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昌图爆炸事故是特大爆炸责任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赵秋慧[1](2019)在《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的报道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新闻传媒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呈现方式和传播形态均发生改变,产生了“数据新闻”这一全新的报道形式。与其他形式报道相比,数据新闻能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的可视化使新闻更具客观、精准和生动性,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在我国,有众多媒体都运用数据新闻进行报道并创办了数据新闻栏目,如财新“数字说”、新华网“数据新闻”、搜狐“数字之道”及新京报“数据新闻”等,数据新闻报道也逐渐被大众所认可。数据新闻因其数据挖掘分析、可视化的优点,在众多题材中都发挥出独特的价值,其中也包括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应对与管理中,新闻报道能起到网络舆情监管及应急沟通的作用,而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更能对突发事件有理性、深度、直观的探讨,具备较强的新闻应急处置能力。2015年,数据新闻界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数据新闻奖”增设了突发新闻最佳数据使用奖,肯定了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的价值,国内也有很多数据新闻栏目都推出了优秀的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试图分析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的报道现状、与其他形式报道相比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在文章的开头,先厘清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概念,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分析突发事件数据新闻的发展概况。第三章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8家数据新闻栏目近三年突发事件报道,从数据来源、报道时间、新闻主题、可视化形式、传播功能及效果等方面对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整体情况进行梳理。第四章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进行分类型研究。第五章总结出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与其他形式报道相比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具有整合碎片化信息、报道全面、理性、价值最大化、交互性等报道优势,但还存在获取数据存在困难、舆论引导功能不理想、数据预测功能欠缺、标题设置同质化的问题。第六章提出优化路径,我国突发事件报道应做好数据储备工作、通过媒体融合增强现实感、根据题材和受众特点进行差异化制作、落实好应急管理新闻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功能。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能满足报道的深入性、全面性,但其舆论引导、数据预测的功能性有待提升,未来需要注重储备数据,在制作中善于利用和照顾到媒体融合,进而增强现实感,实现差异化制作,要重在发挥应急管理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功能。
陆姗姗[2](2018)在《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态势的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企业已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责任的公民组织。企业作为一个兼具经济和公民属性的组织,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被权威机构及其利益相关者承认、支持和认可,即获取组织合法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不断成长,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公民,其组织合法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组织合法性而且给国家和社会带了巨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合法性压力是阻碍企业获取和维持其组织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危机发生后企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合法性压力,其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媒体、行业、公众和其它社会组织等。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研究者大多关注于经济理性方面的研究,较少考虑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随着新制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日益增多的研究者们开始着眼于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和外部因素。近年来,企业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和丰富:从过去被动的企业危机应对,到主动地进行危机信息沟通,再到战略性地实施企业社会责任(CSR)活动来提升组织合法性。企业发生危机后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合法性压力,因此企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和应对危机,具体包括危机前的准备和预防、危机中的信息披露和沟通以及危机后的责任追究和处理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组织合法性视角出发,分析了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信息沟通效果的影响,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事件责任追究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实施CSR活动来提升组织合法性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了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信息沟通效果的影响。研究以2007年至2017年间巨潮资讯网公布的160条深沪上市公司安全事故公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信息沟通决策及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危机公告发布及时性来看:企业面临的规范和认知合法性压力越大,企业越害怕组织合法性的丧失,危机公告越缓慢;企业面临的规制合法性压力和危机公告及时性呈倒U形关系,即规制合法性压力适中时企业危机公告发布最及时。从危机公告内容角度来看:认知合法性压力会增加危机公告中的描述性内容和实质性内容;规范合法性压力越大,企业公告中的描述性内容越多。从企业危机归因及态度来看:规范合法性压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将危机归因于组织内部且危机应对态度更积极;企业面临的规制合法性压力越大,企业越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总之,不同维度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信息沟通的时间、内容、质量及效果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企业发生危机后应当及时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来降低危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并修复组织的合法性。其次,检验了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事件责任追究的影响。以2003年至2014年间的150起国家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不同维度的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事件责任追究的影响。研究发现司法环境压力与行政处罚人数、司法处罚人数和处罚的及时性都显着相关。司法环境压力越大,对企业危机事件的调查处理越迅速,责任追究力度越大。媒体关注压力会增加司法处罚人数并提高事故处理的及时性。行业合法性压力会加大对企业危机事件的责任追究力度。企业所有制压力则会减少司法处罚人数。综上所述,当作出事故处罚决定时应当充分考虑组织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进而提高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的公正和效率。最后,从组织认知合法性提升角度,分析了企业实施CSR活动的策略选择。研究以2016年国内122场由企业冠名赞助的马拉松比赛作为样本,分析了企业CSR沟通和战略匹配策略对组织认知合法性提升的影响。研究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主动实施CSR活动来提升组织的认知合法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实施CSR活动时的CEO参与、新闻发布、以及两种CSR匹配方式(功能性匹配和形象性匹配)都会显着提高企业的认知合法性。此外,研究还发现功能性匹配能正向调节CEO参与对认知合法性的影响效果;负向调节新闻发布对认知合法性的影响作用。该研究结论能指导企业更好的实施和管理CSR活动,帮助企业自主管理和提升其组织合法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创新性地将制度视角和战略视角下的组织合法性研究相结合,整合成了一个综合性研究框架。研究首先基于制度视角研究了不同维度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态势的影响,接着从战略视角分析了企业的CSR活动策略对组织合法性提升的影响,研究揭示并验证了组织合法性的制度和战略双重属性。第二,文章率先从组织合法性压力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维度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发展态势(具体包括危机中的信息沟通和危机后的责任追究)的影响作用,丰富了危机情景下的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第三,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样本选择的都是近年来企业真实发生的危机事件,能真实反映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的影响效果,弥补了以往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法来设置虚拟情境研究组织合法性及企业行为的不足。第四,研究拓展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首先,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和危机情境沟通理论(SCCT),提出了合法性压力下的企业危机信息沟通策略模型;随后,基于威慑和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企业危机责任追究及其社会学习效应的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信息沟通和战略匹配理论从组织认知合法性提升角度提出了企业CSR活动实施策略选择模型。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企业危机管理和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危机应对中的企业信息沟通决策效果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企业的信息披露动机并指导企业在危机情境下进行恰当的信息沟通,从而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危机发生后的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影响研究可以为政府及监管部门对企业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事故调查、监管和处罚的公正、透明和高效;企业也可从中汲取教训,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最终提高社会安全度并促进和谐发展。基于CSR活动实施的组织认知合法性提升研究有助于指导企业更好地进行CSR活动策略选择,帮助企业自主管理和提升其组织合法性。
陈恩才[3](2012)在《国家补充责任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补充责任”一词在法学理论和实践中并不存在,是我们基于民事侵权责任中的“补充责任”概念创造的一个新词。在民事侵权责任理论和实践中,为了解决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在适用中的不足,创造了“补充责任”形态,适用于经营者、教育机构等不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致使消费者、学生等遭到第三人侵权而第三人没有赔偿责任的能力或者第三人下落不明的情形。从理论的角度讲,肇始于德国的交易安全义务(我国称之为安全保障义务)是我国理论界提出补充责任的起因;从制度的角度讲,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最早使用了“补充责任”一词,2010年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吸收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增加了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和劳务派遣单位的补充责任。民事侵权创设的“补充责任”虽然属于侵权责任的形态,但是却有效地扩大了侵权行为人的责任范围。国家侵权责任中存在着与民事侵权责任相同的问题,如何扩大国家责任的范围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对象,也是实务界的强烈要求。基于民事补充责任制度的经验,我们尝试创设国家补充责任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国家承担补充责任的方式扩大国家责任的范围,这样也为如何扩大国家责任找到一个新的、可行的视角。论文由导论和主体内容构成,基本上依逻辑的顺序展,具体内容如下:导论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国家补充责任: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补充责任问题的缘起;选择该题目的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当前民事补充责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第二部分介绍我们将如何研究国家补充责任。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所在。第一章为“国家补充责任的界定”,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补充责任制度的产生,主要包括补充责任制度的产生背景、民事补充责任概念的形成以及民事补充责任制度的建立。第二节为“国家补充责任的内涵与外延”,主要内容是对国家补充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做出界定。第三节为“国家补充责任与民事补充责任的界限”,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析国家赔偿责任所具有的浓厚的民事责任背景;其二是分析国家补充责任与民事补充责任的差异性。第二章为“国家补充责任的理论基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国家责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法哲学的角度和法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国家承担侵权责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第二节进一步阐述国家补充责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民事补充责任和国家责任两个角度展开,民事补充责任的视角意在阐述补充责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国家责任的视角意在阐述国家承担补充责任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第三章为“国家补充责任的现实基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了构建国家补充责任的必要性,首先对当下国家责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国家责任的途径。在分析了必要性之后,第二节阐述了构建国家补充责任的可行性,具体而言:首先有民事补充责任的经验可资借鉴;其次是侵权行为法规定了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我们认为教育机构在实质上具有公法特征,因此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可以作为国家补充责任的先导,也是从民事补充责任到国家补充责任的桥梁;再次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肯定了公安机关失职的国家赔偿责任,该责任是实质上的国家补充责任;第四是域外国家对国家的间接侵权责任早有规定,只是没有采用补充责任的形式,而是用连带责任的形式加以涵摄,我国创设国家补充责任更加科学。第四章为“国家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共分为两节。本章主要是阐述国家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鉴于侵权行为在类型化部分已经有所涉及,而侵权行为的后果不太具有分析的理论价值,所以本章主要从归责原则和因果关系两个要件展开。第一节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国家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国家补充责任的归责原则层层递进进行分析。第二节阐述国家补充责任的因果关系,在分析民事补充责任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国家补充责任中的因果关系。第五章为“国家补充责任的财政保障”,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国家承担侵权责任(包括补充责任在内)引致的财政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财政风险的可行的途径。第二节具体阐述化解国家赔偿财政风险的途径,包括(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家赔偿基金;(2)建立责任事故的赔偿基金;(3)建立国家侵权赔偿的责任保险制度。
王丹[4](2010)在《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安全是工业安全的重中之重,行为安全是煤矿安全的本质。矿工违章行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虽然得到不断强调,但从安全研究角度而言,依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解决好“为什么会发生违章行为”等问题。因此,对国有井工煤矿企业矿工的违章行为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对矿工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故障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煤矿企业大量的“三违记录”和事故报告书,识别出矿工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应用模糊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矿工违章行为与影响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影响因素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为:管理环境因素、个体特征因素、行为环境因素、设备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次,研究矿工违章行为的形成机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构架,加入过去行为和风险倾向两个变量,提出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风险倾向这四个变量对违章行为意向均有显着直接影响,主观规范和过去行为通过行为态度这一中介变量又间接地影响违章行为意向。第三,利用进化博弈理论进一步研究行为环境下矿工违章行为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是否存在监管情况下的矿工工作行为进化博弈模型中各参数变动情况分析,得出:①增加安全矿工制止违章矿工的收益;②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③加大违章矿工心理和生理上违章成本;④增加安管人员的安全检查力度等,有利于矿工的违章行为向安全行为的转变。最后,提出矿工违章行为的治理策略。该治理策略包括矿工安全行为塑造、实施“累积式”安全行为奖励和“累积式”违章行为罚款办法、对矿工进行安全培训和诚信型安全班组建设这四个方面。
陈飞[5](2007)在《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公众责任保险逐渐引起国人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指出了发展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积极意义,最后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李玉伟[6](2007)在《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每年事故死亡人数总量大,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状况还没有实现根本性好转,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安全生产领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地对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事故的大幅度下降。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条件下展开的,首先,从企业事故的发生来源于隐患的机理入手,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形成原因着手,深入对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进行了一些列研究和探讨,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在对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基础上,得出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把管理上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都作为企业安全生产上的事故隐患,并借鉴职业安全健康OHSMS管理体系,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引入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为企业构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事故隐患管理体系的构成及关系,以持续改进为基础,建立了事故隐患识别子系统,事故隐患评价子系统和事故隐患消除与控制子系统,形成了以事故隐患管理为核心的体系,为了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在组织机构和制度保证上进一步予以明确,从而为体系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必备条件。最后,通过选取佳木斯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进行实际应用的研究,针对该企业的生产流程特点,将体系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事故隐患类型为基础,制定了该企业事故隐患检查表,在全厂进行了一次隐患大检查,针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通过风险评价,为进一步采取消除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实际运用方面的发展。
朱丽娟[7](2006)在《论雇员的权利》文中认为雇员是我国当今社会人数众多而又普通的群体,雇员权利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我国雇员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雇员与雇主、雇员权利内容、雇员权利法律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透视出目前我国在维护雇员权利问题上存在着的一些欠缺和不足。其中,既有立法上的不完善和国家政策上的不配套,也有具体实践中的执法不严和监督体系的不完备;既有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对雇员权利的侵害,也有雇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对雇员应有权利的漠视。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存在的根源,阐述其带来的危害,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雇员权利,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出自己的构想和建议。
刘劲彪[8](2005)在《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从烟花爆竹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分析,对这一特殊产品,单独靠市场的调控难以保证社会的共同利益,需要行政力量来实施监管。湖南烟花爆竹产业目前不论是在规模还是监管力度上都居全国前茅,以湖南省为模版开展行政监管体系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根据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机关设置情况,结合长时期的走访调研,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构建了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的根定义和概念模型。行政监管着眼于烟花爆竹产业生产、销售、运输、储存和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对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在组织动机、法规基础、工作设计、运行机制、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寻找体系完善的途径。提出了建立湖南烟花爆竹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及实施意见、建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行政监管动态系统、建立完善的宏观信息体系和加快烟花的标准化建设等建议。在出口烟花爆竹检验检疫领域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各层级各环节行政监管部门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标准化的平台、实施信息化政务等优化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监管体系的效力,确保烟花爆竹产业的安全与质量,促进烟花爆竹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胡华[9](2005)在《烟花安全警钟长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爆竹声声辞旧岁”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传统方式“。有钱没钱,放炮过年”的俗语也足以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对烟花爆竹难以割舍的情感。随着春节、元宵节日益临近,一年一度的烟花爆竹销售、燃放的旺季再次来临。然而,不管是燃放地区,还是禁放城市,烟花爆竹存在的安全隐患依然不容忽视。一些人为了追求刺激和档次,不愿燃放小烟花,都喜欢去买能放得响、能见光、能见彩的礼花弹。为了迎合这种心理,鞭炮商把鞭炮火药越填越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张文超,刘玉海[10](2004)在《烟花爆竹行业事故分析与安全对策》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对烟花爆竹行业的现状及安全事故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安全学原理的事故致因理论对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烟花爆竹事故的对策,指出加大烟花爆竹行业科研力度,使用无烟、无味的安全环保烟花药剂是降低烟花爆竹行业事故高发的根本途径:强化安全执法是遏制烟花爆竹行业安全事故的根本保障。
二、昌图爆炸事故是特大爆炸责任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图爆炸事故是特大爆炸责任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突发事件新闻 |
1.2.2 数据新闻 |
1.2.3 突发事件数据新闻 |
1.2.4 报道研究 |
1.3 文献综述 |
1.3.1 突发事件数据新闻研究 |
1.3.2 突发事件新闻研究 |
1.3.3 数据新闻研究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突发事件数据新闻发展概述 |
2.1 突发事件新闻发展历程与趋势 |
2.2 数据新闻的价值及发展 |
2.3 突发事件数据新闻发展概况 |
3 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整体情况分析 |
3.1 研究样本与构建类目 |
3.1.1 研究样本 |
3.1.2 确定分析单位与构建类目 |
3.1.3 信度检测 |
3.2 数据来源 |
3.2.1 多用其他新闻采访报道,数据较全面 |
3.2.2 引用自身媒体报道,具有独特性 |
3.3 报道时间 |
3.3.1 能在几小时内发表,注重时效性 |
3.3.2 不吝时间,打磨精品报道 |
3.4 新闻主题 |
3.4.1 多为社会安全事件,新闻接近性强 |
3.4.2 叙事手段多样化,报道内容全面 |
3.4.3 标题简单明确,但同质化问题明显 |
3.5 可视化形式 |
3.5.1 静态图表为主,明确传递信息 |
3.5.2 运用地图、时间轴,重在构建联系 |
3.5.3 交互动图及视频动画,赋予报道独特性 |
3.6 传播功能及效果 |
3.6.1 警戒威胁,具备环境监视功能 |
3.6.2 紧跟舆情,缺乏有效舆论引导 |
3.6.3 还未引起关注,传播效果有限 |
4 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分类型研究 |
4.1 自然灾害类数据新闻报道 |
4.1.1 数据主要来自政府,多为后续系列报道 |
4.1.2 尝试多种报道方法,同国外还有差距 |
4.1.3 应急管理准备充分,具备预测性 |
4.2 事故灾难类数据新闻报道 |
4.2.1 受限于我国数据开放,内容国际化 |
4.2.2 集中在延续期,重在呈现事件全貌 |
4.3 公共卫生事件类数据新闻报道 |
4.3.1 只关注国内事件,多为责任追查 |
4.3.2 多数据源分析,报道内容严谨 |
4.4 社会安全事件类数据新闻报道 |
4.4.1 媒体报道集中,关注各阶段发展 |
4.4.2 国外事件报道迅速,满足信息需求 |
5 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优势及问题分析 |
5.1 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的优势 |
5.1.1 深挖数据,碎片化信息整合 |
5.1.2 平衡报道,分析全面理性 |
5.1.3 多元意见,数据价值最大化 |
5.1.4 交互展示,提升受众阅读体验 |
5.2 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5.2.1 获取数据存在困难 |
5.2.2 舆论引导功能不理想 |
5.2.3 数据预测功能欠缺 |
5.2.4 标题设置同质化 |
6 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报道的优化路径 |
6.1 做好数据储备工作 |
6.2 通过媒体融合增强现实感 |
6.3 根据题材及受众特点差异化制作 |
6.4 落实好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 |
6.5 注重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态势的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组织合法性相关研究 |
1.1.2 企业危机及其负面影响研究 |
1.1.3 组织合法性与企业危机的联系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组织合法性 |
2.1.1 组织合法性的定义与分类 |
2.1.2 制度视角下的组织合法性 |
2.1.3 战略视角下的组织合法性 |
2.1.4 组织合法性压力 |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企业危机 |
2.2.1 企业危机的内涵和特点 |
2.2.2 企业危机反应策略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组织合法性与企业行为表现 |
2.3.1 合法性压力与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
2.3.2 合法性动机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
2.3.3 声誉理论 |
第3章 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信息沟通效果的影响 |
3.1 企业危机信息沟通 |
3.2 安全事故公告 |
3.3 研究假设 |
3.3.1 认知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 |
3.3.2 规范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 |
3.3.3 规制合法性压力的影响作用 |
3.3.4 企业危机信息沟通效果评估 |
3.4 研究样本 |
3.4.1 数据来源与样本 |
3.4.2 变量选取和度量 |
3.5 实证分析 |
3.5.1 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3.5.2 假设检验及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事件责任追究的影响 |
4.1 企业危机事件责任追究 |
4.2 研究假设 |
4.2.1 司法环境压力的影响 |
4.2.2 媒体关注压力的影响 |
4.2.3 行业合法性压力的影响 |
4.2.4 企业所有制压力的影响 |
4.3 研究样本 |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 |
4.3.2 变量选取和度量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 |
4.4.2 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
4.5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CSR活动策略对组织认知合法性的提升分析 |
5.1 企业CSR活动 |
5.2 研究假设 |
5.2.1 CSR沟通策略的影响 |
5.2.2 CSR战略匹配策略的影响 |
5.2.3 企业沟通和CSR匹配的交互影响 |
5.3 研究样本 |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 |
5.3.2 变量选取和度量 |
5.4 实证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4.2 假设检验及分析结果 |
5.5 企业CSR活动策略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与实践贡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国家补充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民事补充责任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家赔偿责任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 |
(一) 理论的创新 |
(二) 制度的创新 |
第一章 国家补充责任的界定 |
第一节 补充责任制度的产生 |
一、补充责任制度的产生背景 |
(一) 补充责任:我国民事侵权责任的一个创新 |
(二) 民事补充责任制度的产生背景 |
二、民事补充责任概念的形成与制度的建立 |
(一) 民事补充责任概念的形成 |
(二) 民事补充责任制度的确立 |
(三) 其他法律、法规中的“补充责任” |
第二节 国家补充责任的内涵与外延 |
一、国家补充责任的内涵 |
(一) 国家补充责任的含义 |
(二) 国家补充责任的特征 |
二、国家补充责任的外延 |
(一) 国家权力性行为的补充责任 |
(二) 国家非权力性行为的补充责任 |
第三节 国家补充责任与民事补充责任的界限 |
一、国家赔偿责任具有浓厚的民事责任背景 |
(一) 大陆法系国家赔偿法的历史考察 |
(二) 英美法系国家赔偿法的历史考察 |
二、国家补充责任与民事补充责任的差异性 |
(一) 公法和私法界分的理论 |
(二) 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公法性质——以公共利益为区分标准 |
第二章 国家补充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责任的理论基础 |
一、国家责任的法哲学基础 |
(一) 本文研究国家责任的方法 |
(二) 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哲学基础 |
(三) 国家补偿责任的法哲学基础 |
(四) 国家责任法哲学理论基础的归纳与评述 |
二、国家责任的法经济学基础 |
(一) 国家侵权责任的法经济学分析 |
(二) 国家侵权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范式 |
(三) 国家侵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 |
(四) 国家侵权的公共选择分析范式 |
第二节 国家补充责任的理论基础 |
一、民事补充责任的理论基础——基于民事责任的法理分析 |
(一) 民事责任的法理概述 |
(二) 民事补充责任的法理 |
二、国家补充责任的法理——基于国家责任和民事补充责任的分析 |
(一) 国家责任的视角 |
(二) 补充责任的视角 |
第三章 国家补充责任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构建国家补充责任的必要性 |
一、当下国家责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一) 国家责任的含义辨析 |
(二) 国家责任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完善国家责任的途径 |
(一) 建立统一的国家责任制度 |
(二) 构建国家补充责任制度 |
第二节 构建国家补充责任的可行性 |
一、民事补充责任的经验 |
(一) 民事赔偿与国家赔偿的相似性 |
(二) 国家赔偿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
(三) 借助民事补充责任制度的经验构建国家补充责任制度 |
二、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分析——国家补充责任的先导 |
(一) 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以《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为核心 |
(二) 教育机构的补充责任对构建国家补充责任的价值 |
三、公安机关失职的国家赔偿责任——实质上的“国家补充责任” |
(一) 法释[2001]23号的内容与背景 |
(二) 法释[2001]23号的价值与局限 |
四、域外国家的“国家补充责任”——以连带责任的形式涵摄 |
(一) 关于概念的说明 |
(二) 德国司法实践中的不作为的交易安全义务 |
(三) 英美法系上不作为的过失侵权责任 |
第四章 国家补充责任的规则归责原则与因果关系 |
第一节 国家补充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概述 |
(一)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重要性 |
(二) 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二、国家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概述 |
(一) 国家责任的侵权性假设 |
(二) 创建统一的国家侵权归责原则体系 |
三、国家补充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 研究国家补充责任的归责原则的必要性 |
(二) 国家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二节 国家补充责任的因果关系 |
一、民事补充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
(一) 侵权责任中有关因果关系的学说和实践 |
(二) 民事补充责任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
二、国家补充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
(一) 国家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
(二) 国家补充责任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五章 国家补充责任的财政保障 |
第一节 扩大国家责任范围引致的财政压力 |
一、我国国家侵权赔偿的财政支出现状 |
(一) 预算内的国家侵权赔偿财政支出 |
(二) 预算外的国家侵权赔偿财政支出 |
(三) 扩大国家侵权赔偿范围的财政压力 |
二、国外国家承担侵权责任的财政保障途径概述 |
(一) 增加财政预算和统筹国家赔偿资金 |
(二) 设立赔偿基金 |
(三) 开展责任保险 |
第二节 国家侵权(补充)责任的财政保障途径 |
一、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国家赔偿基金 |
(一) 开列和增加国家财政预算 |
(二) 建立统一的国家赔偿基金或者协调机制 |
二、建立责任事故的赔偿基金 |
(一) 责任事故侵权赔偿基金的现状 |
(二) 国内外责任事故赔偿基金的实践 |
三、建立国家侵权赔偿的责任保险制度 |
(一) 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保险制度的经验 |
(二) 建立国家侵权赔偿的责任保险制度 |
结束语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
(4)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2 违章行为的控制方法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概念的界定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矿工违章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 |
2.1 矿工违章行为的辨识与分类 |
2.1.1 矿工违章行为的辨识 |
2.1.2 矿工违章行为的分类 |
2.2 违章矿工的分析 |
2.3 事故报告分析 |
2.4 矿工违章行为的影响因素群 |
2.4.1 个体特征因素分析 |
2.4.2 管理环境因素分析 |
2.4.3 行为环境因素分析 |
2.4.4 工作环境因素分析 |
2.4.5 设备环境因素分析 |
2.4.6 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2.5 矿工违章行为影响因素的模糊灰色关联分析 |
3 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假设提出 |
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
4 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1 变量设计 |
4.1.2 样本容量确定 |
4.1.3 数据收集 |
4.2 数据质量评价 |
4.2.1 信度评价 |
4.2.2 效度评价 |
4.3 传记特征变量与各变量间的方差分析 |
4.4 模型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与识别 |
4.4.2 模型参数的估计及评价 |
4.4.3 模型修正及假设验证 |
4.5 检验结果分析 |
5 矿工违章行为的演化过程研究 |
5.1 进化博弈理论 |
5.2 不存在监管情况的矿工违章行为演化分析 |
5.2.1 假设提出及博弈收益矩阵建立 |
5.2.2 安全矿工工作行为演化的趋势分析 |
5.2.3 违章矿工工作行为演化的趋势分析 |
5.3 存在监管情况的矿工违章行为演化分析 |
5.3.1 假设提出及博弈收益矩阵建立 |
5.3.2 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
5.3.3 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5.3.4 矿工工作行为演化的趋势分析 |
6 矿工违章行为的治理策略 |
6.1 矿工安全行为的塑造 |
6.2 实施“累积式”奖惩办法 |
6.3 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 |
6.4 诚信型安全班组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综采队矿工违章行为辨识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公众责任保险内涵 |
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现状 |
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一) 公众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够 |
(二) 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 |
(三) 相关法律法规落后 |
(四) 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
发展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积极意义 |
(一) 有利于受害人及时得到补偿 |
(二) 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保源 |
(三) 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 |
(四) 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和压力 |
(五) 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
发展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对策 |
(一)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
(二)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
(三)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四)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
(五)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
(六) 简化小额案件诉讼程序 |
(6)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综述 |
2.1 事故致因理论 |
2.1.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1.2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1.3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1.4 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1.5 轨迹交叉论 |
2.2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
2.2.1 OSHMS简介 |
2.2.2 OHSMS管理内容和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总体思路 |
3.1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内涵 |
3.1.1 安全生产的内涵 |
3.1.2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内涵 |
3.1.3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 |
3.2 我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模型建立 |
3.2.1 总体分析 |
3.2.2 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
3.2.3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模型建立 |
3.3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总体思路 |
3.3.1 指导思想 |
3.3.2 管理原则 |
3.3.3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构成及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构建 |
4.1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要素分类 |
4.1.1 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隐患要素 |
4.1.2 物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隐患要素 |
4.1.3 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引发的隐患要素 |
4.1.4 管理缺陷引发的隐患要素 |
4.2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检查 |
4.2.1 事故隐患检查表编制分类 |
4.2.2 事故隐患检查表的编制 |
4.3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风险评价法 |
4.3.1 风险评价的目的 |
4.3.2 LEC评价法 |
4.3.3 MES评价法 |
4.3.4 MLS评价法 |
4.4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消除与控制 |
4.4.1 事故隐患风险消除与控制原则 |
4.4.2 事故隐患风险消除与控制对策 |
4.5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组织 |
4.5.1 建立事故隐患管理组织机构 |
4.5.2 建立事故隐患管理制度保证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应用 |
5.1 企业简要概况及安全生产目标 |
5.2 具体应用 |
5.2.1 事故隐患要素的确定 |
5.2.2 事故隐患检查 |
5.2.3 事故隐患风险评价 |
5.2.4 消除与控制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论雇员的权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雇员与雇主 |
(一) 雇员与雇主 |
(二) 雇员与劳动者 |
(三) 雇员的分类 |
二、雇员权利内容 |
(一) 基于生理需要应有的权利 |
(二) 基于安全需要应有的权利 |
(三) 基于社交需要应有的权利 |
(四) 基于尊重需要应有的权利 |
(五) 基于自我实现需要应有的权利 |
三、雇员权利的法律保护 |
(一) 雇主的义务 |
(二) 我国雇员权利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反思 |
(三) 我国雇员权利法律保护的完善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8)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行政监管体系在烟花爆竹产业中的作用 |
1.2 本论文研究目标、意义和方法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切克兰德系统方法简介 |
2.1 切克兰德系统方法的产生及特点 |
2.2 软系统方法的逻辑步骤 |
第三章 行政监管对湖南烟花爆竹产业的重要性 |
3.1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发展历程 |
3.2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的现状 |
3.3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的重要性 |
第四章 湖南烟花爆竹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现状 |
4.1 涉及烟花爆竹的行政管理的主要机构 |
4.2 按职能划分的行政监管部门 |
4.3 按管理层次划分的部门 |
4.4 按监管环节划分的行政监管部门 |
第五章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根定义、概念模型及比较和优化分析 |
5.1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的根定义及概念模型 |
5.2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的比较分析 |
5.3 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的优化途径 |
5.4 小结 |
第六章 湖南出口烟花爆竹检验检疫监管体系优化的实践 |
6.1 湖南出口烟花爆竹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各层级的优化措施 |
6.2 湖南出口烟花爆竹检验检疫监管体系优化的特点 |
6.3 湖南出口烟花爆竹检验检疫监管体系优化取得的效果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烟花安全警钟长鸣(论文提纲范文)
黑心烟花隐患重重 |
罪魁祸首:劣质炸药 |
炸不断的生财之道 |
禁放难, 难在何处 |
堵疏结合, 禁管合一 |
【相关链接】 |
1、伪劣礼花弹引起之四后果 |
2、合格的烟花爆竹产品小常识 |
3、燃放烟花爆竹之三注意 |
四、昌图爆炸事故是特大爆炸责任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突发事件数据新闻的报道研究[D]. 赵秋慧.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2]组织合法性压力对企业危机态势的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D]. 陆姗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11)
- [3]国家补充责任研究[D]. 陈恩才. 南京大学, 2012(03)
- [4]矿工违章行为形成、演化与治理研究[D]. 王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05)
- [5]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研究[J]. 陈飞. 商业时代, 2007(01)
- [6]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李玉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7]论雇员的权利[D]. 朱丽娟. 吉林大学, 2006(10)
- [8]湖南烟花爆竹产业行政监管体系研究及应用[D]. 刘劲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08)
- [9]烟花安全警钟长鸣[J]. 胡华. 中国防伪报道, 2005(02)
- [10]烟花爆竹行业事故分析与安全对策[A]. 张文超,刘玉海. 中国民用爆破器材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