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电机启动故障分析实例

同步电机启动故障分析实例

一、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凤[1](2021)在《PIA装置空压机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PIA装置空压机同步电机及控制系统存在控制复杂,故障率高的问题,提出了PIA空压机电机国产化选型及控制、保护系统改造方案,对投运后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

谷昱君[2](2021)在《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新能源发电凭借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在电力系统中占比快速提高。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新能源变流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功率控制灵活等优点,但是在锁相控制方式下变流器不具备自发的频率响应能力,而且在绝缘和过电流耐受水平限制下很难实现故障穿越,严重削弱了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现有变流器改进控制策略和附加硬件装置的方法大多是模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响应,但是并未真正具备同步电机的动态特性。而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Motor-generator Pair,MGP)并网在继承了同步电机优良属性的同时保留了变流器快速、准确的控制特性。基于此种新型并网方式,本文从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能源驱动MGP并网运行方式和功率传输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运行控制方法,进而分别研究了不同场景下新能源采用MGP并网的惯性响应、一次调频、故障穿越及无功调节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新能源的运行特性,提出了单/多逆变器与MGP的连接结构及单/多逆变器驱动和调相机模式三种MGP并网运行方式。基于电机理论,深入分析了 MGP中两台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相序和转子机械结构特点,揭示了 MGP与电网的耦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相量形式下的MGP电磁-机械耦合模型。(2)基于同步电机的功角特性,揭示了 MGP传输功率变化时两台同步电机功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对MGP运动方程的合理简化得出,MGP传输有功功率与电动机功角呈近似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源侧和机侧变流器的协调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单逆变器驱动MGP并网,分别提出了q轴电流控制方法和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均是对已有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的自适应改造,可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快速衔接,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控制方法的可行性。(3)建立了基于LCL滤波器的逆变器驱动MGP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控制中,可以实现每个逆变器对机侧q轴电流准确、独立地控制。利用阻抗分析法和叠加定理推导系统阻抗和传递函数表达式,频域分析结果表明LCL滤波器由于并联于同步电动机定子侧而产生并联耦合与谐振特性,而且耦合强弱和谐振峰值与并联逆变器个数强相关。利用MBD方法设计了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软件控制系统,并搭建了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电流双环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 MGP对于新能源惯性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给出了增加MGP惯性响应能力的方案。通过与火电机组的结构和频率调整原理的对比,揭示了MGP电磁-机械耦合特性对提升新能源发电单元频率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减载控制和转速反馈的主动功率控制策略,以实现新能源驱动MGP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建立了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模型中设置了不同参数、不同新能源占比、源/荷功率变化三种场景,并与虚拟惯性控制和虚拟同步机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多机实验平台,验证了MGP对新能源发电机组频率响应能力的提升作用。(5)针对电网故障时MGP的暂态过程,借助相量分析法研究了转子轴系和阻尼对暂态故障分量的隔离和衰减作用,揭示了 MGP在电网故障隔离和无功调节特性两方面对于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新能源采用MGP并网可以实现运行规程规定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同时对不同故障持续时间、不对称故障、过电压故障和多次低电压故障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故障穿越能力。搭建了单机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 MGP对光伏在不同电网故障下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

魏晓[3](2021)在《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效率低、无调速功能、产品及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采用带式输送机新技术、新产品来消除旧系统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以此为选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对异步电动机+CST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充分分析了该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对标煤矿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为改造项目提供了参考信息,为方案设计提出了正确方向。(2)对当前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相关控制技术和电气设备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针对改造前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3)结合山寨煤矿当前生产能力需求,对永磁同步电机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中的主要电气设备进行了计算和选型,为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山寨煤矿对带式输送机运行性能的新要求,对柔性调速和多电动机功率平衡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带式输送机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上述改造项目,增强了带式输送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产品及维护成本,提高了带式输送机起动、调速等性能,提升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达到了煤矿对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赵士永,王力伟[4](2021)在《一起大型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故障分析》文中提出针对某钢铁公司制氧厂大型同步电动机励磁系统更换综保装置后启动失败的问题,对该综保装置进行系统性分析,分析电动机启动失败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今后工作要注意的事项。

王兴武[5](2020)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压大功率电机的节能调速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斩波串级调速是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的一种高效方式,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应用。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把定子侧的高压调速转化为转子侧的低压调速,并且只需控制远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转差功率,具有控制电压低、控制功率小、结构简单、自身损耗低、运行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所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参数计算和仿真建模,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对系统稳态性能及综合优化、设备器件特性及功率单元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上述问题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确认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异步电机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基于异步电机出厂时的铭牌数据,建立了用于计算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提供不同功率电机等效参数的取值范围,为绕线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数据参考;通过建立精确的电机等效电路和等效电路参数辨识优化模型,将非线性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得到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优化算法的异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法,提高了调速工况下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精度。2.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三种稳态状态下主回路器件及功率单元的工作状态,设计控制逻辑实现了调速稳态之间的平稳转换,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稳态转换控制提供设计原则。根据主回路等效电路,建立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得出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气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公式,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稳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回路稳态分析,对大功率斩波单元的器件并联拓扑结构、并联IGBT同步、低感叠层母排等问题进行优化研究,首次提出了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方案,并在国内最大功率(5400kW)串级调速项目中完成验证,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大功率电机应用的关键问题。3.对斩波电抗器损耗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铁芯损耗理论和电抗器工作电流特性分析,建立基于修正Steinmetz经验公式的斩波电抗器铁芯损耗数学模型,在大功率模拟带载试验平台上完成验证,为斩波电抗器的设计和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方法。4.基于稳态分析及各参数与调速系统性能的直接相关程度,识别调速系统的四个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影响调速系统性能的五个关键参数;系统地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调速系统全局出发,提出系统综合优化方案,实现了调速系统在调速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综合最优,为斩波调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综合优化方法和实际应用方案。5.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研究,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偏低的原因,据此提出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方案;针对在低压侧无功补偿投切时出现逆变颠覆的实际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减小转子侧谐波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提出了整流单元电容吸收的改进方案。

李能[6](2020)在《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对外贸易增加又带动现代船舶行业的发展。现代船舶发展趋向大型化,设备趋向智能化。船舶用电设备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对船舶电能的生产、分配和消耗提出了新的难题。为此,需对船舶电站进行自动化控制,对负荷有效管理,保证船舶供电连续性。同时还要保证供电可靠性,系统的保护单元不可缺少,这样有利于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介绍了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主要功能与原理,依托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站物理仿真平台,对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总体硬件设计,并对各个部分硬件具体实现细节进行阐述,例如电流、电压和频率采集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将采集到的电压、电流通过RS485总线传输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作为PLC逻辑判断依据。PLC作为核心控制器,对系统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船舶电站自动化功能,包括船舶发电机的自动启动、准同步并车、自动调频调载、轻载解列、重载询问、次要负荷分级卸载等;同时也为船舶发电机提供了过载、短路、欠压和逆功率保护,保证用电安全。本文完成了船舶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并展示了监控系统的组态界面。WEINVIEW MT8100i触摸屏显示电力参数、故障报警,并控制船舶电站运行状态,为工作人员提供有用信息。针对所设计的内容,在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在取得现场数据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船舶电站的调速特性拟合,利用示波器显示了并车前后电流变化,并分析了相位检测误差,同时验证了负载转移过程的快速性和平稳性,使自动化功能得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在实验平台上连续稳定运行,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曹泽宇[7](2020)在《新型调相机启动并网及励磁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建成电压等级最高、建设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联电网,凭借输送距离远、输送容量大的特点,高压直流输电已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调配途径。与此同时,高压直流输电所带来的系统无功不足而导致的电压稳定问题日益凸显。调相机作为大型同步旋转无功补偿设备,凭借其过载能力强、补偿特性宽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安装于各换流站,为系统提供无功和电压支撑。本课题围绕目前广泛投入使用的300MVar新型调相机,对其进行启动、并网和励磁控制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新型调相机变频启动方式,针对启动过程可靠性与效率的兼容问题,提出了换向超前角分段控制的新型调相机启动控制策略优化方法;并且为了避免换向超前角切换所带来的晶闸管冗余动作,提出无缝切换角度的概念。结果表明,在启动前中期采用较小的换向超前角可以提高新型调相机的启动效率,启动后期切换至较大的换向超前角可以提高启动的可靠性,避免晶闸管换相失败故障。(2)基于新型调相机惰速并网方式,结合空载惰速过程中存在的各项电机损耗,总结出励磁电流对惰速速率的影响;接着,根据惰速过程中新型调相机与电网侧的频率差相角差变化规律,提取关键参数初始相角差,得出初始相角差对并网的影响;最后,提出励磁调速与惰速点整定相结合的新型调相机并网成功率提高方法。通过统计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新型调相机惰速并网方式的并网成功率。(3)基于同步发电机的励磁控制方法,针对调相机的运行特性,建立适用于新型调相机的三阶数学模型;结合微分几何理论,以功角为输出函数,建立新型调相机非线性励磁控制规律;根据稳定运行功角为“0”的特性,引入稳态PI控制,提出小扰动PI大扰动微分几何相结合的新型调相机混合励磁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系统短路故障等大扰动故障下,相对于PI控制,微分几何控制方法下暂态冲击更小,暂态时间更短。

陈涛[8](2020)在《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对哈密电网的影响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哈密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传输至内地的重要枢纽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哈密地区风、光等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目前哈密地区风电场与光伏电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其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哈密地区电能通过大容量、长距离输电的形式输送至内地,高压直流线路相较于交流线路在电能损耗与投资成本上更具有优势。由于哈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火电厂与水电厂相对较少,使得哈密地区中新能源电场的无功调节措施,主要通过加装电容器以及其它的无功补偿设备来实现,而以上无功补偿装置在过负荷与过电压调节能力方面较为薄弱。随着风电场与光伏电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特高压直流输电容量的增加,对重要枢纽点的无功补偿设备,要求具备一定的过负荷与过电压能力,才能使系统在无功缺失时及时有效地补偿无功功率。基于此实际情况,本文以哈密电网的天山换流站母线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哈密电网主网架模型与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线路模型,并在天山换流站母线处加装大容量调相机,研究分析了加装新型大容量调相机至天山换流站母线后,对哈密电网以及对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稳定性影响。首先针对新型大容量调相机的运行原理以及结构进行分析,得到新型大容量调相机相较于传统调相机,在启动速度方面以及无功功率反应方面得到了显着提高的结论;其次建立了哈密电网主网架模型,并结合哈密电网各个枢纽点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得到了在天山换流站母线上加装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可增强网架稳定性的结论;最后通过PSASP以及Simulink仿真分析了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加装至天山换流站母线后,应对各种故障的能力。通过Simulink得到了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应对整流侧交流系统三相接地故障,并提高故障恢复时间的结论,以及逆变侧发生重载时对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线路传输电能稳定性影响的结论。结果表明,将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加装至天山换流站母线处,既可以提高哈密电网应对新能源脱网,以及单相、三相短路时的短路容量与短路电流水平,增强其网架的稳定性,又能提高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线路输电的质量,保证直流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王俊家[9](2020)在《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从深度参与ITER计划,到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建设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CFETR)逐步展开,我国核聚变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核聚变装置的高效运行与其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本论文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功能需求、稳态性和脉冲性核聚变负荷模型分析及其电压稳定性研究、基于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的脉冲配电网运行机理等方面探讨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及其运行控制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分析思路及方向。基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设计的基本框架及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 4类主要负荷,分别依据其容量及其性质确定对应配电网络配置。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展开分析,确定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各类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计算和冲击性负荷验算确定配网结构设计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设计思路。以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常规负荷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单台感应电动机铭牌数据转化为动态机理模型对应参数的辨识方法,并通过典型负荷的计算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连续潮流法解析了不同负荷模型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电压静态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机理上分析了系统电压暂态失稳的主要原因,基于时域分析法计算及仿真确定了故障清除时间和母线功率因数是影响电压暂态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磁体电源系统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系统两类典型脉冲性负荷进行了负荷模型分析,建立了基于微粒群算法磁体电源系统的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和PSM辅助加热电源综合负荷模型。通过EAST装置中磁体电源负荷现有数据验证了自恢复冲击负荷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综合模型的适用性。提出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提高稳定性的可行性控制措施,为实时监测聚变装置配网电压稳定性提供理论及可操作性基础。围绕随机性大,功率高且功率因数极低的磁体电源负荷进行了其与配电网络交互时的全面分析,以短路比为参数提出了变流器运行时对配电系统的配置要求,基于量化多变流器间运行影响程度,提出降低各变流器间相互影响解决方案。全面解析变流器配电系统配置对变流器运行工况如换相缺口和谐波电流产生等影响,利用EAST模型验证了现有配电网络与极向场变流器交互制约关系。提出避免谐振过电压和抑制低次谐波放大的配网侧控制策略,对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电网络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功能需求出发,对比了 ITER配电网络设计方案及负荷分析,依据设计流程搭建了 CFETR 220kV变配电网络基本框架,通过相关稳定性计算从理论上确定配电网络的基本参数,并基于ETAP12.6.0仿真软件的潮流及短路计算校验了负荷分配及无功补偿方案的可行性。

付会彬[10](2019)在《表贴式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全速度范围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以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功率因数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和民用系统中。作为PMSM运行的重要参数,转子位置不仅用于磁场定向,还用于计算转速,为速度环提供实时转速信息。传统的永磁同步电动机获取转子位置主要靠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机械传感器,但机械传感器不仅提高了系统成本,并且使得电机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转子轴向长度增加,不利于电机的使用和维护。为了解决由机械传感器带来的不利因素,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传感控制技术被提出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表贴式永磁同步电动机(SPMSM)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全速度范围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初始转子位置估计方法—一虚拟电压矢量注入法,并根据推导的虚拟电压矢量注入法的原理通过实验进行SPMSM初始转子位置估计。本文首先总结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分类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现有的PMSM无传感器控制策略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分别建立PMSM在定子三相静止坐标系、两相静止坐标系和转子同步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详细阐述了 PMSM的矢量控制原理和SVPWM调制原理,最终选择id=0的控制方法,搭建仿真模型,并对PMSM的矢量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仿真验证。然后,对SPMSM低速控制时常用的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无传感控制原理进行推导,由于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电机初始转子估计过程复杂,且存在滤波和调制等环节,提出一种新型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方法——电压矢量注入法,并对所提出的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推导。随后,对SPMSM中高速控制的MRAS方法的原理进行推导,并分析低速时高频电压注入和高速时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性能,通过加权法,将两者估计的转子速度、位置信息结合起来,使转速从低速到高速平稳过渡。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对SPMSM的全速度范围无位置传感器控制进行仿真验证。文章的最后,搭建基于虚拟电压矢量注入的转子初始位置估计实验平台,包括实验平台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对所提出的虚拟电压矢量注入法进行SPMSM初始位置检测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虚拟电压矢量注入方法估计转子初始位置的精确性和可行性。

二、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PIA装置空压机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IA装置空压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2 PIA空压机电机的选用及控制、保护系统改造方案
3 PIA空压机保护采用SEL-710微机综保装置
    3.1 可靠性高
    3.2 动作正确率高
    3.3 保护性能容易得到改善
    3.4 易于获得各种附加功能
    3.5 维护、调试方便
    3.6
4 PIA装置空压机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应用效果
    4.1 电机录波数据对比
    4.2 启动过程对比分析
    4.3启动过程对比分析
5 小结

(2)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趋势
        1.1.2 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发电频率响应能力提升方法
        1.2.2 新能源发电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方法
        1.2.3 同步电机用于提升新能源电网稳定性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运行方式与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新能源与MGP的连接方式
        2.2.1 单逆变器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2.2.2 多逆变器并联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2.3 MGP的运行方式与结构特点
        2.3.1 MGP的运行方式
        2.3.2 MGP的结构特点
    2.4 MGP的电磁-机械耦合模型
        2.4.1 MGP的电气方程
        2.4.2 MGP的运动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及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
        3.2.1 MGP功角特性分析
        3.2.2 源荷变化下的功角变化特性
        3.2.3 新能源变流器协调控制策略
    3.3 q轴电流控制方法
        3.3.1 q轴电流控制原理与控制结构
        3.3.2 仿真分析
    3.4 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
        3.4.1 控制系统结构
        3.4.2 仿真分析
        3.4.3 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运行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LCL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4.2.1 逆变器驱动MGP数学模型
        4.2.2 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
        4.2.3 仿真分析
    4.3 并联控制与耦合谐振特性分析
        4.3.1 多逆变器并联结构与控制方法
        4.3.2 并联LCL滤波器耦合与谐振特性分析
        4.3.3 仿真分析
    4.4 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实验研究
        4.4.1 控制系统设计
        4.4.2 实验平台搭建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GP提升新能源频率响应能力的研究
    5.1 引言
    5.2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频率响应分析
        5.2.1 惯性响应特性及提升方法
        5.2.2 有功功率响应特性
    5.3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5.3.1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5.3.2 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仿真分析
        5.4.1 系统参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2 新能源占比提升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3 源荷功率变化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5.4.4 与其他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的对比
    5.5 实验验证
        5.5.1 MGP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5.5.2 光伏是否采用MGP并网的对比
        5.5.3 不同源荷变化下的频率响应
        5.5.4 快速频率变化下的响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GP提升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研究
    6.1 引言
    6.2 MGP实现新能源故障穿越的原理
        6.2.1 故障隔离作用分析
        6.2.2 无功支撑作用分析
    6.3 故障穿越仿真验证与分析
        6.3.1 低电压穿越
        6.3.2 高电压穿越
        6.3.3 新型故障穿越
    6.4 故障穿越实验验证与分析
        6.4.1 低电压穿越实验
        6.4.2 高电压穿越实验
        6.4.3 多次低电压故障穿越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现状
        1.2.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结构
        1.2.2 带式输送机驱动电机
        1.2.3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2.1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分析
        2.1.1 工作原理及机械结构
        2.1.2 CST系统性能分析
        2.1.3 存在问题
    2.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2.2.1 传动结构分析
        2.2.2 驱动电动机分析
        2.2.3 调速方式分析
        2.2.4 冷却系统分析
    2.3 改造系统构建目标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控制原理
        3.1.1 PMSM数学模型
        3.1.2 DTC控制原理
    3.2 S形速度曲线建模及实现
        3.2.1 皮带柔性调速需求
        3.2.2 速度曲线规划
        3.2.3 皮带调速特点及速度曲线参数定义
        3.2.4 速度曲线模型
    3.3 多机功率平衡实现
        3.3.1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发生原因
        3.3.2 多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方法
        3.3.3 主从式转速环功率平衡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改造设计
    4.1 驱动系统主要设备计算与选型
        4.1.1 现场工况条件
        4.1.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与选型
        4.1.3 变频器计算与选型
        4.1.4 循环水冷冷却装置选型
        4.1.5 电控系统设计
    4.2 本章小结
5 运行情况与节能效果分析
    5.1 系统运行情况
    5.2 系统节能效果
        5.2.1 节电数据统计与核算
        5.2.2 年节电量与收益分析
        5.2.3 其它经济收益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一起大型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故障概述
2 原因分析
    2.1 直接原因
    2.2 深度分析7UM62装置问题
    2.3 管理原因
3 改进及防范措施
4 结束语

(5)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原理及电机特性分析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基于铭牌数据的电机参数辨识
        2.2.1 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和基本方程
        2.2.2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的公式法
        2.2.3 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的电机参数辨识
        2.2.4 电机等效电路参数分析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及脉动转矩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脉动转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速系统主回路稳态分析及优化
    3.1 主回路拓扑结构及系统状态
        3.1.1 主回路拓扑结构
        3.1.2 系统稳态状态及相互转换
    3.2 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
        3.2.1 基于电路分析的稳态数学模型
        3.2.2 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分析
        3.2.3 基于能量平衡的数学模型
        3.2.4 仿真与现场试验验证
    3.3 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
        3.3.1 器件并联拓扑结构方案
        3.3.2 并联IGBT的同步分析
        3.3.3 低感斩波叠层母排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系统综合优化
    4.1 调速系统的主要器件及关键参数
        4.1.1 主要器件及其参数
        4.1.2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4.2 主要器件参数特性分析
        4.2.1 电压电流参数分析
        4.2.2 电感电容参数分析
        4.2.3 功率器件损耗分析
    4.3 斩波电抗器损耗分析
        4.3.1 铁芯损耗理论模型
        4.3.2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模型
        4.3.3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试验
        4.3.4 试验结果小结
    4.4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4.1 反馈电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4.2 斩波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4.3 器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4.5 系统综合优化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无功补偿优化
    5.1 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分析
    5.2 无功补偿方案
    5.3 无功补偿优化
        5.3.1 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
        5.3.2 整流桥阻容吸收电路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工作
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概述
    2.1 船舶电站的组成
    2.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2.3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
    2.4 船舶电站保护单元主要功能
    2.5 本章小结
3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硬件设计
    3.1 船舶电站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3.2 控制器设计
        3.2.1 控制器选型与配置
        3.2.2 PLC端口分配
    3.3 电力参数采集设计
        3.3.1 电流采集设计
        3.3.2 电压采集设计
        3.3.3 频率采集设计
    3.4 PLC与DSP通信设计
        3.4.1 Modbus协议介绍
        3.4.2 PLC通信设计
        3.4.3 DSP通信设计
    3.5 自动准同步并车相位信号采集设计
    3.6 逆功率检测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软件设计
    4.1 总体软件设计
    4.2 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软件设计
        4.2.1 自动启动设计
        4.2.2 自动准同步并车设计
        4.2.3 自动调频调载设计
        4.2.4 轻载解列与停机设计
        4.2.5 重载询问设计
        4.2.6 次要负荷分级卸载设计
    4.3 船舶电站保护单元软件设计
        4.3.1 发电机过载保护设计
        4.3.2 发电机短路保护设计
        4.3.3 发电机欠压保护设计
        4.3.4 发电机逆功率保护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设计与系统实验
    5.1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5.1.1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5.1.2 船舶电站监控界面设计
    5.2 船舶电站自动化实验
        5.2.1 调速特性实验
        5.2.2 自动准同步并车实验
        5.2.3 负荷转移实验
    5.3 船舶电站保护单元实验
        5.3.1 过载保护实验
        5.3.2 逆功率保护实验
        5.3.3 欠压保护实验
    5.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新型调相机启动并网及励磁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调相机启动技术研究现状
        1.2.2 调相机并网技术研究现状
        1.2.3 调相机励磁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新型调相机启动控制策略优化方法
    2.1 引言
    2.2 新型调相机变频启动
        2.2.1 静止变频器
        2.2.2 静止变频启动原理
        2.2.3 逆变桥晶闸管控制
    2.3 新型调相机超前换向角分段控制方法
        2.3.1 换相失败检测算法
        2.3.2 换向超前角控制方法
    2.4 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调相机并网成功率提高方法
    3.1 引言
    3.2 新型调相机并网原理
    3.3 空载惰速速率分析
        3.3.1 空载惰速各项损耗
        3.3.2 惰速速率分析
    3.4 新型调相机惰速并网关键参数分析
        3.4.1 新型调相机惰速并网成功率计算方法
        3.4.2 相角差与并网成功的关系
    3.5 新型调相机惰速并网成功率提高方法
        3.5.1 励磁调速优化方法
        3.5.2 惰速点整定优化方法
        3.5.3 励磁调速和惰速点整定方法结合
    3.6 统计验证
        3.6.1 不采用优化方法的调相机惰速并网成功率统计试验
        3.6.2 采用励磁调速优化方法下调相机惰速并网成功率统计试验
        3.6.3 采用惰速点整定优化方法下调相机惰速并网成功率统计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调相机励磁控制策略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微分几何理论
        4.2.1 微分几何理论基本概念
        4.2.2 微分几何非线性控制设计原理
    4.3 新型调相机励磁控制策略优化方法
        4.3.1 基于微分几何的线性化方法
        4.3.2 基于稳态有功的励磁控制优化方法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对哈密电网的影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新疆新能源分布特点
        1.2.1 风电分布情况
        1.2.2 太阳能分布情况
    1.3 哈密电网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大容量同步调相机运行原理
    2.1 同步调相机的研究与发展
    2.2 新型大容量同步调相机工作原理
    2.3 新型大容量同步调相机数学模型
    2.4 新型大容量同步调相机无功功率调节原理
    2.5 无功功率补偿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对哈密电网的影响分析
    3.1 PSASP仿真平台简介
        3.1.1 PSASP计算特点
        3.1.2 PSASP计算流程
    3.2 基于PSASP仿真的哈密主网架稳态分析
        3.2.1 加入调相机后对短路电流与短路容量的影响
        3.2.2 哈密电网无功功率优化
        3.2.3 哈密地区新能源脱网后对系统的影响
    3.3 基于Simulink仿真的调相机对哈密电网主网架影响
        3.3.1 利用Simulink搭建调相机模型
        3.3.2 哈密电网主网架暂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对哈—郑特高压线路的影响分析
    4.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简介
        4.1.1 高压直流输电的主要优缺点
        4.1.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组成
        4.1.3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节能优势
    4.2 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输电(UHVDC)线路运行原理
        4.2.1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模型
        4.2.2 整流站与逆变站之间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关系
    4.3 基于Simulink下的哈—郑UHVDC仿真研究
        4.3.1 逆变侧重载(80%额定负载)
        4.3.2 送端交流线路发生三相接地故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相关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Simulink搭建的哈密电网主网架模型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概述
        1.1.1 变配电需求概述
        1.1.2 国内外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现状
    1.2 变配电稳定性分析现状
        1.2.1 电压稳定性能分析现状
        1.2.2 脉冲性负荷与电网交互影响
    1.3 选题背景和本文主要工作
        1.3.1 本文选题的背景
        1.3.2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托卡马克装置变配电功能需求分析及拓扑设计
    2.1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负荷种类分析
        2.1.2 电压等级选择
        2.1.3 配网结构需求分析
    2.2 核聚变装置变配电结构方案设计
        2.2.1 拓扑结构设计
        2.2.2 无功补偿系统容量
    2.3 计算及验证
        2.3.1 潮流计算
        2.3.2 短路电流计算
        2.3.3 系统稳定计算及冲击负荷及谐波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托卡马克稳态负荷模型分析与电压稳定性研究
    3.1 静态负荷模型
    3.2 动态负荷模型
        3.2.1 动态机理模型
        3.2.2 铭牌参数辨识
    3.3 静态稳定性分析方法
        3.3.1 电力传输系统特性
        3.3.2 静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3.3.3 连续潮流法
        3.3.4 算例分析
    3.4 暂态电压稳定性机理研究
        3.4.1 受端电压暂态失稳机理
        3.4.2 感应电动机暂态稳定性
        3.4.3 时域仿真法
        3.4.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与稳定性指标分析
    4.1 托卡马克脉冲及综合负荷模型
        4.1.1 动态非机理模型
        4.1.2 磁体电源冲击性负荷模型
        4.1.3 综合负荷模型
        4.1.4 脉冲负荷模型算例
    4.2 脉冲性负荷稳定性指标
        4.2.1 基于出口短路容量的稳定性指标
        4.2.2 极向场磁体电源负荷稳定性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功率磁体电源负荷交直流交互运行机理研究
    5.1 交直流交互系统
        5.1.1 交直流系统强度
        5.1.2 多变流器相互影响
    5.2 换相电抗对变流器运行影响
        5.2.1 换相缺口
        5.2.2 换相电抗对谐波的影响
    5.3 谐振过电压及谐波放大
        5.3.1 谐振过电压
        5.3.2 系统谐振频率及放大倍数
    5.4 算例分析
        5.4.1 短路容量对电压缺口的影响
        5.4.2 换相电抗与变流器运行间相互影响
        5.4.3 谐波放大倍数
        5.4.4 抑制谐波放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变配电站设计分析与研究
    6.1 CFETR变配电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6.2 潮流及短路计算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表贴式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全速度范围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永磁同步电动机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原理分析
    2.1 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2.2 矢量控制原理分析
    2.3 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基本原理
    2.4 矢量控制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动机零速和低速位置估计
    3.1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原理分析
    3.2 虚拟电压矢量注入法的原理分析
    3.3 基于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低速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永磁同步电动机速度估计
    4.1 MARS转速估计原理
    4.2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MRAS仿真分析
    4.4 SPMSM全速度控制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SPMSM初始转子位置估计实验
    5.1 SPMSM控制系统设计
    5.2 实验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原因分析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PIA装置空压机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国产化改造研究与实践[J]. 刘海凤. 电气防爆, 2021(04)
  • [2]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D]. 谷昱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魏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一起大型同步电动机启动失败故障分析[J]. 赵士永,王力伟. 冶金动力, 2021(02)
  • [5]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D]. 王兴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保护单元的设计[D]. 李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新型调相机启动并网及励磁控制策略优化研究[D]. 曹泽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新型大容量调相机对哈密电网的影响初步研究[D]. 陈涛. 新疆大学, 2020(07)
  • [9]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网负荷分析及其稳定性机理研究[D]. 王俊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表贴式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全速度范围控制研究[D]. 付会彬.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同步电机启动故障分析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