--Na+及HCO3-·Cl--Na+型水为主,邓柯巴龙温泉为HCO3--Na+·Ca2+型。热储层封闭程度不高,与外界联系密切,水动力条件良好,温泉水中溶解的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溶解。(2)研究区温泉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受到不同程度的浅部冷水混入影响,造成出露地表时水温降低。(3)综合利用了二氧化硅地热温度计、阳离子地热温度计、硅-焓、氯-焓混合模型估算了研究区典型温泉点深部热储温度,分析氯—焓混合模型估算结果最为符合实际,研究区深部热储温度值为111~140℃,冷水混合比例为10%~25%。通过热储埋深计算,研究区循环深度约为3059~3887m。(4)研究区温泉形成严格受断裂控制,属中低温对流型深循环地热系统。

翟如一[6](2020)在《昌都地区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昌都-兰坪-思茅-呵叻盆地同处于特提斯东段构造带上,呵叻盆地发现了超大型的古代钾盐矿床,而在我国境内的兰坪-思茅盆地仅发现了小型古代钾盐矿床。兰坪-思茅-呵叻盆地的含钾蒸发岩矿床的形成与陆相环境下的海水变异有关,其碳酸盐矿物分布特征、成矿时代以及铷和溴含量变化特征指示了海水从北部兰坪侵入到呵叻盆地。因此特提斯东段钾盐成矿模式为多级盆地海水迁移变质成盐成钾模式,即新特提斯洋海水以变质浓缩的形式依次进入昌都-兰坪-思茅-呵叻盆地,并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发育了厚度及规模不等的盐类沉积。兰坪-思茅-呵叻盆地缺失了正常海水蒸发浓缩而形成的硫酸盐沉积,而昌都盆地却分布有大量的硫酸盐。昌都盆地石膏中S和Sr同位素研究表明其为海相沉积,与兰坪-思茅盆地蒸发岩同源,暗示思茅盆地钾盐矿床的物质来源于东羌塘地区的变质海水,但是对于昌都盆地含膏盐地层的沉积-成岩环境特征方面的研究工作缺乏。本论文以昌都地区晚侏罗世含膏盐达孜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和研究了达孜剖面的沉积-成岩环境特征,并结合剖面岩性沉积和构造特征,尝试对卤水浓缩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增添了昌都地区含盐系地层沉积-成岩环境数据资料,为多级盆地海水迁移变质成盐成钾模式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有利于今后的找钾工作。粘土矿物的分析研究表明,达孜剖面中伊/蒙混层矿物类型为ISⅡ型有序伊/蒙混层矿物,每隔9~19个伊利石晶层才有蒙脱石晶层出现,表明蒙脱石伊利石化程度高,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大。剖面呈晚成岩阶段的特征,其成岩温度大于190℃。高含量的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以及低含量的高岭石表明其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具有弱碱性的特征。此外,高含量的Na+、K+、Al3+和低含量的Fe2+、Mg2+这一特征对蒙脱石-蒙脱石/伊利石-伊利石这一粘土矿物转化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抑制了埋藏过程后期绿泥石的大量生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剖面岩性特征的研究表明,达孜剖面古气候环境演化共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85~65m)古气候整体为干燥炎热的环境;第二阶段(65~0m)古气候整体为温暖湿润的环境,其中期间包括有3次干热-温湿-干热明显的气候次级波动。达孜剖面沉积时期,石膏沉积阶段时处于咸水的沉积环境,而在厚层石膏沉积阶段完成后的沉积环境整体呈现了淡水的特征。达孜剖面的水体主要呈氧化环境,只有在个别时期的水体呈弱氧化环境。通过对剖面沉积-成岩环境特征分析,并结合剖面岩性沉积和构造环境特征,表明在达孜剖面沉积时期,卤水浓缩程度相对较低不足以促进钾盐的结晶沉淀,强烈的构造抬升运动也有可能使已浓缩的卤水发生迁移,致使达孜剖面沉积时期缺少钾盐矿的沉积,因此昌都盆地晚侏罗系不宜作为今后的找钾远景地层。

徐煜[7](2020)在《金沙江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及残余体变形趋势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10月和11月,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滑坡,堵塞金沙江河道,造成下游多处村庄淹没、道路设施被毁。滑坡还造成斜坡顶部岩体松动,存在再次失稳的风险。因此,本文以白格滑坡为研究对象,揭示滑坡的形成机理,为该区的滑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大实际意义。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阐明滑坡所在河谷的地质演化过程。采用现场地质调查、钻探、遥感影像解译、数值模拟和变形监测等方法,查明白格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阐明白格滑坡的变形发展历程,分析白格滑坡的形成机理,并对白格滑坡后缘残余体的变形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破坏方式进行初步研究。所得认识主要如下:(1)白格滑坡所在河段属于金沙江深切峡谷段,河谷多为“V”型谷,斜坡形态呈“陡-缓-陡-缓-陡”状,除顶部平台外,滑坡上还发育有2级平台。第1级平台高程约在2940~2960m,范围较小,地形较缓;第2级平台发育相对较小,高程约在3550~3450m,无农户居住,第2级平台前缘地形较陡,历史时期多发生滑塌变形。(2)根据对滑后现场变形破坏的调查,将坡体自上而下分为主滑区、阻滑区和影响区。主滑区主要位于第2级平台前缘陡坡段及以上斜坡范围,约在高程3250m以上,坡体主要由碎裂状蛇纹岩和片麻岩组成;阻滑区则主要位于第2级前缘陡坡段之下的局部片麻岩区,高程范围约3100~3250m,片麻岩体内结构面发育较差;影响区为阻滑区下部斜坡范围,斜坡部分岩土体受铲刮作用被带走。(3)白格滑坡最早在1966年便出现小规模滑塌变形,变形发展历经近52年。初始以滑坡后缘左侧及斜坡中部右侧发生小规模滑塌变形;2010年以后,主滑区后缘右侧片麻岩区发生局部蠕滑下错,后部形成拉裂缝,并逐渐扩展、贯通,构成滑坡后缘边界;2015年以后,滑坡变形加剧,主滑区岩土体发生蠕滑变形并挤压下部坡体;2017年至2018年,滑坡变形趋于一个整体,滑坡进入临滑阶段。(4)白格滑坡的形成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主滑区斜坡岩体蠕变变形阶段:该阶段变形主要以主滑区斜坡岩体蠕滑变形为主,后部形成不连续拉裂缝;(2)后缘裂缝贯通、剪切变形阶段:主滑区岩土体蠕变变形加剧,后部拉裂缝扩展、贯通,并不断加深、加宽,坡体内潜在剪切面上剪应力集中,发生剪切变形。主滑区前部发生鼓胀、隆起;(3)阻滑区“锁固段”形成阶段:主滑区变形加剧并挤压下部,下部片麻岩体内应力进一步集中,应力应变进一步增大,具有较高应力能与较大应变能,最终演变成锁固段;(4)“锁固段”剪断阶段:主滑区岩土体继续挤压斜坡下部,剪应变进一步发展,应力不断向前集中,伴随着降雨作用,锁固段最终被剪断,滑坡发生。其变形破坏模式可归结为“蠕变—拉裂—剪切—剪断式”。(5)选取白格滑坡1-1’工程地质剖面,通过FLAC-3D对滑坡进行建模计算,分别取5000时步、50000时步、60000时步和100000时步时滑坡模型的位移变形、应力状态及剪应变增量分布,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初始状态下存在小范围位移变形,且变形量较小;坡体内存在剪切变形区,但变形较小,主要集中在主滑区内。当计算到50000时步,坡表拉应力范围增大,滑坡变形向深部发展,剪应力向下集中,中下部片麻岩锁固段出现剪应变。当计算到60000时步,坡体内剪切变形加剧,坡体前部逐渐隆起。当计算到100000时步,滑坡变形加剧,潜在剪切面逐渐贯通。(6)后缘残余体共分为3个强变形区,K3区整体稳定性相对K2区较好,但相对K1区较差。K1变形区在经过治理后,总体变形趋于收敛,稳定性相对较好,推测区内存在3个潜在滑动面。K2区内变形较为强烈,小规模滑塌不断,已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稳定性差,前部地形陡变处在降雨等诱发因素下有很大可能性发生失稳,推测区内存在2个潜在滑动面。K3区总体上处于匀速变形阶段,块体前部有变形加速的趋势,推测区内存在2个潜在滑动面。

艾秋池[8](2020)在《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长期演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川藏铁路作为西藏及沿线地区重要的东出通道,是全国铁路网“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由于地质环境和水文气候的影响,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该边坡在冻融循环过程和干湿循环过程的交替中,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容易导致边坡退化和失稳破坏,致使工程修建存在一定隐患。因此,深入分析冻土边坡的破坏机理和长期演化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辅助用户高效快捷的查询所需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与用户科学的数据分析与计算成果,为后继冻土边坡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于粗颗粒冻土边坡的基本特性研究,本文基于现场调研,分类统计了川藏铁路全线172处代表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明确了边坡破坏的主要类型,并详细分析了边坡破坏原因及其作用机理。(2)依据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建立了一套判识粗颗粒土级配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现场对比试验,验证了该级配判识方法的有效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边坡野外调查。(3)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工程类比法,统计分析粗颗粒土的力学参数,明确了参数的建议取值范围,并研究了力学参数随冻融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次冻融循环后,土体的粘聚力C值大约下降22%~28%,土体的内摩擦角?值大约下降15%~35%。(4)研究了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演化特征。本文根据现场工点的监测数据和模型试验的成果总结,阐述了冻融循环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冻融循环过程对边坡冻胀、边坡变形、边坡退化的影响,并揭示了冻土边坡的演化机理。(5)研发了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数据库系统。本文通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系统实施,以及数据库系统运行和维护,实现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存储、查询、统计、计算分析等功能。

蒋翰[9](2020)在《西藏贡觉地区地下热水水文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贡觉县阿旺乡境内,地处滇藏地热带,区内构造发育、水热活动强烈,具有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但受控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不便利的交通条件,对该区地热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满足当地对地热资源的需求,需加大力度对该区地下热水的成因模式进行研究,完善地下热水成因模式概念模型,为今后的地热资源开发或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建议。本文以阿旺乡境内出露的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在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展开野外调查,对研究区出露地下热水、地表冷水进行现场参数测试及水样品采集,并采用水文地区化学方法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等,得出了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补给来源以及地热系统中热储温度、循环深度和冷水混入比例等,建立了研究区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处于扬子地块与羌塘-三江地块的结合处,金沙江缝合带西部,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方向主要为NNW向,在构造应力场的影响下,不同时代的地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切割作用。其中尼那贡巴-拉妥断层与断层形成逆冲推覆作用使得石炭系地层出露地表,并向南切割新近系地层,这为地下热水向上迁移提供了较好的通道条件。受地层和构造的影响,区内地下热水的温度为56.7~72.5℃,区内地表冷泉及地表水的温度为5.5~12.2℃,水化学类型自冷水补给区至热水排泄区由HCO3-Ca型和HCO3-Mg·Ca型演变为HCO3-Na型。研究区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发生了轻微的氧漂移现象,补给高程介于4600~4900m之间,滞留时间在33034a~39045a之间;锶同位素特征表明地下热水的热储为碳酸盐岩层和硅铝酸盐地层;利用地球化学温标计算出的浅部热储和深部热储的温度分别为110.3~118.8℃和深部热170.7~177.9℃,估算出研究区地下热水循环深度约为4500~5300m。采用硅焓方程法和硅焓图解法得出的冷水混入比例在59.6%~70.3%之间。综上分析了研究区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建立了地下热水成因模式概念模型,为研究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吕澜清[10](2020)在《藏东贡觉地区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长期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研究区域地层受到多期次地质构造变形和改造,形成复式叠加褶皱及区域断裂,控制了贡觉地区内主要山脊沟谷的基本走向。自进入喜马拉雅地质构造时期以来,金沙江流域表现出强烈的河流下切侵蚀,因此区内形成高山峡谷地貌。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产生了研究区内无数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而研究区内滑坡以小型、大型为主且较为频发。加之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贡觉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类工程活动范围逐渐变广,滑坡等地质灾害对该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贡觉地区地质背景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充分调查,基本查明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重大地质灾害环境条件,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能够及时有效地保护贡觉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野外实地调查和收集前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坡度、岩性、降雨等控制因素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金沙江断裂带控制了沿线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高山峡谷区,两岸边坡坡度较大发生卸荷作用,发育有效临空面。此外节理裂隙极其发育,裂隙随着地势的不断升高而不断增多,加之地下水与降雨经节理裂隙下渗于坡体之中,致使岩土体软化,静水压力升高,最终致使大多数滑坡集中分布于金沙江河谷。(2)研究区地形高程起伏与地形坡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即高程起伏较大的地区所对应的地形坡度较大,滑坡分布也随之集中,10°~50°属性段对滑坡具有极大敏感度。(3)基于《藏东昌都地区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的统计资料,获得了研究区滑体物质组成的类型,发现不同岩性之间的滑坡比例变化较小,说明区内地层岩性并非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4)在研究区滑坡发生数量最多的7月份,同时具有大暴雨频率最高的特征,滑坡数量与暴雨频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此外滑坡的集中分布与降雨量呈正比,充分说明降雨为该区域内滑坡重要触发因素。

二、昌都地区地质基本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都地区地质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昌都地区错纳Pb-Zn-Ag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特征
    2.2 矿体特征
    2.3 矿石组构特征
    2.4 围岩蚀变
    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 矿床成矿条件分析
    3.1 成矿物源条件
    3.2 成矿动力条件
4 结论

(2)基于遥感技术的昌都地区土地覆被和地质灾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与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地质环境特征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质灾害现状
        2.2.3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昌都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
    3.1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方法
        3.1.1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3.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1.3 CA-Mar Kov模型预测
    3.2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结果
        3.2.1 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度
        3.2.2 昌都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
        3.2.3 昌都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分析
        3.2.4 川藏铁路昌都段土地利用分析
        3.2.5 三江流域昌都段土地利用分析
        3.2.6 昌都地区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3.2.7 昌都地区土地利用格局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昌都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4.1 NDVI时空变化分析方法
        4.1.1 NDVI计算
        4.1.2 均值分析
        4.1.3 NDVI突变点检验
        4.1.4 相关分析
    4.2 昌都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结果
        4.2.1 昌都地区NDVI动态度分析
        4.2.2 昌都地区NDVI空间分布特征
        4.2.3 昌都地区NDVI时序变化特征
        4.2.4 昌都地区NDVI变化趋势分析
        4.2.5 川藏铁路昌都段NDVI动态度分析
        4.2.6 三江流域昌都段NDVI动态度分析
        4.2.7 温度、降水逐年变化分析
        4.2.8 NDVI与温度、降水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昌都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5.1 昌都地区地质灾害分布
    5.2 昌都地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叠加分析
    5.3 昌都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退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地质灾害研究进展
        1.2.2 冻土退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2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2.3 气候及植被特征
    2.4 社会经济特征
第三章 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 气温数据
        3.1.2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3.1.3 经纬度数据
        3.1.4 气温垂直递减率数据(VLRT)
        3.1.5 冻土分布模拟的验证数据
        3.1.6 地质灾害点数据
    3.2 方法
        3.2.1 多元线性回归
        3.2.2 响应模型
        3.2.3 重心转移模型
        3.2.4 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横断山区西北部较高分辨率冻土分布模拟和验证
    4.1 模拟结果
    4.2 结果验证
    4.3 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分布时空特征
        4.3.1 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分布时间变化特征
        4.3.2 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分布空间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横断山区冻土退化与地质灾害数量的关系
    5.1 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退化状况分析
    5.2 横断山区西北部不同冻土区地质灾害分异规律
        5.2.1 多年冻土区地质灾害分异规律
        5.2.2 岛状冻土区地质灾害分异规律
        5.2.3 季节冻土区地质灾害分异规律
    5.3 冻土退化面积与地质灾害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5.3.1 冻土退化面积与崩塌的相关性
        5.3.2 冻土退化面积与滑坡的相关性
        5.3.3 冻土退化面积与泥石流的相关性
    5.4 冻土退化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2 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3 新特提斯成矿域中东段铅锌矿床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论文工作情况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区域地质背景
    2.2 青海沱沱河区域地质背景
    2.3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1 综合矿物分析系统(TIMA)分析
    3.2 电子探针分析
    3.3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3.4 硫化物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分析
    3.5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分析
    3.6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分析
    3.7 硫化物Rb-Sr同位素分析
    3.8 方解石Sm-Nd同位素分析
    3.9 碳质泥岩Re-Os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青海沱沱河地区MVT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多才玛铅锌矿床
        4.1.2 雀莫错铅锌矿床
    4.2 样品采集及描述
    4.3 测试结果
        4.3.1 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
        4.3.2 闪锌矿地球化学组成
        4.3.3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4.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4.4 讨论
        4.4.1 成矿年代
        4.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4.4.3 S同位素
        4.4.4 Pb同位素
        4.4.5 Sr同位素
        4.4.6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4.4.7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五章 巴基斯坦胡兹达尔-拉斯贝拉地区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杜达铅锌矿床
        5.1.1.1 矿床地质
        5.1.1.2 矿体特征
        5.1.1.3 矿石特征
        5.1.1.4 成矿阶段划分
        5.1.1.5 围岩蚀变
    5.2 样品采集及描述
    5.3 测试结果
        5.3.1 碳质泥岩Re-Os定年
        5.3.2 闪锌矿原位微量元素和Mapping
        5.3.3 硫化物和重晶石原位S同位素
        5.3.4 硫化物原位Pb同位素
    5.4 讨论
        5.4.1 成矿年代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
        5.4.3 S同位素
        5.4.4 Pb同位素
        5.4.5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过程
        5.4.6 对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六章 铅锌成矿作用对比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找矿勘查的启示
    6.1 新特提斯构造域沉积岩容矿铅锌时空分布规律
    6.2 典型矿床含矿层位对比
    6.3 与世界典型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对比
    6.4 对新特提斯洋演化及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6.5 对特提斯成矿域铅锌矿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西藏江达县典型地热显示区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岩性
        2.2.3 岩浆岩
    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第三章 江达典型温泉点地热地质概况
    3.1 觉拥温泉
        3.1.1 觉拥温泉热显示区地质特征
        3.1.2 构造
        3.1.3 水文地质特征
        3.1.4 物探特征
    3.2 嘎四温泉
        3.2.1 嘎四温泉热显示区地质特征
        3.2.2 构造
    3.3 邓柯巴龙温泉
        3.3.1 邓柯巴龙温泉地热显示区地质特征
        3.3.2 构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 水化学特征
        4.2.1 综合指标
        4.2.2 主要离子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4.2.2.1 主要离子组分特征
        4.2.2.2 主要离子组分来源分析
        4.2.3 微量组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4.2.3.1 微量组分特征
        4.2.3.2 微量组分来源
        4.2.4 水化学动态分析
    4.3 水化学成因分析
        4.3.1 特征系数
        4.3.2 Gibbs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因模式分析
    5.1 水源分析
        5.1.1 冷热水混合过程分析
        5.1.2 补给来源分析
        5.1.2.1 补给来源判断
        5.1.2.2 补给高程计算
        5.1.2.3 地热水年龄估算
    5.2 热储分析
        5.2.1 地热温度计估算深部热储温度
        5.2.2 硅—焓混合模型估算深部热储温度
        5.2.3 氯—焓混合模型估算深部热储温度
        5.2.4 热储埋深
    5.3 热源分析
    5.4 典型温泉显示区成因分析
        5.4.1 研究区中低温碳酸泉成因
        5.4.2 觉拥温泉显示区地热系统成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6)昌都地区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昌都-兰坪-思茅-呵叻盆地成盐成钾研究现状
        1.2.2 粘土矿物在沉积-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2.3 元素地球化学在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特征
        2.2.1 东特提斯构造演化
        2.2.2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达孜剖面地质特征概况
    3.2 样品采集与分样
    3.3 方法
        3.3.1 粘土矿物的测试分析
        3.3.2 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
第4章 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
    4.1 结果分析
    4.2 讨论
        4.2.1 成岩和构造环境特征分析
        4.2.2 介质条件特征分析
        4.2.3 古气候意义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5.1 结果分析
    5.2 讨论
        5.2.1 沉积环境中古气候特征
        5.2.2 古盐度特征及卤水浓缩程度的探讨
        5.2.3 沉积环境中古氧化还原性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金沙江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及残余体变形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1.2.2 碎裂岩体及其边坡失稳研究
        1.2.3 白格滑坡研究成果
        1.2.4 主要存在问题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4.1 大地构造背景
        2.4.2 区域主要断裂
        2.4.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5 构造演化
        2.5.1 区域构造演化
        2.5.2 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
    2.6 河谷演化
        2.6.1 夷平面
        2.6.2 阶地
        2.6.3 研究区河谷发育历史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白格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坡形态特征
    3.2 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1 基于现场调查的变形特征分析
        3.3.2 基于卫星影像的变形特征分析
第4章 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
    4.1 滑坡形成机制定性分析
    4.2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形成机理研究
        4.2.1 FLAC-3D简介
        4.2.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4.2.3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第5章 白格滑坡后缘残余体变形趋势分析
    5.1 残余变形体的基本特征
        5.1.1 K1变形区基本特征
        5.1.2 K2变形区基本特征
        5.1.3 K3变形区基本特征
    5.2 基于现场调查的残余体变形分析
        5.2.1 K1区现场变形
        5.2.2 K2区现场变形
        5.2.3 K3区现场变形
    5.3 基于现场监测的残余体变形分析
        5.3.1 K1区监测变形
        5.3.2 K2区监测变形
        5.3.3 K3区监测变形
        5.3.4 残余体整体位移云图
    5.4 残余体的变形趋势分析
        5.4.1 K1区变形趋势分析
        5.4.2 K2区变形趋势分析
        5.4.3 K3区变形趋势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长期演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粗颗粒冻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粗颗粒冻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岩土参数数据库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特性
    2.1 川藏铁路工程概况
    2.2 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调研
        2.2.1 调研的范围
        2.2.2 调研的内容
        2.2.3 调研的结果
        2.2.4 代表性边坡
    2.3 粗颗粒冻土边坡的破坏特征
        2.3.1 边坡破坏类型—滑塌
        2.3.2 边坡破坏类型—热融滑塌
        2.3.3 边坡破坏类型—坡面冲刷
        2.3.4 边坡破坏类型—表面溜坍
    2.4 粗颗粒冻土边坡的统计规律
        2.4.1 斜坡长统计
        2.4.2 边坡宽度统计
        2.4.3 边坡倾角统计
        2.4.4 地层岩性统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粗颗粒冻土的工程特性
    3.1 粗颗粒土的快速判识方法
        3.1.1 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
        3.1.2 室内模拟试验
        3.1.3 现场对比试验
    3.2 粗颗粒土的力学参数类比
        3.2.1 角砾土的力学参数
        3.2.2 圆砾土的力学参数
        3.2.3 碎石土的力学参数
        3.2.4 卵石土的力学参数
    3.3 粗粒土的力学参数随冻融变化关系
        3.3.1 天然状态和天然冻融对比总结
        3.3.2 天然状态和饱和冻融对比总结
        3.3.3 粗颗粒土冻融前后力学参数变化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演化特征
    4.1 非冻融阶段的稳定性
        4.1.1 模型试验的成果分析
        4.1.2 冻土边坡的计算验证
    4.2 冻融循环下的边坡演化
        4.2.1 冻融循环的作用机理
        4.2.2 冻融循环对边坡变形的影响
        4.2.3 冻融循环对边坡退化的影响
        4.2.4 冻融循环下边坡的演化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数据库系统
    5.1 数据库系统简介
    5.2 数据库系统设计过程
        5.2.1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原则
        5.2.2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
    5.3 数据库系统功能实现
        5.3.1 数据的存储功能
        5.3.2 数据的查询功能
        5.3.3 数据的统计功能
        5.3.4 数据的计算功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西藏贡觉地区地下热水水文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热水系统研究现状
        1.2.2 地下热水成因研究现状
        1.2.3 西藏地区地下热水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特征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 研究区地热背景
        2.4.1 曲登温泉出露特征
        2.4.2 阿旺温泉出露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水化学测试
    3.2 水化学类型
    3.3 常量组分特征
    3.4 微量组分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热水的环境同位素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环境同位素测试
    4.2 氢氧同位素特征
        4.2.1 补给来源
        4.2.2 补给高程
    4.3 碳同位素特征
        4.3.1 ~(13)C同位素特征
        4.3.2 ~(14)C同位素特征
    4.4 锶同位素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热水成因研究
    5.1 热储特征
        5.1.1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5.1.2 地下热水混合模型
        5.1.3 热储温度
        5.1.4 循环深度
        5.1.5 热储层位
    5.2 热源和水源特征
        5.2.1 热源
        5.2.2 水源
    5.3 盖层特征
    5.4 通道特征
    5.5 西藏贡觉地区地下热水成因模式
    5.6 工程建议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藏东贡觉地区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内容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内容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青藏高原山区滑坡研究现状
        1.2.2 滑坡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认识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2.1.2 气象水文条件
    2.2 地形地貌
    2.3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3.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3.2 断裂特征
        2.3.3 新构造运动
    2.4 区域地层岩性
    2.5 历史地震
    2.6 水文地质
    2.7 工程地质
    2.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第3章 贡觉地区滑坡类型分布及分析
    3.1 概述
    3.2 滑坡时空分布特征
        3.2.1 空间分布特征
        3.2.2 时间分布特征
    3.3 滑坡类型
        3.3.1 按规模大小划分
        3.3.2 按物质组成划分
        3.3.3 按滑坡稳定程度划分
        3.3.4 按扩展方式划分
    3.4 典型滑坡分析
        3.4.1 朗日滑坡
        3.4.2 哈加乡北侧滑坡
        3.4.3 俄底桥滑坡
        3.4.4 阿果滑坡
        3.4.5 寺庙滑坡
        3.4.6 果托村2号滑坡
第4章 贡觉地区滑坡控制因素分析
    4.1 金沙江断裂带
        4.1.1 金沙江断裂带几何结构
        4.1.2 金沙江断裂带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4.2 地形地貌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4.2.1 高程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4.2.2 坡度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4.3 地层岩性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4.4 降雨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昌都地区地质基本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昌都地区错纳Pb-Zn-Ag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J]. 徐春霞,唐春.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1(04)
  • [2]基于遥感技术的昌都地区土地覆被和地质灾害分析研究[D]. 李廷. 西藏大学, 2021(12)
  • [3]横断山区西北部冻土退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D]. 陈永萍.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青海多才玛和巴基斯坦杜达矿床为例[D]. 张辉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西藏江达县典型地热显示区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郭宁.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6]昌都地区达孜剖面粘土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环境研究[D]. 翟如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7]金沙江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及残余体变形趋势研究[D]. 徐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长期演化特性研究[D]. 艾秋池.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西藏贡觉地区地下热水水文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蒋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藏东贡觉地区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控制因素研究[D]. 吕澜清.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昌都地区基本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