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丙酰胺与羧酸体积相互作用的研究

水溶液中丙酰胺与羧酸体积相互作用的研究

一、丙酰胺与羧酸在水溶液中的体积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杰[1](2021)在《基于双羧基型阴离子单体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酰胺(PAM)是丙烯酰胺(AM)的均聚物、AM与其他离子单体的共聚物以及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的统称。丙烯酰胺由于其简单的分子结构和分子双键改性的多重优势,在实际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尽管聚丙烯酰胺官能团单一且易聚集,从而影响聚丙烯酰胺的性能,但由于其离子基团丰富、分子结构可调,从而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水处理、造纸、石油开采等。羧酸盐类阴离子对重金属离子和阳离子污染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为了增强阴离子单体的亲和力,在聚丙烯酰胺的结构中引入富羧酸型功能单体,形成具有高阴离子电荷,高亲水性的新型功能型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本论文以谷氨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二羧酸乙烯基有机单体—2-丙烯酸酰胺基戊二酸(APA),并通过采用复合引发体系,水溶液聚合法探究引发剂用量、单位浓度、体系pH值等因素对聚合过程及产物特性粘数的影响,所得产品的结构通过FT-IR和1H-NMR进行分析表征,并将得到的产品P(AM-APA)、P(AM-DAC-APA)应用于实验室模拟污水絮凝测试实验。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复合引发体系引发AM均聚,制备了非离子聚丙烯酰胺PAM,实验探索了每一个条件对聚合工艺的直接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工艺分别是为:KPS用量为0.025%,还原剂与氧化剂最佳摩尔比例为1:10,V-50用量优选为0.1%,体系pH值7-8条件下,特性黏数达18.72 d L/g(分子量为1.325×107g/mol);此外,基于电荷作用的机理,设计合成制备了阴离子型功能单体APA。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的结果表明,非离子PAM产物以及阴离子型功能单体APA被成功制得。以AM、APA作为反应单体,通过复合引发体系二元共聚得到阴离子P(AM-APA),系统的研究每一个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工艺分别如下:KPS浓度为0.025%,还原剂与氧化剂最佳摩尔比例为6:10,V-50占单体质量分数为0.1%,单体浓度为25%,APA的用量为单体摩尔质量的3%,体系pH值4-5条件下,特性黏数达7.26 d L/g(分子量为3.15×106g/mol)。由FT-IR、1H-NMR的分析可知,阴离子型功能单体APA已成功被接入PAM主链,阴离子型聚合物P(AM-APA)被成功制得。在以高岭土作为悬浮污水模拟液的絮凝实验中,双羧基型阴离子聚合物P(AM-APA)较单羧基型阴离子聚合物P(AM-AA)的絮凝性能更加优异,尤其是在较少的用量下能取得更好絮凝效果且具有更好耐酸性能,其中,双羧基型阴离子聚合物所处理的上清液的透光率均能达到96%以上。最后,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以AM、APA、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作为反应单体,通过复合引发体系三元共聚得到P(AM-DAC-APA),系统的研究聚合工艺条件对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得到的最佳聚合工艺分别为:KPS浓度为0.020%,还原剂与氧化剂最佳摩尔比例为1:1,V-50占单体质量分数为0.1%,单体浓度为25%,功能单体用量为单体摩尔质量的10%且DAC:APA摩尔质量比为9:1,初始温度优选为5℃,体系pH值5-6条件下,特性黏数达8.49 d L/g(分子量为3.99×106g/mol)。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的结果表明功能单体DAC、APA已成功接入PAM主链,两性聚合物P(AM-DAC-APA)被成功制得。在以高岭土作为悬浮污水模拟液的絮凝测试中,两性聚合物P(AM-DAC-APA)呈现出优异的絮凝性能,尤其在酸性条件下,上清液的透光率达到分别为90%以上。

郭向男[2](2021)在《油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囊泡的制备及其在包封烟酰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脂肪酸是具有长链烃的羧酸,是由羧基和碳链组成的有机化合物,脂肪酸及其盐溶液在pKa附近易形成具有双层膜球形结构的脂肪酸囊泡聚集体。脂肪酸囊泡是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成本低、在水溶液中易于自组装等优点。脂肪酸囊泡的形成和稳定性高度依赖于环境条件,如离子强度、pH值和温度,且脂肪酸囊泡pH窗口较窄,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本论文通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SO)与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相互作用,使其在更宽的pH范围内自组装形成复合囊泡,尤其包含了生理环境的pH范围;通过多种测试手段研究复合囊泡自组装过程中的作用力和聚集行为,并考察复合囊泡的稳定性;最后用复合囊泡包封烟酰胺(NA),研究了 NA在复合囊泡中的包封效率和缓释行为。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浊度、表面张力、Zeta电位等手段结合外观观察研究SO/CMC复合体系组装体的聚集行为。浊度实验及溶液外观表明,在pH=6.5时,随SO与CMC摩尔比的增加(0.02-2),复合溶液的浊度呈现上升趋势,外观呈现出无色透明-蓝色乳光-乳白色的变化。当摩尔比为0.02-0.25时,溶液无色透明,浊度增加较小;当摩尔比为0.25-1时,溶液呈现出蓝色乳光,浊度增大;摩尔比为1-2时,蓝色乳光逐渐消失,溶液呈现乳白色,浊度明显增大。表面张力及Zeta电位实验表明,随着SO与CMC摩尔比的增加,复合体系聚集体的转变过程为复合胶束-复合囊泡-乳液及自由胶束的变化。通过TEM透射电镜和DLS表征聚集体的形态和粒径,验证聚集体转变过程。通过电导率和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了 SO与CMC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酸性条件下,SO与CMC通过氢键与疏水力共同作用,组装成不同形态的聚集体。并结合上述实验结果以及红外光谱对聚集体在酸性条件下的转变机理进行探究。(2)对SO/CMC复合囊泡的pH窗口进行研究,通过外观观察和浊度分析确定pH窗口的大小。研究组分摩尔比对复合囊泡pH窗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O/CMC摩尔比为0.4-1.6范围内,随着摩尔比减小,复合囊泡pH窗口逐渐向酸性方向迁移和拓宽。在SO与CMC摩尔比为1.2和1.6时,pH窗口为8.0-10.0;当摩尔比为1时,pH窗口为5.0-8.5;当摩尔比为0.6和0.8时,pH窗口为4.0-8.5;当摩尔比为0.4时,复合囊泡的pH窗口为3.5-8.5。通过TEM透射电镜和DLS对复合囊泡的形貌和粒径进行表征分析,进一步证实复合囊泡的形成。通过红外光谱分析SO/CMC复合囊泡的形成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在碱性条件下,SO与CMC自组装形成复合囊泡的作用力为离子偶极作用,在酸性条件下二者通过氢键与疏水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复合囊泡。研究壁材浓度对复合囊泡的影响,TEM与DLS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壁材浓度的增大,复合囊泡的粒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通过浊度测试对复合囊泡随温度变化(10-60℃)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pH为4-8.5时,复合囊泡在温度变化时,浊度变化较小,说明复合囊泡稳定性较好。通过TEM、DLS及Zeta电位对复合囊泡的储存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0d之内,复合囊泡能够保持完整的形貌,囊泡没有发生解体与团聚。(3)通过TEM和DLS对不同壁材浓度包封NA的复合囊泡形貌及粒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壁材浓度的增加,包封NA的复合囊泡的粒径逐渐增大,且包封NA后的复合囊泡能够保持完整的形貌,说明包载药物不会影响复合囊泡的形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NA包封于复合囊泡后,其在700cm-1处的特征吸收峰消失,在1619cm-1处的吸收峰强度减弱,说明NA成功包封于复合囊泡中。通过外观变化与紫外吸收值的差异探究NA包封于复合囊泡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变化,游离NA紫外吸收峰发生大的偏移,且游离NA溶液颜色发生变化,而被包封的NA紫外吸收峰与溶液外观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包封于复合囊泡中,NA能够保持稳定性。通过紫外光谱法探究NA浓度、壁材浓度对包封率(EE)与载药量(DLC)的影响。结果表明,随NA浓度(0.5-1.5mg/mL)的增加,EE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DLC先增大后趋于不变,当NA的浓度为1 mg/mL时,EE最大为50.2%,DLC为21.6%;保持壁材组分摩尔比恒定为0.8,当CMC浓度从1.25mM增加至7.5mM时,NA的EE先增大后趋于不变,DLC持续减小。以游离NA作为对照,考察NA在不同温度及pH下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NA包封于复合囊泡中具有缓释效果。最后分别采用零级、一级、Higuchi和Ritger-Peppas模型对NA在不同温度及不同pH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进行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Ritger-Peppas的相关系数R2最高,因此NA的释放符合Ritger-Peppas模型,释放过程受Fickian扩散控制。

黄丽群[3](2021)在《一种新型凝胶电泳技术05SAR-PAGE的建立、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几乎所有生物学过程的基础,表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重点。蛋白质之间弱相互作用或低聚态的研究也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有分析型超速离心、核磁共振及非变性质谱等,这些方法可以获得精细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但操作流程相对复杂且成本高。如何简单、直观且低成本的鉴定弱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仍然存在挑战。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生物化学实验室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常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鉴定及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最常见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是SDS-PAGE,能够分离并鉴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由于SDS是一种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结合后破坏了大部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因而SDS-PAGE无法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弱相互作用。Native-PAGE是一种非变性凝胶电泳方法,能够在不使蛋白质变性的基础上分离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的迁移率受分子量大小、形状及带电荷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对蛋白质的分子量进行精确的标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浓度为0.05%w/v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月桂酰肌氨酸钠(Sarkosyl,SAR)应用于凝胶电泳体系,达到了分离及鉴定蛋白质弱相互作用的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概述如下:本文首先以表面活性剂SAR为研究对象,通过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发现SAR在溶液中存在两种构象,且SAR与蛋白质的结合没有构象选择性,且浓度为0.05%w/v的SAR对蛋白质的结构影响温和并具有普适性。进一步分析SAR与蛋白质的1H-15N HSQC谱图发现,SAR主要与表面氨基酸结合,不影响蛋白质的折叠状态。在此基础上,用0.05%w/v的SAR替代了传统SDS-PAGE中的0.1%w/v的SDS,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温和的凝胶电泳体系05SAR-PAGE。通过对不同分子质量的蛋白质进行05SAR-PAGE实验,发现蛋白质在凝胶中按照分子量大小迁移。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结合的SAR越多,且在凝胶电泳中迁移的速率越快。说明05SAR-PAGE能够用普适的蛋白质Marker对蛋白质分子量进行标定。然后,本文制备了适用于05SAR-PAGE凝胶电泳的蛋白质Marker,一步分离并鉴定了酸性蛋白质PhoBN和碱性蛋白质PhoRCP的同源二聚体;鉴定了酵母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同源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鉴定了膜蛋白CpxA的同源二聚体状态。并将05SAR-PAGE与免疫印迹相结合,鉴定了细胞裂解液中的PhoBN蛋白质的同源二聚体;同时,本文运用05SAR-PAGE方法成功观测到了PhoBN蛋白质的磷酸化态以及细胞色素C的单体和二聚体的甲基化状态。这些结果说明,05SAR-PAGE能够用于分离及鉴定弱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同源低聚状态及修饰态,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应用范围广的良好特性。最后,我们将05SAR-PAGE与SDS-PAGE结合,建立了新的二维电泳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与质谱技术相结合,成功鉴定出了大肠杆菌细胞膜裂解液中的膜蛋白异源复合体CpxA-OmpA。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SAR的性质及SAR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比SDS-PAGE成本更低廉的温和的新型凝胶电泳体系05SAR-PAGE。该技术能够用于弱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的同源低聚态,修饰态的鉴定。05SAR-PAGE可以与免疫印迹相结合,还可以与其他的凝胶电泳方法如SDS-PAGE相结合将鉴定尺度拓宽至二维水平,发现并在细胞水平上鉴定出蛋白质的异源复合物。相信经过进一步优化发展的05SAR/SDS-PAGE二维电泳技术将有望被应用于更加复杂的蛋白质复合体的鉴定。

王勃[4](2021)在《钯催化异腈参与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的研究》文中提出酰亚胺和二酰胺的衍生物是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药用价值,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因此酰亚胺和二酰胺的合成备受有机工作者的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异腈在钯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亚胺化,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合成一系列芳基/烷基酰亚胺和不对称二酰胺。首先,本文研究了异腈、卤代芳烃、羧酸三组分在钯催化下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一锅法”合成非环状的酰亚胺。经过一系列反应条件筛选得到最优反应条件,将异腈化合物缓慢的添加到甲苯和水的两相体系中被证实是该合成方法的关键。在最优条件下,对异腈、卤代烃、羧酸三个底物分别进行底物拓展,对其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进行检验,以良好的产率得到一系列酰亚胺衍生物(39个)。这种异腈参与的钯催化合成酰亚胺的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原子经济性、步骤经济性、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和克级合成能力等特点。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卡洛芬、洛索洛芬和氟比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的后期功能化中。此外,在最优条件下选用邻卤代的羧酸与异腈反应,可以成功的将其应用于5环至7环的环状酰亚胺的合成,包括邻苯二甲酰亚胺、二氢异喹啉-1,3-二酮和2H-2-苯并氮杂-1,3-二酮衍生物等八个环状酰亚胺。其次,随着对钯催化异腈参与合成酰亚胺研究,发现当邻位含烯基长链取代的碘代芳烃参与反应时,可以在配体的控制下化学选择性地合成酰亚胺。邻位含烯基长链取代的碘代芳烃在Pd(dba)2为催化剂与大体积单齿膦配体Ad2PnBu的作用下会发生分子内Heck加成。继而异腈插入形成烷基亚胺钯(Ⅱ)中间体,与羧酸结合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得到烷基酰亚胺(“环化”产物)。另一方面,在轴手性双齿膦配体BINAP的作用下具有含烯基长链的碘代芳烃并不会发生分子内Heck加成,而是异腈直接插入到芳基Csp2-Pd键中形成芳基钯(Ⅱ)中间体,再与羧酸结合经酰基亚氨酸酯中间体得到芳基酰亚胺(“未环化”产物)。本文对各个底物进行适用性研究,均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分别得到了烷基酰亚胺(“环化”产物)三十多个和芳基酰亚胺(“未环化”产物)四十多个,也由此表现出该方法高度的化学选择性。该方法首次实现了钯催化、配体控制的酰亚胺的化学选择性合成。与此同时,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这两种配体在该方法中的高化学选择性的根本原因也可以得到解释。最后,研究了钯催化异腈、2-碘苯胺和羧酸Ugi型多组分反应合成不对称二酰胺。通过对催化剂、配体、异腈的滴加速率、温度等因素进行调控,得到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异腈:2-碘苯胺:羧酸的当量比为1:1.5:1.5,2.0mL异腈的甲苯溶液两小时滴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分别对异腈、羧酸、邻碘苯胺三个底物适用性逐一进行考察,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得到了四十多种未报道的不对称二酰胺。该方法表现出良好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兼容性。该方法提供了一种“一锅法”快速高效合成不对称二酰胺的新途径,具有良好的原子经济和步骤经济性。与此同时,该方法也成功地应用于药物氟比洛芬和洛索洛芬的后期功能化,这也能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本文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多种类型酰亚胺的合成方法,发展了异腈作为C1合成子通过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衍生物的应用,丰富了酰亚胺和二酰胺衍生物的分子库。

韩迎春[5](2020)在《聚丙烯酸/酰胺及其复合水溶液结构、流变及电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丙烯酸/酰胺以水溶液或凝胶形式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二次采油以及健康卫生等领域。在应用过程中,二者水分散体系受环境影响(pH、温度以及盐)会发生明显的流变性质改变和相改变,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链上羧酸基团的含量以及与不同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明晰聚丙烯酸/酰胺在不同种类的盐溶液中结构演化以及凝胶转变和相分离机理,对提高相关产品的应用性能非常重要。在本论文中,以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为研究对象,利用场流分离、流变、小角散射以及静电纺丝等实验技术,探索了聚丙烯酰胺及聚丙烯酸复合水溶液的结构、流变及电纺形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高分子链结构及溶液性质与分子量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关系,因此对本论文中所使用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进行分子量表征。利用非对称流场流分离和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技术研究了聚丙烯酸稀溶液构象的离子强度依赖性。在纯水溶液中,聚丙烯酸表现出聚电解质的行为,链呈棒状构象,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其构象会向无规线团转变,当在高盐浓度下,由于静电作用被有效屏蔽,所有链都呈无规线团构象。因此我们控制在高盐浓度,利用场流分离分别测得聚丙烯酸和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其次,研究了聚丙烯酸水溶液引入氯化铁后的结构和相行为。无盐聚丙烯酸水溶液是一种弱聚电解质溶液,引入的Fe3+可与羧酸基团配位,产生H+降低pH值。对于聚丙烯酸链刚刚重叠时,随着CFe的增加有两个转变:以X射线散射中的聚电解质峰消失为特征的聚电解质到良溶液转变,和以浊度急剧增加为特征的相分离。当聚丙烯酸链高度重叠时,可以观察到在低CFe下的溶胶-凝胶转变和在高CFe下脱水收缩。结合流变、小角散射,浊度,ζ电势和pH测试,从分子层面上解释了结构变化和相分离的发生机制。利用这个结果,制备聚丙烯酰胺和氯化铁复合凝胶,确定合成过程中水解形成的羧酸基团含量。最后,研究了聚丙烯酰胺与低分子量聚赖氨酸复合水溶液的结构、流变性质以及溶液电导率、表面张力与静电纺丝形貌之间的联系。在二者复合溶液中存在一个临界赖氨酸相对酰胺的重复单元摩尔比Rc,高于Rc,聚赖氨酸可以显着降低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并促进无缺陷纤维的电纺,这主要归因于聚赖氨酸能够破坏聚丙烯酰胺自身的氢键网络从而提高其溶剂化能力。

张帅华[6](2020)在《应用共晶技术改善布洛芬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文中认为活性药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关键性因素。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就是通过合适的固体修饰方式来优化药物产品的各项性能,其核心内容是结晶固体的筛选和选择。药物共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成为晶体工程学研究以及制药工业关注的热点。与多晶型、溶剂化物、盐等其他固体修饰方式相比,药物共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在不改变活性药物成分自身结构的前提下,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溶出速率、稳定性等,最终实现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使药物发挥出更好的疗效。本文选择了难溶性药物布洛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共晶开发,旨在改善布洛芬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布洛芬分子中含有一个羧基官能团,根据超分子合成规则,其氢键结合方式可能为O-H?O和O-H?N等,本文选择了含有吡啶、羧基、酰胺基等官能团的23种共晶形成物(Cocrystal Former,CCF),采用结合了超声技术的溶液挥发结晶法进行布洛芬共晶的筛选。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SCXRD)、X-射线粉末衍射法(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IR)、核磁共振光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元素分析法(Elemental Analysis,EA)对共晶的形成、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共晶在水中的溶解度、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利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代替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考察了共晶与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共晶与白蛋白的结合方式、结合常数、作用力类型等,推断共晶进入体内后随血液运输和分布的过程。提高药物溶解性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所以本文对布洛芬共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考察。采用单次灌胃给药的方式分别给予大鼠布洛芬和布洛芬共晶,根据24h内的血药浓度计算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共晶组与布洛芬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验证合成共晶后是否能够提高布洛芬的生物利用度。最终本文通过结合超声技术的溶液挥发结晶法成功制备了布洛芬-异烟酰胺共晶和布洛芬-2-吡啶甲酰胺共晶。DSC和PXRD结果显示形成了新的晶相,TGA结果证明产物中不含有水和有机溶剂,SCXRD结果显示布洛芬的羧基和异烟酰胺的吡啶氮之间形成了氢键(O-H?N),IR、NMR及EA结果显示布洛芬和2-吡啶甲酰胺之间的氢键可能形成于羧基和酰胺基或吡啶之间,两者的化学计量比为布洛芬:2-吡啶甲酰胺=1:2。水溶液中的溶解性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共晶均提高了布洛芬的溶解度,且没有影响其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共晶依然能够与血浆蛋白形成复合物,发生静态猝灭,两者之间作用力类型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共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共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AUC(0-)∞</sub>)和达峰浓度(Cmax)与布洛芬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两共晶组与布洛芬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48.12%和183.69%,均明显提高了布洛芬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布洛芬共晶的设计、筛选、合成、表征及性质测定的方法,成功获得了两种布洛芬共晶。通过研究发现,本文中合成的两种布洛芬共晶均可以有效改善原料药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固体修饰方式。本文对共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共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共晶的研究领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高进浩[7](2020)在《长链烷基疏水聚合物分子设计合成、溶液自组装及润湿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致密油开发过程中通过压裂液携带支撑剂,实现储层缝网改造的目的,压裂液的性能直接影响储层的开发程度,其中滑溜水压裂液由于其低摩阻、高携砂、低伤害的性能特点,近年来得到推广应用。一般使用大分子聚丙烯酰胺作为滑溜水压裂液主要添加剂,聚丙烯酰胺的类型及结构特点影响了压裂液的性能。疏水缔合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了溶液良好的黏弹性,作为滑溜水压裂液使用,具有低成本、低摩阻、高携砂的特点。常用疏水缔合聚合物受离子类型、疏水基团种类的影响,性能差异明显。阳离子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能力强,但其溶解能力差,很难满足压裂液快速溶解增稠的技术要求。阴离子疏水缔合聚合物溶解能力较好,缔合作用强,但对盐离子敏感,尤其二价盐离子,对水质要求较高,应用推广受限。两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能力强,具有一定的耐盐性能,具备作为滑溜水压裂液应用的潜力,然而分子结构中疏水侧链类型的差异,导致此类聚合物缔合能力、耐盐性能与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能力差别明显。因此,开发一种溶解增稠性能好、耐盐能力突出、溶液缔合作用强、并适用于致密油滑溜水压裂液的缔合聚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首先进行不同疏水单体改性聚合物的制备,通过其分子结构及溶液性能的特点比较,筛选出目标功能性疏水单体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烷基长链疏水单体合成一系列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探讨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结构及溶液性能递变规律的相关性,并研究疏水碳链结构配比变化,对目标产物性能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合成了不同长短配比的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并研究其溶液性能,并通过其与表面活性剂的溶液自组装得到凝胶网络,并对自组装凝胶的网络形貌、流变性能以及降解后溶液润湿性进行考察,并对其润湿岩心表面的机理、自组装凝胶形成过程及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进行了长链烷基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工业放大实验,同时将其用于滑溜水压裂液矿场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合成、结构表征及溶液性能。通过疏水单体结构变化,制备含有不同疏水链结构缔合聚合物,并对产物分子结构及溶液性能对比,优选出长链烷基疏水单体作为疏水基团。系列缔合聚合物均为非晶结构,疏水链结构越复杂,聚合物大分子相互缠绕越紧密,热力学分解温度越高。随着EHMA、SMA、DOAAC疏水链长的增加,分子内部缔合作用增强,相态更加稳定。产物分子量受单体结构中刚性基团及疏水链长增加的影响,单体聚合竞聚率降低,共聚能力增强,分子量减小。EHMA-PAM、SMA-PAM、DOAAC-PAM 的 CAC 值分别为 0.8%、0.5%、0.4%。DOAAC-PAM为两性缔合聚合物,溶解速度快,在水溶液中增稠能力、缔合作用较强,在盐离子溶液中,黏度保持率高,耐盐性能好。经过长链烷基疏水改性的聚合物可用于滑溜水压裂液的制备。第二部分,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分子合成、结构表征及性能。通过调整长链烷基疏水单体碳链结构,制备系列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并探究产物结构及溶液性能递变规律。产物DDAAC-PAM、DMAAC-PAM、DHAAC-PAM缔合作用较弱,为黏性体结构。DOAAC-PAM、DD22AAC-PAM缔合作用强,为弹性体结构。疏水链R值增加,大分子线性程度减弱,无规则缠绕程度增加,分子骨架变宽,形成强缔合结构,临界缔合胶束浓度降低,耐盐能力增强。疏水缔合聚合物经过疏水碳链配比调整,溶液表观黏度增大,临界缔合胶束浓度降低,产物降解后溶液表界面活性提高,润湿能力增强,岩心伤害率降低。第三部分,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设计合成及溶液性能评价。考虑到产物的缔合性能,降解后溶液的表界面活性、润湿性等因素,利用优选出的疏水碳链结构,制备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FGP结构中疏水链在主分子上排列方式发生变化,CAC值降低,分子链在水溶液中结构重组,疏水碳链排布发生变化,缔合动能增高,疏水微区密度增大。FGP溶液表观黏度增幅明显,耐温、耐剪切性能优良,触变性强,盐水中黏度保持率高。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结构类表面活性剂结构,溶液中小分子协同增效降低溶液表/界面张力,提高表界面活性。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具备了强缔合作用、降解后高表面活性、优良的润湿性及低伤害的特点。第四部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诱导疏水分子链自组装,自组装过程控制及自组装凝胶FSGP性能评价。优选出适用于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组装的表面活性剂CTAB,并用于自组装凝胶的制备,对自组装凝胶FSGP进行过程调控及组装机理研究。CTAB诱导疏水链分子组装,“疏水微区”结构消失,分子链间的拉力增强,形成“渔网”状结构,溶液自组装结构保持平衡,溶液中胶束聚集状态改变,均方回转半径Rg、流体力学半径Rh值先减小后增大。大分子链数目增多,CTAB胶束聚集数(N)增大。FSGP凝胶耐温性、抗剪切、触变性、黏弹性、耐盐性等性能提升明显。FSGP降解后溶液的润湿能力强,伤害率低,大分子断裂形成的小分子类表面活性剂结构与CTAB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第五部分,自组装凝胶FSGP润湿机制构筑及润湿性能评价。对制备的自组装凝胶FSGP降解后溶液的表界面活性、润湿性、伤害性等分析,探究FSGP凝胶降解后溶液润湿作用,对降解后溶液微观结构、润湿机理进行研究。FSGP凝胶降解后形成“棒状”胶束,“渔网”状结构消失,组装点堆积,大分子断裂形成以疏水链为亲油基、阴离子基团为亲水基的类表面活性剂结构。降解后溶液毛细管润湿能力强,砂岩经过浸泡后,接触角值为146°,岩心表面电位值增大,形成电荷吸附,吸附后孔隙度缩小,孔隙尺寸降低。FSGP降解后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低,表面张力(γLV)低,粘附力(γLVcosθ)、粘附功(WA)小,分子吸附阻力低,形成双分子层吸附。FSGP凝胶降解后,通过阴离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与CTAB协同增效,改变溶液表/界面张力,促使小分子在介质中“自吸-吸附-剥离-吸附”,实现润湿性反转。第六部分,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中试生产及致密油矿场试验。通过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工业化中试生产及矿场试验,优化FGP产物制备工艺,对制备的中试产物进行致密油矿场试验。中试产物FGP性能优良,可实现高携砂、充分造缝的效果,降低管线摩阻性能强。直井施工后试油初期产量6.3t/d,开始阶段试验井的产油量多,大约为10.5t/d,正常开采六个月后,原油产量增多,大约为12.64t/d,初步试验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水平井初期投产产油量大约为27.6 t/d,综合含水率为51.8%。后期产量逐渐提升,产油量31 t/d,含水率31.2%。FGP具备了规模化工业生产及作为滑溜水压裂液添加剂的应用潜力。

陈曦[8](2019)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介导的水相聚合诱导自组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诱导自组装(PISA)是近年来高分子合成与自组装领域的重要前沿技术,它是在聚合反应制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同时发生原位自组装。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组装体高浓度、形貌可控的简单制备。然而,PISA的原理要求单体可溶而聚合物不溶。这极大地限制了PISA方法单体/溶剂体系的选择。为了拓展PISA单体/溶剂的选择范围,特别是水相体系的单体选择,本论文发展了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通过形成主客体复合物增加单体的溶解性,我们实现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等多种疏水单体的水相分散聚合PISA。通过PISA中的动力学控制,本方法可大量制备均一的纳米管,并实现一维长度调控。我们也使用了液晶性偶氮苯单体制备了立方体形状的组装体,证明了这种方法可一步将疏水功能单体引入水相PISA体系,制备高浓度组装体。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以甲基-β-环糊精(CD)作为主体分子,疏水单体苯乙烯(St)为客体分子,研究了主客体相互作用介导的水相分散聚合PISA。我们系统地研究了CD/St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主客体复合物的水溶性、水溶液中的分散聚合PISA及CD对组装体形貌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调控PS的聚合度,实现了动力学控制的形貌纳米管、纳米片的一步简单制备。通过纳米管生成的动力学研究揭示了PISA过程中动力学对形貌转变的影响。(2)进一步研究了PISA体系中内在的聚合动力学对组装体过程的调控,通过对聚合速率的调控,实现了尺寸均一、长度可控的一维组装体的大量制备。系统研究了引发剂、聚合温度、聚合速率等聚合反应条件对原位自组装和组装形貌转变路径的调控。建立模型解释了聚合速率对组装体融合及组装体形貌转变的调控机理。通过引发剂的选择,可以简单实现PISA过程中组装体融合的调控,调控组装体聚集数,实现对组装体形状和尺寸的调控。(3)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多种疏水单体,包括多种(甲基)丙烯酸酯、偶氮苯单体和含氟功能单体。研究了偶氮苯单体的PISA,一步制备了刺激响应性立方体组装体。证明了主客体相互作用介导的水相分散聚合PISA可以拓展并适用于多种疏水单体,这种方法可以一步将疏水功能单体引入PISA体系,制备高浓度功能组装体。

夏稳[9](2019)在《吡啶/咪唑类鳌合配体与过氧钒化合物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钒被发现后,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独特性,备受科学工作者的青睐,在医学和化学方面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利用氢谱、碳谱、钒谱、二维谱、固体核磁、X单晶衍射、变温核磁和理论计算等分析方法,探索过氧钒[OV(O2)2(D2O)]-/[OV(O2)2(HOD)]-(简写为bpV)与吡啶/咪唑类鳌合配体在反应前后各种物种的变化,并进行物种归属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相互作用的反应模式,其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偏钒酸铵(NH4VO3)和咪唑-4-甲酰胺(ima)在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发生配位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双过氧钒配合物,并使用X单晶衍射表征晶体结构为[NH4][VO(O2)2(ima)](1)。相邻的晶体单体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构建3-D超分子骨架。本论文利用氢谱、碳谱、钒谱、二维谱和变温NMR等谱学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组成和变化。根据NMR实验结果,在水溶液中观察到一对异构体(异构体A和B),这归因于金属中心和配体之间的不同类型的配位模式;异构体B(主要产物)具有与晶体相同的配位结构。51V NMR实验与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一起表明,异构体A是六配位的过氧钒物种,而异构体B是七配位的。2.为探索2-(1H-咪唑-2-基)吡啶(Him-py)与钒的配位方式。通过偏钒酸铵(NH4VO3)和2-(1H-咪唑-2-基)吡啶(Him-py)在甲醇水溶液中的配位反应合成了六配位配合物物,采用X单晶衍射确定结构为:cis-[VO2(Him-py)(im-py)(H2O)2]2?3H2O(2)。它属于单斜空间群P21/n,a=8.0756(6)?,b=19.3531(15)?,c=11.4433(8)?,β=106.905(2)°,V=1711.2(2)?3,Z=2。晶体结构表明,六配位钒与两个顺式氧化配体和两个二齿配体Him-py和im-py结合。有趣的是,当将晶体2加入到过氧化氢中时,得到过氧钒化合物{(H2im-py)[OV(O2)2(Him-py)]}2(3),其属于单斜晶空间群C/c,a=17.627(5)?,b=22.905(6)?,c=13.918(4)?,β=127.311(6)°,V=4470(2)?3,Z=8,晶体由一个七配位的过氧钒(V)离子,一个Him-py和一个H2im-py配体组成。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晶体2在氧化溴化中对苯酚/苯胺类化合物的催化活性,以模拟溴过氧化物酶反应性。3.为探索取代基团对反应平衡的影响,本论文以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为配体,利用氢谱、碳谱、钒谱、二维谱和变温核磁等谱学方法,研究它们与过氧钒(V)配合物[OV(O2)2(D2O)]-/[OV(O2)2(H2O)]-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3-氨甲基吡啶与bpV的相对反应性为是N-(吡啶-3-基甲基)乙酰胺≈N-(吡啶-3-基甲基)丙酰胺>N-(吡啶-3-基甲基)新戊酰胺>叔丁基(吡啶-3-基甲基)氨基甲酸酯。竞争性配位导致形成一系列新的六配位过氧钒物种[OV(O2)2L]-(L为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密度泛函计算结果表明,溶剂化效应在这些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这也为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的相对反应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王玲[10](2019)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星形水溶性聚合物》文中研究说明星形聚合物具有紧密的三维核壳结构,是一类特殊的支化大分子,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目前,通过可控自由基聚合技术可以制备具有不同尺寸和功能的星形聚合物。本文结合聚氧乙烯甘油醚(Gly)和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端基可进行功能基转化的特点,采用2-溴异丁酰溴(BIBB)对其端基进行改性,合成了系列水溶性星形支化大分子引发剂,并将该系列引发剂用于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法(SET-LRP)制备水溶性星形聚合物,分析星形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研究聚合反应工艺条件、刺激响应性星形聚合物响应行为,构建星形聚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PDMAEMA)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水凝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溴化亚铜/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CuBr/Me6TREN)原位歧化得到的初生零价铜(Cu0)及二价铜与配体的络合物(CuⅡBr2/Me6TREN)为催化体系,通过Gly与BIBB的酰化反应合成了水溶性三臂引发剂Gly-Br3,并以此在纯水溶剂中引发丙烯酰胺(AM)的SET-LRP均聚合及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 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的SET-LRP共聚合,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催化体系配比及引发剂类型对AM均聚合的影响,CuBr与Me6TREN的摩尔比以1.5:1为宜,水溶性引发剂适合在低温条件下引发AM的SET-LRP,而对于油溶性引发剂则相反。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引发剂浓度和CuBr/Me6TREN配比对AM、Na AMPS及NVP共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n([M]0/[M])随时间呈线性增加,符合活性聚合特征,低温更有利于本实验条件下进行活性可控聚合反应;随着引发剂浓度及CuBr/Me6TREN摩尔比增大,单体转化率和分子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共聚物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耐温抗盐性能,有望应用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2)采用SET-LRP法在水溶液中合成含纳米二氧化硅的新型星形水溶性共聚物。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催化剂、配体和改性纳米SiO2(NSFM)的含量、单体摩尔比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采用FT-IR和1H NMR对制备的丙烯酰胺共聚物进行表征,用流变仪对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2功能单体成功地参与了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聚合反应的最佳物料摩尔比,即单体AM和丙烯酸钠(AANa)的总浓度为4.5 mol/L,[AM]:[AANa]:[Gly-Br3]:[CuBr]:[Me6TREN]=1687.5:562.5:1.0:2.3:1.5,单因素实验确定了NSFM的最佳用量为以上两种单体总质量的0.5%。对纳米SiO2改性的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当剪切速率超过临界值(100 S-1)时,星形共聚物表现出剪切增稠的流变性能,实验还发现AM/DMAEMA/NSFM表现出较好的耐温和抗盐性。(3)为了有效合成热响应性星形聚丙烯酰胺,研究了AM与双丙酮基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MPAD)的SET-LRP共聚合,通过1H NMR、FT-IR、GPC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在0℃条件下,以Gly-Br3为引发剂,CuBr/Me6TREN原位歧化得到的初生Cu0及CuⅡX2/L为催化体系,聚合反应呈现典型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特征。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及催化体系的浓度对AM与MPAD共聚合控制性的影响:随着MPAD用量的增加,链增长速率常数kpapp逐渐减小;随着引发剂浓度及CuBr/Me6TREN摩尔比的增大,转化率及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浊度法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水溶性星形共聚物的响应行为。通过改变无规共聚物中MPAD的进料比,可以调节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且星形P(AM-co-MPAD)具有优异的高温黏度保留率。(4)以HPEI与BIBB之间的酰基化反应制备系列支化度水溶性大分子引发剂,在0℃条件下,成功实现了DMAEMA的水相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通过GPC、FT-IR、1H-NMR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DMAEMA/H2O(v/v)对聚合反应有影响,其配比存在最优值,聚合动力学呈一级线性关系,具有活性可控的典型特征。用浊度法研究了不同臂数星形PDMAEMA的响应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支化度的增大,星形PDMAEMA的LCSTs值降低,溶液相态变化显着。以不同支化度星形PDMAEMA与HPAM共混构筑水凝胶溶液体系,考察了PDMAEMA结构对HPAM水溶液黏度及黏度保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PDMAEMA可提高HPAM水溶液的黏度,随着PDMAEMA支化度的增加,增黏能力提高。与HPAM相比,PDMAEMA/HPAM水凝胶溶液体系表现出优良的耐温、抗盐及抗剪切能力。(5)以Gly-Br3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的SET-LRP,通过扩链反应(DP=120-360)研究了这一聚合反应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在30 min内可达100%且聚合产物分子量分布(PDI)小于1.18。为了证明这一方法可制备多嵌段刺激响应性的共聚物材料,通过连续加料链延伸的方法,分别加入温敏单体NIPAM,温度及pH双重刺激响应单体DMAEMA,生物相容性单体NVP,合成了嵌段聚合物PNIPAM120-b-PDMAEMA120-b-PNVP36,产物只需要在最后一步提纯,链延伸后的PDI均小于1.20。用1H NMR、FT-IR和GPC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所得的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用浊度法、动态光散射仪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嵌段星形共聚物的响应行为。随着pH值的降低,嵌段星形共聚物的临界溶解温度升高。当pH=3.0时,共聚物表现出弱的热响应行为,随着pH值的增加(pH=8.6和10.0),嵌段星形共聚物表现出强的热响应行为,可形成较大的球形胶束及囊泡。

二、丙酰胺与羧酸在水溶液中的体积相互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酰胺与羧酸在水溶液中的体积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双羧基型阴离子单体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丙烯酰胺的定义及分类
        1.2.1 聚丙烯酰胺的定义
        1.2.2 聚丙烯酰胺的分类
    1.3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
        1.3.1 水溶液聚合
        1.3.2 反相乳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
        1.3.3 分散聚合
        1.3.4 悬浮聚合
        1.3.5 模板聚合
    1.4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1.4.1 聚丙烯酰胺在污水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2 聚丙烯酰胺在油田开采方面的应用
        1.4.3 聚丙烯酰胺在造纸方面的应用
        1.4.4 聚丙烯酰胺在煤炭浮选方面的应用
    1.5 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1.5.1 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5.2 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5.3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1.5.4 两性聚丙烯酰胺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2章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4 转化率测定
        2.2.5 特性黏数的测定
        2.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2.2.7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过硫酸钾浓度对 PAM 特性粘数的影响
        2.3.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PAM特性黏数的影响
        2.3.3 V-50 浓度对PAM特性粘数的影响
        2.3.4 pH值对PAM特性粘数的影响
        2.3.5 最佳条件合成工艺
    2.4 非离子PAM的红外光谱表征及APA的核磁氢谱表征
    2.5 小结
第3章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APA)的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4 转化率测定
        3.2.5 特性黏数的测定
        3.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3.2.7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3.2.8 絮凝性能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过硫酸钾浓度对 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P(AM-APA)特性黏数的影响
        3.3.3 V-50 浓度对 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4 单体浓度对 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5 APA的用量对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6 pH值对P(AM-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3.3.7 最佳条件合成工艺
    3.4 阴离子型聚合物P(AM-APA)的表征
    3.5 絮凝性能的研究
        3.5.1 PAC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3.5.2 P(AM-APA)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3.5.3 pH值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两性聚丙烯酰胺P(AM-DAC-APA)的合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4 转化率测定
        4.2.5 特性黏数的测定
        4.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4.2.7 聚合物的核磁氢谱测试
        4.2.8 絮凝性能的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KPS浓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对P(AM-DAC-APA)特性黏数的影响
        4.3.3 V-50 浓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4 单体浓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5 功能单体的用量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6 DAC与 APA的摩尔比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7 初始温度对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8 pH 值对 P(AM-DAC-APA)特性粘数的影响
        4.3.9 最佳条件合成工艺
    4.4 两性聚合物P(AM-DAC-APA)的表征
    4.5 絮凝性能的研究
        4.5.1 PAC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4.5.2 P(AM-DAC-APA)加入量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4.5.3 pH值对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目前存在问题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油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囊泡的制备及其在包封烟酰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脂肪酸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1.1.1 脂肪酸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1.1.2 脂肪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1.1.2.1 脂肪酸盐的溶解性
        1.1.2.2 脂肪酸盐的自组装
        1.1.3 脂肪酸自组装结构的影响因素
        1.1.3.1 pH的影响
        1.1.3.2 温度效应
    1.2 脂肪酸囊泡概述
        1.2.1 脂肪酸囊泡的稳定性
        1.2.2 脂肪酸囊泡的制备方法
        1.2.2.1 薄膜水化法
        1.2.2.2 自组装形成法
        1.2.2.3 基底效应法
        1.2.2.4 电形成方法
    1.3 油酸囊泡在药物包封和释放中的应用
        1.3.1 油酸囊泡的药物包封作用
        1.3.2 油酸囊泡的药物释放作用
        1.3.3 油酸囊泡在透皮传递中的应用
    1.4 羧甲基纤维素钠概述
    1.5 烟酰胺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概述
        1.5.1 化妆品美白成分概述
        1.5.2 烟酰胺的物化性质及美白机理
        1.5.3 烟酰胺在化妆品中的研究现状
    1.6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溶液聚集行为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复合溶液的配制
        2.2.3 复合溶液聚集体的表征及分析
        2.2.3.1 浊度测定
        2.2.3.2 表面张力测试
        2.2.3.3 TEM测试
        2.2.3.4 DLS和Zeta电位测试
        2.2.3.5 电导率的测定
        2.2.3.6 红外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溶液的外观及浊度分析
        2.3.2 复合溶液的表面张力分析
        2.3.3 复合溶液的TEM分析
        2.3.4 复合溶液的DLS分析
        2.3.5 复合溶液的Zeta电位分析
        2.3.6 复合溶液的电导率分析
        2.3.7 复合溶液中不同聚集体的作用力与形成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囊泡的制备及稳定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SO/CMC复合囊泡溶液的配制
        3.2.3 SO/CMC复合囊泡的表征
        3.2.3.1 pH值的测定
        3.2.3.2 浊度测定
        3.2.3.3 TEM测试
        3.2.3.4 DLS与Zeta电位测试
        3.2.3.5 红外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SO/CMC复合囊泡的pH窗口研究
        3.3.1.1 复合囊泡pH窗口的确定
        3.3.1.2 复合囊泡的Zeta电位测定
        3.3.1.3 组分摩尔比对复合囊泡pH窗口的影响
        3.3.2 复合囊泡的形貌及粒径分析
        3.3.3 复合囊泡的红外分析及形成机理
        3.3.4 壁材浓度对复合囊泡的影响
        3.3.5 复合囊泡的稳定性分析
        3.3.5.1 温度变化稳定性
        3.3.5.2 储存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囊泡在包封烟酰胺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包封烟酰胺的复合囊泡溶液的配制及表征
        4.2.2.1 缓冲溶液的配制
        4.2.2.2 包封烟酰胺复合囊泡的制备
        4.2.2.3 TEM测试
        4.2.2.4 DLS和Zeta电位测试
        4.2.2.5 红外测试
        4.2.3 烟酰胺标准曲线绘制
        4.2.4 烟酰胺的包封和释放行为
        4.2.4.1 烟酰胺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4.2.4.2 烟酰胺在复合囊泡中的释放行为
        4.2.4.3 烟酰胺释放动力学模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烟酰胺的吸收曲线与标准曲线
        4.3.2 包封烟酰胺的复合囊泡TEM及DLS表征
        4.3.3 烟酰胺的红外光谱图
        4.3.4 烟酰胺在复合囊泡中的稳定性分析
        4.3.5 烟酰胺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4.3.5.1 烟酰胺浓度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
        4.3.5.2 壁材浓度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
        4.3.6 烟酰胺的释放行为研究
        4.3.6.1 烟酰胺在不同温度时的释放曲线
        4.3.6.2 烟酰胺在不同pH时的释放曲线
        4.3.7 烟酰胺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4.3.7.1 烟酰胺在不同温度下的释放动力学模拟
        4.3.7.2 烟酰胺在不同pH下的释放动力学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一种新型凝胶电泳技术05SAR-PAGE的建立、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概述
        1.1.1 蛋白质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
        1.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形成机理
        1.1.3 电泳迁移率的影响因素
        1.1.4 蛋白质及多肽的凝胶电泳技术及检测
        1.1.5 非变性凝胶电泳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念
        1.2.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2.3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2.4 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行为
        1.2.5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蛋白质聚合体概述
        1.3.1 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分类及其生物学意义
        1.3.2 蛋白质聚合体的鉴定方法
    1.4 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概述
        1.4.1 核磁共振的原理
        1.4.2 常见的核磁共振观测参数
        1.4.3 液体NMR技术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应用
第2章 SAR溶液构象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样品的配制
        2.2.3 NMR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R在溶液中存在两种构象
        2.3.2 SAR的临界胶束浓度
    2.4 小结
第3章 SAR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蛋白质样品制备
        3.2.3 NMR实验
        3.2.4 凝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蛋白质对SAR的结合无构象选择性
        3.3.2 0.05% w/v SAR对蛋白质的结构影响温和
        3.3.3 SAR与蛋白质结合比例的探究
    3.4 小结
第4章 05SAR-PAGE在一维电泳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
        4.2.4 制备细胞裂解液
        4.2.5 制备全膜裂解液
        4.2.6 Western Blotting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05SAR-PAGE分离蛋白质寡聚体
        4.3.2 05SAR-PAGE分离蛋白质修饰态
        4.3.3 05SAR-PAGE结合Western Blotting实验
    4.4 小结
第5章 二维05SAR/SDS-PAGE鉴定CPXA的复合物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5.2.3 BCA法测蛋白质浓度
        5.2.4 2D 05SAR/SDS-PAGE凝胶电泳策略
        5.2.5 质谱测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全膜裂解液的蛋白质浓度测定
        5.3.2 05SAR-PAGE鉴定膜裂解液中CpxA的复合物
        5.3.3 2D 05SAR/SDS-PAGE鉴定膜裂解液中CpxA的复合物
        5.3.4 质谱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改良SAR的结构
        6.2.2 05SAR-PAGE用于鉴定原位水平的蛋白质低聚态及修饰态
        6.2.3 05SAR-PAG与二维电泳、质谱相结合用于鉴定大分子复合物
参考文献
附录A 全文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B 05SAR/SDS-PAGE中CPXA复合物质谱鉴定结果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钯催化异腈参与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注释
1 绪论
    1.1 多组分反应的概述
    1.2 异腈化学简介
        1.2.1 异腈的结构
        1.2.2 异腈的性质
        1.2.3 异腈的制备
    1.3 异腈作为C1合成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1 异腈参与的氰基化反应
        1.3.2 异腈参与的酰胺化反应
        1.3.3 异腈参与的亚胺化反应
        1.3.4 异腈参与的羰基化反应
        1.3.5 异腈参与的经典多组分反应
    1.4 酰亚胺的合成
        1.4.1 酰卤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2 酸酐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3 羧酸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4 一氧化碳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4.5 异腈参与的酰亚胺的合成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2 钯催化异腈、卤代苯、羧酸三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的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反应条件筛选
    2.4 底物普遍适用性研究
    2.5 可能的反应机理
        2.5.1 非环酰亚胺的可能反应机理
        2.5.2 环状酰亚胺的可能反应机理
    2.6 实验部分
        2.6.1 仪器与试剂说明
        2.6.2 底物的制备
        2.6.3 底物的表征
        2.6.4 产物的合成
        2.6.5 产物的表征
    2.7 本章小结
3 钯催化异腈参与配体控制的高化学选择性合成酰亚胺的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路
    3.3 反应条件筛选
    3.4 底物普遍适用性研究
        3.4.1 关环产物3-4的普遍适用性研究
        3.4.2 不关环产物3-5的普遍适用性研究
    3.5 反应机理的探讨
        3.5.1 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化学选择性的研究
        3.5.2 可能的反应机理
    3.6 实验部分
        3.6.1 仪器与试剂
        3.6.2 底物的制备
        3.6.3 底物的表征
        3.6.4 产物的合成
        3.6.5 产物的表征
    3.7 本章小结
4 钯催化异腈、2-碘苯胺、羧酸三组分合成不对称二酰胺的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路
    4.3 反应条件筛选
    4.4 底物普遍性适用研究
    4.5 可能的反应机理
    4.6 实验部分
        4.6.1 仪器与试剂
        4.6.2 底物的合成
        4.6.3 产物的合成
        4.6.4 产物的表征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聚丙烯酸/酰胺及其复合水溶液结构、流变及电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分子溶液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中性高分子溶液
        1.1.2 聚电解质溶液
        1.1.3 离聚物溶液
        1.1.4 高分子复合溶液
    1.2 高分子溶液与静电纺丝
        1.2.1 中性高分子溶液静电纺丝
        1.2.2 聚电解质溶液静电纺丝
        1.2.3 离聚物溶液静电纺丝
        1.2.4 高分子复合溶液静电纺丝
    1.3 研究动机和目的
第2章 研究方法及原理
    2.1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
        2.1.1 非对称流场流分离装置
        2.1.2 测试原理
    2.2 流变测试
        2.2.1 稳态剪切原理
        2.2.2 振荡剪切原理
    2.3 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
        2.3.1 实验装置简介
        2.3.2 小角X散射应用原理
第3章 聚丙烯酰胺与聚丙烯酸分子量测定及稀溶液构象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A在NaCl溶液中的动态光散射测试
        3.3.2 PAA溶液的折光指数
        3.3.3 PAA在NaCl溶液中的AF4-MALLS测试
        3.3.4 PAA在NaCl溶液中的构象
        3.3.5 PAAm分子量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丙烯酸-Fe~(3+)复合溶液的结构、溶胶-凝胶转变及相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准备
        4.2.2 仪器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A水溶液的黏度
        4.3.2 PAA-Fe~(3+)复合溶液结构及性质
        4.3.3 PAA-Fe~(3+)复合可逆凝胶的结构及动力学性质
        4.3.4 PAA-Fe~(3+)复合体系相图
        4.3.5 聚丙烯酰胺羧基残留的流变学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丙烯酰胺-聚赖氨酸复合溶液的结构、流变及电纺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Am和ePL溶液性质
        5.3.2 PAAm-ePL复合物结构
        5.3.3 PAAm-ePL复合物水溶液的流变行为
        5.3.4 PAAm-ePL复合物电纺丝
        5.3.5 PAAm-ePL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及讨论
    5.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应用共晶技术改善布洛芬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布洛芬共晶的制备、表征及性质测定
    试剂与仪器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方法
        1 布洛芬共晶的筛选与制备
        2 布洛芬共晶的表征
        2.1 X-射线粉末衍射
        2.2 X-射线单晶衍射
        2.3 热分析
        2.4 元素分析
        2.5 核磁共振
        2.6 红外光谱
        3 布洛芬共晶的性质实验
        3.1 液相条件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布洛芬及共晶在水中稳定性的测定
        3.3 布洛芬及共晶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
        3.4 布洛芬及共晶在水中溶解度的测定
    结果
        1 布洛芬共晶的筛选与制备
        2 布洛芬共晶的表征
        2.1 X-射线粉末衍射
        2.2 X-射线单晶衍射
        2.3 热分析
        2.4 IBU-2PA的元素分析
        2.5 IBU-2PA的核磁共振检测
        2.6 布洛芬共晶的红外光谱检测
        3 布洛芬共晶的稳定性实验
        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布洛芬及共晶在水中稳定性的测定
        3.3 布洛芬及共晶在人工胃液中稳定性的测定
        4 布洛芬共晶的溶解度实验
    讨论
第二部分 布洛芬共晶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
    试剂与仪器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方法
        1 溶液的配制
        2 荧光猝灭光谱的测定
        3 能量转移及结合距离的测定
    结果
        1 荧光猝灭光谱
        2 荧光猝灭类型
        3 表观结合常数
        4 作用力类型
        5 能量转移和作用距离
    讨论
第三部分 LC-MS/MS法测定布洛芬及其共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试剂与仪器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动物
    方法
        1 溶液的配制
        2 血浆的处理方法
        3 测定方法
        4 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布洛芬方法的验证
        4.1 标准曲线的建立
        4.2 定量下限的确定
        4.3 精密度
        4.4 基质效应
        4.5 提取回收率
        4.6 稳定性
        5 布洛芬及共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1 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取血浆
        5.2 大鼠给药后血浆样品处理及测定
        5.3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结果
        1 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布洛芬方法的验证
        1.1 标准曲线的建立
        1.2 定量下限的确定
        1.3 精密度
        1.4 基质效应
        1.5 提取回收率
        1.6 稳定性
        2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长链烷基疏水聚合物分子设计合成、溶液自组装及润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致密储层特点
    1.3 致密油压裂工艺
    1.4 聚合物压裂液
        1.4.1 瓜胶压裂液
        1.4.2 滑溜水压裂液
    1.5 VES压裂液
    1.6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压裂液
    1.7 聚丙烯酰胺的类型及应用
        1.7.1 耐温聚丙烯酰胺
        1.7.2 耐盐聚丙烯酰胺
        1.7.3 两性聚丙烯酰胺
        1.7.4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1.8 疏水缔合聚合物结构特点
        1.8.1 疏水缔合聚合物特征
        1.8.2 疏水改性聚合物
        1.8.3 疏水改性聚合物压裂液性能要求
        1.8.4 疏水改性聚合物制备难点
    1.9 表面活性剂自吸作用
        1.9.1 表面活性剂对自吸影响
        1.9.2 润湿性改变机理
        1.9.3 表面活性剂改变润湿性模型
    1.10 本课题的提出及目的
2 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测试方法
        2.2.3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临界缔合胶束浓度
        2.3.3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液黏度
        2.3.4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耐盐性能
    2.4 小结
3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分子设计及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制备工艺优化
        3.3.2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结构表征
        3.3.3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溶液性能
        3.3.4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耐盐性能
        3.3.5 长链烷基两性缔合聚合物SGP的疏水碳链优化
        3.3.6 不同长链烷基疏水碳链性能比较
    3.4 小结
4 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4.2.2 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结构表征
        4.3.2 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溶液性能
        4.3.3 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耐盐性能
        4.3.4 多支链两性缔合聚合物FGP的降解性能
    4.4 小结
5 自组装凝胶(FSGP)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5.2.2 自组装凝胶FSGP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自组装凝胶FSGP的结构表征
        5.3.2 自组装凝胶FSGP的组装过程调控
        5.3.3 自组装凝胶FSGP的胶束聚集特性
        5.3.4 自组装凝胶FSGP的溶液黏度
        5.3.5 自组装凝胶FSGP的流变性能
        5.3.6 自组装凝胶FSGP的黏弹性
        5.3.7 自组装凝胶FSGP的耐盐性能
        5.3.8 自组装凝胶FSGP的降解性能
    5.4 小结
6 自组装凝胶FSGP降解润湿性能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6.2.2 自组装凝胶FSGP的降解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SGP降解后的结构表征
        6.3.2 FSGP降解后分子重组
        6.3.3 FSGP降解后的溶液性能
        6.3.4 FSGP降解后的油水置换
        6.3.5 FSGP降解后在岩心表面吸附导致其岩心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
        6.3.6 FSGP降解后溶液吸附对孔隙度的影响
        6.3.7 FSGP降解后的表面吸附
        6.3.8 FSGP降解后的驱替效率
        6.3.9 FSGP降解后的润湿机制
    6.4 小结
7 疏水缔合聚合物FGP中试生产及现场试验
    7.1 引言
    7.2 疏水缔合聚合物FGP的中试流程
    7.3 疏水缔合聚合物FGP的中试工艺优化
        7.3.1 疏水缔合聚合物FGP聚合单体的溶解工艺优化
        7.3.2 疏水缔合聚合物FGP生产工艺流程优化
        7.3.3 疏水缔合聚合物FGP聚合工艺优化影响因素
    7.4 现场施工试验
        7.4.1 直井试验情况
        7.4.2 水平井试验情况
    7.5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主客体相互作用介导的水相聚合诱导自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1.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的基本原理
        1.1.2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常用参数
        1.1.3 嵌段共聚物组装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
    1.2 聚合诱导自组装
        1.2.1 水相分散聚合
        1.2.2 水相乳液聚合
        1.2.3 离子型单体的聚合诱导自组装
    1.3 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水相分散聚合
        1.3.1 环糊精/疏水单体形成主客体复合物
        1.3.2 环糊精-聚合物超分子包结复合物
        1.3.3 RAFT聚合环糊精/疏水单体复合物制备嵌段共聚物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2章 主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苯乙烯水相分散聚合PISA
    2.1 本章引论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表征方法
        2.2.3 PEG45-TTC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制备
        2.2.4 RAFT分散聚合CD/St复合物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D/St主客体复合物的水溶性
        2.3.2 CD/St复合物的水相RAFT分散聚合
        2.3.3 PEG-b-PS组装体的形貌,形貌转变
        2.3.4 组装体稳定性与动力学对组装体形貌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3章 聚合动力学对组装路径的调控
    3.1 本章引论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表征方法
        3.2.3 改变聚合速率进行水相分散RAFT聚合
        3.2.4 改变引发剂进行水相分散RAFT聚合
        3.2.5 不同长度纳米管稳定Pickering乳液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动力学对组装体形貌的调控
        3.3.2 聚合动力学对组装体形貌调控的机理描述
        3.3.3 引发剂调控聚合速率
        3.3.4 纳米管尺寸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调控
    3.4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4章 主客体相互作用实现多种疏水单体的水相PISA
    4.1 本章引论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表征方法
        4.2.3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主客体作用PISA
        4.2.4 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主客体作用水相PISA
        4.2.5 液晶偶氮苯单体的主客体作用水相PISA
        4.2.6 含氟单体的主客体作用水相PISA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主客体作用PISA
        4.3.2 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主客体作用水相PISA
        4.3.3 液晶偶氮苯功能单体的主客体作用水相PISA
        4.3.4 含氟单体的主客体作用水相PISA
    4.4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吡啶/咪唑类鳌合配体与过氧钒化合物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钒的概况
    1.2 钒化合物的溶液化学
    1.3 钒化合物的应用
        1.3.1 工业应用
        1.3.2 医学应用
        1.3.3 催化氧化的应用
    1.4 钒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
    1.5 过氧钒化合物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1.5.1 过氧钒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1.6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过氧钒化合物[NH_4][VO(O_2)_2(ima)]的晶体结构和NMR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和参数
        2.1.2 试剂及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固态结构的[NH_4][OV(O_2)_2(ima)]
        2.2.2 [NH_4][VO(O_2)_2(ima)]的~1H和~(13)C NMR研究
        2.2.3 相互作用的~(51)V NMR研究
        2.2.4 [NH_4][VO(O_2)_2)(ima)]在溶液中的配位机制
    2.3 结论
第3章 钒配合物cis- [VO_2(Him-py)(im-py)(H_2O)_2]_2·3_H2O晶体结构和催化性能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和参数
        3.1.2 试剂及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is-[VO_2(Him-py)(im-py)(H_2O)_2]_2·3H_2O(2)的晶体结构
        3.2.2 {(H_2im-py)[OV(O_2)_2(Him-py)]}2(3)的晶体结构
        3.2.3 酚醛/苯胺的溴化
    3.3 结论
第4章 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与bpV相互作用的NMR和理论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和参数
        4.1.2 试剂及制备
        4.1.3 理论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3-AcApy与 bpV相互作用的51V NMR研究
        4.2.2 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与bpV相互作用的51V NMR研究
        4.2.3 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与bpV相互作用的~1H和~(13)C NMR研究
        4.2.4 3-氨甲基吡啶衍生物与bpV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4.3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10)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星形水溶性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现状
        1.2.1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星形聚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3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
        1.3.2 pH响应性聚合物
    1.4 金属催化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进展
        1.4.1 原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1.4.2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星形P(AM-co-AMPSNa-co-NVP)的合成、表征及耐温抗盐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水溶性三臂引发剂的合成
        2.2.3 星形丙烯酰胺均聚物的合成
        2.2.4 星形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
        2.2.5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2.6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溶性三臂引发剂的化学结构分析
        2.3.2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
        2.3.3 反应条件对丙烯酰胺均聚合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条件对丙烯酰胺共聚合反应的影响
        2.3.5 星形丙烯酰胺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溶液性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纳米SiO_2改性功能单体的合成
        3.2.3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
        3.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3.2.5 产物溶液性质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析
        3.3.2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3.3.3 纳米SiO_2改性星形水溶性聚合物的溶液性质
    3.4 小结
第四章 星形P(AM-co-MPAD)的合成、表征及热响应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双丙酮基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的合成
        4.2.3 星形P(AM-co-MPAD)的合成
        4.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4.2.5 热响应行为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丙酮基丙烯酰胺大分子单体的化学结构分析
        4.3.2 星形P(AM-co-MPAD)的化学结构分析
        4.3.3 反应条件对共聚合的影响
        4.3.4 星形P(AM-co-MPAD)溶液的热响应行为
    4.4 小结
第五章 星形PDMAEMA的合成与HPAM水凝胶体系构筑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2 水溶性多臂引发剂的合成
        5.2.3 多臂星形PDMAEMA的合成
        5.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5.2.5 星形PDMAEMA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的测定
        5.2.6 星形PDMAEMA/HPAM水凝胶的制备与协同性质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溶性多臂引发剂的化学结构分析
        5.3.2 多臂星形 PDMAEMA 的结构分析
        5.3.3 星形PDMAEMA聚合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5.3.4 星形PDMAEMA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5.3.5 星形PDMAEMA与 HPAM的协同性质
    5.4 小结
第六章 星形P(NIPAM-b-DMAEMA-b-NVP)的合成与自组装性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6.2.2 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6.2.3 产物的结构表征
        6.2.4 产物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的测定
        6.2.5 自组装性质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星形聚合物的水相SET-LRP
        6.3.2 星形嵌段聚合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6.3.3 星形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丙酰胺与羧酸在水溶液中的体积相互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羧基型阴离子单体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研究[D]. 王伟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2]油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囊泡的制备及其在包封烟酰胺中的应用[D]. 郭向男. 扬州大学, 2021(08)
  • [3]一种新型凝胶电泳技术05SAR-PAGE的建立、应用及机制研究[D]. 黄丽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4]钯催化异腈参与多组分反应合成酰亚胺和二酰胺的研究[D]. 王勃.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5]聚丙烯酸/酰胺及其复合水溶液结构、流变及电纺的研究[D]. 韩迎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应用共晶技术改善布洛芬生物利用度的研究[D]. 张帅华. 青岛大学, 2020(01)
  • [7]长链烷基疏水聚合物分子设计合成、溶液自组装及润湿性能研究[D]. 高进浩.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1)
  • [8]主客体相互作用介导的水相聚合诱导自组装[D]. 陈曦. 清华大学, 2019(02)
  • [9]吡啶/咪唑类鳌合配体与过氧钒化合物相互作用研究[D]. 夏稳.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10]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法制备星形水溶性聚合物[D]. 王玲.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水溶液中丙酰胺与羧酸体积相互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