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重组将全面展开

民航重组将全面展开

一、民航重组将全面推开(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彭巨水[2](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沈阳市人民政府[3](2018)在《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惠企政策清单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政发[2018]26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打通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切实解决一些政策"中看不中用"的问题,确保市政府政令畅通、说到做到,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真正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

丁蓉蓉[4](2018)在《航班时刻资源拍卖与协同分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航班时刻资源优化配置日益成为航空运输业凾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航班时刻资源的管理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我国航空业的运输效率,促进航空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优化航班时刻的资源配置。本文首先从国内的航班时刻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入手,以我国航班时刻分配机制的不足为切入点,结合国外研究的三大主要方面:航班起降时刻资源的产权、行政性配置效率以及市场化方式,展开大量的资料收集研究工作。结合中国国情,从政府机构、航空企业和机场建设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航班时刻资源的特点和管理配置实践,指出航班时刻资源分配和管理系统的改革路径,提出了加快立法确保政府依法管理、优化配送系统,开展拍卖和抽签的改革试点、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建立协调委员会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建议和设想。其次从法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时刻拍卖的合法性,以及时刻拍卖收入的归属问题,具体从时刻的归属、二级市场的交易归属、现行中美两国的做法实践入手,提出了航班时刻拍卖收入既不归国家所有,也不归机场和空管部门所有,而应归航空公司所共有的新设想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拍卖所得的用途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根据民航总局制定的《航班时刻资源市场配置改革试点方案》,对初级市场改革试点的两大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白云机场主要是“时刻拍卖”为模式,上海浦东机场则以“时刻抽签+使用费”为模式。并根据航班时刻资源优化的主要特性,包括:派生服务的不可存储性,所需时间的异质性和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等,对航班时刻资源分配的方法进行优化,将拍卖模型引入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求解不同模式下报价策略。最后,从协同决策入手,将传统的空管和航空公司两方作为协同主体,变成空管、航空公司和机场三方协同,并从旅客需求、飞行能力、航班接入要求、机场营业时间和特殊航班安排等角度,考虑几方协同情况下的航班规划问题,以时序数据挖掘中因果规划和时间序列规划两个定量规划方法的规划步骤,利用分析模型阐述了航班延误率、机场规模、新接入航班、机场疏散效率和市场潜力五个分析指标,给出分析指标的权重分配情况,并进行因果规划方法和时间序列规划方法的实例计算。在此基础上,最终选择时间序列规划方法为最优方法。全文通过以上对航班时刻资源的拍卖和协同分配问题研究,以期为我国今后的航班时刻资源配置优化工作提供实践参考,推动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2017)在《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尚佩佩[6](2016)在《“营改增”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十二五”规划中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12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来,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等服务业的很大部分已经改革成功,但剩余的建筑业、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等服务业推进则越来越艰难。按照“十三五”新的工作计划,2016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十二五”及“十三五”的“营改增”政策对铁路运输业税负的影响。本文运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改征增值税政策对铁路运输业税负的影响。《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显示,改征后铁路运输业流转税负及总税负增加。“营改增”局部试点铁路运输业流转税负及总税负分别增加2.54%和1.81%。“营改增”全面推开后,铁路运输业流转税税收负担增加1.49%,总税收负担增加1.02%。与“营改增”局部试点相比,全面试点改革铁路运输业流转税税收负担减少1.05%,总税收负担减少0.79%。本文还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营改增”对大秦铁路税负影响,得出总税负比为改革前增加172138.668万元,总税负率上升3.19%,运用敏感因素分析法分析税率和可抵扣项目对税负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铁路运输业税负产生的影响,从税率和可抵扣进项这两方面入手,本文提出完善我国铁路运输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建议以及铁路运输企业应对策略。

陈学云[7](2009)在《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是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航空运输业作为传统上的自然垄断行业,其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改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政府规制理论为基础,对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的规制与竞争问题进行研究。为了全面分析中国航空运输业的现状、放松规制的机理及其路径选择,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和博弈论工具。中国航空运输市场结构与政府放松规制的关系十分密切。实证研究表明:规制并没有明显地降低价格水平,增进消费者福利;产量与规制相关关系不显着,而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突出事件关系密切;这与政府对航空运输业的进入、价格等方面的规制不协调不无关系。而且,规制机构的利益与行业利益相合,规制更多地体现行业在位航空运输企业的利益。因此,为了提高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产业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水平,应放松对其规制。从机理上分析,规制强度与自然垄断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航空运输业自然垄断的强度由于其自身经济技术特征的变化及外部需求的冲击,变得越来越弱。在行业内潜在竞争和行业外替代竞争的共同作用下,愈益表现为寡头垄断及其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对其规制的强度应减弱。规制下的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广泛存在着企业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和寻租等现象,造成“规制失灵”,规制的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因此,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放松规制是理性选择。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规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的规制政策要相互协调,尤其是价格规制和进入退出规制要相互配合,避免“价格战”对航空运输业的负面影响。中国航空运输业广泛存在着行政垄断现象,造成了巨大的行政垄断成本。而且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交织在一起,具有隐蔽性,危害性更大。因此,应把打破政垄断作为当下中国航空运输业放松规制的首要目标。在如何打破行政垄断的问题上,本文提出切实实行《反垄断法》中的有关反行政垄断的条款,首先在航空公司的航线供给、上游产业上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实行政企分离的政策建议,为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秦占欣[8](2004)在《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管制改革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中国政府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民航运输业作为传统的自然垄断性产业,其政府管制改革在各国的管制改革体系中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近年来,网络型基础产业及其管制问题的研究成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这使得从网络经济角度对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本文以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改革为研究对象,探究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基本经济动因及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特殊性,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对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改革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政府管制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文章认为,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内容是以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安全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社会性管制为主线,并且在某些领域实施再管制(例如政府管制部门对计算机订座系统由某些航空公司垄断经营的情况进行限制和分拆,等)的复杂体系和过程。政府管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放松管制,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展开充分有效的竞争,而对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继续实施管制,但应在管制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入激励性管制、协商性管制、自律性管制等措施。 全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从民航运输业所具有的网络经济性出发,结合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经济特性,说明它们对该产业自然垄断性和竞争性产业性质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并通过产业经济特性对市场供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来揭示民航运输业产业性质的动态演变规律,从网络经济性进而产业性质的角度对政府管制改革进行了尝试性解释。第二,紧紧抓住当前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探讨在转轨与发展双重背景下的政府管制改革问题,突破了西方政府管制理论以市场经济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研究思路,同时也克服了我国学者主要立足于转轨经济背景对政府管制问题进行研究的不足,提出转轨与发展双重任务下的政府管制改革理论,将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改革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变量进行解释。第三,克服了传统政府管制概念的局限,将限制性管制与激励性管制逻辑一致地纳入新的定义之中,并强调了政府管制与产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政府管制与产业组织之间互动的观点对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改革进行了理论解释,为政府管制及其改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政府管制及其改革一方面会影响甚至决定产业组织状况;另一方面,政府管制体制和政策也要与产业组织状况保持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协调和一致,随产业组织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第四,从法制建设、重构政企关系、放松经济性管制和管制创新、强化安全管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产业援助制度、完善对外政策等六个方面,对中国民航运输业今后进一步深化政府管制改革、建立新型政府管制体制和政策框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9](2004)在《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文中研究指明

杨永忠[10](2003)在《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文中指出在总结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效率、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的效率冲突,剖析了国有化、规制、有效竞争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而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观点和波特竞争学说,提出了实现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的有效市场模式,建立了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转型经济条件下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特点和实现路径,探讨了改善国有企业效率和有效推进普遍服务的方式,并运用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实证分析了电力产业、电信产业的市场效率状况。研究提出,自然垄断产业效率是自然垄断效率与竞争效率的有机结合,以有效竞争为基础,构建有效市场结构、有效市场行为、有效市场绩效,实现竞争与规模兼容、竞争与规制兼容、竞争与垄断兼容、国有与民营兼容、效率与公平兼容,是实现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的必然取向,而转型经济则决定了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形成具有渐进性变迁特点。

二、民航重组将全面推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航重组将全面推开(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一、论文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简要评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四、简要评述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一、宏观制度层面
        二、中观体制层面
        三、微观机制层面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图表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4)航班时刻资源拍卖与协同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技术现状分析和对本文研究的提示
    1.3 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航班时刻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航班时刻资源的产权归属
        2.1.2 航班时刻资源行政分配效率研究
        2.1.3 航班时刻资源配置市场化研究
        2.1.4 航班时刻资源优化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对国外航班时刻分配政策的介绍
        2.2.2 对中国航班时刻分配政策的分析
        2.2.3 对中国航班起降时刻优化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航班时刻资源分配问题
    3.1 国内行政手段优化配置现行做法
        3.1.1 主要原则
        3.1.2 分配程序
    3.2 航班时刻资源供给模式对民航运输市场的影响
    3.3 目前国内航班时刻存在的问题
        3.3.1 执行单位发言不受重视
        3.3.2 机场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足
        3.3.3 航班时刻资源分配的机制不完善
        3.3.4 缺乏协同决策,信息共享不及时
        3.3.5 先到先得原则的局限性
    3.4 国内航班时刻的改革措施建议
        3.4.1 加快立法步伐,确保依法行政
        3.4.2 优化分配系统,加强奖惩
        3.4.3 引入“拍卖”+“抽签”的方式,实现公平竞争
        3.4.4 实现信息公开
        3.4.5 设立高效的协调委员会
        3.4.6 公司、管制、机场协同决策
    3.5 国内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研究
        3.5.1 民航局启动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
        3.5.2 参与试点需要遵循的要求和条件
        3.5.3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
        3.5.4 浦东国际机场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
        3.5.5 抽签从理论到实践
        3.5.6 市场对拍卖的质疑
        3.5.7 拍卖、抽签与祖父权利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班时刻拍卖的相关法理分析
    4.1 航班时刻拍卖的合法性分析
    4.2 航班时刻拍卖收入归属的分析
        4.2.1 二级市场交易所得归属
        4.2.2 航班时刻归属
        4.2.3 我国和美国对航班时刻拍卖归属的现实处理
    4.3 航班时刻与拍卖收入归属的新思路
        4.3.1 航班时刻与拍卖收入都不应归国家所有
        4.3.2 航班时刻与拍卖收入都不应归机场和空管部门所有
        4.3.3 航班时刻拍卖收入应当归航空公司共有
    4.4 航班时刻拍卖收入的使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班时刻拍卖模型优化研究
    5.1 航班时刻分配的主要特性
        5.1.1 所需时间的异质性
        5.1.2 派生服务的不可存储性
        5.1.3 不完全的市场竞争
        5.1.4 起飞降落的时空配对
    5.2 航班时刻分配需要明确的问题
    5.3 航班时刻分配的流程建议
    5.4 航班时刻分配的优化基础
        5.4.1 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补充投资和激励机制
        5.4.2 寻求合理的优化配置方法提高配置效率
        5.4.3 促进时刻资源的流动提升效益
        5.4.4 落实公共政策,提高服务便利性
    5.5 拍卖模型机制设计
        5.5.1 几种常见的拍卖模型
        5.5.2 拍卖机制设计
        5.5.3 最优拍卖机制设计
    5.6 航班时刻拍卖模型假设
    5.7 航班时刻使用权拍卖模型
        5.7.1 航班时刻使用权首价封标拍卖模型
        5.7.2 航班时刻使用权第二价格封标拍卖模型
    5.8 航班时刻拍卖模型优化
    5.9 算例验证及结果讨论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协同策略的航班时刻分配模型研究
    6.1 协同策略的相关研究
    6.2 协同策略在我国航班时刻计划研究的初步探索
        6.2.1 机场协同决策系统核心元素
        6.2.2 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子系统
    6.3 协同决策算法
    6.4 延迟接受决策算法
        6.4.1 参与决策的主体
        6.4.2 各自的激励目标
        6.4.3 时隙匹配模型
    6.5 协同决策算法与延迟接受决策算法的比较
    6.6 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航班时刻协同策略规划方法分析
        6.6.1 分析模型
        6.6.2 实例规划与分析
        6.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营改增”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
    2.1 税收公平原则
    2.2 税收效率原则
    2.3 机能财政原则
3 我国铁路运输业以及“营改增”税收政策
    3.1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投入产出与发展现状
        3.1.1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投入与产出情况
        3.1.2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3.2 “营改增”税收政策
        3.2.1 营改增局部试点改革政策
        3.2.2 营改增全面试点改革政策
4 “营改增”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税负影响分析
    4.1 铁路运输业“营改增”税负影响理论分析
    4.2 模拟估算公式
        4.2.1 流转税增减额
        4.2.2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增减额
        4.2.3 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4.3 模拟估算要点
        4.3.1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
        4.3.2 中间投入产品或服务税率分类
        4.3.3 进项税额抵扣
        4.3.4 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
    4.4 模拟估算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4.4.1 模拟估算方法
        4.4.2 样本数据选择
    4.5 定量分析
        4.5.1 “营改增”试点改革方案
        4.5.2 测算结果分析
        4.5.3 定量结果分析
5 “营改增”对大秦铁路税负的影响
    5.1 大秦铁路简介
    5.2 大秦铁路“营改增”后的税负变化
        5.2.1 理论分析
        5.2.2 税负变化
    5.3 税负变化因素分析
6 政策建议与企业应对策略
    6.1 完善铁路运输业“营改增”政策建议
        6.1.1 降低税率
        6.1.2 降低税率档次
    6.2 铁路运输企业应对策略
        6.2.1 合理选择采购对象身份
        6.2.2 外包非核心业务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铁路运输业中间投入计算
附录B 大秦铁路进项税额计算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1 关于自然垄断理论研究
        2.1.2 关于产业规制的理论研究
        2.1.3 关于航空运输服务业放松规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航空运输业的自然垄断性
        2.2.2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的市场结构
        2.2.3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放松规制
        2.2.4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内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航空运输服务业垄断性、竞争性与规制
    3.1 自然垄断与规制
        3.1.1 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之关系
        3.1.2 对自然垄断厂商进行规制的理由
        3.1.3 自然垄断的价格规制方式
        3.1.4 自然垄断的动态性与规制
    3.2 竞争性与规制
        3.2.1 规制的类型及其关系
        3.2.2 产业性质与规制
        3.2.3 竞争性与放松规制
    3.3 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的因素分析
        3.3.1 航空运输服务业的服务产品特性
        3.3.2 航空运输服务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3.3.3 航空运输服务业的网络经济性
        3.3.4 价格歧视、航空运输服务业的垄断性和竞争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航空运输服务市场结构、绩效和规制效果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结构
        4.1.1 考察市场结构的总体框架
        4.1.2 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结构分析
    4.2 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绩效分析
    4.3 中国航空运输业规制效果的实证分析
        4.3.1 规制效果研究的目标
        4.3.2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4.3.3 模型建立与计量结果
        4.3.4 最终回归结果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的放松规制:机理和经验
    5.1 规制成本分析
        5.1.1 规制成本构成
        5.1.2 美国规制成本分析
    5.2 航空运输服务业放松规制的机理分析
        5.2.1 自然垄断强度与规制方式选择
        5.2.2 航空运输服务业垄断强度与放松规制
        5.2.3 “规制失灵”与航空运输业的放松规制
    5.3 航空运输服务业放松规制的经验证据
        5.3.1 美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放松的路径
        5.3.2 美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放松的效应分析
        5.3.3 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改革的经验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放松的路径选择:反行政垄断
    6.1 垄断的分类与规制
        6.1.1 自然垄断的“自然性”
        6.1.2 行政垄断下的寻租行为
        6.1.3 经济垄断的合理性
        6.1.4 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市场垄断与规制
    6.2 行政垄断的后果
        6.2.1 行政垄断的成本代价
        6.2.2 行政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
        6.2.3 行政垄断下的“政府失灵”
    6.3 中国航空运输业中的反行政垄断
        6.3.1 《反垄断法》中的反行政垄断
        6.3.2 航线供给与反行政垄断
        6.3.3 四方博弈与反行政垄断
        6.3.4 政策性成本与反行政垄断
    6.4 行政垄断缺失下的航空公司结盟动因
        6.4.1 航空公司结盟的现实条件
        6.4.2 航空公司结盟的策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进一步讨论与政策蕴含、结论及展望
    7.1 讨论与政策蕴含
        7.1.1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业放松规制的边界问题
        7.1.2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服务市场过度竞争问题
        7.1.3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业中反行政垄断与培育企业竞争力问题
        7.1.4 关于中国航空运输业中反行政垄断的法律问题
        7.1.5 关于“大部制”与航空运输业规制问题
        7.1.6 关于航空运输业规制机构独立性问题
    7.2 结论及展望
        7.2.1 简短结论
        7.2.2 启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政府管制及其改革的基本理论
    2.1 政府管制的概念
        2.1.1 管制的一般含义
        2.1.2 不同学科中的政府管制概念
        2.1.3 政府管制新定义--与产业组织互动的观点
    2.2 政府管制的理由及管制分类
        2.2.1 政府管制的理论根据
        2.2.2 政府管制的现实理由
        2.2.3 政府管制的分类
    2.3 政府管制的规范与实证理论--公共利益论与利益集团论
        2.3.1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2.3.2 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
        2.3.3 关于政府管制理论的评论
    2.4 政府管制改革的理论分析
        2.4.1 管制失灵的理论分析
        2.4.2 理论创新与政府管制改革
        2.4.3 政府管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及其复杂性
    2.5 小结
3 民航运输业的产业性质与政府管制改革
    3.1 民航运输业的经济特性
        3.1.1 民航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3.1.2 民航运输业的网络经济性
    3.2 民航运输业的自然垄断性与政府管制
        3.2.1 民航运输业的自然垄断性
        3.2.2 对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
    3.3 民航运输业的竞争性与政府管制改革
        3.3.1 可竞争市场理论
        3.3.2 决定产业性质及其演变的因素
        3.3.3 民航运输业的竞争性与政府管制改革
    3.4 产业性质认识的深化与政府管制政策再调整
        3.4.1 政府管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4.2 对政府管制改革的反思和对产业性质认识的深化
        3.4.3 政府管制政策的再调整
        3.4.4 民航运输服务的性质与政府管制改革
    3.5 民航运输业的自由化、联盟化趋势对政府管制改革的要求
        3.5.1 民航运输业的自由化、联盟化趋势
        3.5.2 民航运输业发展趋势对政府管制改革的要求
    3.6 小结
4 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4.1 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进程
        4.1.1 第一阶段:1980年前的管理体制
        4.1.2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87年的改革
        4.1.3 第三阶段:1987至1996年的政府管制改革
        4.1.4 第四阶段:1997年--2002年的政府管制改革
        4.1.5 第五阶段:2002年以后的改革
    4.2 转轨与发展双重任务下的政府管制改革--中国民航运输业管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分析
        4.2.1 经济体制转轨与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
        4.2.2 产业发展对中国民航运输业管制改革的要求
        4.2.3 转轨与发展双重任务下的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
    4.3 管制改革的直接动因
        4.3.1 财政因素
        4.3.2 需求因素
        4.3.3 其他因素
    4.4 小结
5 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的互动--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产业组织分析
    5.1 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改革与市场结构分析
        5.1.1 进入管制与市场结构变化
        5.1.2 对企业组织调整行为的管制与市场结构变化
        5.1.3 接入管制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5.2 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政府管制改革与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5.2.1 中国民航运输业价格管制的演变过程
        5.2.2 严格管制下的企业价格行为
        5.2.3 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5.2.4 “禁折令”与航线联营下的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5.2.5 幅度管理下的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5.3 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的市场绩效评价
        5.3.1 规模结构效率分析
        5.4.2 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5.3.3 技术进步及航空安全评价
    5.4 小结
6 中国民航运输业新型政府管制框架的构建
    6.1 新型政府管制框架的内容
        6.1.1 深化管制体制改革
        6.1.2 加快管制政策调整
    6.2 构建新型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框架的措施建议
        6.2.1 法律保障
        6.2.2 重构政企关系
        6.2.3 放松经济性管制和管制创新
        6.2.4 强化安全管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6.2.5 建立产业援助制度
        6.2.6 完善对外政策
    6.3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论文结构
    三、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自然垄断的效率理论及其评价
    第一节 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效率与自然垄断的效率冲突
        一、 自然垄断的起源与发展
        二、 两种效率对比
        三、 自然垄断的效率冲突
        四、 自然垄断效率冲突的解决方式
    第二节 国有化
        一、 国有化的理论基础
        二、 自然垄断的国有化效率研究综述
        三、 对国有化的自然垄断效率反思
    第三节 规制
        一、 规制的理论基础
        二、 规制变迁与自然垄断效率增进
        三、 规制的效率与非效率模型
        四、 规制与自然垄断效率的冲突分析
    第四节 有效竞争
        一、 有效竞争的效率内涵
        二、 自然垄断效率的有效竞争模式
        三、 有效竞争的自然垄断效率反思
第二章 效率视角下的自然垄断产业演变及其国际比较
    第一节 自然垄断产业演变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外在特征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演变
        三、 自然垄断产业的结构变化
    第二节 规制的演变与结构比较
        一、 规制演变
        二、 规制组织结构比较
        三、 规制制度结构比较
        四、 规制制衡结构比较
    第三节 规制放松下的美国自然垄断产业
        一、 电信业
        二、 电力业
        三、 铁路运输业
        四、 民航运输业
    第四节 民营化之下的英国自然垄断产业
        一、 概况
        二、 电信业
        三、 电力业
    第五节 培育国际竞争力的日本自然垄断产业
        一、 电信业改革
        二、 电力业改革
        三、 铁路运输业改革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演变的启示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变迁趋势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取向
        三、 各国实践中效率冲突的处理原则
第三章 有效市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对有效竞争理论的再认识
        一、 有效竞争取得绩效的理论基础
        二、 有效竞争缺陷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有效市场假说
        一、 有效市场的提出、定义与经济学解释
        二、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
    第三节 有效市场结构
        一、 关于市场结构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二、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三、 有效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
        四、 有效市场结构的鉴别标识
    第四节 有效市场行为
        一、 市场行为对产业的市场边界影响
        二、 产业演变中的一般市场行为特征
        三、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行为的鉴别标识
    第五节 有效市场绩效
        一、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绩效的特殊性分析
        二、 市场绩效的评价原则
        三、 有效市场绩效的鉴别标识
    第六节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评价的综合指标
        一、 有效市场评价的方法选择
        二、 指标体系的结构
        三、 有效市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我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转型期的特殊性研究
        一、 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二、 市场与企业边界
        三、 垄断与竞争边界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低效的基础性原因的分析
        一、 对规模经济的质疑
        二、 对范围经济的质疑
        三、 规制的缺陷
        四、 国有企业的困境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实现的原则与重点
        一、 有效市场实现的基本原则
        二、 有效市场实现的重点
    第四节 规制的独立、结构与制衡
        一、 规制的独立
        二、 规制的结构
        三、 规制的制衡
    第五节 竞争、价格、供求与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探讨
        一、 竞争机制
        二、 价格机制
        三、 供求机制
        四、 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第五章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效率研究
    第一节 国有企业低效的另一种解释
        一、 报酬理论前提:对科思定理的引申
        二、 权利与义务-报酬失灵-风险与收益
        三、 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与报酬失灵
        四、 国有企业制度重构
    第二节 国有企业管理再造
        一、 自然垄断产业的微观管理思想再造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微观管理方法再造
    第三节 中国资本困境与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融资创新
        一、 中国资本困境分析
        二、 我国财政投资错位
        三、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融资机制创新
    第四节 国有企业的伦理建设
        一、 自然垄断产业理论中的有关伦理研究
        二、 自然垄断产业的伦理模型
        三、 国有企业伦理失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四、 伦理失衡的治理对策
    第五节 上市激励: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竞争模式
        一、 自然垄断产业竞争模式比较与评析
        二、 自然垄断产业国有企业的上市激励
        三、 上市激励的检验:以电力产业为例
        四、 政策建议
第六章 普遍服务
    第一节 普遍服务的经济理论:回顾与评述
        一、 普遍服务的定义、存在基础与经济功能
        二、 A-S定理与次优选择
        三、 普遍服务改革的模型
    第二节 普遍服务的实践
        一、 普遍服务的主要内容
        二、 普遍服务的实践:以电信为例
        三、 普遍服务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普遍服务的宏观效应及实现形式
        一、 普遍服务的宏观效应
        二、 普遍服务的实现形式
第七章 我国电力有效市场构建
    第一节 我国电力市场的演变路径
        一、 电力市场改革的制度变迁过程
        二、 电力市场改革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变革
        三、 我国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式:对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效率分析
        一、 市场结构
        二、 市场行为
        三、 市场绩效
    第三节 边缘竞争:简阳供电案例及其模式反思
        一、 基本情况
        二、 供区形成
        三、 边缘竞争
        四、 边缘竞争的理论依据
        五、 边缘竞争的启示
    第四节 电力有效市场的建设
        一、 电力市场发展的战略意义
        二、 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战略
        三、 发电环节的改造
        四、 电网运行机制的改革
        五、 电力法制建设
第八章 电信有效市场整合
    第一节 电信市场变迁:三个经典博弈模型的应用分析
        一、 中国电信市场的制度变迁历程
        二、 制度变迁中电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电信市场的效率分析
        一、 市场结构
        二、 市场行为
        三、 市场绩效
        四、 电信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相互影响分析
    第三节 开放背景下的电信有效市场对策
        一、 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框架
        二、 对外开放对我国电信市场的影响
        三、 基于开放背景的电信有效市场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四、民航重组将全面推开(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沈阳市惠企政策清单的通知[J]. 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13)
  • [4]航班时刻资源拍卖与协同分配问题研究[D]. 丁蓉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5]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J].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7(02)
  • [6]“营改增”对我国铁路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析[D]. 尚佩佩.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7]中国航空运输服务业规制与竞争研究[D]. 陈学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6)
  • [8]中国民航运输业政府管制改革研究[D]. 秦占欣. 西北大学, 2004(04)
  • [9]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4(33)
  • [10]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D]. 杨永忠. 四川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民航重组将全面展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