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创业者》杂志组稿纲要(论文文献综述)
单成君[1](2019)在《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不断的从农村汲取资源,曾经安逸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环境被打破,现在的农村社会成为社会矛盾的高发区,空心化、社会失序、文化断层等问题并存,基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地政府、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中央1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到“新乡贤”,“新乡贤”逐渐成为“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立足宿迁实际,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探析与思考。宿迁市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开展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在广泛举荐新乡贤的基础上组建市、县、镇、村四级乡贤组织,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组织保障。新乡贤通过乡村振兴论坛、乡贤道德讲堂、工匠讲习所、“孝老敬贤”公益资金四大平台作为活动载体,在助力精准脱贫、塑造和谐乡村环境、涵养乡村文明、倡导绿色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与乡镇政府、村“两委”协同治理程度低,在外新乡贤作用发挥不到位,治理过程出现人治大于法治以及个别新乡贤膨胀腐化等问题。通过原因剖析,以协同治理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从提高新乡贤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在外乡贤作用,推进乡村治理法制化进程和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探索完善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石雪朴[2](2018)在《我国农业科普期刊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农村百事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随着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展开,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政策增强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思想意识。不少农业科普刊物抓住时代机遇,应运而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营收入稳步提升。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承包土地的流转、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互联网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很多农业科普期刊都面临发行量下滑、读者群减少、广告收益减少的经济困境。而1982年创刊的《农村百事通》的发行量却一直比较稳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呈现出较为喜人的局面,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科普期刊,该刊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迎合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大潮,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发扬优势、整合资源,稳步向前发展。本文选取江西省老牌农业科普类期刊《农村百事通》为典型个案,旨在为同类农业科普刊物的发展提出借鉴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并走访了《农村百事通》部门,兼用了文本分析法、谈话调查法,对该期刊进行了全方位剖析。首先对农业科普期刊的概况进行简要分析与回顾;其次对该杂志的经营现状、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从而挖掘出该杂志创新之处;最后,提出《农村百事通》为同类科普期刊更好地发展提供的参考对策。
陈献朝[3](2018)在《粉丝经济视角下图书众筹出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全球出版业的发展由此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也在积极寻找转型发展之路。众筹模式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在出版行业中的运用,为出版模式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众筹出版以众多出版项目通过众筹成功的不俗成绩,给出版业未来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本文从粉丝经济视角出发,以图书众筹出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粉丝经济下,众筹出版模式发展情况以及其运作传播效果。首先在众筹出版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梳理下,对众筹出版发展环境、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选取国内五大众筹平台,包括众筹网、京东众筹、淘宝众筹、摩点网和亿书客,通过这些平台众筹出版项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概述众筹出版发展现状,以及粉丝经济在众筹出版中的形成。其次,本研究在传统出版固有的出版流程上,运用传播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平台——众筹网和京东众筹平台上的典型案例,探索出众筹出版的内容生产模式和营销传播模式在粉丝经济影响下运作情况以及优势所在。然后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调查中,设计问卷对众筹出版项目粉丝进行参与情况与价值感知程度的调查,结合相关访谈内容,来考察众筹出版模式的运作传播效果。在以上分析中,虽然众筹出版为传统出版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但众筹出版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平台发展规模不足、粉丝认知存在偏差、质量把关不到位和信用服务的缺失等问题。众筹出版能否在国内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因此,针对众筹出版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众筹出版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韩梅[4](2017)在《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网络发展速度较快。自互联网在我国普及以来,我国网民数量成倍增长,互联网在我国国民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现阶段,我国网络红人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网红经济为网红作者提供了基本发展环境,而网红作者正是由网络红人发展而来。网红作者作为一个新生作者群体,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网络出版和实体出版两种出版方式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红作者出版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比较分析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注意力经济、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和SWOT分析法等理论,研究网红作者的内涵、发展历程、形成因素,以及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的发展现状,对网红作者出版行为进行SWOT分析,并最终提出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的优化策略。本文研究起点是对网红作者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网红作者作为出版产业链中的内容生产者,在网红经济的发展下不断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对网红作者的研究甚少,网红作者的定义、概念、起源、发展历程等都没有一个统一界定,网红作者发展并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体系。本文在总结网红作者已有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网红作者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网红作者的起源、发展历程、形成因素进行梳理,总结网红作者的发展概况,为我国网红作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基于网红作者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分析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现状。从出版方式的角度,分析网红作者在网络出版和实体出版各个环节中的出版行为特征,研究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的实现途径、网红作者出版流程、网红作者出版行为获得的盈利方式,探讨网红作者在这三方面中的出版行为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分析网红作者的出版行为特征分析奠定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网红作者出版行为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分析得出的优势和机遇作为网红作者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对分析得出的劣势和挑战则提出优化策略,为网红作者能在具体的网络出版和实体出版中表现的出版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研究提出了总结和展望,在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果的同时,对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网红作者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孙新华[5](2015)在《再造农业 ——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文中提出我国农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既有研究农业转型的主要理论对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农业转型中的作用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以皖南河镇的农业转型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中个案研究法,着重探讨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转型的机制和逻辑,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进而增强对我国当下农业转型的解释力。2007年以来,河镇发生了剧烈的农业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农业资本化的加深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农业经营主体上,农业经营大户迅速崛起并大量替代小农。正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带动了农业资本化的加深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在其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河镇所发生的农业转型并不是经济社会因素自发推动的结果,而是在地方政府全方位地干预下展开的。当地县乡政府在土地集中流转的前、中、后分别进行了“再造水土”、“再造市场”和“再造服务”。“三个再造”一方面为大户的崛起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集中连片的土地和较为完善的农业服务,另一方面也对小户生产进行了排斥,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当地以大户崛起为内核的农业转型。正是通过“三个再造”,地方政府再造了当地农业。地方政府之所以积极介入农业转型以再造当地农业,可以从其农业治理目标和治理动力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在农业治理目标上,近年来县乡政府逐渐确立了改造小农、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农业治理目标。在农业治理动力上,源于行政体制内部的“规模农业锦标赛”和县乡政府农业治理中的治理便利化,构成了县乡政府推动以发展大户为内核的农业转型的双重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三个基本结论:第一,社会中心论范式影响下的农业转型自发模式和忽视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国家主义范式,都无法解释我国正在发生的由地方政府所推动的农业转型。河镇的经验启示我们,在解释范式上,需将地方政府作为农业转型的内生变量纳入解释框架;在实践操作中,由于政府缺位下农业转型存在种种困境,因此,地方政府介入农业转型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尽管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却一味地吸纳精英阶层,排斥了社区普通农户的利益及其他们有关农业转型的意志,从而使社区主流意志无法在农业转型中得到彰显,对社区及其主要成员都带来了不良后果,笔者将此概括为“行政吸纳社区”。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转型,亟需构建社区本位的农业转型。第三,农业转型方向并不像经典理论所认为的是单向、线性的,而是具有多向性和多样性。现实中具体的农业转型方向受到农业转型所处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即农业转型方向同时又具有嵌入性。正是农业转型方向的嵌入性决定了其多向性和多样性。这意味着我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农业转型之路。
孙文虹[6](2015)在《维吾尔语文在传媒领域使用情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依据国家、自治区、地州各级维吾尔语文传媒机构的发展现状,行政主管部门政策制定、实施情况以及新疆高校维吾尔族学者、传媒领域专家的深度访谈材料;调查维吾尔语文在传媒领域的使用现状;研究维吾尔语文媒体传播效果与受众社会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维吾尔语文在传媒领域使用情况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受众选择维吾尔语文媒体的比例最高,传统媒体中接触频率最高的是电视和广播;维吾尔语文新媒体影响日益扩大,接触频率与受众受教育程度呈正比,与年龄成反比。随着东风工程、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维吾尔语文在各类媒体中的使用范围,传播内容以及时效性均有所改善。广播形成了从中央到自治区及其各地州、市县、乡镇的完整体系。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发展迅速,已成为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重要的信息渠道。报刊图书纸质媒体,种类和发行量增加,原创和翻译类作品日益丰富。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影响力快速提升。维吾尔语文传媒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反映维吾尔族本土生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匮乏;优秀的维吾尔文期刊作品没有真正“走出去”;官方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不充分,没有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高水平翻译人才短缺,翻译队伍出现断层;维吾尔语在其他公共领域的使用尚不充分等方面。结合上述调查,笔者从促进维吾尔语文媒体发展,进一步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首先,应增加文化、综艺类节目内容。维吾尔族受众对文化、综艺类信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应该增加反映风俗特色、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其次,增加民族自办节目,促进节目创新,自办节目的信息内容应有所偏重,倾向于维吾尔族受众关注的信息内容,其中包括民族信息和本地信息等,自办节目应带有本民族的特点,有利于维吾尔族受众对新疆维吾尔语文主流媒体接受和依赖;第三,加强维吾尔文官方网站建设,在完善服务群众的基础上,丰富栏目内容,增加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不仅有论坛形式,还应加强对政府信箱建设的重视。
李黎[7](2014)在《我国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都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它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鼓励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文化,作为弘扬科学文化的科普产业,其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公民的科学知识需求,还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智慧中国理念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科普产业创新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产业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其创新主体完成,作为产业创新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将从根本上影响产业创新环境,进而影响产业的创新路径。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科普产业各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是可以作为解决其创新不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本文基于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的研究视角,重点分析政府、企业和大学在科普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贡献。在科普产业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政府处于特殊的生态位上,其在规划科普产业发展路径,完善科普产业创新生态,优化科普产业市场环境发挥重要作用。科普企业作为科普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科普产业市场经济繁荣的关键要素,将进一步夯实科普产业服务体系,巩固科普产业创新基础。大学是当今社会中人才最密集、知识最丰富、领域最广泛的创新基地,其在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以及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功能,将为科普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内在支撑。但是,政府—企业—大学组成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不是一个僵硬的框架,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中的动态系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N-螺旋”的概念。由此,本文根据科普产业的产业特征,结合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对科学传播的重要影响,对科普产业协同创新主体进行拓展,提出媒体—NGO—公众构成的新三螺旋创新模式。这两个三螺旋创新模型共同构成了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系统的一体两翼。本文进一步对这六大主体在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环境要素的阐述,构建出适应于我国现实情况的科普产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机制,即管产学研合作机制、主体功能创新机制和生态环境优化机制。最后结合安徽省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针对当前科普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刘华娜[8](2013)在《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研究 ——以石家庄报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崛起,改变了媒体竞争的基本格局。不仅推动了报业集团的业务变革,也促进了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转型。本文结合石家庄报业传媒集团长达5年的多媒体转型实践,阐述由媒介融合衍生而来的“全媒体”内涵与特点,分析报业全媒体转型的背景及发展趋势,以石家庄报业传媒集团为参照,梳理其在全媒体转型方面的探索与现状,探讨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现实和挑战,同时借鉴国外报业成功的转型模式,从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选择,转型的速度,全媒体报业的读者服务、发行方式、商业模式建立等方面展望了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未来模式。最后本文创新地提出了未来报业的发展方向:数字信息服务公司。
焦健[9](2012)在《我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早期的民营书业普遍的是小规模的“卖书”、“做书”,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几乎是一种纯粹的商品交易。没有一种文化认识和责任担当。但是,他们的活动,客观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活跃了沉寂已久的出版市场。随着第二批书商的出现,一批有志向的知识分子加入到民营书业中来,逐渐从“旁敲侧击”的“二渠道”发展到占据我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据2011年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企业13.1万家,其中民营书业企业就占据了76.1%的比重;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7882处,其中集个体零售网点109994处,占总数的65.5%,超过了出版物发行市场一半的份额。此外,民营书业的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展到了除出版环节以外的所有环节,如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排版印刷以及发行销售等。实际上,直至目前,实力强大的民营书业已经通过恰当的方式介入了出版环节的有关工作。在国家支持民营书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书业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日益高涨的士气和蓬勃发展的规模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竞争力。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民营书业历经风雨和坎坷,有过辉煌有过低迷,有过正效应也有过负影响,功过是非都印在历史的画面里。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民营书业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兴起,促进了我国出版体制的改革,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大批优秀出版人才,加快了整个出版业前进的步伐。在繁荣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尤其是文化竞争力。因此,研究民营书业的发展,既适应了民营书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出版业的需要,更适应了整个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需要。全文从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优劣势、对策及价值等多方面,对我国民营书业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凡五章。第一章论述我国民营书业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二章从民营书业的概念入手,论述民营书业在我国出现的原因及背景,并着重对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三章总结出了我国民营书业发展中的优势,第四章对我国民营书业的价值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第五章对民营书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研究我们看到,我国民营书业,依靠其灵活的运行机制、人性化的服务、多样化的营销手段、特色化的经营策略,从路边的小书摊发展壮大为我国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出了他们独特的优势和经营能力。但是,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诚信缺失、管理水平低等因素也严重制约着民营书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政策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了牵制了民营书业的张力。因此,加大政府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开拓融资渠道,构建诚信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规模扩张之路,打造企业品牌,整合优质资源,尽快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民营书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基本保障。
欧阳林舟[10](2012)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世界第一所女子学院建校起,女子院校的存在与“女子要不要受教育”、“女子应受何种教育”两个问题相关。社会由于性别歧视,在男性普遍接受教育的时候,对女性是否要受教育基本上是否定的。在西方女性主义者的积极争取下,女性获得了受教育权;为了证明女子不但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而且是可以和男子学习同样难度的内容,西方女子院校开设与男子院校同等标准和内容相同的课程。当基督教会女子院校在中国开设女子学院的时候,她们秉持的正是西方女子院校办学理念。世界各地女子院校的设置成为人类向男女平等社会过渡的重要教育形式。中国在“强国保重”的政治要求下也积极地倡导女子受教育。不过,中国自办的女子院校主要是师范院校,其目的是为未来国家培养师资。开设的课程正是中小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与一般混合院校不同的是,女子院校尤其重视家政学的教学。“收回教育权运动”后,基督教会女子大学的家事科也受到重视,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职。女子院校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权力配置教育资源的模式打开了缺口,社会力量办学被鼓励,消失了三十多年的女子学校在80年代中期再次兴起,教育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性施教。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小,女子院校也开始出现,主要培养各行各业高级女性人才。专业/课程内容以文科教育为主。这种设置被认为是适合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的,也符合80年代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的要求,且文科教育可以不需要太多设备就能够办起来。不过这给女子院校后期的发展留下了隐患。80年代以来的女子院校发展经过了探索、调整和稳步发展期三个阶段。这种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深入、高校扩招等事件紧密相联。不过,由于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社会深层的性别(gender)问题,在面对社会变化的时候,女子院校的发展仍然脆弱。北京“世妇会”和性别平等基本国策是影响女子院校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2000年以后,我国女子院校的发展基本稳定,并进行办学的深入探索,基本确立了特色办学的发展路径,在开展一般的专业办学基础上开设女性课程,强调素质教育和社会性别意识推广与普及,承担更多的女性研究和女子教育研究,成为中国社会迈向性别平等进程中教育领域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不过,女子院校目前的办学仍处于特色探索阶段,其层次整体上偏低,特色不明显,最主要的,它在学生方面的评价不高,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混合学校的方式,较少创新,校园生活满意度不高,这将影响女子学院后期的持续发展。
二、2000年《创业者》杂志组稿纲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创业者》杂志组稿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1)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新乡贤 |
(二) 乡村治理 |
二、基础理论 |
(一) 协同治理理论 |
(二)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二章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概述 |
一、宿迁市新乡贤的产生及其组织架构 |
(一) “新乡贤”的产生过程 |
(二) 成立市、县、乡、村四级“新乡贤”组织 |
二、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定位、职责和方式 |
(一)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定位 |
(二)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职责 |
(三)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 |
三、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 |
(一) 市、县、镇、村四级深入挖掘“新乡贤”资源 |
(二) 依托乡贤馆,弘扬乡贤精神 |
(三) 培育基层“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 |
(四) 引导和加强“新乡贤”自我管理 |
四、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动载体 |
(一) 乡村振兴论坛 |
(二) 乡贤道德讲堂 |
(三) 工匠讲习所 |
(四) “孝老敬贤”公益资金 |
五、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产生的成效 |
(一)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 |
(二) 参与乡村治理,塑造和谐的乡村环境 |
(三) 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涵养乡村文明 |
(四) 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乡村 |
第三章 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参与协同治理程度低 |
(二) 在外新乡贤作用发挥不到位 |
(三) “人治”大于“法治” |
(四) 个别“新乡贤”膨胀腐化 |
二、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基层政府对新乡贤组织的牵制 |
(二) 外在乡贤培育力度不足 |
(三) 基层法治建设薄弱 |
(四) 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四章 完善宿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研究 |
一、引导“新乡贤”参与协同治理 |
(一) 增进与乡政府在乡村公共事务上的合作 |
(二) 积极与村“两委”沟通,明确参与乡村治理的职责 |
二、发挥在外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
(一) 增强在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
(二) 搭建在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 |
(三) 完善在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 |
三、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 |
(一) 培养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法治意识 |
(二) 规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 |
(三) 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营造法治环境 |
四、完善“新乡贤”监督管理机制 |
(一) 强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责任意识 |
(二) 建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监督与退出机制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我国农业科普期刊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农村百事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调查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概况 |
2.1 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 |
2.1.1 农业科普期刊创办 |
2.1.2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阶段性辉煌 |
2.1.3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走向低谷 |
2.1.4 入世后出现两极分化 |
2.2 当前农业科普期刊的出版环境分析 |
2.2.1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
2.2.2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
2.2.3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文化环境分析 |
2.2.4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市场环境分析 |
2.3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呈下滑趋势 |
2.3.1 读者生态环境变化 |
2.3.2 读者再定位存在偏差,同质化竞争严重 |
2.3.3 信息传播途径增多 |
2.3.4 发行渠道的变化 |
2.3.5 缺少政策和体制支持 |
第3章 《农村百事通》的发展现状 |
3.1 《农村百事通》内容和形式特点 |
3.1.1 《农村百事通》的栏目设置 |
3.1.2 《农村百事通》刊期变化 |
3.1.3 《农村百事通》版面设计 |
3.2 《农村百事通》影响力现状 |
3.2.1 《农村百事通》荣获多种荣誉 |
3.2.2 《农村百事通》发行量大 |
3.2.3 《农村百事通》读者覆盖面广 |
3.2.4 《农村百事通》广告收入大 |
第4章 农村百事通的发展与创新 |
4.1 《农村百事通》差异化的办刊思路 |
4.1.1 《农村百事通》的内容设计 |
4.1.2 《农村百事通》“123工程” |
4.2 《农村百事通》以农为本的服务理念 |
4.2.1 《农村百事通》咨询服务 |
4.2.2 《农村百事通》邮购服务 |
4.2.3 《农村百事通》送科技下乡服务 |
4.2.4 《农村百事通》拓宽服务领域 |
4.3 《农村百事通》探索数字出版 |
4.3.1 《农村百事通》开通短信平台 |
4.3.2 《农村百事通》建设网站 |
4.3.3 《农村百事通》开发手机客户端 |
4.4 《农村百事通》出版产业发展之路 |
4.4.1 《农村百事通》生态农业科技园 |
4.4.2 《农村百事通》搭建电商平台 |
4.4.3 《农村百事通》成立农业科技产品公司 |
第5章 《农村百事通》对同类农业科普期刊的借鉴之处 |
5.1 期刊要提高刊物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 |
5.1.1 期刊内容要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
5.1.2 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需求 |
5.1.3 刊物细分读者类型,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 |
5.2 期刊要顺应时代需求,探索媒介融合发展之路 |
5.2.1 实现人员互补 |
5.2.2 实现资源互补 |
5.2.3 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模式互补 |
5.3 期刊要加强宣传工作,注重品牌延伸 |
5.3.1 加强宣传工作 |
5.3.2 开发系列图书 |
5.3.3 开发系列光盘 |
5.3.4 提供培训服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粉丝经济视角下图书众筹出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
第一章 图书众筹出版的发展概况 |
第一节 众筹出版发展环境PEST分析 |
第二节 图书众筹出版基本的运作模式 |
第三节 图书众筹出版现状的量化研究 |
第二章 粉丝经济影响下图书众筹出版模式研究 |
第一节 按需出版的众筹出版内容生产模式 |
第二节 基于41理论的图书众筹出版营销传播分析 |
第三节 图书众筹出版模式发展的优势 |
第三章 图书众筹出版项目粉丝参与行为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样本的人口特征 |
第二节 粉丝参与项目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粉丝价值感知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众筹出版发展的问题及其建议 |
第一节 众筹出版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粉丝经济下图书众筹出版发展建议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红作者的初现 |
1.1.2 网红作者图书的出版 |
1.1.3 网红经济的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述评 |
1.4 理论基础 |
1.4.1 注意力经济 |
1.4.2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
1.4.3 SWOT理论分析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调研法 |
1.6.2 比较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法 |
1.7 创新点 |
2 网红作者的内涵及形成要素 |
2.1 网红作者的内涵 |
2.1.1 网红作者相关概念梳理与辨析 |
2.1.2 网红作者内涵及特征 |
2.2 网红作者发展历程 |
2.2.1 网红作者的起源 |
2.2.2 网红作者的发展 |
2.3 网红作者形成因素分析 |
2.3.1 网红作者形成的环境分析 |
2.3.2 网红作者形成的机会识别和开发 |
2.3.3 网红作者形成动力因素分析 |
2.3.4 网红作者形成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现状分析 |
3.1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概述 |
3.1.1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成因 |
3.1.2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特征 |
3.2 网红作者网络出版行为 |
3.2.1 网红作者网络出版行为界定 |
3.2.2 网红作者网络出版行为实现途径 |
3.2.3 网红作者网络出版行为流程 |
3.2.4 网红作者网络出版行为盈利方式 |
3.3 网红作者实体出版行为 |
3.3.1 网红作者实体出版行为界定 |
3.3.2 网红作者实体出版行为实现途径 |
3.3.3 网红作者实体出版行为流程 |
3.3.4 网红作者实体出版行为盈利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4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SWOT分析 |
4.1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优势分析 |
4.1.1 网络红人的属性强 |
4.1.2 注意力和影响力较大 |
4.1.3 个人IP可塑性强 |
4.1.4 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相结合 |
4.2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劣势分析 |
4.2.1 网红作者专业素养不高 |
4.2.2 更多关注经济效益 |
4.2.3 内容质量得不到保障 |
4.2.4 同质化现象严重 |
4.3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机遇分析 |
4.3.1 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4.3.2 全民阅读的推广 |
4.3.3 网络出版环境的改善 |
4.4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挑战分析 |
4.4.1 政策制度不完善 |
4.4.2 网络出版版权问题较大 |
4.4.3 粉丝的不稳定性较高 |
4.5 本章小结 |
5 网红作者出版行为优化策略 |
5.1 网红作者专业素养培养 |
5.1.1 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
5.1.2 加强网红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
5.1.3 加强网红作者文责自负意识 |
5.2 网络出版平台支持 |
5.2.1 提高网络出版平台准入门槛 |
5.2.2 加强内容审核与资源服务 |
5.2.3 维护网红作者版权权益 |
5.3 出版单位对内容的把关 |
5.3.1 加强编辑对内容的把关程度 |
5.3.2 强化出版流程再造 |
5.3.3 提高网络与实体的结合度 |
5.4 政府政策法规的保障 |
5.4.1 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 |
5.4.2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
5.5 读者粉丝的培育与维护 |
5.5.1 粉丝素质教育与培育 |
5.5.2 加强粉丝权益维护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网红作者出版情况总表 |
附录二: 读硕期间学术论文 |
致谢 |
(5)再造农业 ——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农业转型的“自发模式”与缺席的国家 |
1.3 “找回国家”与研究农业转型的新模式 |
1.4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
1.5 核心概念与章节安排 |
2 河镇的农业转型及其三个面向 |
2.1 河镇概况 |
2.2 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 |
2.3 农业资本化的加深 |
2.4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
2.5 小结 |
3 再造水土 |
3.1 项目集聚与再造水土的意图 |
3.2 再造水土的实践与官民博弈 |
3.3 小结 |
4 再造市场 |
4.1 虚拟确权与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
4.2 政府筛选与土地流入方 |
4.3 政府动员与土地流出方 |
4.4 小结 |
5 再造服务 |
5.1 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另起炉灶” |
5.2 大户牵头的纵向一体化与项目的垒大户 |
5.3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大户效应 |
5.4 小结 |
6 地方政府再造农业的目标与动力 |
6.1 农业治理转型:内容与方向 |
6.2 规模农业锦标赛与农业治理便利化的驱动 |
6.3 小结 |
7 结语 |
7.1 “自发型农业转型”到“干预型农业转型” |
7.2 “行政吸纳社区”与社区本位的农业转型 |
7.3 农业转型方向的多向性和嵌入性 |
7.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二:文中出现的主要访谈对象一览表 |
附录三:2012-2013年土地整理项目填埋坑塘设计情况 |
附录四:致河镇土地整理项目区承包土地农户朋友的一封信 |
附录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
附录六:阳春县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 |
附录七:2012年庆阳米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总结 |
(6)维吾尔语文在传媒领域使用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维吾尔语文传媒发展迅速,问题突出 |
二、维吾尔语文传媒事业关系新疆地区的文化安全、社会稳定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弥补传媒领域维吾尔语文使用研究的不足 |
二、为制定和完善维吾尔语文在传媒领域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三、为新疆少数民族惠民工程的实施提供典型个案 |
第三节 相关研究 |
一、少数民族语文传媒领域的研究评述 |
二、传媒领域维吾尔语文使用研究评述 |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 |
一、传媒领域维吾尔语文使用的现状及维吾尔族媒体接触情况 |
二、受众媒体接触差异分析 |
三、传媒领域维吾尔语文使用存在的问题 |
四、对策建议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调查方法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维吾尔语文媒体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维吾尔语广播 |
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 |
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频率 |
三、巴州人民广播电台维吾尔语广播 |
第二节 维吾尔语电视节目 |
一、新疆电视台 |
二、巴州电视台 |
第三节 维吾尔文报纸 |
一、《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 |
二、《亚洲中心时报》维吾尔文版 |
三、《巴音郭楞日报》维吾尔文版 |
第四节 维吾尔文期刊 |
一、《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 |
二、《美拉斯》 |
三、《塔里木》 |
四、《楼兰》 |
第五节 维吾尔文图书出版 |
一、民族出版社 |
二、新疆人民出版社 |
三、新疆教育出版社 |
四、新疆音像出版社 |
第六节 维吾尔文网络新媒体 |
一、人民网维吾尔版 |
二、天山网维吾尔文版 |
三、新疆日报网维吾尔文版 |
四、红山网维吾尔文版 |
五、孔雀河畔公众微信 |
第七节 维吾尔语新闻教育 |
第三章 维吾尔族被试接触媒体情况及其社会差异 |
第一节 维吾尔族媒体接触特点 |
一、调查概况 |
二、抽样及样本构成 |
三、入户调查被试语言文字背景 |
第二节 被试媒体接触及社会差异 |
一、入户调查被试媒体接触及差异分析 |
二、大学生专项调查媒体接触及差异分析 |
第四章 传媒领域维吾尔语文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传媒领域维吾尔语文使用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建议及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公开出版发行的维吾尔文报纸、期刊名录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调査概况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我国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与视角 |
1.2.1 研究综述 |
1.2.2 理论视角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科普产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科普产业内涵、功能及特征 |
2.1.1 科普产业的内涵分析 |
2.1.2 科普产业的功能分析 |
2.1.3 科普产业的双重特征 |
2.2 科普产业多维度分类体系 |
2.2.1 科普产业的结构维度 |
2.2.2 科普产业的流程维度 |
2.2.3 科普产业的媒介维度 |
第3章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三螺旋主体分析 |
3.1 政府的创新贡献分析 |
3.1.1 规划科普产业发展路径 |
3.1.2 完善科普产业创新生态 |
3.1.3 优化科普产业市场环境 |
3.2 企业的创新贡献分析 |
3.2.1 开发科普产业市场需求 |
3.2.2 倒逼科普产业体制改革 |
3.2.3 巩固科普产业创新基础 |
3.3 大学的创新贡献分析 |
3.3.1 挖掘科普产业知识内容 |
3.3.2 参与科普产业政策制定 |
3.3.3 孵化科普产业创业主体 |
第4章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多主体功能分析 |
4.1 媒体:科普产业发展的新浪潮 |
4.1.1 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媒体转向 |
4.1.2 媒体变革对科普产业的影响 |
4.1.3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产业发展 |
4.2 NGO:科普产业发展的第三方 |
4.2.1 政府职能转变与NGO的兴起 |
4.2.2 NGO推动科普产业的大发展 |
4.2.3 科普产业促进公民社会繁荣 |
4.3 公众:科普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
4.3.1 传统科普迈向公众参与科学 |
4.3.2 公众参与创新科普产业发展 |
4.3.3 科普产业支撑公共科学服务 |
第5章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及案例分析 |
5.1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
5.1.1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 |
5.1.2 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结构 |
5.1.3 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结构 |
5.1.4 科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5.2 安徽省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案例分析 |
5.2.1 安徽省科普产业发展现状 |
5.2.2 安徽省科普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分析 |
5.3 科普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对策 |
5.3.1 适时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 |
5.3.2 创新科普产品服务,激活科普产业消费市场 |
5.3.3 设置科学传播专业,加快科普产业人才建设 |
5.3.4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促进科普产业协同创新 |
5.3.5 明确NGO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科学传播功能 |
5.3.6 着力打造综合平台,推动科普产业创新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研究 ——以石家庄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源起及意义 |
1.1.1 研究源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传统报业在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转型 |
1.4.1 传统报业遭受重创 |
1.4.2 传统报业开始转型 |
第2章 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内容 |
2.1 新闻发布渠道的转型 |
2.2 新闻记者技能转型 |
2.3 角色分工转型 |
2.4 全媒体新闻流程再造 |
2.5 全媒体转型面对的主要挑战 |
2.5.1 意识层面 |
2.5.2 资源层面 |
2.5.3 政策层面 |
2.6 近期目标:竞争手机新闻平台 |
第3章 石家庄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转型实践分析与评估 |
3.1 石家庄日报传媒集团及其全媒体转型项目概述 |
3.1.1 石家庄日报传媒集团概述 |
3.1.2 石家庄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项目概述 |
3.2 石家庄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运营流程研究 |
3.2.1 集团全媒体组成模块 |
3.2.2 人才、薪资管理 |
3.2.3 资金、场地、硬件保障 |
3.2.4 集团全媒体新闻流程图 |
3.2.5 石家庄传媒集团全媒体转型成与败 |
3.3 石家庄传媒集团全媒体转型带来的思考 |
第4章 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展望研究 |
4.1 传统报业的未来 |
4.2 我国传统报业转型的未来是全媒体报业 |
4.3 我国近期全媒体报业转型发展研究 |
4.3.1 我国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以稳妥推进为宜,不宜求快求全 |
4.3.2 全媒体报业近期的媒介融合 |
4.3.3 全媒体报业的读者覆盖方式以客户体验吸引为主 |
4.3.4 我国全媒体报业的商业模式 |
4.3.5 全媒体报业的新闻内容处理关键技术为数据库 |
4.3.6 全媒体报业的其他特色 |
4.4 对未来报业发展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民营书业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民营书业”的缘起 |
第二节 民营书业产生的背景 |
一、社会思潮的引领 |
二、资本运行的转型 |
三、人文观念的变化 |
四、国有市场的局限 |
五、印制技术的进步 |
第三节 民营书业的发展轨迹 |
一、改革开放前的民办出版活动 |
二、民营书业的再生(1979~1984) |
三、民营书业的初长(1985~1989) |
四、民营书业的整治(1990~1995) |
五、民营书业的繁荣(1996~2002) |
六、民营书业的转折(2003~2005) |
七、民营书业的滞涨(2006~2008) |
八、民营书业的复兴(2009至今) |
第三章 民营书业的发展优势 |
第一节 民营书业的存在模式 |
一、民营图书公司 |
二、民营书店 |
三、民营发行企业 |
第二节 民营书业的发展优势 |
一、敏锐的反应能力 |
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
三、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
四、特色化的经营策略 |
第四章 民营书业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演绎文化交响 |
一、丰富图书市场 |
二、引领阅读时尚 |
三、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
第二节 繁荣经济舞台 |
一、增强综合国力 |
二、创造就业市场 |
三、丰富经济理论 |
四、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
第三节 活跃出版市场 |
一、优化出版政策环境 |
二、产生“狼来了”效应 |
三、催生优秀出版人才 |
第五章 民营书业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
第一节 民营书业发展的瓶颈 |
一、政策滞后 |
二、人才匮乏 |
三、资金短缺 |
四、管理效率低 |
五、诚信缺失 |
六、企业规模小 |
第二节 民营书业发展的对策 |
一、加大政府支持 |
二、加强人才培养 |
三、开拓融资渠道 |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五、构建诚信体系 |
六、走规模扩张之路 |
七、打造企业品牌 |
八、向数字出版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女子院校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
3、女子院校概念的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1、中外关于女子院校的研究 |
2、关于女子院校的主题研究 |
3、关于女子院校研究的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
1、文献档案分析 |
2、问卷调查 |
3、访谈 |
四、本文的结构 |
第一章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
第一节 性别问题下的教育认识 |
一、“女子要不要受教育” |
二、“女子接受何种教育” |
三、“女性文化”的争论 |
第二节 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
一、学科性别化分布 |
二、职业:专业/课程选择的依据 |
三、女生就学中的性别歧视 |
第二章 世界女子院校的发展 |
第一节 世界女子院校发展概述 |
一、美国女子院校的发展 |
二、亚洲地区的女子院校 |
第二节 女子院校的育人优势 |
一、为女性而教的目标 |
二、学生是组成主体 |
三、女生在教育中受益 |
四、世界女子院校发展/变迁的启示与挑战 |
第三章 20世纪50年代前的中国女子院校 |
第一节 基督教女子大学的办学 |
一、办学原因 |
二、办学过程 |
三、办学特征 |
第二节 国人自办女子院校的办学 |
一、本土女子高等教育的探索 |
二、国立女子高等院校的实践 |
三、女子院校的取消 |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办学历程 |
第一节 1984年-1991年的探索阶段 |
一、办学背景 |
二、办学举例 |
三、办学特点 |
第二节 1992年-2000年稳定阶段 |
一、办学背景 |
二、办学举例 |
三、稳定的办学特点 |
第三节 2001年至今的发展阶段 |
一、办学背景 |
二、办学举例 |
三、办学特点 |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专业/课程 |
第一节 女子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 |
一、女子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 |
二、女子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问题 |
第二节 家政学专业/课程 |
一、家政学及其发展 |
二、女子院校的家政学 |
第三节 女性学专业/课程 |
一、女性学及其发展 |
二、女子院校的女性学 |
第六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子院校的育人——来自四所女子院校学生的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样本与结果描述 |
一、样本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结果分析与女子院校办学建议 |
一、结果分析及结论 |
二、对女子院校办学的建议 |
第七章 个案研究——以湖南女子学院的办学实践为例 |
第一节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的创办 |
一、所在地区的教育概况 |
二、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的创办 |
第二节 湖南女子学院的办学和探索 |
一、湖南女子学院的办学历程 |
二、来自学生的抽样调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2000年《创业者》杂志组稿纲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宿迁市“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单成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2]我国农业科普期刊的现状与创新研究 ——以《农村百事通》为例[D]. 石雪朴. 南昌大学, 2018(12)
- [3]粉丝经济视角下图书众筹出版模式研究[D]. 陈献朝.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6)
- [4]网红作者出版行为研究[D]. 韩梅. 南京大学, 2017(01)
- [5]再造农业 ——皖南河镇的政府干预与农业转型(2007-2014)[D]. 孙新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6]维吾尔语文在传媒领域使用情况研究[D]. 孙文虹.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 [7]我国科普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D]. 李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8]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研究 ——以石家庄报业为例[D]. 刘华娜. 河北大学, 2013(S2)
- [9]我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D]. 焦健.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子院校的再兴及发展研究[D]. 欧阳林舟.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