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型剥夺性近视悬韧带的超微结构变化

实验型剥夺性近视悬韧带的超微结构变化

一、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晶状体悬韧带的超微结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郎俊红[1](2021)在《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确诊为轻度近视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青少年患者75例(150眼)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量,按照就诊日期及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表将样本分为观察组A组25例(50眼),对照组B组25例(50眼),对照组C组25例(50眼)。观察组A组使用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对照组B组使用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C组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中医适宜技术:(1)针刺(主穴:双侧太阳、攒竹、鱼腰、四白、瞳子髎、丝竹空;配穴: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光明。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2)耳穴压豆(双侧眼、肝、肾、脾、目2。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压持续3分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每次1滴,滴双眼,每日1次。三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cuity,UCVA)、屈光度、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OA)及眼部症状积分并进行记录,分别进行组内、组间、治疗前后对比。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5例(150眼),A组25例(50眼),B组25例(50眼),C组25例(50眼),治疗前三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三组具有可比性。2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cuity,UCVA):三组治疗前UCVA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不同治疗:三组治疗后UCVA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屈光度:三组治疗前屈光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不同治疗:三组治疗后屈光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OA):三组治疗前AOA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A组、B组、C组治疗前后AOA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AOA改善程度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B组与C组无差异。5眼部症状积分:三组治疗前眼部症候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A组、B组、C组治疗前后眼部症候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眼部症候改善程度比较:A组优于B组,A组优于C组,B组优于C组。6总体疗效分析:将三组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调节幅度(AOA)及眼部症状积分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得出:A组显效14眼,有效29眼,无效7眼,总有效率为86.0%;B组显效12眼,有效32眼,无效6眼,总有效率为88.0%;C组显效12眼,有效32眼,无效6眼,总有效率为88.0%。三组总体疗效比较P>0.05,三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1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单纯运用中医适宜技术以及单纯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这三种治疗方案均可不同程度改善青少年轻度近视的调节幅度以及眼部症状、维持原有裸眼视力及屈光度。2单纯中医适宜技术与单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相比,在改善患者眼部症状方面有明显疗效,但在改善UCVA、屈光度、AOA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3三种治疗方案对青少年轻度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花雷,刘虎,张志强[2](2020)在《学龄儿童近视的预防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近视的低龄化,近视发展的速度加快,这可能预示着罹患高度近视的人数以及高度近视所导致的低视力和失明的人数会增加。由学龄期获得并逐渐加深的近视会造成高度近视的流行,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学龄儿童近视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还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我国近视人群比例约占47%,近视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病"。我国学龄儿童近视发病率高。学龄儿童近视的危害大。近年来,学龄儿童近视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成为研究的重点。现就学龄儿童近视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学龄儿童近视的防控提供新的线索。

吴姗姗[3](2020)在《电针对近视豚鼠睫状肌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透镜诱导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豚鼠动物模型,分析睫状肌组织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探讨电针刺激双侧太阳穴、合谷穴延缓LIM豚鼠近视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临床电针治疗近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电针在透镜诱导近视豚鼠睫状肌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中的作用。72只2周龄健康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透镜诱导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组、透镜诱导近视电针(lens-induced myopia+electroacupuncture,LIM+EA)组和透镜诱导近视电针假穴(Sham)组,每组根据造模时间分为2周、4周两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9只豚鼠。NC组豚鼠正常饲养,LIM组、LIM+EA组和Sham组豚鼠右眼均戴-6 D透镜诱导近视,左眼不戴镜作为自身对照;LIM+EA组豚鼠在戴镜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双侧太阳穴、合谷穴,Sham组豚鼠右眼戴镜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臀部。分别在入组前和近视诱导/电针干预处理后2周、4周各时间点对各组豚鼠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检测。各组分别于造模后2周、4周将豚鼠麻醉处死后摘取右眼眼球: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睫状肌的形态,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各组豚鼠睫状肌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第二部分:电针对透镜诱导近视豚鼠睫状肌组织钾离子稳态的影响。132只豚鼠随机平均分为四组,每组根据造模时间分为2周(n=15)、4周(n=18)两个时间点,其余同第一部分。分别在入组前和近视诱导/电针干预处理后2周、4周各时间点对各组豚鼠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检测。每组分别于造模后2周、4周将豚鼠麻醉处死后摘取右眼眼球:检测睫状肌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乳酸(lactic acid,LA)的含量,测定睫状肌组织中Na+/K+-ATPase的表达及活性,并监测造模后4周各组豚鼠睫状肌组织中钾离子(potassium ion,K+)流速的变化。第三部分:透镜诱导近视豚鼠睫状肌的转录组学分析。27只豚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包括NC组、LIM组和LIM+EA组,其余同第一部分,各组造模时间为2周。分别在入组前和近视诱导/电针干预处理后2周,对各组豚鼠进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检测。造模后2周将豚鼠麻醉处死后摘取右眼眼球,每组随机选取3只豚鼠右眼睫状肌组织进行转录组基因测序,并对各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生物学过程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每组剩余豚鼠睫状肌组织用作LIM组DEGs参与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的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显着上调表达的豚鼠补体因子H(CFH)、豚鼠补体因子I(CFI)及豚鼠补体C4的验证,分析电针对LIM豚鼠睫状肌CFH、CFI及C4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造模后2周、4周,各组近视造模眼分别与自身对照眼及与NC组右眼相比近视屈光度增加、眼轴延长,且近视程度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加深;与LIM组造模眼相比,LIM+EA组造模眼近视屈光度减小、眼轴延长减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ham组与LIM组造模眼相比,屈光度和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显示,NC组豚鼠睫状肌纤维完整、排列有序,LIM组和Sham组睫状肌纤维断裂、溶解、排列混乱,而LIM+EA组睫状肌纤维相对完整,排列有序。与NC组相比,LIM组豚鼠睫状肌中EGF和EGFR表达、ATP含量和Na+/K+-ATPase表达及活性均明显降低,LA含量明显升高,而LIM+EA组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IM组相比,LIM+EA组豚鼠睫状肌中EGF和EGFR表达、ATP含量和Na+/K+-ATPase表达及活性均明显升高,LA含量明显降低,而Sham组与LI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4周,NC组和LIM+EA组豚鼠睫状肌中K+流速表现为围绕基线附近波动,且流速值较小;LIM组和Sham组豚鼠睫状肌中K+流速表现为向细胞内流动,呈现吸收状态,且流速值较大。造模后2周,与NC组相比,LIM组豚鼠睫状肌中有404个DEGs,其中包括131个上调基因和273个下调基因;与LIM组比较,LIM+EA组豚鼠睫状肌中有10个DEGs,包括7个上调基因和3个下调基因。各组DEGs的GO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生物过程中的细胞、生物调节、代谢及免疫系统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发现,LIM组DEGs有9条显着富集到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对LIM组DEGs富集到的KEGG通路补体和凝血级联途径中上调表达的分子CFH、CFI、C4进行验证发现:与NC组相比,LIM组CFH、CFI、C4这三种分子蛋白表达显着上调,与转录组学分析结果一致;与LIM相比,LIM+EA组CFH、CFI、C4这三种分子蛋白表达显着下调,且LIM+EA组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豚鼠可发生睫状肌形态破坏、能量代谢障碍及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导致K+平衡紊乱。电针刺激近视豚鼠双侧太阳穴、合谷穴可通过提高Na+/K+-ATPase表达和活性维持K+稳态,从而提高睫状肌的生理功能和调节功能,延缓近视发展。此外,电针刺激双侧太阳穴、合谷穴可降低近视豚鼠睫状肌组织中相关补体因子的表达。

徐雅萍[4](2019)在《视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初发近视调节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通过视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托吡卡胺滴眼液两种治疗措施观察对青少年初发近视眼部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小儿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初发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女35例(70只眼),男25例(50只眼)。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甲组30例(60只眼),男13例,女17例;年龄区间8-13岁,平均年龄(11.23±1.21)岁;乙组30例(60只眼),男12例,女18例,年龄区间8-13岁,平均年龄(11.15±1.77)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用眼习惯,屈光度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予以视功能训练(字母表,镜片阅读,调节灵敏度训练,聚散球等)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晚睡前0.1ml滴双眼).乙组仅予以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晚睡前0.1ml滴双眼)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PRA,BCC,AMP,调节灵敏度,裸眼视力。结果甲组通过8周的视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治疗前后的正相对调节、右眼调节幅度、左眼调节幅度,调节反应、右眼调节灵敏度,左眼调节灵敏度,双眼调节灵敏度,裸眼视力从治疗前的(-1.88±0.60),(11.81±5.09),(12.3±5.07),(0.36±0.56),(4.86±3.67),(4.3±3.65),(5.3±4.04),(4.56±0.45)提高为(-2.70±0.51),(17.6±5.8),(18.03±5.67),(-1.16±0.24),(11.53±4.62),(12.1±4.86),(12.067±4.47),(4.98±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仅给予托吡卡胺滴眼液处理的乙组调节功能并无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视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能够比仅点托吡卡胺滴眼液可以更好的改善青少年眼部调节功能,从而为近视防控及延缓其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诊疗措施。

孙威平[5](2019)在《用眼习惯对学龄儿童近视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学龄儿童主要用眼习惯情况及中医体质辨识情况,探讨用眼习惯与近视的关系,总结并提出养成学龄儿童良好用眼习惯,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方法:选取来源于2016年12月至2018-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视光中心就诊的7到12岁学龄期儿童,经将复方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进行综合验光确诊为近视的符合纳入标准儿童566名。分为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轻度近视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录入符合要求的所有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近视易感人群调查问卷》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查。搜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父母或监护人姓名、父母有无近视、阅读距离、睡眠时间、体检间隔时间、饮食习惯、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平均每日持续用眼时间等。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小瞳验光、散瞳验光眼位等。本次调查人员是在我院工作的眼科医生、视光师及眼科在校研究生组成的技术团队,对本次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专业的视光师对就诊的儿童进行眼科专科检查,眼科医生负责对接诊的对象进行病情的评估诊断及处理。由多名本专业的在校研究生负责对就诊的儿童进行现场的维护,知情同意签字问卷调查及数据的收集处理。收集的数据首先进行规格化和数量化,对本资料屈光度与父母有无近视、阅读距离、睡眠时间、体检间隔时间、饮食习惯、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平均每日持续用眼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近视儿童的父母是否近视的人数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不同户外活动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近距离用眼距离习惯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睡眠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饮食习惯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是否喜食甜的人数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是否喜食果蔬的人数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是否喜食油腻的人数分布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近视与遗传因素、近距离用眼时间、用眼距离、睡眠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息息相关。在饮食与近视的关系方面,我们研究表明是否喜食辣与近视没有很大的相关性,但近视与喜食甜、喜食油腻以及不喜食果蔬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

刘进[6](2019)在《补精益视片对形觉剥夺性近视C57BL/6J小鼠视网膜及巩膜microRNA-21的表达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形觉剥夺性近视C57BL/6J小鼠视网膜及巩膜microRNA-21基因的表达,及补精益视片对其的影响,为近视的早期中药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近视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本实验选用3周龄健康C57BL/6J小鼠,制备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以右眼为实验眼进行比较,随机不平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双眼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第22日龄开始进行右眼形觉剥夺)、中药干预组(第22日龄开始右眼形觉剥夺同时中药灌胃)。实验一阶段:将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中药干预组用补精益视片混悬液灌胃,浓度为54.6mg/ml,灌胃容量0.1ml/10g,小鼠在饲养3周至43日龄时随机处死中药干预组全组小鼠、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各3只,处死组分别标记为正常对照1组,模型1组、中药干预组。实验二阶段:将余下的对照组小鼠标记为正常对照2组(双眼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小鼠右眼继续形觉剥夺,并随机平均分为5组:模型2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对正常对照2组和模型2组继续用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给予补精益视片混悬液灌胃,每日一次,浓度分别为:27.3mg/ml、54.6mg/ml、109.2mg/ml,灌胃容量0.1ml/10g;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混悬液灌胃,每日一次,容量0.01mg/ml,浓度0.1ml/10g,该部分所有小鼠继续饲养3周至64日龄处死。两个阶段实验前后测量小鼠屈光度,后将小鼠处死后测量各组小鼠眼轴长度,用qPCR检测法送基因公司检测实验两个阶段后各组小鼠视网膜及巩膜的mi croRNA-21基因表达量。结果:1.屈光度统计结果:实验前,3组小鼠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一阶段后,模型1组较正常对照1组诱导出现近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1组实验眼较中药干预组实验眼诱导出的近视度数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阶段后,模型2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均较正常对照2组近视加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屈光度向近视方向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眼轴统计结果:实验一阶段后:模型1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1组相对增长0.31mm(P<0.05);模型1组较中药干预组眼轴相对增长(P<0.05)。实验二阶段后:模型2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2组相对增长(P<0.05);模型2组较其余各组眼轴长度相对增长(P<0.05);阳性药物对照组与中药各剂量组间及组内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视网膜及巩膜qPCR检测结果:视网膜基因结果:实验一阶段后:模型1组基因表达量较正常对照1组相对减少,模型1组较中药干预组相对减少,中药干预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间基因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阶段后:模型2组基因量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各剂量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药物对照组较其余各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2组与其余各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巩膜基因结果:实验一阶段后:模型1组基因量较正常对照1组升高,中药干预组较模型1组基因量减少,中药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基因量升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阶段后:模型2组基因表达量高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低剂量组的表达量低于中药高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的表达量低于中药高剂量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的表达量低于模型2组,正常对照2组低于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形觉剥夺的方法可诱导C57BL/6J小鼠出现轴性近视,在形觉剥夺的过程中,补精益视片有一定延缓近视发展的作用。2、视网膜及巩膜microRNA-21表现出与近视相关的差异表达,随着近视的发展,该基因在视网膜及巩膜上有所上调,其可能参与眼球视网膜及巩膜的生长调节。3、补精益视片对近视C57BL/6J小鼠视网膜及巩膜microRNA-21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能对视网膜和巩膜外基质重塑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常枫[7](2018)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引言近视是当前世界备受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和干预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目前的研究多注重戴镜后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来观察对近视控制效果的观察,研究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结膜并发症来观察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但对戴镜后眼的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多。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设计这个课题,拟研究戴镜前后眼的调节功能改变、对角膜散光改变的矢量分析、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改变与眼内压改变的关系,从生物测量参数方面来研究塑形镜的安全性,完善其控制近视效果的理论论证。第一部分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目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与单焦点框架眼镜2种矫正方法,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角膜塑形组(Ⅰ组)50人,框架眼镜组(Ⅱ组)50人。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屈光度、眼轴、调节参数的变化。结果:调节滞后量:1年后复查Ⅰ组的调节滞后量明显较矫正前显着降低(P<0.05),Ⅱ组无统计学改变。Ⅰ组的调节滞后量降低较Ⅱ组更显着(P<0.05);调节灵敏度变化:1年后复查,2组调节灵敏度均较矫正前有提高(P<0.05),Ⅰ组较框架眼镜组Ⅱ组提高更显着(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镜后1年观察,角膜塑形镜组较框架眼镜组,更显着改善调节功能,显着降低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的改善也是角膜塑形镜减缓近视进展的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矢量分析法比较环曲面和普通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的散光变化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观察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成Ⅰ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14例27眼和Ⅱ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10例20眼。定期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改变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并发症。结果:配戴前Ⅰ组、Ⅱ组近视度数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J45均无差别(P>0.05)。戴镜1晚、1周、1月后,Ⅰ组、Ⅱ组裸眼视力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有差别,Ⅰ组大于Ⅱ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戴镜3月后裸眼视力Ⅱ组好于Ⅰ组、角膜散光J0Ⅱ组小于Ⅰ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Ⅰ组中14.8%有重影、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Ⅱ组未述明显视觉症状。结论: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性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但是角膜散光的降低及镜片稳定性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第三部分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变化的分析目的:比较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的眼压变化。方法: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儿80例。比较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的关系。结果:角膜曲率在戴镜1周后较戴镜前下降(P<0.05),后面的随访中无明显改变;角膜厚度在1周时较配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1个月及以后较配戴前减小(P<0.05),但趋于稳定(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前及戴塑形镜后,患者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变化,戴后1周及以后复查均较戴前下降(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提高裸眼视力,生物测量参数和眼压会发生相应改变。但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王媛[8](2017)在《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度近视的发生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透镜诱导、形觉剥夺诱导、免疫紊乱等疾病,独立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高度近视常常伴有眼部不同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所以在疾病发生的中、晚期会引起各种视功能变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引起眼科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高度近视在临床上常被称为病理性近视、变性近视或进行性近视,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危害程度逐渐严重,应进行提前预防、及时干预、适当治疗,避免视功能的严重下降,视力丧失。目前观察到高度近视的起病逐渐年轻化,近视性屈光度持续性增加,较一般性的近视进展速度加快,眼轴长度进行性延长;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萎缩、脉络膜豹纹状萎缩、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部新生血管、黄斑裂孔、脉络膜脱离等。早期高度近视发病仅出现远视力或/和矫正远视力的下降,但是随着病变发展,受累部位的增多,近距离的视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矫正近视力也明显下降。近些年,随着电子产品的推广普及,我国近视眼发病率逐年增高,在青少年人群中,特别是初中以上青少年的发病率已超过50%,而在其中高度近视的发病情况逐步恶化,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发病例不断攀升[1]。近年来研究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高度近视已成导致低视力和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在美国和西欧已占总人口的0.5%2.5%,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相关眼病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而在以黄种人占多数的亚洲和中东部国家,高度近视发生率更高,据报道高度近视患者在日本占近视患者总数的6%18%,占总人口的1%[2]。在我国低视力门诊,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所致低视力或盲的患者已高达20%。因此,高度近视的防控和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眼科一项棘手的课题。有学者将高度近视看作为病理性近视的同义词,严格地讲这两者并非同一涵义,而只有当高度近视进展到眼底出现明显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时,才能诊断是变性近视,或是病理性近视[3]。目前我国文献报道多认为屈光度大于-6.00D的近视称作高度近视,但在2015年也有报道称屈光度大于-5.00D的近视称作高度近视,无论这两者哪个定义高度近视更合理,都仅是在屈光度方面下定义,均未提及眼底病理性改变的因素。那么对介于-3.00D-6.00D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特别是青少年中、高度近视患者,由于其巩膜相对薄弱,眼轴易发生延长,早期眼底检查即可见到豹纹状脉络膜萎缩改变,所以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度近视患者,单从屈光度一个方面来定义的高度近视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inforcement,PSR)的目的是利用加固材料将眼球后极部薄弱部分,尤其是黄斑区所对应的巩膜部位进行加固。这种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或稳定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进行性发展,且对眼内组织结构无任何骚动,手术风险小,是一种保存现有视力的较为有效方法,曾被认为是唯一一种从发病机制上抑制高度近视发展的手术方法。加固材料的选择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溶性和适当的可塑性,易制作获取,能消毒保存,应用方便等特性应为临床选用的后巩膜加固材料所必备。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sclera-fortifying injection,SFI)治疗高度近视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后巩膜加固方法,其相对于传统的后巩膜加固术来说,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减缓高度近视发展的优点,因此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大量文献证实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传统的或改良的机械性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存在美中不足之处:首先,无论加固条带采用哪种类型,都不能均匀地对整个后极部进行加固,而只能局限于条带之下区域;其次,该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或轻或重的并发症,如加固范围较大或加压较紧时可能引起眼球运动受限、涡静脉受压、眼压增高,如加固缝合时引起薄弱巩膜医源性刺穿等;最后也是最现实的,由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加固材料从异体巩膜、硬脑膜到自体阔筋膜的来源常常存在伦理问题,获得同种异体加固材料困难重重。以上情况对机械性后巩膜加固术的普遍实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前苏联的眼科专家曾提出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将传统的条带样后巩膜加固材料变更为注射加固剂或促进纤维组织形成的物质,来进行球周注射治疗高度近视。近年来,俄罗斯生产的动物巩膜胶原已应用于临床,进行球周注射加固后极部巩膜治疗高度近视。事物总是辩证的螺旋式发展,近20年来,国内外球周注射加固材料治疗高度近视均有了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对球周注射治疗高度近视的深入研究,注射材料及注射方法均会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疗效也会逐渐得到提高和肯定。本实验重点来研究青少年高度近视早期阶段的临床治疗,用1周龄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来做模型,模拟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来观察手术效果,以便后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猪眼巩膜中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并观察其安全性;第二部分,观察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第三部分,探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制备及安全性观察目的:提供一种提取、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方法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利用酶水解-盐提取法,从猪巩膜中提取胶原蛋白,并将胶原蛋白作为主要成分制作为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在豚鼠眼球后部结膜下腔进行注射,观察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组织相容性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利用酶水解-盐提取法成功从猪巩膜中提取、制备了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并观察该眼用注射凝胶易溶于水,p H值稳定在7.2左右,无病毒隐患,与眼组织的渗透压相近,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P<0.05),安全性可靠。结论:利用猪眼巩膜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其组织相溶性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第二部分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目的:建立透镜诱导性近视的豚鼠模型,探讨球周注射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在抑制透镜诱导性豚鼠近视模型中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周龄的SPF级花色雄性豚鼠10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A组:15只豚鼠共30眼,双眼均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将90只豚鼠的右眼作为实验眼,均在右眼前制作-10.0D球面透镜,6周后摘除,成功建立透镜诱导性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的豚鼠模型。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90只豚鼠平均分为三组,即:B组30只豚鼠的右眼未进行任何手术操作,C组30只豚鼠的右眼行生理盐水球周注射,D组30只豚鼠的右眼进行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球周注射。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术后的3天、20天、40天,分别观察四组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指标变化,并进行记录。每组中随机选出10只豚鼠,摘除眼球后,行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察看巩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含量,盐酸水解法定量观察后极部的巩膜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变化。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的观察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量资料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5只豚鼠均健康的完成实验过程。术后观察期内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仅有轻度的结膜充血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未发生严重的刺激反应。眼轴检查结果:透镜诱导性近视的豚鼠模型中B、C、D三组眼轴长度明显较空白对照A组延长(P<0.05);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的第3天、20天、40天,D组右眼眼轴较B、C组比较明显变短(P<0.05)。屈光度检查结果:透镜诱导性豚鼠模型中B、C、D三组屈光度明显较空白对照A组升高(P<0.05);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的第3天、20天、40天D组豚鼠右眼屈光度较B、C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形态学变化: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C、D三组成功造模后,右眼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厚度均较空白对照A组变薄,巩膜的胶原纤维明显变薄、排列稀疏、杂乱无序,视网膜细胞稀疏、层次变少。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D组HE染色光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粉红色的胶原成分较B、C组有所增加。用盐酸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B、C、D三组豚鼠右眼巩膜中Hyp的含量均低于A组(P<0.05)。其中,D组术后各时间点巩膜球周注射区域的Hyp的含量均高于B、C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测定(MMP-2)的含量:A组巩膜组织中MMP-2轻度着染呈淡黄色,而B、C、D三组成功建模后,巩膜组织中MMP-2着色呈棕黄色,均较A组明显增强(P<0.05)。其中,D组分别在术后的第20天、40天巩膜组织中MMP-2含量均较B、C组低,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轴延长,屈光度增高,巩膜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MMP-2含量增高。球周注射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能有效抑制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的眼轴进一步增长,使屈光度保持相对稳定,后巩膜胶原重建,MMP-2含量降低,胶原中羟脯胺酸含量升高,抗拉伸力增强,抑制透镜诱导性近视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目的:探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在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观察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6例(56眼),采用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25眼)行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对照组31例(31眼)同期未行任何治疗。观察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术前和术后1月、3月和6月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压的变化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t检验对术前年龄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术前、后两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高度近视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早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结膜反应性充血5例,术后眼压短暂性升高者3例,结膜下出血者2例,所有并发症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观察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轴和屈光度均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各个时间点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轴长度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屈光度、眼压在术后各时间点没有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呈下降趋势,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仍有继续增长趋势。结论: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能有效改善视力,延缓眼轴增长,抑制高度近视的发展,可用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治疗。

李瑞凤[9](2011)在《TIMP-2基因转染豚鼠FDM模型后部巩膜MMP-2蛋白表达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metalloproteinase-2, TIMP-2)对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 myopia, FDM)豚鼠后极部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 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周龄健康豚鼠36只,采用眼罩遮盖法制备FDM豚鼠模型,随机分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每组9只,右眼为遮盖眼,TIMP-2组左眼为自身对照组。TIMP-2组、空质粒组、生理盐水组于形觉剥夺2周后分别注射等体积的脂质体介导的TIMP-2质粒,空质粒和生理盐水。于注药后的第2、7和14d处死豚鼠,取眼球后极部巩膜标本,用明胶酶普法检测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实验组间MMP-2蛋白表达:TIMP-2组后极部巩膜MMP-2酶原及活性酶表达降低,与自身对照组、对照组组间比较,转染第2、7、14d表达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第2、7、14d MMP-2蛋白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TIMP-2组MMP-2蛋白的动态变化:TIMP-2组后极部巩膜MMP-2酶原及活性酶随转染时间不同而变化,转染后第2d开始降低,第7d达峰值,第14d略有增高,转染后第2d与第7、14d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d与第1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身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转染后第2、7、14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TIMP-2基因注入FDM豚鼠后,后极部巩膜MMP-2蛋白表达水平随转染时间延长出现先降低后略回升的动态改变,早期即可有效抑制后极部巩膜MMP-2蛋白的表达,减缓豚鼠FDM巩膜重塑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有逐渐降低趋势。

王青[10](2011)在《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以及高度近视相关临床治疗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人、大鼠以及豚鼠巩膜中的表达;建立豚鼠形觉剥夺近视眼(FDM)动物模型,观察BMPs在豚鼠后巩膜中的表达变化;原代培养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SF),观察BMP-2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临床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荧光的方法分别检测人、大鼠和豚鼠后巩膜中BMPs的表达;连续形觉剥夺14天后建立豚鼠形觉剥夺近视动物模型,实验前后分别测量屈光度和眼轴。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后巩膜中BMPs的表达变化;原代培养HSF,观察各种浓度BMP-2对HSF的作用: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胶原蛋白Ⅰ和蛋白聚糖以及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变化,细胞表型以及激活的信号转导蛋白进一步由抗α-SMA和抗phospho-smadl/5/8的免疫荧光法确定。36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按照植入人工晶体的类型分为3组,AcrySof IQ ReSTOR SN6AD3(+4D组),AcrySof IQ ReSTOR SN6AD1(+3D组)和AcrySof IQ SN60WF(单焦点组),每组12例,24眼。测量术后的远、中、近视力,远视力调制传递函数(MTF),焦点深度,并问卷调查术后满意度等。结果:(1)人后巩膜表达BMP-2、BMP-4、BMP-5和BMP-7,大鼠只表达BMP-7,而豚鼠表达BMP-2,BMP-4和BMP-5。(2)实验后FDM组实验眼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0.48±0.51D和8.30±0.05mm(p<0.001分别相对于正常对照眼和组内对侧对照眼)。(3)实验眼后巩膜中BMP-2和BMP-5的表达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都相对于对侧对照眼明显降低,而BMP-4表达没有明显改变。(4)100ng/ml BMP-2明显促进HSF的增殖,经BMP-2诱导后,处于S期的HSF比率明显升高,而G1期明显下降(p<0.05),免疫荧光发现更多的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培养72小时后,胶原蛋白I(Collagen I)和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信号转导蛋白phospho-smadl/5/8的表达在BMP-2刺激1小时后明显升高。(5)术后6个月,两多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术后中、近距离视力明显高于单焦点组(p<0.01),+3D组的中间距离视力高于+4D组(p<0.05),而+4D组的近距离视力高于+3D组(p<0.05):5mm瞳孔下,三组的MTF没有明显差别;两组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组的术后满意度和脱镜率一样高。结论:(1)人和豚鼠巩膜都表达BMP-2、BMP-4和BMP-5。(2)BMP-2和BMP-5在实验性近视豚鼠后巩膜中的表达降低。(3)在体外BMP-2能够促进HSF增殖和分化,并促进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Ⅰ和蛋白聚糖的合成。(4)BMP-2作用于HSF可能是通过Smad信号转导通路。(5)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可以给患者提供良好的远、中、近功能性视力,达到术后较高的满意度和脱镜率。

二、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晶状体悬韧带的超微结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晶状体悬韧带的超微结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试验对象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剔除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检查器械、内容及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判定
        2.5 安全性评价指标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试验病例分布情况(见表 6)
        4.2 可比性分析(见表7-1、7-2、7-3)
        4.3 临床疗效(表8~11)
        4.4 总体疗效比较(表12、图2)
讨论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2.1 巩膜重塑
        2.2 形觉剥夺
        2.3 调节异常
    3 中医适宜技术
        3.1 针刺
        3.2 耳穴压豆
    4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可比性分析
        5.2 组内比较
        5.3 组间比较
        5.4 总体疗效分析
    6 安全性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疲劳评价量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综述 青少年近视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西医学对近视的认识及治疗
        2.1 影响因素
        2.2 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针对近视豚鼠睫状肌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电针在透镜诱导近视豚鼠睫状肌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耗材、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近视模型建立及电针干预
        2.3 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检测
        2.4 实验动物麻醉
        2.5 睫状肌取材
        2.6 睫状肌病理组织切片
        2.7 qPCR检测睫状肌EGF、EGFR基因表达
        2.8 ELISA检测睫状肌EGF、EGFR蛋白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
        4.2 睫状肌病理组织切片
        4.3 睫状肌EGF、EGFR mRNA表达
        4.4 睫状肌EGF、EGFR蛋白表达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对透镜诱导近视豚鼠睫状肌组织钾离子稳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药品与耗材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近视模型建立及电针干预
        2.3 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检测
        2.4 实验动物麻醉
        2.5 睫状肌取材
        2.6 睫状肌ATP和LA含量测定
        2.7 qPCR检测睫状肌Na~+/K~+-ATPase基因表达
        2.8 Western blot检测睫状肌Na~+/K~+-ATPase蛋白表达
        2.9 睫状肌Na~+/K~+-ATPase活性测定
        2.10 睫状肌组织K~+流速检测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
        4.2 ATP含量
        4.3 LA含量
        4.4 Na~+/K~+-ATPase mRNA表达
        4.5 Na~+/K~+-ATPase蛋白表达
        4.6 Na~+/K~+-ATPase活性
        4.7 K~+流速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透镜诱导近视豚鼠睫状肌的转录组学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和器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近视模型建立及电针干预
        2.3 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检测
        2.4 实验动物麻醉
        2.5 睫状肌取材
        2.6 高通量测序技术
        2.7 ELISA验证睫状肌差异表达基因CFH、CFI、C4 蛋白表达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
        4.2 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 睫状肌CFH、CFI、C4 蛋白表达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4)视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初发近视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收集
        2.1.3 主要设备与药物
        2.1.4 检查方法
        2.1.5 治疗方法
        2.1.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调节参数
    3.2 裸眼视力
第4章 讨论
    4.1 近视的成因及调节功能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
        4.1.1 正负相应调节
        4.1.2 调节幅度
        4.1.3 调节反应
        4.1.4 调节灵敏度
    4.2 托吡卡胺对调节的作用
    4.3 双眼视功能训练的发展及其作用
    4.4 总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近视的成因及干预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5)用眼习惯对学龄儿童近视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儿童近视的发病率
    1.2 近视的发生机制
    1.3 近视的防治手段
    1.4 影响近视的危险因素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分组
    2.5 检查方法
    2.6 问卷调查
    2.7 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视与遗传关系
    3.2 近视与户外活动时间
    3.3 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
    3.4 近视与用眼距离
    3.5 每天睡眠时间与近视
    3.6 定期进行眼部健康检查间隔时间与近视
    3.7 近视与饮食习惯
4 讨论
    4.1 遗传因素的影响
    4.2 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
    4.3 用眼距离与近视
    4.4 户外活动时间
    4.5 每日睡眠时间与近视
    4.6 饮食习惯的影响
    4.7 眼部健康检查频率与近视
    4.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视的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补精益视片对形觉剥夺性近视C57BL/6J小鼠视网膜及巩膜microRNA-21的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造模
    2.3 动物给药
    2.4 模型成功建立的标准
        2.4.1 屈光度测量
        2.4.2 眼轴长度测量
    2.5 实验标本的制备
    2.6 检测方法
        2.6.1 qPCR检测
        2.6.2 miRNA实验流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结果
        4.1.1 屈光度统计结果
        4.1.2 眼轴统计结果
    4.2 视网膜及巩膜各组间基因表达差异
        4.2.1 视网膜各组基因结果
        4.2.2 巩膜各组基因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1.2 “补精益视片(肝肾同补)”的中医理论与近视的关系
    2.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2.1 选用补精益视片的依据
        2.1.1 补精益视片组成及药理研究
        2.2 选用甲钴胺(阳性药物)依据
    3.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1 近视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2 近视眼底的病理改变
        3.3 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4. 小鼠近视动物模型的选择依据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
        4.2 实验数据检测方法的选择
    5. microRNA-21的选择依据
        5.1 microRNA-21与视网膜之间的关系
        5.2 microRNA-21与巩膜之间的关系
    6. microRNA-21在近视视网膜及巩膜上的表达
    7. 中医治疗近视的研究现状
        7.1 近视的中医体质研究
        7.2 近视的中医治疗
        7.3 展望
    8. 肝肾同补法在眼科的临床研究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青少年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的变化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部分 猪巩膜胶原眼用注射凝胶的制备及安全性观察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全文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巩膜加固手术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致谢

(9)TIMP-2基因转染豚鼠FDM模型后部巩膜MMP-2蛋白表达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屈光度、眼轴长度改变
    2.2 转染TIMP-2后巩膜MMP-2蛋白表达
    2.3 TIMP-2组及自身对照组MMP-2蛋白动态表达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以及高度近视相关临床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作用
    引言
    第一章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巩膜中的表达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附图
    第二章 形觉剥夺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后巩膜组织中BMPS表达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附图
    第三章 BMPs对巩膜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IQ ReSTOR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近视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近视发生的脑机制
    二、环境因素与视网膜成像质量对近视发生的作用
    三、近视眼的生理形态学研究
    四.近视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五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眼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晶状体悬韧带的超微结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郎俊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学龄儿童近视的预防与控制[J]. 花雷,刘虎,张志强.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07)
  • [3]电针对近视豚鼠睫状肌干预的实验研究[D]. 吴姗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视功能训练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对青少年初发近视调节功能的影响[D]. 徐雅萍. 南昌大学, 2019(01)
  • [5]用眼习惯对学龄儿童近视影响的临床研究[D]. 孙威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补精益视片对形觉剥夺性近视C57BL/6J小鼠视网膜及巩膜microRNA-21的表达影响[D]. 刘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D]. 常枫.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8]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D]. 王媛. 郑州大学, 2017(05)
  • [9]TIMP-2基因转染豚鼠FDM模型后部巩膜MMP-2蛋白表达的变化[D]. 李瑞凤. 青岛大学, 2011(06)
  • [10]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实验性近视后巩膜重塑中的作用以及高度近视相关临床治疗观察[D]. 王青. 青岛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实验型剥夺性近视悬韧带的超微结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