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配式张拉台座现场预制先张空心板梁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付文宣,庾焱秋,张克,刘鸽[1](2021)在《软弱地基上码头预制场的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保证项目施工能达到预期的质量与工期,通常会用到混凝土预制构件。这意味着,在项目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构件预制场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某码头工程混凝土构件预制场建设为例,介绍混凝土构件预制场软弱地基处理方法、预制场的规划布置及其重要分项先张拉法制梁台座的设计施工等,旨在为同类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房强[2](2021)在《新型PKG叠合板定型化及其叠合楼盖板面内抗震数值模型化研究》文中提出装配整体式结构因其高效的施工、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正不断受到建筑业的青睐,叠合楼板作为该结构体系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具有承受竖向荷载,传递水平荷载,增强建筑整体刚度的作用。现阶段PKG叠合板基本采用矩形肋预制底板,当用于大跨度时,构件自重产生的挠度较大,不利于叠合板的受力,不满足构件可靠度要求,新型PKG叠合板是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现有叠合板的应用而采用的一种创新构造、受力合理的叠合楼盖。在地震高烈度地区楼板因边界约束不均匀易产生面内剪切作用,研究叠合板的抗震性能对整个装配式结构以及建筑空间内人财物安全具有重要工程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新型T形肋预制底板及叠合板进行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根据截面等效应力法对新型PKG预制底板的极限承载力、变形、预应力损失等进行计算推导,并定型化分析确定不同跨度下T形肋预制底板的尺寸规格;基于双向叠合板的正交各项异性特征,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对新型PKG双向叠合板进行理论分析,为后续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提供理论依据。(2)对4块单向叠合板件进行静载试验,对比研究不同肋形式下构件的受力性能,分析表明,叠合板件的力学性能受底板肋部形式影响较大,相同跨度下,T形肋的叠合板件受力性能优于矩形肋,两类肋形式的叠合板件均为受弯破坏,延性性能良好。(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基于塑性损伤模型,分别建立6块预制底板、6块双向叠合板和1块双向整浇板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受拉损伤因子DAMAGET的分布情况判断叠合板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分析各构件的受力机理,并对其挠度、应变等进行研究;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两者基本吻合,极限荷载下挠度值相对误差在10%以内。(4)在与试验比较验证有限元分析可靠的基础上,对尺寸为2m×2m的6块双向板进行低周反复荷载模拟,对比分析整浇与叠合板在地震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得出构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并对受动荷载时的构件刚度、延性进行分析,为后续PKG叠合板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刘李君[3](2020)在《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常采用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荷载效应计算、结构抗力计算和分项检算系数计算3个部分。对于多梁结构,荷载效应计算需借助荷载横向分布概念,常用计算方法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吻合。抗剪承载力计算所遵循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简称《公路桥规》)现有公式是基于试验数据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其所参考的试验数据距今已逾35年,不论是构件数量还是参数取值范围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存在荷载裂缝的装配式空心板桥,该方法采用分项检算系数计入裂缝影响,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此外,对于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常用加固方法较不合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设计规范的装配式空心板桥的评估方法及端部抗剪加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⑴从荷载效应计算角度,以盐靖高速公路13m空心板桥为背景,对装配式空心板桥常用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如铰接板(梁)法、杠杆原理法等与有限元法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同时,重点考察了支座弹性、铰缝刚度和整体化混凝土层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并基于深铰空心板桥横向受力特点,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建议计算方法。⑵从结构抗力计算角度,回顾了《公路桥规》现有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来源与特点,指出了其不足并确定了相应的修正原则。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要求,整理了1749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受剪试验数据,并据此修正了现有公式混凝土项与箍筋项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受压翼缘、预应力及计算位置的影响,补充整理了175根钢筋混凝土T形梁和179根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剪试验数据,从而对现有公式受压翼缘影响系数和预应力提高系数作了改进,并给出了计算位置调整建议。此外,利用整理所得数据对修正公式与现有公式进行了误差分析,并结合一13m空心板受剪试验,比较了两公式的优劣,结果表明,修正公式预测准确性更高且对各参数适用性更好。⑶从检算系数计算角度,对装配式空心板桥近年来常见裂缝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其现状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裂缝特征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建立了裂缝状况与荷载效应或结构抗力计算的直接联系,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维护对策。⑷从评估后处置对策角度,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板梁特点,提出了端部腔内注浆抗剪加固方法,并编制了配套施工工艺和流程,与常用加固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中断交通、少伤害梁体、高效节约的优点。
梁瑞[4](2019)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与施工要点》文中研究指明对于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设计过程中的情况以及具体的施工要点,提出了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处理技术和施工方法,以此来更好的提高桥梁整体的稳固性和耐久性。利于为今后类似的桥型设计提出有力的参考依据。
任鹏飞[5](2019)在《预应力碳纤维板在桥梁加固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既有桥梁加固和养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由于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简便的施工工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桥梁加固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预应力纤维板加固技术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碳纤维板的锚固问题,虽然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预应力碳纤维板的锚固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但是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直接导致预应力碳纤维板技术不能被广泛的应用。因此,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来说,研制一款可靠的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并分析实际加固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下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1)本文针对目前的预应力碳纤维板的锚固问题,研发了一种楔形压力式碳纤维板锚具。通过对几组不同制作参数的锚具组装件进行的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确定了该锚具的制作参数,然后对该锚具进行了疲劳性能检测,并形成了不同规格型号的系列锚具产品。根据静载锚固试验和疲劳性能检测结果,该锚具的静载锚具效率系数稳定在90%以上,疲劳性能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该锚具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结合某T梁桥的预应力碳纤维板抗弯加固工程实践,利用光纤光栅技术对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应力损失进行了检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了T梁的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使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桥梁加固前后的跨中最大挠度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预应力张拉损失率为8.02%9.01%,三个月的应力松弛损失率为1.42%1.98%,T梁加固后跨中的最大挠度在各个工况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在实际桥梁抗弯加固中的效果。(3)针对某空心板梁桥的加固工程实践,采用了横向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技术对该桥进行了横向整体性加固,并运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桥梁加固前后的跨中最大挠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该桥各片空心板梁的挠度位移更加均匀,改善了荷载在横向上的分布情况,提高了桥梁整体的承载能力。
陈冲[6](2019)在《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使用预应力技术是解决混凝土容易开裂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折线先张预应力技术使用弯起器将预应力钢筋弯折成折线,预应力传递方式更加灵活,以此适应更大跨径的设计要求。同时,相比后张法,折线先张梁结构又具有施工工序少,施工速度快,结构耐久性好的优势,工程应用前景广阔。但是对于折线先张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以及理论分析尚且不足。折线先张梁桥结构,在施工阶段,主要受力结构是预制梁,在成桥状态下,主要受力结构应该是预制梁与桥面板结合而成的主梁结构。精确计算成桥状态下主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有助于优化预制梁的设计。本文从理论分析计算、试验研究以及有限元模拟计算三个方面研究折线先张梁的极限承载能力,并探究实际工程应用中现浇桥面板与折线先张预制梁共同工作时结构受力性能。本文以实际工程中应用的35m装配式折线先张预制T梁桥为背景,阐述了折线先张T梁桥的基本构造,折线先张法的预制工艺,分析了该工程的受力结构。总结了折线先张梁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弹性阶段与开裂后直至破坏阶段,预制T梁单独受力情况下以及现浇层与预制T梁结合后的主梁结构共同受力情况下的结构行为。提出以平截面假定为基础,截面应变关系为协调条件,代入混凝土与钢筋的本构关系,使用平衡方程来求解“预制T梁+现浇层”主梁结构受弯承载能力计算的建议方法在试验研究中,以跨径35m的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为实例,通过对1片预制T梁和1片“预制T梁+现浇层”的足尺梁的受弯全过程加载试验。从挠度曲线、裂缝发展、钢筋混凝土应变、承载能力极限等多方面,详细分析了折线先张梁受力特点和破坏过程以及桥面板参与受力的影响。使用规范简化算法与本文建议方法计算该梁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规范简化算法可适用于该结构的计算,安全储备较高;本文建议方法也适用于该结构承载能力计算,并且结果更精确。同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试验梁的实体模型,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以及理想弹塑性钢筋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折线先张梁研究中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得到考虑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的承载能力,希望可以为今后类似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
高诣民[7](2018)在《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传统中小跨径装配式梁桥存在结构形式和材料单一、建造品质不高、结构使用耐久性不足等问题。为丰富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和提升公路桥梁品质,推动桥梁工业化进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形式,引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典型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对这两种桥型进行了设计,对这两种桥型的承载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探讨这类桥型在我国应用的结构安全性、施工高效性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比较分析中小跨径我国传统预制装配式PC梁桥以及欧美多种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桥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基于桥梁工业化理念,提出了―三个体系、两拼两连‖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体系,对既有的桥型进行了评价。推荐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分别作为我国中小跨径装配式混凝土梁桥和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选型。(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板组合梁和PC组合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和典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基于美国钢板组合梁桥通用图,按照我国规范初步设计了20m40m 5套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图纸。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本文设计图和同跨径美国通用图的单梁以及全桥受力性能,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与多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板组合梁安全储备富裕较多,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抗灾性能弱于多主梁。(3)通过PC组合梁30m裸梁及组合梁受弯破坏足尺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摩擦损失、荷载-挠度关系、跨中混凝土应变、裂缝发展以及受弯破坏特征。采用拉板式弯起器时,给出考虑角度修正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公式。试验研究表明组合梁桥面板能够参与结构受弯工作,有效改善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表明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适用于PC组合梁设计。(4)从材料用量角度,研究比较两种组合梁与T梁及小箱梁经济性。研究分析组合梁施工便利性、构件更换快速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技术性特点。从设计理念、规范体系及钢材品种等方面思考了推广组合梁桥的建议。
武江传[8](2018)在《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建筑业是一个能源与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的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工业化程度低、建筑材料损耗量大、建筑质量不稳定、建筑垃圾量大、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高等问题,与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不匹配。预制装配式结构作为一种符合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结构形式,具有优越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结构性能,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建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预制装配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加以创新,进行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从而推动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我国的应用和大力发展。为顺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华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已有的预制预应力梁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联合东南大学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Precast Prestressed Assembled Structural System,简称PPAS体系),PPAS体系因采用端部带连接槽钢的预制预应力梁、节点短钢管柱、密肋波纹板等相关构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无支撑施工、跨度大、梁高小、使用性能好,施工便捷快速,造价省,低碳环保等特点。本文对提出的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PPAS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提出了PPAS体系的系统构成及其施工方法,通过足尺中节点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预制预应力梁钢绞线应力释放和节点区钢绞线锚固方式对PPAS体系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PAS体系更合理的节点形式和预制预应力梁相关技术,提升与完善PPAS体系框架的抗震性能,通过框架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改进后PPAS体系框架的抗震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PPAS体系的系统构建。在总结已有预制装配框架结构节点连接技术与预制梁研究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PPAS体系),PPAS体系的主要技术特点是无支撑施工和新型预制预应力梁的使用。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采用高强钢绞线为下部纵向受力筋,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建造大跨度装配整体式框架;预制预应力梁端部部分钢绞线外套PVC套管释放应力,避免混凝土预压力过大引起裂缝;预制预应力梁端部附带连接槽钢与柱顶节点短钢管通过高强度螺栓相连快速装配形成临时受力体系承受施工荷载。2.PPAS体系足尺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设计了三组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PPAS体系)足尺节点试件和一个现浇对比节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三组试件包括三个考虑不同预应力释放状态的PC1组试件、两个考虑钢绞线不同锚固方式的PC2组试件、两个考虑叠合板影响的PC3组试件。对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加载试验,对试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与现浇节点试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PC1组各试件均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各试件滞回曲线饱满,正向加载骨架曲线基本相同,负向加载时骨架曲线稍有差别,随着钢绞线预应力释放数量的增加,其骨架曲线的极限荷载逐渐降低,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C2组两试件由于有不同数量的钢绞线在节点区未采用挤压锚和锚垫板相结合的高效锚固方式,只依靠钢绞线和混凝土之间的相互粘结传递荷载,试验过程中这些钢绞线发生较大滑移,钢绞线周边混凝土跟随钢绞线拔出而出现局部破损现象。PC2组两试件的滞回曲线有较明显捏缩现象,其骨架曲线呈明显弹性状态,两试件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极差;PC3组两试件主要考虑叠合板对节点性能的影响,由于叠合梁和叠合板内普通钢筋屈服强度过高,试验过程中PC3组两试件破坏时上部普通钢筋皆未屈服,两试件的滞回曲线有捏缩现象,其骨架曲线未见明显屈服,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都较差。3.根据抗震性能良好的PC1组三个节点试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建立了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运用OpenSEES软件对PPAS体系节点试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计算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与试验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基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对PC1组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考虑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以及不同柱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试件耗能能力降低,随着柱轴压比从0.3增大到0.5,试件耗能能力略有降低。4.PPAS体系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节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节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底部裂缝数量过少、裂缝宽度开展过大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限制使用PVC套管释放预应力,增加了预制预应力梁底部的普通耗能钢筋,预制梁端部设置贯通截面键槽,设计了两榀PPAS体系框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CF1试件和PCF2试件都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能力,PCF1试件和PCF2试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4.1%和5.01%,满足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框架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PCF1试件和PCF2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4.08和4.75,满足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要求。5.对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了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开裂弯矩的计算方法;利用几何条件和平衡条件推导了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正弯矩和负弯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极限弯矩。
张彦龙[9](2017)在《先张法组合张拉台座设计与施工》文中认为详细介绍了先张法组合张拉台座的设计与计算。采用墩式与槽式组合的台座设计方法,既减小重力墩尺寸,又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优化传立柱施工,保证张拉台座稳定性,单个台座可以满足8片空心板梁同时张拉,极大地提高了板梁预制的生产效率。通过在南昌至上栗高速、铁岭至本溪高速等项目空心板梁预制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俊斌,石海涛[10](2015)在《浅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与施工要点》文中认为针对公路桥梁上应用较多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对其优缺点、适用范围、设计及施工要点进行简要阐述。
二、装配式张拉台座现场预制先张空心板梁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装配式张拉台座现场预制先张空心板梁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软弱地基上码头预制场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地基处理 |
4 预制场规划布置 |
5 先张拉法制梁台座设计 |
5.1 结构选型 |
5.2 台座施工 |
6 结语 |
(2)新型PKG叠合板定型化及其叠合楼盖板面内抗震数值模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发展概况 |
1.3.1 国外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混凝土叠合结构的发展概况 |
1.4 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研究现状 |
1.5 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
1.5.1 PK叠合板的构造形式 |
1.5.2 PK叠合板的研究概况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PKG叠合板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构建及分析 |
2.1 构件设计 |
2.1.1 预制底板的形式 |
2.1.2 PKG叠合板设计参数 |
2.1.3 截面特性 |
2.2 抗弯承载力分析 |
2.2.1 承载力的一般规定 |
2.2.2 基本假定 |
2.2.3 PKG预制底板开裂弯矩 |
2.2.4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
2.2.5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
2.3 抗剪承载力分析 |
2.4 预应力钢筋预应力损失与截面边缘应力校核 |
2.4.1 预应力损失计算 |
2.4.2 截面边缘应力校核 |
2.5 刚度分析 |
2.5.1 PKG叠合楼板的刚度计算 |
2.5.2 挠度计算 |
2.6 PKG叠合板的抗裂分析 |
2.7 设计实例 |
2.7.1 构件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
2.7.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2.7.3 截面边缘应力校核 |
2.7.4 预制底板开裂弯矩计算 |
2.7.5 预制底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2.7.6 预制底板挠度计算 |
2.7.7 施工运输及吊装验算 |
2.8 T型肋预制底板规格 |
2.9 PKG双向叠合板的弹塑性分析 |
2.9.1 弹性计算方法 |
2.9.2 塑性计算方法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PKG叠合板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内容及目的 |
3.2 构件设计及制作 |
3.2.1 构件设计 |
3.2.2 构件制作 |
3.3 材性试验 |
3.3.1 钢筋、型钢材性试验 |
3.3.2 混凝土材性试验 |
3.4 试验设计方案 |
3.4.1 加载方案 |
3.4.2 试验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1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3.5.2 荷载-挠度曲线 |
3.5.3 荷载-应变曲线 |
3.5.4 受弯承载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PKG叠合板有限元模型参数化分析 |
4.1 ABAQUS概述 |
4.2 ABAQUS有限元模型 |
4.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4.2.2 材料本构模型 |
4.2.3 接触设置 |
4.2.4 荷载施加 |
4.2.5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4.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4.1 反拱值分析 |
4.4.2 挠度分析 |
4.4.3 荷载-挠度曲线 |
4.4.4 应力分析 |
4.4.5 开裂分析 |
4.5 PKG双向叠合板有限元模拟 |
4.5.1 建立模型 |
4.5.2 应力云图分析 |
4.5.3 荷载-挠度曲线 |
4.5.4 开裂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PKG 叠合楼盖板面内抗震性能数值模型化分析 |
5.1 引言 |
5.2 构件设计 |
5.3 ABAQUS有限元模型 |
5.3.1 接触及相互作用 |
5.3.2 网格划分 |
5.3.3 边界条件 |
5.4 模拟结果 |
5.4.1 破坏形式 |
5.4.2 滞回曲线分析 |
5.4.3 骨架曲线分析 |
5.4.4 刚度分析 |
5.4.5 延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3)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公路桥梁现状 |
1.1.2 江苏省内拼宽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处置现状 |
1.2 旧桥安全性评估概念 |
1.3 中小跨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基于外观调查的方法 |
1.3.2 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 |
1.3.3 荷载试验方法 |
1.3.4 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 |
1.3.5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方法 |
1.4 混凝土梁桥抗剪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
1.5 中小跨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及混凝土梁桥抗剪加固方法的不足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现有计算方法 |
2.3 背景工程 |
2.3.1 工程概况 |
2.3.2 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步骤 |
2.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 跨中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
2.4.1 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计算结果比较 |
2.4.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比较 |
2.4.3 铰缝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
2.4.4 铰缝刚度对整体化混凝土层与荷载横向分布关系的影响 |
2.4.5 建议计算方法 |
2.5 支点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
2.5.1 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计算结果比较 |
2.5.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比较 |
2.5.3 铰缝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
2.5.4 铰缝刚度对整体化混凝土层与荷载横向分布关系的影响 |
2.5.5 建议计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现有计算方法的来源、不足与修正原则 |
3.2.1 来源 |
3.2.2 不足 |
3.2.3 修正原则 |
3.3 受剪试验数据整理 |
3.3.1 试验数据筛选准则 |
3.3.2 试验数据整理 |
3.4 受剪试验数据分析 |
3.4.1 数据分析注意点 |
3.4.2 试验数据分析 |
3.5 受压翼缘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3.5.1 研究现状 |
3.5.2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3.6 预应力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3.6.1 研究现状 |
3.6.2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
3.7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误差分析 |
3.7.1 钢筋混凝土梁 |
3.7.2 预应力混凝土梁 |
3.8 抗剪承载力计算位置讨论 |
3.9 13m空心板受剪试验分析 |
3.9.1 试验目的 |
3.9.2 试件概况 |
3.9.3 试验方案 |
3.9.4 试验现象及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裂缝现状、成因、评估方法及维护对策研究 |
4.1 引言 |
4.2 端部腹板斜裂缝 |
4.2.1 裂缝现状 |
4.2.2 裂缝成因 |
4.2.3 评估方法 |
4.2.4 维护对策 |
4.3 端部底板失效区裂缝 |
4.3.1 裂缝现状 |
4.3.2 裂缝成因 |
4.3.3 评估方法 |
4.3.4 维护对策 |
4.4 底板纵向裂缝 |
4.4.1 裂缝现状 |
4.4.2 裂缝成因 |
4.4.3 评估方法 |
4.4.4 维护对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腔内注浆抗剪加固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目的与内容 |
5.3 堵头制作试验 |
5.3.1 基本参数确定 |
5.3.2 堵头制作流程 |
5.4 腔内注浆流程 |
5.5 试验效果 |
5.6 端部腔内注浆加固空心板抗剪承载力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预应力碳纤维板在桥梁加固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纤维板锚具研究现状 |
1.2.2 预应力碳纤维板抗弯加固研究现状 |
1.2.3 预应力碳纤维板横向加固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锚具研究与试验 |
2.1 锚固原理及锚具设计思路 |
2.2 楔形压力式锚具构造及理论分析 |
2.2.1 楔形压力式锚具构造 |
2.2.2 楔形压力式锚具理论分析 |
2.3 大尺寸静载锚固试验用张拉台座设计 |
2.4 锚具组装件试验方案 |
2.4.1 试验依据 |
2.4.2 碳纤维板锚具组装件所用材料 |
2.4.3 试验地点和主要设备及仪器 |
2.4.4 试验参数及对比组 |
2.4.5 试验步骤 |
2.5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5.1 静载锚固性能试验现象 |
2.5.2 试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抗弯加固研究 |
3.1 某T梁桥加固工程概况及其主要病害 |
3.1.1 该桥工程概况 |
3.1.2 该桥的主要病害及形成原因分析 |
3.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案及施工工艺 |
3.2.1 加固方案 |
3.2.2 预应力碳纤维板施工工艺 |
3.3 光纤光栅应力监测 |
3.3.1 张拉应力损失测试 |
3.3.2 应力松弛损失对比测试 |
3.4 加固设计计算理论 |
3.4.1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计算基本假定 |
3.4.2 抗弯加固计算 |
3.4.3 公式的适用范围 |
3.5 有限元分析 |
3.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5.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碳纤维板横向加固研究 |
4.1 空心板梁桥工程概况及主要病害简述 |
4.1.1 桥梁工程概况 |
4.1.2 主要病害简述 |
4.2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方案及施工注意事项 |
4.2.1 加固方案 |
4.2.2 施工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4.3 光纤光栅应力监测 |
4.4 有限元软件分析 |
4.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 |
1.1.1 预应力混凝土原理及基本特点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及应用 |
1.1.3 预应力施加的方法 |
1.2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工程应用现状 |
1.2.2 折线先张预应力梁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构造与工艺技术 |
2.1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桥的基本构造 |
2.1.1 布置形式 |
2.1.2 主梁一般构造 |
2.1.3 横梁构造 |
2.1.4 桥面板构造 |
2.2 依托研究的项目对象 |
2.2.1 项目概况 |
2.2.2 主梁预制工艺 |
2.2.3 预制主梁与现浇桥面板的结合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理论分析 |
3.1 折线先张梁预应力损失 |
3.1.1 瞬时预应力损失 |
3.1.2 长期预应力损失 |
3.2 带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弹性分析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分析 |
3.2.3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受弯分析 |
3.3 带现浇层的折线先张T梁开裂后结构行为分析 |
3.3.1 折线先张T梁的受弯分析 |
3.3.2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受弯分析 |
3.3.3 现浇桥面板影响下“应力超前”与“应变滞后” |
3.4 折线先张预制T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
3.5 考虑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
3.5.1 钢筋本构关系 |
3.5.2 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
3.5.3 带现浇桥面板的折线先张梁承载力计算公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静载试验研究 |
4.1 材料基本性能 |
4.2 1号梁先张预制T梁破坏试验 |
4.2.1 1号试验梁相关参数 |
4.2.2 加载方法以及测试内容 |
4.2.3 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4.3 2号梁带现浇桥面板的先张预制T梁破坏试验 |
4.3.1 2号试验梁相关参数 |
4.3.2 加载方法以及测试内容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现浇桥面板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
4.4.1 裂缝扩展 |
4.4.2 挠度对比 |
4.4.3 钢筋混凝土应变对比 |
4.4.4 承载能力对比 |
4.5 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BAQUS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
5.1 ABAQUS采用的破坏准则 |
5.1.1 混凝土单元 |
5.1.2 钢筋单元 |
5.2 模型建立与结果 |
5.2.1 单元类型选取 |
5.2.2 材料参数及模型建立 |
5.3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 |
5.3.1 挠曲线对比 |
5.3.2 承载能力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制装配中小跨径梁桥主要形式及发展 |
1.2.2 中小跨径PC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
1.2.3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小跨径公路梁桥装配化结构形式研究 |
2.1 概述 |
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
2.2.1 桥梁工业化概念 |
2.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
2.3 中国传统预制装配式中小跨径桥梁结构形式 |
2.3.1 先张法PC板梁桥 |
2.3.2 后张法PC T梁桥 |
2.3.3 后张法PC小箱梁桥 |
2.4 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
2.4.1 先张法工字形PC组合梁桥 |
2.4.2 先张法PC大 T梁桥 |
2.4.3 先张法PC U形组合梁桥 |
2.5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
2.5.1 冷弯卷边U型钢组合梁桥 |
2.5.2 钢板组合梁桥 |
2.5.3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
2.5.4 钢箱组合梁桥 |
2.6 装配化中小跨径梁桥结构选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单元分析 |
3.2.1 混凝土单元选取 |
3.2.2 钢板梁单元选取 |
3.3 材料本构模型 |
3.3.1 ABAQUS弹塑性分析 |
3.3.2 钢材本构模型 |
3.3.3 混凝土本构模型 |
3.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拟 |
3.4.1 钢筋混凝土模拟 |
3.4.2 预应力钢筋模拟 |
3.5 钢-混界面模拟 |
3.5.1 栓钉模拟方法 |
3.5.2 界面接触模拟方法 |
3.6 钢板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6.1 试验简介 |
3.6.2 有限元模型 |
3.6.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
3.7 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7.1 试验简介 |
3.7.2 有限元模型 |
3.7.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
3.8 钢板组合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8.1 试验简介 |
3.8.2 有限元模型 |
3.8.3 试验对比验证 |
3.8.4 试验对比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能力研究 |
4.1 概述 |
4.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
4.2.1 美国钢板组合梁SMDI通用图分析 |
4.2.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
4.3 钢板组合梁单梁受力性能研究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3.3 理论计算分析 |
4.4 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
4.4.1 荷载工况 |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3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分析 |
4.4.4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破坏过程分析 |
4.5 双主梁、多主梁钢板组合梁全桥受力性能对比研究 |
4.5.1 双主梁设计概况 |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5.3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分析 |
4.5.4 双主梁、多主梁破坏路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组合梁承载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梁设计 |
5.2.2 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预应力摩擦损失 |
5.3.2 荷载-挠度关系 |
5.3.3 跨中混凝土应变 |
5.3.4 裂缝分析 |
5.3.5 试验梁破坏形态 |
5.4 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
5.4.1 刚度计算 |
5.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5.4.3 裂缝宽度计算 |
5.4.4 开裂弯矩计算 |
5.4.5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梁桥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概述 |
6.2 中小跨径梁桥经济性分析方法 |
6.3 PC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
6.4 钢板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
6.5 组合梁桥技术性分析 |
6.5.1 施工便利性 |
6.5.2 构件更换快速性 |
6.5.3 质量可控性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8)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预制装配结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
1.3 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
1.3.1 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连接方式 |
1.3.2 全装配式节点研究现状 |
1.3.3 装配整体式节点研究现状 |
1.4 PPAS体系构成与施工技术 |
1.4.1 PPAS体系构成 |
1.4.2 PPAS体系施工技术 |
1.4.3 PPAS体系特点与应用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PAS体系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设计 |
2.1 试验目的 |
2.2 节点设计 |
2.2.1 节点设计原则与分组 |
2.2.2 试件尺寸及配筋 |
2.2.3 材料力学性能 |
2.3 试件制作 |
2.4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2.5 量测内容及仪表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PAS体系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
3.1 试验现象 |
3.1.1 现浇对比试件RC |
3.1.2 PC1 组不同预应力释放状态试件 |
3.1.3 PC2 组钢绞线不同锚固方式试件 |
3.1.4 PC3 组有叠合板状态分组试件 |
3.1.5 试验现象小结 |
3.2 试验结果 |
3.2.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2.2 骨架曲线 |
3.2.3 钢筋应变 |
3.3 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
3.3.1 刚度退化 |
3.3.2 延性性能 |
3.3.3 强度特征值 |
3.3.4 耗能能力 |
3.3.5 能量耗散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
4.1 钢筋混凝土构件恢复力模型分类 |
4.2 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4.2.1 PPAS体系节点恢复力模型 |
4.2.2 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参数 |
4.2.3 骨架曲线拟合效果 |
4.2.4 滞回规则 |
4.2.5 恢复力模型行走路线 |
4.2.6 恢复力模型行走路线数学描述 |
4.2.7 本节小结 |
4.3 PPAS体系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3.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4.3.2 PPAS体系节点有限元建模 |
4.3.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3.4 参数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PAS体系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
5.1 PPAS体系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设计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件设计 |
5.1.3 试件制作 |
5.1.4 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
5.1.5 量测内容及仪表布置 |
5.2 试验现象 |
5.2.1 PCF1 试件试验现象 |
5.2.2 PCF2 试件试验现象 |
5.3 试验结果 |
5.3.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5.3.2 骨架曲线 |
5.3.3 钢筋应变 |
5.4 抗震性能分析 |
5.4.1 刚度退化 |
5.4.2 延性性能 |
5.4.3 耗能能力 |
5.4.4 能量耗散系数 |
5.5 PPAS体系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5.1 PPAS体系框架有限元建模 |
5.5.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5.5.3 PPAS体系框架参数化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理论计算分析 |
6.1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梁预应力损失计算 |
6.2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 |
6.2.1 基本假定 |
6.2.2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弯矩-曲率关系 |
6.3 新型预制预应力叠合梁开裂弯矩计算 |
6.4 PPAS体系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受弯极限承载力计算 |
6.4.1 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正弯矩极限承载力 |
6.4.2 预制预应力叠合梁端部负弯矩极限承载力 |
6.5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先张法组合张拉台座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组合张拉台座构造 |
3 组合张拉台座抗倾覆及抗滑移性计算 |
3.1 张拉力计算 |
3.2 抗倾覆验算 |
3.3 抗滑移验算 |
4 台座牛腿设计 |
4.1 牛腿尺寸及裂缝控制计算 |
4.2 牛腿配筋计算 |
1)受拉钢筋计算。 |
2)弯起钢筋计算。 |
3)箍筋。 |
5 传立柱设计 |
5.1 传立柱截面设计 |
5.2 传立柱配筋计算 |
6 张拉钢横梁计算 |
6.1 钢横梁强度计算 |
6.2 钢横梁刚度计算 |
7 应用实例 |
8 结论 |
(10)浅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 |
2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设计要点 |
2.1 结构体系的确定 |
2.2 尺寸拟定 |
2.3 构造处理 |
2.4 结构计算 |
3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施工要点 |
3.1 空心板预制 |
3.2 先张法预应力施加工艺 |
3.3 后张法预应力施加工艺 |
3.4 安装空心板 |
4 结束语 |
四、装配式张拉台座现场预制先张空心板梁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弱地基上码头预制场的规划与设计[J]. 付文宣,庾焱秋,张克,刘鸽.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21)
- [2]新型PKG叠合板定型化及其叠合楼盖板面内抗震数值模型化研究[D]. 房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D]. 刘李君. 东南大学, 2020(01)
- [4]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与施工要点[J]. 梁瑞. 门窗, 2019(20)
- [5]预应力碳纤维板在桥梁加固中的研究与应用[D]. 任鹏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6]折线先张预应力T梁受弯承载能力理论及试验研究[D]. 陈冲.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D]. 高诣民. 长安大学, 2018(01)
- [8]新型预制预应力梁装配整体式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 武江传. 东南大学, 2018(01)
- [9]先张法组合张拉台座设计与施工[J]. 张彦龙.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04)
- [10]浅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设计与施工要点[J]. 王俊斌,石海涛.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08)
标签:预应力论文;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论文; 装配式结构论文; 预制混凝土构件论文; 混凝土裂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