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紫外灯强度监测分析

399紫外灯强度监测分析

一、399根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茂林[1](2021)在《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降解对氯苯酚及协同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氯酚类废水主要来源于石化、焦炭及染织等行业,排放量较大且毒性较高,处理不达标的氯酚类废水会持续污染水生生物甚至致人死亡。目前的氯酚类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降解效率有限、矿化率低、能耗高等问题。本课题以对氯苯酚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工艺来提升降解效率。在中等规模废水降解实验中,光催化效应能够激发高浓度臭氧产生强氧化粒子,进而有效提升废水的降解及矿化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搭建气路循环降解装置来降低尾气排放。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对反应釜的臭氧曝气传质过程展开研究,结合Two-film理论及Maxwell-Stefan理论对气泡传质及分子扩散进行数值建模。考察传质时间、气液比、曝气面积、气泡平均直径对模型中臭氧浓度及气液传质效率的影响,并对反应釜的传质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气液传质实验来验证模型准确度,确定合适的传质工艺参数范围,确保后续的降解反应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采用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工艺对中等规模的对氯苯酚废水进行降解。考察臭氧浓度、Ti O2投加量、循环气量和初始p H值下的降解和矿化能力,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显着性。选择降解时间、催化剂投加量、循环气量建立响应面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性。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GC-MS检测初期降解产物的生成趋势及种类,并分析对氯苯酚的降解路线。测定O3、O3/UV、O3/Ti O2/UV体系中臭氧水衰减曲线来推导臭氧半衰期,以表现各体系中臭氧间接氧化的能力。考察不同臭氧浓度、紫外线强度、初始p H值对不同体系中羟基自由基产率的影响,并分析碳酸根离子对羟基自由基产出的抑制效果。添加羟基自由基猝灭剂、光催化空穴捕获剂来推断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工艺的中间活性粒子,并确定该降解工艺的协同机理。本文通过搭建臭氧气路循环装置来减少尾气排放,结合气液传质数值模型与实验结果,对反应釜进行传质优化。在一定工艺参数下,O3/Ti O2/UV体系所激发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够有效促进氯酚类废水的降解及深度矿化。该研究所涉及的工艺参数及机理分析可为后续氯酚类废水的工业化处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秦德昌,庆宏,钟瑞芬,韩欣,姜涛,万露露,王琪,杨东旭,王建国[2](2019)在《医院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衰减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我院各病区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随时间衰减规律。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使用紫外线辐照计对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进行检测。在我院各病区随机抽样27个检测点进行检测,间隔3个月重复检测,记录并比较两次检测的辐射强度变化。对新购置的4支国产紫外线杀菌灯每隔48 h检测其辐射照度,连续监测1000 h,记录其辐照强度对时间的变化数据。结果我院在用紫外线杀菌灯两次检测合格率分别为62.96%和37.04%。新紫外线杀菌灯的辐照强度整体上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渐衰弱的趋势。结论紫外线杀菌灯作为医疗机构普遍使用的物理杀菌方式,其辐射照度必须定期检测,以保证相应医疗区域的洁净

郑旭[3](2019)在《VLCC系列原油轮压载水系统设计及优选》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我国成为民用造船第一大国,但在高附加值的造船领域,比如VLCC系列油轮方面,远落后于日韩,尤其是压载系统设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国际公约修订逐渐频繁,对船舶压载水处理的要求逐年提高。因此本文以VLCC系列油船的压载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高效处理压载水中的有害生物,为此对压载水系统的部分结构进行优化,内容如下:1.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压载水处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对VLCC系列油轮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对某30万吨超大型油船的压载水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2.水力旋流器的结构优选,首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基于旋流器内部固液两相流的实际特征,采用欧拉模型和RSM湍流模型,进一步对旋流器内部进行模拟,分析得出其内部的流场规律,同时根据计算结果得到了更优的旋流器结构参数。3.超声波处理器的结构优选,主要是完成超声波处理器的选型以及参数设置。计算出三维空间内换能器阵列的声压计算公式,同时通过Matlab软件对超声波处理器内的声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分别论述了腔体高度H、超声频率对声场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4.紫外光杀菌器的结构优选。为了增加压载水在杀菌器中停留时间,本设计使用了导流片进行了优化设计。选择RSM湍流模型并使用Fluent软件模拟出了导流叶片最佳参数。同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平均紫外线辐射强度与停留时间相乘,以得出杀菌器中的平均剂量,借此直接仿真获取UV杀菌器平面和剂量的分布规律,实现非常显着的模拟效果。最后用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沈珩,王志勤,姜锋,张红云,张晨光[4](2019)在《电子节能灯架用于医用紫外线灯管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工作原理的灯架对紫外线消毒灯管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份新购入的紫外线消毒灯管54支分别安装于新式节能电子灯架和老式电感灯架上,对其进行紫外线辐照强度的监测,同时进行空气培养。结果新式节能电子灯架对紫外线消毒辐照强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随着应用时间的推移,辐照强度衰减较快,消毒后空气培养显示细菌总数严重超标。结论新式电子灯架无法将紫外线消毒强度发挥到最大,不适用于医用工作环境和需要空气、物表等消毒的工作场所。国家应出台规范紫外线空气消毒的具体要求,对预防院内感染具有较迫切和现实的意义。

李梦凡[5](2019)在《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医疗系统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和保障血浆的安全性,需要在血液筛查的基础之上对血浆进行病原体低温灭活处理。目前,国外灭活处理只能实现对血液袋的手动操作、单舱处理,效率低,工作量大,且人工操作容易对血浆质量造成污染,而国内相关领域对此也缺乏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的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实现了三舱智能化自动控制,采用了模糊PID控制算法与压缩机制冷技术进行低温控制,既解决了灭活处理低温控制难的问题,又实现了对医用血浆病原体的高效率、高质量自动化灭活处理,满足医院血液中心、医疗事业单位对袋装血浆的临床输注使用或冻存待用的要求。首先,本文对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进行了研究,对灭活系统内部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在灭活处理时,三舱血液袋同时进行灭活,36根紫外线灯管释放大量热量。因此,在灭活柜密闭的空间中,存在热量积累迅速、散热能力有限且温度分布不均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温度变化特征,对温度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算法。该算法在常规的PID控制器的基础上,根据模糊逻辑规则和规则推理实现对PID参数的自动整定功能。该算法实现了密闭舱内的低温控制,系统响应快速、准确。此外,本文设计了基于PLC的灭活控制系统,实现了系统模块化设计。其中包括灭活处理柜,实现了避光保温的功能;低频振动模块,实现了血液袋1Hz水平低幅振荡的功能,保证血液袋均匀地受到紫外线照射;灭活处理模块,实现了灯架的上下位移调节功能和自动出入舱的功能;温度制冷模块,实现了测温、报警及低温控制等功能;上位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实现了简便快捷的操作系统。最后,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明,该系统维护简单、更换方便、安全可靠,保证了待测血浆在灭活柜内的温度始终控制在4(±2)℃范围内,实现了三舱血液袋同时灭活的高效率自动化处理,满足了医疗单位对血浆病原体灭活的基本要求。

张晓梅,芦静[6](2019)在《2014-2017年包头市直管医疗机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紫外线杀菌属于纯物理消毒法,在控制感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1],已成为公共场所空气消毒的常规手段。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是确保其有效使用的重要措施。包头市直管医疗机构重点科室的室内空气消毒主要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少部分采用层流装置、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及臭氧。为了解包头市直管医疗机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状况,进一步规范空气消毒,2014-2017年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9家直管医疗机构

杨玉芳,练丽祯,黄凤娟,陈敏珊,李占裕,梁晓康[7](2018)在《江门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的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现状,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江门市蓬江区、江海区70所开展静脉注射和/或口腔诊疗的基层医疗机构。2016年4—9月,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方法,对70所基层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进行基线调查。2016年2—12月,对70所基层医疗机构和11所市级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进行消毒效果监测。采用头脑风暴法、专家评议法进行风险评估,采用风险评估矩阵法得出各个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水平。结果 70所基层医疗机构分别包括7所县级医院、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所乡镇卫生院/卫生站和37所个体诊所。70所基层医疗机构中仅17.14%(12/70)的医疗机构有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或流程。手卫生设施配备不足,仅55.71%(39/70)的机构使用快速手消毒剂。84.29%(59/70)的机构规范安装紫外线灯,但仅17.14%(12/70)的机构能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仅有12.86%(9/70)的医疗机构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具备医疗污水和消毒效果自检能力的机构分别占2.86%(2/70)、11.43%(8/70)。70所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共采样816份,总合格率为96.20%(785/816)。室内空气、使用中消毒剂、医疗器材和透析用水的合格率均达到100%;合格率最低的是医疗污水(61.54%)。基层医疗机构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低于市级医疗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评估结果提示,灭菌器和透析用水是极高风险项目,手卫生、环境消毒和医疗器械是高风险项目。结论江门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工作存在多个薄弱环节,风险评估方法可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的风险管理重点,提升监测工作效能。

王晓宁[8](2018)在《我国部分地区结核防治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现况及县级机构模式的建立》文中指出背景:结核病防治机构(以下简称:结防机构)的医务人员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在医疗机构内实施有效的结核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我国区县级结防机构作为发现、治疗结核病患者的基层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区县级结防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数量的众多、医务人员工作量巨大,区县级结防机构医务人员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风险也更大。目前国内关于结核感染控制的规范或指南对区县级机构实际工作的开展指导作用较小,且不能满足不同体制下结防机构的实际需求,对于结防机构的改建或扩建或新建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原则或标准,因此,亟待为区县级结防机构提供一系列因地制宜、整体符合结核感染控制的模式。本研究在进一步掌握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索影响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的重要因素,并依据结核感染控制措施标准,结合区县级结防机构实际情况,找到因地制宜的模式,以便为区县级机构落实结核感染控制工作,进而为降低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风险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将为进一步区县级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相关政策的制定及推广提供坚实依据。目的:1.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的调查研究数据,并开展新的区县级结防机构现场调查,进一步掌握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现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2.探索影响结防治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的因素;3.形成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各方面措施的评价模型,并对区县级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4.基于数据挖掘和现场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参考结核感染控制措施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结核感染控制的区县级结防机构模式。方法:1.采用现场观察、现场调查的方法对6省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的一般情况、结核感染控制的组织管理实施情况,调查机构门诊、实验室和病房的隔离分开、早发现早诊治、宣传教育、个人防护情况等措施的实施情况;采用现场测量的方法获得门诊、实验室和病房的体积、房间进/出风口的风速与面积、房间内紫外线灯距离地面高度、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等指标;2、对已有的调查研究数据和区县级结防机构现场调查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s回归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对结核病防治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价模型并对区县级机构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一系列符合结核感染控制的区县级结防机构模式。结果:1.12省212家调查机构中,26.4%的机构落实结核感染控制相关工作的专项经费,34.4%的机构对本机构的设施、设计进行定期感染控制评价,47.6%的机构在门诊放置带盖痰盂,3.8%的机构监测实验室的通风,14.2%的机构定期给医务人员进行医用防护口罩的适合性试验,其中区县级机构的实施率分别为22.4%、22.4%、46.7%、3.9%和 11.2%。2.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各仅有2家机构制定定期对通风情况进行检测和维护的制度、实施对机构进行风险评价及制定有评价后改进措施计划;1家调查机构门诊的就诊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2家调查机构在门诊放置带盖和消毒剂的痰盂;2家调查机构在病房为探视者提供外科口罩;2家调查机构门诊装有机械通风设备;1家调查机构定期监测门诊通风;无调查机构为患者进入机构时进行常规的咳嗽筛查;无调查机构在病房放置带盖和消毒剂的痰盂、定期监测病房通风、病房装有机械通风设备、进行医用防护口罩的适合性试验。门诊、病房建筑布局的不合理,出现有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通道,门诊和病房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不清,无专门的结核门诊和候诊区,就诊路线不够优化。3.影响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开展医务人员岗前和在职两种培训可以促进门诊管理措施的实施(OR值2.673,95%可信区间1.267-5.638)及其环境和工程措施的实施(OR值3.296,95%可信区间1.389-7.823)、实验室的环境和工程措施的实施(OR值3.492,95%可信区间1.544-7.896)、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实施(OR值2.405,95%可信区间1.189-4.864),此外,实施机构的风险评估和评估后有改进措施以及将结核感染控制纳入考核三项措施可以促进门诊管理措施的实施(OR值2.888,95%可信区间1.005-8.297)、病房的环境和工程措施的实施(OR值3.954,95%可信区间1.434-10.906)、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实施(OR值2.449,95%可信区间1.130-5.305)。4.本研究将组织管理措施16个指标综合为6个主成分因子,个人防护措施5个指标综合为3个主成分因子,并根据各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形成组织管理评价模型和个人防护措施评价模型。对于有门诊和实验室的结防机构:主成分分析将管理措施14个指标综合为7个主成分因子,环境和工程措施12个指标综合为5个主成分因子,并根据各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形成了 2个综合评价模型;对于有门诊、实验室和病房的结防机构:主成分分析将管理措施23个指标综合为8个主成分因子,环境和工程措施19个指标综合为5个主成分因子,并根据各主成分及其方差贡献率形成了 2个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使用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现场调查的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合。5.基于现有数据库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及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和区县级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调查结果,制定了区县级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组织管理和管理措施、环境和工程、个人防护措施需重点实施的措施;依据独立、隔离、通风等原则,建立了符合结核感染控制标准的区县级机构模式。结论:本研究中数据一部分是基于目前国内一项关于各级各类结核病防治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的大规模调查获得,另一部分是首次对区县级结防机构采用现场观察、现场检测和查阅记录及档案、现场询问等综合方式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获得。数据分析发现,各级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还不到位,尤其是县级机构。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在将结核感染控制纳入考核、患者早发现早诊治、门诊和病房带盖和消毒剂的痰盂放置、病房通风情况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这5个方面的实施,较已有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仍较差,此外,大多数机构建筑布局的不合理,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通道,门诊和病房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不清,多数机构无专门的候诊区,就诊路线不够优化,还有的机构结核门诊与其他疾病门诊混用等问题。首次探索了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各方面措施实施的影响因素,对医务人员进行岗前和在职两种培训、实施机构的风险评估和评估后有改进措施以及将结核感染控制纳入考核三项措施可以促进结防机构内多项结核感染控制的实施。本研究首次提出了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评价模型。将组织管理措施和管理措施、环境和工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的众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因子并形成了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对结防机构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综上所述,参考结核感染控制标准操作程序,结合我国地域的特点以及南北方气候的特点,首次针对区县级机构建立操作性更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且更详尽的结核感染控制基本模式,在全国具有更好的推广价值。

史文文,王秀华,段振兰,李东霞,聂菲菲,王亚红[9](2018)在《结核科护士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及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结核科护士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水平及使用现状,以期为医院相关部门制定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医院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个省市26家医院共396名结核科护士开展调查,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认知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核科护士对紫外线空气消毒认知的平均得分为64.52±14.03,其中对紫外线灯管的使用时限、安装数量、辐照强度、吊装高度的认知较低,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结核科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结核科护士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5.160,6.948,3.673,6.495,5.227,P<0.05),40岁以上、工作20年以上、结核科工作10年以上、副主任护师以上、护士长人群认知水平较高,年龄30岁以下、工作5年以下的结核科护士人群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水平较低。88.38%的病区至少每半年对紫外线灯管进行辐照强度监测,仅有66.67%的病区每月对使用紫外线灯的房间进行空气微生物监测,且仅有22.73%的护士遵循正确的紫外线灯管更换时间,72.22%的护士每周进行紫外线灯清洁擦拭。结论我国结核科护士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水平及使用现状不容乐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结核科护士尤其是新护士的培训力度,提升护士对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水平,同时加强对紫外线日常使用及安全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探寻紫外线空气消毒的新方向,降低结核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及感染风险。

谭志远[10](2017)在《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沥青路面施工及使用阶段,由于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沥青性能随时间的推移产生严重劣化,直至路面不再满足使用要求。沥青的老化是其性能劣化的根源,而自然环境是导致沥青老化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室内环境箱模拟沥青老化环境,开展沥青在热、氧、光环境下的老化研究。为了解路面所处的真实环境,本文首先对温州地区气象参数和路面内部温度进行监测并查阅历史气象资料,获得了沥青路面内部温度预测模型和紫外线辐射年分布规律,据此计算出室内模拟沥青老化的温度参数和紫外线参数并制定试验方案:对沥青进行短期老化后,依据所得温度参数和紫外线参数分别进行绝氧老化、热氧老化以及热氧光耦合老化,测试不同老化状况的沥青性能,进而评价、分析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沥青在不同方式老化前后的三大指标、60℃动力粘度以及沥青在各阶段的组分变化和红外光谱,以此分析老化方式对各性能指标的影响,得知影响因素越多,沥青老化越严重。在测试沥青性能指标的基础上,以贡献率作为评价指标,获得了热氧光耦合老化过程中温度、热-氧因素对老化的贡献率随紫外线强度变化的规律;此外,分析了在热氧老化和热氧光耦合老化阶段的温度与热-氧因素对沥青三大指标与动力粘度的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温度与热-氧因素对老化的贡献率变化趋势相反;具体表现为,当老化时间或总辐射量相同时,温度的贡献率随紫外线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相同条件下,热-氧因素的贡献率变化与之相反;另外,发生热氧老化或热氧光耦合老化时,温度对三大指标的贡献率均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上升,对动力粘度的贡献率随老化时间延长降低,而热-氧因素的贡献率变化与之相反。通过分析温度、热-氧耦合因素和紫外线因素对沥青老化的平均贡献率,发现在热氧老化中,单独的热的贡献率较小,热-氧耦合作用才是引起沥青老化的主要原因,在热氧光耦合老化的初期以热-氧耦合老化为主导,而后期以光老化为主。

二、399根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99根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降解对氯苯酚及协同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氯酚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2 氯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臭氧联用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臭氧联合物理场处理有机废水
        1.3.2 臭氧联合催化法处理有机废水
    1.4 臭氧联合光催化处理有机废水研究现状
        1.4.1 臭氧直接氧化原理
        1.4.2 光催化直接氧化原理
        1.4.3 臭氧联合光催化处理有机废水
        1.4.4 臭氧及光催化降解体系的优缺点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设计及传质优化
    2.1 降解装置设计
        2.1.1 整体装置搭建方案
        2.1.2 同轴式臭氧发生器
        2.1.3 气路循环装置设计
        2.1.4 紫外分光水质检测装置
    2.2 反应釜气液传质数值模型
        2.2.1 气液传质模型假设及控制方程
        2.2.2 基于Two-film理论的传质模型
        2.2.3 基于Maxwell-Stefan理论的扩散模型
        2.2.4 边界条件及网格无关化验证
    2.3 数值模拟因素分析及传质优化
        2.3.1 传质时间对臭氧传质的影响
        2.3.2 气液比对臭氧传质的影响
        2.3.3 曝气面积对臭氧传质的影响
        2.3.4 气泡直径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2.3.5 反应釜设计参数选取
    2.4 传质实验验证及误差分析
        2.4.1 传质实验验证
        2.4.2 气泡运动学行为对传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催化协同臭氧降解对氯苯酚及产物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装置及操作
        3.1.3 降解过程表征及分析方法
    3.2 单因素降解结果与讨论
        3.2.1 臭氧浓度对4-CP降解的影响
        3.2.2 降解工艺对4-CP降解的影响
        3.2.3 催化剂浓度对4-CP降解的影响
        3.2.4 循环流量对4-CP降解的影响
        3.2.5 初始p H值对4-CP降解的影响
    3.3 多因素降解响应面实验
        3.3.1 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3.3.2 模型显着性及交互性分析
        3.3.3 双因素交互影响及模型验证
    3.4 4-CP的中间产物及降解路线
        3.4.1 反应溶液吸光度分析
        3.4.2 中间产物及含量分析
    3.5 4-CP的降解路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催化协同臭氧降解工艺的反应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装置及操作
        4.1.3 降解过程表征以及分析方法
    4.2 光催化协同臭氧体系的反应原理
        4.2.1 臭氧间接氧化降解机理
        4.2.2 臭氧联合紫外降解机理
        4.2.3 臭氧联合紫外光催化降解机理
    4.3 臭氧衰减特性分析
        4.3.1 O_3及O_3/UV体系的臭氧衰减
        4.3.2 O_3/TiO_2/UV体系的臭氧衰减
    4.4 臭氧联合工艺中羟基自由基产出影响
        4.4.1 臭氧浓度对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4.2 紫外强度对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4.3 初始p H对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4.4 碳酸根离子对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5 臭氧联合工艺中活性粒子判定
        4.5.1 羟基自由基猝灭剂实验
        4.5.2 光催化空穴捕获剂实验
    4.6 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降解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医院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衰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样本
    1.2 监测工具
    1.3 监测方法
        1.3.1 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照强度分布
        1.3.2 紫外线杀菌灯辐照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2 结果
    2.1 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照强度结果
    2.2 紫外线杀菌灯辐照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3 讨论与结论

(3)VLCC系列原油轮压载水系统设计及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压载水处理的方法种类
        1.3.2 舶压载水生物治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3.3 压载水处理系统研究现状
        1.3.4 本设计采用的方案
    1.4 本章小结
2 VLCC系列油轮压载水系统整体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压载泵和扫舱泵参数的选取
    2.3 压载泵前后管路口径的选取
    2.4 压载系统的管路布置型式
    2.5 压载水处理系统的设计
        2.5.1 IMO公约
        2.5.2 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2.6 专用压载系统的实测数据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水力旋流器的设计及结构参数优选
    3.1 水力旋流器结构的初步设计
        3.1.1 柱段直径的选择
        3.1.2 入口结构选择
        3.1.3 旋流器柱段长度选择
        3.1.4 溢流口直径选择
        3.1.5 底流口直径选择
        3.1.6 溢流管插入深度选择
        3.1.7 溢流管壁厚选择
        3.1.8 旋流器锥角选择
    3.2 水力旋流器内固液两相流的模型构建
        3.2.1 几何模型的构建
        3.2.2 固液两相流湍流模型的建立
        3.2.3 模型的验证及网格划分
    3.3 水力旋流器的内部流场分布
        3.3.1 压力分布规律
        3.3.2 速度场分布规律
        3.3.3 固相浓度分布规律
    3.4 水力旋流器的各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3.4.1 溢流管壁厚对性能的影响
        3.4.2 溢流管直径对性能的影响
        3.4.3 柱段高度对性能的影响
        3.4.4 底流口锥角对性能的影响
        3.4.5 底流口直径对性能的影响
    3.5 螺线型入口与切向入口的对比
        3.5.1 入口型式对旋流器内部速度的影响
        3.5.2 入口型式对旋流器内部固相分布的影响
        3.5.3 分离效率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超声波处理器的设计及结构参数优选
    4.1 超声波处理器结构的初步设计
        4.1.1 超声波处理类型选择
        4.1.2 超声波频率对处理器性能的影响
        4.1.3 处理器结构尺寸的计算
        4.1.4 超声波功率的优选
        4.1.5 换能器安装方式的确定
        4.1.6 超声波发生器的优选
        4.1.7 超声波发生器的布置
    4.2 超声波声场分布模拟
        4.2.1 超声波声场计算方法
        4.2.2 基于Matlab的超声波声场模拟
        4.2.3 对射换能器间距对声场的影响
        4.2.4 超声波换能器频率对声场的影响
    4.3 超声波的除藻实验
        4.3.1 US处理器
        4.3.2 US除藻实验
        4.3.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紫外线杀菌器的优化及分析
    5.1 杀菌器的优化
        5.1.1 优化原理
        5.1.2 叶片式导流口的结构设计
    5.2 UV杀菌器内的流场模拟及流体停留时间分析
        5.2.1 模拟方法
        5.2.2 导流叶片结构尺寸对流体停留时间的影响
        5.2.3 入口导流叶对杀菌器内流场的影响
    5.3 基于MATLAB紫外光照强度与剂量的仿真
        5.3.1 计算原理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紫外线的除藻实验
        5.4.1 UV杀菌器
        5.4.2 UV除藻实验
        5.4.3 不同UV功率的除藻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总布置图
致谢

(4)电子节能灯架用于医用紫外线灯管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判定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5)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血液制品灭活系统研究现状
        1.2.2 温度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2.3 制冷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工作原理研究
    2.1 灭活系统整体构成
    2.2 灭活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2.2.1 灭活系统环境温度特征分析
        2.2.2 系统内部传热模型分析
    2.3 灭活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温度控制研究
    3.1 灭活柜温度控制系统建模
    3.2 灭活系统温度控制算法研究
        3.2.1 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3.2.2 模糊推理机(Fuzzy)设计
        3.2.3 基于模糊推理的PID控制器建模
    3.3 灭活系统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的研制
    4.1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装置结构设计
        4.1.1 灭活柜整体外形设计
        4.1.2 灭活处理舱设计
        4.1.3 压缩机制冷机组
    4.2 基于PLC的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控制系统设计
        4.2.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2 基于PLC的控制模块设计
        4.2.3 系统硬件选型
    4.3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软件设计
        4.3.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2 灭活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3.3 灭活系统操作界面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功能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安装及调试
    5.2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功能测试
        5.2.1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
        5.2.2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3 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2014-2017年包头市直管医疗机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江门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基线水平调查
        1.2.2 消毒质量监测
        1.2.3 风险评估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2.2 消毒管理基线水平调查结果
    2.3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2.4 各消毒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3 讨论

(8)我国部分地区结核防治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现况及县级机构模式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数据的来源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结防机构的基本情况
        3.1.1 12个省212家结防机构的基本情况
        3.1.2 6个省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基本情况
    3.2 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3.2.1 结防机构组织管理措施的实施现状
        3.2.2 结防机构管理措施的实施现状
        3.2.3 结防机构环境和工程措施的实施现状
        3.2.4 结防机构个人防护措施的实施现状
        3.2.5 6个省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结核门诊/实验室/病房建筑布局情况
    3.3 影响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各方面措施实施的因素分析
        3.3.1 结防机构管理措施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结防机构环境和工程措施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个人防护措施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价
        3.4.1 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评价模型的建立
        3.4.2 6个省12个区县的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价
    3.5 符合结核感染控制的区县级结防机构模式的建立
        3.5.1 结核感染控制的组织管理
        3.5.2 结核感染控制的管理措施
        3.5.3 结核感染控制的环境和工程措施
        3.5.4 结核感染控制的个人防护措施
        3.5.5 结防机构的建筑布局
第4章 讨论
    4.1 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现状
        4.1.1 结防机构组织管理措施的实施现状
        4.1.2 结防机构管理措施的实施现状
        4.1.3 结防机构环境和工程措施的实施现状
        4.1.4 结防机构个人防护措施的实施现状
    4.2 结防结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结防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实施情况的综合评价
    4.4 符合结核感染控制的区县级机构模式的建立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老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1.2.2 模拟沥青老化的试验方法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内部温度分布与紫外线辐射规律
    2.1 气象站的安装与数据读取
    2.2 温州地区沥青路面内部温度预测模型
        2.2.1 气象因素对路面内部温度的影响
        2.2.2 现场监测数据处理
        2.2.3 气象因素指标的筛选
        2.2.4 气象指标与路面内部温度关系拟合分析
    2.3 温州地区太阳辐射与紫外线辐射分布规律分析
        2.3.1 实测太阳辐射与紫外线辐射
        2.3.2 温州地区历年紫外线辐射估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试验与老化方案设计
    3.1 原材料试验
    3.2 老化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参数的确定
        3.2.2 具体试验方案
    3.3 老化试验方法
        3.3.1 试样制备
        3.3.2 试验条件设置
    3.4 主要试验设备介绍
        3.4.1 沥青老化试验设备
        3.4.2 沥青性能检测设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
    4.1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外观形态的影响
    4.2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
        4.2.1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针入度的影响
        4.2.2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软化点的影响
        4.2.3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延度的影响
        4.2.4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动力粘度的影响
    4.3 关于老化过程中的热、氧、光贡献率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微观结构的影响
    5.1 沥青组分分析及胶体结构变化
        5.1.1 沥青老化后的组分变化
        5.1.2 沥青老化后的胶体结构变化
    5.2 红外光谱分析
        5.2.1 沥青红外光谱简述
        5.2.2 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5.3 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宏观指标与组分含量
        5.3.2 宏观指标与官能团含量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四、399根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催化协同高浓度臭氧降解对氯苯酚及协同机理的研究[D]. 杨茂林. 江南大学, 2021(01)
  • [2]医院在用紫外线杀菌灯辐射照度分布状况及衰减规律研究[J]. 秦德昌,庆宏,钟瑞芬,韩欣,姜涛,万露露,王琪,杨东旭,王建国. 中国医疗设备, 2019(12)
  • [3]VLCC系列原油轮压载水系统设计及优选[D]. 郑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电子节能灯架用于医用紫外线灯管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研究[J]. 沈珩,王志勤,姜锋,张红云,张晨光. 中国医疗设备, 2019(09)
  • [5]医用血浆病原体灭活系统研究[D]. 李梦凡.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2014-2017年包头市直管医疗机构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结果分析及影响因素[J]. 张晓梅,芦静.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9(02)
  • [7]江门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管理的风险评估[J]. 杨玉芳,练丽祯,黄凤娟,陈敏珊,李占裕,梁晓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8(09)
  • [8]我国部分地区结核防治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现况及县级机构模式的建立[D]. 王晓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9]结核科护士紫外线空气消毒的认知及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A]. 史文文,王秀华,段振兰,李东霞,聂菲菲,王亚红.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18
  • [10]不同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D]. 谭志远.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399紫外灯强度监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