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

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

一、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柴橚,石雪梅[1](2022)在《韩礼德语境理论下的书信体文学汉译研究——以《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是由新生代越南裔美国作家汪洋(Ocean Vuong)创作的书信体小说,该小说体裁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以追忆式叙述手法,刻画人物心理细腻,情感表达深入,叙事角度独特。韩礼德的语境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数见不鲜,但少有人将该理论与书信体小说结合起来进行探究。以书信体特有叙事手法为契合点,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归纳了六种相对应的翻译机制,可以为书信体文学汉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艳波,赵文静[2](2021)在《翻译叙事不仅描述现实也在建构现实——赵文静教授谈改写及其多种翻译形式》文中提出翻译历来关注的是与原文对应的译文是否忠实。然而,从传播学、社会翻译学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其实译介外来着作或思想的方式多种多样,甚至可以是没有原文对应的翻译形式即改写或重述,梦娜·贝克(Mona Baker)称之为"广义的翻译"。这种广义翻译形式长期被忽视。赵文静教授的博士论文正是聚焦于这类没有原文对应的翻译,但其专着为英文,影响受到局限。因此,就多种形式的改写与翻译访谈赵文静教授,澄清一些概念,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贺玲,赵丽梅[3](2021)在《基于顺应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也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涵盖了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语用理论体系——顺应论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开拓了新视野。依据语用顺应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意识下为满足交际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培养学生顺应意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的语言选择顺应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来培养学生的顺应意识。

陈晰[4](2021)在《认知语境下的中文纪录片字幕英译与制作的效度研究——以《港珠澳大桥》记录电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需求,国产纪录电影不断走向海外市场,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绝佳渠道。双字幕的翻译和制作应当引起影视界重视,其接受效度值得研究。本文从认知语境角度对影响英文字幕翻译和制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加以观照,从而探讨纪录片字幕翻译效度的提升及影视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

陈慈爱,赵海萍[5](2021)在《从目的论看电影《时时刻刻》的字幕翻译》文中提出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跨文化交际频繁的大背景下,影视作品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大体现,影视翻译作为新时代的产物顺势而生。近年来国外电影纷纷引进中国,对字幕翻译的诉求也不断扩大,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上的互通有无,领略异国风韵。该文以电影《时时刻刻》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托,通过对该电影字幕翻译个例分析,发现目的论三原则能分别为电影字幕的时空、语境、文化差异三个制约因素提供解决策略。

张道振[6](2021)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描写翻译批评的现代理念、方法和任务》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翻译批评,描写性翻译批评追求的是对数据或事实分析过程中的客观和理性呈现,其目标主要是发现翻译作为过程、产品和功能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运作规律。本文在论述传统翻译批评的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索了当代翻译批评的描写性和科学性,并对翻译批评的解读和解释性本质进行策略性建构。文章阐明翻译批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就是从保守的规定主义走向开放的描写主义的过程。

胡开宝[7](2021)在《对话与多元——试析许钧翻译文化观点的特征、内涵与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分析了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的缘起、特征、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本文认为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形成于其语言转换观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有机融合,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立足翻译研究,语言与文化并重;其次,着眼文化差异,关注文化多样性;第三,紧扣文化内涵,多视角研究翻译。许钧翻译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的文化本质、翻译的文化意义、译者身份的文化属性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对当代翻译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王洪涛[8](2021)在《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理论思考——社会翻译学的观察、主张与方略》文中提出本文立足社会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借鉴布尔迪厄、拉图尔、卢曼等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综合分析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与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关系与基本规律。基于以上考察,文章依据社会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秉持其关系主义方法论与整体论原则,就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实践中的译者构成、原作遴选、英译策略、译作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的主张与方略,以期促进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有效英译与深入传播。

王慧[9](2021)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专业:政治学理论指导教师:马雪松教授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马奇与乔罕·欧森从组织理论的立场将长期受到忽视的制度和制度分析带回政治科学的主流议程,大批学者由此汇聚到新制度主义这面旗帜下并开启了新的研究篇章,以至有人开始高呼:“现在我们都是新制度主义者了”!然而,新制度主义的强劲发展一度令置身于制度结构之中的行动者黯然失色,制度被赋予了更多的约束性功能,其本身蕴含的使动意味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迎来观念转向的浪潮,众多学者纷纷加入观念议题的讨论。这一变化对制度分析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表现为各个流派愈益关注观念,更为关键的是,以观念和话语为理论基石的建构制度主义得以兴起。如此一来,新制度主义的观念研究或观念转向议题进入了政治学的中心地带与前沿领域。“观念很重要”似乎已经人尽皆知,但要问观念究竟是什么却又出现聚讼纷纭、人云亦云的局面,所以从事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有必要首先为观念这一核心概念确立基本的分析维度。观念是各类行动与社会变革的先导,因而观念一直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课题,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观念的重要性。就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而言,很多学者为观念的界说付出了努力,综合来看,包含类型、层次、要素、形式在内的观念的划分都可以归纳为观念的结构要素,表示观念孕育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基础、制度结构及社会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观念无法凭空产生或存续,需要依附于特定的行动者并经由传播观念的话语、叙事、框架等呈现机制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观念与制度的内在关联是贯穿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核心主线。从辩证的立场来看,观念即是制度,制度即是观念。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观念等同于制度的观点。从既定结果来看,某些观念性要素具有制度的属性,从转化过程来看,某些行动者的观念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制度和政策。观念影响制度的生成、维系和变迁,制度也会影响观念的生成、维系和变迁,但这两条进路又有着本质区别与研究侧重。观念议题回归新制度主义并不是政治科学领域观念与制度相结合的首次尝试,而是有其深刻根植的历史脉络,观念与制度同等重要以及密切互动的观点可上溯至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以观念复归作为切入点并扩大分析视域可以发现,观念研究在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转折时期,对其加以考察有助于理解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的前因后果。传统政治学研究中观念与制度相互交织在一起,旧制度主义虽然部分承袭了此前观念研究的传统,但偏向于对制度和观念予以宏观探讨与静态描述,旧制度主义的局限以及随后大行其道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主导了观念研究的衰落,不过这一时期仍然产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念性成果。观念的复兴发生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仅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聚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转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均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加深了对观念的理解,但各个流派的观念转向有其独特性。建构制度主义代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观念维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与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有着特殊的渊源,这一流派的分析基础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二元性或双重性,不确定性,利益与制度的观念建构,观念与制度的路径依赖。建构制度主义仍处于发展过程中,遵循建构逻辑而依次成长起来的观念制度主义、话语制度主义、修辞制度主义和沟通制度主义均可被视为其内部的取向。理论的变革无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回应,脱离现实的理论往往是空洞的和盲目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生观念转向的关键原因在于,既有的制度分析框架无法为某些现实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转向可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加以思考。一方面,观念转向促使各个流派加强对话交流与认同意识,缓和了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张力,随着观念研究的逐渐深化,制度分析的视野得到相应的拓展。另一方面,比较政治研究离不开对规范和价值问题的讨论,在这个意义上立足日常经验反思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带来的深刻启示时,有必要审视观念与制度的正当性,好的观念和好的制度是任何文明社会都应努力追求的目标。结构制约能动,能动生产结构,人类文明演进的根本动力最终落脚于行动者。如何更好地建构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使由行动者建构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约束和使能作用,是一项需要加以认真和审慎探索的课题。

李晋,董晓波[10](2021)在《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的失范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一词滥用常引起争议,有些学者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处理措施。然而多年来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在翻译实践中引起译者的重视。为了彻底扭转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的滥用,本研究以翻译规范论为出发点,客观、深入地分析shall在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使用的失范情况和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立法文本翻译工作的具体情况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

二、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韩礼德语境理论下的书信体文学汉译研究——以《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境理论与书信体文学
二、语言语境下语态转换和词性转换机制
    (一)语态转换(Conversion of Voice)
    (二)词性转换(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三、情景语境下具体化和概括化翻译机制
    (一)具体化翻译机制(Specification)
    (二)概括化翻译机制(Generalization)
四、文化语境下文化移入和文化适应翻译机制
    (一)文化移入翻译机制(Cultural Acculturation)
    (二)文化适应翻译机制(Cultural Adaptation)
五、结语

(3)基于顺应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用顺应理论概述
二、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顺应意识培养
    (一)语言结构顺应意识的培养
        1. 词汇顺应
        2. 句法顺应
        3. 语篇顺应
    (二)语境顺应意识的培养
        1. 社交世界顺应
        2. 心理世界顺应
        3. 物理世界顺应
四、结语

(4)认知语境下的中文纪录片字幕英译与制作的效度研究——以《港珠澳大桥》记录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问题提出
3.认知语境理论
    3.1 语境理论的提出
    3.2 语境理论的发展
        3.2.1 语境理论的内涵发展
        3.2.2 动态语境理论的诞生
4.《港珠澳大桥》配英文字幕的翻译效度分析
    4.1 纪录片所配字幕文本中的语境概念
    4.2 影响字幕翻译效度的因素分析
        4.2.1 时空制约
        4.2.2 字幕制作
        4.2.3 文本制约
5.结语

(5)从目的论看电影《时时刻刻》的字幕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目的论概述
2 电影字幕翻译的制约
    2.1 时、空限制
    2.2 语境制约
    2.3 文化差异制约
3 从目的论三原则看电影《时时刻刻》的字幕翻译
    3.1 目的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分析
    3.2 连贯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分析
    3.3 忠实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分析
4 结束语

(6)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描写翻译批评的现代理念、方法和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翻译批评的主观性
    1.1 传统批评的感性特征
    1.2 感性批评的深层内涵
2.描写翻译批评的客观性
    2.1 描写批评的现代追求
    2.2 描写批评中的价值立场
    2.3 围绕描写方法的价值争议
3.描写翻译批评的程序方法
    3.1 描写批评的任务
    3.2批评方法的程序化
        (1)目标文本被呈现为或认为是翻译:
        (2)确立对应的源语文本,把目标文本(部分片段或现象)投射到源语文本之上。
        (3)形成第一层面的概括:
4.结论

(7)对话与多元——试析许钧翻译文化观点的特征、内涵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的缘起与特征
    (一)缘起
    (二)特征
        1)立足翻译研究,语言与文化并重
        2)着眼文化差异,关注文化多样性
        3)紧扣文化内涵,多视角研究翻译
二、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的主要内容
    (一)翻译的文化本质
    (二)翻译价值的文化意义
        1)翻译价值的定义
        2)翻译价值的文化意义
        3)翻译与文化多样性
    (三)译者身份的文化属性
    (四)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
三、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的意义
四、结语

(8)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理论思考——社会翻译学的观察、主张与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社会翻译学对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观察
三、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社会翻译学的主张与方略
    (一)译者构成
    (二)原作遴选
    (三)英译策略
    (四)译作在西方的传播
    (五)译作在西方的接受
四、结语

(9)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的评析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一)可能的贡献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认识前提
    一、观念概念的界定
        (一)观念概念的语义分析
        (二)观念概念的多学科视角分析
        (三)观念概念的相似术语辨析
    二、观念分析的维度
        (一)观念的结构要素与承载者
        (二)观念的呈现机制
        (三)观念与制度的内在关联
第二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政治学中的观念研究传统
        (一)传统政治学观念研究的总体概况
        (二)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二、观念研究在政治学中的衰落
        (一)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局限
        (二)新理论范式的兴起与发展
        (三)观念研究在衰落时期的进展
    三、观念研究在政治学中的复兴
        (一)观念研究复兴的驱动因素
        (二)观念研究复兴的多重表现
第三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大流派的观念转向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历史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历史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观念转向
        (一)社会学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基础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观念转向的演进
第四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取向:建构制度主义
    一、建构制度主义的生成逻辑
        (一)建构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的渊源
        (二)建构制度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渊源
    二、建构制度主义的分析基础
        (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双重性
        (二)不确定性
        (三)利益与制度的观念建构
        (四)观念与制度的路径依赖
    三、建构制度主义的多重取向
        (一)观念制度主义
        (二)话语制度主义
        (三)修辞制度主义
        (四)沟通制度主义
第五章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观念转向的发展反思
    一、观念转向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一)各流派理论张力的缓和
        (二)制度分析视野的拓展
    二、观念转向对现实政治世界的反思
        (一)观念与制度的正当性审视
        (二)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的失范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 的使用现状
3. shall的传意规范失范分析
4. shall的关系规范失范分析
5. shall的操作规范失范分析
6. 结论及对策

四、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和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韩礼德语境理论下的书信体文学汉译研究——以《大地上我们一闪而过的荣光》为例[J]. 柴橚,石雪梅.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2]翻译叙事不仅描述现实也在建构现实——赵文静教授谈改写及其多种翻译形式[J]. 张艳波,赵文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基于顺应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 贺玲,赵丽梅.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4]认知语境下的中文纪录片字幕英译与制作的效度研究——以《港珠澳大桥》记录电影为例[J]. 陈晰.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1(02)
  • [5]从目的论看电影《时时刻刻》的字幕翻译[J]. 陈慈爱,赵海萍. 海外英语, 2021(22)
  • [6]从传统走向现代——论描写翻译批评的现代理念、方法和任务[J]. 张道振.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06)
  • [7]对话与多元——试析许钧翻译文化观点的特征、内涵与意义[J]. 胡开宝. 中国翻译, 2021(06)
  • [8]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理论思考——社会翻译学的观察、主张与方略[J]. 王洪涛. 中国翻译, 2021(06)
  • [9]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观念研究 ——基于学术史的考察[D]. 王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我国立法文本翻译中“shall”的失范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J]. 李晋,董晓波.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03)

标签:;  ;  ;  ;  ;  

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