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药用研究进展

银杏药用研究进展

一、银杏叶的药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汤鑫磊,许江昊,姜松松[1](2021)在《银杏叶中功能因子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叶含有多种功能活性因子,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内酯化合物、聚戊烯醇类脂、酚酸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抑癌、抑菌杀菌等作用。这些活性因子均可以通过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方式提取。从提取率、纯度、提取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超声提取法在提取银杏叶总黄酮方面有着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内酯化合物和聚戊烯醇类脂的最佳提取工艺均为溶剂提取法,酚酸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辅助提取法。

毛欣雨,王明先,贾志超,陆金凯,朱李奎,王莉[2](2021)在《株形对银杏叶产量及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选择少分枝株形与正常株形银杏,通过比较两者树形结构、叶片形态特征、叶片超微结构、叶产量和药用成分等,分析不同株形银杏株高、银杏叶产量及药用成分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少分枝银杏株高较高,叶片大且肥厚,叶片中叶绿体体积较大,淀粉粒数目较多。少分枝银杏单株鲜叶产量达1.51 kg,每公顷叶片产量可达2 137.43 kg以上,较正常株形分别提高12%和116%。然而,少分枝银杏叶片中主要药用成分总黄酮醇苷、总萜内酯含量均低于对照株形叶片中含量。在2种不同株形的银杏嫁接苗叶片中,少分枝银杏叶片总黄酮醇苷和萜内酯含量显着低于正常株形。综合而言,少分枝株形可显着促进银杏叶片发育和叶产量,但叶片的药用成分含量较低。

骆璐[3](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毛欣雨[4](2021)在《不同树龄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多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银杏(Ginkgo biloba L.),为裸子植物门银杏科银杏属多年生乔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银杏叶含有黄酮和萜内酯类化合物等多种次生代谢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由于银杏叶片中的药用有效成分在银杏幼树的叶片中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以采叶为主的银杏主要通过播种的方式培育实生苗。通常1-4年生的银杏树叶片可以作为药物的原材料,而随着树龄的增加,叶片中的药用有效成分显着下降,导致叶片质量下降。因此,探究银杏不同树龄叶片中药用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将对叶用银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7年生的银杏树叶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对植株生长势、叶片形态结构观察以及对叶片中主要代谢物含量测定分析,明确了不同树龄银杏树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积累规律;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探明了不同树龄银杏树叶片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通过对不同树龄银杏树植株生长情况的测定发现,1、2年生银杏树植株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具有植株矮小、分枝少,根系分布较浅等特点。至第4年时植株主干显着增粗,株高可达2 m左右,但树干与树冠的分层不明显。第5年以后,植株进入快速生长期,植株增高至4 m以上,树冠集中在中上部,与树干有明显区分,呈现出乔木状。这些结果显示银杏播种实生苗1-4年植株较矮为幼树期,而从第5年开始快速生长,树体高大,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2)银杏叶片的形态结构随着树龄的增加变化明显。1-4年生银杏树叶片面积较大,叶片肥厚,鲜重较重,且叶裂数较多,尤其2、3年生植株叶片这一幼态特征最为明显。而5年以上的银杏树叶片面积开始变小变薄,叶裂数也减少甚至消失。此外,扫描电镜观察显示低龄银杏叶片上表皮具细微褶皱,细胞排列紧密,而随着年龄增加,细胞排列变得疏松;下表皮上的气孔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陷,且被周围逐渐突起的副卫细胞覆盖。(3)不同树龄银杏树叶片中黄酮和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发现,5年以下银杏树叶片中黄酮和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其中1、2年生树的叶片中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32.4±1.96 mg/g和40.96±3.9 mg/g,约为7年生树叶片的2倍以上。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1年生树叶片中总黄酮醇苷含量为9.88±0.27 mg/g,显着高于4年生及7年生树的总黄酮醇苷含量,其中槲皮素含量的差异最为明显,7年生树叶片中槲皮素含量较1年生显着下降了38.7%。上述结果说明,银杏1-4年生的幼树叶片中黄酮和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积累较多,但当树木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叶片中有效成分积累显着下降,表现出显着的年龄效应。(4)进一步通过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对第1、4、7年生银杏树叶片的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到黄酮、脂质、氨基酸、酚酸、有机酸等11类差异代谢物,其中黄酮类物质占比最大,共发现73个差异物质,其中82%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随着树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尤其1年生和7年生银杏树叶片中黄酮代谢物含量差异最为显着,共发现黄酮醇、黄酮、黄烷醇类、异黄酮、花青素、双黄酮等7大类57个类黄酮物质,除5种物质含量升高外,其余黄酮类物质含量均显着降低。此外,还鉴定到9种萜类差异代谢物,大部分萜类差异代谢物含量在4年生银杏树的叶片中最高。(5)对第1、4、7年生银杏树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26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其中21个基因在1年生树的叶片中表达最高,而在4年和7年生树的叶片中显着下调表达。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共发现2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1个基因表达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尤其与山奈酚、槲皮素合成密切相关的FLS基因显着下调表达。qRT-PCR进一步验证了 9个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均在1年生树的叶片中表达最高,在4年和7年生树的叶片中表达量显着下降。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通路中关键结构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是导致黄酮化合物随着树龄增加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6)共鉴定出20个光合相关的差异基因,其中大部分基因随着树龄的增加呈现出下调表达的趋势。叶绿素合成途径中鉴定到的15个差异基因,表达量均随年龄增加下调,而2个叶绿素降解相关的基因在1年生叶片中高表达。同样,对3类糖相关的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大多数差异基因也表现为随着树龄增加而下调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银杏幼树叶片中叶绿素合成效率较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类初级代谢产物多,可能也促进了幼树叶片中次生代谢物的积累。(7)激素合成与信号通路中,共鉴定到12个与JA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其中11个基因随着树龄增加下调表达。此外,参与SA合成的11个差异基因也有相同的表达趋势。这些与抗逆相关的激素表达趋势说明银杏幼树抵御逆境的能力较弱,体内合成较多JA、SA等与抗逆相关的激素,这也可能是促进黄酮类化合物等次生代谢物在幼树中积累的因素之一。

王鼎豪[5](2021)在《NAA和多效唑对银杏叶黄酮和萜内酯合成与积累的影响》文中提出银杏叶药用价值高,其中最具有药用活性的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萜内酯类化合物。萘乙酸(NAA)和多效唑(PBZ)是两种广泛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对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等生理过程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如何提高银杏叶中的黄酮和萜内酯含量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究生长调节剂对银杏次生代谢物含量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NAA和PBZ处理下银杏的生长、叶黄酮类和萜内酯类化合物、内源激素、叶绿素和初生代谢物等的变化,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了参与黄酮和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提高银杏叶药用价值、NAA和PBZ喷施方式奠定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NAA处理对银杏新稍生长和叶绿素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处理20d后,银杏新梢长度显着增加,叶绿素含量显着变化。而PBZ处理对新稍生长及叶绿素含量整体呈抑制作用,仅150 mg/L处理对叶绿素含量产生部分提高效果。2.适宜浓度的NAA和PBZ处理能够提高银杏叶中黄酮和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5mg/L的NAA和50 mg/L的PBZ处理,使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升高了19.4%和31.7%,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3.5%和39.3%。3.适宜浓度的NAA处理能够提高银杏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5 mg/L的NAA处理15d后,银杏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7.5%;20 mg/L的NAA处理5d后,银杏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6.8%。而各种浓度的PBZ处理,整体上促进了银杏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尤其是100 mg/L的处理效果显着。4.NAA和PBZ处理显着影响了银杏叶中内源激素的含量。5 mg/L和10 mg/L的NAA处理,银杏叶IAA含量显着下降,各浓度PBZ处理的银杏叶中IAA含量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NAA和PBZ处理总体上降低了银杏叶GA3含量,而ABA含量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BZ处理均降低了银杏叶中ZR含量,而NAA处理银杏叶后ZR含量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5.适宜浓度的NAA和PBZ处理能够提高银杏叶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如5 mg/L的NAA和50 mg/L的PBZ处理。NAACK转录本差异基因分析表明,2个POD和1个SOD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3个POD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PBZCK转录本分析显示,5个POD和1个SOD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3个POD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6.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NAACK对比组检测到1002个差异基因,其中634个上调,368个下调;PBZCK对比组检测到923个差异基因,335个上调,588个下调。NAACK和PBZCK对比组KEGG通路分析中分别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富集到差异基因2和4个,其反应前体苯丙烷的生物合成途径富集到差异基因10和18个,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途径共富集到差异基因11和12个。综上所述,适宜的NAA和PBZ喷施处理,能够提高银杏叶中黄酮类和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这与2种激素处理影响了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基因表达有关,在目前试验条件下,适宜的喷施方法为:采叶前15天喷施一次5 mg/L的NAA或采叶前10天喷施一次50mg/L的PBZ。

国颖[6](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银杏分布预测及表型性状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Ginkgo bilob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近年来银杏叶用林、果用林、用材林被广泛栽培。银杏叶片内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萜内酯、聚戊烯醇、氨基酸等。各国相继开发了数百种以银杏叶为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银杏叶制品位居中草药销售额之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会改变树种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也会对药用树种中的天然活性物质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银杏种植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已成为林业工作者和相关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首先在宏观生物地理学水平上建立了银杏的生态位模型,用以划分银杏的适生区;接着在植物生理学水平上量化了银杏叶片的表型可塑性,开发了银杏目标性状的气候响应模型,用以确定叶用银杏栽培的丰产区分布;最后在微观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银杏叶片进行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以鉴定响应环境变化的代谢途径和关键基因及调控因子。多维度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前和未来银杏叶用林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277个地区银杏的分布数据开发了生态位模型,并通过12个田间试验点(22.4-39.32°N,81.11-123.53°E)验证了模型输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DD<0(零度以下积温)是决定银杏分布的最重要的气候变量。根据模型预测,高适生区、适生区、次适生区和低适生区分别占中国土地面积的9.29%、6.09%、8.46%和76.16%。四种生境类型叶片性状存在显着差异(P<0.05),叶片性状的表型排序与银杏栖息地适宜性的分类相一致,表明银杏的生境适宜性划分结果具有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意义。预计未来三个时期(2020s,2050s和2080s),在RCP4.5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下,银杏的高适生区和适生区将缩小并向北移动,次适生区面积会增加,而低适生区面积略有减少。(2)以沿环境梯度分布的雌、雄银杏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了生长和代谢表型性状(4个生长性状和12个代谢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银杏的表型性状在17个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存在差异显着(P<0.05),银杏具有很强的表型可塑性。使用单变量和双变量建模技术来量化气候因素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零下温度有关的气候变量(如DD<0、PAS(降雪量)、NFFD(无霜期))是制约银杏生长潜力和诱导了某些防御性化合物(如类黄酮)积累的关键因素。利用双变量气候响应模型模拟和预测了叶面积、槲皮素和聚戊烯醇_C90含量在空间地理上的表现潜力。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叶用银杏的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预计到本世纪中期叶用银杏的高产区分布面积将增加7.2%,并且分布位置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移动。(3)整合分析了生长在三个不同生境中的银杏无性系(包含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以揭示其初级(氨基酸)和次级(黄酮)代谢的环境响应机制。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银杏无性系的转录谱和代谢谱发生显着的变化。在18份研究样本中氨基酸成分相对一致,均含有6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通路中的结构基因受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例如MYB、NAC、b ZIP等;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和受体激酶编码基因的过表达与氨基酸的积累密切相关;环境条件直接改变了银杏叶细胞内C和N元素的流向分配,从而对银杏叶的产量和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了3个与黄酮类化合物积累高度相关的模块,从模块核心基因中挖掘到13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这些转录因子(例如AP2/ERF、b HLH、b ZIP、Trihelix等)能够通过激活或抑制多种结构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从而在重要的防御化合物—类黄酮合成通路中发挥调控作用。

曹涛[7](2021)在《银杏叶、种实中银杏酸积累规律及减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银杏(Ginkgo bilobaL.)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珍稀树种之一,具有“活化石”的美称。银杏原产于我国,在我国药用植物界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银杏类黄酮。银杏种实中也富含种类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糖,以及蛋白质等有益成分。银杏酸是银杏叶片、种仁中含有的特殊活性成分,是在苯丙氨酸途径下,由6-烷基水杨酸或者6-烯基水杨酸衍生而来的一类衍生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银杏酸属于细胞毒素,过度食用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过敏性皮炎以及意识丧失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引起细胞毒性、胚胎毒性、免疫毒性、线粒体DNA损伤、诱变性和轻微的神经毒性。深入研究降低银杏叶、种实中的银杏酸含量的方法,对促进银杏深度加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银杏叶和银杏种实为材料,研究了银杏叶、种实中的银杏酸积累规律,以及利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银杏酸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低毒安全的脱毒技术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发育阶段银杏叶中的银杏酸含量,发现在不同月份采收的银杏叶中,较早采收的银杏叶中银杏酸的含量较高,需要进行进一步脱酸处理。随着银杏树龄的不断增加,银杏叶片中银杏酸和类黄酮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树龄的进一步增加,下降趋势越来越不明显。(2)通过对不同树龄银杏叶片进行代谢组检测并得到分析结果,通过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分别检测,对代谢物进行定性分析,共发现492个代谢物,主要以酚酸类、类黄酮、核苷酸以及氨基酸类物质较多。在苯丙氨酸通路下的代谢物个数占被注释上的代谢物总数的比例达到9.38%,说明在该通路下代谢物富集度较高。4年生与1年生比较组中共筛选出151个差异代谢物,7年生与1年生比较组中共筛选出203个差异代谢物,4年生与7年生比较组中共筛选出8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酚酸类类化合物占12%。对所有酚酸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鉴定到63种物质属于酚酸类,5种属于银杏酸,且这五种银杏酸都为上升趋势。(3)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银杏进行处理,发现高密度种植(80株/m2)时可以降低银杏叶片中银杏酸的含量,并有利于类黄酮含量的增加;喷施激素后银杏叶片中的银杏酸含量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并未达显着水平。用强度为120 μW·cm2的紫外灯照射,能有效降低叶片中银杏酸含量,并增加类黄酮的含量。另外,用150 mM的盐处理也能降低叶片中银杏酸而增加类黄酮的含量。(4)通过对银杏种实不同部位的银杏酸含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银杏种实不同部位的银杏酸含量为种胚>内种皮>胚乳,而成品果粉中的银杏酸含量最低。银杏果粉的代谢组分析共发现855个代谢物,主要以黄酮类、酚酸、生物碱类物质较多。(5)研究了储藏时间对银杏种实中银杏酸含量的影响,发现贮藏时间越长,银杏种实的胚长越长,其中的银杏酸含量越高。对不同品种、地区银杏种实不同部位的银杏酸进行比较,发现在不同品种的种实种胚中的银杏酸含量都是最高的,并且在高海拔地区的贵州采摘的银杏种实的银杏酸含量比低海拔地区采摘的低了 5.4倍左右。说明银杏种实中的银杏酸含量受地区、气候、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后期银杏种实采摘的重要依据。(6)研究了热处理和加入不同配伍剂对银杏种实中银杏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微波、超声对银杏酸都有降低效果,其中蒸煮处理对银杏种实中银杏酸的降解效果最好,但是蒸煮时间过长会影响白果的品质和口感。在银杏种实的匀浆液中加入不同的配伍剂,以加入NaCl和NaHCO3混合液对银杏酸的去除效果最好。

贺炳[8](2021)在《植物基因组信息注释挖掘 ——银杏重要次生代谢物多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目前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之一,银杏被广泛认为是植物中的“活化石”。由于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加上其在种子植物中系统发育地位的争论,银杏在进化研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银杏还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包括其非常重要的次生代谢物——类黄酮和萜内酯。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银杏重要代谢物为突破口,结合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数据,主要研究了银杏基因组和次生代谢物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以及银杏叶片不同时期代谢物的变化。希望这些结果能对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调节机制的研究有所帮助。主要结论列举如下。1.根据银杏的高质量基因组,分析了银杏叶基因组的可变剪接事件,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多个组织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银杏可变剪接模式的全基因组景观。与其他植物相比,内含子保留是所有组织中最主要的可变剪接类型,其频率要低得多,不同可变剪接类型相关基因的功能富集也表现出很大差异。此外,还深入分析了银杏叶中重要次生代谢物的可变剪接模式,包括类黄酮和萜类化合物。2.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时期代谢和基因功能的详细差异,从代谢变化最明显的三个时间点(6月、8月和10月)采集了银杏成熟叶,并分别鉴定了其代谢产物。用UPLC-MS/MS方法成功分离出780种代谢物,包括133种类黄酮化合物(69种黄酮、41种黄酮醇和23种黄烷酮)、5种萜类化合物和72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在所有检测到的133种类黄酮化合物中,有83种是KEGG数据库中没有的,这些新发现的代谢物将是对次生代谢物研究的良好补充。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对银杏来说不是必需的,但它的共生代谢物——芪类在抵御环境变化和植物疾病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差异基因和代谢物之间的组合分析表明,共有2,523个单基因和203个代谢物有很强的联系,这些信息将有利于后续对银杏叶次生代谢物的分子机制研究。

莎日娜[9](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刘翠翠[10](2021)在《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多糖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的原有标准WS1-XG-004-2001中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及其原药材蜜环菌粉中多糖鉴别方法缺乏专属性及其含量测定误差大的问题,本文运用改良硫酸-苯酚法搭载酶标仪测定法与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多糖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标准再提高和多糖类药物质量控制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针对传统硫酸-苯酚法测定总糖含量操作繁琐、重复性及可比性差等缺点,提出改良硫酸-苯酚法搭载酶标仪测定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测定市售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自制口服溶液及其原药材银杏叶提取物(5个不同厂家)、蜜环菌粉(2个不同厂家)、甜菊糖、苯甲酸钠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口服溶液中糖含量来源于银杏叶提取物、蜜环菌粉及辅料甜菊糖三部分。另外,运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及其组方中原药材单糖组成,结合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构建对应特征图谱发现:口服溶液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鼠李糖(Rh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和阿拉伯糖(Ara);E厂家与其他4个厂家的银杏叶提取物单糖组成存在较大差异;G厂家蜜环菌粉单糖组成与口服溶液单糖组成不一致。进一步提取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多糖及原药材多糖,再分别从鉴别(从相对分子量分布测定、单糖组成、红外鉴别、糖苷键分析四个方面进行控制)、检查、含量测定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构建起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多糖质量草案。经鉴别,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多糖及蜜环菌粉多糖单糖组成一致,均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鼠李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有所差异;红外图谱显示,口服溶液多糖及蜜环菌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为3300cm-1、2900cm-1、1600cm-1、1400cm-1、1100cm-1、1000cm-1、550cm-1;糖苷键分析表明:口服溶液多糖糖苷键主链为→1)Glc(4→和→1)Gal(6→连接,在葡萄糖6位含有葡萄糖支链,端基为葡萄糖,而蜜环菌粉多糖糖苷键主链为→1)Glc(4→,在葡萄糖6位含有葡萄糖支链,端基为葡萄糖。即不同来源原药材会造成市售口服溶液多糖与自制口服溶液多糖单糖组成摩尔比、相对分子量、糖苷键连接差异。结合现行质量标准——2020版《中国药典》,对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原药材甜菊糖、苯甲酸钠、银杏叶提取物(5个不同厂家)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发现,市售口服溶液中含有药用辅料甜菊糖及防腐剂苯甲酸钠,其含量均为3g/L;仅E厂家银杏叶提取物不符合药典标准,与上文原药材中银杏叶提取物单糖组成结果相对应。综上,通过对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原药材进行质量控制,进一步表明本实验室自制口服溶液与市售口服溶液一致,所得结果准确可靠,建立的改良硫酸-苯酚法搭载酶标仪测定方法,适用于企业生产需求;提出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作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及其原药材鉴别补充项。为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质量控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银杏叶的药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的药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叶中功能因子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的功能因子
    1.1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
        1.1.1 抗肿瘤活性
        1.1.2 抗氧化活性
        1.1.3 抑菌作用
        1.1.4 扩张血管,降低血脂作用
    1.2 内酯化合物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1.2.3 抗肿瘤作用
    1.3 聚戊烯醇类脂
        1.3.1 抗氧化性
        1.3.2 抑菌作用
        1.3.3 抗癌作用
    1.4 银杏酚酸
        1.4.1 抗癌作用
        1.4.2 抑菌和杀菌作用
2 功能因子的提取工艺
    2.1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
        2.1.1 溶剂提取法
        2.1.2 超声辅助乙醇水溶液提取工艺
        2.1.3 微波-超声联合提取法
        2.1.4 离子液体提取
        2.1.5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
    2.2 其他
3 结语

(2)株形对银杏叶产量及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树形结构观察
    1.3 叶片超微结构观察
    1.4 叶片性状测定及产量统计
    1.5 黄酮醇苷测定
    1.6 萜内酯测定
    1.7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形结构差异
    2.2 叶片超微结构观察分析
    2.3 叶片形态观察及生物量、产量分析
    2.4 叶片有效成分分析
3 讨论

(3)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2.2 农残检测方法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参考文献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UPLC-MS/MS条件
        2.3 APGC-MS/MS条件
    3. 数据分析
        3.1 检出率的计算
        3.2 超标率的计算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方法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风险安全序数
        1.3 健康影响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风险安全序数
        2.3 健康影响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条件
        2.4 方法学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1.3 癌症风险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2.3 癌症风险评估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图9、10、11的图注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不同树龄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多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次生代谢物概述
    1.2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因素
        1.2.1 生物及非生物因素
        1.2.2 植物体自身遗传因素及发育阶段的影响
    1.3 银杏叶片主要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及其功能
        1.3.1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用功能
        1.3.2 银杏萜类化合物及其药用功能
        1.3.3 银杏叶片其他次生代谢物质及其药用活性
    1.4 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类化合物合成的规律和关键基因鉴定
        1.4.1 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积累规律
        1.4.2 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基因鉴定
    1.5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不同树龄银杏植株生长势及叶片形态结构观察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植物代谢产物含量检测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4 代谢组学检测分析
        2.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2 实验方法
    2.5 转录组学测序分析
        2.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5.2 实验方法
    2.6 荧光定量PCR实验
        2.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6.2 引物合成与设计
        2.6.3 实验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树龄银杏植株生长势及叶片形态特征的比较
        3.1.1 不同树龄银杏植株生长势的比较
        3.1.2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
        3.1.3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生物量的比较
    3.2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物质积累的变化
        3.2.1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中总糖及灰分含量的变化
        3.2.2不同树龄银杏叶片中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3.2.3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中萜内酯含量的变化
        3.2.4 银杏植株不同部位叶片中物质积累的变化
    3.3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的代谢组分析
        3.3.1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的代谢组检测结果概况
        3.3.2 主成分(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分析
        3.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鉴定和功能富集分析
        3.3.4 不同树龄叶片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3.4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的转录组学测序分析
        3.4.1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转录组数据概况
        3.4.2 不同树龄银杏叶片中差异基因筛选和功能富集分析
        3.4.3 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
        3.4.4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5 激素相关差异基因分析
        3.4.6 苯丙素合成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分析
        3.4.7 萜内酯合成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分析
第4章 小结与讨论
    4.1 不同树龄银杏植株生长及叶片形态的变化规律
    4.2 不同树龄银杏次生代谢物积累规律
    4.3 调控银杏主要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分子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NAA和多效唑对银杏叶黄酮和萜内酯合成与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银杏叶主要次生代谢物
        1.1.1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代谢途径
        1.1.2 银杏叶萜内酯及其代谢途径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2 萘乙酸对植物代谢物的影响
        1.2.3 多效唑对植物代谢物的影响
    1.3 转录组测序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方法
        2.4.1 生长指标测定
        2.4.2 银杏叶内源激素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4.3 初生代谢物含量测定
        2.4.4 银杏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2.4.5 银杏叶黄酮含量测定
        2.4.6 银杏叶萜内酯含量测定
        2.4.7 银杏叶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数据处理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NAA与 PBZ对银杏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NAA与 PBZ对银杏叶4 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3 NAA与 PBZ对银杏叶初生代谢物的影响
    3.4 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析
    3.5 NAA与 PBZ对银杏叶黄酮含量的影响
    3.6 NAA与 PBZ对银杏叶萜内酯含量的影响
    3.7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8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NAA 与 PBZ 对银杏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2 NAA与 PBZ对银杏叶初生代谢物的影响
        4.1.3 NAA与 PBZ对银杏叶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1.4 NAA与 PBZ对银杏黄酮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5 NAA与 PBZ对银杏叶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1.6 NAA与 PBZ对银杏叶萜内酯含量的影响
    4.2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气候变化背景下银杏分布预测及表型性状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2.2 气候变化对树木分布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的开发
        1.2.3 树木表型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2.4 树木基因表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2.5 银杏的生理生态研究
    1.3 立题思路与内容
        1.3.1 立题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银杏适生区的划分与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地理数据
        2.2.2 气候数据
        2.2.3 模型开发
        2.2.4 模型验证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模型性能和气候变量的贡献
        2.3.2 银杏适生区划分
        2.3.3 适生区划分结果验证
        2.3.4 适生区分布预测
    2.4 讨论
        2.4.1 影响银杏分布的关键气候因素
        2.4.2 银杏适生区的划分
        2.4.3 气候变化对未来银杏种群适宜性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叶用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和划分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3.2.2 生长性状的测定
        3.2.3 代谢性状的测定
        3.2.4 相关分析和方差成分分析
        3.2.5 气候响应模型
        3.2.6 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与划分
    3.3 结果
        3.3.1 生长特性的变化
        3.3.2 代谢性状的变异
        3.3.3 生长和代谢表型性状的相关和方差成分分析
        3.3.4 气候响应模型
        3.3.5 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和划分
    3.4 讨论
        3.4.1 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
        3.4.2 关键气候因素驱动表型变化
        3.4.3 气候变化下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与划分
    3.5 小结
第四章 银杏叶片初级(氨基酸)代谢响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和样品收集
        4.2.2 氨基酸的提取和测定
        4.2.3 代谢组学分析
        4.2.4 转录组学分析
        4.2.5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4.2.6 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银杏叶中氨基酸的积累
        4.3.2 银杏叶的转录变化
        4.3.3 与氨基酸积累相关的基因共表达模块的鉴定
        4.3.4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4.3.5 N和C代谢
    4.4 讨论
        4.4.1 环境对氨基酸积累的影响
        4.4.2 环境对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4.4.3 环境对银杏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银杏叶次级(黄酮)代谢响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气候数据的收集和土壤性质的检测
        5.2.3 叶片样品收集与性状测定
        5.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5.2.5 代谢组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
        5.2.7 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地环境变量与叶性状的差异
        5.3.2 转录组响应
        5.3.3 代谢组分析
        5.3.4 基因相关网络图
        5.3.5 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表达和代谢丰度
    5.4 讨论
        5.4.1 环境诱导的表型变异
        5.4.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调控
        5.4.3 性别对环境反应的差异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7)银杏叶、种实中银杏酸积累规律及减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银杏产业发展现状及银杏酸限量控制研究进展
    1.1 银杏资源特性及开发利用现状
    1.2 银杏的利用现状
        1.2.1 EGB761提取物
        1.2.2 银杏浊汁饮料
        1.2.3 银杏果粉
    1.3 银杏酸的研究概况
        1.3.1 银杏酸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
        1.3.2 银杏酸的限量控制及检测方法
        1.3.3 银杏酸的减毒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银杏叶片中银杏酸含量的积累规律及减毒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处理
        2.2.1 不同发育阶段对银杏叶片银杏酸和银杏类黄酮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银杏叶片银杏酸和银杏类黄酮的影响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发育阶段对银杏叶片中银杏酸含量影响的研究
        2.3.2 不同处理对银杏叶片、种实银杏酸和银杏类黄酮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银杏种实中银杏酸含量的积累规律及减毒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 实验处理
        3.2.1 银杏种实中银杏酸含量的测定
        3.2.2 不同处理对银杏种实中银杏酸含量的影响
        3.2.3 分析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银杏种实不同部位(内种皮、胚乳、种胚)银杏酸的含量
        3.3.2 银杏果粉代谢组检测分析
        3.3.3 不同贮藏时间银杏种实中银杏酸含量的变化
        3.3.4 不同地区银杏种实各部位的银杏酸含量比较
        3.3.5 不同加热方式处理银杏种实后的银杏酸含量
        3.3.6 银杏果匀浆后加入配伍剂后的银杏酸含量
    3.4 讨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植物基因组信息注释挖掘 ——银杏重要次生代谢物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和研究背景
    1.1 银杏及其重要次生代谢物简介
    1.2 银杏重要次生代谢物研究进展
    1.3 植物可变剪接研究背景
    1.4 植物代谢组学简介和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银杏全基因组多组织可变剪接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和测序
        2.1.2 比对与转录本重构
        2.1.3 可变剪接分析
        2.1.4 功能富集和qRT-PCR分析
    2.2 实验与分析结果
        2.2.1 银杏异构体水平转录组比对结果
        2.2.2 银杏多组织可变剪接情况
        2.2.3 银杏中不同的AS事件富含特定功能
        2.2.4 参与次生代谢物合成调控的AS基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杏代谢组和转录组贯穿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和UPLC-MS/MS样品提取过程
        3.1.2 代谢组分析
        3.1.3 差异代谢物分析
        3.1.4 类黄酮化合物的实验测定和qRT-PCR验证
    3.2 实验和分析结果
        3.2.1 RNA-seq和代谢组结果的总体特征
        3.2.2 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
        3.2.3 代谢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
        3.2.4 贯穿分析揭示了类黄酮和芪类的协同调控关系
        3.2.5 高活跃度基因和代谢物挖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研究进展
        2. 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5. 观察周期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7. 疗效评定标准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3. 主要疗效指标
        4. 次要疗效指标
        5. 安全性评估
    讨论与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多糖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概述
        1.1.1 银杏叶提取物
        1.1.2 蜜环菌粉
    1.2 中药多糖质量研究现状
        1.2.1 多糖类药物鉴别
        1.2.2 检查
        1.2.3 含量测定
    1.3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质量控制研究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糖含量测定
    2.1 研究内容
    2.2 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 仪器及试药
        2.2.2 糖含量的计算方法
    2.3 方法学验证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 显色液配制
        2.3.3 测定方法建立
        2.3.4 线性与范围
        2.3.5 精密度试验
        2.3.6 重复性试验
        2.3.7 稳定性试验
        2.3.8 回收率试验
    2.4 样品制备
        2.4.1 市售口服溶液
        2.4.2 蜜环菌粉提取液
        2.4.3 银杏叶提取物溶液
        2.4.4 辅料
        2.4.5 自制口服溶液
    2.5 样品测定
        2.5.1 口服溶液总糖含量测定
        2.5.2 蜜环菌粉
        2.5.3 银杏叶提取物
        2.5.4 辅料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单糖的特征图谱研究
    3.1 研究内容
    3.2 单糖组成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仪器及试药
        3.2.2 测定方法的建立
    3.3 方法学验证
        3.3.1 对照品溶液制备
        3.3.2 供试品溶液制备
        3.3.3 线性与范围
        3.3.4 定量限、检测限
        3.3.5 进样精密度
        3.3.6 稳定性试验
        3.3.7 重复性试验
        3.3.8 回收率试验
    3.4 样品测定
        3.4.1 口服溶液
        3.4.2 蜜环菌粉
        3.4.3 银杏叶提取物
        3.4.4 辅料
    3.5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3.5.1 口服溶液
        3.5.2 银杏叶提取物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多糖的质量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仪器及试药
        4.2.1 仪器
        4.2.2 试药
    4.3 多糖提取
        4.3.1 多糖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4.3.2 蜜环菌粉多糖提取
        4.3.3 银杏叶提取物多糖提取
        4.3.4 辅料中多糖提取
        4.3.5 口服溶液多糖提取
    4.4 性状
    4.5 鉴别
        4.5.1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4.5.2 单糖组成测定
        4.5.3 红外鉴别
        4.5.4 糖苷键类型分析
    4.6 检查
        4.6.1 色谱条件
        4.6.2 溶液的配制
        4.6.3 方法学验证
        4.6.4 样品测定
    4.7 含量测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原辅料鉴别
    5.1 研究内容
    5.2 仪器与试药
        5.2.1 仪器
        5.2.2 试药
    5.3 甜菊糖
        5.3.1 色谱条件
        5.3.2 样品溶液配制
        5.3.3 测定结果
    5.4 苯甲酸钠
        5.4.1 色谱条件
        5.4.2 样品溶液配制
        5.4.3 测定结果
    5.5 银杏叶提取物
        5.5.1 性状
        5.5.2 鉴别
        5.5.3 检查
        5.5.4 指纹图谱
        5.5.5 含量测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质量标准(草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银杏叶的药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叶中功能因子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李倩,汤鑫磊,许江昊,姜松松. 美食研究, 2021(03)
  • [2]株形对银杏叶产量及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J]. 毛欣雨,王明先,贾志超,陆金凯,朱李奎,王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04)
  • [3]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不同树龄银杏叶片药用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多组学分析[D]. 毛欣雨. 扬州大学, 2021
  • [5]NAA和多效唑对银杏叶黄酮和萜内酯合成与积累的影响[D]. 王鼎豪.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6]气候变化背景下银杏分布预测及表型性状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D]. 国颖.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7]银杏叶、种实中银杏酸积累规律及减毒方法研究[D]. 曹涛. 扬州大学, 2021(08)
  • [8]植物基因组信息注释挖掘 ——银杏重要次生代谢物多组学研究[D]. 贺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8)
  • [9]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D]. 莎日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多糖的质量标准研究[D]. 刘翠翠. 成都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银杏药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