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一、论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田月娜[1](2019)在《重庆民间投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78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自由化程度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深化和发展,民间投资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发展规模在我国经济成分中的比例不断壮大,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特别在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较少,民间投资逐渐成为地方的主要投资主体,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及促进地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央政府对民间投资的日益重视,重庆民间投资规模快速增加,逐渐成为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是重庆民间投资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整体效率水平低、投资效率亟待提高的问题。重庆在产业布局、人才、交通、资源、投资及商贸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先天优势,且近年来“一带一路”及重庆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使重庆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重庆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重庆民间投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对带动西部地区投资活力,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重庆是西部重镇同时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城市及“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承担着带动西部开放发展及“一带一路”推进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的“经济辐射效应”及自贸区产生的“磁吸效应”也带动西部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推进,重庆民间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由重庆统计信息网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民营经济对重庆经济实现增加值占比超过一半,占全市经济的50.8%,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8%,由此可见重庆民间投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以重庆为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及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对重庆民间投资的效率与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通过三阶段DEA模型测度近5年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民间投资效率,通过与全国各省市效率对比,计算重庆民间投资效率的排名;然后通过重庆民间投资与国有投资两者效率对比,分析不同投资主体的效率,并发现民间投资的问题。然后,对重庆民间投资按主体不同进行分类,再来研究重庆民间投资的效率;最后,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重庆民间投资的动态效率进行研究,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对重庆民间投资的动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三阶段DEA的静态分析来看,重庆民间投资效率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相对靠后,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在对重庆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效率对比分析时发现,第一阶段规模效率分析时,国有投资规模效率大于民间投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分析时,民间投资纯技术效率大于国有投资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分析时,国有投资综合效率大于民间投资综合效率。重庆民间投资效率低下是由重庆民间投资的规模效率低下引起的。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第三阶段重庆民间投资的规模效率上升,国有投资的规模效率下降,民间投资的效率均值高于国有投资效率,说明民间投资效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但重庆民间投资效率仍是由于规模效率低下造成的。对重庆民间投资分主体分别作为投入变量进行效率测算时发现,环境变量对纯民间投资主体冗余量的影响系数要大于混合经济民间投资主体冗余量的系数,且外部影响因素对投入冗余量的影响系数较大,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第三阶段重庆民间投资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最后,进行DEA-Malmquist动态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民间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受外部环境影响也较大,主要是由于民间投资逐利性的特点,使民间投资效率变化较为敏感,政策环境好的时候民间投资效率上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主要从准入领域、财税政策、市场开放、融资渠道及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给出了提高重庆民间投资效率的建议。以往关于民间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投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上,近几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对民间投资效率进行测算,但大多数集中在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或者运用简单的计量方法,仅有少数学者将DEA数据包络分析法运用到民间投资效率的测算中,利用三阶段DEA法测量的少之又少。同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大多数也是针对民间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上,对民间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为了提高民间投资的效率,本文对民间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这对推进我国民间投资的管理与技术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宋红团[2](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高慧[3](2013)在《新疆农二师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处的地理位置为祖国的边陲重要防线之处,决定了它特殊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而且至今为止仍旧肩负着此重要任务,因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强大对边疆的社会稳定以至于对于祖国的统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稳定要靠经济发展,依照目前兵团的实际情况来看,要使兵团经济发展就要大力实施兵团城镇化,减少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从而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而城镇化过程中,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二十九团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就是从这些方面为切入点,这样能更好地发现兵团城镇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促进二十九团团城镇化。本文选择了农二师二十九团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兵团城镇化的因素,首先在对二十九团的概况和历史沿革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二十九团的城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城镇化的基础进行了评价,以便发现其中的问题;其次,从对影响兵团城镇化的经济、农业、自然、体制以及对二十九团职工主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阐述影响兵团小城城镇化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对策。

郑明子[4](2013)在《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民营经济经历了产生、发展、到逐步壮大的过程。如今,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力量。民营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民营经济长远的发展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基石,这也是对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延边州的民营经济在整个向前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延边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其他经济形式一样,延边州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问题,使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抓住当前的机遇,以更加蓬勃的姿态让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关系到延边地区经济是否平稳、持续、均衡发展的关键。因此,应注重和加强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论题的探讨。本文即围绕延边州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论题加以论述。全文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和本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别探讨了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并归纳解读了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部分论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营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梳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入手,归纳其发展经验,指出当前存在的企业发展环境不够良好等诸多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提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第五部分是结语,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出展望。

胡灿伟[5](2011)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最基本单元,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承载区域,是“国本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大多数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县域经济关系到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是“民生经济”的关键;县域又是我国国土的主要分布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地段,“三P”(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是“生态经济”的关键;县域是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的聚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矛盾的消解和社会的稳定。开展县域经济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我国中部地区县域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极为滞后,开展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中部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全国的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模式选择和优化路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后,从中部崛起背景战略上把握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从历史演化、现状特征和数量评价三个方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总结,从理论上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组团发展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县域组团发展模式的前提、规律和内涵,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格局。此后,围绕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四个主要机制,从空间优化、产业集聚、政府协作和要素推动四个方面,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优化路径。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梳理。总结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侧重对国外的农村地域(或曾经的农村地域)及其所依附的中小城市地域经济经验梳理,比较了在农业和农村发展形成典型过程和经验的美国、法国、日本三国作为借鉴对象进行分析,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分析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可能借鉴的经验。(2)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从“中部崛起”角度,建立了一个区域分工的框架,在分析中部崛起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评估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影响,揭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3)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与现状特征分析。通过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分布基本情况分析基础上,从演化角度分析对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并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问题。(4)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数量评价。运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建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各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总体评价,然后以GEOdata软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进行空间经济评价,对湖北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发展进行耦合评价。(5)“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在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总结和发展反思基础上,提出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分析了中原县域组团发展实践经验,并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特征,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路径。(6)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从回顾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点-轴”开发模式出发,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点-轴”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利于首位度模型、断裂点模型、城市辐射能力评价模型等分析了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困境,提出基于组团发展的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路径。(7)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聚优化分析。在对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困境,并指出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导向、布局和策略。(8)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增长要素分析。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整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参考有关省市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反映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增长模型;探讨影响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9)“中部崛起”视角下湖北省县域政府协作机制分析。在湖北省“市管县”向“省管县”行政体制变化的分析下,理清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政府之间的博弈状态,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加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政府协作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选题的前沿性。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伴随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由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调整而凸现出来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国内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东部地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创造出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但在广泛借鉴东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中部地区还没有培育出特色县域经济模式,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实现跨越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中部地区同东部地区面临的历史环境、政策条件、资源禀赋和区域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别,东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中部地区。因此,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区域分工定位、经济发展历史与资源环境禀赋限制条件下,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从当前研究现状看,还很少有研究从理论高度系统回答这一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阐释与回答,从而具有一定的前沿性。(2)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论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湖北省为例,在中部地区现有的区域分工定位分析、县域经济现状特征分析和资源禀赋条件分析的背景下,在理论上找到一条适合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并从政策层面提出实现这一道路的优化路径。论文在理论上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并从整体上回答了宏观背景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与优化问题。结论包括:①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系统演化过程是一个从无序的区域发展到有序的经济发展要素协同过程,必须走“特色起飞-综合序化-创新集聚”路径。②中部崛起战略凸显湖北省县域区位优势,明确产业定位重点,提高县域通达程度,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序化发展奠定基础。③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大城市依附性特征、小城镇集聚特征、行政区域型、独立化发展特征、资源约束特征,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协作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组团发展加速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序化。④湖北省县域点轴空间特征不适应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和区域序化发展,需要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实现网状开发。⑤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未能支持产业集聚,需要优化产业的集群定位,实现集聚开发。⑥县域增长要素缺乏不能支持县域加速发展,必须充实县域的要素实力,实现跨越开发。⑦县域行政体制阻隔不能支持县域协作发展,必须革新县域的协作能力,实现协作开发。(3)在实证上有所创新。论文综合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数量分析手段,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给予实证支持,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分为三个梯度。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手段,发现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呈现“圈层结构”和“东高西低”特征、“双核结构”和“点-轴”发展特征、“金字塔”结构和“离散”发展特征、“集聚结构”和“聚合”发展特征。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湖北省县域与市域经济分为四个耦合层次。③从首位度分析看,湖北省城市规模分布属于首位分布类型。从极点城市评价看,湖北极点城市可以分为三类,综合实力均较弱。④从断裂点理论看,武汉的强弱辐射圈均较大,但不能涵盖鄂东北部分县域,内部展现序化特征;宜昌-荆州-荆门县域经济区,三个极点城市辐射半径相连,但强辐射半径仍然较小;襄阳-十堰-随州县域经济区,呈现出线性开发特征,极点城市之间辐射分散;鄂西南县域经济区,区内的点辐射处于无序分散布局状态,经济开发难度较大。⑤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发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显着正向影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为负。⑥从县域间博弈结论看,县域政府机会主义行为使县域经济集群发展陷入囚徒困境、县域经济协作产业领域为互补性产业、政府考核机制的改变可以使得县域间的合作更为可能、合作利益优化分配有利于县域间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也是县域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措施。(4)在政策上有所创新。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政策措施:①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特征,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格局为武汉“城市圈”单极县域经济组团、“宜昌东部-荆州-荆门”三核县域经济组团、“襄阳-十堰”双核县域经济组团、鄂西南县域经济组团以及“长江县域经济连接带”与“汉十县域经济连接带”。②县域组团发展空间优化路径选择包括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提升江汉平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宜昌市和襄阳市城市增长极点,以“点-轴”模式提升鄂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两轴四线”,提升县域间集聚发展能力;以多种政策加快对鄂西县域综合开发力度等。③根据湖北省的资源优势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分工要求,可以依据县域组团发展形式形成食品工业县域产业集群、高科技县域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县域产业集群、“化工-冶金”县域产业集群、汽车配件县域产业集群、轻纺产业集群文化旅游、县域产业集群。④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投资额度和金融扶持水平,提高县域的城镇化水平。⑤必须从“利益分配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监管监督机制和政府考核机制”等方面构建县域政府协作机制。虽然论文从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政策优化三个层面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其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还有较多工作亟待下一步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边界和内涵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尤其是可以用数理模型进行阐释;不同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影响因子有什么不同;区域分工与县域组团存在哪些区别;县域经济组团发展中,交通设施和产业集聚等存在什么关联;县域组团内部产业如何分工”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阐述。实证研究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用空间计量手段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特征,尤其是可以用市域综合实力代替交通和人口因子分析市域经济的辐射半径:在产业集聚中,还可以用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实证分析县域组团内部的产业集群”等。政策研究方面:可以进一步细化研究针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区域规划策略和差别化政策,并通过在典型县域的调查基础上,模拟政策实施效果。

马宁[6](2010)在《甘肃省民间投资的制度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相比公共投资而言,民间投资具有机制活、效率高、潜力大、可持续性强、有利于创业创新、就业效应强的特点,是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与地方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配套政策的实施,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良好,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投资与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制度是经济绩效的核心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民间投资的进与退和政府宏观政策息息相关,创新制度,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有效实施,甘肃经济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甘肃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来带动,民间投资的发展相对滞后。通过与民间投资发达的东部省份对比研究发现,制度因素的差异正是导致民间投资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入分析影响本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的制度约束,对推动甘肃民间投资增长乃至整个甘肃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促进甘肃省民间投资发展为主线,以制度因素为切入点,从民间投资发展的规模、结构入手,运用制度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了制约甘肃民间投资发展的诸多制度因素。并通过分析,认为民间投资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受到体制、机制、思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结合甘肃实际,提出促进甘肃民间投资,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理论、实证及对策研究三个部分。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回顾和评价;甘肃民间投资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制度、投资与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研究。实证研究以甘肃省经济总量和民间投资总量为对象,采用主成分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在不同制度因素作用下的甘肃经济总量与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发展状况。得出从当前的整体制度环境来看民间投资发展受到制约的结论。对策研究是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甘肃实际出发,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实施公平的行业准入机制、改革金融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企业家精神等促进甘肃民间投资,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黎晓春[7](2010)在《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系统性及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正处于进一步优化过程当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该制度系统及其变迁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其运行规律,促进其发展。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国有企业制度本身是一种系统,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构成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的要素,主要包括:纵向——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横向——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等形成的各种影响。本文同时分析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阐明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等问题。本文认为,既然是一种系统,其变迁就不能看成是某一要素的孤立变动。文章从系统科学视角出发分析了该系统的变迁历程,从中发现,变迁过程中系统各要素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化解,正是在这种动态关联当中,该系统不断被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系统变迁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探讨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原则、措施。

刘璟[8](2009)在《加速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提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可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非常明确地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明确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一致,东西部发展差距继续拉大。如何结合本省实际,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民营经济的总量扩张作为加速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途径,探求适合本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缩小差距,实现贵州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把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比较视阈中洞察本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条件优势与不足,突出体现在贵州独特的资源、劳动力、市场前景、国家宏观政策等后发优势的条件以及贵州发展面临的历史积淀、思想观念、信息、技术、人才等限制性因素并存。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与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提出了加速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总体来看,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贵州省情,通过聚集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有机结合分析,探讨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以及民营经济在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县域和谐发展中社会功能和职责,以期为加速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和实践性的相关依据或参考。

张赵晋[9](2009)在《陕西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集群作为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表现出来的强劲竞争优势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产业集群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力度还很不够,尤其是对于特定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尚不多见。本文首先考察了国内外经典经济学理论关于产业集群的不同观点,并系统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各种因素和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陕西产业集群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建立量化模型对陕西地区的产业集群进行了量化识别。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在陕西地区的38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能源矿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制造业具备了较为可观的集群规模。在综合几方面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依据现实,针对不同产业选择适宜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时,针对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了促进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建议。笔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研究为目的。针对陕西集群的具体问题,以客观的分析为基础,力求科学地进行集群构建与模式选择。为加快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王宏顺[10](2008)在《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很多发达国家实施了产业集群战略。大量产业集群主宰着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带动了世界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发端了产业集聚现象,随之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和迅猛。针对产业集群现象,国内外学术界从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不同视角展开了分析和研究,近十几年来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理念开始进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中,财政支持政策也成为政府产业集群政策的重要议题。但对于财政支持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财政应如何准确定位职能以及财政政策如何促进产业集群科学发展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与难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发展规律以及财政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的规律,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文从产业集群和财政学的一般原理出发,以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财政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为主线,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区域科学、社会学、战略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理论、模型及其案例研究;收集了我国53个产业集群5年的历史数据,并使用EVIEWS统计软件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研究了财政支持在我国产业集群不同发展时期的作用与职能;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因及存在问题,进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提出了可行性政策建议。最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产业、区域和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和保障我国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战略的重要决策。2.产业集群战略是增强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幅员辽阔的我国,产业集群是均衡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3、产业集群政策的功能在于克服市场失灵、政府(政策)失灵和系统失灵,优化集群动力机制,改善集群发展环境。4、财政支持政策在产业集群政策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强有力的调控和引导职能。5、技术创新是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财政支持政策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具有较大影响,技术创新补贴和政府税收优惠虽然都将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但其作用效果不尽相同。6、指出了我国产业集群政策的设计原则、政策工具和我国政府应该采用的促进集群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阐明了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的作用和应采取的措施。

二、论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民间投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论文的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民间投资概念界定
        2.1.1 民间投资概念界定
        2.1.2 民间投资效率
        2.1.3 全要素生产率
    2.2 效率理论基础
        2.2.1 投资效率理论
        2.2.2 效率的测量方法
第3章 重庆民间投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重庆民间投资规模
        3.1.1 重庆民间投资占比及总量
        3.1.2 重庆民间投资增长态势
    3.2 重庆民间投资投资主体结构
    3.3 重庆民间投资的产业及行业
        3.3.1 重庆民间投资产业投向
        3.3.2 重庆民间投资行业领域
    3.4 重庆民间投资环境分析
        3.4.1 重庆民间投资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3.4.2 重庆民间投资的金融市场环境分析
        3.4.3 重庆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环境分析
        3.4.4 重庆民间投资的产业环境
        3.4.5 重庆民间投资的投资领域
        3.4.6 重庆民间投资的其他环境
第4章 重庆民间投资静态效率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与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4.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4.1.2 第二阶段:建立随机前沿模型
        4.1.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投入产出变量的DEA效率分析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数据来源
    4.3 重庆民间投资效率与其他省市份民间投资效率对比
        4.3.1 第一阶段DEA
        4.3.2 第二阶段———SFA回归
        4.3.3 第三阶段DEA效率值比较
    4.4 重庆民间投资效率与国有投资效率的对比分析
        4.4.1 第一阶段DEA
        4.4.2 第二阶段———SFA回归
        4.4.3 第三阶段DEA效率值比较
    4.5 重庆民间投资分主体投资效率研究
        4.5.1 第一阶段DEA
        4.5.2 第二阶段———SFA回归
        4.5.3 第三阶段DEA效率值比较
第5章 重庆市民间投资动态效率实证研究
    5.1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重庆民间投资效率分析
        5.1.1 DEA-malmquist模型
        5.1.2 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5.1.3 重庆市民间投资的动态效率分析
    5.2 重庆市民间投资动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1 重庆市民间投资动态效率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5.2.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重庆民间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5.2.3 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提升重庆市民间投资效率的对策
    6.1 放开民间资本投资准入领域
    6.2 优化重庆民间投资的产业结构
    6.3 积拓宽重庆民间投资融资渠道
    6.4 加大重庆民间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
    6.5 扩大开放重塑重庆民间投资格局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3.1.1 国际局势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3.1.4 工业布局调整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8.1 历史沿革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8.2 公司基本状况
        8.2.1 总体人员状况
        8.2.2 产品基本情况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8.3.2 地区发展责任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疆农二师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2.1 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2.1.1 城镇
        2.1.2 小城镇
        2.1.3 城镇化
    2.2 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社会分工理论与城镇化
        2.2.2 人口流动理论与城镇化
        2.2.3 经济增长极理论与城镇化
        2.2.4 区位理论与城镇化
第3章 二十九团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3.1 二十九团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历史沿革
    3.2 二十九团城镇化现状分析
        3.2.1 二十九团城镇化水平分析
        3.2.2 二十九团城镇化的人口结构分析
        3.2.3 二十九团城镇化道路
    3.3 二十九团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评价
        3.3.2 经济发展基础
        3.3.3 基础设施状况
        3.3.4 社会发展基础
第4章 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经济因素对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影响
        4.1.1 经济增长对二十九团城镇化的作用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城镇化
    4.2 职工主体特征因素对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影响
        4.2.1 文化素质情况
        4.2.2 经济收入情况
        4.2.3 进入城镇的意愿
    4.3 农业生产因素对二十九团城镇化影响
        4.3.1 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4.3.2 农业向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城镇化
        4.3.3 农业生产发展促进人口城镇化增长
    4.4 政府政策及兵团体制对城镇化的影响
        4.4.1 政府政策对城镇化的影响
        4.4.2 兵团特殊体制对城镇化的影响
    4.5 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
第5章 加快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5.1 促进工业化发展,增强经济实力
    5.2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5.3 培育兵团新型职工
    5.4 正确处理兵团的“三大关系”
    5.5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动向及本论题的新意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1 民营经济的含义及政策
    2.2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 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第三章 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3.1 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3.2 延边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延边州民营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4.2 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论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县域经济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选题的前沿性
        1.6.2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1.6.3 在实证上有所创新
        1.6.4 在政策上有所创新
        1.6.5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2.1 引言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及其对县域经济的启示
        2.2.1 关于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经典理论
        2.2.2 关于区位布局传统理论
        2.2.3 关于空间经济组织的理论
        2.2.4 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
        2.2.5 县域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评述
    2.3 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2.3.1 美国的县域发展
        2.3.2 法国的县域发展
        2.3.3 日本的县域发展
    2.4 国内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2.4.1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解析:基于系统论的分类
        2.4.2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解析
    2.5 启示与借鉴
        2.5.1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的借鉴
        2.5.2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第3章 “中部崛起”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
    3.1 引言
    3.2 “中部崛起”的历史背景
        3.2.1 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3.2.2 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3.2.3 中部地区发展的困境:"中部塌陷"
        3.2.4 中部地区的发展趋势:"边缘化"
    3.3 “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背景
        3.3.1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的背景
        3.3.2 “中部崛起”战略的区域定位
        3.3.3 “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策略:“点-轴”开发模式
    3.4 “中部崛起”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4.1 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
        3.4.2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形成重要支撑
    3.5 小结
第4章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历史演化与现状特征
    4.1 引言
    4.2 湖北省县域分布的基本情况
        4.2.1 湖北县域地理分区
        4.2.2 湖北县域人口分区
        4.2.3 湖北县域自然资源分区
        4.2.4 湖北县域生态资源分区
    4.3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化:1978-2008
        4.3.1 第一个时期:县域经济起步阶段(1978-1981年)
        4.3.2 第二个时期:县域经济快速改革阶段(1982-1992年)
        4.3.3 第三个时期:县域经济快速成长期(1982-1992年)
        4.3.4 第四个时期: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
    4.4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4.4.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1999-2008
        4.4.2 当前湖北县域经济总体分析:2009
        4.4.3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分县分析
        4.4.4 湖北省县域经济的比较分析
    4.5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4.5.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5.2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4.6 结论
第5章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评价
    5.1 引言
    5.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
        5.2.1 评价指标选择
        5.2.2 分析方法
        5.2.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数量评价
        5.2.4 县域梯度划分及结果分析
    5.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空间分布评价
        5.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5.4.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5.4.2 研究方法
        5.4.3 湖北省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耦合
        5.4.4 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耦合关联的空间差异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
    6.1 引言
    6.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反思
        6.2.1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6.2.2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6.2.3 破解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困境的选择:组团发展模式
    6.3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
        6.3.1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前提
        6.3.2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规律
        6.3.3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分工-合作”类型分析
    6.4 案例:中原县域组团
        6.4.1 中原县域经济组团
        6.4.2 中原县域组团发展模式
        6.4.3 中原县域组团发展成效
    6.5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模式分析
        6.5.1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格局
        6.5.2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策略
        6.5.3 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支撑体系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7.1 引言
    7.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点-轴”演化
        7.2.1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点-轴”演化
        7.2.2 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问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
    7.3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点-轴”布局特征分析
        7.3.1 湖北省“点-轴”发展现状
        7.3.2 湖北省“点-轴”发展特征
        7.3.3 湖北省“点-轴”发展问题
    7.4 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湖北省“点-轴”空间布局评价
        7.4.1 基于城市首位度的经济空间分析
        7.4.2 湖北省极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7.4.3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
    7.5 基于县域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选择
    7.6 小结
第8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分析
    8.1 引言
    8.2 湖北省县域产业评价
        8.2.1 湖北县域产业结构评价
        8.2.2 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影响分析
    8.3 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困境
        8.3.1 湖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8.3.2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8.3.3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8.3.4 湖北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
    8.4 “组团发展”下湖北县域产业集群的优化
    8.5 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8.6 小结
第9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9.1 引言
    9.2 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9.2.1 投资与经济增长
        9.2.2 贸易与经济增长
        9.2.3 制度与经济增长
        9.2.4 文化与经济增长
    9.3 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理论命题
        9.3.1 制度变迁因素
        9.3.2 资本因素
        9.3.3 产业结构因素
        9.3.4 自然与区位因素
        9.3.5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三个理论命题
    9.4 湖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9.4.1 模型
        9.4.2 数据的来源
        9.4.3 变量涵义及选择依据
        9.4.4 实证分析
        9.4.5 模型分析
    9.5 结论
第10章 基于组团发展的湖北省县域政府协作机制分析
    10.1 引言
    10.2 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行政体制约束分析
        10.2.1 “市管县”体制: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个悖论
        10.2.2 “省管县”的可行性
        10.2.3 湖北省的"省管县"改革
    10.3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影响
        10.3.1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积极影响
        10.3.2 “省管县”体制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消极影响
    10.4 县域经济集群发展下政府协作的博弈分析
        10.4.1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假设
        10.4.2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构建
        10.4.3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分析
        10.4.4 基于博弈模型的促进县政府之间合作的创新策略解析
        10.4.5 县域经济协作博弈结论
    10.5 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协作模式选择
        10.5.1 大都会区政府协作模式
        10.5.2 国内县政府间自主协调模式: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例
        10.5.3 省级政府派出机构协调模式:以长株潭一体化为例
        10.5.4 联合党委领导下的协调模式:以乌昌一体化为例
    10.6 湖北省县域经济集群发展中政府协作机制分析
        10.6.1资源整合机制
        10.6.2 利益分配机制
        10.6.3 有效监督机制
        10.6.4 政府考核机制
        10.6.5 推动撤县设区,促进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10.6.6 加快区域性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区域一体化程度
    10.7 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科研成果
致谢

(6)甘肃省民间投资的制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的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1.3.3 基本框架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制度理论
        2.1.1 制度的定义
        2.1.2 制度的分类
        2.1.3 制度的功能
    2.2 投资理论
        2.2.1 投资的界定
        2.2.2 民间投资的界定与统计口径
    2.3 投资、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
        2.3.1 投资与经济增长
        2.3.2 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
        2.3.3 制度因素与投资
        2.3.4 投资、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
3 甘肃省民间投资的差异性分析
    3.1 甘肃省民间投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3.1.1 甘肃省民间投资发展现状
        3.1.1.1 投资总量呈现增长趋势
        3.1.1.2 投资比重明显上升
        3.1.1.3 投资增长率先抑后扬趋于稳定
        3.1.2 甘肃省民间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3.1.2.1 总量偏低、增长速度缓慢
        3.1.2.2 产权结构不合理
        3.1.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3.1.2.4 科技型企业数量少
        3.1.2.5 民营经济经营规模小,企业质量低
    3.2 甘肃民间投资中的制度约束
        3.2.1 政策约束
        3.2.2 市场准入约束
        3.2.3 金融体制约束
        3.2.4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约束
        3.2.5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缺位
4 甘肃民间投资与制度因素——实证分析
    4.1 基本理论模型与制度指标
        4.1.1 基本理论模型
        4.1.2 模型中各要素的指标衡量
        4.1.2.1 总产出
        4.1.2.2 劳动投入
        4.1.2.3 资本投入
        4.1.2.4 制度变量
    4.2 实证检验——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
        4.2.1 主成分分析
        4.2.2 回归分析
    4.3 结论
5 改善甘肃省民间投资制度环境的政策与建议
    5.1 制定和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
    5.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民间投资的相关权益
    5.3 创建公平竞争的投资平台
    5.4 构建多层次现代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5.5 构建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进程的企业治理结构
    5.6 培育企业文化
    5.7 培育企业家精神
    5.8 推进观念创新,提高思想认识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6.2.1 本文的不足
        6.2.2 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系统性及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1.1 学术价值
        1.1.2 应用价值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3 本文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1.4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1.4.1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的界定
        1.4.2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相关理论分析
        1.4.3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理论研究
第2章 中国国有企业及其制度系统的功能分析
    2.1 国有企业的基本功能分析
        2.1.1 以一定的形式创造、积累社会财富的功能
        2.1.2 资源配置的功能
        2.1.3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2 中国国有企业的特定功能分析
        2.2.1 中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功能分析
        2.2.2 中国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分析
    2.3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的功能分析
        2.3.1 为实现国有企业功能提供制度性框架
        2.3.2 对国有企业产权进行配置
        2.3.3 决定资源向国有企业汇集的方式
        2.3.4 激励、约束各种行为主体
第3章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纵向系统分析
    3.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3.1.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界定及其职能
        3.1.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职能的具体体现
        3.1.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3.2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3.2.1 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
        3.2.2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3.2.3 影响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3.3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3.3.1 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功能
        3.3.2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模式
        3.3.3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机制
    3.4 国有企业制度纵向系统结构分析
        3.4.1 纵向制度系统的特性
        3.4.2 国有企业制度纵向系统的三个层次
        3.4.3 三层次的相互作用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横向系统分析
    4.1 产品市场的影响
        4.1.1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4.1.2 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4.1.3 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影响
    4.2 经理人市场的影响
        4.2.1 经理人市场作用的机制——隐性激励
        4.2.2 对国有企业经理人选择的影响
        4.2.3 对国有企业经理人激励、约束的影响
    4.3 资本市场的影响
        4.3.1 资本市场作用的机理
        4.3.2 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影响
        4.3.3 对治理结构、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4.4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结构分析
        4.4.1 国有企业制度纵向系统结构
        4.4.2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结构
        4.4.3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5章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的变迁
    5.1 国有企业制度纵向系统的变迁
        5.1.1 放权让利阶段
        5.1.2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5.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5.1.4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新探索阶段
    5.2 国有企业制度横向系统的变迁
        5.2.1 放权让利阶段
        5.2.2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5.2.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5.2.4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新探索阶段
第6章 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系统进一步变迁的思考
    6.1 国有企业制度系统变迁的经验分析
        6.1.1 内部冲突构成变迁的推动力量之一
        6.1.2 变迁过程是系统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变化的过程
        6.1.3 变迁中设计与政府主导色彩深厚
        6.1.4 变迁中充分运用了“系统”思想
    6.2 构建国有企业制度系统的基本原则探索
        6.2.1 理性发挥政府在变迁中的作用
        6.2.2 注意战略引导作用的发挥
        6.2.3 充分认识系统要素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6.2.4 以国有企业改革带动横向系统发展
    6.3 完善纵向制度系统要素
        6.3.1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3.2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6.3.3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6.4 完善横向制度系统要素
        6.4.1 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6.4.2 充分发展并利用经理人市场
        6.4.3 进一步推进产品市场发展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加速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加速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民营经济总量扩张
    一、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政策依据
        (一) 县域经济及其特征
        (二) 民营经济及其经济功能
        (三) 加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依据
    二、民营经济总量扩张对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县域民营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二) 县域民营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济载体
        (三)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是构建和谐贵州的有效方式
第二部分 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一) 全国经济百强县的总体共性
        (二) 贵州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县域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总量比对
    二、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问题
        (二) 市场环境与生存环境差
        (三) 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制约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 客观历史原因
        (二) 观念与发展思路原因
        (三) 信息服务滞后
        (四) 技术资金滞后
        (五) 管理与人才问题
第三部分 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本土优势
    一、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因地制宜原则
        (二)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 市场导向原则
        (四) 统筹兼顾原则
    二、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本土优势
        (一) 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二) 潜在的生物资源与旅游资源
        (三) 充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 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撑
        (五) 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后发优势
第四部分 加速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创新观念,强化政府社会服务与管理职能
        (一) 创新观念,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发展氛围
        (二) 加强对县域特色资源研究,挖掘和培植龙头产业
        (三) 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县域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围绕县域特色资源优势,支持民营资本投入与开发
        (一)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聚集优势、形成特色
        (二) 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产业
        (三) 立足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 建立县域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与交易市场
    三、强化政策指导,完善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 加强县域市场建设,营造公平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
        (二) 加大县域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 切实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
    四、增强县域民营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一) 健全社保制度,加速县域政策性社会保障的发展
        (二)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民营企业凝聚人才创造条件
    五、完善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与宣传导向
        (一) 分类制定淘汰、限制、鼓励发展的产业导向政策
        (二)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工、商、贸”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 优化舆论环境,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宣传力度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陕西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1 产业集群概念解析
    2.2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2.1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2.2.2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2.2.3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2.3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
        2.3.1 外部规模经济
        2.3.2 交易费用说
        2.3.3 增长极理论
第三章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陕西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分析
        3.2.1 环境优势
        3.2.2 独特区域的文化基因
        3.2.3 经济基础及产业优势
        3.2.4 政府的促进作用
        3.2.5 交通优势
    3.3 陕西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成因
        3.3.1 计划经济特征明显
        3.3.2 布局不合理
        3.3.3 产业链不完整
        3.3.4 缺乏龙头企业
        3.3.5 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滞后
第四章 陕西产业集群的形成识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1 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分析
        4.1.1 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机理分析
        4.1.2 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4.2 陕西产业集群的形成识别
        4.2.1 产业集群度指标度量
        4.2.2 陕西产业集群形成的量化分析
    4.3 陕西产业集群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型分析
第五章 陕西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与发展模式选择
    5.1 陕西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选择
        5.1.1 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模式
        5.1.2 陕西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5.2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5.2.1 现有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5.2.2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第六章 陕西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6.1 更新思维,积极开展战略联盟,树立发展陕西产业集群的意识
    6.2 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农业产业群
    6.3 政府要积极引导,加强规划,并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
    6.4 以信息化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其向现代产业群过渡
    6.5 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群
    6.6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开发区的集聚效应
    6.7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创新实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现状
        1.4.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研究
        1.4.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
        1.4.3 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1.4.4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1.4.5 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内容
        1.5.1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1.5.2 财政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1.5.3 发达国家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1.5.4 财政政策在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环境方面的作用
        1.5.5 财政政策在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
        1.5.6 促进我国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点
第2章 产业聚集理论
    2.1 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
        2.1.1 概念
        2.1.2 特征
        2.1.3 分类
        2.1.4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2.2 财政的作用
        2.2.1 财政政策职能
        2.2.2 公共财政职能
        2.2.3 公共财政特点
        2.2.4 公共财政的原则
        2.2.5 财政政策的约束条件和成本
        2.2.6 转轨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2.3 财政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2.3.1 政府财政介入的原则
        2.3.2 政府财政的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2.3.3 财政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角色定位
        2.3.4 财政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手段
        2.3.5 财政支持政策对产业集群的作用
第3章 国外财政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3.1 美国的财政支持经验
        3.1.1 出资建立产业园区
        3.1.2 鼓励与引导技术创新
        3.1.3 促进军转民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
        3.1.4 扶持基础研究领域
        3.1.5 减免税收
        3.1.6 政府采购
        3.1.7 组建孵化器
    3.2 日本的财政支持经验
        3.2.1 公共资金支持
        3.2.2 建立机构和研发平台
        3.2.3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3.2.4 解决资金瓶颈
        3.2.5 培育人才
    3.3 印度的财政扶持模式
        3.3.1 财政扶持
        3.3.2 优惠政策
        3.3.3 削减进口关税
        3.3.4 税收优惠
    3.4 几点启示
        3.4.1 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服务建设并重
        3.4.2 重视人才、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
        3.4.3 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3.4.4 重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
第4章 财政支持在我国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1 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
        4.1.1 制度因素
        4.1.2 历史文化因素
        4.1.3 生产要素因素
        4.1.4 需求因素
    4.2 我国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特征
        4.2.1 政策性
        4.2.2 技术后发性
    4.3 财政支持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4.3.1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4.3.2 存在问题
        4.3.3 财政支持的目标
    4.4 公共政策
        4.4.1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
        4.4.2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
第5章 财政政策对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作用
    5.1 技术创新的概念
        5.1.1 定义
        5.1.2 内容和类型
        5.1.3 技术创新的动力
    5.2 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方式
    5.3 财政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支持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展基础
    5.4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路径
        5.4.1 财政支持
        5.4.2 加速技术扩散
        5.4.3 加强产权保护
        5.4.4 创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5.5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5.5.1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5.5.2 社会服务体系功能不强
        5.5.3 财政科技拨款不足
        5.5.4 财政融资渠道不畅
        5.5.5 税收优惠政策不尽合理
第6章 财政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产业集群政策的设计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动态性原则
        6.1.3 市场主导方式优先原则
    6.2 产业集群政策工具
        6.2.1 一般政策工具
        6.2.2 创新政策工具
    6.3 措施
        6.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环境
        6.3.2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
        6.3.3 建立健全针对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体系
        6.3.4 完善税制
        6.3.5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6.3.6 加强财政扶持政策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6.3.7 建立财政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3.8 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集群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民间投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田月娜.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2]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D]. 宋红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3]新疆农二师二十九团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D]. 高慧.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2)
  • [4]延边州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郑明子. 延边大学, 2013(08)
  • [5]“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 胡灿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6]甘肃省民间投资的制度因素研究[D]. 马宁. 兰州商学院, 2010(05)
  • [7]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系统性及变迁研究[D]. 黎晓春. 吉林大学, 2010(08)
  • [8]加速贵州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刘璟. 贵州大学, 2009(S1)
  • [9]陕西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 张赵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D]. 王宏顺. 河北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民营科技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