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

玉米丝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

一、玉米须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赵寒青[1](2021)在《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玉米须为玉米的副产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目前,玉米在收割后,仍有大量的玉米须被丢弃,对玉米须的综合利用及精细加工亟待进一步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玉米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但其食品开发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实验针对玉米须综合利用水平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少的问题,以玉米须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玉米须复合袋泡茶产品,并对其理化指标及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1)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配方,得到最佳配方为:玉米须1.5 g、薏苡仁0.5 g、红枣1.0 g、龙眼1.0 g、甘草0.5 g、黑枸杞0.4g和山药0.4 g,6×8 cm的玉米纤维袋为最佳包装材料。茶汤感官品质较佳,有玉米须的清香,口感协调、圆润。(2)参照国标对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袋泡茶的水分含量、干物质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和灰分分别为(7.42±0.34)g/100 g、(91.43±0.04)%、(40.74±1.25)%和(6.13±0.44)g/100 g;在冲泡温度为100℃,时间为5 min,加水量为120 m L时,茶汤中的多糖含量的为(0.6436±0.0050)mg/m L,黄酮含量为(0.0485±0.0003)mg/m L。(3)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研究指标,综合评价了玉米须复合袋泡茶茶汤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实验,对玉米须复合袋泡茶茶汤的降糖活性进行评价。当冲泡温度为100℃,时间为5 min,加水量为120 m L时,茶汤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2.98±1.04)%和(99.93±1.72)%。同时,表现出良好的Fe3+还原能力和较强的Fe2+螯合能力,Fe2+螯合率为(40.35±1.71)%。此外,茶汤还具有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2.99±1.59)%和(39.01±4.64)%。

姜琪凡[2](2021)在《益肾养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观察益肾养阴方在治疗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明确该方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有效性,完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方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从石家庄市中医院东、西两院区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选取的病例60例,均符合纳、排标准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确诊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养阴方治疗,观察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等指标结果改善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并对脱落和不良事件进行记录。运用SPSS20.0软件整理、分析临床实验结果,评价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西医疗效及中医疗效的结果中,治疗组的综合疗效均相较于对照组的综合疗效高,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积分数据比较:两组总积分在治疗后均下降,治疗组积分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虽然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症状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优。经治疗后两组各个单项积分均下降,治疗组在倦怠乏力、尿中有泡沫、腰膝酸软、便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手足心热、自汗盗汗症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西医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UAER、Scr、Cys-C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均低于对照组指标结果,有显着差异(P<0.01)。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血糖(FBG、Hb A1c)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初步得出益肾养阴方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中蛋白漏出、保护肾功能方面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应用益肾养阴方后,可以改善早期DN(气阴两虚型)患者的神疲乏力、尿中有泡沫、腰膝酸软、便秘等临床症状。2.在西药基础治疗之上,加用益肾养阴方可降低患者的UAER、Scr、Cys-C水平,保护肾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DN发展进程。3.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养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疗效显着,并具有安全性。4.本次临床观察期间,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引起其他器官病变,证明应用益肾养阴方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倪晨[3](2021)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后的平均血压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一氧化氮指标,血脂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及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本院区刘真教授工作室和石家庄市中医院东院区名医馆确诊为肝经郁热型高血压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进行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数据统计表,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一氧化氮指标,血脂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变化,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统计结果。结果:1.平均血压水平: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前均降低;治疗组各项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d S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DBP、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与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积分较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项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93.10%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97%。3.一氧化氮(NO)指标:治疗后,两组NO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4.血脂指标: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前均降低(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脂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C、T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治疗后两组HCY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治疗后两组积分较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低血压,临床疗效显着。2.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能有效改善肝经郁热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3.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可以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脂。4.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孙少男[4](2021)在《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缓解期(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随机对照法,对比西药非布司他片,观察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缓解期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致力于拓宽临床治疗本病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次试验对象选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风湿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72位,符合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证。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随机数字表划分,各组36例,两组均坚持基础治疗方案,此外给予试验组中药(健脾渗湿方),日1付,水煎3次后共取汁300ml,混合均匀后等分3份剂量,每日2次,每次100ml口服;对照组非布司他片(40mg×14片/盒),日1次,每次1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常规、肝肾功、血尿酸浓度等,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疗程中患者急性痛风复发的次数及发作后症状缓解的时间,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炎性指标(CRP、ESR)比较:对比治疗前后结果,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ESR)水平下降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尿酸浓度:组内分阶段比较,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的血尿酸浓度值与治疗前单独比对,血尿酸浓度下降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和8周时,两组血尿酸浓度差异不明显,无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血尿酸水平下降幅度更显着,差异有意义(P<0.05)。3.疗程中急性痛风发作次数比较:两组在急性痛风总发作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为27.77%,对照组为38.89%;经治疗,两组患者的急性痛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治疗第三阶段(8-12周)与第一阶段(0-4周)发作次数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急性痛风发作后疼痛缓解时间比对:经统计,试验组疼痛缓解时间为20.29±1.27(h),对照组时间为24.62±1.46(h),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证候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试验组为88.89%,对照组为61.11%,差异比较(P<0.05)有意义。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都大幅减少,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试验组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安全性情况比较:试验过程中,共有9例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6例,症状均较轻。经计算不良反应率,试验组为8.33%,对照组为16.67%,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运用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缓解期(脾虚湿阻证),发现应用中药健脾渗湿方的患者无论是临床症状的改善、还是中医证候积分的减少以及疗程中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次数的下降、疼痛缓解时间减短等方面,作用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西药非布司他片。说明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缓解期脾虚湿阻证方面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戴征浩[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导师石君华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组方用药规律,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经验及思路方法,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对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部经石君华主任医师诊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历资料(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收集。(1)设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以此严格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患52例,处方共234首。将患者基本信息及处方用药录入到Excel软件中,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数据库及数据矩阵。(2)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得到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人为将药物出现频次≥15次的设为高频药物)以及所有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分布。(3)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的数据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到高频药物中的核心药对及核心药组,咨询石师本人后对此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处方234首,涉及中药165味,累计用药总频次3809次。其中使用频次≥15次的共50味,累计频次3300次,占总频次的86.64%,为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频药物。使用频次≥95次、使用率(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总处方数)>40%的中药共15味,占总频次的52.51%,为石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药物,分别为:黄芪、茯苓、当归、陈皮、党参、山药、麸炒白术、赤小豆、山茱萸、车前子、甘草、丹参、玉米须、生地黄、大腹皮。2.本研究的165味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寒性次之;药味以甘为主,苦、辛次之;归经以脾、肺、肝、肾、心及胃为主;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3.本研究的50味高频药物中,得出常用药对27对,其中核心药对8对,分别为:金樱子、芡实;山药、山茱萸;赤小豆、车前子;菊花、枸杞子;山药、生地黄;黄芪、当归;薏苡仁、苍术;党参、丹参。得出核心药组15组,分别为:当归、黄芪、党参、山药、山茱萸、丹参;茯苓(茯苓皮);枸杞子、菊花、牛膝、杜仲;苍术、薏苡仁、石韦;木瓜、木香、肉桂(桂枝);法半夏、枳壳、黄芩;车前子、赤小豆、猪苓;金樱子、芡实;麸炒白术(白术);陈皮、益母草、生姜皮;姜半夏;防风、连翘;芦根;川牛膝、淫羊藿;酸枣仁。结论:1.导师石君华主任医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药物功效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利水消肿、理气活血及清热利尿为主,反映出立足脾肾虚弱,祛除水湿、瘀血、气滞、痰热等邪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治疗特点。2.从药物性味来看,临床实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更多的偏于虚寒体质,这与其脾肾虚弱的关键病机相符合。从药物归经来看,脾、肺、肝、肾、心五脏同调,通畅调和,并以脾、肺、肝、肾为主,使水湿邪气得以转输、宣降、疏泄、蒸化,以达扶正祛邪之功。从药物功效来看,补虚泻实并举,气血阴阳同调,以使机体协调通畅。3.石君华主任医师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上力求“治病必求于本”,直达病所。基于“脾肾虚弱”的关键病机,从“脾”论治,以“后天”补“先天”,“培土制水”。同时标本兼治,益气养血活血、健脾补肾涩精,再或施以利水渗湿消肿、养肝平肝安神、燥湿化湿利尿、温肾助阳化气、清热化痰理气、祛风散热解毒等治法。

熊焕[6](2021)在《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探讨益肾祛瘀泄浊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DKD-G4A3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治疗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的DKD-G4A3期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临床基础治疗方案加服益肾祛瘀泄浊方,疗程均为12周。观察、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UAER、e GFR、Scr、BUN、2h PG、FPG、Hb Alc、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并分别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对照组治疗后对形寒肢冷、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大便不实四项中医症候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主要症候和次要症候积分均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e GFR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在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益肾祛瘀泄浊汤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能提高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从而延缓DKD的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张广[7](2021)在《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对CKD3-4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于临床上研究CKD3-4期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肾功能、hs-C反应蛋白、营养状况等相关指标,监测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对CKD3-4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安全性、治疗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CKD非透析患者提供中医药方案,延长患者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过程。方法:于2019年8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从江西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部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其均分为33例每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结肠透析及补脾益肾活血汤口服。结肠透析治疗隔日1次,补脾益肾活血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治疗并观察2个疗程(4周1疗程)。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按标准进行评分,监测记录干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微炎症、营养状况及肾功能(hs-CRP、TP、TC、TG、TRF、ALB、Hb、UA、Scr、BUN、e GFR)等指标。将所有的数据使用Excel2007制成表格录入SPSS26.0分析软件中,根据资料类别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临床治疗疗效。结果:(1)基础指标:本课题研究分为两组,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各33例,治疗期间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纳入32例进治疗组,对照组纳入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CKD分期分布及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积分、肾功能相关指标、微炎症相关指标、营养状况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计算分析,P>0.05,表明两组基线无显着差异。(2)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经秩和检验得出Z=-3.173511,P=0.001506,P<0.05,两组治疗差异显着,表明对照组疗效低于治疗组。(3)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干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为84.38%;对照组为63.33%,经统计学秩和检验分析,Z=-1.999435,P=0.045561,P<0.05,差异显着有意义。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后皆呈下降状态(P<0.01),但治疗组症状减轻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状方面,两组对脾肾气虚、瘀血阻滞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皆有所改善(P<0.01),在脘腹胀满、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痛、肢体麻木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肾功能:两组经干预治疗后UA、Scr、BUN下降,e GFR升高,说明治疗的有效性(P<0.01),治疗组患者的Scr及e GFR改善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表明肾功能改善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微炎症指标:两组hs-CRP在干预治疗后均呈降低趋势,P<0.01;治疗组hs-CRP的下降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治疗组微炎症状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6)营养状况指标: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TP、ALB、TC、TRF方面均有改善(P<0.01),对照组在对Hb也有所改善,但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TG的影响也较小(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较对照组而言,在TP、ALB、Hb方面疗效差异较大(P<0.05),治疗组对TP、ALB、Hb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于TC、TG、TRF两组疗效差异不显着。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与现代医学治疗66例CKD3-4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e GFR、hs-CRP、营养状况指标(Hb、ALB、TRF、TP、TC、TG)的变化,证明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CK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示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在改善CKD3-4期患者肾功能、微炎症、营养状况方面,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CKD非透析患者方面不仅安全而且有疗效,在临床上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体内毒素清除效率较高,并且此次研究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加重病情的情况。本研究为临床治疗CKD非透析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为广大肾病患者贡献中医药力量。

俞璐嘉[8](2021)在《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孙伟教授用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贫血与CKD进展的关系;挖掘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遣方用药特色,为肾性贫血患者的中医治疗和延缓病情进展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教授门诊处的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患者共219例,处方390张。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贫血组172人,中重度贫血组47人,对基本资料、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肾性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与肾衰进展的关系。将患者一般情况、方药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按照处方药物组成、药物使用频率、性味、归经、分类等进行统计,运用SPSS软件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统计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核心处方、常用药对药组,探讨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219例患者中,男性117例(53.4%),女性102例(46.6%),男女比例为1.15:1;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80岁,患病年龄以50-69岁居多。219例患者中,CKD3期患者83例(37.9%),CKD4期患者69例(31.5%),CKD5期患者67例(30.6%)。219例患者的原发病构成如下:慢性肾小球肾炎(指未行肾穿刺的)105例(47.9%),糖尿病肾病28例(12.8%),IgA肾病26例(11.9%),高血压肾病例18例(8.2%),多囊肾13例(5.9%),尿酸性肾病7例(3.2%),肾病综合征5例(2.3%),其他17例(7.8%)。轻度贫血172例,中重度贫血47例。其中CKD3期轻度贫血79例,中重度贫血4例,CKD4期轻度贫血59例,中重度贫血10例,CKD5期轻度贫血34例,中重度贫血33例。2.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1)轻度贫血组与中重度贫血组间CKD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贫血组与中重度贫血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贫血组血钙、eGFR、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于中重度贫血组,轻度贫血组血肌酐、血磷、尿素氮低于中重度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轻度贫血组与中重度贫血组尿酸、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血清白蛋白、eGFR、总胆固醇是贫血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钙、血磷、尿素氮对贫血严重程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4.eGFR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钙、血磷与eGFR改变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常用药物共计146味,其中核心药物为黄芪、杜仲、白术、石韦、虎杖、紫苏梗、党参、郁金、穿山龙、土茯苓、当归、白马骨、鬼箭羽、白花蛇舌草,累计使用率达50%。药性以温、平为主,大寒大热药物使用频率最低;药味主要是苦、甘、辛;归经多为肝、脾、肺、肾;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处方有4组,常用药对药组共1 1组。结论:1.在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中,原发病前三位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IgA肾病。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CKD分期越高,贫血程度越重。2.CKD分期、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eGFR、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贫血程度相关。血清白蛋白、eGFR、总胆固醇是贫血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钙、血磷与eGFR的改变相关。4.本研究对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展现孙伟教授治疗肾性贫血“益肾清利、和络泄浊”的治法和“治肾脱贫”的理念,同时体现了孙伟教授“平淡轻灵”的用药特色。

朱昊希[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以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医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结合对典型医案的研读,总结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探索治疗本病的中医药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继承与传扬名老中医经验。研究方法:通过“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应用创新联盟大数据平台”,严格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医案,收集到经孙伟教授诊疗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8例,共计498诊次,建立数据库。借助R语言程序编程系统、SPSS 21.0以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药物关系网络分析等方法,对证型治法、用药配伍、核心处方等进行分析,结合研读医案,客观总结孙伟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患者共78例,共计498诊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8.92±15.12)岁。(2)四诊分布:498诊次病案中出现频数>50次的症状为:泡沫尿(291次)、下肢水肿(139次)、倦怠乏力(131次)、寐差(105次)、腰膝酸软(100次)、大便不实(72次)、夜尿频多(66次)、口干(56次)。舌象中,较为常见的舌苔为:苔薄白腻(150次)、苔薄腻(133次)、苔白腻(78次)、苔薄腻微黄(48次);较为常见的舌质为:舌淡红(206次)、舌偏胖(93次)、舌偏淡(63次)、舌胖大(59次)、舌淡胖(58次);较为常见的舌下络脉为:瘀紫2/3(261次)、瘀紫>2/3(167次)、瘀紫1/3(63次)。脉象较为常见的为:脉小弦(239次)和脉细弦(217次)。(3)证型分布:498诊次病案中,虚证主要为脾肾气虚证(97.19%);实证主要为血瘀证(92.77%)、湿浊证(69.08%)和湿热证(21.69%);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56.63%)及脾肾气虚兼夹湿热、血瘀证(17.07%)。(4)药物分析:①药物及性味归经分布:498诊次中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芪(100.00%)、虎杖(100.00%)、石韦(100.00%)、炒白术(99.60%)、郁金(99.40%)、杜仲(97.59%)、党参(95.78%)、苏梗(95.18%)、炒当归(93.57%)、制苍术(92.97%)、穿山龙(90.96%)、土茯苓(88.96%)、川芎(86.95%)、菟丝子(82.13%)、续断(81.12%)、白花蛇舌草(77.91%)、白英(67.07%)、泽泻(67.07%)、泽兰(66.87%)、猕猴桃根(65.26%)、怀牛膝(61.24%)、炒赤芍(60.44%)。药性以寒(33.03%)、温(32.11%)、平(23.85%)为主;药味以甘(47.71%)、苦(47.71%)、辛(40.37%)为主;药物归经以肝(57.80%)、脾(40.37%)、肾(38.53%)、肺(34.86%)、胃(30.28%)为主。药物类别中以清热药(17.41%)、利水渗湿药(16.73%)、活血化瘀药(14.24%)、补气药(11.77%)、补阳药(10.61%)、解表药(5.32%)为主。②药物因子分析:将除去必用药物黄芪、虎杖、石韦以外的频数≥50次的42味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11个公因子,如:因子1由土茯苓、炒赤芍、白英、泽泻、猕猴桃根、怀牛膝组成;因子2由鸡血藤、黄蜀葵花、玉米须、茯苓皮、黑大豆衣、葫芦瓢、积雪草组成;因子3由茵陈、鬼箭羽、荷叶、蚕砂组成。③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通过药物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见药对,如炒白术-菟丝子、郁金-川芎等。运用关联规则分析症状与药物之间关系,如:与泡沫尿密切相关的药物有白花蛇舌草、全蝎、川芎、怀牛膝、玉米须、淫羊藿、茵陈、猕猴桃根、炒当归、续断;与下肢水肿相关的药物有黄蜀葵花、全蝎、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穿山龙。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证型与药物之间关系,如:脾肾气虚证与党参、制苍术、炒当归、菟丝子、川芎、炒白术、土茯苓密切相关;脾肾气虚兼夹湿浊、血瘀证与芡实、醋柴胡、法半夏、淫羊藿、葛根、干姜、炒赤芍、炙僵蚕、杠板归、茵陈、荷叶、瞿麦、泽泻、积雪草、菟丝子、泽兰、山药密切相关。④核心处方:核心处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炒白术、制苍术、苏梗、郁金、川芎、炒当归、虎杖、杜仲、石韦、土茯苓、穿山龙。研究结论:孙伟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为肾虚湿(热)瘀,脾肾亏虚是基本病机,湿浊(湿热)、瘀血是关键因素。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病位主要在脾、肾,与五脏相关。孙伟教授治疗本病时,强调抓病机,扶正祛邪并举,辨病辨证相结合,辨证辨症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治以“益肾清利活血”大法,兼顾祛风,从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出发补益正气、分消邪气。

杨小倩[10](2021)在《玉蜀黍不同部位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玉蜀黍降血糖有效部位、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常规理化方法和系统溶剂法提取玉蜀黍不同部位(须、秸秆皮、秸秆芯)有效成分,并测定各有效成分含量,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模型,确定玉蜀黍降血糖有效部位;选用DPPH法、ABTS+、羟基自由基法和FRAP法4种不同的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对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性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指认玉蜀黍活性部位中的降血糖的潜在活性成分;基于超滤亲和技术筛选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建立胰岛素抵抗(IR)人肝癌细胞(Hep G2)和高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活性筛选模型对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进行活性测定;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细胞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有效成分对IR-Hep G2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5.80%~18.23%)、总皂苷(7.87%~10.99%)、总多糖(24.48%~35.36%)、总蛋白质(9.41%~13.02%)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体外酶活性抑制试验显示,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反应最优条件:反应p H值6.8、温度37℃、时间20min;抑制α-淀粉酶反应最优条件:p H值6.8、温度37℃、时间10min。玉蜀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显着,玉蜀黍须、秸秆芯、秸秆皮中总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3、0.348、0.131 mg/m L;均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为0.739mg/m L;须、秸秆皮、秸秆芯中总黄酮提取物质量浓度在0.125~2mg/m L对α-淀粉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6.41%、21.46%、14.63%,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具有较强的DPPH、ABTS+、·OH清除能力和Fe3+总还原能力,并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通过靶向亲和-液质联用技术筛选玉蜀黍不同部位中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成分,共指认出8种玉蜀黍不同部位有效化合物,玉米须中有效化合物分别为香叶木素-葡萄糖苷、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3-C-阿拉伯糖-6-C-鼠李糖、5,7,4,-三羟基黄酮-2-C-阿拉伯糖-6-C-葡萄糖、6-C-β-吡喃鼠李糖基-4’甲氧基黄酮-7-O-β-吡喃葡萄糖苷,玉蜀黍秸秆皮和芯均指认有效化合物分别为:trans-4’-methoxy-4-nitrochalcone,4’-Methyl-epigallocatechin-3’-glucuronide,4’,8-Dimethoxy-epigallocatechin-3’-glucuronide,以IR-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能力为指标测定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葡萄糖消耗能力,结果显示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在62.5~500μg/m L均可不同程度的提高葡萄糖消耗能力。显着提高肝葡萄糖激酶(GK)活力(P<0.05)、并降低葡萄糖-6-磷酸酶(G-6-P)活力(P<0.05);通过考察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在62.5~500μg/m L对高糖损伤HUVEC细胞的保护作用,发现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均可不同程度提高NO、t-PA含量(P<0.05),并显着降低ET-1、PAI-1含量(P<0.05)。细胞代谢组学结果揭示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主要通过影响糖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对IR-Hep G2细胞产生降糖作用。结论:本文经过体外酶活性测定实验,初步确定玉蜀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粗提物为玉蜀黍不同部位中降血糖的有效部位,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推测出玉蜀黍不同部位中可能存在的化合物,通过靶向亲和-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推断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中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成分,探讨了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药效成分;构建了IR-Hep G2胰岛素抵抗模型,确定了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可增强葡萄糖消耗能力;以及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高糖模型下对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通过影响糖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发生降糖作用,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有效选择,实验研究结果为玉蜀黍不同部位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玉米须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须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须概述
    1.2 玉米须的主要活性成分
        1.2.1 玉米须多糖
        1.2.2 玉米须黄酮
    1.3 以玉米须为原料的食品开发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主要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袋泡茶加工工艺流程
        2.3.3 袋泡茶配方的确定
        2.3.4 袋泡茶包装袋的选择
        2.3.5 袋泡茶感官评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袋泡茶中玉米须含量的确定
        2.4.2 袋泡茶配方
        2.4.3 袋泡茶包装袋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品质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料预处理
        3.3.2 袋泡茶制备
        3.3.3 袋泡茶水分含量测定
        3.3.4 袋泡茶干物质含量测定
        3.3.5 袋泡茶水浸出物含量测定
        3.3.6 袋泡茶总灰分含量测定
        3.3.7 茶汤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3.3.8 茶汤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袋泡茶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3.4.2 茶汤中多糖含量
        3.4.3 茶汤中总黄酮含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原料预处理
        4.3.2 袋泡茶制备
        4.3.3 抗氧化活性
        4.3.4 降糖活性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抗氧化活性
        4.4.2 降糖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益肾养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估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综合临床疗效
    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4 实验室指标比较
    5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西医治疗DN的研究进展
    2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
    3 益肾养阴方的立方依据
    4 益肾养阴方的方药分析
    5 关于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试验标准
    4.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5.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疗效性指标
    6.疗效评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7.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平均血压水平比较
    3.疗效比较
        3.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一氧化氮指标比较
    5.血脂指标比较
    6.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比较
    7.生活质量量表积分比较
    8.安全性比较
讨论
    1.立题依据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
        1.2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
    2.组方依据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原则
    3.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组方分析
    4.单味药分析
    5.疗效分析
        5.1 平均血压水平疗效分析
        5.2 中医证候分析
        5.3 一氧化氮指标分析
        5.4 血脂指标分析
        5.5 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分析
        5.6 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从肝论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缓解期(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3 小结
试验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3 试验病例标准
    4 脱落病例处置
    5 临床试验方法
    6 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
    8 安全评价
    9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试验病例纳入情况
    2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讨论
    1 导师学术思想
    2 健脾渗湿方组方分析
    3 疗效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原始数据库
        2.2 中药名称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3.2 临床用药频数统计
        3.3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3.4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PNS的认识
    2 基于数据挖掘的治疗PNS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2.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2.2 临床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2.3 药物性味频次统计分析
        2.4 药物归经频次统计分析
        2.5 药物功效分类频次统计分析
        2.6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2.7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3 石君华主任医师论治PNS的经验总结
        3.1 病因病机
        3.2 治疗原则
        3.3 用药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DKD的认识
        1.1 对DKD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DKD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DKD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论治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和评分标准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次症候积分及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 GFR、Scr、BUN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值的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4 糖尿病肾脏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5 观察指标的选择
    6 对DKD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的认识
    7 益肾祛瘀泄浊汤方药分析
    8 疗效总结与分析
        8.1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8.3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4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对CKD3-4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治疗疗程
        3.4 观察指标
        3.5 观察方法
        3.6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纳入情况
        5.2 一般资料分析
        5.3 治疗前两组患者监测指标比较
        5.4 治疗前后两组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各监测指标比较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的认识
    2 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依据
    3 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依据
    4 补脾益肾活血方及中药灌肠方的用药分析
    5 常规西药治疗分析
    6 补脾益肾活血法联合结肠透析治疗后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孙伟教授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肾性贫血流行病学及概念
        1.2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
        1.2.1 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1.2.2 铁调素表达增多
        1.2.3 微炎症
        1.2.4 造血原料缺乏
        1.2.5 其他
        1.3 肾性贫血的治疗
        1.3.1 铁剂治疗
        1.3.2 ESAs治疗
        1.3.3 输血治疗
        1.3.4 HIF-PHI
    2.中医学研究进展
        2.1 肾性贫血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2.2 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3.孙伟教授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CKD西医诊断标准
        2.2.2 贫血及肾性贫血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实验室指标
        3.3 处方用药
    4.数据规范化
    5.研究方法
    6.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6.2.1 一般情况与贫血程度的关系
        6.2.2 实验室指标与贫血程度的关系
        6.3 影响CKD患者贫血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6.4 肾性贫血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因素
        6.5 用药频数分析结果
        6.5.1 单味中药频数分析结果
        6.5.2 药性频数分析结果
        6.5.3 药味频数分析结果
        6.5.4 归经频数分析结果
        6.5.5 药物分类频数分析结果
        6.6 聚类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一般情况分析
    2.相关因素分析
        2.1 CKD3-5期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2.2 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因素分析
    3.用药特色探析
        3.1 药性频数探析
        3.1.1 用药平和,慎用大寒大热之品
        3.1.2 气温补形,谨守少火生气之旨
        3.2 药味频数探析
        3.2.1 肾虚欲坚,补之以苦
        3.2.2 阴阳俱虚,补之以甘
        3.2.3 肾病苦燥,润之以辛
        3.2.4 三味合化,妙法生血
        3.3 药物归经频数探析
        3.3.1 乙癸同源,厥阴治血
        3.3.2 脾肺二统,太阴治血
        3.4 药类及高频药物探析
        3.4.1 本虚标实,补虚为君
        3.4.2 湿浊瘀热,治标为臣
        3.5 聚类结果探析
    4.结论
    5.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西医研究概况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预后影响因素
        1.5 治疗
    2.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病名
        2.2 病因
        2.3 病机
        2.4 辨证论治
        2.5 中成药
        2.6 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确切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3.1 因子分析
        3.2 关联规则
        3.3 聚类分析
        3.4 决策树
        3.5 人工神经网络
第二部分 基于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频数分布与分析
        3.2 主要药物因子分析
        3.3 关联规则分析
        3.4 药物关系网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情况与临床症状
    2. 舌象脉象
    3. 证型方面
    4. 用药治法
    5. 核心处方
    6. 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探讨
        6.1 病因病机
        6.2 治则治法
        6.3 调摄养护
        6.4 典型医案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致谢

(10)玉蜀黍不同部位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玉米须及玉米皮化学成分
        1.1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
        1.2 玉米皮的化学成分
    2 玉米须及玉米皮药理作用
        2.1 玉米须的药理作用
        2.2 玉米皮的药理作用
    3 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及利用现状
        3.1 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
        3.2 利用现状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玉蜀黍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部位的筛选
        第一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的各成分制备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玉蜀黍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和总皂苷成分的制备
        2.2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多糖的制备
        2.3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蛋白质的制备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反应体系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玉蜀黍须总黄酮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条件筛选
        2.2 玉蜀黍须总黄酮提取物对α-淀粉酶活性条件筛选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条件筛选结果
        3.2 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条件筛选结果
        第三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2.2 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玉蜀黍不同部位各成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3.2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相关性分析
        3.3 玉蜀黍不同部位各成分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第四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抗氧化活性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4 Fe~(3+)总还原力测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2 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3 对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的影响
        3.4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对 Fe~(3+)总还原力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玉蜀黍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HPLC-ESI-MS~2分析及降血糖活性研究
        第一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玉蜀黍须总黄酮化合物指认
        3.2 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化合物指认
        3.3 玉蜀黍秸秆芯总黄酮化合物指认
        第二节 采用靶向亲和液质联用技术(UF-LC-MS)筛选玉蜀黍不同部位中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2.3 UF-LC-MS方法
        2.4 色谱条件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型HepG2 和高糖损伤HUVEC细胞改善作用
        第一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模型下HepG2 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HepG2 细胞的培养
        2.2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2.3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GK、G-6-P和葡萄糖消耗量的测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epG2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3.2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葡萄糖消耗量的测定
        3.3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GK活力的测定
        3.4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G-6-P活力的测定
        4 小结
        第二节 玉蜀黍不同部位总黄酮对高糖损伤HUVEC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HUVEC细胞的培养
        2.2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UVEC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2.3 测定高糖损伤 HUVEC 细胞中 NO、ET-1、PAI-1 和 t-PA 含量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部位总黄酮对 HUVEC 细胞存活率影响(CCK8 法)
        3.2 建立高糖模型(CCK8 比色法)
        3.3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NO含量
        3.4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ET-1 含量
        3.5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t-PA含量
        3.6 ELISA法测定高糖损伤HUVEC细胞中PAI-1 含量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细胞代谢组学技术的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对胰岛素抵抗(IR)的HepG2细胞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代谢组学样本制备
        2.2 细胞代谢组学数据采集
        2.3 数据处理
        2.4 代谢通路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HepG2 细胞破碎液的~1H NMR谱分析
        3.2 玉蜀黍秸秆皮总黄酮对IR-HepG2 细胞代谢组学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玉米须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D]. 赵寒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2]益肾养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研究[D]. 姜琪凡.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D]. 倪晨.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4]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缓解期(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研究[D]. 孙少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戴征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熊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结肠透析联合补脾益肾活血法对CKD3-4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临床研究[D]. 张广.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CKD3-5期(非透析)肾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孙伟教授用药特色研究[D]. 俞璐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孙伟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用药特色研究[D]. 朱昊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玉蜀黍不同部位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研究[D]. 杨小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玉米丝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