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

论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

一、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宋浠睿[1](2020)在《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了改变中国屈辱的命运,推翻了中国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带着如何使中华儿女真正吃饱穿暖的现实思考,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对策,并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体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将对民生问题的考察提升到为国家民族担当的高度,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这一思想涉及土地、经济以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素材。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做出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但是只有全面把握民生主义的内涵,深入理解民生主义所凸显的理论局限与内在矛盾,才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更为切实地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本文不仅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同时深入研究其详细的发展脉络,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民生主义,梳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把握其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做了相关概念的阐释,提出了研究途径与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交代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溯源,通过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民生理论及政策实践的回顾与考察系统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任何思想家的理论学说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理论铺垫与现实实践形成的,思想理论溯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铺垫与支持。第三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简要分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根本、核心、基础与实现的途径。第二部分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阶段、发展过渡阶段和飞跃完善阶段。第四章通过历史文献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围绕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和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主要从政策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纵向对比两党都是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民生方面的完善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在民生方面的缺失与不足。第五章是新时代视域下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加以评析。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和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三个方面。旨在对孙中山民生主义进行相对系统、公正的评析。第六章整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也就是当代价值。笔者在此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整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仍然可以从孙中山民生主义中提取许多的启示与价值。

由春桥[2](2020)在《孙中山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影响下,价值观交锋日益激烈,道德滑坡和道德困境愈加突出和明显,在社会的某些领域,一些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挑战的今天,大力加强现代德育建设已经是一项时不我待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加强现代德育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认真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理论家,孙中山提出了许多进步的德育观点和主张,当前整理和分析孙中山的德育思想,并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为辅,以孙中山德育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孙中山文献的研究,同时运用计量分析,用可视化的手段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理清学理脉络,认真分析了孙中山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梳理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来源及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初步归纳和凝练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要旨——“立志学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核心——“启发爱国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精髓——“革新道德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追求——“改造人心说”、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新视角——“团体意识说”。本文总结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局限性,结合当前德育建设的实际,阐明了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立志学说的当代价值,即树立远大志向、求学首在立志、根据国情立志、立志有大作为、立志重在实践;启发爱国说的当代价值,即培养爱国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培育爱国人才、凝聚爱国力量;革新道德说的当代价值,即弘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吸收“平等、博爱、互助”;改造人心说的当代价值,即培养“兴趣”之心、培养“独立”之心、培养“冒险”之心、培养“乐观”和“坚韧”之心、培养“勇气”和“决心”;团体意识说的当代价值,即树立“集体精神”、恪守“行为正大”、遵守“公共规范”。当前,孙中山德育思想还远远没有过时,在当前全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邹永厚[3](2016)在《孙中山道德理想国的构建与困境》文中研究指明孙中山(1866—1925)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一场旨在传统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运动,孙中山穷其一生都致力于探索构造这个新式国家的原理。如何唤起民众,引导民众?在成长与革命实践过程中,孙中山认识到道德教育对于唤起和引导民众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主张。孙中山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革命蓝图的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革命需要,他试图以爱国主义为主轴,以公仆为领导,由国民与公仆协力建设一个道德理想国。孙中山是这一理想国的构建者,也是启蒙者。本文尝试以道德教育思想为纽带将孙中山与启蒙联结起来,勾勒其身上所具有的启蒙者形象,探究其道德理想国的构建及在现实中面临的诸多困境,进而从启蒙叙事层面探求困境产生的原因。第一章勾勒了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由边缘向中心的努力过程。孙中山生活的时代,世界震荡不居,中国亦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这场变动中,传统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面临全新挑战。就道德教育而言,它依附于旧有的儒学体系,服务于政治、经济与文化,在这场变动中亦不能独善其身。清末民初道德教育的转型与变革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展开来的,有着鲜明的时代标签。另一方面,孙中山独特的成长与革命经历为其道德教育思想添加了特殊的个人标签,其地理、文化、教育经历及所处社会阶层规定并局限着道德教育思想的细节,深刻影响着道德理想国的构建过程。孙中山虽出身于边缘集团,却立志为生民请命、改变祖国的贫弱局面,在其经世情怀与治世努力中渗透着浓厚的道德关怀。他毕生向往的是一个教化有序的新世界,并在对新世界国家的憧憬中着手构建一个道德理想国。第二章探究了孙中山道德理想国的体系与构成及其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孙中山奉天下为公为政治理念,这一理念的源头可以远溯至大同理想。作为一种元叙事,大同理想持续规定着国人在变革时代中的叙事模式,世人结合自身需要,搀以时代因素为大同理想注解,新的小叙事丛出。小叙事是对元叙事中叙事目标与主旨的自觉承继,但由于受叙事环境、能力及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叙事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偏离,从而造成对元叙事的反动。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和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类,孙中山也有自己的叙事版本,他在叙事中将大同理想与三民主义相比附,试图通过新的叙事赋予革命行动以合法性。他以道德诉求为主旨,构建了一个道德理想国:理想国中存在国民与公仆两大阶层,他们在道德上处于超脱地位,以爱国为国家美德,祛除私心,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事业。孙中山是此一道德理想国的构建者,也是一位启蒙者,他以实现爱国主义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一种人人尊奉的道德信条为启蒙目标,以国民与公仆为启蒙对象,以道德教育为主要的启蒙策略。孙中山的叙事服务于革命蓝图,既是对天下为公元叙事的自觉,也是一种反动。现实与理想的偏离,预示着道德理想国在现实中必将面临诸多困境。第三章意在阐述孙中山以爱国为国家美德的择取与重构过程。作为理想国的重要支点,国家美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以某种精神或口号的形式为国家所提倡并鼓励全体国人奉行,更在于它起到了维护国家秩序的作用。孙中山试图从“王道”中寻求国家美德的历史合法性,希望以此支撑起理想国的美德体系,他为其道德理想国确定的国家美德是爱国主义。为改变爱国主义与忠君思想、王朝观念掺杂在一起的混沌局面,孙中山对传统爱国主义进行了现代性构建,他以国家观为基础,由家国观发展为国家观;以世界观为支柱,由天下观发展为世界观;以国民观为核心,由臣民观发展为国民观。孙中山希望在爱国主义国家美德的号召下,培养爱国的国民和民族,最终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作为国家美德方案的重要议题,孙中山结合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对“忠”进行了重构。他提出要区分“忠”的好道德与坏道德;剔除了“忠君”思想,剥离了“忠”所浸染的封建专制成分;继承了尽己心力的原有意义,强调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事。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升华了“忠”的现代意蕴,实现了由传统忠君思想向爱国主义的现代转型。第四章分析了孙中山理想国中的两大阶层——国民与公仆——的形象。在孙中山所构建的道德理想国中存在国民与公仆两大阶层,政府要肩负“保民”、“教民”、“养民”的责任,尤其是对国民的“教养”之责。为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残留,孙中山对国民进行了内容与性质上的现代性变革,内容上的变革以爱国主义为主轴,突出公德建设;性质上的变革则在于启蒙性与民主化改造,变革的目标是塑造爱国新民。孙中山将理想国中统治阶层的形象定义为公仆,赋予其先知先觉与服务互助的理想角色。继严复、梁启超之后,孙中山扛起了公仆的大旗,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仆理想获得了些许付诸实践的机会。第五章从民国政治乱象这个侧面剖析孙中山道德理想国在现实层面遭遇到的挫折,进而体认作为启蒙者的孙中山及其构建的道德理想国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孙中山为其道德理想国倾注了毕生精力,却最终没有逃脱困境的宿命。困境的产生,或由于其本人作为倡导者、设计者的理论乃至性格缺陷,或由于其制度设计中存在先天性不足,抑或由于国民与公仆对其倡导与设计的冷漠态度,更多的则是时代条件下的局限与无奈。他设计的理想国本应是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然而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政治领域的改革与革命此起彼伏,东西方各种政治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并付诸实践。从民国建立的那一刻起,整个国家即陷入冲突与变异的恶性循环中,共和逻辑、军阀逻辑与党国逻辑轮番登场,滋生了专制体制的新形态——党国体制。孙中山构建的道德理想国在现实中没有了踪影,最终走向极权的悖论。第六章从孙中山的叙事动机、过程以及目标指向等层面揣摩道德理想国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作为一位启蒙者,孙中山对自己构建的道德理想国怀有无限憧憬,然而现实的挫折却折射出其道德教育理想与主张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孙中山的道德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革命本位主义的功利性选择,正是由于道德教育在其革命蓝图中所处的工具性地位,它往往只是作为革命动力不足时的一种补充。在功利主义思维作祟下,孙中山渴望毕其功于一役,却有意忽视了国人的消化能力,对爱国主义等内容的强调亦由于这种功利性而使其有效性大打折扣。孙中山原本希望在爱国主义国家美德感召下可以摒弃王朝政治下恶劣的官民关系,国民与公仆携手步入理想之境。公仆作为先知先觉者谆谆诱导,国民作为不知不觉者全力服从,两者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但这种以先知先觉者为主导、“训政”式的教育培养方式弥漫着浓厚的精英主义气息,精英主义与普罗大众之间的疏离使其国民与公仆分工协作的构想无法落到实处。同时,在国家主义情愫作用下,在对国民道德教育进行重塑的过程中,重塑的目标指向悄悄发生了偏移,由国民的个性解放转向国家的独立解放。目标指向的偏移造成重塑的困境,基于爱国的单一向度,国民个性解放的主旨受到国家挤压,最终宣告道德理想国的构想破产。结语部分力图从孙中山道德理想国的构建与困境中寻得启示。历史发展到今天,孙中山孜孜以求的目标部分已经实现,部分仍需努力,道德教育迄今仍是迈向现代社会的国人苦心求索的时代主题,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与当年的孙中山仍同处一个时代。就道德教育的传统与现代关系而言,孙中山对“忠”等传统道德所做的现代转型值得借鉴,他跳出体用模式,在正确审视传统道德价值的基础上继承其中的优秀因素;就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而言,需要在距离感与现实感之间维持平衡,避免道德洁癖,同时,对道德教育的工具意义与价值意义应保持清醒认识。

陈尧[4](2014)在《孙中山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发动辛亥革命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了后人的思想空间。与其他思想家不同的是,孙中山的整体思想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以进化论和生元说一以贯之,启蒙了国民视野的同时也奠定了救亡的理论基础。他的进化论与认识论相结合,促进了知行的转型;与道德观念相结合,建立起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社会历史观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民生史观;与文化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的学习态度。他的生元说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肯定了无神论的思想,而且还论证了人类意识的起源,放大了精神的作用。他以哲学思想为根基,建立了庞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目的是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中国突驾式的发展,以稳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孙中山的道德思想、文化思想、宗教思想和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透视进化论和生元说在其整体思想中所发挥积极作用,挖掘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意义,寻找人的精神在建构民国时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进而探究孙中山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而付出的诸多努力。

高逸馨[5](2014)在《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当代启示》文中提出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站在时代前列,顺应世界的潮流,顺应人民的要求,拯救人民于水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爱国志士;他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旗帜,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在他的带领和号召下,革命党人与爱国志士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帝制、保护革命果实,使“平等自由”、“主权在民”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他的民主政治观点对我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这段时间,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逐步形成,思想指导革命实践,实践经验完善其民主思想,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受其自身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影响,使得当时的民主政治建设受到阻碍,但仍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系统地梳理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形成条件,围绕其内涵和特点进行系统地分析、评价,以求得出对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首先,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加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孙中山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一套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却凌驾其之上,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资产阶级属性的民主政治思想理论体系。其次,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自由”、国家“民主”的平等国家。人民通过法律来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力,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和“官老爷”在政治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人民通过立法和监督,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掌控和政府权力的限制。为了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孙中山从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国家管理的主体、客体、体制、范围、过程、手段等方面提出“权能分治”、“人民自治”、“人民公仆”、“五权宪法”、“分权制衡”的建国方略。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具有资本主义属性特征,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具有历史进步性、独创性、法制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最后,通过对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全面的整合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且为国家设计了一幅看似完美的民主政治建设蓝图,但受当时社会特殊复杂的环境和自身阶级的局限影响,而未能完成。但其中关于国家建设的诸多观点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对我国现今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丽,胡槿,杜华[6](2009)在《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提出

刘丽,胡槿,杜华[7](2008)在《200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刘丽,胡槿,杜华[8](2007)在《2006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刘丽,胡槿,杜华[9](2006)在《2005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提出

刘丽,仇力[10](2006)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论文目录(二)》文中指出

二、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民生主义的概念
        1.5.2 民生主义中的经济范畴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2.1 民生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持续加剧
        2.1.2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2.2 民生主义的本体文化根源
        2.2.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民本思想
        2.2.2 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民生理念
    2.3 民生主义中的西方参系
        2.3.1 西方经济思潮与政策实践
        2.3.2 西方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
    2.4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主义的现实启示
        2.4.1 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思考
        2.4.2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策实践
第三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发展历程
    3.1 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
        3.1.1 “平均地权”是根本
        3.1.2 “节制资本”是核心
        3.1.3 “振兴实业”是途径
        3.1.4 “发展教育”是基础
    3.2 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
        3.2.1 民生主义的萌芽
        3.2.2 “平均地权”的提出
        3.2.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设想
    3.3 民生主义的发展过渡
        3.3.1 民生主义的宣传
        3.3.2 《实业计划》的完成
        3.3.3 教育思想的完善
    3.4 民生主义的飞跃完善
        3.4.1 “节制资本”的明确
        3.4.2 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3.4.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完善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超越与背离
    4.1 中国共产党对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
        4.1.1 民生主题的坚持
        4.1.2 政策措施的借鉴
        4.1.3 理论层面的超越
        4.1.4 政策措施的超越
    4.2 中国国民党对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
        4.2.1 民生主题的继承
        4.2.2 政策措施的发展
        4.2.3 民生哲学的发展
        4.2.4 政策措施的背离
第五章 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评析
    5.1 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
        5.1.1 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问题
        5.1.2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
        5.1.3 对马克思及其社会理想的认识问题
    5.2 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
        5.2.1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5.2.2 倡导社会主义思想
        5.2.3 饱含人文主义精神
    5.3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
        5.3.1 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5.3.2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
        5.3.3 民生主义的局限性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
    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
        6.1.1 把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着力点
        6.1.2 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
        6.1.3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
    6.2 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
        6.2.1 持续发展生产力
        6.2.2 加强基础设施与实业建设
        6.2.3 缩小收入差距
    6.3 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
        6.3.1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6.3.2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6.3.3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4 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
        6.4.1 平衡教育资源
        6.4.2 促进教育公平
        6.4.3 发展素质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孙中山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 孙中山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内外双重的经济压迫
        2.1.2 腐朽黑暗的政治统治
        2.1.3 中西交汇的思想文化
    2.2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来源
        2.2.1 孙中山家风及家庭教育
        2.2.2 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
        2.2.3 西方近代思想道德文化
        2.2.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3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3.1 探索阶段(1866-1894)
        2.3.2 确立阶段(1894-1912)
        2.3.3 成熟阶段(1912-1925)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要旨——“立志学说”
        3.1.1 立志就是要有“政治之理想”
        3.1.2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3.1.3 “立志,要合乎中国国情”
        3.1.4 “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3.1.5 “立志务求实行”
    3.2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核心——“启发爱国”
        3.2.1 爱国就是“谋四万万人之幸福”
        3.2.2 “国是一个大家庭”
        3.2.3 “国民须人人有爱国心”
        3.2.4 爱国是“做人最大的事情”
        3.2.5 “唤醒国人的爱国精神”
    3.3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精髓——“革新道德”
        3.3.1 “恢复固有的道德”
        3.3.2 “提倡新道德”
    3.4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追求——“改造人心”
        3.4.1 塑造“不可辱的人格”
        3.4.2 用“诚心”去“感化”人
        3.4.3 救国要有“勇气”和“决心”
        3.4.4 担负“振兴中华的责任心”
        3.4.5 “就自己喜欢的事彻底做去”
    3.5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新视角——“团体意识”
        3.5.1 “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才是真自由”
        3.5.2 做人要“行为正大”
        3.5.3 每个团体都要建立“公共规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特征、影响及其局限性
    4.1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1.1 民族性
        4.1.2 时代性
        4.1.3 兼容性
        4.1.4 实践性
        4.1.5 创新性
    4.2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4.2.1 在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4.2.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4.2.3 对后来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影响
    4.3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4.3.1 对社会主义理想认识不清
        4.3.2 过于强调“心力”的作用
        4.3.3 将“个体自由”与“团体自由”对立起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孙中山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立志学说的当代价值
        5.1.1 树立远大志向
        5.1.2 求学首在立志
        5.1.3 根据国情立志
        5.1.4 立志有大作为
        5.1.5 立志重在实践
    5.2 启发爱国说的当代价值
        5.2.1 培育爱国精神
        5.2.2 弘扬家国情怀
        5.2.3 培养爱国人才
        5.2.4 凝聚爱国力量
    5.3 革新道德说的当代价值
        5.3.3 弘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5.3.4 吸收“平等、博爱、互助”
    5.4 改造人心说的当代价值
        5.4.1 培养“兴趣”之心
        5.4.2 培养“独立”之心
        5.4.3 培养“冒险”之心
        5.4.4 培养“乐观”和“坚韧”之心
        5.4.5 培养“勇气”和“决心”
    5.5 团体意识说的当代价值
        5.5.1 树立“集体精神”
        5.5.2 恪守“行为正大”
        5.5.3 遵守“公共规范”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孙中山先生生平

(3)孙中山道德理想国的构建与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孙中山研究的四个阶段
        (二) 孙中山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孙中山及其时代
    一、晚清儒学转型的时代命题
        (一) 时代背景:中西文明碰撞
        (二) 转型阻碍:儒学政治化的窠臼
        (三) 历史反思:跳出体用模式
    二、来自边缘集团
        (一) 地理边缘:向阳的广东
        (二) 文化边缘:岭南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三) 教育边缘:西化知识分子
        (四) 社会边缘:贫困与叛逆的结合
    三、由边缘向中心的努力
        (一) 经世情怀:以领导群伦自命
        (二) 治世努力:由改革到革命的转向
        (三) 道德关怀:教化有序的新世界
第二章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一、天下为公——作为一种元叙事
        (一) 洪秀全:天国幻境
        (二) 康有为:大同迷梦
        (三) 叙事中的自觉与反动
    二、孙中山的道德理想国
        (一) 三民主义与大同理想的比附
        (二)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三、作为启蒙者的孙中山
        (一) 道德教育:孙中山的关注点
        (二) 现实需求:传统道德教育的失衡
        (三) 启蒙愿景:天下为公
第三章 道德理想国的国家美德
    一、王道:国家美德的理由
    二、爱国主义
        (一) 动力因素:爱国热忱、国家危局与爱国意识
        (二) 主体框架:国家观、世界观与国民观
        (三) 多重目标:爱国国民、爱国民族与振兴中华
    三、从忠君到爱国
        (一) 区分:“忠”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二) 重构:剔除与还原
        (三) 升华:从忠君到爱国
第四章 道德理想国的主体
    一、国民
        (一) 以变革为主旨
        (二) 以新民为目标
        (三) 作为主人的国民
    二、公仆
        (一) 概念的引入与偏差
        (二) 公仆情结的发酵
        (三) 公仆情结的实践
第五章 道德理想国的现实与悖论
    一、现实:民国政治乱象
        (一) 改旗易帜中的共和逻辑
        (二) 分裂割据中的军阀逻辑
        (三) 国运沉浮中的党国逻辑
    二、悖论:道德理想中的专制与极权
        (一) 遗产:道德感与秩序感中的专制基因
        (二) 极权:道德理想国的现实走向
第六章 道德理想国的困境
    一、功利:基于革命本位主义
        (一) 革命本位:由边缘到中心
        (二) 工具意义:以人格促国格
    二、疏离:先知先觉与普罗大众
        (一) 过程的疏离感:精英主义构想的制度风险
        (二) 手段的强制性:训政策略对国民的忽视
    三、偏移:国家主义语境下的目标指向
        (一) 国家主义情愫下的目标偏移
        (二) 大写的国家与小写的个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孙中山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当前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大陆研究现状
        (二)台湾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日本对孙中山的研究
        (二)苏联对孙中山的研究
        (三)美国对孙中山的研究
        (四)欧洲其他国家对孙中山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其路径
第一章 进化论与生元说
    第一节 世界进化论
        一、世界本原说
        二、世界进化说
    第二节 生元说
        一、生元说的具体内容
        二、生元说的哲学意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第一节 心物二元论
        一、物质和精神的内涵剖析
        二、体用关系思辨
        三、心力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哲学含义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共同建设
        (二)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待
        (四)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心理建设的社会作用
        一、保证革命成功
        二、启蒙国民心智
        三、保证国家建立
        四、保障社会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行观的转型
    第一节 知行三大阶段的演进及其结果
        一、不知而行
        二、行而后知
        三、知而后行
    第二节 知行的转型
        一、知的突破与发展
        二、行的突破与开拓
    第三节 知行观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一、积极意义
        二、消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德的回归与重建
    第一节 对传统道德的继承
        一、对传统道德影响的分析
        二、对传统道德内涵的改造
        (一)对忠孝的改造
        (二)对仁爱的补充
        (三)对信义的坚守
        (四)对和平的重拾
    第二节 对道德作用的新论
        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拯救国家命运
        二、恢复人格国格意识,实现救国救民
        三、发挥道德凝聚力量,提升民族地位
        四、模糊道德阶级属性,服务革命政治
    第三节 对道德建设的规划
        一、对社会全员提出的道德要求
        (一)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点构筑新道德
        (二)保持国家伦理的公正性
        二、对革命党员提出的道德要求
        (一)党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二)服务众人的内在的超越性
        (三)革命党应遵守的其他行政伦理
        三、对革命军人提出的道德要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民生为重心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进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对进化方式的多种划分
        二、人类进化所遵循的法则
        三、进化的飞跃性结果
    第二节 民生是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动力”
        一、民生构成了社会前进的“原动力”
        二、民生依靠社会群力发挥作用
        三、由民生引发的阶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维度的宗教分析
    第一节 对耶、佛、回三教的态度及认识
        一、对基督教的皈依与精神的吸收
        (一)基督徒身份的确定及其政治利用
        (二)对基督教精神的深层次挖掘
        二、对佛教的分析
        三、对回教的期望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宗教对革命的宣传作用
        二、宗教可以补充政治的不足之处
        三、宗教平等体现政治平等
    第三节 宗教与科学
        一、科学优于宗教
        二、利用科学驳斥中国传统的鬼神观
        三、科学素养之下的无神论情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危机时代的文化反省与重建
    第一节 对传统文化的追问及立场
        一、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二、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归复
        (一)对传统文化的离异
        (二)离异与归复的交融
        (三)对传统文化的归复
    第二节 对西方文化的借鉴
        一、突破文化自卑,学习西方文化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认同
    第三节 融合中西、整合创新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援西入中,构建政治纲领
        二、中西兼容,倡行建国方略
        三、引进马列,完善政治秩序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革命思想的内容及其演变
    第一节 双重意向形成的革命观
        一、古典含义与近代含义的共融
        二、对社会变革的体认的“革命学”
    第二节 革命的实现与未来建设
        一、革命的三种形式
        二、革命与建设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复兴中国梦的政治理想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演进逻辑
        一、理论渊源
        二、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迈进
        (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价值
        (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意义
        三、民族主义的要义
        四、民权主义的精髓
        五、民生主义的主旨
        六、三大主义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大亚洲主义的立场及引导方向
        一、产生背景
        二、论调分析
        (一)主张中日联合,行王道、反霸道
        (二)抵御欧洲列强,行王道、反霸道
        三、历史影响
        四、发展方向
    第三节 抨击谬误的黄祸论
        一、黄祸论的形成缘由及其本质
        二、对黄祸论作出的回应
    第四节 社会主义思想的探索与设想
        一、对多种理论的探索与选取
        (一)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吸收
        (二)对威廉反动社会学说的汲取
        (三)对人道主义的摄取
        (四)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摄取
        二、与民生主义的相通的社会主义
    第五节 大同社会理想的还原与建构计划
        一、大同的理想情结
        二、通往大同的途径
        三、大同的现代启示
    第六节 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力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三、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本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发动辛亥革命促成文明转型
    第二节 将中国近代哲学推向巅峰
        一、将自然科学创造性地转化为自然观
        二、结合革命实践开拓性地完善认识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问题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国际条件
    (二)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国内条件
    (三)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个人条件
二、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一)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内涵
    (二)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特征
三、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评价
    (一)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积极方面
    (二)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四、 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自由平等”思想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二) “主权在民”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
    (三) “五权宪法”思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四) 政党政治的观点对推进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宋浠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2]孙中山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由春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3]孙中山道德理想国的构建与困境[D]. 邹永厚. 山东大学, 2016(09)
  • [4]孙中山思想研究[D]. 陈尧.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5]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当代启示[D]. 高逸馨.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3)
  • [6]2008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9(05)
  • [7]2007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8(05)
  • [8]2006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7(05)
  • [9]2005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6(05)
  •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论文目录(二)[A]. 刘丽,仇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论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