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接收瓶药物不相容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

输液接收瓶药物不相容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

一、输液接瓶时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花,李艳娇,宋燕青,高欢[1](2021)在《注射用阿昔洛韦与多种药物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注射用阿昔洛韦与临床常用药物的配伍安全性,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查找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临床上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存在配伍变化的常用药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阿昔洛韦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可稳定配伍;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转化糖注射液、10%果糖注射液、注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热毒宁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溴己新注射液、注射用盐酸氨溴索、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长春西汀注射液、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注射用氨曲南、盐酸赖氨酸、果糖二磷酸钠、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维生素C、复方氨基酸、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多巴胺、盐酸吡硫醇配伍使用。结论注射用阿昔洛韦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变化,临床中应尽量避免与以上药物联合应用,以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性。

李建萍[2](2017)在《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注射剂是几千年来中药剂型的创新,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为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了多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和有效性再评价工作。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两味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丹红注射液是中药注射剂大品种,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丹红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情况较为复杂,复杂的联合用药伴随着未知的药物相互作用,未知的药物相互作用会产生未知的效益或者风险,给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安全有效用药带来挑战。本论文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用药风险评控关键技术"与步长制药集团重大科研项目"丹红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及其配伍禁忌研究"的支持下,基于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临床高频次联用的临床应用实际,选择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作为代表性联合用药组合,从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等不同角度,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的作用特征及作用机制,综合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的效益与风险,为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临床联合用药提供科研基础,为后期构建丹红注射液安全风险调控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为中药注射剂药物相互作用评价及安全风险早期控制提供示范性研究。一、文献研究本章系统归纳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常用联合用药类型及规律,并基于临床数据和药物组成多角度分析了丹红注射液的临床联合用药规律,发现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是临床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设计药物相互作用方案,建立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体系,发现药物相互作用特征提供基础。二、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与研究药动学相互作用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其中药物代谢和药物排泄过程是药动学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本章基于药物代谢和药物排泄过程,建立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动学相互作用评价体系,研究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丹红注射液能显着增加阿司匹林体内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的血药浓度,但是阿司匹林对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酚酸类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无显着影响。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过程中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与丹红注射液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的基因表达和转运功能,减少水杨酸肾小管分泌,导致水杨酸尿液排泄减少有关,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介导的阿司匹林代谢过程以及尿液pH介导的水杨酸肾小管重吸收过程无关。此外,血液循环中增加的水杨酸会通过转化为其他代谢产物(龙胆酸、O-羟基马尿酸、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和O-羟基马尿酸葡萄糖醛酸苷)进行代偿性排泄。(一)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1.单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为了评价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能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水杨酸、丹酚酸A、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参素含量的UHPLC-MS/MS方法。结果显示,单次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显着增加(阿司匹林单用 Cmax=39.57μg/ml;联合用药 Cmax=50.33μg/ml;P<0.05);对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酚酸类成分的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无显着影响。2.多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采用建立的能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水杨酸、丹酚酸A、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参素含量的UHPLC-MS/MS方法,进一步评价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14天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与单次联合用药相同,表现为多次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显着增加(阿司匹林单用 Cmax=16.33μg/ml;联合用药Cmax=38.79μg/ml;P<0.01);对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酚酸类成分的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无显着影响。3.基于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效益/风险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显着增加,血液循环中增加的水杨酸会浓度依赖性地拮抗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风险信号)。同时,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将导致水杨酸发生一般不良反应、心脏不良反应或肝脏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风险信号)。此外,水杨酸通过抑制NF-κB活化发挥抗炎作用,联合用药过程中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可能会导致水杨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疾病的治疗作用增强(效益信号)。综上所述,在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效益/风险评价,权衡利弊判断联合用药效益是否超过了联合用药风险,实现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效益最大化。(二)基于药物代谢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研究1.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体内活性的影响为了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增加水杨酸血药浓度的可能途径"联合用药导致阿司匹林水解为水杨酸的速率加快,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建立了评价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反应体系和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单次用药或者多次用药后均会显着抑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P<0.05)。丹红注射液单次用药时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与丹红注射液的血药浓度相关,丹红注射液的血药浓度越高,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抑制程度越大。2.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体外活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丹红注射液对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建立了体外评价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方法。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P<0.05),其中丹红注射液对肝微粒体阿司匹林酯酶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对血浆阿司匹林酯酶。3.基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效益/风险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显着抑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提示阿司匹林酯酶不是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的作用位点。此外,丹红注射液抑制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将导致阿司匹林水解为水杨酸的速率减慢,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增强(效益信号)。(三)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研究1.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尿液排泄的影响为了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增加水杨酸血药浓度的可能途径"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尿液排泄减少,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建立了测定尿液样品中水杨酸含量的UHPLC-MS/MS方法。结果显示,联合用药会导致水杨酸的尿液排泄量显着减少(P<0.05),特别是对水杨酸排泄高峰期(阿司匹林给药后0-5 h)的影响最大,水杨酸的尿液排泄量从阿司匹林单用时的2.43 ±0.49 mg下降到了 1.35±0.20mg(P<0.001)。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过程中水杨酸尿液排泄量减少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的作用途径之一。2.联合用药对水杨酸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为了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减少水杨酸尿液排泄的可能途径"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水杨酸尿液排泄减少",测定了联合用药对大鼠尿液pH值的影响,并计算了不同pH值尿液样品中分子型水杨酸的分布系数。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导致尿液pH值下降0.08,但是这下降的0.08不足以干扰水杨酸的肾小管重吸收。结果提示,水杨酸肾小管重吸收可能不是联合用药减少水杨酸尿液排泄的作用途径。3.联合用药对转运体介导的水杨酸肾小管分泌的影响为了分析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减少水杨酸尿液排泄的可能途径"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肾小管分泌减少,水杨酸尿液排泄减少",进一步评价了联合用药对肾小管转运基因表达和转运功能的影响。采用Real-Time qPCR方法评价联合用药对肾脏摄取转运体(OAT1、OAT2、OAT3)和排出转运体(MCT1、MDR1、MRP4)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稳定表达人源OAT1/OAT3的转基因HEK293细胞系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摄取转运体(OAT1和OAT3)转运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显着降低肾脏中摄取转运体OAT1的基因表达(P<0.05),对肾脏中其他摄取转运体(OAT2和OAT3)以及排出转运体(MCT1、MRP4和MDR1)的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丹红注射液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OAT1和OAT3的转运功能(P<0.05),其中丹红注射液对OAT3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对OAT1的作用。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通过抑制肾脏转运体OAT的基因表达和转运功能,降低肾小管从血液循环中摄取水杨酸的速率,减少水杨酸的肾小管分泌,最终导致水杨酸尿液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增加。4.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其他代谢产物尿液排泄的影响为了分析联合用药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后机体清除阿司匹林的途径,建立了能同时测定尿液样品中龙胆酸、O-羟基马尿酸、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和O-羟基马尿酸葡萄糖醛酸苷含量的UHPLC-MS/M方法,评价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其他代谢产物尿液排泄的影响。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导致龙胆酸、O-羟基马尿酸、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和O-羟基马尿酸葡萄糖醛酸苷的尿液排泄总量从66.92 ±16.44μmol增加到了 86.65±5.76μmol。实验结果提示,血液循环中增加的水杨酸通过转化为其他代谢产物(龙胆酸、O-羟基马尿酸、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和O-羟基马尿酸葡萄糖醛酸苷)进行代偿性排泄。三、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药效学相互作用是药动学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均会产生影响。本章以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良反应和抗血小板治疗作用为切入点,建立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效学相互作用评价体系,评价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药效学相互作用特征及机制,为评价丹红注射液与其他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提供示范性研究。结果发现,联合用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同时减轻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损伤。联合用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的具体机制为降低阿司匹林酯酶活性,同时增强对环加氧酶COX-1的抑制作用。联合用药减轻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为联合用药促进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维持胃黏膜屏障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修复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活性氧簇水平,破坏活性氧簇水平升高与胃黏膜血流量降低之间的恶性循环。(一)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影响1.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为了明确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效学相互作用的靶器官,采用组织学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联合用药对胃、肺、心、肝和肾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效学相互作用的靶器官是胃组织,对肺、心、肝和肾等器官的影响不显着。阿司匹林连续用药14天可导致腺胃出现多处淤血和糜烂,当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后,腺胃的淤血和糜烂点显着减少,胃黏膜损伤评分显着下降55.8%。调整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的给药顺序和时间间隔,或者在阿司匹林长期用药过程中加入丹红注射液的短期治疗,均不会影响丹红注射液对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2.联合用药保护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了分析联合用药保护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PAS染色方法评价联合用药对胃黏液分泌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价联合用药对机体活性氧簇水平(ROS)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联合用药对腺胃和胃液中胃蛋白酶活力,对腺胃和血浆中抗氧化酶活力(CAT、GSH-Px、SOD、MDA)的影响,综合分析联合用药保护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能促进胃黏液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维持胃黏膜屏障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修复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活性氧簇水平,破坏活性氧簇与胃黏膜血流量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对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3.联合用药对COX酶活性的影响基于COX-1和COX-2酶在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假设丹红注射液可能是通过拮抗阿司匹林对胃黏膜COX-1和COX-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发挥保护作用的。但是,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对COX-1和COX-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增加了 62.7%(阿司匹林单用38.6%;联合用药62.8%)和34.2%(阿司匹林单用28.9%;联合用药38.8%)。实验结果提示,联合用药增强对COX-1和COX-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COX酶可能不是联合用药保护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位点。此外,丹红注射液可显着抑制COX-1酶活性(抑制率为61.4%),提示抑制COX-1酶活性可能是丹红注射液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之一,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将增强抗血小板作用(效益信号)。(二)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1.联合用药对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增强抗血小板作用是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测定血浆TXB2和6 keto-PGF1α水平综合评价联合用药对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会显着降低血浆TXB2水平降,与丹红注射液单用相比下降29.5%(P<0.001),与阿司匹林单用相比下降30.4%(P<0.001)。但是,无论是丹红注射液或者阿司匹林单独用药,还是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均对血浆6keto-PGF1α水平无显着影响。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显着增强抗血小板作用。2.联合用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的机制分析丹红注射液对阿司匹林酯酶以及COX-1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是联合用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的作用机制。上一章研究也发现联合用药导致的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会拮抗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是药物相互作用对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最终是以效益作用为主,表现为联合用药增强抗血小板作用。(三)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内源性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1.联合用药对内源性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为了确定能表征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的生物标记物和代谢通路,采用代谢组学和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联合用药对内源性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最终我们确定了能有效表征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的三类生物标记物(联合用药后消失的标记物、联合用药后增加的标记物、联合用药后减少的标记物)和三条代谢通路(核黄素代谢、戊糖-葡萄糖转化代谢、色氨酸代谢)。2.联合用药对内源性尿毒素硫酸吲哚酚尿液排泄的影响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会导致内源性代谢产物硫酸吲哚酚的尿液排泄显着减少(P<0.05),可能机制是联合用药抑制OAT的基因表达和转运功能(药动学相互作用),导致OAT介导的的硫酸吲哚酚肾小管分泌减少。硫酸吲哚酚是引起肾脏损伤的关键性尿毒素,如果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则可能会减少硫酸吲哚酚在肾脏的蓄积,减轻硫酸吲哚酚对肾脏的损伤(效益信号)。四、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相互作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中药注射剂与稀释溶媒的相互作用是广义上的相互作用,是指药物与稀释溶媒配伍时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丹红注射液使用说明书规定配伍的稀释溶媒是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但实际用药过程中,与丹红注射液配伍使用的稀释溶媒要比说明书规定复杂得多,而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的系统报道。本章选择临床上常与丹红注射液配伍的六种稀释溶媒,采用化学分析和生物效应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的配伍稳定性。基于指标性化学成分和整体化学成分的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与丹红注射液配伍最稳定的稀释溶媒是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最差的是5%木糖醇注射液和6%右旋糖酐40-5%葡萄糖注射液。基于生物效应的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最为稳定。综合分析结果提示,5%葡萄糖注射液是丹红注射液的最佳稀释溶媒。丹红注射液与不同稀释溶媒配伍应该尽快使用,因为指标性成分、整体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均会随着配伍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一)基于化学成分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1.基于指标性化学成分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为了评价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对丹红注射液中指标性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建立了能同时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丹酚酸A、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和紫丁香苷含量的UHPLC-TQ/MS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GS)配伍最为稳定,与5%木糖醇注射液(XI)和6%右旋糖酐40-5%葡萄糖注射液(DGI)的配伍稳定性最差。2.基于整体化学成分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为了评价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对丹红注射液中整体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建立了能反映丹红注射液中所有化学成分(分子量80-1000Da)相对含量变化的UHPLC-QTOF/MS分析方法和偏移距离计算方法。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0.9%氯化钠注射液(GNS)配伍最为稳定,与5%木糖醇注射液(XI)和6%右旋糖酐40-5%葡萄糖注射液(DGI)的配伍稳定性最差。(二)基于生物效应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为了评价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对丹红注射液生物效应的影响,建立了HUVEC氧化性损伤模型和Vc当量抗氧化能力(VCEAC)分析方法。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GS)配伍最为稳定,与5%木糖醇注射液(XI)和5%葡萄糖-0.9%氯化钠注射液(GNS)的配伍稳定性最差。五、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实际,本章建立了糖尿病心肌病小鼠模型和高糖高脂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发现HBP异常、UPR异常以及脂质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心肌病密切相关,明确了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以及XBP1在丹红注射液保护糖尿病心肌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一)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1.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脏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小鼠模型,采用心脏超声技术评价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脏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对健康小鼠的心脏功能无显着影响,但是可以显着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FS%增加20.5%;P<0.05),对舒张功能障碍有改善的趋势,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MV E/A降低12%)。实验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2.丹红注射液对高糖高脂诱导的乳鼠心室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评价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我们体外模拟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细胞所处的高糖高脂环境,通过葡萄糖和棕榈酸钠诱导乳鼠心室肌细胞损伤模型,评价丹红注射液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对高糖条件下低浓度(62.5 μM)和高浓度(250 μM)棕榈酸钠引起的NRVM细胞损伤均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丹红注射液导致低浓度棕榈酸钠引起的细胞死亡率下降了 44.5%(P<0.001),对高浓度棕榈酸钠引起的细胞损伤降低保护作用较弱,细胞死亡率仅降低了 12.0%(P<0.05)。实验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对高糖高脂诱导的心肌细胞死亡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二)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为了分析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机制,首先采用分子方法研究了 HBP异常、UPR异常以及脂质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心肌的关联系。结果显示,糖尿病心肌病会导致心脏GNPNAT1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显着抑制(HBP异常),ATF6、GRP94、GRP44、ATF4、CHOP、ERO1、XBP1、ERDJ4 和 IRE1 基因表达显着抑制以及GRP78和GRP94蛋白表达显着抑制(UPR异常),此外,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左心室会出现明显的脂质堆积。实验结果提示,HBP异常、UPR异常以及脂质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心肌病密切相关。为了评价XBP1在丹红注射液保护糖尿病心肌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XBP1基因敲除小鼠诱导糖尿病心肌病,评价丹红注射液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能显着改善野生型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如果将XBP1基因敲除,丹红注射液对心脏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将被显着削弱。实验结果提示,XBP1可能参与了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

李怡,黄晓虹,曾颖,许百虹[3](2016)在《我院门诊静脉输注药物专项治理前后处方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院开展门诊静脉输注药物专项治理的效果。方法:采用Excel2010对我院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四季度的门诊静脉输注处方所占比例、处方科室分布、序贯输注组数、药品类别、抗菌药物品种、中药注射剂品种以及不合理处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专项治理后静脉输注处方数同比下降了54%;序贯使用二组和三组输液的比例同比分别下降33.70%和52.25%;抗菌药物在治理后使用频次百分比同比下降7.25%,其中头孢菌素类的使用频次百分比同比下降6.33%;治理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频次同比下降54.69%;不合理处方数同比下降66.6%。结论:我院开展的门诊静脉输注药物专项治理活动效果基本符合预期,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田小晶,许美娟,刘兴才,李彩云[4](2016)在《对门诊不合理输液处方进行实时审核及干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该院运行前置性医嘱审核干预工作中常见的不合理输液处方类型。方法统计该院2014年度经临床药师处方审核管理系统审核的门诊输液处方合格率, 分析退回的常见不合理输液处方的种类及其构成。结果退回最多的处方类型是书写不规范或录入错误, 占35.19%, 输液处方合格率为99.15%, 较2011年未实行前置性医嘱审核系统时的输液处方合格率91.53%有所提高。结论通过对门诊输液处方实时审核干预, 可以提高输液处方质量, 促进门诊输液用药安全、有效。

张采红,赵志红,冯小涛[5](2015)在《心血管内科联合用药过程中药物配伍反应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静脉给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因其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控制血药浓度而受到临床重视[1]。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内科医师通常需要给住院患者联合用药进行治疗,但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与药物间、药物与溶媒之间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相互作用,使药物产生理化性质或药理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的可以肉眼观察到,有的却无法用肉眼判断[2],临床上如何保证静脉途径给药中药物的合理、安全使用是保证用药安全亟待解决的问

刘辰翔,谭乐俊,王萌,朱彦[6](2015)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中药注射剂的联合配伍使用不当引发的稳定性降低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1998年至今78篇中药注射剂联合配伍稳定性研究报道文献进行综述,对其与输液基质、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以及其他中药、西药注射剂配伍使用时出现的稳定性问题和现状进行总结和探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主要问题集中在不溶性微粒超标、澄明度及颜色变化、p H值改变、主要成分含量下降等,直接影响注射剂质量,对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特别是安全性造成隐患。本文以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稳定性的角度总结和提示了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隐患,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资料。

毛慧萍,辛学俊,张卫中[7](2013)在《RCA在连续用药时体外配伍变化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常用输液条件下连续用药时发生体外配伍变化的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回顾2011年本院主动上报多组医嘱连续静脉输液发生体外配伍变化事件52例,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根据药物配伍变化的不同将患者分组,找出近端原因,与2012年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2012年连续用药时体外配伍变化实际发生例数明显低于2011年,对比上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RCA分析连续用药时发生体外配伍变化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能确保护理安全质量的不断提高。

刘月玲,李小平,陈洋娣,严鹏科[8](2012)在《1846份静脉药物配置医嘱不合理用药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拒配医嘱的原因及探讨药师在合理使用静脉滴注药物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对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PIVAS已发现并纠正的1 846份拒配的静脉用药医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846份拒配医嘱中,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药物浓度不当、输液管中的配伍禁忌、溶剂选择不当、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结论:应通过PIVAS加强对医嘱的审核,以减少不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姜桂平,朱玉红,关鑫,王亚丽,杨桂云[9](2012)在《空气阻断冲管法隔开有配伍禁忌药物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减少液体入量、缩短输液时间隔开有配伍禁忌药物静脉输液的可行性。方法:对280例需要冲洗输液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2例和对照组148例。观察组采用空气阻断冲管法,并在输液途中加强观察记录;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输液管冲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有配伍禁忌的两瓶药物的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而且空气阻断冲管法明显减少了液体入量,缩短了输液时间。结论:采用空气阻断冲管法冲管能使被冲洗药液残留量无限接近于零,与生理盐水冲管法(44)安全性相同,避免残留药物与下一组药物发生配伍禁忌。

黄丽美,张国勇,梁小美[10](2012)在《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文中指出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1]。临床处方中常用2种以上注射剂配伍,所以在关注药物有无配伍禁忌的同时,要重视药物有无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别是药物连续输入情况下,

二、输液接瓶时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液接瓶时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注射用阿昔洛韦与多种药物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注射用阿昔洛韦与溶媒配伍
    2.2 注射用阿昔洛韦与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及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
    2.3 注射用阿昔洛韦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配伍
        2.3.1 青霉素类
        2.3.2 单酰胺环类的β-内酰胺抗生素
        2.3.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4 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
    2.5 与盐酸多柔比星配伍
    2.6 与中成药配伍
    2.7 与注射用维生素C配伍
    2.8 与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配伍
    2.9 与其他类注射剂配伍
3 讨论
    3.1 溶媒影响
    3.2 p H影响
    3.3 药物化学结构影响
    3.4 其他因素影响
    3.5 增加药物稳定性的思考

(2)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常见联合用药类型及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临床数据和药物组成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方法学及中药复杂成分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一、单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二、多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药物代谢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一、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体内活性的影响
        二、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酯酶体外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一、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尿液排泄的影响
        参考文献
        二、联合用药对水杨酸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三、联合用药对转运体介导的水杨酸肾小管分泌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四、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其他代谢产物尿液排泄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一、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二、联合用药保护阿司匹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 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内源性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相互作用特征及配伍稳定性评价
    第一节 基于化学成分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
        一、基于指标性化学成分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
        二、基于整体化学成分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生物效应的丹红注射液与稀释溶媒配伍稳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脏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二、丹红注射液对高糖高脂诱导乳鼠心室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本章小结
结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院门诊静脉输注药物专项治理前后处方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静脉输注处方所占比例
    2.2 处方科室
    2.3 序贯输注组数
    2.4 药品使用类别
    2.5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6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
    2.7 不合理静脉输注处方
3讨论
    3.1 门诊静脉输注基本情况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3.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
    3.4 处方干预的情况
4结论

(5)心血管内科联合用药过程中药物配伍反应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2 配伍试验及结果
3 发生输液管内药物配伍反应的原因
    3.1 医师方面
    3.2 护理方面
    3.3 药物方面
4 对策
    4.1方法
    4.2 措施
        4.2.1 加强对药物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4.2.2 提倡一瓶液体只加一种药物:
        4.2.3 输液各环节的防范措施:
        4.2.4 发生输液管内药物配伍反应的处理:
5 讨论

(6)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输液基质的选择
2与抗生素配伍
3与维生素类注射剂配伍
4与其他西药配伍
5与其他中药注射剂配伍
6小结与展望

(7)RCA在连续用药时体外配伍变化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发挥药物不良反应领导小组的作用
        1.2.2 RCA分析
2 结果
    2.1 上报连续用药体外配伍变化事件分类
    2.2 上报连续用药体外配伍变化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运用RCA分析系统根本原因
    3.2 执行RCA分析,改变安全管理理念
    3.3 了解药物属性及配伍禁忌,确保安全用药
4 对策
    4.1 分析连续用药时出现体外配伍变化的规律性内在原因
    4.2 完善流程,改进配制方法
    4.3 配制药液注意事项
    4.4 发生药物配伍变化后处理
    4.5 全院医务人员培训
5 小结

(8)1846份静脉药物配置医嘱不合理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药物浓度不当
    3.2 输液管中的配伍禁忌
    3.3 溶剂选择不当
    3.4 给药频次不当
    3.5 给药剂量不当
    3.6 联合用药不当
    3.7 配伍禁忌
    3.8 其他

(9)空气阻断冲管法隔开有配伍禁忌药物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1.3 判断标准:
    1.4 统计方法:
    1.5 研究结果:
2 讨论

(10)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原因分析
    2.1 第1组
    2.2 第2组
    2.3 第3组和第4组
    2.4 第5组
    2.5 第6组
    2.6 第7组
3 护理对策
    3.1 药物输注前了解配伍情况
    3.2 加药时做到一种药物一副注射器
    3.3 加强输液巡视
    3.4 正确处理药物配伍变化
    3.5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4 小结

四、输液接瓶时药物发生配伍禁忌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射用阿昔洛韦与多种药物配伍稳定性的文献分析[J]. 张雪花,李艳娇,宋燕青,高欢. 安徽医药, 2021(02)
  • [2]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D]. 李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我院门诊静脉输注药物专项治理前后处方情况分析[A]. 李怡,黄晓虹,曾颖,许百虹. 2017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 2016
  • [4]对门诊不合理输液处方进行实时审核及干预分析[J]. 田小晶,许美娟,刘兴才,李彩云. 中国基层医药, 2016(10)
  • [5]心血管内科联合用药过程中药物配伍反应问题与对策[J]. 张采红,赵志红,冯小涛.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07)
  • [6]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刘辰翔,谭乐俊,王萌,朱彦. 中成药, 2015(04)
  • [7]RCA在连续用药时体外配伍变化中的应用及护理对策[J]. 毛慧萍,辛学俊,张卫中. 中国现代医生, 2013(33)
  • [8]1846份静脉药物配置医嘱不合理用药分析[J]. 刘月玲,李小平,陈洋娣,严鹏科.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12)
  • [9]空气阻断冲管法隔开有配伍禁忌药物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J]. 姜桂平,朱玉红,关鑫,王亚丽,杨桂云. 黑龙江医药, 2012(01)
  • [10]静脉输液管中药物配伍变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黄丽美,张国勇,梁小美. 护理与康复, 2012(01)

标签:;  ;  ;  ;  ;  

输液接收瓶药物不相容反应的几种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