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3例大肠腺瘤临床分析

1083例大肠腺瘤临床分析

一、大肠腺瘤108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郝鹏[1](2020)在《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镜下特点、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作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癌前病变,其具有发病率高、易漏诊、易复发的特点。结直肠腺瘤经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其中HGIN异型程度及恶变率更高。HGIN是影响结直肠腺瘤治疗方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作为进展期腺瘤,与LGIN的治疗方案选择存在差异,现有的评估手段过度依赖病理结果,治疗方案易受到腺瘤切除不完整或取检不足的影响。对结直肠腺瘤术前进行上皮内瘤变程度评估尤为重要,但现阶段此方向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对于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手段以单纯切除及术后复查肠镜为主,西医方面预防术后复发的干预方法副作用较大,未做临床推广,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应用中医药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安全有效。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准确的辨证分型是保证临床疗效的根本,而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根据四诊合参人为地进行分辨,易受主观影响,缺乏客观评判标准。研究目的探究结直肠腺瘤HGIN的结肠镜下特点、病理分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根据特征对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进展程度进行初步判断,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检查、治疗与结肠镜复查方案提供参考。探究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病理分型等情况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提供客观指标,以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市二龙路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腺瘤伴发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且年龄为50岁及以上的患者。以免疫组化结果作为划分HGIN或LGIN的依据,将患者分为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若患者有多发腺瘤,同时具有HGIN和LGIN时,将患者纳入高级别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多发息肉情况、是否有蒂、腺瘤病理类型及中医证型等资料。分析性别、发病位置、充血情况、病理类型、多发息肉、是否有蒂、中医证型等与HGIN的相关性。此外,分析中医证型与发病位置、充血情况、是否多发息肉、是否有蒂等情况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资料总体情况共有325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入组,患者年龄分布在50岁-82岁,平均年龄60.04±6.80岁;男性211例,女性114例,男女性别比为1.85:1。其中高级别组158例(48.6%)、低级别组167例(51.4%)。所有患者中,发病位置分布情况:直肠152例(46.8%)>乙状结肠87例(26.8%)>降结肠57例(17.5%)>升结肠有5例(1.5%)>横结肠21例(6.5%)>回盲部3例(0.9%);腺瘤是否充血分布情况:非充血状态258例(79.4%)>充血状态67例(20.6%);是否多发息肉分布情况:多发息肉207例(63.7%)>单发息肉118例(36.3%);是否有蒂分布情况:无蒂息肉289例(88.9%)>有蒂息肉36例(11.1%);病理分型分布情况:管状腺瘤220例(67.7%)>管状-绒毛状腺瘤90例(27.7%)>绒毛状腺瘤15例(4.6%);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湿热下注证123例(37.8%)>脾气亏虚证112例(34.5%)>气滞血瘀证90例(27.7%)。2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两组不同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腺瘤病理类型、是否多发息肉及不同中医证型在高、低级别组的发病比例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结直肠腺瘤伴随多发息肉与否,并非HGIN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腺瘤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均是HGI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发病位置组中,直肠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OR值比较,直肠(1.000)>乙状结肠(0.356)>横结肠(0.270)>降结肠(0.129);直肠与升结肠、回盲部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OR值比较升结肠(1.336)>直肠(1.000)>回盲部(0.641)。腺瘤病理类型组中,绒毛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比较,管状-绒毛状腺瘤(3.730)>绒毛状腺瘤(1.000);绒毛状腺瘤与管状腺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OR值比较,绒毛状腺瘤(1.000)>管状腺瘤(0.568)。中医证型组中,湿热下注与气滞血瘀、脾气亏虚的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OR值比较,湿热下注(1.000)>脾气亏虚(0.457)>气滞血瘀(0.449)。3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不同中医证型在结直肠腺瘤发病位置、是否多发息肉、是否有蒂等情况中均无显着差异(均为P>0.05)。不同中医证型在结直肠腺瘤是否充血状态、病理分型比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且湿热下注证组在充血状态中例数显着多于气滞血瘀证组和脾气亏虚证组,同时湿热下注证组中绒毛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的例数多于其他两组。结论1 资料总体分析结论本研究发现,结直肠腺瘤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见,管状腺瘤、非充血状态、多发息肉、无蒂息肉较其它类型多见。发病在直肠的结直肠腺瘤最常见。中医证型为湿热下注证的结直肠腺瘤发病数量多于其它证型。2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论HGIN与发病位置、腺瘤充血情况、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其中发病在直肠或升结肠、腺瘤充血状态、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湿热下注型均是HGIN的独立危险因素。3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论结直肠腺瘤的不同中医证型在是否充血状态、病理分型中分布具有差异性,其中湿热下注型中充血状态、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最常见。

马晓阳,张爽,江泽友[2](2020)在《大肠肿瘤Syndecan-2基因甲基化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Syndecan-2(SDC2)基因甲基化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大肠癌及配对癌旁石蜡组织各54例以及大肠腺瘤石蜡组织30例,另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大肠癌患者粪便32例、大肠腺瘤患者粪便28例及正常人群粪便40例。通过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检测各样本中SDC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发生率,分析SDC2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不同SDC2甲基化水平大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结果 SDC2基因甲基化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 2%(46/54)、66. 7%(20/30)和5. 6%(3/54),在大肠癌患者、大肠腺瘤患者和正常人群粪便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 1%(25/32)、57. 1%(16/28)和2. 5%(1/40)。与癌旁组织比较,SDC2甲基化在大肠癌组织和大肠腺瘤组织中均更易被检测到(P=0. 000,P=0. 000); SDC2甲基化阳性率在大肠癌患者粪便和大肠腺瘤患者粪便中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粪便(P=0. 000,P=0. 000)。对于组织或粪便样本,大肠癌与大肠腺瘤SDC2甲基化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于组织和粪便样本,SDC2基因甲基化与大肠癌和大肠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 05)。与正常粪便比较,SDC2基因甲基化筛查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78. 1%和57. 1%,特异度均为97. 5%。大肠癌组织SDC2基因甲基化低水平组的中位OS为68. 0个月,与高水平组的70. 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752)。结论 SDC2基因甲基化是筛查大肠癌的有效分子标志物,但对大肠癌的预后无明显指导意义。

阿卜杜克力木·阿不都吾甫尔(Abdukerim Abduhupur)[3](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腺瘤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完善结肠镜检查的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是否发生伴有腺瘤分为腺瘤组和无腺瘤组,其中腺瘤组157例,无腺瘤组159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直肠息肉特征、血常规等,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腺瘤组和无腺瘤组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腺瘤组患者息肉大于0.5cm,息肉数量小于3个的患者例数以及发生腺瘤的患者例数,均明显高于无腺瘤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腺瘤组和无腺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和血液学数据发现,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的血液学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腺瘤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Hb A1c以及胰岛素的使用的使用,而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Hb A1c以及胰岛素的使用是导致发生结直肠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结肠腺瘤与患者的性别和糖尿病病程均有相关性,其中与糖尿病病程呈独立正相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结直肠腺瘤危害较大,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Hb A1c以及胰岛素的使用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腺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且糖尿病病程和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呈独立正相关,提示对于临床中对于伴有以上3种因素的患者应该重点完善结肠镜,对结直肠腺瘤的预防及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谢丹阳,吴斌文,李东风[5](2017)在《衰老标志物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衰老标志物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及P16INK4A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A-β-gal染色法和免疫组织法分别检测30例大肠腺瘤及腺瘤旁正常组织、48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A-β-gal及P16INK4A的表达。分析和比较不同病理特征的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SA-β-gal和P16INK4A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腺瘤组织中SA-β-gal和P16INK4a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癌组织及腺瘤旁正常组织,大肠癌组织中SA-β-gal和P16INK4a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SA-β-gal在绒毛管状腺瘤、>1 cm的腺瘤、进展期腺瘤中低表达,在低分化腺癌、有远处转移、Ⅳ期的大肠癌中低表达。P16INK4a在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大肠癌中高表达。结论 SA-β-gal及P16INK4a在不同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提示细胞衰老可能作为抑制途径参与到腺瘤发生癌变的过程中。推测SA-β-gal的检测可能作为预警高风险癌前病变的标志物,P16INK4a可作为大肠癌预后良好的指标。

张德志[6](2017)在《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影响其复发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水市中医医院行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的1 0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复发率,对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本)行单因素描述,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025例患者中有277例复发,复发率为27.02%。大肠腺瘤息肉复发中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腺瘤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处、腺瘤基底部无蒂、肠道清洁为Ⅱ级、高级别瘤变、整块切除和绒毛状腺瘤等患者的复发率相比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腺瘤位于升横结肠、基底部有蒂及亚蒂、肠道清洁为Ⅰ级、低级别瘤变、部分切除和管状腺瘤患者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复发的因素为腺瘤类型(OR=3.531)、瘤变程度(OR=1.258)、腺瘤基底部(OR=2.331)、年龄(OR=1.282)、腺瘤直径(OR=6.298)、肠道清洁度(OR=1.295)和腺瘤个数(OR=3.386)。结论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

王志英[7](2017)在《下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病理及癌变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析大肠息肉(Colorectalpolyps CR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大肠腺瘤(Colorectal CRA)发生的相关因素、内镜及大肠息肉的癌变特点,为及早发现CRP以及对治疗、防止大肠癌的产生提供科学根据。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6年1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消化系病科住院并行肠镜检查的患者,镜下诊断为大肠息肉者529例,以上病例均由两位有经验的病理科医师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其中包括腺瘤性息肉174例,非腺瘤性息肉346例,癌变19例,并选取同期行肠镜检查正常者251例。详细并准确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基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相关病史包括:就诊时相关症状、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血脂情况、地域、CEA等;并详细记录CRP患者的肠镜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包括具体解剖部位、数量、直径、病理类型。比较CRP组与正常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相关病史间的差异,并将大肠息肉进一步分为腺瘤性息肉组及非腺瘤性息肉组,比较两者在年龄、性别及相关病史及内镜下特点的差异,并比较癌变息肉在大小、数量及位置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CRP患者529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227例;同期行肠镜检查正常组共251例,包括男性101例,女性140例;大肠息肉中,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共174例,男性患者为104例,女性患者为70例;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共346例,男性患者193例,女性患者153例;19例发生癌变。大肠息肉组中,青年组患者有33例,中年组患者有246例,老年组患者有250例;正常组中,青年组患者有23例,中年组患者有137例,老年组患者有91例;腺瘤性息肉组中,青年组患者有7例,中年组患者有70例,老年组患者有97例;非腺瘤性息肉组中,青年组患者有29例,中年组患者有171例,老年组患者有146例。发现单发292例,多发237例;174例腺瘤性息肉单发90例,多发84例;346例非腺瘤性息肉中单发211例,多发135例。529例大肠息肉分布于左半结肠398例,分布于右半结肠88例,分布于全结肠43例;174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中,分布于左半结肠129例,分布于右半结肠32例,分布于全结肠13例;346例非腺瘤性息肉组中,分布于左半结肠265例,分布于右半结肠53例,分布于全结肠28例。息肉大小多集中于0.5cm以下,共542枚,0.5≤直径≤1cm者388枚,1<直径<2cm者136枚,≥2cm者52枚;腺瘤性息肉中,<0.5cm者126枚,0.5≤直径≤1cm者102枚,1<直径<2cm者88枚,≥2cm者24枚;大肠非腺瘤性息肉中,<0.5cm者402枚,0.5≤直径≤1cm者285枚,1<直径<2cm者40枚,≥2cm者26枚。大肠息肉组与正常组在年龄、吸烟、肥胖、血脂等方面差异显着(P<0.05),在高血压、2型糖尿病、饮酒史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组在年龄、大小、发生数量上差异显着(P<0.05),在性别、吸烟、饮酒、肥胖、血脂、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分布位置等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老年人,直径2cm以上,多发,腺瘤性息肉发生恶变的几率高。结论:1.大肠息肉易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2.大肠息肉多为单发、直径小于0.5cm。3.左半结肠更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结肠息肉。4.高龄、男性、有吸烟史、高脂血症、肥胖可能是引起大肠息肉危险因素。5.高龄、腺瘤性息肉、直径≥2cm的结肠息肉更容易发生恶变,应高度警惕。

李玉婵,安彦军[8](2016)在《大肠腺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肠腺瘤是一种公认的大肠癌前病变,占其病变因素的95%以上。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鲜有药物可防治此病,常见的治疗手段以切除瘤体为主,但复发率极高。祖国医学虽对大肠腺瘤未有系统诊疗,但在辨证论治体系指导下,中医针对缓解临床症状、逆转结肠息肉的病变发展及术后复发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大肠腺瘤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大肠腺瘤提供理论依据。

林微[9](2014)在《大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再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再检出情况及影响再检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且术后有随访记录的1259例腺瘤性息肉患者,首次肠镜作为基线肠镜,分析其基线肠镜中的人口学特征、息肉特征、退镜时间及肠道准备情况,探讨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再检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福建省消化内镜中心共行肠镜检查及治疗59491例,检出结直肠息肉14403例,腺瘤性息肉4552例,其中非进展期腺瘤3241例,进展期腺瘤1311例,进展期腺瘤检出率2.2%。内镜下治疗后半年或半年以上时间具有随访记录的腺瘤性息肉1259例,总的腺瘤再检出率为34.5%,其中再检出非进展期腺瘤28.8%,进展期腺瘤5.3%,6例癌变,癌变率为0.48%,增生性息肉及炎性息肉的再检出率分别为10.2%及3.7%。在单因素分析中女性大肠腺瘤患者术后再检出率显着高于男性,右半结肠及全结肠腺瘤显着高于左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及横结肠腺瘤术后再检出率无显着差异,多发腺瘤术后再检出率显着高于单发腺瘤,再发率随基线肠镜中腺瘤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基线肠镜中进展期腺瘤术后再检出率显着高于非进展期,腺瘤直径越大其再检出率越高;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基线肠镜中腺瘤的数目及肠道准备情况是腺瘤术后再检出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福州地区进展期腺瘤检出率较低,但大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再检出率,需定期复查肠镜,多发息肉、肠道准备不充分增加了腺瘤术后再检出的风险。

王瑞[10](2014)在《大肠腺瘤与年龄、性别、血脂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大肠腺瘤与年龄、性别、血脂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为防止大肠腺瘤癌变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癌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腺瘤)和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经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住院患者排除既往有结肠手术史、结肠恶性肿瘤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炎症性肠病和近期使用影响血脂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避孕药的患者。对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年龄、性别、血脂的记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空腹8小时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5ml,测定常规血脂血清学指标(包括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对年龄、性别、血脂各项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腺瘤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大肠腺瘤组患者的年龄与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大肠腺瘤组年龄(59.40±13.87)高于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年龄(53.98±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进行分组,年龄≦35岁大肠腺瘤所占比例为27.27%,年龄在36-59岁之间的大肠腺瘤所占比例为48.57%,年龄≧60岁大肠腺瘤所占比例为66.67%,且随年龄的增长大肠腺瘤患病率越高。大肠腺瘤组患者的性别与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性别无明显差χ2=1.080a,P=0.2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与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2.40±1.69)明显高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10±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5.61±0.80)明显高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4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与非大肠腺瘤组患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状腺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6.18±1.07)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组(5.57±0.67)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组(5.34±0.65)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肠腺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甘油三酯回归系数B是-1.76、标准误S.E.是0.43、Exp(B)值是0.17、P值<0.01、95.0%可信区间是0.075-0.397;血清总胆固醇回归系数B是-3.75、标准误S.E.是0.79、Exp(B)值是0.02、P值<0.01、95.0%可信区间是0.005-0.111,因此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是大肠肠腺瘤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大肠腺瘤发生有关,好发于老年人。性别与大肠腺瘤发生无关。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与大肠腺瘤发生呈正相关。绒毛状腺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的总胆固醇水平。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

二、大肠腺瘤108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腺瘤108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镜下特点、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
        1 结直肠腺瘤的概念与发病机制研究
        2 有关结直肠腺瘤影响因素的研究
        3 关于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研究
        4 结肠镜检查、病理学分型在结直肠腺瘤中的应用
        5 目前对于结直肠腺瘤的治疗方法
        6 现有对于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干预措施
        7 总结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结直肠腺瘤认识
        2 关于结直肠腺瘤病因病机的研究
        3 有关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研究
        4 中医基础理论在结直肠腺瘤中的应用
        5 结直肠腺瘤术后的中医药干预方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研究部分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数据收集
        7 观察指标
        8 统计分析
        9 质量控制
    第二节 结果
        1 资料总体情况
        2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
        3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统计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1 资料总体情况分析
        2 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因素结果分析
        3 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因素结果分析
        4 从中医角度对本次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型调查表
附录2 病例信息登记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大肠肿瘤Syndecan-2基因甲基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方法
        1.4.1 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1.4.2 亚硫酸盐转化
        1.4.3 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
    1.5 随访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SDC2基因甲基化检出情况
    2.2 SDC2基因甲基化检出情况与大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筛查大肠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4 组织SDC2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3)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
    4.质量控制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息肉与T2DM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衰老标志物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SA-β-gal染色法
    1.3 免疫组化染色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A-β-gal染色结果
    2.2 大肠腺瘤SA-β-gal染色蓝染阳性面积比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3 大肠癌组织SA-β-gal染色蓝染阳性面积比与临床病例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2.4 P16INK4a表达水平测定结果
    2.5 大肠腺瘤P16INK4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6 大肠癌组织P16INK4a表达与临床病例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6)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影响其复发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复发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影响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7)下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病理及癌变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三)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大肠息肉与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大肠息肉的内镜特点分析
    4. 大肠息肉癌变特点分析
(四) 讨论
    1. 大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因素分析
    3. 大肠息肉的内镜特点分析
    4. 大肠息肉癌变特点分析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8)大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对大肠腺瘤的研究进展
    1.1 大肠腺瘤的病理分型
    1.2 大肠腺瘤的诊断
    1.3 大肠腺瘤的治疗
    1.4 大肠腺瘤的复发
    1.5 大肠腺瘤的癌变
2 祖国医学对大肠腺瘤的研究进展
    2.1 大肠腺瘤的中医理论研究进展
    2.2 大肠腺瘤的中医辨证分型
    2.3 大肠腺瘤的中医药治疗
    2.4 中医体质学说对大肠腺瘤的研究
3 总结

(9)大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再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大肠腺瘤与年龄、性别、血脂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仪器及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年龄、性别与大肠腺瘤的关系
        1.1 大肠腺瘤的年龄、性别比较
        1.2 不同年龄段大肠腺瘤所占比例
    2. 血脂与大肠腺瘤的关系
        2.1 大肠腺瘤的血脂各项指标比较
        2.2 大肠腺瘤的组间血脂各项指标比较
        2.3 大肠腺瘤血脂各项指标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大肠腺瘤108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的镜下特点、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研究[D]. 郝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大肠肿瘤Syndecan-2基因甲基化及临床意义[J]. 马晓阳,张爽,江泽友.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0(04)
  • [3]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D]. 阿卜杜克力木·阿不都吾甫尔(Abdukerim Abduhupur).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衰老标志物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谢丹阳,吴斌文,李东风. 广东医学, 2017(24)
  • [6]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影响其复发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张德志.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7(11)
  • [7]下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病理及癌变特点分析[D]. 王志英.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8]大肠腺瘤的研究进展[J]. 李玉婵,安彦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26)
  • [9]大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治疗后再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林微.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10]大肠腺瘤与年龄、性别、血脂的相关性分析[D]. 王瑞.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1083例大肠腺瘤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