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重视继发性肾病的诊断

充分重视继发性肾病的诊断

一、充分重视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1](2021)在《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文中研究表明本指南由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组成的编写委员会共同编写,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本指南针对如何规范诊断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非透析、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如何规范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6个主要临床问题,同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国内外肾性贫血相关临床指南。目的在于指导、规范肾性贫血的诊断以及ESAs、铁剂和HIF-PHI的合理应用,提高肾性贫血诊疗水平。

孟繁章[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赵进喜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水肿用药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全文以下内容简称为CKD)是引起水肿最主要的原因之一。CKD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与肾脏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在治疗CKD水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专家经验对于寻求CKD水肿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总结赵进喜教授对CKD水肿的辨治方法与用药特色经验。方法:建立赵进喜教授治疗CKD水肿的医案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对医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研究收集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由赵进喜教授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病例,将医案病例中的症状、舌脉、药名等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对医案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对年龄、性别、证候、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应用编程软件R语言中的Aprioi关联规则算法对证候—药物、药物—药物进行进行关联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对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并将其可视化处理。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CKD水肿患者107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54例,其年龄分布从23-91岁不等,最小23岁,最大91岁。107例CKD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的患者占64例,占比60%;诊断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占23例,占比21.6%;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占7例,占比6.5%;其他如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药物性肾损伤等诊断的患者占13例,占比12.1%。107例CKD患者的证候分布以水湿证、血瘀证、气滞证、气虚证、湿热证、湿浊证、痰湿证、饮停证和热毒证为主,分别占全部病例的 100%、71.03%、58.88%、50.47%、42.06%、33.64%、28.97%和26.17%,而其它证候则包括为痰湿证、饮停证、热毒证、结热证、血虚证、阳虚证、郁热证、痰热证、阴虚证、肝阳证。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提及的本虚标实证候与传统意义上证候的概念不同,因CKD患者病情复杂,一个患者同时存在上述多种证候表现,即呈现出复合证候形式。因此,以上本虚标实证候实际上是将CKD患者复杂证候拆分后形成的单一证候。107张处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依次是黄芪、蝉蜕、丹参、萆薢、当归、土茯苓、川芎、石韦、茯苓、猪苓等,体现了利水、补气、祛风、行气、活血、解毒等治法。107张处方中的药物药性以寒性、温性、平性居多,药味以苦味、甘味、辛味居多,归经则以肝、脾、肺、胃、肾经为主。赵进喜教授针对107例CKD中诊断为慢性肾炎的患者除了猪苓、茯苓等利水药物之外最常用的药物是防风、柴胡、黄芩、香附、紫苏叶、牛蒡子、蝉蜕、僵蚕等;诊断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水肿除了猪苓、茯苓等利水药物之外最常用的药物是水红花子、鬼箭羽、鳖甲、牡蛎、防风、牛蒡子、柴胡、黄芩、紫苏叶、蝉蜕、僵蚕等;诊断为肾病综合征除了猪苓、茯苓等利水药物之外最常用的药物是苍术、白术、黄芩、连翘、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薏苡仁等。107张处方中,赵进喜教授针对CKD水肿患者治疗水湿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猪苓、茯苓、苍术、白术等;治疗血瘀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丹参、川芎、三七、当归、赤芍、鳖甲、牡蛎等;治疗气滞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香附、乌药、柴胡、紫苏叶等;治疗气虚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黄芪、知母、升麻、柴胡等;治疗湿热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土茯苓、萆薢、石韦、虎杖、金钱草等;治疗湿浊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猪苓、茯苓、僵蚕、姜黄、熟大黄、蝉蜕、蚕砂、法半夏、陈皮等;治疗痰湿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陈皮、半夏、猪苓、茯苓等;治疗饮停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猪苓、茯苓、桑白皮、葶苈子等;治疗热毒证常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是黄芩、连翘、蝉蜕、白花蛇舌草、熟大黄、僵蚕等。基于聚类、关联分析得知,赵进喜教授常应用药对、药串组合治疗CKD水肿,最主要的药物为猪苓、茯苓、黄芪、当归、川芎、赤芍、防风、丹参、土茯苓、萆藓、石韦、穿山龙、姜黄、熟大黄、蝉蜕、僵蚕,体现了利水、补气、祛风、行气、活血、解毒等治法。除此之外,常用的药物组合有①陈皮、法半夏,②黄芪、赤芍、防风,③黄芪、当归、川芎、丹参,④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⑤黄芪、知母、升麻、柴胡、香附、乌药、桑白皮、葶苈子,⑥鬼箭羽、牛蒡子⑦三七、鳖甲、牡蛎、水蛭,⑧黄芪、苍术、白术、黄芩、连翘、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上述药物组合包括了二陈汤、黄芪赤风汤、补阳还五汤、升陷汤、玉屏风散、升降散等古今名方。结论:①赵进喜教授治疗CKD水肿既重视辨病,又重视辨证,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②赵进喜教授治疗CKD水肿用药除了应用利水除湿药物之外,还经常配合补气、祛风、行气、活血、解毒五法。③赵进喜教授治疗CKD水肿常用药对、药串,所用药对、药串实际上常是古今名方,体现了赵进喜教授临床重视辨方证的思想。

刘文君[3](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90例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中医治疗IMN的用药规律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并探讨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初步总结本肾病诊疗中心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制定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的90例明确诊断为Ⅰ、Ⅱ期IMN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1个月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血常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转氨酶、血肌酐、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等)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应用SPSS25.0软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系统聚类分析中药治疗IMN的高频药物。结果:1.治疗前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45例(50.00%)、脾肾阳虚证13例(14.44%)、肝肾阴虚证13例(14.44%)、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气虚证7例(7.79%)。标实证中血瘀证82例(91.11%)、水湿证50例(55.56%)、湿热证29例(32.22%)、湿浊证9例(10%)。标实证中存在有多个标证共存的情况:其中以血瘀水湿证45例(50.00%),血瘀湿热证27例(30.00%)为多,本虚证与标实证共存90例(100.00%),可见本病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其中以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25例(27.78%)、脾肾气虚兼血瘀湿热证12例(13.33%)为多。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药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基础治疗(ACEI/ARB、降压、降糖、降脂、抗凝等治疗)。单纯使用中药者6例(6.67%),中药+免疫抑制剂者84例(93.33%)。84例患者中,中药+雷公藤多苷片29例(34.52%),中药+他克莫司9例(10.72%),中药+激素8例(9.52%),中药+来氟米特2例(2.38%),中药+白芍总苷3例(3.57%),中药+激素+雷公藤多苷片18例(21.43%),中药+激素+他克莫司6例(7.15%),中药+激素+环磷酰胺7例(8.33%),中药+激素+来氟米特1例(1.19%),中药+激素+环孢素A1例(1.19%)。90例IMN患者中,使用雷公藤多苷片者共47例(52.22%),剂量使用以40mg/d(31.91%)、60mg/d(65.96%)为多,使用激素(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者共41例(45.56%),剂量以≤4片/(日43.90%)、5~10片/日(36.59%)为多。3.中药使用情况:(1)中药药物频次频率分析:90例患者的90张初诊方剂中共使用药物165味,总用药频次为1538次。通过EXCEL频次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统计,共有24味,按照频次从高到底排列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茯苓、金樱子、砂仁、五味子、芡实、冬瓜皮、桑白皮、茯苓皮、当归、三棱、大黄炭、升麻、覆盆子、大腹皮、补骨脂、败酱草、石斛、桂枝、枳壳。其中黄芪(100.00%)、丹参(82.22%)、川芎(80.00%)、白术(80.00%)、土茯苓(56.67%)5味中药使用率≥50.0%。(2)本诊疗中心治疗IMN的常用药物功效分类有补虚药(23.67%)、活血化瘀药(15.54%)、利水渗湿药(12.55%)、收涩药(10.47%)、清热药(9.69%)。(3)聚类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24味高频药物可聚为6类,第一类:丹参、川芎、土茯苓、砂仁、三棱;第二类:五味子、石斛、补骨脂、升麻;第三类:冬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第四类: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第五类:大黄炭、枳壳;第六类:当归、桂枝。黄芪、白术、茯苓、败酱草4味药因广泛应用于众多方剂中,而未与特定中药聚为一类而单独存在。4.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对90例IMN患者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各项化验指标等因素是否与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对上述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OR=6.752,95%CI=1.510~30.185,P=0.012)、血浆白蛋白(OR=0.769,95%CI=0.626~0.946,P=0.013)是IMN患者发生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脾肾气虚证兼血瘀湿热证。2.本诊疗中心用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IMN,其中免疫抑制剂以雷公藤多苷片为主,激素使用时以中小剂量为主;中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其中使用较多的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利湿热。3.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汤文丽[4](2021)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约75%~80%MN属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血癖证是IMN常见中医标实证,常不同程度贯穿病程始终。特别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常合并高凝状态,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与高凝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IMN血癖证的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较少,血瘀证与IMN预后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以血瘀证为切入点,探讨IMN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影响,以期丰富对IMN血瘀证的认识,为IMN中医治疗提供一定依据。目的探讨IMN血瘀证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肾活检诊断为IMN、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根据血瘀证辨证标准,313例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33例)和非血瘀证组(180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规律随访时间≥ 12月且能满足随访资料要求者病历资料,分析预后差异。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313例患者,男性占比60.06%,女性占39.94%;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63.16%vs 57.78%)、(36.84%vs 42.22%);2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7)。1.2年龄:血瘀证组为54.40±13.03岁,非血瘀证组为48.64±12.6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年龄大于非血瘀证组。1.3病程: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病程中位数为[4(1.85,8.00)vs 6(2.00,12.00)]月,2组有显着差异(P<0.001)。血瘀证组病程短于非血瘀证组。2中医证候分布2.1总体中医证型分布:313例患者本虚证分布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脾肾气虚证(28.75%)、肺肾气虚证(22.36%)、肝肾阴虚证(18.85%)、脾肾阳虚证(14.38%)、气阴两虚证(11.82%);标实证分布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湿热证(51.44%)、血瘀证(42.49%)、水湿证(34.19%)、湿浊证(17.57%)。2.2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本虚证比较:脾肾气虚证(26.32%vs 30.56%)、肺肾气虚证(24.81%vs 20.56%)、脾肾阳虚证(14.29%vs 14.44%)、肝肾阴虚证(16.54%vs 20.56%)、气阴两虚证(12.78%vs 11.11%),2组间本虚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4)。2.3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标实证比较:水湿证(33.83%vs 34.44%)、湿热证(56.39%vs 47.78%)、湿浊证(19.55%vs 16.11%),2组间标实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状分布:发生率>10%的中医症状: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腰痛、口干、咳嗽、颜面水肿、眠差、头晕、口苦、大便质稀、胸闷气短、小便色黄、纳差。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主要中医症状比较:水肿(92.48%vs 80.00%,P=0.002)、胸闷气短(18.05%vs 8.33%,P=0.010)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更易出现水肿、胸闷气短。3合并症、并发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合并高血压(70.68%vs 60.56%,P=0.064)、2型糖尿病(18.80%vs 17.22%,P=0.719)、血脂异常(83.46%vs 76.67%,P=0.141)、高尿酸血症(29.32%vs 32.22%,P=0.584)、感染(19.55%vs 12.22%,P=0.075)、急性肾损伤(2.26%vs 0.56%,P=0.3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血栓栓塞(20.30%vs 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4实验室检查4.1肾功能及CKD分期4.1.1 肾功能: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Scr[69.00(58.30,84.50)vs 67.00(55.00,78.75)μmol/L,P=0.129]、BUN[5.10(3.90,6.35)vs 4.90(3.80,6.00)mmol/L,P=0.198]、UA[359.00(301.50,410.50)vs 368.00(295.00,426.50)mmol/L,P=0.3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2 CKD分期: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CKD1期(65.41%vs 76.11%),CKD2期(24.81%vs 19.44%),CKD3 期(8.27%vs 3.33%),CKD4 期(1.50%vs 0.00%),CKD5 期(0.00%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血瘀证组CKD1期的患者比例低于非血瘀证组(P<0.05)。4.2其他生化指标4.2.1血清白蛋白(Alb):血瘀证组为21.34±4.71 g/L,非血瘀证组为27.80±6.71 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Alb低于非血瘀证组。4.2.2血脂指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CHO(8.06 ± 2.37 vs 7.13±2.09)mmol/L、LDL-C(5.16±1.65 vs 4.54±1.44)mmol/L,2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2.12(1.53,3.04)vs 2.23(1.58,3.1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血瘀证组CHO、LDL-C高于非血瘀证组。4.3凝血指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APTT[(25.37±3.64 vs 25.27±3.51)s,P=0.794]、PT[(11.06±1.11 vs 11.02±1.00)s,P=0.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B[4.38(3.67,4.87)vs 4.05(3.37,4.71)]g/L、D-Dimer[0.77(0.45,1.60)vs 0.47(0.21,0.8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FIB、D-Dimer高于非血瘀证组。4.4尿液检查4.4.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瘀证组为4788(2865,7030)mg/d,非血瘀证组为3523(1995,5201)mg/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24h-UTP高于非血瘀证组。4.4.2镜下血尿:尿检红细胞计数≥3/HP的镜下血尿情况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别为(75.94%vs 7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5病理资料5.1病理分期: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病理分期:Ⅰ期(33.08%vs 40.56%)、Ⅱ期(58.65%vs 49.44%)、Ⅲ期(7.52%vs 10.00%)、Ⅳ期(0.75%vs 0.00%),主要集中在Ⅰ期、Ⅱ期,无分布于V期者,2组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5.2病理评分: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肾小球积分[(0.74±0.68 vs 0.73±0.60)分,P=0.901],肾小管积分[(1.64±1.44 vs 1.54±1.38)分,P=0.532],肾间质积分[(0.74±0.59 vs 0.71±0.50)分,P=0.530],2组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肾小球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系膜增生(62.41%vs 63.89%,P=0.788)、节段性硬化(6.77%VS 5.56%,P=0.657)、球性硬化(11.23%vs 14.44%,P=0.412)、新月体形成(10.53%vs 9.44%,P=0.751),2组肾小球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4肾小管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癖证组比较:肾小管萎缩(66.92%vs 68.89%,P=0.712)、颗粒或空泡形成(99.25%vs 99.44%,P=0.8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肾间质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间质水肿为(7.52%vs 2.22%,P=0.025)、炎细胞浸润(67.67%vs 66.11%,P=0.772)、间质纤维化(69.17%vs 66.11%,P=0.568)。血瘀证组出现间质水肿比例高于非血瘀证组。5.6肾小动脉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小动脉管壁增厚(81.20%vs 78.33%,P=0.534)、玻璃样变(6.77%vs 6.11%,P=0.815)比较,2组肾小动脉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免疫荧光: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IgG(84.21%vs 90.00%,P=0.125)、C1q(15.78%vs 24.44%,P=0.062)、FRA(5.26%vs 7.22%,P=0.484)沉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C3(77.44%vs 86.11%,P=0.046)、IgA(12.78%vs 23.89%,P=0.014)、IgM沉积(21.05%vs 38.3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组C3、IgA、IgM沉积比例低于非血瘀证组。6随访共随访193例患者,其中血瘀证组77例,非血瘀证组116例,随访结果如下:6.1随访时间与主要治疗:6.1.1随访时间(自肾穿刺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或进入终点事件时间):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随访时间为[54.00(34.50,85.00)vs 63.00(40.00,90.7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6.1.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比例为(44.16%vs 25.00%,P=0.005),血瘀证组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6.2缓解与复发情况6.2.1 1年缓解率、3年缓解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1年缓解率(25.97%vs 23.28%,P=0.669)、3年缓解率(80.52%vs 68.97%,P=0.07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2复发情况: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复发率分别为(16.88%vs 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6.3终点事件6.3.1终点事件:终点事件(死亡、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或eGFR<15 ml/min/1.73m2)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别为12.99%、4.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6.3.2累计生存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2年累积生存率(90.58%vs 97.29%,P=0.166),5 年累积生存率(85.69%vs 97.29%,P=0.024),10 年累积生存率(79.10%vs 91.57%,P=0.040)。2组5年累积生存率、10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 IMN终点事件危险因素分析:血瘀证、年龄、Scr、BUN、Alb、LDL、24h-UTP、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间质水肿是IMN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年龄、Alb、Scr是IMN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瘀证不是影响IMN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的主证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证,主要兼证为湿热证,主要症状为水肿、泡沫尿、乏力。2.IMN血瘀证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基础肾功能较差,尿蛋白较多,低蛋白血症明显,易并发血脂异常、高凝状态、血栓栓塞事件。3.IMN血瘀证C3、IgA、IgM沉积比例低,间质水肿明显。4.血瘀证对IMN长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李海男[5](2021)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促红素低反应性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因知晓率低、病程长、并发症多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业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是慢性肾脏病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可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并显着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临床上治疗肾性贫血的手段是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但5-10%的患者对促红素的反应性低下,无法达到相应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通过对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促红素低反应性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未来临床肾性贫血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效果可以通过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从而降低输血要求,改善肾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定促红素低反应的原因使优化贫血管理成为可能,从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贫血治疗的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终末期肾脏病患者137例,并设置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促红素抗体(Anti-erythropoietin antibody,EPO-Ab)和促红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水平。同时收集各研究对象的实验室各参数(基本情况、血液指标、肾脏功能指标)。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ESRD患者血清AGEs和RAGE水平,EPO-Ab与EPOR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2.未透析ESRD患者血清AGEs和RAGE水平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r=0.883,(49)<0.001),RAGE的水平随着AGEs的水平增加而升高。3.AGEs水平在血液透析组与未透析组间无差异,但两组水平均高于腹膜透析组。腹膜透析组与对照组的RAGE水平均显着低于血液透析组和未透析组,且血液透析组RAGE水平低于未透析组。4.未透析ESRD患者血清AGEs及RAGE水平均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666,(49)<0.001;r=-0.689,(49)<0.001)。5.未透析ESRD患者血清AGEs及RAGE水平与血清肌酐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58,(49)<0.001;r=0.707,(49)<0.001)。6.ESRD患者AGEs及RAGE与超敏C-反应蛋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656,(49)<0.001;r=0.685,(49)<0.001)。7.使用促红素的ESRD患者血清促红素抗体水平并不是普遍升高的,而仅在患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抗体。8.ESRD患者血清EPOR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ESRD患者EPOR水平与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呈显着的负相关(r=-0.683,(49)<0.001;r=-0.566,(49)<0.001),EPOR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574,(49)<0.001)。9.AGEs诊断促红素低反应性的特异度高,RAGE诊断促红素低反应性的灵敏度高。EPOR诊断促红素低反应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10.超敏C-反应蛋白与可溶性EPOR为促红素低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其受体在促进终末期肾脏病炎症状态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且作为炎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间接影响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2.高滴度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仅在患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中出现,并不能作为常规筛查促红素低反应的手段。3.可溶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中升高,可与骨髓红系祖细胞膜表面的促红素受体竞争结合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而导致促红素低反应性。4.循环中可溶性促红素受体的升高与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相关联。5.本研究为开发新的药物阻断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AGEs-RAGE通路,从而为增强促红素疗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6](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认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吴思雨[7](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Elderly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EPN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蛋白尿分层情况,探讨中医各证型、不同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促进EPNS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高EPNS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拓展治疗手段。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EPNS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案等,并且将中医证型按本虚证与标实证分类,尿蛋白定量按≤4g/24h、4~8g/24h、≥8g/24h分为三组,分析得出中医证型、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组间相互比较的方法,评价治疗效果。2.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30例气虚血瘀型EPN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基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方加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1.回顾性分析1.1实际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EPNS患者72例,其中男女比例1.7:1,男性居多。65~69岁患者例数最多,占44.4%,平均发病年龄70.85±5.19岁。病程从10天至36年不等,病程在1至2年的患者最多,中位数为1年。35例行肾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占68.6%。发病类型中,33例为初发,22例为复发,17例为经6个月及以上治疗无效者。发病时合并并发症18例,依次为感染(61%),深静脉血栓(22%),急性肾损伤(17%);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2例,依次为肝功能异常(38%),感染(31%),类固醇性糖尿病(22%),血肌酐由正常值升高为异常(9%)。合并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主要的基础病有高血压病(84.7%),2型糖尿病(22.2%),脑梗死(19.4%),冠心病(8.3%)。1.2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单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者最多,不同治疗方案有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蛋白定量在4~8g/24h人数最多,占40.3%,≤4g/24h的占29.2%,≥8g/24h的占30.5%。不同蛋白尿分组在临床有效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在血清白蛋白方面有差异(P<0.05),肾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血清白蛋白均较前改善(P<0.05)。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肾功能、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酸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EPNS患者以气虚类证夹血瘀证最多见。不同本虚证在蛋白尿分层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水平最高,脾肾气虚证最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是脾肾气虚证最高,肺肾气虚证最低(P<0.01)。本虚证各证型在肾功能、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血肌酐水平最高,血瘀证最低(P<0.01),湿浊证与其他证型均有差异(P<0.05);湿热证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浊证最低(P<0.01)。标实证各证型在尿蛋白分层间的分布、尿素氮、血尿酸、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方面无差异(P>0.05)。2.前瞻性疗效观察:共有26例患者完成24周观察,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两组治疗前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12周、24周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肾功能各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好(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存在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得分均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例EPNS患者以男性居多,病程长短不一,行肾活检的肾脏病理类型主要是膜性肾病,临床症状有轻有重,常合并并发症,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易出现肝肾功能损伤。2.不同蛋白尿分层间疗效存在差异,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与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总胆固醇、CKD分期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3.EPNS患者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本虚证从脾肾气虚至肺肾气虚、脾肾阳虚尿蛋白定量递增,血清白蛋白从脾肾气虚至脾肾阳虚、肺肾气虚递减。标实证血肌酐从血瘀证至水湿证、湿热证、湿浊证递增,总胆固醇从湿浊证至血瘀证、水湿证、湿热证递增。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加用益气活血方能早期、显着改善EPN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蛋白尿、维持肾功能稳定、改善高凝状态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朱俊[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赵艳[9](2020)在《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以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在全球逐年上升,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其中,高血压在各慢性病中是导致死亡第1位、负担第3位的疾病。2018年中国高血压大会指出:2012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为23.2%,患病人数已达2.45亿,与2002年相比较,快速增加了20%。尽管如此,我国的高血压预防和控制水平却还很低,存在着“三低”现象,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严重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深入开展高血压疾病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科学预测其发生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决策,已成为一项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着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风险预测及其控制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鉴于高血压疾病具有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病情迁延不愈等特点。首先,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高血压疾病的成因影响、预测及其控制研究现状,拟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依据上海瑞金医院及34家医联医院近十年的高血压疾病患者数十万条门诊及住院数据,阐述了高血压疾病的级别划分及其主要的临床识别方法;运用数据组织切分、数据集市构建等原理,提取了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因素;运用德尔菲法确定了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聚类关系,构建了相应的因素层次结构;运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重要影响因素的权重及其排序,为聚焦于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决策奠定了基础。然后,依据已确定的高血压疾病管理重要影响因素,运用预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模型,进一步凝练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尽早知晓高血压的发生,提高高血压疾病管理的知晓率;并运用CART分类回归树原理,进行了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的分类研究,以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有效提高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治疗率。进而,对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控制分析。鉴于可量化的高血压疾病影响因素众多,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参考值范围上下指标的制约关系等所形成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基于主要目标法、分层序列法与目标规划法原理,将其融合,创建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多目标控制决策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控制决策研究,提高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控制率。最后,基于高血压疾病的因素分析、风险预测及控制决策研究,结合上海市科委的《基于区域医疗大数据的高血压患病趋势分析系统示范应用》课题研究,按照《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提出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研发了基于互联网运行的高血压疾病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用于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档案管理、诊断与评估等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立足于学科特点,将仅局限于成因分析和治疗范畴的高血压疾病管理研究,拓展为了对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及其控制决策研究,创新了高血压疾病管理研究的视角;运用数据集市构建原理、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创建了完整的高血压疾病管理研究过程,逐步明确了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证据,得出了新的结论;融主要目标法、分层序列法与目标规划法原理为一体,改进了多目标控制决策模型的构建方法。本研究过程、方法与结论对提高我国高血压疾病管理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它慢性病的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郭广凤[10](2020)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尿液蛋白质谱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临床与及病理特征并探讨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比较IMN患者合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与IMN患者不合并TIF的尿液蛋白质组,研究新疆地区IMN肾脏纤维化尿液相关差异蛋白质谱,应用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比较差异表达的尿液蛋白质,探讨IMN患者肾脏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初步筛选新疆地区IMN肾脏纤维化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方法:(1)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IMN的119例患者,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将患者分为eGFR正常组[eGFR≥90ml·min1·(1.73m2)]58例和eGFR下降组[eGFR<90mL·min1·(1.73m2)]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病理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IMN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以新疆地区经肾活检确诊的IMN肾病患者尿液为研究对象,用丙酮沉淀法提取IMN合并TIF患者(n=12)、IMN不合并TIF患者(n=12)尿液标本中的蛋白质,应用联合白蛋白/IgG抗体清除高丰度蛋白,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iTR AQ)标记的二维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技术的尿液蛋白质组学检测方法,进行IMN肾病病理表现差异尿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尿液差异表达蛋白,对鉴定蛋白和差异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根据IMN肾脏纤维化可能的发病机制、差异蛋白富集的情况,初步筛选出四种尿液差异蛋白,可作为新疆地区IMN患者肾脏纤维化相关的的尿液候选生物标志物。结果:(1)在临床资料方面,eGFR下降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血肌酐、尿素氮显着高于eGFR正常组(P<0.05),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显着低于eGFR正常组(P<0.05);在肾脏病理方面,eGFR下降组患者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小动脉增厚的比例显着高于eGFR正常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是IMN患者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是IMN患者eGFR下降的保护因素。(2)经过液质联用分析发现共有192种尿液蛋白质在IMN合并TIF组与不合并TIF组者间存在显着差异表达。其中39种尿液蛋白质在IMN合并TIF组中表达上调,153种尿液蛋白质在IMN合并TIF中表达下调。GO分析和信号通路富集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途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和细胞基质粘附途径在IMN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的发现与上述通路发现一致,进一步对差异尿液蛋白质进行筛选发现APOA1、LRG1、LCN2、CD248可能是诊断IMN肾纤维化的候选无创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备选蛋白进行进一步功能验证和分析。结论:我们通过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进行的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TIF是IMN的病理变化之一,与IMN肾功能正常组比较,IMN肾功能下降组的肾脏纤维化的比例更多、程度更严重,肾间质纤维化与IMN的病情进展具有相关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能够代替有创肾活检的无创生物指标进而早前判断IMN的肾脏纤维化程度,寻找靶向的药物抑制、逆转甚至消除肾脏的纤维化,以期保护肾功能、延缓ESRD的发生。差异尿液蛋白质表达谱发现PPAR信号传导途径、Pl3K-Akt信号传导途径和细胞基质粘附途径在IMN的肾纤维化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POA1、LRG1、LCN2、CD248可能是诊断IMN肾纤维化的候选无创生物标志物。

二、充分重视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重视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赵进喜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水肿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水肿相关中医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有关慢性肾脏病水肿的论述
        2 现代中医有关慢性肾脏病水肿文献综述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水肿相关现代医学文献综述
        1 西医学对慢性肾脏病水肿发病机制的认识
        2 西医学治疗慢性肾脏病水肿的研究进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赵进喜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水肿用药经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IMN病因病机
    3 中药使用情况
    4 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
    5 高凝状态与血栓栓塞症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知情同意书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知情同意书
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1 IMN的临床诊断
        2 IMN常见近期合并症
        3 IMN长期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证候分布
        3 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项目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证候分布
        3 合并症、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
        5 病理资料
        6 随访
    讨论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5)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促红素低反应性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促红素低反应性相关因素研究
        1.2.1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结构与功能
        1.2.2 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
        1.2.3 循环中存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物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标本处理
    2.3 主要实验试剂
    2.4 主要实验仪器
    2.5 实验方法
        2.5.1 实验原理
        2.5.2 实验步骤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终末期肾病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
    3.2 终末期肾病患者不同分组方式组间比较结果
        3.2.1 透析方式不同组间实验室参数比较
        3.2.2 原发病因不同组间参数比较
    3.3 终末期肾病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因素
        3.3.1 不同亚组血清AGES水平的组间比较
        3.3.2 不同亚组血清RAGE水平的组间比较
        3.3.3 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AGEs与RAGE水平相关关系
        3.3.4 AGEs及RAGE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关系
        3.3.5 AGEs及RAGE与血清肌酐相关关系
        3.3.6 AGEs及RAGE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关系
    3.4 终末期肾病患者循环中促红素抑制物因素分析
        3.4.1 促红素抗体在ESRD患者中的阳性率
        3.4.2 ESRD患者血清EPOR水平与实验室参数相关关系
        3.4.3 EPOR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关系
        3.4.4 ESRD患者EPOR水平与血红蛋白相关关系
    3.5 不同血红蛋白分组中各因素水平比较
    3.6 AGEs和RAGE促红素低反应性的中的诊断价值
    3.7 EPOR在ESRD患者促红素低反应性中的诊断价值
    3.8 发生促红素低反应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终末期肾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 炎症及氧化应激因素与促红素反应性分析
    4.3 循环中抑制物与促红素反应性分析
    本研究创新点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1.1 疾病定义
        1.2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1.3 治疗
        1.4 小结
    2 中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2.1 对EPNS病名的认识
        2.2 对EPNS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EPNS
        2.4 小结
第二部分 EPNS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型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EPNS的临床疗效观察
        4.1.1 一般资料
        4.1.2 尿蛋白定量分层情况
        4.1.3 治疗方案情况
        4.1.4 临床总体疗效情况
        4.1.5 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总体疗效的关系
        4.1.6 蛋白尿分层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4.1.7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疗情况
        4.2 EPNS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4.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2.2 本证合并兼证分布情况
        4.2.3 中医证型与蛋白尿分层的关系
        4.2.4 中医证型与血压的关系
        4.2.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前瞻性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疗效情况
        4.2.1 临床总体疗效
        4.2.2 中医证候疗效
        4.2.3 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简表各项得分的变化
        4.2.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4.3 临床研究期间不良反应
        4.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益气活血方制方背景及组方思路
    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3.2 前瞻性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附录4 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5 CKD分期
中英文缩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高血压疾病的定义与成因分析
        2.1.1 高血压疾病的标准定义
        2.1.2 高血压疾病的成因分析
    2.2 高血压疾病的管理与控制研究
        2.2.1 高血压疾病的管理
        2.2.2 高血压疾病的控制
    2.3 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主要方法
        2.3.1 数据处理方法
        2.3.2 风险预测方法
        2.3.3 控制决策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述评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血压疾病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3.1 高血压疾病临床症状识别
        3.1.1 高血压疾病的级别划分
        3.1.2 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表现
        3.1.3 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检查
    3.2 高血压重要影响因素遴选
        3.2.1 临床数据集市构建
        3.2.2 德尔菲法应用原理
        3.2.3 重要影响因素遴选
    3.3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的构建
        3.3.1 系统结构可达矩阵生成
        3.3.2 M矩阵的层次结构确定
        3.3.3 影响因素可达矩阵构建
        3.3.4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求取
    3.4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原理
        3.4.1 模糊集及其隶属函数
        3.4.2 模糊集合的基本性质
        3.4.3 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
    3.5 重要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3.5.1 模糊判断矩阵构建
        3.5.2 模糊判断矩阵计算
        3.5.3 影响因素权重求取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
    4.1 Logistic回归运用原理分析
        4.1.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4.1.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1.3 Logistic模型的适用条件
    4.2 数据抽取原理与数据结构构成
        4.2.1 数据抽取原理
        4.2.2 数据结构构成
    4.3 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4.3.1 风险预测的预分析
        4.3.2 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4.3.3 预测模型的应用分析
        4.3.4 检验组对模型的检验
    4.4 高血压疾病管理的分类预测
        4.4.1 CART分类回归树原理
        4.4.2 高血压的CART分类
    4.5 高血压疾病诊断与分层支持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血压疾病管理的控制决策
    5.1 重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分析
        5.1.1 个体因素的控制分析
        5.1.2 环境因素的控制分析
        5.1.3 其他疾病的控制分析
        5.1.4 指标异常的控制分析
        5.1.5 交叉因素的控制分析
    5.2 多目标规划模型决策原理
        5.2.1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概念
        5.2.2 目标规划模型决策程序
    5.3 影响因素的模型控制决策
        5.3.1 影响因素控制决策建模
        5.3.2 决策模型初始解的求取
        5.3.3 决策模型解的计算过程
        5.3.4 控制决策指标值的分析
    5.4 高血压疾病管理与控制支持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尿液蛋白质谱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与肾脏病理表现的特点分析
    1.1 .前言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对象分组
        1.2.3 .资料收集与比较
        1.2.4 .诊断标准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临床资料分析
        1.3.2 .病理资料分析
        1.3.3 .患者e GFR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特发性膜性肾病合并TIF的尿液蛋白质谱初步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收集基线资料
        2.2.3 实验步骤
        2.2.4 技术路线图
    2.3 结果
        2.3.1 入组对象的一般信息资料
        2.3.2 IMN组与对照组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分析
        2.3.3 IMN组与对照组差异蛋白GO分析
        2.3.4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充分重视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0)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赵进喜教授辨治慢性肾脏病水肿用药经验研究[D]. 孟繁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D]. 刘文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 汤文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促红素低反应性相关因素研究[D]. 李海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6]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7]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思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高血压疾病管理的风险预测与控制决策研究[D]. 赵艳. 东华大学, 2020(01)
  • [10]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尿液蛋白质谱初步研究[D]. 郭广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充分重视继发性肾病的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