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艾可[1](2021)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近百年来,一直在尝试着将民族文化与钢琴音乐相融合,在和声技法、音响色彩、美学气韵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特色。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音乐文化与钢琴音乐融合后体现出了气质各异的音乐特征,逐渐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中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烂姿态。巴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灿烂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吸引了众多作曲家以巴蜀文化为源创作钢琴音乐作品,如《巴蜀之画》《嘉陵江幻想曲》《凉山音诗》《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大量描绘巴蜀秀丽景色、抒发巴蜀人民精神风貌、传承巴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巴蜀民间音乐特征和巴蜀地区人文特征而作,因此在创作特征和审美特征上都呈现出了相似的“巴蜀风格”,本文便是通过选取多首“巴蜀风格”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对其所共有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进行研究,一是对巴蜀钢琴音乐所产生的人文语境背景和民族化历程进行分析,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是如何萌芽、形成、发展的;二是从作品本体出发,分析“巴蜀风格”特征如何在钢琴创作中加以体现,主要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品音乐语言、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巴蜀钢琴音乐的形成发展和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为之后关于“巴蜀风格”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建佳婧[2](2021)在《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民族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是由我国着名作曲家杜鸣心于1975年根据同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创作完成的,分别由《娘子军操练》、《赤卫队员五寸刀舞》、《清华参军》、《军民一家亲》、《快乐的女战士》、《常青就义》和《奋勇前进》七个乐章组成。这部作品杜鸣心以新的创作手法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风格魅力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重要地位,到现在仍在广为流传。本文笔者通过对作曲家杜鸣心及其音乐创作等的学习研究,结合笔者自身的练习体会,围绕着组曲的民族性创作特征以及演奏分析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缘由、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针对此组曲的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从中国钢琴组曲的发展历程的角度进行介绍,通过分析其三个发展时期来详细阐述。紧接着第二部分主要对杜鸣心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还有对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从音乐创作特点方面,例如:曲式、调式调性、音响模仿等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其作品创作的民族特色和风格。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章节,对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进行了演奏处理分析,主要从触键、音色、踏板、节奏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从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中得到的启示。结语部分是对以上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可以为更多热爱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者们提供一些参考思路和帮助。
何丹[3](2021)在《《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创作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叶尔达,活跃在中国乐坛的优秀作曲家。2011年出版《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将1984-2007年间创作的41首钢琴作品纳入其中,作品涉及不同民族风格、多种音乐体裁、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多种创作形式,运用丰富的作曲技法,变换多样的音乐风格,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音乐理念,形成具有各民族代表性与时代意义的钢琴作品。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通过时间脉络梳理作曲家成长历程及其艺术成就,通过对作曲家面对面访谈,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环境、文化影响,解读其艺术创作的缘由及意义。二、总结《叶尔达钢琴作品集》中七大音乐体裁类型,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并分析。三、为论文核心章节,是对《叶尔达钢琴作品集》作曲技法特征的综合性分析,分别从主题旋律中的民族元素、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不同的音乐织体类型、多种风格的节拍节奏表现特征、曲式结构及复调技法的运用以及音乐形象表现特征等几个方面以专业理论概念研究其音乐创作技法特点。四、对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思考,归纳内蒙古地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延伸至对内蒙古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现实意义及对笔者音乐创作的影响,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线路,探寻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概括叶尔达音乐创作的特性,除传统技法外出现的创新作曲技法,从旋律、节奏、演奏法、和声、织体、音响、音乐材料、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中探索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以音乐本体与艺术文化相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分析其创作技法及音乐思维,探寻民族风格钢琴创作的开拓与探索性的新思路。
杨子豪[4](2021)在《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文中认为法国音乐家阿西尔·克劳德·德彪西是欧洲19至20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开创了印象派音乐,并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一生的音乐创作中涉及管弦乐、舞台作品、室内乐、合唱和钢琴等众多类别。钢琴作品种类较多,有前奏曲、套曲、练习曲等多个种类,钢琴舞曲作品是德彪西钢琴创作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类作品。其广泛吸取浪漫民族主义以及东方异域音乐元素,融合以印象派绘画、象征派文学的美学理念与法国民族音乐的精神气质,多种传统体裁的运用以及大量创作演奏技法的革新体现了德彪西对个性音乐风格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德彪西的十一首钢琴舞曲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德彪西音乐风格的社会因素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为研究前提,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实践,从创作特征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对钢琴舞曲作品中“鲜明的民族音乐元素”、“音乐色彩性的追求表现”、“速度变化影响因素”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钢琴舞曲作品对于德彪西音乐风格成熟变迁的表现和钢琴演奏教学中的价值。本文论述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影响德彪西风格形成的社会因素;第二部分阐述了德彪西的钢琴创作阶段以及钢琴舞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第二章为作品的创作特征分析部分:从作品的结构特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借鉴运用以及音乐的色彩性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为作品的演奏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为作品的演奏处理分析部分:从德彪西钢琴触键踏板技巧革新、作品多角度力度分配思维及作品速度变化处理依据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其对钢琴演奏技法多方面革新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规律,为更好地在演奏中诠释作品的内涵进行了梳理。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李佳璇[5](2021)在《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在这一百多年间的发展中涌现出大量的钢琴教育家、作曲家,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在母语教育被广泛重视的今天,如何将优秀的中国作品应用到钢琴教学中,以弥补钢琴教材形式、内容单一的问题。长期以来,钢琴教学大多使用西方钢琴作品,钢琴教师在选用我国优秀钢琴作品或教材时存在着程度和数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将中国钢琴作品作为钢琴教学的补充教材,较为系统的分析曲目和程度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加大开发力度的意义,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民族自信的目的。第一章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和应用概况为主线。以年代划分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发展历程,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进行刨析;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使用情况从音乐院校教学和社会音乐教育两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现有教材中国钢琴作品在不同等级中所占比重的比较分析;力争系统地阐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进程和应用概况。第二章是对中国钢琴作品详实的归类及应用研究。如何依据现有资料,将二十世纪的中国钢琴作品从音乐题材、音乐体裁和创作方法三方面进行划分;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钢琴作品从儿童作品、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三方面进行归类;如何解决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所表现出分散性、点状性的问题;将优秀的中国作品整理分析后再去主动对应国外该学科分类教材体系,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与着力点。第三章首先将中国钢琴作品从专业教学、师范教学和社会教学三方面进行推广;其次面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钢琴学习者,应该如何选用中国钢琴作品;最后以“兴趣培养、母语教育、文化传承”作为立足点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创作与改编,不断提高中国民族文化“软实力”。
谢丹[6](2021)在《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克热内克的三首采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奏鸣曲式乐章为研究主体。文章从作品音高材料的使用和组织手段为切入点,对这三首作品中奏鸣曲式乐章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十二音技法在三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探讨无调性音乐语言与奏鸣曲式如何相互适应,如何建立结构逻辑。在对作品具体研究的同时,全方位深入探索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与风格特征的演变。论文由绪论、五个章节、结语构成。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现状,以及克热内克的创作进行梳理。第一章阐述十二音技法,以及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结构的历史及发展,概括克热内克三首代表性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第二、三、四章结合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分别对这三首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克热内克十二音序列技法特点。第五章从对比、发展、统一的角度对奏鸣曲式原则与十二音技法的结合进行综合归纳,详细论证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奏鸣曲式如何体现结构原则,并提炼三首作品在音高、和声、曲式、复调、织体、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结语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探寻作曲家沿着“一条主线三种模式”的创新思维,以及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崔斯甜[7](2021)在《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粹”京剧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较高的艺术地位。钢琴艺术进入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有不少作曲家,或运用京剧唱腔、板式,或汲取京剧精华、内涵,将京剧元素作为核心素材及创作源泉,通过钢琴作品进行器乐化呈现。京剧艺术因此被赋予了新的传播形式与审美趣味,西方乐器钢琴也通过对京剧特有声腔韵味的表达更贴近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情感体验。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发展,是“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典范,是“钢琴音乐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素材,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探索,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碰撞与交流、融合与创新的新思路与新途径。既有利于钢琴艺术文化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本文选取1915年以来公开发表与出版的具有京剧元素的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呈现手段、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审美特征等角度出发,分析与比较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从钢琴作品中京剧唱腔曲调的借鉴、板式结构的应用、伴奏乐器的模仿、角色行当的呈现等四个方面剖析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第五章讨论了京剧元素钢琴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及其艺术价值,展望京剧元素钢琴作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为钢琴音乐中国化、民族化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为京剧艺术的多元化传播与弘扬提供参考方向,为中国钢琴音乐未来的创作、表演与教学给予理论与技巧等方面的参考建议。
郭瑾蓉[8](2020)在《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培勋先生是中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钢琴创作方面,他一生致力于探求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并将其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以《卖杂货》、《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思春》、《平湖秋月》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最为典型。本文以该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民族化特征、人文内涵、传承状况以及创新之处,旨在阐明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从而使演奏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该五首作品,进一步地深化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发展的认识。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别从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两方面论述了陈培勋及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概况。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二章结合谱例对五首作品的标题内容、调式调性、和声运用、音色技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研究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第三章从思想根基、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人文内涵;第四章对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传承状况与创新之处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第二、三、四章的研究,最终归纳总结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所在。本文对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意在凸显五首钢琴改编曲不但保留了原曲广东音乐的风格,更把广东音乐元素与钢琴独特的音乐语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重新诠释了传统音乐的形态,使作品具有全新的意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期望通过本次研究,使陈培勋五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并为其得以长久的传承与弘扬而共同努力。
李思敏[9](2020)在《湘乐之韵: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花鼓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宝藏。现当代,众多作曲家将湖南花鼓戏艺术元素与钢琴音乐相结合,使湖南花鼓戏艺术元素在钢琴丰富的音乐表现中重获生机,并以其鲜活姿容展示独特神韵和民族个性,尽现中华音乐文化遗产的丰富音乐形态和深刻智慧,为湖南花鼓戏艺术元素钢琴创作的融合创新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本文所选,葛顺中《刘海砍樵》、储望华《刘海砍樵》、奚其明《湖南花鼓》、谭盾《看戏》,是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曲中的四首代表作。通过分析四首作品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创新的深层关联,探究四首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彰显湖南艺术韵味的多元创作技法和文化内涵呈现。首先,对作品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提炼其在音乐创作思想与技法兼收并蓄中的表现形式;并提炼四首作品对湖南花鼓戏素材变体传承的创作运用,挖掘其在音乐文化遗产中继承与发扬的优势;其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衍生物的互利关联为依据,进一步论证湖南花鼓戏与其钢琴改编音乐的文化内涵互递。以期在深层互融关联的整体研究中,全面把握湖南花鼓戏在改编移植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质、独特创作优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开启理性思考的立体视窗。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阐明研究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简述湖南花鼓戏赖以生存的地域和人文环境,认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蕴含的丰富宝藏,以及其传承保护与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章,从历时层面,回溯中国风格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轨迹,揭示作为分支的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的生存语境;从共时视角,整理湖南花鼓改编钢琴音乐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第三章,个案剖析不同代表作的创作技法,提炼作品呈现出的湖南花鼓戏地方色彩音调、垛板戏曲手法、润腔和器乐伴奏等传统戏剧素材的变体传承,为四首作品提供演奏相关的实践指南;第四章:归纳四首作品对湖南花鼓戏不同音乐元素进行的钢琴移植方式,论述非遗文化改编钢琴作品创作移植和演奏的创新方法,探寻作品文化内涵互递和艺术价值呈现。结语:论述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沿着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韵味,运用湖南花鼓戏的民族色彩与音响特征所进行的创作探索,其音乐、文化的互融关联共现湘乐韵味。为整体构思与演奏驾驭四部代表作,提供理性与感性的研究借鉴。
李哲[10](2020)在《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琴音乐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钢琴逐渐褪去其神秘而高贵的面纱,成为一种受众人追捧的充满无限宝藏的乐器。与此同时,我国的艺术家、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和与钢琴相关的教材着作,致力于探究一种新型的有活力的钢琴教育模式。在众多的钢琴改编曲中,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虽不敢说独占鳌头,却也是异彩纷呈,占据着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半壁江山。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源于陕北民歌,陕北民歌的曲调、歌词、旋律源于黄土高原上人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调和社会风俗,作曲家在创作改编时巧妙地将这种情感展现出来,造就了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独有特色。论文主要以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的出发点,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本论文共包含绪论部分和四个章节,绪论部分旨在了解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历史溯源及其发展和相关研究现状,同时,厘清陕北民歌的概念及其内在意蕴。第一章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在全面分析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基础上,阐释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对传承民歌文化内涵和促进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陕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价值。第二章主要以四首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为例,着力于探究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在进行了历史探源和创作理念的分析后,第三章转向对高校中陕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考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下教师对陕北民歌及其钢琴改编曲的认知和教学应用状况,以及学生对学习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兴趣和态度。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追问。第四章是在前一章内容的基础上探究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教学中的运用改进,挖掘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要旨,提出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高校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将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运用于高校教学中,就是要通过课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生长和生活的地方进行钢琴音乐的改编和创作,展现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向世界发出中国之声。
二、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 |
2 中国钢琴音乐“巴蜀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2.1 “巴蜀风格”的内涵与外延 |
2.1.1 “巴蜀风格”的内涵特征 |
2.1.2 “巴蜀风格”钢琴作品的界定 |
2.2 地域人文环境于巴蜀音乐风格形成的影响 |
2.2.1 地理环境 |
2.2.2 人文风情 |
2.2.3 多元民族 |
2.2.4 社会变迁 |
2.3 “巴蜀风格”的民族化发展历程 |
2.3.1 肇始与萌芽 |
2.3.2 雏形初露 |
2.3.3 形成与发展 |
3 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 |
3.1 “巴蜀乐派”的创作风格 |
3.1.1 巴蜀作曲家群落 |
3.1.2 创作风格 |
3.2 音乐作品的“巴蜀风格” |
3.2.1 采用民族民歌旋律的改编曲 |
3.2.2 融合传统音乐音调的创作曲 |
3.3 音乐语言的“巴蜀风格” |
3.3.1 巴蜀音调的旋法特征 |
3.3.2 方言歌舞节奏的流露 |
3.3.3 民族乐器音响的模仿 |
3.3.4 巴蜀核心调式的运用 |
3.4 审美意象的“巴蜀风格” |
3.4.1 音乐意境的渲染 |
3.4.2 作品气韵的抒发 |
3.4.3 民族性格的表达 |
4 新时代中国钢琴音乐“巴蜀风格”发展展望 |
4.1 “巴蜀风格”钢琴音乐发展现状 |
4.1.1 “巴蜀风格”现代音乐作品不断涌现 |
4.1.2 “巴蜀风格”钢琴音乐创作后继乏力 |
4.2 中国钢琴音乐“巴蜀风格”的发展与思考 |
4.2.1 运用新的音乐形式,延续巴蜀音乐文化 |
4.2.2 汲取传统音乐营养,突显“巴蜀风格”特色 |
4.2.3 探索民族音乐特质,繁荣中国钢琴音乐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民族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中国钢琴组曲的发展历程概述 |
(一)萌芽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
(二)发展时期(建国后十七年) |
(三)繁荣时期(改革开放后七八十年代) |
二、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作曲家简介与创作背景 |
(一)作曲家杜鸣心简介及其创作作品 |
1.作曲家杜鸣心简介 |
2.杜鸣心的创作作品 |
(二)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背景 |
1.创作背景 |
2.历史背景 |
三、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民族音乐创作特征分析 |
(一)曲式结构 |
1. 《娘子操练军》 |
2. 《赤卫队员五寸刀舞》 |
3. 《清华参军》 |
4. 《军民一家亲》 |
5. 《快乐的女战士》 |
6. 《常青就义》 |
7. 《奋勇前进》 |
(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运用 |
(三)传统民间曲调的运用 |
(四)民族乐器音响的模仿 |
四、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演奏分析 |
(一)音色触键方式的运用 |
1.演奏中国传统民间曲调的方式 |
2.模仿民间乐器音响的方式 |
(二)踏板的灵活运用 |
1.同步踏板 |
2.切分踏板 |
3.左踏板 |
(三)节奏节拍的把握 |
1.渐快渐慢 |
2.拍号变换 |
3.自由延长的留白 |
(四)作品情感的表现 |
1.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
2.中西融合之美 |
五、从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中得到的启示 |
(一)对演奏技巧的提升 |
1.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
2.提高敏锐的听觉能力 |
3.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 |
(二)中国红色钢琴音乐对个人的启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着 |
期刊 |
学位论文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创作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作曲家叶尔达艺术历程及其文化影响 |
(一)作曲家的家乡与成长环境 |
(二)作曲家的艺术文化影响 |
二、《叶尔达钢琴作品集》音乐体裁类型 |
(一)夜曲 |
(二)摇篮曲 |
(三)前奏曲 |
(四)变奏曲 |
(五)奏鸣曲 |
(六)船歌 |
(七)叙事曲 |
小结 |
三、《叶尔达钢琴作品集》作曲技法特征分析 |
(一)主题旋律中的民族元素 |
1.哈萨克民歌主题 |
2.阿勒泰地区图瓦人的楚吾儿音乐主题 |
3.鄂伦春民歌主题 |
4.民族史诗性主题 |
5.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主题 |
6.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主题 |
(二)旋律发展手法 |
1.重复类发展手法 |
(1)重复 |
(2)贯穿 |
(3)模进 |
(4)倒影 |
2.展开类发展手法 |
(1)紧缩 |
(2)承递 |
(3)分裂 |
(4)引伸 |
3.对比类发展手法 |
(1)情绪、形象的对比 |
(2)调式调性对比 |
(3)综合对比 |
(三)调式与和声的分析 |
1.调式调性特征 |
(1)传统民族调式 |
(2)无调性 |
(3)双重调性 |
2.和声的运用 |
(1)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
(2)四度五度叠置和弦 |
(3)附加音和弦 |
(4)二度叠置和弦 |
(四)音乐织体特点 |
1.音乐织体中的音型特点 |
(1)柱式和弦式织体 |
(2)分解和弦式织体 |
(3)平行式音型织体 |
(4)持续音型织体 |
(5)纵向复合音型 |
2.音乐织体中的音层特点 |
(1)二层音型 |
(2)三层音型 |
(五)节拍、节奏与速度、力度的表现特征 |
1.复杂多变的节拍 |
(1)单拍子 |
(2)复拍子 |
(3)混合拍子 |
(4)变换拍子 |
2.节奏的特点 |
(1)连音节奏的运用 |
(2)切分节奏的运用 |
(3)符点音符节奏的运用 |
3.速度与力度的特征 |
(六)曲式结构类型 |
1.单一部曲式 |
2.单二部曲式 |
3.单三部曲式 |
4.复三部曲式 |
5.奏鸣曲式 |
(七)复调技法的运用特征 |
1.模仿复调的运用 |
(1)卡农式模仿 |
(2)自由模仿 |
2.对比复调技法的运用 |
(1)旋律动向的对比 |
(2)声部间节奏对比 |
(3)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对比 |
3.主复调音乐相结合的运用 |
(九)音乐形象表现特征 |
1.模仿儿童行为的音乐形象 |
2.模仿动物的音乐形象 |
3.综合性音乐形象 |
小结 |
四、内蒙古地区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思考 |
(一)内蒙古地区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现实意义 |
1.内蒙古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现状 |
2.内蒙古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特点 |
(二)民族风格钢琴曲创作对笔者的影响 |
1.内蒙古“三少”民族钢琴音乐创作概况 |
2.内蒙古“三少民族”音乐风格对笔者的创作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意义及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德彪西和他的钢琴舞曲作品 |
第一节 影响德彪西音乐风格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德彪西十一首钢琴舞曲作品概述 |
一、作品创作历程 |
二、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 |
第二章 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曲式结构特征分析 |
一、再现性曲式结构 |
二、回旋性曲式结构 |
第二节 色彩性音乐技法 |
一、色彩性和声表现 |
二、多元化调式调性 |
三、细致化旋律技巧 |
第三节 民族性音乐元素 |
一、民族音乐素材 |
二、民族乐器模仿 |
小结 |
第三章 钢琴舞曲作品演奏处理分析 |
第一节 触键与踏板技巧革新 |
一、触键 |
二、踏板 |
第二节 基于色彩表现的力度分配 |
一、音乐织体的色彩层次 |
二、音乐结构的色彩对比 |
三、和声功能与色彩塑造 |
第三节 影响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一、民族体裁的风格指向 |
二、旋律呼吸的倾向表现 |
三、弹性速度的意境渲染 |
四、混合节拍的激情内涵 |
小结 |
一、扎实的手指功底是钢琴舞曲作品演奏的前提 |
二、细致的谱面分析是钢琴舞曲作品演奏的关键 |
三、精准的风格把握是钢琴舞曲作品演奏的精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概况 |
第一节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及教材发展综述 |
一、二十世纪中国钢琴作品及教材概述 |
(一)启蒙阶段——国外教材的引入 |
(二)20 年代到40 年代钢琴作品及教材 |
(三)50 年代到90 年代钢琴作品及教材 |
二、二十一世纪中国钢琴作品及教材概述 |
(一)中国钢琴作品 |
(二)中国钢琴教材 |
第二节 中国钢琴作品与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
一、中国钢琴作品在专业院校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
(一)专业音乐学院教学大纲 |
(二)专业音乐学院学期考试要求 |
二、国内现有分级教材研究 |
(一)《钢琴基础教程——高等师范院校教材》 |
(二)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考级教材 |
三、中国钢琴作品在社会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章 中国钢琴作品类别研究 |
第一节 二十世纪作品类别研究 |
一、音乐题材分类 |
二、作品体裁分类 |
三、创作方法分类 |
第二节 二十一世纪作品类别研究 |
一、儿童作品 |
二、标题音乐 |
三、非标题音乐 |
第三章 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推广与思考 |
第一节 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推广 |
一、专业教学的推广 |
二、师范院校的推广 |
三、社会教育的推广 |
第二节 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思考 |
一、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
二、母语教育与文化传承 |
三、创作和改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克热内克创作概述 |
一、生平简介 |
二、创作概述 |
三、十二音技法 |
四、钢琴音乐创作 |
第一章 十二音技法与奏鸣曲式结构的历史及发展 |
第一节 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的历史发展 |
一、奏鸣曲的历史及发展 |
二、奏鸣曲与奏鸣曲式 |
第二节 十二音技法与奏鸣曲式 |
一、十二音技法的历史及发展 |
二、用十二音技法写作的奏鸣曲式 |
第三节 克热内克三首十二音钢琴奏鸣曲的主要特征 |
一、乐章布局与曲式结构 |
二、曲式各部分规模的差异 |
三、传统形态下的新因素 |
第二章 严格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
第一节 第三钢琴奏鸣曲概述 |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
一、曲式分析 |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
三、音乐要素分析 |
第三节 十二音序列技法特点 |
一、十二音序列的基本用法 |
二、对称集合 |
三、序列轮转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合化的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
第一节 第四钢琴奏鸣曲概述 |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
一、曲式分析 |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
三、音乐要素分析 |
第三节 序列技法特点 |
一、序列的基本用法 |
二、三音集合的动机功能 |
三、十二音与调性的结合 |
四、对称思维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化的十二音技术与奏鸣曲式的结合——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 |
第一节 第五钢琴奏鸣曲概述 |
第二节 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乐章整体分析 |
一、曲式分析 |
二、全曲序列结构分析 |
三、音乐要素分析 |
第三节 序列技法特点 |
一、序列的片段化截断 |
二、不完整十二音主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奏鸣曲式原则与十二音技法结合的综合归纳 |
第一节 呈示部的双主题中心原则 |
一、十二音主题特征 |
二、十二音主题动机的贯穿 |
三、序列与主题形态的联系 |
第二节 展开部的交响性发展原则 |
一、用序列移位展开 |
二、用复调手法展开 |
三、用集合思维展开 |
四、用序列截断展开 |
第三节 再现部的统一原则 |
一、用序列的结缘性体现统一原则 |
二、用序列起始音高体现统一原则 |
三、用首尾统一的核心集合体现统一原则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克热内克创作思维中对十二音技术的态度及其结构观念 |
二、一条主线三种模式 |
三、十二音序列技法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附录一: 克热内克七首钢琴奏鸣曲创作情况简表 |
附录二: 克热内克论着中英文对照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唱腔曲调的借鉴 |
第一节 京剧唱腔音调的借鉴 |
第二节 京剧伴奏音乐的借鉴 |
第二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板式结构的应用 |
第一节 京剧板式的借鉴 |
第二节 作品结构的应用 |
第三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伴奏乐器的模仿 |
第一节 打击乐器的模仿 |
第二节 管弦乐器的模仿 |
第四章 钢琴作品对京剧角色行当的呈现 |
第一节 舞台旁的行当 |
第二节 舞台上的行当 |
第五章 京剧元素钢琴作品的价值与展望 |
第一节 京剧元素与钢琴创作融合的艺术价值 |
第二节 京剧艺术与钢琴音乐交融的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陈培勋及其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
1.1 陈培勋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创作 |
1.1.1 创作背景 |
1.1.2 创作特征 |
1.2 广东音乐与中国钢琴改编曲的互渗 |
1.2.1 广东音乐 |
1.2.2 广东音乐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融入 |
1.2.3 中国钢琴改编曲对广东音乐的反哺 |
第二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特征 |
2.1 标题内容 |
2.2 调式调性 |
2.2.1 民族调式 |
2.2.2 调性布局 |
2.3 和声运用 |
2.3.1 三度叠置和弦 |
2.3.2 非三度叠置和弦 |
2.3.3 五声纵合性和弦 |
2.3.4 平行四五度和弦 |
2.3.5 变和弦 |
2.4 音色技法 |
2.4.1 广东音乐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 |
2.4.2 其他传统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
2.4.3 自然界音响的模仿 |
第三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人文内涵 |
3.1 思想根基 |
3.1.1 贵和尚中 |
3.1.2 天人合一 |
3.2 审美特征 |
3.2.1 “中和”之美 |
3.2.2 “阴柔”之美 |
3.2.3 “神韵”之美 |
第四章 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传承与创新 |
4.1 传承状况 |
4.1.1 地方文化的传承 |
4.1.2 海外传播与影响 |
4.2 创新体现 |
4.2.1 “中西合璧”的音乐创作思维 |
4.2.2 “粤调性”的旋律发展手法 |
4.2.3 “特殊性”的广东音乐语汇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湘乐之韵: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湖南花鼓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一节 湖南花鼓戏源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
第二节 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和非遗关联 |
第二章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概述 |
第一节 中国风格改编钢琴音乐及其历程 |
第二节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及其概况 |
第三章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本体研究 |
第一节 四首作品的创作特色 |
(一) 葛顺中《刘海砍樵》 |
(二) 储望华《刘海砍樵》 |
(三) 奚其明《湖南花鼓》 |
(四) 谭盾《看戏》 |
第二节 四首作品对湖南花鼓戏的变体传承 |
(一) 对地方特色音调的运用 |
(二) 创作参考戏曲润腔唱法 |
(三) 变化沿用垛板戏曲手法 |
(四) 对戏曲器乐伴奏的模仿 |
第三节 四首作品的演奏实践分析 |
第四章 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音乐与湖南花鼓戏的互融关联 |
第一节 音乐元素的转注 |
第二节 文化内涵的互递 |
第三节 艺术融合与共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目标 |
1.基本思路 |
2.研究目标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1.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历程及其发展现状 |
2.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研究概述 |
3.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研究概述 |
一、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发展概述 |
(一)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产生的背景 |
1.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产生的国际背景 |
2.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产生的国内背景及其发展 |
3.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产生的地域背景及其特征 |
(二)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意义 |
1.传承陕北民歌之文化内涵,为中国民歌注入新鲜血液 |
2.推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丰富中国钢琴改编曲曲库 |
3.将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促进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
(三)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价值 |
1.认知地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
2.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
3.中西兼容,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
二、陕北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技法分析 |
(一)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主要作品概述 |
(二)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 |
1.改编曲结构与织体的设计 |
2.民族化旋律的处理 |
3.作品情感类型的展现 |
(三)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演奏技法 |
1.声部之间的配合演奏 |
2.作品细节与情绪的充分表达 |
三、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考察 |
(一)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现状分析 |
1.教师对陕北民歌及其钢琴改编曲的认知程度 |
2.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
3.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运用于教学的文化价值 |
4.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对学生学习力的影响 |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存在的问题 |
1.对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教学中现存问题的反思 |
2.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困难 |
四、高校钢琴教学中“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教学改进设想 |
(一)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改进策略 |
1.由情入美:深化学生对乐曲内在文化的认知 |
2.推陈出新:活化教学模式 |
3.以乐启兴:激发学生创造力 |
(二)钢琴教学中“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要旨 |
1.以风格化的音乐促进技术训练 |
2.以专业化技术表现民族化音乐 |
3.特殊技巧的演奏处理 |
(三)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教学方案构想 |
1.兴趣弹奏:简易曲目学习 |
2.渐趋深入:较难曲目学习 |
3.走向专业:复杂曲目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钢琴音乐的“巴蜀风格”研究[D]. 艾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民族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D]. 建佳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创作技法研究[D]. 何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D]. 杨子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璇.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6]十二音技法在奏鸣曲式中的应用 ——克热内克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研究[D]. 谢丹.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京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与展望[D]. 崔斯甜.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8]陈培勋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研究[D]. 郭瑾蓉. 江南大学, 2020(01)
- [9]湘乐之韵:湖南花鼓戏改编钢琴作品研究[D]. 李思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陕北民歌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哲. 延安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