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口味的鸽子软罐头开发

两种口味的鸽子软罐头开发

一、两种风味乳鸽软罐头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敏怡[1](2019)在《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烧乳鸽是广东出名的粤菜,口感外脆里嫩、具有营养价值高的优点。但是不同地方制作的红烧乳鸽口感不一,影响了红烧乳鸽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红烧乳鸽加工工艺的理论研究较少,对红烧乳鸽传统加工工艺的科学内涵认识不足,在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工艺参数的优化上缺少理论指导。因此,本文以红烧乳鸽为研究对象,对红烧乳鸽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形成及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红烧乳鸽的工艺优化。从腌制工艺(腌制时间、食盐用量和八角用量),脆皮水(淀粉用量、蜜糖用量和醋用量)及烧制工艺(油的种类、烧制温度和烧制时间)对红烧乳鸽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单因素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对红烧乳鸽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红烧乳鸽工艺最佳条件为腌制工艺:腌制时间3 h、食盐用量10%和八角用量0.2%;脆皮水最佳条件:淀粉2.4%、蜜糖2.4%、醋1.6%;烧制工艺:食用油为大豆油、烧制温度160℃、烧制时间3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红烧乳鸽感官较好。2.研究了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研究原料肉、卤煮、油炸(成品)不同加工阶段红烧乳鸽理化特性和氨基酸变化。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乳鸽的颜色和质构特性逐渐形成,成品色泽和质构均保持在较好范围。成品红烧乳鸽水分含量相比原料下降了5.51%。滴水损失率随着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不断下降。红烧乳鸽中的粗蛋白和pH值在加工过程中一直增加。肌纤维经过卤煮和油炸后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生的鸽胸肉肌纤维排列疏松,肌纤维之间有间隙。原料肉阶段各种氨基酸含量较低,卤煮阶段与油炸阶段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加工过程中必须氨基酸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都占氨基酸总量的41%。3.研究了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在75um Carboxen/PDMS萃取头、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60℃的条件下,利用GC-MS技术研究原料肉、卤煮和油炸(成品)不同加工阶段红烧乳鸽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同时,采用GC-IMS技术检测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显示:用GC-MS技术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成分101种,原料生鸽肉含有3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卤煮阶段有7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油炸阶段有7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用GC-IMS技术共检测出挥发性香气成分30种,该技术能检测出GC-MS技术没有检测到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如戊醛、甲硫基丙醛、乙酸乙酯等物质。原料肉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很少,所以基本上不会有太明显的气味;生鸽肉经卤煮加工后挥发性物质组成和浓度都增加,主要来源于卤煮过程中加入的各种植物源香料和脂质降解等反应;很多来自于植物源香料的挥发性物质在油炸过后,都有所消散;油炸后鸽肉中增加的很多挥发性物质大部分来自于鸽肉中脂肪降解和美拉德反应。

淮亚红,郭艳峰,李敏,雷红涛,张延杰[2](2019)在《速食鸽肉松茸羹加工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石岐鸽肉产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生产中的关键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产品中鸽子肉用量40%,里脊肉用量15%,干松茸用量4%,干雪耳用量2%,工艺中鸽子肉和猪里脊肉的煮制时间为70 min,所有物料混合后的烘干温度为90℃,其他添加剂按照国标规定加入,控制水分在3%以下。按此配方生产的羹,冲调性好,具有浓郁的鸽子和松茸香味,易咀嚼,有韧劲,香味协调。

黄宇斐,乔勇进,毛新元,刘晨霞[3](2017)在《红烧山羊肉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结合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以崇明岛及周边区域优质新鲜的白山羊肉为主要原料,配以黄酒、酱油和香辛料等辅料,研制出一种风味良好、营养丰富且食用方便的新型软罐头食品。

骆琳,丁青芝,张勇[4](2008)在《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为了推广微波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微波灭菌的原理,介绍了几年来微波灭菌在不同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说明了微波灭菌对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认为微波灭菌是一种适应范围非常广的灭菌方法,可在多种食品加工中应用,和传统的灭菌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有利于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等优点。

陈丽华,向洋,曹明菊[5](2007)在《鸽肉制品的研究开发进展》文中指出鸽肉具有很好的药用及保健作用,近年来倍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本文对鸽肉制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探讨,并着重对鸽肉水解液及鸽肉超微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进行研究。

白艳红[6](2005)在《低温熏煮香肠腐败机理及生物抑菌研究》文中提出低温肉制品鲜嫩、营养丰富,但杀菌温度相对较低,杀菌不彻底,易发生微生物腐败,货架期较短,是我国低温肉制品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低温熏煮香肠微生物菌相分布和消长规律;分离鉴定了优势腐败菌;分析了腐败变质的规律及机理;研制成功了两种复配生物型抑菌剂,低温贮藏条件下货架期分别延长13d 和22d;通过溯源,提出全程质量控制措施,并准确确定了关键控制点。实现了对熏煮香肠的低温抑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经二次杀菌成品细菌总数为1.5×102cfu/g,残存微生物菌相构成主要是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乳酸菌来源于原料肉、天然肠衣、辅料和香辛料;假单胞菌来源于原料肉;芽孢杆菌主要来自香辛料和玉米变性淀粉,原料肉和天然肠衣中也有存在。 2. 在7℃和20℃两种条件下贮藏,贮藏温度对菌相构成没有显着影响,贮藏期间各菌均有增繁,其中耐热芽孢杆菌增长最快。腐败菌经分离鉴定,2 株鉴定到属,分别为Y2 和Q2;10 株鉴定到种,分别为优势菌R1、R2、Y3、R4、R5、S1(R2)、S2、S3、S4(Y3)和Y1,以及弱势菌R3 和Q3。 3. 7℃和20℃条件下贮藏,随贮藏时间延长,pH 均下降,TVB-N 和TBARS 均先升后降;贮藏温度对TBARS 值没有显着影响,对pH、TVB-N 和细菌总数有显着影响。7℃贮藏条件下产品货架期约为20℃条件下的23 倍。 4. 腐败产品胀袋气体主要是CO2、易挥发烷烃、酮和有机酸类物质。 5. 1#、2#两种高效复配生物型抑菌剂经工业化生产验证,7℃贮藏条件下货架期分别延长13d 和22d。 6. 建立了低温熏煮香肠的HACCP 体系,其中关键控制点为原料、修整、搅拌、熏煮、剪节、杀菌和成品检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对低温熏煮香肠腐败微生物菌相分布和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温肉制品腐败变质的规律及机理,为生物防腐和其它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研制成功两种复配生物型抑菌剂,低温贮藏条件下货架期分别延长13d 和22d。确定了生物防腐和全程质量控制综合措施,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3.提出了以未被抑制的细菌活菌数为指标的稀释平板计数抑菌实验方法,将API快速鉴定和16S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相结合用于肉类腐败微生物的快速鉴定。

王新广,罗先群,林明权[7](2003)在《乳鸽、芦荟营养咀嚼片的生产工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道乳鸽、芦荟营养咀嚼片的生产工艺和配方,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和数据。

罗先群,王新广[8](2001)在《两种风味乳鸽软罐头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道了盐水乳鸽,卤制乳鸽软罐头的生产工艺、全面介绍了全部生产过程,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和数据。

二、两种风味乳鸽软罐头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风味乳鸽软罐头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肉鸽加工现状
        1.1.1 鸽汤
        1.1.2 包装肉鸽
        1.1.3 菜肴肉鸽
    1.2 乳鸽的品质
    1.3 原辅料对红烧乳鸽风味的影响
        1.3.1 腌制剂
        1.3.2 香辛料
        1.3.3 脆皮水
    1.4 肉制品香气物质形成的主要途径
        1.4.1 美拉德反应
        1.4.2 脂质降解
        1.4.3 某些维生素的热降解
    1.5 肉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研究现状
        1.5.1 肉制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提取技术
        1.5.2 肉制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红烧乳鸽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烧乳鸽的制作方法
        2.3.2 原材料处理
        2.3.3 腌制
        2.3.4 卤煮
        2.3.5 上脆皮水
        2.3.6 油炸
        2.3.7 感官评价的测定方法
        2.3.8 腌制工艺优化
        2.3.9 脆皮水优化
        2.3.10 烧制工艺优化
        2.3.11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红烧乳鸽腌制工艺优化
        2.4.2 红烧乳鸽脆皮水优化
        2.4.3 红烧乳鸽烧制工艺优化
    2.5 本章小结
3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色差的测定
        3.3.2 粗蛋白的测定
        3.3.3 水分的测定
        3.3.4 pH的测定
        3.3.5 滴水损失率的测定
        3.3.6 肌纤维的测定
        3.3.7 剪切力的测定
        3.3.8 TPA的测定
        3.3.9 氨基酸的测定
        3.3.10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表面色差的变化
        3.4.2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粗蛋白的变化
        3.4.3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
        3.4.4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pH的变化
        3.4.5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滴水损失率的变化
        3.4.6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肌纤维组织结构的变化
        3.4.7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剪切力的变化
        3.4.8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TPA的变化
        3.4.9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
        3.4.10 质构与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固相微萃取条件
        4.3.2 GC-MS分析条件
        4.3.3 GC-IMS分析条件
        4.3.4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挥发性香气成分提取条件的优化
        4.4.2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
        4.4.3 红烧乳鸽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变化
        4.4.4 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的GC-IMS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GC-MS测定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
附录B GC-IMS测定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变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2)速食鸽肉松茸羹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3.1 石岐鸽胴体
        1.3.2 焯水
        1.3.3 煮制和撕碎
        1.3.4 干松茸清洗、沥干
        1.3.5 干雪耳浸泡、剁碎、烘干
        1.3.6 调配、烘干
        1.3.7 包装
    1.4 单因素试验设计
        1.4.1 鸽子肉的用量对口感的影响
        1.4.2 猪里脊肉的用量对口感的影响
        1.4.3 干松茸的用量对口感的影响
        1.4.4 干雪耳的用量对口感的影响
        1.4.5 鸽子肉和猪里脊肉煮制时间对产品的感官品质影响
        1.4.6 调配后烘干温度对产品的感官品质影响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1 感官评定
        1.5.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鸽子肉用量对口感的影响
        2.1.2 猪里脊肉用量对产品口感的影响
        2.1.3 干松茸的用量对产品口感的影响
        2.1.4 干雪耳的用量对产品口感的影响
    2.2 鸽子肉和猪里脊肉煮制时间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调配后烘干温度对产品的感官品质影响
    2.4 正交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红烧山羊肉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设备
    1.1 原辅料
    1.2 原辅料要求
    1.3 包装材料
2 工艺流程
3 品质控制关键点
4 产品品质标准
    4.1 感官指标
    4.2 理化指标
    4.3 微生物指标
    4.4 固形物要求
5 结论

(4)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微波灭菌机制研究
2 在不同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2.1 在辣椒粉中的应用研究
    2.2 在金针菇中的应用研究
    2.3 在肉干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2.4 在带鱼段中的应用研究
    2.5 在卤猪肝中的应用研究
    2.6 在酱牛肉软罐头中的应用研究
    2.7 在蛋糕防霉中的应用研究
    2.8 在蜂花粉中的应用研究
    2.9 在大豆酱中的应用研究
    2.10 在牛肉干中的应用研究
    2.11 在鲜奶中的应用研究
    2.12 在面酱中的应用研究
    2.13 在软包装竹笋中的应用研究
    2.14 在塑料袋装榨菜中的应用研究
    2.15 在去囊衣柑橘全果中的应用研究
    2.16 在袋装酱油中的应用研究
    2.17 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2.18 在新鲜面包片中的应用研究
    2.19 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
    2.20 在槟榔中的应用研究
3 对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4 结论

(5)鸽肉制品的研究开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肉鸽的营养及其保健作用
2 鸽肉制品研究开发现状
    2.1 鸽肉药膳食品
    2.2 鸽肉风味制品
    2.3 鸽肉高附加值制品
        2.3.1 水解液
        2.3.2 超微粉
    2.4 鸽肉副产物的开发利用
3 结语

(6)低温熏煮香肠腐败机理及生物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肉和肉制品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1.1.1 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1.1.2 肉制品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1.2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1.2.1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历史
        1.2.2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1.2.3 肉类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低温肉制品的研发生产现状与趋势
    1.4 微生物对肉及肉制品的安全危害及致腐特性
        1.4.1 微生物对肉类食品安全的危害
        1.4.2 微生物对肉和肉制品的致腐作用
        1.4.3 影响肉类微生物性腐败的主要因素
        1.4.3.1 肉和肉制品的pH 对微生物的影响
        1.4.3.2 肉和肉制品的Aw 对微生物的影响
        1.4.3.3 肉和肉制品的加工及贮藏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1.4.3.4 肉和肉制品的氧化还原电位(Eh)对微生物的影响
    1.5 肉类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5.1 腌制、干燥、发酵、烟熏等传统方法
        1.5.2 防腐抑菌剂的使用
        1.5.2.1 化学防腐剂
        1.5.2.2 天然生物型防腐抑菌剂
        1.5.3 高新技术的应用
        1.5.3.1 新型包装保鲜技术
        1.5.3.2 脉冲电场杀菌技术
        1.5.3.3 微波技术
        1.5.3.4 辐照技术
        1.5.3.5 超高压技术
        1.5.3.6 栅栏技术和HACCP 体系的应用
    1.6 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
    1.7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的目的
        1.7.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低温熏煮香肠的贮藏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样品
        2.2.1.2 试剂及培养基
        2.2.1.3 仪器及设备
        2.2.2 研究方法
        2.2.2.1 感官观察
        2.2.2.2 pH 值测定
        2.2.2.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2.2.2.4 TBARS 值的测定
        2.2.2.5 水分活度(Aw)的测定
        2.2.2.6 细菌总数测定
        2.2.2.7 腐败样品胀袋气体成分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初始理化参数及性质
        2.3.2 贮藏期间样品的感官特征变化(见附图1)
        2.3.3 7℃贮藏条件下样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2.3.3.1 pH 的变化
        2.3.3.2 TVB-N 值的变化
        2.3.3.3 TBARS 值的变化
        2.3.3.4 细菌总数的变化
        2.3.4 20℃贮藏条件下样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2.3.4.1 pH 值的变化
        2.3.4.2 TVB-N 值的变化
        2.3.4.3 TBARS 值的变化
        2.3.4.4 细菌总数的变化
        2.3.5 不同贮藏条件下贮藏特性的比较
        2.3.6 腐败样品胀袋气体成分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腐败微生物的菌相分析及优势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样品
        3.2.1.2 培养基
        3.2.1.3 试剂
        3.2.1.4 试验条
        3.2.1.5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2 研究方法
        3.2.2.1 腐败菌菌相分析
        3.2.2.2 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腐败菌菌相分析
        3.3.1.1 低温贮藏条件下不同阶段腐败菌菌相分析
        3.3.1.2 室温条件下不同贮藏阶段腐败菌菌相分析
        3.3.2 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3.3.2.1 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理生化特性
        3.3.2.2 API 系统鉴定结果
        3.3.2.3 16S1RNA 鉴定结果
    3.4 讨论
        3.4.1 优势腐败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产品腐败变质
        3.4.2 肉和肉制品腐败菌菌相组成及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四章 抑菌剂的筛选及最佳配比的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菌株
        4.2.1.2 混合菌悬液的制备
        4.2.1.3 培养基
        4.2.1.4 抑制剂
        4.2.1.5 主要设备和仪器
        4.2.2 研究方法
        4.2.2.1 抑菌剂的初步筛选
        4.2.2.2 抑菌实验方法的筛选和确立
        4.2.2.3 单一抑菌剂对腐败菌菌株的抑制
        4.2.2.4 浓度对NI 抑菌活性的影响
        4.2.2.5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LY 抑菌活性的影响
        4.2.2.6 R2 被NI 和LY 抑制后的生长变化
        4.2.2.7 复配抑菌剂最佳配比的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菌剂的初步筛选
        4.3.2 单一抑菌剂对腐败菌的抑制
        4.3.2.1 NI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2 LY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3 WSC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4 COS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5 SDA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6 PS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7 SL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8 EDTA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2.9 GDL 对不同腐败菌的作用
        4.3.3 NI 的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4.3.4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LY 抑菌活性的影响
        4.3.5 R2 被NI 和LY 抑制后的生长变化
        4.3.6 复配抑菌剂最佳配比的优化
        4.3.6.1 1#抑制剂最佳配比优化结果
        4.3.6.2 2#抑菌剂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实验结果
        4.3.6.3 复配抑菌剂的作用效果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防腐抑菌剂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产品
        5.2.1.2 试剂及培养基
        2.2.1.3 仪器及设备
        5.2.2 研究方法
        5.2.2.1 pH 值测定
        5.2.2.2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5.2.2.3 细菌总数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37℃恒温贮藏条件下不同产品的腐败率和胀袋率
        5.3.2 7℃贮藏条件下不同产品的贮藏特性
        5.3.2.1 pH 值变化
        5.3.2.2 TVB-N 值变化
        5.3.2.3 细菌总数变化
        5.3.3 20℃贮藏条件下不同产品的贮藏特性
        5.3.3.1 pH 值变化
        5.3.3.3 细菌总数变化
        5.3.4 贮藏期间各产品的主要感观变化
        5.3.5 不同抑菌剂的成本核算
    5.4 讨论
        5.4.1 肉制品的个体差异性
        5.4.2 肉制品货架期的预测
    5.5 小结
第六章 腐败微生物溯源及控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1.1 培养基
        6.2.1.2 设备及仪器
        6.2.2 研究方法
        6.2.2.1 加工环境的卫生检验
        6.2.2.2 加工设备、操作台的卫生检验
        6.2.2.3 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检验
        6.2.2.4 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细菌总数测定
        6.2.2.5 水的细菌总数测定
        6.2.2.6 主要加工原、辅料和香辛料的菌相分析
        6.2.2.7 低温熏煮香肠HACCP 体系的建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加工环境的卫生条件
        6.3.2 加工设备及操作台的卫生状况
        6.3.3 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
        6.3.4 主要添加物及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
        6.3.5 原料肉、半成品、成品的卫生状况及加工过程的微生物消长规律
        6.3.5.1 原料肉的卫生状况
        6.3.5.2 从解冻到一次搅拌过程中的细菌总数变化
        6.3.5.3 腌制后细菌总数变化
        6.3.5.4 二次搅拌后细菌总数变化
        6.3.5.5 灌制后细菌总数变化
        6.3.5.6 熏煮后细菌总数变化
        6.3.5.7 晾制和真空包装后细菌总数变化
        6.3.5.8 二次杀菌后细菌总数变化
        6.3.5.9 低温熏煮香肠加工全程的微生物消长规律
        6.3.6 主要加工原、辅料菌相的初步分析
        6.3.7 低温熏煮香肠HACCP 体系的建立
        6.3.7.1 低温熏煮香肠生产过程危害分析和预防措施
        6.3.7.2 各CCP 的控制标准
        6.3.7.3 低温熏煮香肠产品HACCP 计划表
        6.3.7.4 低温熏煮香肠的HACCP 的监控记录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7)乳鸽、芦荟营养咀嚼片的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设备
    1.3 工艺流程
    1.4 操作要点
        1.4.1 原料鸽的处理
        1.4.2 切块
        1.4.3 蒸煮、磨碎
        1.4.4 胶磨、均质
        1.4.5 高温杀菌
        1.4.6 喷雾干燥
        1.4.7 压片
2 产品质量
    2.1 感官指标
    2.2 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
3 结果与讨论
    3.1 鸽肉的营养特点
    3.2 最佳配方的确定
    3.3 乳鸽肉的液化
    3.4 乳鸽肉的乳化。

四、两种风味乳鸽软罐头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烧乳鸽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D]. 郑敏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2]速食鸽肉松茸羹加工工艺[J]. 淮亚红,郭艳峰,李敏,雷红涛,张延杰. 食品工业, 2019(04)
  • [3]红烧山羊肉的加工工艺技术研究[J]. 黄宇斐,乔勇进,毛新元,刘晨霞. 农产品加工, 2017(02)
  • [4]微波灭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现状[J]. 骆琳,丁青芝,张勇.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8(03)
  • [5]鸽肉制品的研究开发进展[J]. 陈丽华,向洋,曹明菊. 肉类研究, 2007(08)
  • [6]低温熏煮香肠腐败机理及生物抑菌研究[D]. 白艳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7]乳鸽、芦荟营养咀嚼片的生产工艺[J]. 王新广,罗先群,林明权.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3(04)
  • [8]两种风味乳鸽软罐头的研制[J]. 罗先群,王新广.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1(S1)

标签:;  ;  ;  ;  ;  

两种口味的鸽子软罐头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