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孙帅,王百新,孙璐[1](2022)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文中认为在现代公路工程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有着强度高、抗渗性好、表面坚实的优势,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基层形式,其对推动公路工程大规模机械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难度较大,技术水平要求严格,时常出现基层开裂、翻浆等质量通病,这会对公路路况与工程耐久性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为建设优质公路工程,本文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开展探讨,提出拌和、摊铺、碾压、养生阶段的质控措施,以供参考。
曹建波[2](2021)在《公路水稳碎石基层裂缝治理技术分析》文中认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是一种高等级公路建设常用的基层结构,具有结板速度快、强度高、抗渗、抗冻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工程施工实践过程中,受到材料配比、施工工序等因素影响,基层在板结过程中经常出现裂缝问题,对公路工程建设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本文结合某公路工程建设实践,通过对该项目水稳基层裂缝产生成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给出施工和养护阶段裂缝防治的几点建议。
胡涛[3](2019)在《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裂缝及层间的剪切、滑移是造成早期破坏的主要原因。裂缝及层间接触状态成为了沥青路面应用的技术难题。为此本研究提出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工法,从根本上改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问题,为基层提供高温、稳定含水量的养护环境,提高半刚性基层抵抗干缩、温缩开裂的性能,防止和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通过“柔—柔”摊铺改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提高沥青路面整体结构强度,增强基面层间粘结强度从而提高路面结构抗剪切能力,良好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能够抑制荷载型裂缝的产生和反射裂缝的发展。针对沥青路面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连续施工路面结构温度场模拟,在室内试验中研究了不同养护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早期性能影响,试验路的摊铺与检测验证了连续施工对基层养护温度、早期强度、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工有助于提高基层平均养护温度,能够提高半刚性基层抵抗干缩、温缩开裂的性能,防止和减少反射裂缝的产生。通过室内拉拔试验对连续施工基面层摩擦系数和嵌入深度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通过面层压实功和连续施工高温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自主研发拉拔试验模具和多角度剪切试验模具对比研究了不同温度连续施工和常规施工成型试件基面层间的粘结性能和不同嵌入深度基面层间的粘结性能,根据Mohr-Coulomb强度理论绘制多角度层间抗剪强度图,引入剪切能Wp、Wc的概念来研究沥青路面基面层间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提出抗剪强度直线和剪切能用于沥青路面基面层间接触状态评价。结果表明连续施工可大幅度提高基面层间粘结强度,连续施工路面结构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60℃高温环境下基面层仍具有良好的抵抗变形能力。连续施工能增大基面层集料间的内摩阻力。25℃和60℃试验温度下,连续施工基面层间破坏所需剪切能Wp和Wc远远大于常规施工成型试件。连续施工能够改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增强基面层间粘结强度,提高路面结构抗剪切能力。依托江肇及广清高速设计并铺筑连续施工试验路,在铺筑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连续施工工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多年跟踪和检测对比分析了连续施工和常规施工成型试验路的路用状况,验证了连续施工在防止裂缝和改善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的积极影响。
杨成[4](2017)在《水稳基层裂缝的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公路施工中水稳基层裂缝的防治进行分析,加强公路水稳基层结构特征的了解,以便加强施工技术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运用,使得公路施工的质量得到提升。
卓吉[5](2016)在《西藏地区水泥稳定碎石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属于半刚性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严格按要求进行,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湿度的改变以及温度的周期变化均会引起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开裂等破坏。虽然微裂缝不会影响路面功能的正常使用,但水分会随着裂缝进入到基层中。在荷载和水的重复作用下,极易导致基层结构强度的下降,使裂缝变得更大,若不进行处治,将会严重影响路面性能和使用寿命。本研究首先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和裂缝成因分析出发,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强度形成机理,分别从干缩和温缩对半刚性基层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材料基本性能开展实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试验因素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的影响;结合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特点,重点分析其裂缝特点、裂缝的危害、形成原因,以及针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裂缝的防治措施。以洛扎县公路为工程依托,根据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特点,应用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裂缝控制措施,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中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并对相应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田丰盛[6](2015)在《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结合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实例,探讨分析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原材料质量控制、级配控制、强度控制、生产控制、成品管理养护等内容。实际应用表明,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能减少裂缝数量、节约施工成本,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袁力均[7](2015)在《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由于具有成型快、强度高、水稳定性好以及良好的抗疲劳性等特点,在我国目前的二级以上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缺点是抗变形能力低、脆性大,在温度或湿度变化时易产生开裂,形成路面反射裂缝,这已成为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工程管理经历,分析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裂措施。
彭兴海[8](2015)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抗裂缝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水泥稳定碎石广泛应用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有效的改善了工程质量。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因此影响材料强度,应对其抗裂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出现裂缝的几个常见原因:温度变化、拌和质量差、水分蒸发等,加强对水泥稳定碎石出现裂缝机理的认识,并提出水泥稳定碎石的裂缝预防措施和裂缝防治措施,从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降低水泥碎石裂缝出现的概率,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李广强[9](2015)在《超纤维提高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半刚性基层结构中,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可供稳定的材料种类很多,选择面更加宽广,同时具有较好的水稳性和抗冻性,还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在路面的使用过程中弹性变形较小,使用承载力高,年限长,所以在河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被广泛的采用。但是,现有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些路段使用不足5年就必须进行大修,其主要病害是路面开裂、高温车辙和水损害等早期破坏现象使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半刚性基层路面的开裂,不仅降低了道路的服务水平,还破坏了路面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采用新型的超纤维技术来提高沥青路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半刚性基层的裂缝破坏,改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因发射裂缝而引起的早期破坏,延长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课题首先对纤维复合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超纤维改性机理,然后进行了超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技术性能的研究。通过在张石高速公路张家口段部分路段进行试验,分别测试了超纤维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强度、刚度和抗裂性能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中掺入适量超纤维,大幅度的提高了半刚性基层的强度、刚度和抗裂性,使半刚性基层能够寿命更长,质量更好。
黄兵[10](2015)在《四川典型区域沥青路面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其使用性能跟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四川省幅员辽阔,川西北高原寒冷、紫外线强,温差大,川中盆地炎热、潮湿、多雨,重载交通多。由于川西北高原、川中盆地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存在明显差别,交通构成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新一轮的西部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四川公路建设向盆地周边山区及川西北高原延伸的形势,积极开展基于四川区域性自然特征的沥青路面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依托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高原湿地郎川公路修筑及环境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431800054)”、郎川公路建设指挥部科技项目“高寒、高海拔地区强紫外线环境下改性沥青路面技术研究”以及四川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成德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动力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010828-2)”,以川西北高原以及川中盆地地区沥青路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及施工和管理技术等研究资料的收集,以及进行了具有代表性的路面实地调研,结合四川地理、气候特征及交通情况,重点对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的材料性能、结构形式与行为以及现场施工与管理技术等内容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有:(1)通过文献与工程调研分析,总结了四川沥青路面结构、材料以及施工与养护技术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四川沥青路面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及技术发展主攻方向,归纳了四川区域性沥青路面的病害形式。即:川西北高原沥青路面的主导病害类型归结为6类:沥青过早老化、泛油、路基冻胀融沉引起的路面破坏、沥青路面变形、水损坏以及路面开裂;川中盆地除了沥青路面的典型病害以外,最主要的沥青路面病害类型为:早期路面疲劳破坏和水损坏。(2)以AC-13、SMA-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为例,充分考虑环境与交通条件的要求,分别对川西北高原地区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抗紫外线老化等性能,川中盆地地区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抗疲劳性、高温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压实温度和改善措施对AC-13低温抗裂性能、沥青品种和抗紫外线添加剂对AC-13抗紫外线老化性能,以及油石比、纤维掺量、矿料级配等因素对SMA-13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AC-13的低温压实临界温度和油石比、纤维掺量、矿料级配对SMA-13性能影响的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在川西北高原地区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时,应注重于混合料抗低温性能和抗紫外老化的改善,可采用偏细级配、增加沥青用量、添加抗紫外线添加剂等方法;在川中盆地地区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时,应重点优化油石比、纤维掺量、矿料级配等材料组成因素,注重其水稳定性、抗疲劳性、高温稳定性等路用性能的协调。通过综合分析,进一步从材料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两方面总结并提出川西北高原、川中盆地区域性条件下的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关键技术。(3)以现场试验路观测、动测数据为基础,较系统研究了川西北高原地区、川中盆地地区的半刚性结构、全厚式结构及倒装结构等不同类型沥青路面的结构行为和性能特点,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形式对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从抗低温开裂角度,提出了在川西北高原地区沥青路面应优先选用沥青碎石基层全厚式结构或级配碎石基层倒装式结构的路面形式;从动弯沉与动应变响应角度,提出了在川中盆地地区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应优选全厚式结构形式。综合现场实测结果,从结构层的性能要求、设计关键控制指标及建议结构组合等3个方面分别总结了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结构优选技术。(4)从四川气候、交通特点及路面材料特点出发,参考相关规范及施工经验,对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碎石及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技术,以及沥青路面精细化施工管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路面各结构层施工过程中混合料拌制、运输、摊铺、碾压、养生、接缝处理等重点工艺控制细节与要点,重点指出了对水泥、沥青等原材料的选择必须从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气候与交通特性出发,做到差异化、针对性、适宜性优选,明确了四川山区公路长大纵坡特殊路段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速度、碾压方向的控制标准。结合成德南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验,从标准化建场、规范化备料、程序化接路、精细化施工等方面总结提炼了沥青路面精细化施工管理技术。
二、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拌和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1.1 原材料选材 |
1.2 材料性能测试与配合比优化 |
1.3 拌和质量控制 |
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摊铺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2.1 摊铺机械配置 |
2.2 下承层准备 |
2.3 确定摊铺基准 |
2.4 应用宽幅超厚一次摊铺工艺 |
2.5 摊铺过程平整度、粗铺密实度与离析控制 |
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碾压与养生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3.1 压实机械配置 |
3.2 碾压过程质量控制 |
3.3 接缝处理 |
3.4 厚度、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变异控制 |
3.5 合理选择养生工艺 |
3.6 基层裂缝防治处理 |
4 结语 |
(2)公路水稳碎石基层裂缝治理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裂缝原因分析 |
2.1 雨水侵害原因 |
2.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自身缺陷 |
2.3 施工工序控制问题 |
2.4 配比失控问题 |
3 裂缝的防治 |
3.1 沥青路面裂缝雨水侵害防治技术要求 |
3.2 级配的选择 |
3.3 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
3.3.1 水泥稳定碎石结构施工需要精良的施工工艺,同时也要有合适的施工环境。 |
3.3.2 含水量的控制。 |
3.3.3 水泥剂量的控制。 |
3.3.4 级配的控制。 |
3.3.5 离析的控制。 |
3.3.6 养护控制。 |
4 裂缝养护阶段的修补技术 |
4.1 基层裂缝修补注浆技术工艺流程 |
4.2 基层裂缝修补注浆技术要点 |
5 结论 |
(3)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工艺 |
2.1 常规施工沥青路面病害 |
2.2 基面层连续施工工艺特点 |
2.3 连续施工技术特点与优势 |
2.4 连续施工工艺早期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连续施工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性能影响研究 |
3.1 养护温度对水泥基材料水化影响 |
3.2 连续施工下路面结构温度场分析 |
3.3 室内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3.4 连续施工养护温度对于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施工工艺对基面层嵌入深度影响研究 |
4.1 试件的制作与试验方法 |
4.2 基层摩擦系数对比研究 |
4.3 施工工艺对基面层嵌入深度影响研究 |
4.4 基面层间嵌入深度及影响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连续施工基面层间接触状态研究 |
5.1 连续施工层间接触状态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材料 |
5.4 温度对基面层间粘结性能影响研究 |
5.5 连续施工不同嵌入深度基面层间粘结性能研究 |
5.6 抗剪强度直线基面层间抗剪验算研究 |
5.7 能量法在基面层间粘结评价中的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6 试验路铺筑与验证 |
6.1 广东省江肇试验路简介 |
6.2 广东省广清试验路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水稳基层裂缝的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稳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以及缓解措施 |
1.1 水稳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 |
1.2 水稳基层出现裂缝的预防措施 |
(1) 加强原料的控制 |
(2) 加强施工的控制工作 |
(3) 加强养护的控制实行 |
(4) 加强外力的影响的控制 |
1.3 施工环节的控制分析 |
1.4 分析施工后的成效 |
2 结束语 |
(5)西藏地区水泥稳定碎石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
2.1 材料强度形成机理 |
2.2 材料影响因素 |
2.2.1 组成设计 |
2.2.2 施工工艺 |
2.2.3 实验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测试 |
3.1 原材料 |
3.2 混合料配合比 |
3.3 力学性能 |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3.3.2 劈裂强度 |
3.3.3 抗压回弹模量 |
3.4 水稳性试验 |
3.5 抗冻性试验 |
3.6 收缩特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
4.0 裂缝现象 |
4.1 裂缝分类 |
4.2 裂缝危害 |
4.3 裂缝原因分析 |
4.3.1 材料要求及生产工艺 |
4.3.2 外界温度湿度条件 |
4.4 水泥稳定碎石层裂缝的防治措施 |
4.4.1 原材料控制 |
4.4.2 施工控制 |
4.4.3 养护控制 |
4.4.4 施工时间控制 |
4.5 水泥稳定碎石层裂缝的处理措施 |
4.5.1 密封胶封缝技术 |
4.5.2 沥青胶填灌及土工布铺设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控制 |
5.1 水稳粒料的优缺点 |
5.2 组成设计 |
5.3 强度的形成原理 |
5.4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
5.5 拌和及施工质量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藏地区工程实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试验原材料与级配 |
6.3 实体工程施工工艺 |
6.4 实体工程早期性能观测与分析 |
6.4.1 强度试验结果 |
6.4.2 劈裂强度试验结果 |
6.4.3 水稳性能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述 |
2 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
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2.1.1 碎石 |
2.1.2 水泥 |
2.2 级配要求 |
2.3 强度要求 |
2.4 生产控制 |
2.5 成品管理及养护 |
3 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应用效果 |
3.1 裂缝宽度 |
3.2 裂缝间距 |
3.3 控制效果 |
4 结语 |
(7)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主要因素 |
1.1 干缩因素 |
1.2 温度收缩因素 |
1.3 其它因素 |
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防治对策 |
3 结束语 |
(8)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抗裂缝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泥稳定碎石裂缝的成因 |
1.1 温度变化大 |
1.2 拌和质量不均匀 |
1.3 水分的蒸发 |
1.4 施工工艺的影响 |
1.5 荷载的影响 |
2 水泥稳定碎石裂缝的预防措施 |
2.1 材料控制 |
2.2 含水量控制 |
2.3 水泥用量的控制 |
2.4 骨料的级配 |
2.5 混合料的压实 |
2.6 养护与后期管制 |
2.7 基层完工后应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
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防治措施 |
3.1 聚酯玻纤布处治技术 |
3.2 密封胶封缝技术 |
4 结语 |
(9)超纤维提高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发展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现存问题研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纤维复合改性技术 |
2.1 发展现况 |
2.2 纤维增强水泥基体复合材料现状 |
2.2.1 水泥基体复合材料所用的纤维分类 |
2.2.2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概况 |
2.2.3 聚合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现状 |
2.3 纤维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机理研究 |
2.3.1 抗塑性干缩开裂机理探讨 |
2.3.2 抗温缩开裂机理探讨 |
2.3.3 纤维提高了水泥稳定碎石抗拉应变能 |
2.4 超纤维性能及改善机理 |
2.4.1 产品介绍 |
2.4.2 主要参数 |
2.4.3 超纤维和聚丙烯纤维主要性能对比 |
2.4.4 超纤维产品特点及性能 |
2.4.5 超纤维改性机理分析 |
第三章 超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性能研究 |
3.1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收缩规律 |
3.2 试验概况 |
3.2.1 原材料 |
3.2.2 试验安排及试件制作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3.3.2 刚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3 抗裂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超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实体工程中的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张家口坝上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 |
4.3 试验路铺筑的目的 |
4.4 试验路面结构 |
4.5 试验路的铺筑方案 |
4.6 超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指南 |
4.7 试验路抗裂效果观测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四川典型区域沥青路面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结构形式研究 |
1.2.2 沥青路面性能研究 |
1.2.3 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研究 |
1.2.4 沥青路面施工与管理技术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四川沥青路面发展历程与路面病害分析 |
2.1 四川沥青路面结构发展及其技术性问题分析 |
2.1.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理论研究方面 |
2.1.2 四川沥青路面结构发展方面 |
2.1.3 四川沥青路面的主要技术性问题 |
2.2 四川沥青路面材料发展及其性能分析 |
2.2.1 四川沥青路面材料的发展 |
2.2.2 四川沥青路面材料的技术性问题 |
2.2.3 新型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 |
2.3 四川沥青路面施工及养护维修技术发展与分析 |
2.4 四川沥青路面病害形式与成因分析 |
2.4.1 川西北高原沥青路面病害形式与成因分析 |
2.4.2 川中盆地沥青路面病害形式与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材料性能研究 |
3.1 川西北高原沥青路面材料性能研究 |
3.1.1 影响性能主导因素分析 |
3.1.2 材料低温性能试验与分析 |
3.1.3 材料抗紫外线老化性能试验与分析 |
3.2 川中盆地沥青路面材料性能研究 |
3.2.1 影响性能主导因素分析 |
3.2.2 材料试验方案 |
3.2.3 材料抗水损害性能试验与分析 |
3.2.4 材料高温稳定性能试验与分析 |
3.2.5 材料抗疲劳性能试验与分析 |
3.2.6 材料性能综合分析与评价 |
3.3 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关键技术 |
3.3.1 高原条件下的设计关键技术 |
3.3.2 盆地条件下的设计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与行为研究 |
4.1 川西北高原区沥青路面结构组合与性能分析 |
4.1.1 结构组合方案 |
4.1.2 路面开裂行为对比分析 |
4.1.3 紫外线作用行为对比分析 |
4.2 川中盆地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与性能分析 |
4.2.1 结构组合方案 |
4.2.2 结构动力行为数值仿真分析 |
4.2.3 结构动应变疲劳行为数值分析 |
4.2.4 结构动力行为现场实测分析 |
4.3 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结构选型技术 |
4.3.1 高原条件下的结构优选技术 |
4.3.2 盆地条件下的结构优选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四川高原、盆地区域性沥青路面施工与管理技术研究 |
5.1 级配碎石层材料施工技术 |
5.1.1 施工准备工作 |
5.1.2 混合料拌制 |
5.1.3 混合料运输、摊铺、碾压 |
5.1.4 接缝处理及其他事项 |
5.2 水泥稳定碎石层材料施工技术 |
5.2.1 总体施工方案 |
5.2.2 原材料质量控制 |
5.2.3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控制 |
5.2.4 施工过程控制 |
5.2.5 养生及交通管制 |
5.2.6 施工工艺流程 |
5.3 沥青层材料施工技术 |
5.3.1 施工气候条件及拌和场地 |
5.3.2 原材料质量控制 |
5.3.3 配合比设计 |
5.3.4 混合料拌和 |
5.3.5 混合料运输 |
5.3.6 混合料摊铺 |
5.3.7 混合料碾压 |
5.3.8 其他要求及控制 |
5.3.9 施工工艺流程 |
5.4 沥青路面精细化施工管理技术 |
5.4.1 场地建设管理技术 |
5.4.2 材料生产管理技术 |
5.4.3 材料铺筑管理技术 |
5.4.4 质量控制管理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四、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J]. 刘鹏,孙帅,王百新,孙璐. 居舍, 2022(01)
- [2]公路水稳碎石基层裂缝治理技术分析[J]. 曹建波. 科学技术创新, 2021(16)
- [3]沥青路面基面层连续施工对基层及层间接触影响研究[D]. 胡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水稳基层裂缝的防治措施[J]. 杨成.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7(10)
- [5]西藏地区水泥稳定碎石质量控制研究[D]. 卓吉. 长安大学, 2016(02)
- [6]半刚性基层裂缝控制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应用[J]. 田丰盛.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07)
- [7]浅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袁力均. 科技视界, 2015(14)
- [8]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抗裂缝技术[J]. 彭兴海. 交通世界(工程技术), 2015(05)
- [9]超纤维提高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的研究[D]. 李广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
- [10]四川典型区域沥青路面设计及工程技术研究[D]. 黄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