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鲸叉导弹将采用全数字式导引头(论文文献综述)
陈勇[1](2018)在《末制导弹载SAR成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现代高分辨率微波遥感成像雷达,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雷达图像。将SAR应用于导弹平台进行主动二维成像,利用获取的目标区域图像做匹配处理,修正弹上惯性导航系统(Int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的长时间积累误差和初始定位误差,是提高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精度的有效途径。弹载SAR成像作用距离远、成像分辨率高,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强烈的地杂波、海杂波背景上进行准确探测、目标识别和自动攻击点的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机载或星载SAR成像处理方法,导弹末制导阶段是一条高速俯冲弹道,飞行速度快,在垂直方向存在一定的速度和加速度,因此,末制导阶段弹载SAR成像需解决以下问题:(1)俯冲运动SAR成像;(2)大斜视角成像;(3)弹载SAR图像匹配;(4)SAR模拟实验系统设计与工程实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末制导阶段弹载SAR成像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末制导阶段大斜视角弹载SAR条带模式下的高分辨成像技术。针对大斜视角弹载SAR平台末制导运动特点,建立了末制导段大斜视角弹载SAR成像的几何模型。通过对弹目间瞬时斜距时域近似处理所引入相位误差的分析,得到了距离徙动随斜视角的变化关系。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FrFT)易于处理线性调频信号的特点,从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末制导阶段的大斜视弹载条带式SAR FrRD成像算法。该算法利用二维FrFT完成距离向和方位向的聚焦处理,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2、研究了末制导阶段大斜视角弹载聚束SAR成像技术。根据末制导阶段弹载聚束SAR平台运动的特点,使用高阶逼近模型建立了末制导弹载聚束式SAR回波信号模型。通过对弹载聚束SAR几何场景和运动特点分析,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末制导在大斜视角情况下弹载聚束SAR的改进FS成像算法。该算法首先在fr-ta域完成线性距离走动校正,然后通过对原算法所定义的参考函数进行了相应的修正,使目标的距离徙动经过相应频率变标因子调整为场景中心点的距离徙动,并通过块移和二次距离压缩完成距离徙动校正和剩余视频相位的去除,从而避免了距离徙动算法中的Stolt插值,代之以傅立叶变换和复数乘法,使得算法的计算量大大降低。同时,在方位向的处理中,采用了新的方位Scaling函数,解决了原有算法中进行方位Scaling时,方位向扩展点数随斜视角的增大而成倍增长的矛盾。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3、研究了弹载SAR图像匹配技术。通过分析传统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IFT的图像匹配算法。该算法通过利用指数加权平均比率(Ratio of Exponentially Weighted Averages,ROEWA)算子的恒虚警率特性,改进特征描述算子,生成的新特征向量增强了算法对相干斑噪声的鲁棒性,降低了SIFT特征描述算子的维度,加速了SIFT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弹载SAR图像匹配效率。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基于FPGA+DSP的弹载SAR成像处理技术。根据主要技术指标提出了SAR收发前端的设计方案,采用混合集成技术设计实现了线性调频收发前端。通过FPGA和DSP协同工作的信号处理模式设计实现了弹载SAR信号处理系统,系统由DSP处理SAR成像算法,FPGA作为其辅助模块,实现回波信号的低通滤波、正交变换等信号预处理工作。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和外场轨道SAR实验验证了该SAR成像模拟实验系统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刘杨,宋贵宝,罗亚民[2](2017)在《国外反舰导弹发展及启示》文中认为通过介绍国外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分析反舰导弹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反舰导弹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最后给出了对我军反舰导弹发展的启示,可以为我军新型反舰导弹的发展提供参考。
张纯学[3](2008)在《国外空面武器系统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从情报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未来战术空面武器的发展方向。概括了其发展特点,给出了国外当前和未来一些发展趋势,对每个发展特点进行了具体的讨论。
孙治国[4](2007)在《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作战效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新一代反舰导弹将拥有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世界各国竞相研制新型舰载反舰导弹同时,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对现有的舰载反舰导弹进行改进,以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作战效能的目的。本文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舰载反舰导弹进行变加速突防的新方法,用于对现有的舰载反舰导弹进行改进。 本文以美国工业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WSEIAC)提出的ADC系统效能模型为基础,结合舰载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比较合理的舰载反舰导弹武器系统整体作战效能模型,用于评估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突防时的作战效能。 首先,建立基本作战效能模型E基本,分析了1枚和多枚舰载反舰导弹的基本作战效能。 其次,以对抗作战效能E对抗为重点,分为四步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建立舰载反舰导弹六自由度数学模型,确定简化六自由度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仿真和分析稳定飞行条件下舰载反舰导弹的飞行轨迹,同时给出了变加速数学公式和示意图; 二、建立舰载反舰导弹对舰载防空导弹的突防概率数学模型,分析舰载防空导弹的拦截原理,可能的拦截次数和拦截概率,仿真和分析舰载反舰导弹在有无变加速机动情况下对舰载防空导弹的突防概率; 三、建立舰载反舰导弹对舰载“密集阵”火炮系统的突防概率数学模型,叙述了舰载“密集阵”火炮系统捕获目标、跟踪目标及拦截目标的原理,分析如何增加“密集阵”火炮系统对目标外推点的判断误差,仿真和分析舰载反舰导弹在有无变加速机动情况下对舰载“密集阵”火炮系统的突防概率; 四、分析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对目标实施电子干扰的影响,建立舰载反舰导弹对有源干扰、无源质心干扰和无源冲淡干扰的数学模型,讨论了舰载反舰导弹在变加速机动情况下对上述电子干扰的突防概率。 最后,本文根据建立的整体作战效能模型,仿真两种不同速度的舰载反舰导弹在有无变加速情况下的整体作战效能,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以此对未来舰载反舰导弹如何实现变加速机动及进行变加速机动的时机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宋玉端[5](2005)在《更加先进的反舰导弹》文中认为
李健,周军[6](2002)在《反舰导弹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典型反舰导弹的研制现状和改进情况 ,分析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新使命和市场需求
张纯学[7](2001)在《导弹雷达分系统进展》文中认为讨论了射频雷达导引头的发展现状和一些技术的应用情况 ,对雷达各分系统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分析了射频导引头雷达分系统的关键技术 ,对我国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王永寿[8](2000)在《发展中的新型飞航导弹》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世界上有 70多个国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飞航导弹 ,其中可以利用本国技术研究生产飞航导弹的国家也有 19个之多。简要介绍了美俄英法等 10个国家对现有飞航导弹的改进以及研究开发新型飞航导弹的现状与发动展向。
赵春利[9](2000)在《当代部分国外主要巡航导弹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国外主要巡航导弹所采用的提高其性能的现代科技以及这些导弹的发展、生产销售和装备情况。
丛敏[10](2000)在《捕鲸叉导弹将采用全数字式导引头》文中研究指明
二、捕鲸叉导弹将采用全数字式导引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捕鲸叉导弹将采用全数字式导引头(论文提纲范文)
(1)末制导弹载SAR成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SAR发展概况 |
1.2.1 典型星载SAR |
1.2.2 典型机载SAR |
1.3 弹载SAR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弹载SAR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2 弹载SAR成像算法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2 弹载SAR成像原理 |
2.1 引言 |
2.2 SAR成像原理 |
2.2.1 SAR的概述 |
2.2.2 SAR成像模式 |
2.3 SAR成像算法 |
2.3.1 距离多普勒(RD)算法 |
2.3.2 线频调变标(CS)算法 |
2.3.3 频率变标(FS)算法 |
2.4 弹载SAR成像特点 |
2.4.1 弹载SAR成像概述 |
2.4.2 弹载SAR制导应用模式 |
2.4.3 弹载SAR图像特点 |
2.4.4 末制导弹载SAR成像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末制导弹载SAR大斜视角成像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大斜视模式的信号模型 |
3.2.1 瞬时斜距 |
3.2.2 斜距方程近似分析 |
3.2.3 距离徙动分析 |
3.3 基于FrFT大斜视成像算法 |
3.3.1 分数阶Fourier变换 |
3.3.2 FrFT成像算法分析 |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末制导弹载聚束式SAR高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回波信号模型 |
4.3 基于改进的FS成像算法 |
4.3.1 距离向聚焦 |
4.3.2 方位向聚焦 |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末制导弹载SAR图像匹配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SAR图像特征 |
5.2.1 相干斑噪声 |
5.2.2 SAR图像滤波方法 |
5.3 基于改进SIFT的匹配算法 |
5.3.1 图像匹配 |
5.3.2 生成关键特征点 |
5.3.3 梯度计算 |
5.3.4 特征向量形成 |
5.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弹载SAR成像模拟实验系统设计 |
6.1 引言 |
6.2 线性调频雷达收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
6.2.1 收发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6.2.2 LFM频率源的设计与实现 |
6.2.3 收发机的设计与实现 |
6.3 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
6.3.1 A/D转换电路 |
6.3.2 FPGA接口电路设计 |
6.3.3 DSP与FPGA通信 |
6.4 弹载SAR实时成像算法工程实现 |
6.4.1 FPGA任务实现 |
6.4.2 DSP任务实现 |
6.4.3 实验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4)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作战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反舰导弹的发展、使用、作战特点 |
1.2 舰载反舰导弹研发现状及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现有舰载反舰导弹的改进 |
1.2.1 舰载反舰导弹研发现状 |
1.2.2 美、法两国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现有舰载反舰导弹改进状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工作 |
1.3.1 论文选题意义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工作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舰载反舰导弹系统作战效能分析的基本问题 |
2.1 作战效能分析方法 |
2.1.1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种类 |
2.1.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解析法模型 |
2.1.3 建立本文作战效能模型 |
2.2 舰载反舰导弹作战效能单项指标分析 |
2.2.1 基本效能指标和基本作战效能模型 |
2.2.2 对抗效能指标和对抗效能模型 |
2.3 舰载反舰导弹运动轨迹对整体作战效能的影响 |
2.4 舰载反舰导弹作战过程流程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舰载反舰导弹运动轨迹及变加速运动形式分析 |
3.1 常用坐标系 |
3.2 舰载反舰导弹运动方程组 |
3.3 舰载反舰导弹简化六自由度模型的建立 |
3.3.1 确定简化六自由度模型 |
3.3.2 几何关系方程 |
3.4 前置点射击时舰载反舰导弹飞行轨迹分析 |
3.4.1 爬升段 |
3.4.2 掠海巡航段 |
3.4.3 末端俯冲攻击段 |
3.5 前置点射击时舰载反舰导弹发射初始参数的确定 |
3.6 常规舰载反舰导弹飞行轨迹仿真 |
3.6.1 舰载反舰导弹飞行轨迹仿真初始条件假设 |
3.6.2 仿真流程图和仿真结果 |
3.6.3 仿真结果分析 |
3.7 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分析 |
3.7.1 加速度公式 |
3.7.2 变加速机动形式分析 |
3.7.3 舰载反舰导弹在变加速情况下的飞行轨迹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条件下对抗效能分析 |
4.1 舰载反舰导弹对舰载中近程防空导弹的突防概率 |
4.1.1 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捕获和跟踪目标原理 |
4.1.2 舰载防空导弹射击规则 |
4.1.3 舰载防空导弹单发杀伤概率 |
4.1.4 舰载防空导弹拦截次数和拦截概率 |
4.1.5 舰载反舰导弹在掠海巡航段变加速机动情况下对舰载中近程防空导弹突防概率讨论和仿真分析 |
4.1.6 仿真小结 |
4.2 舰载反舰导弹对舰载“密集阵”火炮系统突防概率 |
4.2.1 SPG-60雷达目标观测量数学模型 |
4.2.2 目标未来点预测数学模型 |
4.2.3 “密集阵”火炮系统炮弹空间位置数学模型 |
4.2.4 舰载反舰导弹末端变加速机动对“密集阵”火炮系统误差的影响 |
4.2.5 舰载“密集阵”火炮对反舰导弹必须命中弹丸数的确定 |
4.2.6 舰载反舰导弹在末端变加速情况下对舰载“密集阵”火炮系统突防概率仿真分析 |
4.2.7 仿真小结 |
4.3 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情况下对电子干扰的突防概率 |
4.3.1 电子干扰效率分析 |
4.3.2 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对有源干扰的突防概率 |
4.3.3 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对无源干扰的突防概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情况下作战效能仿真分析 |
5.1 弹道规划 |
5.2 目标对抗能力假设 |
5.3 舰载反舰导弹基本作战效能 |
5.4 整体作战效能仿真流程图与仿真结果 |
5.5 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和科研情况 |
(7)导弹雷达分系统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1 国外导弹雷达分系统发展现状与应用 |
1.1 射频雷达导引头体制和组成 |
1) 主动式雷达导引头 |
2) 半主动雷达导引头 |
3) 被动反辐射雷达导引头 |
4) 复合体制导引头 |
1.2 天线罩 |
1.3 天线分系统 |
1.4 发射机分系统 |
1.5 接收机分系统 |
1.6 信号处理分系统 |
1.7 电源分系统 |
1.8 雷达整体结构 |
2 雷达分系统关键技术跟踪与分析 |
3 结论 |
四、捕鲸叉导弹将采用全数字式导引头(论文参考文献)
- [1]末制导弹载SAR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 陈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国外反舰导弹发展及启示[J]. 刘杨,宋贵宝,罗亚民. 舰船电子工程, 2017(10)
- [3]国外空面武器系统发展趋势[J]. 张纯学. 飞航导弹, 2008(07)
- [4]舰载反舰导弹变加速机动作战效能分析[D]. 孙治国.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5]更加先进的反舰导弹[J]. 宋玉端. 飞航导弹, 2005(12)
- [6]反舰导弹综述[J]. 李健,周军. 飞航导弹, 2002(09)
- [7]导弹雷达分系统进展[J]. 张纯学. 飞航导弹, 2001(01)
- [8]发展中的新型飞航导弹[J]. 王永寿. 飞航导弹, 2000(05)
- [9]当代部分国外主要巡航导弹概况[J]. 赵春利. 飞航导弹, 2000(04)
- [10]捕鲸叉导弹将采用全数字式导引头[J]. 丛敏. 飞航导弹,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