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色彩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泳博,佟贺阳[1](2021)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高分子装饰材料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当前室内设计中的装修风格的多变性和日益流行的绿色装修风格,人们的视线逐渐开始对软装饰材料进行关注,随着其应用的增多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因此这种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和室内装修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该文对国内软装饰材料中应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对它的类型、应用原则、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用当中的建议。
徐昭俐[2](2021)在《室内设计中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创新运用》文中认为室内设计工作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其中的色彩、结构形式及文化属性等均需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现代化的建筑装修工程中,室内装饰材料的种类以及装饰效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新型的装饰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装修的过程中。此类材料在满足用户个性化装饰需求的基础上,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创新室内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基本资源和途径。工作人员在开展室内设计工作时,除了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装饰需求,更要符合基本的室内装修要求,包括质量要求和环保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可对装饰材料的应用手段进行创新,提高建筑装饰材料的实际应用效能。基于此,分析室内设计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创新应用方法。
马程程[3](2021)在《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室内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国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人们在房屋建筑方面除了满足基本生活生产需要,更加注重建筑美学内涵。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材料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持续前进的目标。本文围绕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要点,展开系统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关于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旨在为室内设计发展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常庆伟[4](2021)在《解析室内设计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结合实际,对室内设计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了装饰材料的种类以及特征,然后对室内设计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合理有效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论述后可以给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水平。
张露露[5](2021)在《医疗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王冲[6](2021)在《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学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建筑空间中的采光照明、温湿度、空间利用等等问题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系统设计模式,面临使用者对空间品质需求的逐步上升,对环境中身体的知觉感受的研究将成为提升建筑空间品质的新思路。基于现象学具身认知的思想,在环境行为学空间认知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以材料质感作为建筑空间中身体知觉体验的载体,目标是通过对材料质感影响空间尺度认知的原理分析,验证使用者的身体知觉体验与建筑空间认知的关系,从建筑与人的本源关系问题上对空间品质的提升进行探索。本文研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系列实验,论证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作用,分析了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内在规律及人群差异;详细解析了材料质感属性、材料的组合与数量、材料的纹理方向与色彩、观察者的距离、空间平面形状以及材料的分布位置等影响因素对这种现象的影响作用;通过动态的行为活动中材料质感对步行尺度认知影响的分析在环境行为学理论上进行了拓展;在模拟实际场景以材料质感影响地下入口深度的认知为例对研究的应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证实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的认知普遍具有缩小的影响作用,且这种影响效果会因观察距离的变化而产生差异;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作用效果与材料的质感属性、组合与数量、空间平面形状、材料分布位置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为活动中材料质感对步行空间尺度的认知影响与固定空间中的结论相反,普遍存在放大的影响效果;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则是多种场景影响效果的综合作用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通过增加材料质感的身体知觉属性,拓展了材料质感的研究范围;基于虚拟现实实验,论证了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作用,解析了其中的内在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在步行过程中的作用差异,补充了影响空间尺度认知的材料质感因素,加强了建筑材料与空间认知的关联性;通过对典型地下空间入口深度认知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有效性及应用性;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获得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主观感受及心理认知的量化数据,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了在实际场景中无法实现的系列实验,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的同时,也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参照,成为建筑空间品质提升的新途径。
张丹莉[7](2021)在《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色彩是我们体验环境产生感受的基本要素。在这个日益丰富的彩色世界中,单色的设计传达出“把颜色的单一使用作为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新观念。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单色因长期单调的用色方式被人们误以为表现力单一,又因数不清的颜色选择,使人们将室内色彩研究的重心放在在复色多彩的搭配效果上,单色的设计研究被忽略。本文将回归和聚焦于“单色”,以全新的色彩研究角度与设计的思考方式展开色彩的艺术研究。一方面是对单色艺术表现力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对惯常室内配色的再创造讨论。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不仅不会单调,相反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受到环境光源的影响,单色在室内的应用会以一个色阶区段呈现在我们的视觉之中,即使用色方式单一,单色也不会呈现出绝对的单调效果。而呈现媒介的丰富、表达的方式多样均拓展了单色的艺术表现力,使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具有了多样的可能性。在当代追求去繁归简的设计语境下,单色的极致应用探讨对于室内设计的研究是一个必要的内容补充,室内空间中的单色既可以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又能达成一种统一低调的色彩感受,充分发挥出单色的艺术表现力,这将会为我们展现另一种别样的色彩艺术。
丁俊[8](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陈再申[9](2021)在《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曼谷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不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要比东南亚其他地区发达得多,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有深厚的积淀,是地域性建筑“生长”和“演变”的“温床”。近年来,曼谷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正在赶超亚洲其他城市,泰国建筑师也进行了较多的当代地域性建筑实践,这些建筑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其中很多建筑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获得了国际建筑领域的认可,当代地域性建筑正在这片优渥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笔者从材料表达的角度切入对地域性建筑进行研究,对于国际性和地域性融合的大都市曼谷而言,无疑是值得探讨的主题。本文以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为研究载体,以探寻材料的表达策略为研究目标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进行研究,并对每种材料的本体性质、特点及应用方式展开分析,以建立材料地域性表达研究的基础;其次,对相关案例进行解析研究,从共生表达、应对生态、延续文化三个层面切入,对建筑材料如何进行地域性表达进行具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表达呈现出不断交织的状态,材料在地域性表达的过程要注重与时代性和在地性的共同结合,需要运用“互融”、“对比”、“适宜性建构”、“融合环境”、“置换”、“重构”六个方面的设计表达策略才能更加适宜地完成地域性表达这一实践和研究命题。本文在表达和建构双重层面上探讨了地域性建筑与材料表达之间的契合点,为材料表达和地域性建筑方面的研究“舔砖加瓦”,并为国内对于东南亚建筑领域的研究填补了内容。
侯彪彪[10](2021)在《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办公空间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办公空间室内设计迎来新格局,主旋律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传统办公空间,人们逐渐开始对办公空间的形态、功能、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各种新型办公空间应运而生,对于办公空间研究也开始日趋深入。材料是实现办公空间的物质基础,办公空间中的材料表现问题具有重要探究意义,一方面来说我国的室内设计存在严重的材料滥用现象,过度盲目使用高端奢华材料现象随处可见;而另一方面,绿色环保的观念让多数民众倾向于使用自然材料、环保材料,设计选材便出现了一定的束缚性。如今,现代建筑空间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材料作为空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对于材料表现的研究本质也愈加倾向材料本体的表达,材料的自我呈现得以回归,关注材料本体表现也逐渐成为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建筑装饰材料属性分为本体属性及应用属性两个大方面。材料本体属性是决定应用属性的基础,其对空间表现的影响在感官实体中体现。挖掘材料本体的物理性、热工性、声学性以及耐久性属性进行空间表现,突出材料的本体美,是办公空间设计的好策略,也是解决材料选择受限与材料滥用的好方法;材料应用属性包含表面属性、结构属性、技术属性、知觉属性等方面,基于应用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方法重整体、轻细部,重形式、轻种类,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单一且普通的建筑装饰材料营造出富有创意的办公空间环境。办公空间设计就是创造和组织内部空间,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建筑装饰材料是办公空间的物质基础,也是营造适宜舒适环境的重要手段。材料本体的表现方式,打破选材限制,拒绝材料堆砌。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利用普通材料通过属性表现策略,也可设计出具有创意与氛围的完美办公空间。
二、浅谈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色彩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色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高分子装饰材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软装饰材料概念界定 |
1.1 软装饰材料的定义 |
1.2 软装饰材料的特点 |
1.3 软装材料的功能 |
2 软装饰材料的类型与应用 |
2.1 环保高分子PU材料的应用 |
2.2 高分子石塑材料的应用 |
2.3 塑料的应用 |
2.4 色彩应用 |
3 软装饰材料的应用原则 |
3.1 软、硬装饰协调原则 |
3.2 风格协调原则 |
3.3 色调协调原则 |
3.4 人性化装饰原则 |
4 结语 |
(2)室内设计中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创新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设计对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创新应用的重要意义 |
1.1 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装饰要求 |
1.2 可满足新时期室内设计的环保要求 |
1.3 可为新型材料的应用提供有效的途径 |
2 室内设计对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创新应用的具体方法 |
2.1 以色彩搭配为基础,创新装饰材料搭配形式 |
2.2 简化装饰设计的线条元素,创新室内装修设计的结构形式 |
2.3 合理应用新型装饰材料,创新装饰材料的搭配设计 |
3 结语 |
(3)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装饰材料创新应用要点 |
2 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
2.1 提升创新思维 |
2.2 创新图形组合 |
2.3 装饰材料结合设计 |
2.4 装饰材料结合光色 |
2.5 室内设计结合有机材料 |
2.6 循环利用废旧材料 |
2.7 运用装饰材料的自然形态 |
3 装饰材料与室内设计的展望 |
(4)解析室内设计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装饰材料的种类及特征 |
2.1 装饰材料的种类 |
2.2 装饰材料的色彩特征 |
2.3 装饰材料的质感特征 |
2.4 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 |
3 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创新应用 |
3.1 地面装饰材料的应用 |
3.2 提高建筑装饰材料与光色的配合程度 |
3.3 质感转换创新应用 |
3.4 创新使用有机天然材料 |
3.5 创新利用变化的质感 |
4 结语 |
(6)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构成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构成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 |
2.1.2 建筑现象学的知觉理论 |
2.1.3 环境行为学的空间认知 |
2.2 概念解析 |
2.2.1 材料质感 |
2.2.2 空间尺度认知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3.3 相关研究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预实验分析 |
3.1.1 实验设定 |
3.1.2 实验步骤 |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4 实验总结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案 |
3.3.1 实验架构 |
3.3.2 实验方法 |
3.4 研究准备 |
3.4.1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描述量表的制定 |
3.4.2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描述量表的验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规律 |
4.1 不同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1) |
4.1.1 实验设定 |
4.1.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4.1.3 结果讨论 |
4.2 不同空间尺度下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2) |
4.2.1 实验设定 |
4.2.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4.2.3 结果讨论 |
4.3 不同人群的实验结果差异分析 |
4.3.1 男、女性别差异 |
4.3.2 学科背景的专业与非专业差异 |
4.3.3 特殊参与者的个体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5 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要素分析 |
5.1 材料要素分析 |
5.1.1 材料质感要素分析(实验3) |
5.1.2 材料的组合与数量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4) |
5.1.3 材料的纹理方向与色彩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5) |
5.2 空间要素分析 |
5.2.1 不同距离下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6) |
5.2.2 材料质感对不同形状的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7) |
5.2.3 材料质感分布位置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8) |
5.3 本章小结 |
6 材料质感对步行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 |
6.1 材料质感对步行距离认知的影响(实验9) |
6.1.1 实验设定 |
6.1.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6.1.3 结果讨论 |
6.2 材料质感对步行高差认知的影响(实验10) |
6.2.1 实验设定 |
6.2.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6.2.3 结果讨论 |
6.3 综合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材料质感对地下空间入口深度认知的影响(实验11) |
7.1 实验准备 |
7.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7.1.2 地下空间入口类型 |
7.1.3 实际场景调研 |
7.2 实验设定 |
7.2.1 实验场景 |
7.2.2 实验步骤 |
7.3 实验数据及分析讨论 |
7.3.1 数据整理 |
7.3.2 分析讨论 |
7.4 实验结论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参与者知情书 |
附录2 文献综述词汇采集列表 |
附录3 实验观察词汇采集图片 |
附录4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词汇搜集表 |
附录5 词汇筛选实验图片 |
附录6 质感词汇筛选问卷 |
附录7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描述量表问卷 |
附录8 实验1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9 实验2各空间尺度下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0 实验1、实验2测得ER值性别显着性差异分析 |
附录11 实验1、实验2参与者学科专业与非专业测得ER值显着性差异分析 |
附录12 实验4测试材料组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3 实验5测试材料组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4 实验6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5 实验7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6 实验8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7 实验9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8 实验10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附录19 实验11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四.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单色的概念认知 |
一.色彩的概念 |
(一)色彩的定义 |
(二)色彩的分类 |
二.单色的概念 |
(一)单色的定义 |
(二)单色的属性 |
三.单色的历史发展 |
第三章 单色在空间中的设计特点 |
一.单色在空间中的应用功能 |
(一)界面装饰 |
(二)色形整合 |
二.单色在空间中应用特征 |
(一)光环境对单色的色彩重塑 |
(二)界面肌理与形式变化对单色的重塑 |
三.单色在空间中的应用需求 |
第四章 单色在空间中的呈现媒介 |
一.材质媒介对单色的呈现 |
(一)单色建构材料 |
(一)单色装饰材料 |
二.光源媒介对单色的呈现 |
(一)有色光源 |
(二)虚拟色屏 |
第五章 单色在空间中的呈现表达 |
一.呈现面积对体验感的影响 |
(一)单色面积小于无色系面积 |
(二)单色面积大于无色系面积 |
二.呈现位置对体验的影响 |
(一)单向度的呈现方式 |
(二)多向度的呈现方式 |
三.单色艺术的设计启发 |
(一) “有形”的单色呈现表达 |
(二) “无形”的单色呈现表达 |
四.单色的毕业设计试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片目录 |
附录2 毕业设计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与在地化交融的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 |
1.1.2 建筑材料在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性 |
1.1.3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2 针对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
1.4.3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1.5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5.1 研究的问题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及其使用的材料 |
2.1 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产生背景 |
2.1.1 地域环境与气候 |
2.1.2 本土历史与文化 |
2.1.3 外来文化及其影响 |
2.2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 |
2.2.1 传统地域性建筑的传承 |
2.2.2 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表达 |
2.2.3 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全新展现 |
2.3 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3.1 材料在传统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3.2 材料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3.3 材料在当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材料的本体分析 |
3.1 传统材料 |
3.1.1 砖 |
3.1.2 石材 |
3.1.3 木材 |
3.1.4 竹材 |
3.1.5 其他传统材料 |
3.2 现代材料 |
3.2.1 混凝土 |
3.2.2 玻璃 |
3.2.3 金属 |
3.2.4 塑料 |
3.2.5 其他复合材料 |
3.3 小结 |
第四章 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 |
4.1 时代发展背景下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 |
4.1.1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共生 |
4.1.2 新旧材料的对比与反衬 |
4.1.3 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方法 |
4.2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
4.2.1 材料对热带地区气候的应对性表达 |
4.2.2 材料对场所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
4.2.3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应对表达的方法 |
4.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的延续表达 |
4.3.1 材料的“置换”表达 |
4.3.2 材料表达对泰式文化的延续 |
4.3.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延续表达的方法 |
4.4 小结 |
4.4.1 本章案例总结 |
4.4.2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表达特性 |
5.1.1 传统材料的表达特性 |
5.1.2 现代材料的表达特性 |
5.2 对地域性建筑与建筑材料表达的内涵认知 |
5.2.1 对材料地域性表达的理解和分析 |
5.2.2 曼谷地区的材料表达创作对我国热带地区建筑创作带来的启示 |
5.3 展望和不足之处 |
5.3.1 展望 |
5.3.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10)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畴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建筑装饰材料属性的解析 |
2.1 建筑装饰材料的范畴及类型 |
2.1.1 范畴 |
2.1.2 类型 |
2.2 建筑装饰材料的本体属性 |
2.2.1 物理性 |
2.2.2 耐久性 |
2.2.3 热工性 |
2.2.4 声学性 |
2.3 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属性 |
2.3.1 表面属性 |
2.3.2 技术属性 |
2.3.3 结构属性 |
2.3.4 知觉属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办公空间的理论基础解析 |
3.1 办公空间 |
3.1.1 类型划分 |
3.1.2 功能分区 |
3.2 办公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 |
3.2.1 装饰材料 |
3.2.2 照明与光环境营造 |
3.2.3 色彩 |
3.2.4 空间绿化 |
3.3 办公空间设计要点 |
3.3.1 设计原则归纳 |
3.3.2 设计方法归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
4.1 相关理论支持 |
4.1.1 注重材料本体表达的理论追溯 |
4.1.2 结构理性主义 |
4.1.3 路斯的饰面律令 |
4.1.4 拉斯金的价值观念 |
4.2 基于材料本质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
4.2.1 空间耐久性原则 |
4.2.2 空间保温隔热原则 |
4.2.3 空间静谧性原则 |
4.3 基于材料应用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原则 |
4.3.1 充分调动材料表面属性原则 |
4.3.2 材料结构合理性原则 |
4.3.3 注重材料技术表现原则 |
4.3.4 注重空间感知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的办公空间设计方法 |
5.1 建筑装饰材料本体属性下的办公空间设计策略 |
5.1.1 遵循材料物理性的设计方法 |
5.1.2 遵循材料声学性的设计方法 |
5.1.3 遵循材料耐久性的设计方法 |
5.2 建筑装饰材料应用属性下的办公空间设计策略 |
5.2.1 基于表面属性的设计方法 |
5.2.2 基于结构属性的设计方法 |
5.2.3 基于技术属性设计方法 |
5.2.4 基于知觉属性设计方法 |
5.2.5 基于应用属性组织规则的设计方法 |
5.2.6 不同属性间的材料搭配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浅谈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色彩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高分子装饰材料的应用[J]. 于泳博,佟贺阳.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5)
- [2]室内设计中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创新运用[J]. 徐昭俐.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10)
- [3]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J]. 马程程. 居舍, 2021(25)
- [4]解析室内设计中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J]. 常庆伟. 绿色环保建材, 2021(08)
- [5]医疗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设计应用研究[D]. 张露露. 北京服装学院, 2021
- [6]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7]单色在室内空间中的设计研究[D]. 张丹莉.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8]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9]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D]. 陈再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建筑装饰材料属性下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D]. 侯彪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