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一、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洪艳荣[1](2021)在《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及其培育》文中指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等维度培育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是必要且紧迫的教育行动。

崔雨,李丽君[2](2021)在《我国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身份认同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成为外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但鲜有学者对我国近20年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进行综述。文章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述其在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和进展,提出身份认同研究的发展方向。此研究有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构建身份认同的意识,帮助把握我国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动态,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章涛[3](2021)在《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章璐[4](2021)在《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基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观察》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青年群体的内心状态和身份认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关于这些议题的讨论往往局限于官方叙事话语和公共叙事话语,服务于行政管理目的或公众的“观展”需求,缺少对认同建构的真正主体——高校青年群体本身的关照。网络社群的发展使得高校青年群体得以参与到本群体的话语构建中,用积极、主动的个人表述和互动实践,将自身的身份认同展示在公众的视野中。其中,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作为虚拟社群的代表,就为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言说提供了安全、隐匿的空间。本文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近距离观察“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员的自我表述,分析高校青年群体为何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危机,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借助虚拟空间的自我表述与互动实践来尝试解决这种危机的。研究发现,“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成员们在身份认同的三个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首先,从曾经的“天子骄子”转为毕业后的普通人,成员们的“理想自我”、自我同一性都产生了断裂,导致难以实现自我认同。其次,在集体身份认同上,成员们的身份接近于是帕克笔下的“边际人”,游离在“985学生”和“废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之间,却无法融入任何一个群体。最后,在社会认同上,成员们由于无法在社会比较对自身进行积极区分,因而出现社会身份认同上的危机。文章还发现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存在对成员们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积极作用。首先,他们反思性的自我表达可以被视为是对自我认同的一次探索,有助于自我认同的构建;其次,情感投射作用下的群体肯定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成员们摆脱了“边际人”的身份,构建起集体身份认同;最后,在将自身重新类化、比较后,他们可以在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而收获社会身份认同。因此,成员们在对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自我表述和互动实践不失为是解决自身身份认同危机的一次尝试。但是,本文认为这种“985废物”式的身份认同虽然可以暂时掩盖个体的主体性焦虑,但并不包含对单一化价值评判标准的反抗。因此,这种自嘲为“废物”的集体狂欢是否真的能解决成员们的身份认同危机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最后,针对高校青年群体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文章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呼吁社会为处在身份焦虑中的高校青年群体提供“合法延缓期”,二是提倡建立更加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帮助高校青年群体摆脱身份认同危机。

张禹[5](2021)在《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课程应对 ——基于SOR理论的实证探究》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魂”,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其地位决定了它传承和发扬的价值。互联网+教育及信息2.0时代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变革,面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复杂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象愈发无法忽视。诸多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影响因素中,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无疑是最为系统、高效施加影响并做出努力的重要方面,是文化传承最值得关注的一环。SOR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三:(1)S(刺激)分别直接作用于O(机体)和R(反应);(2)O(机体)直接作用于R(反应);(3)S(刺激)以O(机体)为中介作用于R(反应)。该理论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厘清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与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以及高校传统文化课程间的关系。文章主体内容涵盖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碰撞”,涉及引言论及的信息多元化社会高校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从实际现状入手宏观掌握课程及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行为和文化认同间的碰撞,引导“发现问题”;第二部分是“消解”,关联第一、二、三章中以SOR理论为框架对现状的分析和对作用关系的探讨,以“分析问题”;第三部分为“治愈”,涉及第四章对结论的梳理与对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应对策略的探讨和第五章中对研究的反思和展望,主要对研究问题进行回应,并从大课程观、教育生态学理论等思想启示出发分析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破茧”策略,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具体布局谋篇如下:引言部分详细陈述了选题缘起与价值,界定了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提出问题: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如何应对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为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带来的挑战。第一章主要呈现了研究所基于的刺激(S)-机体(O)-反应(R)分析框架以及相应理论基础,梳理分析了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认同、“信息茧房”相关研究的现状、观点及趋势,阐述研究流程,并对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工具的来源及依据、工具科学性、资料分析处理方式等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着重对机体(O)与反应(R)的样态:“茧房”对“认同”的影响进行探究。首先,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程度以及不同群体学生呈现的不同样态。其次,基于SOR等理论提出研究假设,通过SEM分析和访谈资料分析,探究了高校学生“茧房”和“认同”各维度间的关联路径,发现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及认同间形成了动态、双向、循环的作用路径,据此构建了传统文化“信息茧房-认同”关系模型。第三章重点在刺激(S)的施加:探讨课程对“茧房”影响“认同”的应对。首先从信息学视角调查当前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现状,包括课程信息及课程渠道;其次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课程对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茧房”的影响,发现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抑制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第四章首先依据分析结果梳理了对全国34省、市、自治区共520名高校学生的调查分析所得结论: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间接受困于“茧房”,核心地位有待提升;符号与价值为枢纽直接受困于“茧房”,桥梁基础尚待加固;学生文化信息接触直接受困于“茧房”,信息渠道需待增加;学生整体文化认同显着受困于“茧房”,关键抓手亟待突破。其次,在大课程观等理论指导下,探讨高校课程的“破茧”策略,即刺激(S)的应然走向。建议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坚持生命体验式学生主体身份“中心化”、素养提升式课程与教学观念“整合化”、融贯显隐式课程信息渠道“多元化”、空间赋值式课程信息系统“动态化”、关系嵌入式课程信息对接“精准化”、信息生态式课程破茧路径“系统化”这“七化”,助力高校学生“破茧成蝶”。根据结论与建议构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破茧”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提出模型的动态运行要遵从九“化”,即课程设计个性化、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多维化、课程实施动态化、课程层次科学化、课程评价全面化、课程管理灵活化、课程理念时代化、课程资源丰富化。最后在第五章结语部分对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突破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整体而言,研究基于SOR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分析的三方互证,遵“六步走”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步:问卷前访谈。旨在调查高校学生群体“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是否存在及可能的存在程度,根据预期假设,探究“茧房”可能的成因及其与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与问卷数据分析互证、互补分析。第二步:资料分析,包括对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梳理,为问卷调查的维度、侧重点奠基。第三步:问卷编制及问卷调查。依据资料分析结果,请教权威学者,参考领域内着作,编制问卷,进行调查,旨在调查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开设情况及高校学生“茧房”和“认同”现状。第四步: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包括对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作用关系的模型建立、检验和分析。第五步:资料综合梳理分析与策略探究,旨在综合全部对文献、访谈资料、数据检验结果等的分析结果,梳理结论。判断在综合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预期假设以外的、无法进行解释的研究结果。如果有,则再次进行问卷后访谈,反之进行下一步。第六步:结合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等权威理论,进行最终的策略探讨。

展琪[6](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属国家在情感、信念上的依附和归属,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伴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此同时,国家认同问题也日益凸显。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当前复杂形势下,调查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其国家认同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紧随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次研究从五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为研究的引言部分,其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且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初步的介绍;第一章介绍的是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和对国家认同内涵进行全面的解释,介绍了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来源,为后续的发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国家认同内涵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诠释,四个方面,主要包括国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第三章介绍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当今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一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第四章指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构建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方相结合的联动教育机制来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保驾护航。

白凡[7](2021)在《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世界前所未有地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际力量格局和全球竞争态势正在日新月异地演变。在这样的大变局之下,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尤显重要。时下,正逢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错碰撞。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条件下,国家认同关乎人民福祉、国家稳定和民族未来,我们更需要在长时段的大历史视野中和复杂的全球大变局中,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国家认同问题。从时代背景看,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青年国家认同感。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从根本法的高度为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宪法基础。此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的经济实力、政治格局、文化发展、国际安全等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随着科学技术、网络信息化迅速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使用网络科学技术进行文化渗透、舆论造势等手段削弱我国青年的国家认同感,最终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因此,本文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继续深入研究与青年国家认同相关的问题。从认识主体看,新时代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是否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事关社会长期繁荣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中国未来命运。新时代青年他们个性独立、思想活跃,但由于一些青年存在社会阅历不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价值观多元化,心理亚健康等情况,所以比较容易受敌对势力迷惑,可能被煽动成为参与新一轮“颜色革命”的主要对象,例如2019年的香港修例风波。十八大以来,相继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共青团中央2021年工作要点》等重要文件,回答了我国青年发展方向,如何发挥青年作用等问题,有利于更好的维护青年权益,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此外,习近平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家国情怀等方面有重要发言。同时也在如何认识青年、教育引领青年,怎样切实提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等问题上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蕴藏有关青年国家认同问题,既有时代特征也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中国特色。可见,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具有研究的价值。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首先对认同、国家认同、青年国家认同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接着阐明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理论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认同”思想等理论依据。第二,主要分析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即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的新成就与新动向,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第三,主要阐释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爱国之心与报国之行是应有之义等四方面内容。第四,主要阐明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即引导青年进行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是出发点、强调青年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支撑点、鼓励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主义是落脚点三个方面。第五,主要通过前文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为促进青年对国家认同五要素的认识补充依据、为巩固两岸三地青年国家认同感提供参考路径、为增强高校青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新思路等方面的时代价值。

李晗晖[8](2021)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育研究 ——基于四川省五所高校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国家认同意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评价与情感表达,是认同和支持国家合法性的基础表现形式,代表了国民对于国内各项公共权威的接受和认可,并能够以此为核心形成自我归属感以及愿意为之奉献的情感和行为趋向。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意识是对自我国民和族群身份、政治道路、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一种情感认同,包含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是国家认同意识适应大学生主体的价值建构,在自身发展阶段接受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并能将其精神认同内化于心,使其心理和行为选择能够适应国家大局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精致利己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泛滥,不少学生存在对国家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的认识存在偏颇和不足,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是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大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发力的过程,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产生强烈的心理归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凸显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四川省五所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立足于国家认同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并有选择地参考了当前学术界对于国家认同相关课题研究的调查设计,最终形成了以李克特量表为主、其他调研为辅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现状问卷调查。其中量表以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培养现状四个维度展开设计,每个维度下有情感认同与行为倾向、现实评价两个细分维度。此外,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多重响应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主流表现、现存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主流表现整体较好,但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各有差距,且存在学校教育有待完善、民族认同较为狭隘、文化认同易受外界影响、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比较薄弱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性别、学校、专业、年级、政治面貌和民族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况存在差异;最后分析了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主、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对策: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基础;夯实和发展国家认同意识的民族情感基础;建立和加强国家认同意识的文化纽带;完善和落实国家认同意识的保障措施。

王慧[9](2021)在《宁夏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瑾[10](2021)在《大学生身份认同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时代渴求人才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组织和各个国家纷纷探寻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土壤,我国“严进严出”的政策更是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自我分裂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国家、社会、院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身份存在一定的理解和要求,大学生对这些期望和要求具有怎样的认同感,这将会怎样影响其自尊和学习适应性水平,进而对学业成就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研究最为关切的问题。研究基于身份动机理论、社会计量器理论和认同控制理论的视角,通过对L大学1030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明确了大学生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学生身份认同和自尊的水平相对较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仍需加强。(2)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存在群体差异,性别方面,在身份认同及身份认同的家庭层面和学习适应性的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上,女性均显着高于男性,在学业成就的学习奉献维度,男性显着高于女性;独生子女方面,在自尊的自我否定方面,学习适应性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两方面以及学业成就的学习奉献和客观成绩两方面,独生子女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年级方面,在身份认同及其三个维度、自尊及自我否定维度、学习适应性及其三个维度(分别是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和学业成就的学习奉献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之间具有直接效应,具体而言,身份认同、自尊和学习适应性分别对学业成就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身份认同和自尊分别可以正向影响学习适应性,身份认同可以显着正向预测自尊;(4)自尊在身份认同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习适应性在身份认同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和学习适应性在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此,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身份认同感,提升自尊水平,增强学习适应性,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院校家庭支持;二是提高自尊自信水平,维持群体积极评价;三是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建立平衡适应状态;四是提前获得角色体验,启动学业成就准备。

二、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及其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必要性
    1.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文化解释
    2.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要求
    3.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基本结构
    4.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生命价值
二、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检视与隐忧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隐忧
    大学生身份认同伦理匮乏的原因分析
三、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建构与培育
    1.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
    2. 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
    3. 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
    4. 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
四、结语

(2)我国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研究趋势
二、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主题
        1. 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2. 外语学习者学术身份构建研究
        3. 外语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四、结语

(4)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基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法
    第五节 研究综述
        一、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
        二、身份认同理论的发展
        三、传播学视野下的身份认同研究
        四、关于高校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的研究
第一章 初识: “985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985废物”群体的基本信息
        一、年龄
        二、地域
        三、学历背景
        四、家庭情况
    第二节 “985废物”群体的现实困境
        一、“985废物”的亲子关系
        二、“985废物”的学业情况
        三、“985废物”的就业情况
        四、“985废物”的同辈关系
        五、“985废物”的婚恋观
第二章 危机: “985废物”的身份认同现状
    第一节 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
        一、落差: 理想自我的幻灭
        二、割裂: 青年过渡期自我同一性的断裂
        三、“客我”: 他人眼中的负面评价
    第二节 集体身份认同的危机
    第三节 社会身份认同的危机
第三章 建组: “985废物”小组的创建与运行
    第一节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创建
        一、符号挪用: 虚拟大学的构建
        二、校规: 秩序的维护
        三、门槛: 外部边界的确立
    第二节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运行
        一、信息互助与经验分享
        二、发泄压力与情感交流
        三、自我反思与价值表达
第四章 重塑: “985废物”寻找身份认同的尝试
    第一节 文本创造: 构建自我认同
    第二节 群体互动: 构建集体认同
        一、“边际人”的群体归属感
        二、自我投射下的群体肯定
    第三节 相对优势:构建社会认同
    第四节 对“985废物”身份认同的再思考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设置“合法延缓期”
    第二节 建立多元价值评判体系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课程应对 ——基于SOR理论的实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2.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发挥重要功能与地位
        3.信息科技推动高校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
        4.信息茧房的不利影响及相关研究的缺失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价值
        1.理论贡献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3.传统文化信息茧房
        4.大课程观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分析框架--SOR理论
        1.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的思想起源
        2.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的扩展应用
        3.刺激-机体-反应框架在研究中的对应关系
    (二)选题相关研究的综述
        1.文化课程:高校可以施加的传统文化刺激
        2.文化认同:学生机体内在的传统文化认同
        3.信息茧房:学生的传统文化信息行为反应
    (三)其他相关理论及应用
        1.信息生态系统理论
        2.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四)研究方法及流程设计
        1.研究方法
        2.流程设计
    (五)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数据处理
二、反应(R)与机体(O)的交互:“茧房”对“认同”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状
        1.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现状
        2.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差异
    (二)高校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1.高校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
        2.不同群体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差异
    (三)学生“认同”与“茧房”的交互路径
        1.前期访谈资料分析先验猜想
        2.相关性检验再验关联存在性
        3.理论基础及假设模型的提出
        4.假设模型的检验结果与分析
    (四)小结:“茧房”对“认同”产生的影响
三、刺激(S)的着力点:课程对“茧房”影响“认同”的应对
    (一)刺激(S)的样态:当前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呈现现状
        1.课程信息
        2.课程渠道
    (二)刺激(S)的效用:课程对“茧房”以及“认同”的作用
        1.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的影响
        2.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
    (三)小结:课程应对传统文化信息茧房不利影响的有效着力点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基于相关理论比较对研究结果的梳理
        1.学生文化身份认同间接受困于“茧房”,核心地位有待提升
        2.符号与价值为枢纽直接受困于“茧房”,桥梁基础尚待加固
        3.学生文化信息接触直接受困于“茧房”,信息渠道需待增加
        4.学生整体文化认同显着受困于“茧房”,关键抓手亟待突破
    (二)讨论:基于“破茧”对课程应然走向的探讨
        1.生命体验式学生主体身份“中心化”
        2.素养提升式课程教学观念“整合化”
        3.融贯显隐式课程信息渠道“多元化”
        4.空间赋值式课程信息系统“动态化”
        5.关系嵌入式课程信息对接“精准化”
        6.信息生态式课程破茧路径“系统化”
五、结语
    (一)启示与建议
    (二)创新与反思
        1.研究创新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访谈提纲
后记

(6)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家认同教育理论概述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 认同
        (二) 国家认同
        (三)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四) 国家认同教育与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祖国认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四) 国民身份认同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推动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需要
        (三)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要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调查
        (一) 问卷调查
        (二) 访谈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一) 大学生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对国家的认同总体良好
        (二) 大学生国家认同发展不平衡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认同教育无明确目标和要求
        (二) 国家认同教育形式单一,学生缺乏真实体验
        (三) 教育评价过分侧重对于知识的考察
        (四) 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未形成联动机制,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国家认同教育目标和实施要求
        (一) 明确国家认同教育总目标
        (二) 规范国家认同教育实施要求
    二、改革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实施方式和途径
        (一) 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协调性
        (二)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实践性
        (三) 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突出现代性
    三、构建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评价体系
        (一) 制定结构多元的评价标准
        (二) 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强调跟踪性评价
        (三)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四、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一) 创设大学生国家认同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 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和谐社会环境
        (三) 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三、硕博论文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四)研究重难点
    (五)拟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阐释与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阐释
        1.认同
        2.国家认同
        3.青年国家认同
    (二)相关理论依据
        1.认同、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理论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认同”思想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一)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的新成就与动向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机遇与挑战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根本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年国家认同的主线
    (四)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是青年国家认同的应有之义
四、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一)引导青年实现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是出发点
        1.正确认识政治—法律公民身份
        2.正确认识文化—心理公民身份
    (二)强调青年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支撑点
        1.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青年的民族记忆
        2.中华传统文化满足青年的情感需求
        3.中华传统文化巩固青年的国家意识
    (三)鼓励青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主义是落脚点
        1.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内核
        2.爱国主义是国家认同的一具体表现
        3.国家认同激发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
五、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方向
        1.培养具有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的时代新人
        2.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爱国能力的时代新人
        3.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
    (二)为促进青年对国家认同五要素的认识补充依据
        1.认知、情感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的认识
        2.思想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认识
        3.政治认同: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认识
        4.道路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认识
    (三)为巩固两岸三地青年国家认同感提供参考路径
        1.重视发展壮大两岸三地青年爱国力量
        2.重视搭建有文化认同氛围的互动空间
        3.重视营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互联网环境
    (四)为增强高校青年国家认同教育实效性开拓思路
        1.以“知”识人——推进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建设
        2.以“情”动人——提升国家认同宣讲团亲和力
        3.以“感”引人——活用历史文化体验式教学法
        4.以“行”育人——落实理性爱国实践活动开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育研究 ——基于四川省五所高校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育概述
    一、国家认同意识的基本内涵
        (一)国家认同意识的内涵分析
        (二)国家认同意识的主要内容
    二、国家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国家认同意识
        (二)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四)西方国家的国家认同理念
    三、国家认同意识的主要特征
        (一)历史性特征
        (二)相对稳定性特征
        (三)实践性特征
    四、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手段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时代要求
第二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问卷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样本选择
    二、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现状分析
        (一)主流表现
        (二)现存问题
        (三)不同学生群体的对比分析
    三、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第三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育对策分析
    一、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意识的教育基础
        (一)完善课堂教学
        (二)重视第二课堂
        (三)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二、夯实和发展国家认同意识的民族情感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夯实政治基础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夯实经济基础
        (三)加深民族交流以增强情感连接
    三、建立和加强国家认同意识的文化纽带
        (一)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完善和落实国家认同意识的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国家认同的滋养
        (四)提升个体参与的自主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川省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现状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学生身份认同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身份认同
        2.1.1 身份认同的概念
        2.1.2 身份认同的结构与测量
    2.2 自尊
        2.2.1 自尊的概念
        2.2.2 自尊的结构与测量
    2.3 学习适应性
        2.3.1 学习适应性的概念
        2.3.2 学习适应性的结构与测量
    2.4 学业成就
        2.4.1 学业成就的概念
        2.4.2 学业成就的结构与测量
    2.5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2.5.1 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的关系
        2.5.2 身份认同和自尊的关系
        2.5.3 身份认同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2.5.4 自尊和学业成就的关系
        2.5.5 自尊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2.5.6 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的关系
        2.5.7 自尊的中介作用
        2.5.8 学习适应性的中介作用
        2.5.9 已有研究贡献与不足
    2.6 理论基础
        2.6.1 自我分裂理论
        2.6.2 生态系统理论
        2.6.3 身份动机理论
        2.6.4 社会计量器理论
        2.6.5 认同控制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方法
    3.2 研究工具
        3.2.1 身份认同问卷
        3.2.2 自尊问卷
        3.2.3 学习适应性问卷
        3.2.4 学业成就问卷
    3.3 试测
        3.3.1 身份认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3.2 自尊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3.4.3 共同方法偏差
    3.5 统计方法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总体情况
    4.2 差异分析
        4.2.1 性别
        4.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4.2.3 年级
    4.3 相关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4.4.2 身份认同和自尊的回归分析
        4.4.3 身份认同和学习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4.4.4 自尊和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4.4.5 自尊和学习适应性的回归分析
        4.4.6 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的回归分析
    4.5 中介效应检验
        4.5.1 自尊在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
        4.5.2 学习适应性在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间的中介作用
        4.5.3 自尊和学习适应性在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的情况
        5.1.2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间的直接效应
        5.1.3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
    5.2 结论
        5.2.1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5.2.2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存在群体差异
        5.2.3 身份认同、自尊、学习适应性和学业成就间具有直接影响
        5.2.4 自尊和学习适应性在身份认同和学业成就间起到中介作用
    5.3 建议
        5.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院校家庭支持
        5.3.2 提高自尊自信水平,维持群体积极评价
        5.3.3 增强学习适应能力,建立平衡适应状态
        5.3.4 提前体验角色标准,启动学业成就准备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及其培育[J]. 洪艳荣. 教育探索, 2021(10)
  • [2]我国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 崔雨,李丽君.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1(05)
  • [3]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D]. 章涛.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4]高校青年群体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基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观察[D]. 章璐.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5]高校学生传统文化信息茧房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影响及课程应对 ——基于SOR理论的实证探究[D]. 张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 展琪. 扬州大学, 2021(09)
  • [7]习近平关于青年国家认同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白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育研究 ——基于四川省五所高校的调查分析[D]. 李晗晖.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宁夏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研究[D]. 王慧. 宁夏大学, 2021
  • [10]大学生身份认同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D]. 孙瑾. 兰州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