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银行卡项目POS应用

昆明银行卡项目POS应用

一、昆明银行卡项目中的POS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达[1](2020)在《澜湄合作背景下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商务部向云南省商务厅下达了《澜湄国家跨境经济合作五年发展规划(2019-2023)》的编制要求。其中,建立多边跨境电商平台及跨境支付体系是规划中的重点合作领域。这也将对跨境支付相关的配套设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跨境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时效性等方面开拓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银联是跨境支付的先驱者,在澜湄区域的布局始于2005年。由于进入澜湄各国市场的先后时间不同,且受到各国不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银联卡跨境支付在各国的发展情况也有差异,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的威胁。尤其是老挝,缅甸,柬埔寨三国跨境支付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尚未建成线上线下一体的跨境支付体系。并且在跨境支付中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管制度,跨境支付交易数据难以被监管和审核,这无疑将会加大国家对跨境资本监管的难度,增加洗钱、走私的风险。因此,本文将会把银联卡在澜湄区域开展跨境支付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基于“澜湄合作”这一框架,从跨境支付的角度出发,探讨银联卡跨境支付在澜湄区域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状况,研究出了银联卡在澜湄各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结合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理论,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银联卡跨境支付的风险进行识别,确立了影响银联卡跨境支付的主要风险因素。从市场监管以及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因子分析法,针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筛选。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应对跨境支付风险的具体措施,针对核心风险因素提出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作者利用在中国银联云南分公司的实习机会开展实地调研,取得了与银联卡跨境支付密切相关的调研数据。结合3C风险管理框架和专家访谈确立了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识别体系,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确立了银联卡在澜湄区域跨境支付的核心风险指标。分析结果显示,核心风险为系统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和运营管理风险三大类,系统风险由宏观经济风险、政策法律风险、行业风险、汇率风险组成;信息技术风险包含信息储存风险、信息交易风险、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安全风险;运营管理风险由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组织风险、信用风险、决策风险、税收风险及产品种类风险组成。随后结合银联卡跨境支付案例,对银联卡开展跨境支付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由于目前针对银联卡在澜湄区域的风险管控研究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为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补充,同时也为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

周广涛[2](2016)在《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网络用户数的增加和电商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产业的竞争已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线下、线上的支付形式也逐步扩展到各大行业。中国的银行卡收单服务发展迅速,此同时,该领域的风险盲区也在逐渐显露。比如品牌信誉风险、机具操作风险、法律制度风险、金融交易安全风险等,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也产生了如套现、虚假交易、洗钱、欺诈等违法行为,这些风险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银行卡资金的安全,也关系到公司银行卡收单支付的健康发展。2010年6月,人民银行颁布实施了《非金融单位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此后,又公布了非金融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银行卡收单业务的风险引起国家和支付公司的高度重视。如何对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进行管理已提上日程。论文紧紧围绕银行卡收单业务的风险管理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接着介绍收单业务等相关概念,其次梳理了与本文相关的经典理论,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然后从银行卡收单发展概况与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并对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对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服务风险控制里存有的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T支付企业银行卡收单服务业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重市场开拓和轻商户管理、检查监督不到位和处罚措施不得力、商户签约后商户风险培训及管理不足、收单管理工作人力投入不够四个方面阐述,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五个方面完善业务风险管理流程、加强和完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构建收单商户日常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应急突发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开展反洗钱工作来完善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

牟菲[3](2015)在《中国银联支付产业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支付产业,全球银行业飞速成长。在我国,银行卡业经过30年的支付产业,已经形成世界上发卡量最多、受理市场最大、持卡人群最庞大的产业规模,成为全球最具支付产业潜力、业务增长最快的银行卡产业大国。中国银联作为国内唯一有资格进行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业务的卡组织,处于国内银行卡产业核心和枢纽地位,在国内银行卡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卡组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国际品牌银行卡组织VISA,万事达等以其资金、技术和服务优势垄断着世界银行卡市场,并觊觎着庞大的中国市场,中国银联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支付产业,电子商务的日益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进入,网络在线支付及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迅速兴起,对中国银联的传统优势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准确定位,制定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企业支付产业战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银联支付产业战略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及银行卡产业支付产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和数据,通过企业价值链分析、内部战略要素评价矩阵分析、差距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银联的支付产业现状,通过PEST分析、行业生命周期分析、五力竞争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银联的战略环境,运用SWOT模型及定量分析等分析与选择方法确定了中国银联应采取的支付产业战略,并对这一战略进行深入剖析,给出了具体的战略内涵和实施保障。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银联应在巩固国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产品优化带动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创新业务市场上的拓展和延伸,提升“银联”品牌形象,促进国内银行卡产业健康、有序地支付产业。具体来讲,公司层战略:实施以“银联”品牌建设和市场渗透为主的拓展型战略,优化传统业务及创新业务市场布局,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强化中国银联在产业内的优势地位。业务层战略:坚持品牌化产品与优质化服务相结合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完善银联卡产品和服务,推进创新电子支付业务支付产业,扩大境外受理网络,提升银联国际化水平。职能层战略:实施以建立全面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的财务战略、以建立多层次的员工培训及全方面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主的人力资源战略,重视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改善与提升。本文结论所得到的支付产业战略是依据中国银联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战略,对中国银联今后的支付产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章林[4](2014)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是对现实经济发展中金融排斥态势的一种纠偏,民族自治地方应成为金融排斥治理政策最大受益者和重点关注对象,研究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是治理其金融排斥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理论、发展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边疆经济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试图构建一个评价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指标体系和案例模式;同时分析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及其治理政策;以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为研究对象,在“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用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金融排斥态势和金融排斥治理实现路径,结合该领域相关前沿研究方法和计量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指标和案例,以此探究最适宜的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从而为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金融“普惠性”目标功能和地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论文在理论综述部分概括研究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点——分析了金融排斥及其治理理论和研究文献,分析综述了云南民族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普惠的相关理论成果。按照本论文研究问题的逻辑,为论文研究积奠了理论基础。进而,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研究的背景框架: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金融生态及其经济金融政策实践与效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理清了全文研究的整体思路,也是本文理论推演和实证研究的依据所在。在研究的主体部分,以背景框架为基础,论文规范的、开创性的构建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评价体系。首先,按照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界定、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和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模式四个层次构建全面评价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态势的研究框架。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运用已经构建的评价体系对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其次,论文从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体系实际发展状况,运用田野调查等方法,设计了三大类共计44个指标,深入各个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村落,取得了将近5万个一手调研数据,详尽的分析和评价了云南八大民族自治州的金融排斥案例模式。为了研究金融排斥的治理,论文首先实证分析了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排斥效应;进而介绍了国内外金融排斥治理的实践发展;最后结合云南各民族自治地方自身实际情况,从外部环境营造、市场主体培育和金融商品创新三个层面,对金融排斥治理路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的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沙莎[5](2012)在《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及试商用期推广》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金融支付手段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3G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和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背景下,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手段正是替代传统的支付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随着基于3G的移动内容与应用收费的普及,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也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从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入手,介绍了移动支付的业务背景和实现的技术方式,结合深圳电信的发展状况,从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设计阶段和项目施工阶段等几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模式,同时对移动支付项目在试商用期的推广策略也进行了探讨。论文最后对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未来的发展计划进行了展望,研究结论对深圳电信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项目管理过程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利[6](2012)在《卡银行及其业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人类生存、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卡,主要用来记录公民身份信息和金融账户信息。前者以身份证为代表,而后者有种类繁多的各种银行卡。社保或医保卡两种属性兼而有之,而预付费卡虽然两种属性都不具备,但本质上是一种脱离金融监管的金融卡。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卡在发行、使用、流通和监管上,尽快从政策制定、制度规划、立法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诸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对我国银行业安全运行、金融领域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了卡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特点和当前主要应用领域,分析了进入WTO过渡期之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众多挑战和机遇,主要是EMV迁移给中国金融卡领域未来发展造成的制约和不确定性影响。提出从公民身份系统出发,在各商业银行之上建立统一的客户关系视图,将卡的身份属性与账户属性直接结合,形成统一的金融门户,即卡银行。卡银行突破了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关系壁垒,使跨行业务可以十分便捷迅速。推出卡银行将使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提供更低价便利的金融服务,推出更优质安全的金融产品来吸引和稳定客户群。基于卡银行,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货币存在形式:卡货币。讨论了卡货币的发行、流通、监管的特点和方法,指出卡货币有可能是未来信息化货币的主要形式之一。关于卡银行和卡货币的理念是金融领域的原始性创新。本研究针对卡银行进行业务建模,得到了卡银行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这是建设卡银行业务系统和卡银行运营的前提条件。进一步工作是研究了卡银行业务系统的实现方案;分别描述了客户从统一门户或从商业银行登录这两种情况下,业务系统如何实现跨行交易;讨论了基于卡银行如何建设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卡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交易数据溯源和公民征信系统等。

王利民[7](2009)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经济服务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服务业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银行卡产业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产业,顺应信息经济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更直接反映了区域服务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银行卡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其在拉动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银行卡产业首当其冲面临国际银行卡机构的严峻挑战,以及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使得当前积极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正当其时,也使得加强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较之以往的我国银行卡产业研究,本论文在研究思路上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2007年我国325个二级地市以上城市的银行卡业务数据和2007年统计年鉴上的各省市经济指标(如GDP、第三产业GDP、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等),通过构建Hotelling和Salop微观模型、运用GIS和SPSS系统开展实证研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厘清思路,提供经验,进而促进银行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本研究在通过对城市经济和服务业之间关系、产业经济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消费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双边市场理论以及和银行卡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以及现状,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中存在的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进行了专章研究,进而在借鉴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卡产业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联网通用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瓶颈问题。在产业发展初期,联网通用进展缓慢,严重限制了银行卡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本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和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通过构建Hotelling三阶段市场策略模型,假定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下,对在位企业的兼容性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二结论:(1)在没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当市场进入发生时,在位企业之间对彼此是否兼容是无差异的,但更偏好没有市场进入发生;对进入企业来讲,进入是否兼容的市场对其是无差异的,但其进入市场的充要条件是0<F<1/4。(2)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在市场进入即将发生的情况下,选择相互不兼容对在位企业来讲是最佳战略。2.受理市场受理市场建设是银行卡产业得以发展和规模经济得以体现的市场基础,受理市场建设的完善和规范是银行卡产业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本论文以受理市场的典型代表——特约商户作为研究对象,从银行卡对商户市场策略性行为的影响出发,考虑受理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对商户受理银行卡的市场行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受理环境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将影响商户的利润,因此,在受理环境理想,且消费者习惯于刷卡消费时,商户均会受理银行卡;(2)当受理环境欠佳时,若存在对刷卡消费有较大偏好的消费者,那么将有部分商户选择受理银行卡,而部分商户拒绝受理银行卡;(3)必须加快建设和改善受理环境。只有受理环境得到改善,银行卡单位交易成本才能降低,才能够提高消费者和商户接受银行卡的积极性,促使银行卡成为一种普遍的支付方式。3.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区域发展高度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高度同构。区域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我国银行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严重制约了银行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积极发挥。本论文基于GIS和SPSS系统,运用2007年全国325个二级地市以上城市的银行卡业务数据和2007年度区域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相关指标的省际、三大经济地带、三大都市圈等区域空间分布和空间集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高度的区域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呈现高度同构性,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地带和三大都市圈:(2)通过全国二级地市空间集聚度分析,我国银行卡产业呈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主要分布在三大都市圈;通过以泛长三角作为典型经济区域分析,发现在都市圈内部,银行卡产业空间集聚主要在都市圈的核心大都市,如上海;(3)通过对区域经济和银行卡产业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区域经济的相关指标和银行卡产业的指标之间呈现显着相关,其中第三产业GDP和银行卡交易额之间的相关度最为显着,说明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第三产业,区域基础是都市圈和大都市,而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4.国际经验介绍及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对国际上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美国、法国、韩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了介绍。进而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出了创建自主品牌、规范完善受理市场、建立合理的、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力度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程翔[8](2009)在《中国信用卡业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20年来,全球信用卡产业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卡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中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之信用卡产品利润高,并具有维护高端客户的战略意义,信用卡已经成为银行越来越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随着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纷纷进驻包括信用卡市场在内的人民币银行卡市场,我国境内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但是,目前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还比较弱小,各方面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如何从理论上认识信用卡产品,并提出完善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政策建议,对于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金融业的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信用卡产业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发达国家的信用卡产业发展经验及历次重大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应于第一章,主要是对信用卡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对信用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并归纳出我国当前信用卡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三大问题,即:信用卡支付定价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各利益主体间难以协调;信用卡信贷消费增长缓慢,“睡眠卡”比例居高不下;信用卡发行恶性竞争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运用经济学理论来对上述三大问题逐一进行分析。首先,本文从银行与商户间的利益冲突、消费者和商户间的博弈两方面对上述第一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介绍信用卡产业的参与主体、运作机制以及双边市场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并求解了一个简单的两方博弈模型,论证了银行向商户征收交换费的必要性。鉴于目前关于最优交换费的研究大多是从商户角度出发,而忽视了消费者行为以及双边市场特征对交换费制定的影响,因而本文尝试建立了一个包含消费者网络效用的分析框架,构建并求解了一个社会福利函数,发现当把消费者的网络效用引入交换费的确定过程中之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仅取决于交换费水平本身的高低,更取决于交换费在消费者和商户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而提出在解决各经济主体问的利益冲突时更应关注交换费的分配比例而非交换费本身的水平。进而,本文将发卡行、收单行、银行卡组织等视为一个整体的银行系统,计算了该系统的利润额并施加利润非负的条件后,发现商户扣率居高不下、银行和商户间利益冲突不断的原因并不在于交换费不合理,而在于银行运作成本过高以及所收取的卡费过低,而这又根源于我国不合理的银行卡结构、欠发达的受理环境以及信用卡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为分析消费者和商户之间的利益博弈,本文将现有的静态博弈模型动态化,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多方动态博弈模型,考察了在持卡消费的便利性持续提高、搜寻成本持续降低的条件下消费者和商户的行为,并结合2009年3月发布的国内第一个信用卡服务指数,指出了提高持卡消费便利性的可能途径,具体包括:重新选取更为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全面、充分地对信用卡的各项功能、尤其是透支功能进行宣传;大力增加信用卡附加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切实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着力打造高端信用卡服务的特色,提升高端服务的质量;继续开通自动还款、网银转账、电话银行转账等多项便民服务,解决信用卡还款难的问题。其次,本文从信用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影响信用卡消费的因素等角度对上述第二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介绍信用卡贷款的理论基础及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分析模式,研究了信用卡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信贷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而,本文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等消费者行为理论加入了一些在现有研究中被遗漏的变量,采用2005年第四季度的银行卡业务基本数据,对影响我国信用卡透支消费额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信用卡消费额与居民收入、自动取款机数量显着正相关,而与预期支出数额(以人民币存款余额来衡量)显着负相关。同时,本文还通过计算VIF值的方式检测出上述回归的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并在剔除了“签约商户的POS机数量”之后重新进行了回归,得出了与原有回归一致的结论,从而保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基于此,本文指出,我国缓慢增长的农民收入、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较高的预期支出数量、较低的ATM机普及率以及银行不当的营销策略等,都直接降低了信用卡的消费额和透支额,导致“睡眠卡”大量增加。再次,本文从信用卡对货币供求、央行铸币税、货币政策、监管漏洞等角度对上述第三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货币供给的分析结果表明,信用卡的使用将减少流通中的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基础货币的数量,增大货币乘数,从而将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对货币需求的分析结果表明,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将大大降低货币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转换的交易成本,使得各类货币需求动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并将加快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使得货币需求的变化幅度减小、浮动期限变短。此外,信用卡的使用还将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削弱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增大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和信誉风险。进而,本文分析了信用卡套现的机制、后果和根源,结果表明:非法套现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法律法规的缺位和我国正规融资渠道的缺乏,因此,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非法套现人员的惩治力度,规范POS机的发放和管理;同时,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业,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解决个体经营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套现的产生。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首先,本文对代表性国家的信用卡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作为信用卡的发源地,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推动,其特点是银行卡组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政府部门为产业发展和风险防范提供了完善的法律环境。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信用卡国家,政府最初对信用卡市场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银行业的坏账问题才采取了包括放松信用卡市场管制在内的多种措施,日本信用卡产业开始迅速发展。由于较高的通讯成本,日本信用卡产业的欺诈率比较高,同时由于对零售商并购的严格限制和本土存在较多相对封闭的清算组织,日本信用卡产业的规模经济不明显。在韩国,虽然政府的行政干预和优惠政策促进了本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但在相应法律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加上韩国信用卡公司在超常规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控制,最终导致其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挫折。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的信用卡产业对外资过度开放,导致其本国信用卡市场完全成为国际银行卡组织和外资银行全球市场的附庸和组成部分,而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平衡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信用卡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次,本文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由于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用危机,因而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对于发展我国的信用卡产业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拉美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各自的爆发原因。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殊性,本文单独分析了次贷危机对美国和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影响,发现美国当前因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信用卡危机有可能是致命的,而我国信用卡产业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仍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从历次金融危机中总结出的经验包括:从产业指导方针的角度来看,必须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把握好信用经济发展的“度”;从发卡机构的角度来看,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信用卡客户的审核力度,适度进行业务创新,并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产业监管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多方面规范发卡银行的营销活动,通过法律手段杜绝信用卡市场的违规行为,促进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政策建议,即:从产业宏观整体的角度来看,应加强政府的立法监督和扶植力度,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制定必要的政策优惠;加大对信用卡市场的引导,形成有序竞争、合作发展的经营氛围;引导构建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信用卡产业风险防范能力,扩大信用卡产业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加大科技力量推动信用卡产品创新,适当引进外资,促进民族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微观主体的具体发展策略来看,应引导发卡银行理性营销,建立主动服务意识,强化风险控制;加强民族银行卡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作用;改善我国信用卡受理环境,使商户在便利快捷的支付系统中获利;引导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强化个人信用理念。

杨升山[9](2008)在《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的ASV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广大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提高内部运作效率,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然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却面临着种种困难,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它们普遍无力去开发自己的信息化系统。ASP(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打破了以定制为主的传统软件应用模式,企业无须自主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几乎全部的工作都由供应商来负责,企业用户直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服务,并缴纳一定的租金。因此,如何利用ASP模式改造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成为目前ASP研究领域的热点。本课题结合了山西万博电子信息实业有限公司的ASVS(代理服务,Agent Service Server)平台这一实际应用项目,对ASP模式展开研究,重点探讨了ASP模式的实现架构以及该模式在金融POS业务领域中的应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探讨了ASP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发展前景,并引入最新的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通过ASP与SaaS的对比,指出了早期ASP存在的缺陷,并对早期ASP险遇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ASP模式与其他软件应用模式的对比,重点突出了ASP模式的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其次,对几种常见的ASP应用架构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单实例多用户体系结构。此外还探讨了微软的SaaS高级架构和最新的智能客户端技术,并把二者作为构建ASVS服务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最后,分别对ASVS服务模型和ASVS平台进行了设计,并实现了ASVS平台。由于本课题来源于实际的生产项目,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本课题还具有一些创新点:第一,它是ASP模式在金融POS业务领域的首次探讨,所设计的ASVS服务模型可以用来指导该领域相关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尤其针对于那些基于ASP模式的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第二,由于ASVS平台采用了最新的智能客户端技术,因此它扩展了ASP模式的实现方式;第三,在ASVS平台的设计过程中,对ISO8583协议进行了扩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动态菜单协议,通过使用该协议可以大幅度提高普通POS机的业务处理能力。目前,ASVS平台的服务器被集中部署在华夏银行,已经开始为各个商户提供相关服务,企业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王学斌[10](2006)在《银行卡市场研究:一个网络经济学视角》文中提出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网络经济学的框架内系统地研究了银行卡市场。本文首先给出了银行卡的定义,阐述了银行的分类和功能,然后介绍了世界和中国的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概况。然后本文分析了银行卡市场的一般网络经济特征:银行卡两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取现金和直接消费,这两项功能分别需要在ATM和POS上实现,银行卡对消费者来说具有多大的效用,主要取决于市场上有多少台可用的ATM和POS,这是典型的间接网络外部性;按其本身的材质,银行卡可分为两类,磁条卡和IC卡,与后者相比,前者的安全性能较差,易造成金融欺诈,银行会蒙受损失,虽然IC卡已经在其他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金融领域却迟迟未能取代磁条卡,其原因就是现存的ATM、POS设施仅能识别磁条卡,这是网络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安装基础对技术采用的影响;以中国为例,银行卡本来是不收取年费的,而现在大银行开始收取年费,其原因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持卡,使得持卡者达到一定的临界容量从而有效地吸引商户接受银行卡,银行就在初期对消费者不收费,当持卡者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银行就有能力向持卡者收费了,这是网络经济学中的渗透定价问题;不管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最初各个银行的银行卡网络都是相互独立的,显然网络互联互通对社会来说是更优的,银行卡网络的互联互通是通过银行谈判或(和)政府推动来实现的,这是网络经济学中的兼容性选择问题。接下来本文分别研究了银行卡市场最重要的两个子市场,ATM市场和POS市场,前者是一个单边市场,后者是一个双边市场。在研究ATM市场时,本文为了简化分析,将取款次数外生,构建了一个双寡头对称银行的萨洛普环形城市模型,比较分析了三种ATM费制,即跨行费制、额外费制和混合费制对银行竞争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在模型中,这两个具有对称ATM网络但客户数量存在差异的银行在ATM收费上进行非合作博弈,然后非赢利组织银联选择交换费极大化整个银行体系的总利润。本文发现,银行博弈的结果是跨行费与交换费正相关,额外费与交换费负相关,而混合费则与交换费无关。有趣的是,经过银联的交换费调整后,跨行费制和额外费制导致了相同的费率,但前者更有利于客户基础大的银行。福利分析表明,不管采用何种费制,市场都导致了太高的ATM收费,但混合费制的扭曲最大,不管从银行利润还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跨行费制和额外费制(两者等价)都优于混和费制。为了更好的描述现实,随后我们放松了取款次数外生和双寡头对称银行的假定,而是将取款次数假定为持卡人内生选择的结果,并且考虑多个不对称的银行,本文将模型复杂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讨论央行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央行为了激励各商业银行增设ATM而批准各商业银行开征跨行费,本文的研究则表明,与央行的预期目的相反,跨行费制不是提高而是打击了各商业银行增设ATM的激励。本文的一般模型依然是萨洛普环形城市模型,本文又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有:在不收费制下,银行卡市场份额小于ATM市场份额的银行会有交换费盈余,反之则反是;当交换费等于ATM的边际成本时,跨行费制和额外费制都会使银行达到利润最大化;在纯粹ATM业务上,跨行费是战略替代的,额外费是战略互补的;在银行竞争上,跨行费是战略互补的,额外费是战略替代的;跨行费制降低了银行的感知收益,所以打击了银行增设ATM的积极性,而额外费制增加了银行的感知收益,所以提高了银行增设ATM的激励。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跨行费率和额外费率时,我们得出了比较精确的数值解,这可以为银行制定费率时提供借鉴;交换费和ATM的边际成本相等或者两者至少不能相差过大对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是有关键意义的,希望规制者能着重考虑。在研究银行卡市场的POS业务时,本文首先比较了开放的银行卡组织和封闭的银行卡组织的异同,然后通过双边市场模型考察了银行卡组织,其中的银行卡组织和商户都拥有垄断力量,同时本文也是要回答一个现实问题:对于一笔刷卡消费支付来说,为什么银行卡组织不向消费者收费,而是全部向商户收费?在未考虑商户竞争的基准模型中,本文证明银行卡组织征收的双边费率与其在双边的固定成本支出和双边所获得的便利程度皆正相关。在拓展模型中,本文采用豪泰林博弈刻画商户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商户愿意接受的最高扣率是其自身的便利和消费者的平均便利之和,这使得银行卡组织可以不向消费者收取刷卡费乃至提供补贴。并且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明晰地演示了银行卡组织在消费者和商户这双边的市场覆盖率的扩散。

二、昆明银行卡项目中的POS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银行卡项目中的POS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澜湄合作背景下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创新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动态
        二、有关澜湄合作机制及发展现状的研究
        三、有关银行卡跨境支付的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二章 风险识别和控制理论概述
    第一节 风险识别理论
        一、风险的定义
        二、风险识别
        三、风险识别方法
    第二节 风险控制理论
        一、风险控制
        二、风险控制方法
    第三节 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联卡在澜湄各国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 银联卡跨境支付发展现状
        一、泰国
        二、缅甸
        三、越南
        四、老挝
        五、柬埔寨
    第二节 银联卡跨境支付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泰国
        二、缅甸
        三、越南
        四、老挝
        五、柬埔寨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险因素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
    第一节 风险因素划分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设计问卷
        二、问卷调查
        三、统计分析
    第三节 因子分析
        一、问卷信度分析
        二、问卷效度分析
        三、降维分析
        四、风险体系评价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二、信息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三、运营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第五节 风险控制案例—瑞丽“边民互市”交易平台
        一、平台介绍
        二、平台运行情况
        三、互市平台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银联卡在澜湄区域跨境支付风险识别的建议
        一、采用多种识别方法相结合,建立综合风险识别体系
        二、密切关注市场动向,警惕风险因素转移
    第二节 银联卡在澜湄区域跨境支付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完善市场评估体系,防范系统风险
        二、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建设,防控信息技术风险
        三、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降低运营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银行卡收单
        2.1.2 风险管理
    2.2 基本理论
        2.2.1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的特性
        2.2.2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承担原则
        2.2.3 银行卡收单业务内部风险
        2.2.4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
第三章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概况
    3.1 银行卡收单业务发展概况
        3.1.1 我国银行卡收单业务发展历程
        3.1.2 我国银行卡收单业务发展现状
    3.2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
        3.2.1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概况
        3.2.2 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种类
第四章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
    4.1 T支付公司简介
    4.2 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
        4.2.1 终端机具风险
        4.2.2 内部操作风险
        4.2.3 商户风险
        4.2.4 洗钱风险
        4.2.5 备付金风险
    4.3 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
        4.3.1 商户发展方面
        4.3.2 交易风险控制措施
        4.3.3 终端使用上进行风险控制
        4.3.4 控制资金结算风险
第五章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只注重行业业务拓展,不重视后继的维持保护工作
        5.1.2 检查监督不到位,处罚措施不得力
        5.1.3 商户签约后商户风险培训及管理不足
    5.2 成因分析
        5.2.1 内部原因
        5.2.2 外部因素
第六章 完善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完善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6.1.1 风险识别
        6.1.2 风险评估
        6.1.3 风险的应对策略
        6.1.4 风险控制与缓释
        6.1.5 业务风险监测
        6.1.6 风险报告
    6.2 加强和完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
        6.2.1 制订严格的现场作业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6.2.2 制定并实施对特约商户的业务知识和风险管理培训制度
        6.2.3 完善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严格新商户的准入机制
        6.2.4 深入推行岗位员工的相互风险监督制度
        6.2.5 控制信用卡套现活动
    6.3 构建收单商户日常风险预警体系
        6.3.1 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和监控管理系统
        6.3.2 加强同行业关于风控策略的交流与合作
    6.4 完善应急突发风险管理机制
    6.5 加强开展反洗钱工作
        6.5.1 大额交易及可疑交易识别
        6.5.2 大额交易及可疑交易调查和报告
        6.5.3 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培训和宣传
        6.5.4 违规处罚制度
第七章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7.1 控制风险的业务保障措施
    7.2 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7.2.1 风险管理目标
        7.2.2 风险管理委员会
        7.2.3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7.2.4 事业部和分支机构
        7.2.5 合规审计室
    7.3 完善收单业务制度保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中国银联支付产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一般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2 战略管理理论
    2.2 企业战略分析基本理论
        2.2.1 PEST分析法
        2.2.2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中国银联支付产业现状分析及评价
    3.1 中国银联基本情况
        3.1.1 企业概况
        3.1.2 企业品牌
        3.1.3 企业文化
        3.1.4 人力资源
    3.2 中国银联经营现状分析
        3.2.1 中国银联经营状况
        3.2.2 企业价值链
        3.2.3 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中国银联战略环境分析及评价
    4.1 宏观PEST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与文化环境
        4.1.4 科技环境
    4.2 境内外银行卡环境
        4.2.1 境外卡环境
        4.2.2 境内银行卡环境
    4.3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4.4 竞争对手分析
第5章 中国银联支付产业战略选择
    5.1 总体战略
    5.2 业务战略
第6章 中国银联支付产业战略实施保障
    6.1 组织结构优化
    6.2 人力资源管理
    6.3 财务管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4)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理论意义
    四、现实意义
    五、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研究方法
    七、论文的创新和特色
    八、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研究的背景框架:金融发展、金融生态、经济金融政策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概况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环境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生态与金融效率的作用机制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文化教育水平与金融发展实证研究
    第三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金融政策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实践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金融政策效应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界定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因素分析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地理排斥因素分析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评估排斥因素分析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条件排斥因素分析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价格排斥因素分析
        五、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营销排斥因素分析
        六、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自我排斥因素分析
    第三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对象的确定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体系的调查指标选取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实证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维度指标评价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地理排斥指标评价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评估排斥指标评价
        三、云南民族自治地方条件排斥指标评价
        四、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价格排斥指标评价
        五、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营销排斥指标评价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的田野调查案例评价
        一、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分析
        二、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案例评价
第四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研究
    第一节 民族地区金融排斥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贫困放大效应
        二、区域金融荒漠化效应
        三、加剧社会不安定状态
        四、增大反洗钱难度
    第二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效应
        一、网点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二、信贷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三、银行管理人员调查
第五章 金融排斥治理路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二节 英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三节 日本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四节 孟加拉国金融排斥治理实践
第六章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治理政策的原则
        一、遵循需求规律原则
        二、强调因地制宜原则
        三、发挥既定优势原则
        四、把握政策机遇原则
    第二节 外部环境的营造——提升效率上限,夯实安全下限
        一、普惠金融市场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普惠金融市场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普惠金融市场的金融设施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升级
        四、健全普惠式金融监管制度
        五、升级和普及自助类金融交易操作设施
        六、优化普惠金融信用环境
    第三节 市场主体的培育一多元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收缩战线
        二、农村信用社逐步成长为支农惠农的支柱力量
        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贷款类金融机构异军突起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有所发展
        五、以构建统一高效的云南农商行为契机,强化民族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六、以发起设立农业保险公司为契机,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引领和扶持
        七、以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契机,加大对多渠道融资的探索
        八、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契机,推动民营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
    第四节 金融商品的创新——差异设计、逐层发展
        一、下大力气发展具有普惠金融属性的信贷类产品
        二、发展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业务
        三、提供具有普惠性质的中间业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致谢

(5)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及试商用期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移动支付定义
        1.1.2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背景
        1.1.3 移动支付发展前景
        1.1.4 移动支付发展面临的问题
        1.1.5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1.2 项目必要性
        1.2.1 对消费者的意义
        1.2.2 对商户的意义
        1.2.3 对移动运营商的意义
        1.2.4 对银行的意义
第2章 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及相关技术介绍
    2.1 项目的定义与概念
    2.2 项目管理的目标
    2.3 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
    2.4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
    2.5 现代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第3章 移动支付技术方案介绍
    3.1 移动支付业务分类介绍
    3.2 移动支付业务背景
    3.3 国际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3.1 日本移动支付现状
        3.3.2 韩国移动支付现状
        3.3.3 欧美移动支付现状
    3.4 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3.4.1 电信运营商
        3.4.2 金融机构
        3.4.3 第三方支付企业
        3.4.4 移动支付政策现状
    3.5 实现的技术方式
        3.5.1 RF-SIM
        3.5.2 SIMPASS
        3.5.3 NFC
    3.6 UIMPASS产品技术实现及技术走向
        3.6.1 UIMPASS产品简介
        3.6.2 基于UIMPASS产品的第三代移动支付的目标市场
        3.6.3 基于UIMPASS产品的第三代移动支付的目标用户定位
        3.6.4 智能卡的技术走向
第4章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的基本内容
    4.1 项目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4.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4.1.2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4.2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产品概述
        4.2.1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成品名称
        4.2.2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成品描述
        4.2.3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成品功能简介
        4.2.4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产品策略
    4.3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建设方案
        4.3.1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建设内容
        4.3.2 产品市场预测
        4.3.3 项目建设地点
        4.3.4 项目周期
第5章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管理过程
    5.1 项目负责人日常工作
    5.2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启动阶段模式
        5.2.1 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
        5.2.2 项目立项
        5.2.3 风险预估
    5.3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设计阶段管理模式
        5.3.1 设计招标
        5.3.2 设计阶段
        5.3.3 采购配套设备
        5.3.4 签订合作合同
        5.3.5 制定总体方案
        5.3.6 成立项目小组
        5.3.7 办理各类证明及辅助条件
    5.4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模式
        5.4.1 进度管理
        5.4.2 质量管理
        5.4.3 投资管理
        5.4.4 信息管理
        5.4.5 问题协调
        5.4.6 安全管理
    5.5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的试商用期推广
        5.5.1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目标客户及业务卖点
        5.5.2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营销渠道
        5.5.3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相关业务流程
        5.5.4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计收费规则
        5.5.5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合作结算
    5.6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的结论
    6.2 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未来发展计划
    6.3 论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卡银行及其业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与背景
        1.1.1 发展历程
        1.1.2 银行卡
        1.1.3 非银行卡
        1.1.3.1 身份证
        1.1.3.2 社保卡
        1.1.3.3 城市一卡通
        1.1.3.4 预付费卡
        1.1.4 现状与问题
        1.1.4.1 发展现状
        1.1.4.2 主要问题
        1.1.5 国际竞争
        1.1.5.1 EMV卡迁移
        1.1.5.2 商机与挑战
        1.1.6 金融接入渠道
        1.1.6.1 柜面系统
        1.1.6.2 银行卡设备
        1.1.6.3 网银
        1.1.6.4 手机银行
        1.1.6.5 电子货币
    1.2 战略与思考
        1.2.1 EMV缺陷
        1.2.2 统一客户关系
        1.2.3 统一金融门户
        1.2.4 交易数据溯源
        1.2.5 征信系统
        1.2.6 非银行卡监管
    1.3 卡银行
        1.3.1 卡货币
        1.3.2 客户关系壁垒
        1.3.3 机遇与可行性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4.3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卡银行业务
    2.1 卡业务建模
        2.1.1 CB个人卡账户开户场景
        2.1.2 CB个人卡卡内定期部分提前支取现金场景
        2.1.3 CB一般个贷发放场景
        2.1.4 CB一般个贷还款场景
        2.1.5 CB现金签发银行汇票场景
        2.1.6 CB个人转账签发银行汇票场景
        2.1.7 CB进出口押汇业务发放场景
        2.1.8 CB进出口押汇二次到账转账结清场景
        2.1.9 建立个人客户业务场景
        2.1.10 建立客户密码业务场景
    2.2 卡存款业务流程
        2.2.1 CB个人卡账户开户
        2.2.2 CB个人卡卡内定期部分提前支取现金
    2.3 卡贷款业务流程
        2.3.1 CB一般个贷发放
        2.3.2 CB一般个贷还款
    2.4 卡支付结算业务流程
        2.4.1 CB现金签发银行汇票
        2.4.2 CB个人转账签发银行汇票
    2.5 卡资金贸易融资业务流程
        2.5.1 CB进出口押汇业务发放
        2.5.2 CB进出口押汇二次到账转账结清
    2.6 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
        2.6.1 建立个人客户
        2.6.2 建立客户密码
    2.7 提取原子业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卡银行流程引擎
    3.1 工作流模型
    3.2 工作流建模
        3.2.1 有向图模型
        3.2.2 语言对话模型
        3.2.3 ICN模型
        3.2.4 SOA三层模型
    3.3 业务系统架构
        3.3.1 整体框架
        3.3.2 界面设计平台
        3.3.3 流程设计平台
        3.3.4 引擎
    3.4 工作流引擎
        3.4.1 Shark
        3.4.2 OSWorkflow
        3.4.3 jBPM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行业务实现
    4.1 业务建模
        4.1.1 业务用例
        4.1.2 业务用例场景
        4.1.2.1 查询账户信息(本代他)
        4.1.2.2 查询账户信息(本系统)
        4.1.2.3 密码修改
        4.1.2.4 系统内转账
        4.1.2.5 查询交易明细
        4.1.2.6 跨行转账转入(他行)
        4.1.2.7 取款(本代他)
        4.1.2.8 取款(本他)
    4.2 系统建模
        4.2.1 系统用例
        4.2.2 系统用例场景
        4.2.2.1 Query_account_information_other_systems
        4.2.2.2 Query_account_information
        4.2.2.3 Modify_password
        4.2.2.4 Transfer_whthin_system
        4.2.2.5 Query_transaction_detail
        4.2.2.6 Transfer in
        4.2.2.7 Withdrawal_for_other_systems
        4.2.2.8 Withdrawal_within_system
        4.2.3 映射关系
        4.2.4 提取原子构件
    4.3 本体建模
        4.3.1 业务本体
        4.3.2 系统本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卡银行公共服务产品
    5.1 卡货币
        5.1.1 发行与流通
        5.1.2 CB个人卡货币现金存款场景
        5.1.3 CB个人卡货币现金存款业务流程
    5.2 金融交易数据溯源
        5.2.1 系统架构
        5.2.2 业务需求
        5.2.3 逻辑架构
        5.2.4 数据抽取
    5.3 公民法人信用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成果

(7)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背景
        1.1.2 已有相关研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说明
        1.4.1 服务业分类
        1.4.2 特约商户行业分类
        1.4.3 论文中数据说明
    1.5 研究内容
    1.6 主要创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1.6.1 主要创新
        1.6.2 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经济与银行卡产业
        2.1.1 城市经济特性
        2.1.2 城市化与服务业
        2.1.3 述评
    2.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3 市场结构理论
        2.2.4 述评
    2.3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3.1 集聚理论概述
        2.3.2 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2.3.3 述评
    2.4 消费经济相关理论
        2.4.1 消费函数理论
        2.4.2 信用消费理论
        2.4.3 述评
    2.5 区域金融相关理论
    2.6 银行卡产业相关研究
        2.6.1 货币进化论
        2.6.2 网络经济研究
        2.6.3 双边市场理论
        2.6.4 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行卡产业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
    3.1 银行卡产业相关概念
        3.1.1 银行卡和银行卡产业概念
        3.1.2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3.1.3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
    3.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背景
        3.2.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阶段
        3.2.3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3.3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核心基础问题
        3.3.1 联网通用进展缓慢
        3.3.2 受理环境亟需完善和规范
        3.3.3 银行卡业务定位不准
        3.3.4 银行卡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卡产业联网通用网络经济分析
    4.1 银行卡网络经济特征
        4.1.1 网络经济特征:外部性与兼容性
        4.1.2 银行卡市场的网络经济特征
    4.2 联网通用进展缓慢
        4.2.1 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初期发展模式
        4.2.2 市场结构高度集中
    4.3 联网通用的模型解释:三阶段博弈模型
        4.3.1 模型构建
        4.3.2 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行卡特约商户市场行为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微观基础:基于垄断竞争的SALOP模型
        5.2.1 一般模型:简化的Salop二企业模型
        5.2.2 一般模型:Salop N企业模型
    5.3 特约商户模型分析
        5.3.1 模型建构及分析
        5.3.2 特约商户市场行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空间分布分析
    6.1 我国银行卡产业省际空间分布
        6.1.1 相关指标描述性分析
        6.1.2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6.2 二级地市空间集聚性分析
        6.2.1 全局空间集聚性分析
        6.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3 泛长江三角洲空间集聚分析
        6.3.1 全局空间白相关分析
        6.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6.4 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6.4.1 二级地市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
        6.4.2 泛长三角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际银行卡产业经验借鉴
    7.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
        7.1.1 国际银行卡产业发展阶段
        7.1.2 国际银行卡组织介绍
        7.1.3 国际银行卡市场发展现状
    7.2 美国、法国、韩国银行卡发展概况及启示
        7.2.1 美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概况及启示
        7.2.2 法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7.2.3 韩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及启示
    7.3 发展中国家银行卡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7.3.1 巴西银行卡产业
        7.3.2 阿根廷银行卡产业
        7.3.3 南美国家银行卡产业的特点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创建自主品牌
    8.2 规范完善受理市场
    8.3 完善产业金融生态环境
    8.4 加大银行卡宣传和普及力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绩
后记

(8)中国信用卡业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信用卡产业的现状
    第一节 信用卡产业的形成
        一、银行卡组织的诞生为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信息科技的发展为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信用卡产业本质和形成标志
        四、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世界信用卡产业市场分布和发展趋势
        一、世界信用卡产业市场分布
        二、信用卡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信用卡产业所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信用卡支付定价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各利益主体间难以协调
        二、信用卡信贷消费增长缓慢,“睡眠卡”比例居高不下
        三、信用卡发行恶性竞争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章 信用卡产业运作分析
    第一节 信用卡产业运作模式
        一、信用卡产业参与主体
        二、信用卡产业运作机制
        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
    第二节 银行和商户间的利益冲突分析
        一、交换费的功能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一个简单模型
        二、最优交换费水平的确定:一个包含消费者效用的分析框架
        三、不容忽视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持卡人和商户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简述
        二、博弈模型评析
        三、对持卡人和商户间博弈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章 信用卡信贷消费分析
    第一节 信用卡贷款的理论基础和自身特点
        一、信用卡贷款的理论基础
        二、信用卡贷款的特点
    第二节 信用卡消费与经济增长
        一、消费与产出的相关理论
        二、信用卡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我国数据的初步检验
    第三节 对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分析
        一、信用消费与信用卡消费
        二、现有实证研究评述
        三、对我国信用卡透支额的实证检验
        四、对“睡眠卡”现象的分析
第四章 信用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非法套现分析
    第一节 信用卡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第二节 信用卡对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对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的影响
        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对信用卡套现的分析
        一、信用卡套现及其运作机制
        二、信用卡套现的后果
        三、信用卡套现的根源
第五章 有关国家信用卡产业发展概况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概况与启示
        一、美国信用卡产业的概况
        二、美国信用卡产业特点
        三、美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概况与启示
        一、日本信用卡产业的发展
        二、日本信用卡产业特点
        三、日本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韩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概况与启示
        一、韩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
        二、韩国信用卡产业特点
        三、韩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其它国家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概况与启示
        一、东南亚、南美等国信用卡产业发展概况
        二、产业发展特点与启示
第六章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信用卡产业的启示
    第一节 历次重大金融危机回顾
        一、金融危机概述
        二、拉美债务危机
        三、亚洲金融危机
        四、美国次贷危机
    第二节 次贷危机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
        一、对美国信用卡产业的影响
        二、对我国信用卡产业的影响
    第三节 历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产业指导方针
        二、风险管理制度
        三、政府监管制度
第七章 完善我国信用卡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二、微观层面的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的ASV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的来源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分析和总结
    1.3 ASP模式
        1.3.1 ASP的定义
        1.3.2 ASP的服务内容
        1.3.3 ASP的特点
        1.3.4 ASP模式与传统软件应用模式的比较
        1.3.5 早期ASP遭遇挫折的原因
    1.4 SaaS模式
        1.4.1 SaaS的定义及特点
        1.4.2 SaaS成熟模型
        1.4.3 SaaS与早期ASP的比较
    1.5 ASP的体系架构
        1.5.1 单实例单用户体系结构
        1.5.2 单实例多用户体系结构
        1.5.3 通用的二层体系结构
        1.5.4 通用的五层体系结构
        1.5.5 SaaS高级体系架构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ASVS服务模型的设计
    2.1 ASVS服务模型
        2.1.1 ASVS服务模型的架构
        2.1.2 ASVS服务模型的功能划分
    2.2 智能客户端
    2.3 福利消费系统
    2.4 ASVS服务模型与传统POS实现架构的对比
    2.5 ASP模式在ASVS服务模型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ASVS平台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需求概述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
        3.2.1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3.2.2 系统的流程图
        3.2.3 系统的数据流图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1 实现多用户数据体系结构的三种方案
        3.3.2 实现多用户数据体系结构的三种设计模式
        3.3.3 系统的数据模型
    3.4 系统的安全管理
    3.5 系统的开发环境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动态菜单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1 协议的原理
    4.2 协议的实现
    4.3 协议的工作流程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5.1 iPOS模块的设计
        5.1.1 POS概述
        5.1.2 POS的功能
        5.1.3 iPOS模块的实现
    5.2 ASVS模块的设计
        5.2.1 ASVS模块的功能
        5.2.2 ASVS模块的实现
    5.3 BOSS模块的设计
        5.3.1 BOSS模块的功能
        5.3.2 BOSS模块的实现
    5.4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银行卡市场研究:一个网络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银行卡市场:
    网络经济学:
    研究的主要方法:
    章节安排:
第一章 银行卡市场概述
    第一节 银行卡的定义、分类和功能
        1.1.1 银行卡的类别
        1.1.2 银行卡的功能
    第二节 国际银行卡市场发展概况
        1.2.1 五大银行卡组织
        1.2.2 国际银行卡市场发展的五个阶段
        1.3.3 银行卡市场发展特点的跨国比较
    第三节 中国银行卡市场发展概况
        1.3.1 中国银行卡市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3.2 中国银联
        1.3.3 五大银行卡组织在中国的业务拓展
第二章 银行卡市场的一般网络经济特征
    第一节 网络外部性—银行卡市场最根本的网络经济特征
        2.1.1 外部性
        2.1.2 网络外部性
        2.1.3 银行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第二节 又一个“QWERTY键盘”的故事?
        2.2.1 “QWERTY”键盘的故事
        2.2.2 安装基础与技术采用
        2.2.3 银行卡的IC迁移
    第三节 银行卡,免费的午餐?—银行卡的年费
        2.3.1 银行卡年费—从无到有
        2.3.2 网络外部性、安装基础与科斯猜想的失效
        2.3.3 银行卡,依然是免费的午餐
    第四节 金卡工程—银行卡市场的兼容进程
        2.4.1 产品的兼容性选择
        2.4.2 金卡工程
        2.4.3 网络兼容后的交换费
        2.4.4 银行卡市场中的普遍服务问题
第三章 谁为跨行取款买单?—银行卡市场中的ATM业务
    第一节 背景知识和相关文献综述
        3.1.1 央行的政策与目的
        3.1.2 ATM取款的工作流程
        3.1.3 ATM跨行取款的相关费用与其作用
        3.1.4 ATM收费的相关文献
        3.1.5 交换费、价格与“均衡呼叫模式
    第二节 双寡头对称银行
        3.2.1 市场解
        3.2.2 银行的非合作竞争
        3.2.3 银联选择交换费
        3.2.4 社会最优基准解和福利分析
        3.2.5 小结
    第三节 多个非对称银行
        3.3.1 需求结构
        3.3.2 成本/收益结构
        3.3.3 跨行费制
        3.3.4 额外费制
        3.3.5 小结
第四章 双边市场中的银行卡组织—银行卡市场中的POS业务
    第一节 故事背景和文献综述
        4.1.1 POS收单的工作流程
        4.1.2 POS收单中的相关费用
        4.1.3 相关文献综述
    第二节 忽略商户竞争的基准模型
        4.2.1 银行卡组织的成本收益结构
        4.2.2 费率结构
        4.2.3 费率水平
        4.2.4 银行卡组织受规制时的费率结构和费率水平
    第三节 商户竞争时的拓展模型
        4.3.1 商户博弈中的策略效应
        4.3.2 考虑商户博弈时银行卡组织的成本收益结构
        4.3.3 福利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昆明银行卡项目中的POS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湄合作背景下银联卡跨境支付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D]. 李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T支付公司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周广涛.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3]中国银联支付产业战略研究[D]. 牟菲.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4]云南民族自治地方金融排斥及其治理政策研究[D]. 章林. 云南大学, 2014(11)
  • [5]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深圳电信移动支付项目及试商用期推广[D]. 沙莎.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6]卡银行及其业务系统研究[D]. 张利.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3)
  • [7]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王利民. 复旦大学, 2009(05)
  • [8]中国信用卡业的经济学分析[D]. 程翔. 武汉大学, 2009(09)
  • [9]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的ASV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杨升山.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10]银行卡市场研究:一个网络经济学视角[D]. 王学斌. 复旦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昆明银行卡项目POS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