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搜救船舶选优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鹏[1](2021)在《多功能水翼复合小水线面无人艇的初步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控制、导航通信及动力推进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智能化、模块化的多功能无人艇将成为热点研究方向。设计一种多功能高性能无人艇在军民领域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搭载多种设备功能系统可根据任务需求切换使用,在军事方面可执行侦查、巡逻、反潜等任务,民用方面可执行气象监测、海洋测绘和搜救等任务。本文以无人艇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设计一种综合性能较优的多功能无人艇,以满足高海况航行任务需求。基于不同流体动力原理构造高性能复合型艇型,主要体现在快速性及优良的耐波性能,其次为装载能力和经济性等方面。全文研究内容从艇型选型论证设计、艇模设计制作、航行系统设计、性能及功能试验及艇型优化设计分析五个方面展开。具体如下:(1)结合无人艇的航行性能及设备系统布置等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优方法进行艇型对比论证,经评优计算分析确定目标艇型为复合小水线面三体艇。对目标艇型进行主尺度设计、上层建筑及总布置设计,根据设计参数建立艇体三维模型。(2)对艇的主要系统包括操推系统、水翼及太阳能发电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分析。水翼选用NACA翼型,经分析计算确定水翼攻角、展长、弦长及安装位置等要素。基于所确定艇型参数和设计设备系统完成对艇模的制作及设备系统调试与安装。(3)以主控PAC为核心,对无人艇航行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从具体原理模型和实现方式方面对避碰和规划航行系统进行设计。基于航行系统及配套硬件设备系统,考虑航向航迹偏差,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制定了控制规则。运用VS平台完成运动控制程序编写,进行规划航行试验,验证了规划航行系统的可行性。(4)为进一步验证所设计艇优良的航行性能及功能模块系统的可行性,对中间试验艇进行性能及功能性试验。性能试验包括快速性直航试验、回转性试验及静水横纵摇衰减性试验;利用DGPS采集直航和回转试验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为便于回转性的分析,将差速转向等效舵的影响。对MTi-G所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基于系统辨识原理进行辨识计算分析,预报其运动规律。搭载水文监测设备系统,通过无线传输实现岸机监测端与艇载设备信息的交互传输,实现水文信息实时监测。(5)在设计艇型基础上推荐更优艇型参数。建立复合小水线面三体无人艇的快速性、操纵性及耐波性综合性能优化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模型改编优化程序,采用成长机制改进遗传算法优化计算,得到目标无人艇型排水量7.5t优化艇型参数。
查振昊[2](2021)在《基于船舶通航安全的海上风电场选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石油化工能源日益紧缺,风能作为清洁能源得到高度关注。风电场分为陆地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陆地风电场受电网、风力资源等条件的制约较大,其开发已经接近饱和,海上风电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风力资源,具有建造海上风电场的地理优势。同时,国家对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开发给予鼓励与支持的政策。因此,海上风电场在我国逐步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海上风电场的快速发展建设之中,一些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贸易交流频繁,随着我国航运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沿海海上船舶交通已日益繁忙,海上风电场作为占距较大海面空间的海上建筑物,其建设和运营必将导致海上风电场区周边水域的船舶交通环境发生变化,并将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上风电场选址对海上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研究,降低对风电场区周边水域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确保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本文从影响船舶通航安全的角度,对海上风电场的选址展开研究,为海上风电场的选址提出避免影响船舶通航安全的建议,以减少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海上风电场的发展现状,查阅了有关海上风电场的建设的指标指南,研究分析了在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可能会影响场区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从自然环境、港口环境、交通环境、以及其他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运用系统过程方法,通过向专业人士发放调查问卷并经统计分析,确定了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海上风电场选址对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指标体系。再次,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各类评价方法的优劣,本文选择应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GA-BP评价方法,通过国内已建成和待建的海上风电场相关指标数据对GA-BP模型进行训练,建立了海上风电场选址的GA-BP评价模型。最后,应用GA-BP评价模型对福建长乐外海C区海上风电场项目进行船舶通航安全影响的评价分析,提出了原选址方案对船舶通航安全的影响及相关选址优化建议。经实例检验,应用海上风电场选址的GA-BP评价模型可就海上风电场的选址影响周边水域船舶通航安全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对保障场区周边水域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为海上风电场选址建设对海上船舶通航安全产生的影响,提供一种实用的评价模型。
王亚鹏[3](2020)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流行病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不断,应急医学救援作为一项济人民群众生命之危、保人民群众生命之安的基础性和兜底性工作,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危化品事故剧增且大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深入开展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研究成为一种发展所需和大势所趋,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作为实施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工具载体和物质支撑,是研究的关键内容与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外危化品事故救援与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两者结合性研究比较缺乏甚至缺失而两者融合研究又非常必要和急迫的矛盾与现实,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与军队重点科研项目,以危化品事故为前提,以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为对象,重点围绕装备需求分析、体系构建、模块化编配、效能仿真评估等问题开展系统融合研究,以期解决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装备需求有哪些?”“装备体系是什么?”“装备应如何编配?”“装备效能怎么样、如何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及装备建设、发展与运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类似领域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基础理论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明确了危化品发生泄漏和未发生泄漏两种模式下事故演变链条,每个模式分别有五个演变链条,得出了火灾、爆炸和中毒是危化品事故“头三号公敌”的结论,并把此三个事故类型确定为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以往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总结了危化品事故伤情分布规律;在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一般流程基础上,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八项基本原则,总结提炼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五大环节和四个关键步骤。(2)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界定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明确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研究边界;创新性地引入应用场景分析法,从环境、用户需求和方法手段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采用德尔菲法对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模块、9个二级模块和34个三级模块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类事故救援任务的装备模块体系。(4)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在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框架下,综合运用市场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细化构建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共包括215类装备(模块);在对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人员进行单元编组设计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研究设计了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在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中的编配方案:指挥、侦检洗消、分类后送、急救处置、手术、重症监护、病房、特诊、药房和勤务保障等10个装备单元,215类装备(模块),共计1456件(台/套)装备。补充模块包括危化品火灾、爆炸和中毒三个事故类型救援模块,共计350件(台/套)装备。(5)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在分析界定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基础上,确定了采用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评估的基本理念,运用集对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对比择优”和“基于对比定位”的两类仿真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的两大因素,构建了侦检装备、洗消装备、防护装备、急救装备、后送装备等五类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典型装备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结合防护服效能评估和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说明了评估模型的应用。
潘涛[4](2020)在《基于模糊决策的南海岛礁救助力量部署研究》文中提出海上救助是海上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提升海上救助能力历来备受各方重视。随着我国南海海域事务的日益繁忙,海上事故率持续增加,因此优化南海岛礁搜救基地布局,快速调度救助力量,缩短救援响应时间,提升我国中远海海上救助成功率,成为海上救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问世,以及我国稳步推进南海岛礁的建设,为我国未来中远海海上救援提供了基地保障,加快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快速提升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因此研究我国南海岛礁救助力量的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本文首先建立了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的合理性评价体系,基于南海岛礁的自然条件和岛礁建设情况,结合水陆两栖飞机设计参数,遴选出合理性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其次针对南海海域面积广,救助资源有限,结合南海救助案例研究了南海等中远海海域的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问题,运用加权评分决策和模糊相似优先比决策两种方法建立决策模型。最后实际选取我国南海的三个岛礁,运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水陆两栖飞机在这几个岛礁部署进行合理性评价,进而验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拟定将水陆两栖飞机部署在评价结果最好的某个岛礁上,结合南海实际的救助案例,运用构建的加权评分决策和模糊相似优选比决策模型对案例中的救助力量和部署的水陆两栖飞机进行优选排序研究,最终得到的排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成果对于未来海上搜救的决策评估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张鸥[5](2019)在《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项目后评估是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分析和评估,帮助投资者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目前针对船舶建造项目的后评估分析较少,采用的评估方法还比较简单,船舶后评估所涉及的指标复杂难以定量分析。随着船舶事业不断发展,今后针对船舶建造的后评估也应与时俱进,通过后评估提升船舶管理水平,不断降低维护成本,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为研究对象,对该项目的实施、运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面进行后评估,对比船舶建造项目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实施效果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为项目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也为我国航标测量船建造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项目达到满意的使用效果。论文结合行业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应用文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后评估理论等理论与方法,在对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概况阐述的基础上,对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决策、准备和实施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估,对该项目的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估,对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并选取指标,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发对综合效益进行评估,给出后评估的结论,并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的后评估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曹志伟[6](2019)在《一种综合利用海洋能的无人平台初步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轻环境污染,遏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的方向。广义的海洋能不仅包括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近年来,无人系统快速兴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无人系统的智能化与海洋能发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种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海洋能源的无人平台是大力发展海洋能源的一种新途径。本文将无人艇的智能化技术和海洋能发电技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可以综合利用海洋能的无人平台,能够根据环境的不同实时移动自身位置,减少恶劣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能够利用海洋能产生的电能为其提供续航力,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首先根据模糊数学船型评优法对无人平台进行了选型分析,在选定船型之后对无人平台进行了初步设计分析,并完成了对无人平台主要尺度的设计、上层建筑形状的设计及总布置设计等工作。其次,针对本文中无人平台的特殊性,设计了一种Z型传动的操纵推进装置,保证了无人平台优良的航行性能,对无人平台的发电系统包括可实现三个自由度发电的波浪能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针对前面的设计,手工制作了一艘可综合利用海洋能源的小水线面四体无人平台,并将相关的推进操纵系统、发电系统和其他设备进行了相关的制作安装与调试。设计了一套可实现自主避碰的半自主规划航行系统,运用Visual studio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完成了对半自主规划航行系统中无人平台运动操纵控制程序的编写工作和上位机显示界面的设计工作。最后,对制作完成的一种综合利用海洋能的小水线面四体无人平台分别进行了快速性,操纵性和耐波性试验,包括自航试验,回转试验,静水横摇衰减和静水纵摇衰减试验,并通过改编辨识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小水线面四体无人平台的优良性能;对可实现三个自由度发电的波浪能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进行了可行性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另外对设计的可实现自主避碰的半自主规划航行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了可行性与可靠性。
曾繁彬[7](2016)在《基于模糊AHP—组合赋权法的裕廊码头溢油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日照市临港粮油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照市政府在原有日照港裕廊码头基础上,于2011年投资建成了森达美棕榈油精炼项目输油管线,裕廊码头性质由散货、木片码头升级为散货、木片、油类混用码头。运输油类船舶(仅指运输"棕榈油和毛豆油"的船舶)靠离泊作业不可避免地带来码头水域船舶溢油污染的风险,由于日照港区裕廊码头所在地理位置、周边码头的特殊性,开展针对该码头水域船舶溢油风险的评价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裕廊码头环境特殊性、码头作业与船舶运输危险性以及常运货物的特性与事故原因、码头应急能力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水上事故历史资料等,从港口、人员、管理、自然环境等4个方面选取了影响该码头船舶溢油风险的因子,并对风险因子的特点做了进一步分析。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首先选取了基于风险定义计算法对裕廊码头溢油风险进行了评价,获得了"中等"的评价结果;然后以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模糊数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基于模糊AHP—组合赋权法的溢油风险评价模型。该风险评价模型,能够实现在指标一致和不一致同时存在情况下的权重计算,同时可以实现层级权重与系统数据权重间的优化融合,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权重向量。通过该模型对日照裕廊码头溢油风险等级进行了计算,获取了该码头溢油风险等级为"一般",计算结果与风险定义计算法评价结果相吻合。本文对日照港裕廊码头西2、西3泊位的船舶溢油风险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对目标水域船舶溢油风险进行了评价,为码头营运方的日常管理和溢油应急提供参考。同时,论文的研究及所构建的评价模型也为以后类似水域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提供借鉴。
张宝[8](2016)在《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客滚船在经济发达的环渤海、东南沿海、琼州海峡等中短途水运中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中短途客船的运输。客滚船虽然具有装卸效率高、船舶周转快和水陆直达联运方便等特点,但由于其船体受风面积大,载有大量旅客,安全管理难度大;车辆及车载货物易于移动和引起火灾;船舶重心高,稳性较差,易发生翻沉等事故,在班线运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起火灾、碰撞和沉没等严重事故。因此,为了保障跨海客运渡轮和众多旅客的安全,预测和判定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的起因,从而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各种因素采取预控措施,避免事故或险情的发生,有必要对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状态进行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本文在对我国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搜集了国内外多个跨海客运渡轮的事故资料,并结合船舶公司安全管理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和贝叶斯网络等方法,探究了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的安全状态和风险预警预控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和系统安全理论,从人员、船舶、环境、管理和货物五个方面识别了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的诱因,结合专家知识确定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例应用验证,根据验证结果与验证对象实际运营现状对比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在实际工作中对客滚船班线运营的整体风险状态进行评判,为跨海客运渡轮安全管理提供参考。(2)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了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致因预测模型,以进一步辨识跨海客运渡轮发生风险的突出致因。运用GeNIe2.0软件完成了贝叶斯网络的构建和参数学习,通过贝叶斯诊断推理和敏感性推理,分别找出了影响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的重大风险因素和敏感性因素,可辅助决策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控策略。(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预警防控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定了预警工作开展“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理”的原则;总结了其信息来源和监测渠道,建立了预警管理的决策模式和预控组织体系,并针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同因素提出了对应的预控措施,以指导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的实际工作的有序开展。
桑惠云[9](2016)在《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适用性与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舰船维修保障工作具有向远海海域拓展的需求和趋势,为保障远海维修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远海维修平台的概念设计并完成船型技术经济论证是一项重要问题。为解决该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及进展如下:1.基于对现有维修平台的基本状况及其适用性的分析,根据维修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未来远海维修需求的预测,对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提出了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的概念设计,确定了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的基本技术性能,提出了为保证作业能力及效率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2.提出动态影响度的概念,建立了直觉模糊框架下基于IFTODIM的远海维修模式动态选择模型。重点论证、分析了远海维修模式的适用性。论证结果证明了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的适用性及其配备的必要性,同时也证明了我国军队配备海上浮动船坞和半潜式重载船决策的正确性。3.解决了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的船型配备问题。这个问题可分解为多个船型论证子问题。从宏观角度,以优化船队规模及结构为目的,对规划期内应配置的船型及数量进行决策,以满足船舶运行组织的需要,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4.提出不确定条件下的变权-SIR方法,构建基于短板效应及决策者偏好的母船型方案优选模型。引入置信度的概念和变权原理,利用带置信度结构的语言评价值和三角模糊数表达评价信息的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基于变权原理,通过状态变权函数构造变权模型,考虑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与目标状态值的影响,以选取综合评价值最高且各方面性能较为均衡的母船型技术方案。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新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5.建立基于决策者偏好及互反馈机制的船型论证模型。对新型工程船舶船型方案论证问题的特征及面临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分析,考虑到船型论证过程中因数据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建立互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的互反馈逐步完善决策信息。同时考虑到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提出应重视决策者的经验及心理预期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引入偏好设计理论和前景理论,构造船型论证模型。最终求解该模型得出最佳船型方案。
王闻恺[10](2013)在《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及安全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陆地风电场的不断开发建设,陆地风电资源的使用已经接近饱和。越多的人们将目光转移到海上。资料显示:我国沿海可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储量约为7.5亿kW,尤其是我国的东南沿海及附近的岛屿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在苏北沿海滩涂地区也很适合建设海上风电场。这些有利条件都有力的证明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中国的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十分迅速。然而,随着我国海上风电场的发展,很多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海上风电场相比陆上风电场虽然有不占用土地资源、风能资源稳定等优势,但其对附近海域的通航环境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海上风电场作为海上较大面积的碍航物,它的存在与附近航路、航线、码头、锚地、港口规划、航路规划以及船舶航行、渔船捕鱼等均存在一定影响,且海上风电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电磁波,对船舶导/助航设施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我国正处于开发海上风电场的初级阶段,其规划、建设以及运行期间的许多方面要素并没有严格的规范限制,且关于海上风电场对通航的风险因素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诸多风险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不足。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海上风电工程的风险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选取风险因子。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调查并结合自身对该领域的了解,制定了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体系,借助科学的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得到风险评价结果。文章以江苏滨海海上风电场3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为实例,运用前文介绍的风险评价方法对其进行通航风险评价并得出了具体的评价结果,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提出安全保障措施。
二、搜救船舶选优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搜救船舶选优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水翼复合小水线面无人艇的初步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水面无人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小水线面复合艇艇型研究现状 |
1.2.3 无人艇绿色能源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水面无人艇的优化理论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无人艇的选型论证分析及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艇型论证及分析 |
2.2.1 因素集 |
2.2.2 确定因素隶属度 |
2.2.3 建立权数集 |
2.2.4 评优计算分析 |
2.3 初步设计分析 |
2.3.1 用途及航区 |
2.3.2 航速及续航力 |
2.3.3 船型性能分析 |
2.3.4 主设备系统 |
2.4 复合小水线面三体无人艇方案初步设计 |
2.4.1 艇型设计 |
2.4.2 上层建筑设计 |
2.4.3 总布置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小水线面三体无人艇主要系统设计及模型制作 |
3.1 引言 |
3.2 艇模推进系统及操纵系统设计 |
3.2.1 推进系统设计 |
3.2.2 操纵系统设计 |
3.3 水翼设计与安装 |
3.3.1 水翼升力计算 |
3.3.2 水翼阻力计算 |
3.3.3 水翼制作与安装 |
3.4 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与安装 |
3.4.1 太阳能发电系统模式与布置 |
3.4.2 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效率分析 |
3.5 艇模制作及设备安装 |
3.5.1 艇模制作 |
3.5.2 设备安装与调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小水线面三体无人艇智能航行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智能航行系统模块化设计 |
4.2.1 主控系统模块 |
4.2.2 导航定位模块 |
4.2.3 数据传输模块 |
4.2.4 避碰模块 |
4.2.5 能源驱动模块 |
4.3 避碰及规划航行系统设计 |
4.3.1 避碰系统设计 |
4.3.2 规划航行系统设计 |
4.3.3 模糊控制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小水线面三体无人艇性能及功能试验 |
5.1 引言 |
5.2 试验前期准备 |
5.2.1 水密性测试 |
5.2.2 试验设备调试 |
5.3 性能试验 |
5.3.1 快速性试验 |
5.3.2 操纵性试验 |
5.3.3 耐波性试验 |
5.4 功能性试验 |
5.4.1 太阳能发电试验 |
5.4.2 水文气象信息采集监测 |
5.4.3 规划航行验证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数据处理及系统辨识分析 |
6.1 引言 |
6.2 快速性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6.3 回转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6.4 横纵摇静水自由衰减性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6.4.1 横摇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6.4.2 纵摇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水翼复合小水线面三体无人艇的优化分析 |
7.1 引言 |
7.2 优化数学模型 |
7.2.1 快速性优化数学模型 |
7.2.2 操纵性优化数学模型 |
7.2.3 耐波性优化数学模型 |
7.2.4 综合优化目标函数 |
7.3 优化算法及策略 |
7.3.1 优化算法 |
7.3.2 算法策略 |
7.4 优化计算分析 |
7.4.1 优化软件 |
7.4.2 计算分析 |
7.4.3 优化计算结果 |
7.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船舶通航安全的海上风电场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分析 |
2.1 海上风电场及其相关概念 |
2.2 海上风电场建设发展 |
2.3 海上风电场选址的影响因素 |
2.3.1 通航自然环境 |
2.3.2 附近港口环境 |
2.3.3 附近交通环境 |
2.3.4 其他环境因素 |
2.4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4.1 指标建立的原则 |
2.4.2 过程与过程方法 |
2.4.3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
2.4.4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模型 |
3.1 选址评价概述 |
3.1.1 常用评价方法概述 |
3.1.2 方法的选择 |
3.1.3 方法的确定 |
3.2 BP神经网络 |
3.2.1 BP神经网络简述 |
3.2.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
3.2.3 BP神经网络结构 |
3.3 遗传算法 |
3.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3.4.1 优化原理 |
3.4.2 算法优化流程 |
3.5 海上风电场选址GA-BP评价模型 |
3.5.1 BP网络部分 |
3.5.2 遗传算法部分 |
3.6 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GA-BP模型的训练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选址评价分析 |
4.1 场区水域环境介绍 |
4.1.1 风电场概况 |
4.1.2 自然条件概况 |
4.1.3 港口环境分析 |
4.1.4 交通环境分析 |
4.1.5 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
4.2 风电场选址风险评价 |
4.2.1 自然环境指标评价 |
4.2.2 港口环境指标评价 |
4.2.3 交通环境指标评价 |
4.2.4 其他环境指标评价 |
4.2.5 风电场选址评价 |
4.3 风电场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基本概念约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4.2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相关理论分析 |
2.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及伤情分析 |
2.1.1 危化品事故发生机理分析 |
2.1.2 危化品事故响应等级分析 |
2.1.3 危化品事故伤情分析 |
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分析 |
2.2.1 事发突然难预测,应急响应时效强 |
2.2.2 伤病员量大集中,现场急救任务重 |
2.2.3 致伤因素较复杂,专业救治要求高 |
2.2.4 工作环境较险恶,紧急救援效率低 |
2.2.5 特殊药材需求急,药材筹措难度大 |
2.2.6 参与救援部门多,力量协同困难多 |
2.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流程分析 |
2.3.1 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勤务一般流程 |
2.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基本原则 |
2.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关键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及模块化研究 |
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与特性 |
3.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内涵 |
3.1.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的特性 |
3.2 基于应用场景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1 应用场景分析基本结构 |
3.2.2 基于条件/环境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3 基于用户需求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2.4 基于方法手段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需求分析 |
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优化设计 |
3.3.1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库初步设计 |
3.3.2 基于德尔菲法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确定 |
3.3.3 面向任务的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研究 |
4.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依法构建 |
4.1.2 立足现有 |
4.1.3 突出应急 |
4.1.4 规模适度 |
4.1.5 系统配套 |
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方法与流程 |
4.2.1 市场调研法 |
4.2.2 文献分析法 |
4.2.3 专家咨询法 |
4.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及编配方案 |
4.3.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框架 |
4.3.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编组分析 |
4.3.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研究 |
5.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理论基础 |
5.1.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内涵 |
5.1.2 仿真评估理论 |
5.1.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仿真评估模型 |
5.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5.2.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5.2.3 典型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5.2.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5.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5.3.1 侦检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2 洗消装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3 化学防护服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4 集体防护方舱/帐篷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5 化学急救箱/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6 化学急救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3.7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权重 |
5.4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效能评估模型应用示例 |
5.4.1 防护服效能评估示例 |
5.4.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实战效能评估示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模块化编配专家咨询表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4)基于模糊决策的南海岛礁救助力量部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救助基地选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救助力量调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合理性评价 |
2.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2.1.1 层次分析法 |
2.1.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2 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
2.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 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2.3.1 合理性与隶属度转换 |
2.3.2 各指标隶属度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3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研究 |
3.1 救助力量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含义解释 |
3.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 模糊决策优选研究方法 |
3.2.1 加权评分决策 |
3.2.2 模糊相似优先比决策 |
3.3 本章小结 |
4 实例分析 |
4.1 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合理性分析 |
4.1.1 南海岛礁情况概述 |
4.1.2 部署合理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
4.2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实例分析 |
4.2.1 海上救助时效性研究 |
4.2.2 近岸救助案例分析 |
4.2.3 远海救助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南海岛礁部署水陆两栖飞机合理性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 |
附录B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医疗条件评价指标 |
附录C 海上救助力量优选调度救助装备评价指标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概况及实施过程评估 |
2.1 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概况 |
2.1.1 项目简介 |
2.1.2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
2.1.3 项目组织结构 |
2.1.4 项目合同执行情况 |
2.2 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前期决策和准备总结与评估 |
2.2.1 项目前期决策总结与评估 |
2.2.2 项目建设准备总结与评估 |
2.3 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实施过程总结与评估 |
2.3.1 进度控制总结与评估 |
2.3.2 质量控制总结与评估 |
2.3.3 船舶试验情况总结与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运行情况及技术水平评估 |
3.1 船舶运行情况评估 |
3.1.1 使用情况 |
3.1.2 生产能力 |
3.2 项目技术水平评估 |
3.2.1 主要性能指标 |
3.2.2 总布置情况 |
3.2.3 主要设备及系统 |
3.2.4 安全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效益评估 |
4.1 财务效益评估 |
4.2 社会效益评估 |
4.2.1 项目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影响评估 |
4.2.2 资源能耗的影响评估 |
4.2.3 交通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评估 |
4.3 综合效益评估 |
4.3.1 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4.3.2 权重确定 |
4.3.3 评估方法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LJ航标测量船后评估结果及建议 |
5.1 后评估结果 |
5.2 建议 |
5.2.1 项目实施过程建议 |
5.2.2 项目运行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一种综合利用海洋能的无人平台初步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海洋能发电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2 太阳能船艇及其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绿色能源无人艇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无人平台选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无人平台船型论证及分析 |
2.2.1 模糊数学船型评优方法 |
2.2.2 初步设计分析 |
2.3 无人平台初步设计 |
2.3.1 艇型设计 |
2.3.2 上层建筑设计 |
2.3.3 总布置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人平台主要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无人平台推进及操纵系统设计 |
3.2.1 推进系统设计 |
3.2.2 操纵系统设计 |
3.3 太阳能发电系统设计 |
3.3.1 太阳能发电系统使用方式的选择 |
3.3.2 太阳能发电系统布置优化 |
3.4 波浪能发电系统设计 |
3.4.1 波浪能发电的优点 |
3.4.2 新型波浪能发电浮体工作原理 |
3.4.3 新型波浪能发电浮体设计 |
3.5 综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分析 |
3.5.1 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效率分析 |
3.5.2 波浪能发电系统效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人平台主要系统制作及安装 |
4.1 引言 |
4.2 无人平台模型制作 |
4.3 水密试验 |
4.4 无人平台主要系统安装及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人平台智能航行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智能航行硬件系统 |
5.2.1 核心控制器 |
5.2.2 无人平台感知系统 |
5.2.3 数据传输系统 |
5.2.4 避碰系统 |
5.2.5 应急操作系统 |
5.2.6 电源系统 |
5.3 半自主规划航行系统 |
5.3.1 半自主规划航行系统框架 |
5.3.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无人平台模型性能及功能试验 |
6.1 引言 |
6.2 快速性试验 |
6.3 回转试验 |
6.4 耐波性试验 |
6.5 发电系统可行性试验 |
6.6 半自主规划航行试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试验数据的系统辨识处理及分析 |
7.1 引言 |
7.2 平台模型的快速性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7.3 船模回转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7.3.1 回转试验数据处理 |
7.3.2 回转辨识数学模型的建立 |
7.4 横摇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7.5 纵摇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模糊AHP—组合赋权法的裕廊码头溢油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2 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裕廊码头现状分析 |
2.1 自然环境 |
2.2 敏感生态资源特殊性分析 |
2.3 码头环境特殊性分析 |
2.3.1 周边码头特殊性分析 |
2.3.2 港区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2.4 码头作业与船舶运输危险性分析 |
2.4.1 码头日常防污染作业危险性分析 |
2.4.2 船舶运输危险性分析 |
2.5 常运货物特性与事故原因分析 |
2.5.1 棕榈油、毛豆油理化特性分析 |
2.5.2 载运棕榈油、毛豆油污染事故原因分析 |
2.6 应急能力现状 |
2.6.1 应急体系 |
2.6.2 自身应急资源 |
2.6.3 可协调的应急力量 |
2.7 小结 |
第3章 溢油风险评价模型 |
3.1 风险评价方法比较 |
3.2 风险因子辨识 |
3.2.1 港口工程子系统 |
3.2.2 人员子系统 |
3.2.3 管理子系统 |
3.2.4 自然环境子系统 |
3.2.5 风险因子特点分析 |
3.3 溢油风险评价方法 |
3.3.1 风险定义计算法 |
3.3.2 基于模糊数学的风险评价方法 |
3.4 小结 |
第4章 裕廊码头船舶溢油风险评价 |
4.1 基于风险定义法的船舶溢油事故评价 |
4.1.1 污染量预测 |
4.1.2 溢油事故发生概率预测 |
4.1.3 溢油事故风险等级测算 |
4.2 基于模糊ATP-组合赋权法的船舶溢油风险评价 |
4.2.1 构建研究水域船舶溢油风险评价体系 |
4.2.2 风险因子权重的计算 |
4.2.3 基于AHP-组合赋权法溢油风险评价模型的权重优化 |
4.2.4 船舶溢油风险隶属度计算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 |
1.3.2 风险预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3 关键问题 |
第2章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2.1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特点分析 |
2.1.1 我国跨海客运渡轮运营概况 |
2.1.2 客滚船特性分析 |
2.1.3 跨海客运渡轮航行环境特点分析 |
2.1.4 跨海客运渡轮事故特点分析 |
2.2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 |
2.2.1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风险因素识别 |
2.2.2 基于系统安全理论的风险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跨海客运渡轮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3.1 风险评价方法的比选 |
3.2 层次分析法 |
3.2.1 层次化结构的建立 |
3.2.2 构造判断矩阵 |
3.2.3 一致性检验 |
3.3 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3 评价等级的确定 |
3.3.4 评价样本矩阵的建立 |
3.3.5 评价灰类的确定 |
3.3.6 灰色评价系数的计算 |
3.3.7 综合评价的计算 |
3.4 实例应用 |
3.4.1 客滚船运营概况 |
3.4.2 确定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因素的权重 |
3.4.3 评价指标等级及评分的确定 |
3.4.4 灰色模型评判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致因预测模型 |
4.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4.1.1 贝叶斯网络基本概念 |
4.1.2 贝叶斯网络建模 |
4.1.3 贝叶斯网络概率推断 |
4.2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4.3 客滚船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建立 |
4.3.1 数据与处理 |
4.3.2 贝叶斯网络结构的确定 |
4.3.3 基于GeNIe2.0软件的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
4.4 贝叶斯网络推理 |
4.4.1 诊断推理 |
4.4.2 敏感性推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预警防控机制 |
5.1 预警机制 |
5.1.1 预警原则 |
5.1.2 预警信息来源与监测 |
5.1.3 预警决策模式 |
5.2 预控机制 |
5.2.1 组织体系 |
5.2.2 预控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9)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适用性与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问题特性与研究范围 |
1.2.1 问题特性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2.1 海上维修保障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 船型论证基础知识和研究现状 |
2.2.1 船型论证基础知识 |
2.2.2 船型论证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2.3 研究现状总结与评述 |
第3章 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概念设计 |
3.1 远海维修技术力量建设必要性分析 |
3.2 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功能定位及需求分析 |
3.3 基本设计理念及概念设计提出 |
3.3.1 半潜船体 |
3.3.2 主甲板以上空间布置 |
3.3.3 主甲板以下舱室布置 |
3.3.4 局部优化设计 |
3.3.5 设计总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适用性论证 |
4.1 多种远海维修模式的作业特征 |
4.1.1 现有远海救助维修模式作业特征 |
4.1.2 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作业特征 |
4.2 远海维修模式对比及适用性论证 |
4.2.1 对比指标 |
4.2.2 远海维修作业模式定性对比 |
4.2.3 远海维修作业模式定量对比及选择 |
4.3 不同需求场景下的算例分析 |
4.3.1 算例描述 |
4.3.2 场景分析 |
4.3.3 算例实验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配置与论证 |
5.1 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配置 |
5.1.1 问题分析与转化 |
5.1.2 问题描述 |
5.1.3 数学模型 |
5.1.4 算法设计 |
5.1.5 实例分析 |
5.1.6 小结 |
5.2 母型船方案优选 |
5.2.1 问题分析 |
5.2.2 方法概述 |
5.2.3 DWUSIR方法 |
5.2.4 方法验证 |
5.2.5 K1型母船型方案优选 |
5.2.6 小结 |
5.3 船型方案论证 |
5.3.1 问题分析 |
5.3.2 方法概述 |
5.3.3 问题描述 |
5.3.4 船型论证模型设计 |
5.3.5 实例分析 |
5.3.6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及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海上风电工程风险分析 |
2.1 国内外海上风电项目进展情况 |
2.1.1 全球海上风电场进展 |
2.1.2 我国规划建设的海上风电工程 |
2.2 海上风电项目风险评价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的概念 |
2.2.2 风险的要素 |
2.3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风险 |
2.3.1 风资源评估的准确性 |
2.3.2 风电设备质量 |
2.3.3 海底电缆 |
2.3.4 海上风电场风机安装 |
2.3.5 海洋气象条件 |
2.3.6 海上风电场离岸距离 |
2.3.7 船舶航海雷达观测性能 |
2.4 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的特征 |
2.4.1 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的概念 |
2.4.2 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的特点 |
第3章 海上风电工程风险评价 |
3.1 风险评价概述 |
3.2 主要风险评价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3 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3.4 海上风电工程风险识别 |
3.4.1 通航风险评价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3.4.2 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体系 |
3.4.3 海上风电工程各层次危险因素权重计算 |
3.4.4 海上风电工程风险评价标准 |
第4章 江苏滨海风电场通航风险分析 |
4.1 研究水域的环境介绍 |
4.1.1 风电场概况 |
4.1.2 气象概况 |
4.1.3 水文概况 |
4.1.4 港口规划 |
4.1.5 航道概况 |
4.1.6 锚地概况 |
4.1.7 船舶流量统计 |
4.1.8 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4.2 江苏滨海风电场通航风险评价 |
4.2.1 自然环境影响风险评价 |
4.2.2 水工设施影响风险评价 |
4.2.3 通航环境影响风险评价 |
4.2.4 其他方面影响风险评价 |
4.2.5 风险评价矩阵 |
4.3 滨海海上风电工程风险评价矩阵计算 |
4.4 滨海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安全保障措施 |
5.1 风机基座防腐蚀措施 |
5.2 助航标志设置措施 |
5.3 对周围航行船舶的保护措施 |
5.4 海底电缆的保护措施 |
5.5 施工期及营运期的管理措施 |
5.6 对渔船的管理措施 |
5.7 附近船舶安全航行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搜救船舶选优的模糊综合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水翼复合小水线面无人艇的初步设计分析[D]. 蔡文鹏.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船舶通航安全的海上风电场选址研究[D]. 查振昊. 集美大学, 2021(01)
- [3]危化品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优化配置与仿真评估研究[D]. 王亚鹏. 军事科学院, 2020
- [4]基于模糊决策的南海岛礁救助力量部署研究[D]. 潘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LJ航标测量船建造项目后评估[D]. 张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6]一种综合利用海洋能的无人平台初步设计分析[D]. 曹志伟.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9)
- [7]基于模糊AHP—组合赋权法的裕廊码头溢油风险评价研究[D]. 曾繁彬.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6)
- [8]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研究[D]. 张宝.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9]自航式半潜维修平台适用性与配置研究[D]. 桑惠云.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10]海上风电工程通航风险评价及安全保障研究[D]. 王闻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