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抱婴儿引出官司(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瑜[1](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许娅[2](2019)在《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作品考论》文中认为科举起于隋唐而兴于宋,至明代达到鼎盛。贵州虽在十五个行省中建省最晚,但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亦颇为深远。自永乐十一年建省到清末的近500年间,贵州在科举方面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贵州科举素有“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之概说,然具体数据却向无定论,尤其是明代贵州科举数据,模糊、缺失、错讹情况比较普遍,这其中包含多种原因,诸如史籍记载信息有误、移民现象带来的籍贯信息混乱、边缘政区的交互管理等等,都亟待辨清。另外,关于明代贵州进士的生平及着述情况皆散见于各方志或墓志铭中,虽在《贵州通志·人物志》《黔诗纪略》等书中略有记载,但并不系统,这给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造成了数据不准确、人物不清晰等诸多困难。本文立足明代科举时代背景,以明代贵州进士群体为研究对象,全面考证他们的姓名、籍贯、科考、生平及着述等情况,通过考证、整理、分析和汇总,最终形成相对系统、完备的明代贵州进士群考资料。文章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一、概述贵州建省前后的情形,梳理科举在贵州的发展历程。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建省前分属四川、云南、湖广等周边行省,不仅管理混乱,经济、文化发展也十分落后,直至明朝统一云南之战后才受到朝廷重视,进而逐渐发生改变。贵州自建省到参与科考,再到独立开闱历时长达124年之久。二、考证进士群体总数及身份,分析影响其科考成绩的因素。有明一代,贵州共诞生进士99人。这其中,86%属于双籍进士,仅14个纯贵州籍进士,进士中更存在科考前后姓名变更者,即普安陈世章,后更名谢士章。明代贵州进士的科考成绩多为二、三甲,成绩最好的是易贵,名列景泰甲戌科二甲第二名,贵州贵筑长官司人。而影响他们科考成绩的因素除了个人学习的努力程度,还包括家庭环境、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三、挖掘进士生平及着述情况,汇总成系统完备的传记资料。正所谓知人论世。进士是科举的高端产物,要探索明代贵州的历史文化,就绕不开明代贵州进士群体。因此,笔者通过纸质文献查阅、电子文献搜索、图书文献传递等多种方式,竭尽全力爬梳现有的关于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着述的文献资料。四、列举个别代表性作家作品,梳理进士与贵州文学的关系。缙绅乃文化之表率,而进士为其首。第四章主要以孙应鳌、谢士章的诗文作品为中心展开分析,探索其作品的文学风格及艺术特色。第五章节简要分析明代科举对贵州进士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进士与贵州文学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文史互证法、对比分析法、实例列举法、总结归纳法。研究结果如下:明代贵州进士群体有近百人,他们是明代贵州的杰出代表,在政治、文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引领了明代贵州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对该群体文学作品存世情况的考证和艺术分析,令这一群体的形象更为鲜活饱满。做成这份关于明代贵州进士群体的身份、生平、作品的传记资料,不仅能够拉近我们与明代进士的距离,提升当代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也能为后面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提供一定的文献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贵州科举在中国科举研究领域的不足。
周海燕[3](2018)在《魏晋南北朝儿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保持家庭人丁兴旺,求子活动在各阶层范围内盛行。各阶层求子方式多样,既有以求助佛、道、地方神只为基础的信仰求子,又有以医学为依据的医方求子。求子活动的频繁与多样反映了古代家庭、社会对子嗣的重视。及生命在母体孕育,胎教便提上生命历程。胎教起源于贵族阶层,历来为世家大族所重视。为培养德行兼备的子弟,士族从择偶开始便为胎教积极准备,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胎教理论与方法。然而,即使在士族阶层亦存在着堕胎的风险,堕胎的原因不一,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夫妻纷争、妻妾不谐、父死母嫁等家庭因素引起的堕胎,二是孕妇胎养不当而引起的堕胎。而养胎方法有二:一是以巫术为指导养胎。各阶层孕妇以信仰为基础,寻求神只、巫觋帮助,保佑孕妇母子平安。二是以医学为指导的养胎。各阶层孕妇以医学作为指导,根据时节制定养胎方案;重视安胎药物的作用;千方百计避免疾病,如不幸染病,又积极予以治疗。总之,孕妇为胎儿健康孕育尽最大的努力。生命不易,弥足珍贵,家庭、国家对婴、幼儿的养育均十分重视。从家庭角度看,父母千方百计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在抚养婴、幼过程中,父、母角色不尽相同,承担的任务各有分工。母亲主要负责婴、幼儿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而父亲则主要承担起教育婴、幼儿的责任。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从法律、政令等方面矜恤婴幼,力图减轻抚养人的生活重担,以保证婴、幼儿在国家、社会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孕育生命本是值得庆贺的喜事,然而与此截然相反,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深刻根源,原因主要有三:战乱、贫困、赋役沉重等社会因素是这一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不谐、乱伦、重男轻女等家庭因素是其存在的又一诱因;同时,生育风俗禁忌又是这一现象存在的另一原因。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对社会及家庭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此,官府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并取得了一定的良效。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温床,儿童首当其冲受到父母的教养与影响。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密切。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既遵循礼制规范下的伦理道德规范,又靠情感体系下骨肉亲情维系。在礼制规范下,父亲是家庭权威,父子关系相对单一,形成以父亲为核心的一元次序。父尊子职,父亲的神圣地位不容侵犯,父亲的权威通过教育幼子得以实现。相对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较为复杂,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不仅受到礼制的约束,更受到家庭核心人物——父亲的影响,父亲在母子关系上有极大的发言权。在情感体系下,父母角色又有新的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摘下威严的帽子,与幼子亲情互动,勾勒出一幅幅父慈、母爱、子亲的画面。在礼制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父母不仅见证了幼子的茁壮成长,而且享受了难得的天伦之乐。同时,在亲子关系中,儿童虽然年幼单纯,但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以实际行动自下而上影响着父母,刷新其在父母心目中稚嫩形象。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并非是哺育与教养的单向驱使,而是相互影响、共生互动的双向联系。儿童由天真无邪到知书达理,这一重大转变得益于教育的力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童蒙教育形式多端,官学、私学、家庭教育均起到重要作用。此时,虽然官学时兴时废,但小学教育行而不辍,不失为艰难生存的官学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官办小学因其性质所定,旨在培养谙熟儒家经典的名士,进而为统治阶级服务。然则,就教育内容而言,小学在汉代教育的基础上,表现出这一时代的诸多特色。一是佛教传入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婆罗门书”等异域书体。二是教材种类多样化,明贤时彦以汉代蒙书为基础对其进行校注与增删,有些名家甚至亲自撰写蒙学教材,极大的丰富了蒙学读物的种类,丰富了蒙学教育的内容。相比于官学,私学中的童蒙教育更为繁荣,求学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三方面均表现出多样性的时代特点。儿童受百花齐放思潮之影响,可以汲取不同营养,学习不同内容;由此,其成长、成才亦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孤儿命运坎坷,若要立足于社会,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关注与帮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统治阶级意识到孤儿生存的艰辛,重视孤儿救助这一社会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救助未成年人,官府从政令、制度方面入手矜恤婴幼,使孤儿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然而,仅有官府保障措施远远不够,孤儿还需要宗族的关爱、乡里的救济,朋友的慷慨、佛教的布施。不同阶层共同形成合力,救孤儿于危难。孤儿的生存对社会稳定与发展,家族兴旺与繁衍均有重大意义。儿童游艺虽为“小儿之戏”,却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则,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世家大族对儿童游艺不以为然,他们更推崇儿童“弱不戏弄”,希望儿童幼年向学,早慧、早熟;世家大族的儿童游艺观与儿童的天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儿童离不开游艺,儿童游艺不仅是小儿之戏,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儿童通过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展现了童年的快乐与纯真,预示了人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互动,折射出强烈的时代特征,锻炼了社会参与意识。从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游艺反映了儿童童真、童趣、童志、童智等不同层面。
李星[4](2018)在《胡侍及其着述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侍(1492—1553)是宁夏明朝时期重要诗文作家。字承之,号蒙谿(溪),又号蒙谿(溪)山人、蒙谿(溪)胡子、蒙谿(溪)子。传世着述有《胡蒙谿诗集》十一卷、《胡蒙谿文集》四卷、《胡蒙谿续集》六卷(《附录》一卷)、《墅谈》六卷、《真珠船》八卷。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检阅各类与胡侍相关的书籍、记载,目验胡侍着述的各种版本,对胡侍进行全方位地研究并对胡侍的着述进行整理。本文分研究篇与整理篇两个部分,研究篇共五节内容:一为引言,介绍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本论文创新点;二为胡侍基本情况研究,包括生平仕履研究、交游状况研究以及笔者对胡侍的评价;三为胡侍着述研究,此节分别从胡侍着述的文献着录、版本情况、内容三方面入手,结合笔者的目验与分析,全面了解着述的具体情况;四为胡侍文学创作的研究,包括其诗文、杂说的基本情况研究及对其文学进行评价,以期对其文学成就有准确定位;五为结语,主要分析胡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整理篇主要对胡侍传世五部着述《胡蒙谿诗集》《胡蒙谿文集》《胡蒙谿续集》《墅谈》《真珠船》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与整理明确胡侍在中国明代文学史、宁夏乃至西北文学史上的地位,整理其着述,嘉惠后学。
刘盈慧[5](2016)在《宋代沐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代是我国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沐浴活动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宋代沐浴的种类可以分为世俗沐浴和宗教沐浴两大类。世俗沐浴活动主要包括礼俗沐浴、政治沐浴、日常沐浴和司法沐浴。礼俗沐浴被赋予了丰富的祈福礼仪内涵,主要体现在诞育礼沐浴、婚礼沐浴和丧葬礼沐浴。在泰山封禅、汾阴与北郊祭祀、明堂祭祀、祈雨祭祀等国家政治祭祀的礼仪活动中亦有沐浴活动。官员在会客、上朝、谒见以及向皇帝上书之前,虔敬的沐浴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日常生活中宋人多在傍晚时分沐浴,沐浴的习惯因人而异,有极其喜爱沐浴之人,亦有不常沐浴之士。宋朝统治者重视“布德恤刑”的仁政思想,囚犯得以定期沐浴。司法案件中,宋人利用浴尸的方法查找死因。宗教沐浴活动包括佛教沐浴、道教沐浴和伊斯兰教沐浴。佛教沐浴主要体现在佛教徒的日常沐浴、佛教节日中的沐浴活动、佛教的“设浴”活动、佛教译经仪式中的沐浴活动以及佛教徒去世前的沐浴等方面。道教在修斋前、修炼道业、斋醮仪式、向神灵上章拜表、遇不洁之事时,沐浴是必行之事,同时为亡灵持咒沐浴,使其进入生命的下一个轮回亦是道教沐浴活动之一。伊斯兰教教徒在做礼拜前对身体的清洁分为小净、大净,除宗教活动中的沐浴之外,伊斯兰教徒去世后需要经过严格的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殓。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虽然各有丰富的沐浴活动,但在洁身净心等方面有诸多共同点。随着宋代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稠密,加上商贾、旅客往来不断,旅途奔波需要洗浴休息,商业性质的公共浴室应运而生。两宋时期的城市特别是东京与临安,都有大量商业浴室存在,部分商业浴室还提供有揩背、按摩等服务,沐浴用水亦有冷、热之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在城镇一般家庭中会建置有家庭性质的私人浴室,学校与书院等公共教育场所设置的浴室保障了学员们的卫生状况。宗教场所无论是佛教寺院的浴室或浴室院、还是道教宫观的浴室以及伊斯兰教的沐室,都承载了丰富的宗教沐浴文化。宋代在部分府治、县治、镇治,甚至是大宗正司等官员办公场所创置的浴室,方便官员洗去公务之烦劳;馆舍驿站的浴室,给旅途中往来官民提供憩息、洗浴的场所;在安老坊、安养院、广惠坊等救助机构以及监狱中所创置的浴室,使这些公共场所的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宋代的温泉及河流等天然沐浴场所已被广泛利用,根据现存史料统计,适宜沐浴的温泉有55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南方适宜沐浴的温泉共有43处,占宋代适宜沐浴温泉总数量的78%;北方可沐浴的温泉共有12处,占宋代适宜沐浴温泉总数量的22%,南方地区适宜沐浴的温泉主要分布在福建路、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北方地区适宜沐浴的温泉主要分布在京西北路、永兴军、利州路、河北西路。部分地区的温泉有“官汤”与“民汤”之分。此外,宋代在长江中游与下游支流的某些江段、野外河水等处亦有适宜沐浴的场所。宋代沐浴用品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多使用一些对身体有益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将其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根据现存史料统计,其中植物类沐浴用品有草本植物类沐浴用品48种,木本植物类沐浴用品21种,草本与木本植物混合使用沐浴用品32种;动物类沐浴用品有骨头类沐浴用品4种,排泄物类沐浴用品8种,新生鸡子、燕窠、柳蚛末、露蜂房及猪胆汁等类沐浴用品共5种;混合类沐浴用品有动物与植物混合类沐浴用品10种,植物与矿物混合类沐浴用品10种,动物、植物与矿物混合类沐浴用品7种。宋人将这些沐浴用品煎汤沐浴,通过皮肤的局部吸收,能够达到去除头屑、滋润毛发、美白润肤、洁体生香、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以及治疗某些皮肤疾病等效果,充分发挥了沐浴的清洁、保健以及医疗功能。宋人常用的沐浴用具主要有浴斛、浴桶及浴盆等几种。宋代沐浴出现了五个特征:一是沐浴活动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二是形成了新的沐浴消费风尚;三是对沐浴有了新的认识;四是出现了新的沐浴禁忌;五是与周边地区差异较大。沐浴给宋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沐浴不仅去污除垢,使身体处于清洁的状态,而且调节精神、消除疲劳,还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宋代的礼俗沐浴、商业浴室、沐浴用品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宋代城镇中开始出现的商业性公共浴室被后代继承并发展,为元明清时期沐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兆崟[6](2014)在《医疗损害的证明责任研究》文中提出证明责任谓为诉讼之脊梁,在医疗损害诉讼中尤为如此依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ǐ之规定,我国证明责任是在法律要件分类的框架下进行分配的,医疗行为的特征使医患双方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等,造成医疗损害诉讼证明较难,在现有法律下仅依该证明责任分配并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各国对医疗损害的证明责任分配设置相应配套规则,我国仅就个别情形予以分配调整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医疗行为特征及其法律关系将医疗行为区分为狭义医疗行为与辅助医疗行为,并以此分类为基础分析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证明责任分配之问题,通过借鉴域外规则,为我国医疗损害之证明责任分配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简要地述及了本文的选题动机和研究意义,并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及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章从法律关系角度对医疗行为的含义性质特点进行研究,并将医疗行为依主体与内容区分为狭义医疗行为广义医疗行为,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其后的各部分分析均以该分类为基础第二章是关于医疗损害责任产生之原因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本章是在医疗行为特征及不同行为类型之基础上进行的区别分析第三章是介绍分析证明责任的基本理论分配理论的不同学说以及域外医疗损害证明责任分配之规则我国证明责任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实践基础上借鉴域外经验,提出医疗损害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建议:准确把握客观证明责任分配,区分不同医疗行为的具体分配规则;重视主观证明责任的独立地位,并详析司法实践中医患双方应尽的具体举证义务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从实体与程序方面对证明责任分配进行规制
黎琳欢[7](2014)在《母婴同室风险管理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对照组)、20102013年(观察组)在本院出生并入母婴同室的3491、358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评估母婴同室护理中潜在的医疗风险,制订并落实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的风险管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差错、事故、医疗纠纷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产妇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提高母婴同室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母婴同室护理的风险。
张璐[8](2013)在《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文中认为本文试图通过搜集爬梳史料中零散的相关记载,来还原历史上一个甚少被关注的小人物的群体——稳婆的生活状貌,并藉由对诸多文本中有关的叙述来呈现稳婆的群体形象及其近代变迁,进而探究其丰富多样的个人形象和单一刻板的群体形象间的落差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意涵。以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研究,相对更有利于把握该群体形象的文化建构过程。因此本文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定义近世,即起讫于宋,而下至于民初。本文在探讨稳婆形象时,对文本做了医学书籍和文学作品等其它文本的两类区分。稳婆因涉及妇女分娩领域,也成为医家颇为关注的对象。在医书之中,自宋代,医家已对稳婆的助产手法进行总结,表明在难产救助上医家对其之倚重。至明代,在医书中尚能见到技艺熟练之稳婆的存在。至清代,医家表现出对稳婆之言的不信任与强烈排斥,稳婆在医书中基本呈现忙冗慌张、混闹误事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之中,围绕生子事件,稳婆和其他三姑六婆往往成为妇女社交圈中的活跃角色。但是明清文学中人物类型化的倾向使得该群体的形象表现也趋于一致化。其中,滑稽的老妇角色以及杀婴等低劣小人形象最为常见。即使有年轻者,也常被塑造成美姿色却以堕胎为业、或品行不端的负面形象。在一些个人日记和记述中,我们也常见助人为乐、做事稳妥、甚至被称为“地狱菩萨”的人物。而近代的舆论宣传却在“卫生”等话语之下将稳婆认定成制造妇女悲惨境遇的刽子手。稳婆中多样化的个人形象与稳婆群体单一的卑污形象形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因为:在医学领域,传统医学接生医术的局限性使得稳婆成为产厄多发的替罪羔羊;在日常的道德教化中,稳婆游走和侵入家庭私人生活空间等特点,又使其成了妇德教育的反面教材;而近代新法接生的引入与推广这一产育“近代化”过程中,稳婆又在传统和现代双重力量的型塑下,成了与“科学”和“文明”无缘的“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稳婆群体形象的形成与演变,很大程度上乃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使然,展现了文化建构的力量。
段祖青[9](2013)在《宋前茅山宗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宋前为时间限度,以茅山宗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这一时期的茅山宗文学。着重分析茅山高道的文学创作,按照文体将之分为诗歌、辞赋、斋醮词(骈文)、散文、小说五类,并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多层面的考察研究,深入探究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及其艺术特色,进而揭示这个特殊的道教文学派别在我国古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本文分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绪论,综述、评析目前学界对道教文学的研究状况,梳理、回顾茅山宗文学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正文分五章:第一章论述宋前茅山宗的宗派特色及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首先对宋前茅山宗的嬗变历史进行了梳理。认为宋前茅山宗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萧梁时期之创立、隋至安史乱前之兴盛、安史乱后至五代之衰弱。接着指出茅山宗之宗派特点与高道素养:即存想思神、男女双修之修道方式,三教并包、不拘一格之宗派意识,兼综文儒之高道素养。再接着考察了茅山高道之文学创作,对他们的生平、文集及作品存世情况进行了考实。最后考察了茅山高道与文人交往之五种方式,说明他们之间往来密切,互相影响。第二章探讨宋前茅山宗诗歌创作。茅山宗诗歌超过四百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本章将茅山宗诗歌放在梁、陈、隋、唐诗歌大繁荣的背景下来考察。从思想内容看,这些诗歌是茅山宗思想、情感及生活状态的直接反映,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对方内凡俗之人情习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方外隐逸之洒脱恬淡的无限向往,还有对神仙世界之美妙多彩的反复咏叹,当然也有局限于阐发宗教教理教义、具有鲜明宗教特点的作品。从艺术风格看,茅山宗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其它诗歌派别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精美特异之意象、诸体兼备与偏好组诗、或清丽或隐晦之语言三方面。第三章论述宋前茅山宗辞赋与斋醮词(骈文)。鉴于斋醮词多用骈体,本章将之与赋合为一章进行探讨。辞赋方面,重点考察了陶弘景与吴筠二人的赋作。其中陶弘景的赋作反映了他修道求仙的志向,弥漫着浓厚的仙风道气。吴筠的赋作按题材内容分为企慕隐逸、感时尤世、咏物言志、自叙传记等四类,隐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情怀及向往山林、希求延命升仙的道教文化意蕴。在形象塑造、语言表达、表现方式方面散发着浓郁的道教色彩。斋醮词(骈文)方面,考察了杜光庭创作的227首斋醮词。剖析了杜光庭斋醮词中涉及的诸如祈禳、祭祀、还愿等道教法事内容,揭示了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从大胆想象、情感发抒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技巧四方面论述了其文学特性。第四章考察宋前茅山宗散文。将其分序文、碑志、奏议、书、记等进行了论析。茅山宗序文基本不出书序范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采用多种论证手法,句式灵活多变,叙述简约概括。碑志纪德叙哀,包括以馆、坛为对象的宫室庙宇碑文和以道教人物为主的墓碑文。奏议为事而作,或陈请,或献物,或谢恩,或庆贺,是茅山高道与世俗政权密切联系的重要体现。此外,书、记等写景记游,亦各有偏胜,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第五章专论宋前茅山宗小说。将茅山宗小说分为传记体、地理博物体、杂记体小说三类,并对其基本内容、存佚等相关情况逐一进行了梳理考辨。详析了茅山宗小说中浸润的儒、释文化理念及呈现的世俗化倾向,挖掘了其社会文化审美诸方面的意义。最后从故事结撰、叙事模式、语言风格三方面考察了茅山宗小说之史传色彩。最后为余论,主要探讨了宋前茅山宗文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茅山宗高道在诗歌、辞赋、斋醮词(骈文)、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当时及后世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历伟[10](2013)在《英国启蒙思想与小说:1688-1755 ——以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及亨利·菲尔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通过引述、梳理文艺复兴至18世纪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及中产阶层的兴起这四个领域自身的历时演变,对启蒙思想肇起所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英国经验哲学与欧陆理性哲学分野,所引发的不同思想流动,这种流动的汇集便构成了17、18世纪英格兰文化背景中最大的色块。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中,论者引出了英国中产阶层兴起与小说发展之间的关系,撷取了启蒙道德原则建构的不同态度这一切入点作为建构整个文章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分析了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和亨利·菲尔丁的文学实践,特别是小说实践,探讨1688年—1755年这么一个大致范围内,英国小说家对中产阶层乃至整个英国道德原则讨论的书写。第二章以笛福笔下的“经济个人主义”人物的个人奋斗中所引发的道德困境为主要内容。笛福书写了理性经济主义指导下的个人垦殖叙事,也关注了中产阶层在伦敦这个突然膨胀起来的巨型城市中的辛酸百态,他们的挣扎与悔恨所体现的一种道德反讽与关怀。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把与笛福同时的斯威夫特与其对举,引出18世纪英国最大的信用—人性危机——“南海泡沫”所揭示的一种工具理性指导下的一种“理性的非理性悖论”,及其所展示的荒诞与戏谑。第三章论述了理查逊书信体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中等阶层化的女性与旧贵族男性之间的“道德话语斗争”。在这理查逊特有的“场景式的小说叙事模式”中体现了人性与权力、理性与德性的张力。在这种拉锯之中彰显的社会暴力、理性暴力制造的“不合理”悲喜剧。也正是这些悲喜剧“陈述”了理查逊对社会道德改良的深思熟虑与良好愿望。第四章主要指出亨利·菲尔丁,作为理查逊的同台竞技者,采取的对理查逊提出了理性主义道德观的一种反拨姿态,菲尔丁以其世相小说之广阔视野,在“德性”这个显微镜下,审视了18世纪中期,从上至下各个阶层、各类人物所体现的道德形态。用其笔下“自然之子”,在理性的时代中发出了“德性”与“感性”的呼号,当然,他在高举情感主义大旗之时,亦认识到了天性理性,这种不同于笛福、理查逊的工具理性,对于易流于泛滥的情感道德的一种外在制约作用,指出正是“情感加理性”的“德性”,才是匡扶世风、医救人类的药方。须特别指出的是,在二至四章的关于作家文本论述过程中,论者并没有忽略社会历史背景的衍变,特别是哲学思想变动,在对应时代作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应有的深刻印迹。
二、错抱婴儿引出官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错抱婴儿引出官司(论文提纲范文)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编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小结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一、文本形式 |
二、编排次序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一、诗作来源 |
二、内容题材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一、小传来源 |
二、小传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小结 |
结语 |
文献编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历朝杭郡诗辑》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作品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前提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四、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明代贵州独立开闱前后的科举 |
第一节 明代前后的贵州地理 |
一、远古至元代的贵州 |
二、贵州的地理特征 |
第二节 明代贵州独立开闱前的科举 |
第三节 明代贵州独立开闱后的科举 |
第二章 明代贵州进士身份考论 |
第一节 明代贵州进士身份考 |
一、进士总数疑解 |
二、双籍考生问题 |
三、改名考生问题 |
第二节 明代贵州进士定量分析 |
一、明代贵州进士时间分布分析 |
二、明代贵州进士地域分布分析 |
三、明代贵州进士科考成绩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着述考 |
第一节 洪武至正统年间的贵州进士 |
第二节 景泰至万历年间的贵州进士 |
一、景泰至正德年间 |
二、嘉靖至隆庆年间 |
三、万历年间 |
第三节 天启至崇祯年间的贵州进士 |
一、天启年间 |
二、崇祯年间 |
第四章 明代贵州进士诗文作品研究分析 |
第一节 孙应鳌文学着作研究 |
一、孙应鳌研究综述 |
二、孙应鳌诗文的艺术特色 |
三、孙应鳌诗文的地位及影响 |
第二节 谢士章文学作品分析 |
一、谢士章诗歌创作概述 |
二、谢诗的艺术特色 |
三、谢诗的地位及影响 |
第三节 明代贵州进士散篇诗文概论 |
一、文学作品创作概要 |
二、诗歌艺术特色 |
三、诗文的价值及意义 |
第五章 明代贵州进士与贵州文学的关系 |
第一节 明代科举制度下贵州士人的命运 |
第二节 明代贵州进士对贵州文学的影响 |
一、贵州进士的政治作为对贵州文学的导向作用 |
二、贵州进士的功名观念对贵州文学的创作影响 |
三、文人团体的辐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附表:明代贵州进士作品存佚统计表 |
附录 |
1、易贵生平资料补充 |
2、赵侃生平资料补充 |
3、明詹恩墓志铭 |
4、缪文龙墓志铭 |
5、张守宗墓 |
6、明工部尚书孙应鳌墓 |
7、陈珊文学作品资料补充 |
8、陈尚象生平资料补充 |
9、邱禾实生平及作品资料补充 |
10、杨师孔生平资料补充 |
11、铜仁徐穆生平及墓志铭 |
12、梅友月墓 |
13、王尊德生平资料补充 |
14、潘润作品资料补充 |
附图:明代贵州进士地域分布图 |
(3)魏晋南北朝儿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结构设计、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葆育之道:育婴扶幼 |
第一节 求子之道:生命的酝酿 |
一 子孙观念 |
二 求子活动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胎教 |
一 胎教的重要性 |
二 胎教的准备——男尊社会下男性的择偶观 |
三 胎教之方 |
四 胎养之法 |
五 堕胎的风险 |
第三节 葆育之道:生命的鞠养 |
一 家庭的责任:婴儿的生养 |
二 官府的责任:葆育资助 |
第四节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生命的遗弃 |
一 生子不举及其成因 |
二 鬻子不养及其成因 |
三 官府对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惩治与救助 |
四 生子不举与鬻子不养的影响 |
第二章 情礼之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子关系 |
第一节 礼制规范下父子关系——以世家大族家庭教育为视角 |
一 父子角色定位与家教幼训 |
二 家教幼训的内容 |
第二节 情感体系下父子关系 |
一 父之视子:父爱如山 |
二 子之事父:返哺之恩 |
第三节 父权与礼制双重作用下的母子关系 |
一 父权笼罩下母子关系:父尊对母子关系的影响 |
二 礼制规范下母子关系 |
第四节 情感体系下母子关系:母慈与子亲 |
一 母之于子:母爱如海 |
二 子之于母:情深意长 |
第五节 父母角色定位与亲子互动 |
一 父亲角色的定位 |
二 母亲角色的定位 |
三 儿童角色的定位 |
第三章 求学之路:官、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小学教育再探 |
一 小学的涵义及设立 |
二 小学入学年龄 |
三 小学教育内容 |
四 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影响 |
附论:世家大族儿童官学教育——萧梁国子生策试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私学中的童蒙教育 |
一 求学方式的多元格局 |
二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
三 师生关系的多样化 |
四 私学中童蒙教育的特点 |
第四章 慈幼之政:孤儿救助 |
第一节 引言 |
一 “孤儿”释义 |
二 孤儿救助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官府救孤制度 |
一 孤儿救助政令 |
二 巡行与救孤制度 |
第三节 民间救孤措施 |
一 宗族恤孤 |
二 乡里救孤 |
三 其他个人行为救孤 |
四 佛教救助 |
第五节 孤儿救孤的特点及影响 |
一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特点 |
二 魏晋南北朝孤儿救助的影响 |
第五章 童年之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游艺 |
第一节 弱不戏弄:儒家思想下士族对儿童游艺的态度 |
第二节 文化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传承游艺与童趣 |
一 竹(木)马之欢 |
二 骑牛·骑羊·骑狗 |
三 斗鹅·斗鸡·斗鸭 |
四 水岸之戏 |
五 博弈之戏 |
第三节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时代特色与童志 |
一 战争之戏与将帅之才 |
二 聚沙为塔与向佛之心 |
三 枕石漱流与清谈之志 |
第四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儿童游艺:社会参与与童智 |
一 弹弓·射猎 |
二 乐舞百戏 |
三 出游之乐 |
第五节 游艺与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互动 |
一 儿童游艺与父子关系 |
二 儿童游艺与母子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与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胡侍及其着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篇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胡侍及其着述研究 |
第一节 胡侍基本情况 |
一、胡侍生平仕履 |
二、胡侍与他人交游情况 |
三、胡侍其人评价 |
第二节 胡侍的着述 |
一、《胡蒙谿诗集》 |
二、《胡蒙谿文集》 |
三、《胡蒙谿续集》 |
四、《墅谈》 |
五、《真珠船》 |
六、胡侍的散佚着述 |
第三节 胡侍的文学创作 |
一、创作基本情况 |
二、胡侍创作的评价 |
第三章 结语 |
整理篇 |
整理说明 |
《胡蒙谿诗集》 |
《胡蒙谿文集》 |
《胡蒙谿续集》 |
《墅谈》 |
《真珠船》 |
参考文献 |
附録 |
一、胡侍相关文献资料 |
二、胡侍着述版本书影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情况 |
(5)宋代沐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宋代世俗沐浴的研究 |
(二)关于宋代宗教沐浴的研究 |
(三)关于宋代沐浴场所的研究 |
(四)关于宋代沐浴用品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宋代沐浴的种类 |
一、宋代世俗沐浴 |
(一)礼俗沐浴 |
(二)政治沐浴 |
(三)日常沐浴 |
(四)司法沐浴 |
二、宋代宗教沐浴 |
(一)佛教沐浴 |
(二)道教沐浴 |
(三)伊斯兰教沐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宋代沐浴的场所 |
一、宋代人工沐浴场所 |
(一)城镇商业浴室 |
(二)家庭浴室 |
(三)学校书院浴室 |
(四)宗教浴室 |
(五)政府机构浴室 |
二、宋代天然沐浴场所 |
(一)温泉 |
(二)河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宋代沐浴的用品与用具 |
一、宋代沐浴用品 |
(一)植物类沐浴用品 |
(二)动物类沐浴用品 |
(三)混合类沐浴用品 |
二、宋代沐浴用具 |
(一)浴斛 |
(二)浴桶 |
(三)浴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宋代沐浴的功能、特征及影响 |
一、宋代沐浴的功能 |
(一)清洁功能 |
(二)医疗保健功能 |
(三)礼仪休闲功能 |
二、宋代沐浴的特征 |
(一)展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
(二)形成了新的沐浴消费风尚 |
(三)对沐浴有了新的认识 |
(四)出现了新的沐浴禁忌 |
(五)与周边地区差异较大 |
三、宋代沐浴的影响 |
(一)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
(二)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部分 |
二、研究论着 |
(一)研究着作 |
(二)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医疗损害的证明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医疗行为概述 |
一 医疗行为的概述 |
(一) 医疗行为的概念 |
(二) 医疗行为的特征和分类 |
(三) 医疗法律关系 |
第二章 医疗损害责任 |
一 医疗损害及其发生原因 |
(一) 医务工作者执业操作过失导致医疗损害结果的发生 |
(二) 现阶段医学科学尚无法预见解决的医疗损害 |
(三) 受限于医疗条件无法进行救治 |
二 医疗损害责任 |
(一) 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 |
(二) 医疗侵权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三章 证明责任理论在医疗损害责任中的适用 |
一 证明责任理论 |
(一) 证明责任基本理论 |
(二) 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的不同学说 |
二 医疗损害责任的证明责任分配 |
(一) 域外之理论与实践 |
(二) 我国医疗损害证明责任之现状 |
三 对我国医疗损害责任证明责任分配的适用建议 |
(一) 准确把握客观证明责任的分配理论 |
(二) 重视主观证明责任的独立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母婴同室风险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风险管理方法 |
1.2.1 规范新生儿入室的评估 |
1.2.2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认知程度的评估 |
1.2.3 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
1.2.4 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 |
1.2.5 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回顾 |
(一) 性别与医疗视野下的稳婆群体研究 |
(二) 有关产育的文化史研究 |
三 问题意识 |
四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
第二章 近世稳婆的基本状貌 |
第一节 稳婆的称呼 |
第二节 稳婆的经济状况 |
第三节 稳婆的知识与技艺 |
一、技艺传承方式 |
二、接生技艺 |
第四节 稳婆的其他职能 |
第五节 余论:稳婆行业的特点 |
第三章 稳婆在传统医书中的形象 |
第一节 古代医家对难产的认识与治疗 |
一、对难产的认识 |
二、对难产的治疗 |
第二节 医书中的稳婆形象 |
一、坐婆有妙手 |
二、岂有稳婆之妙手 |
三、凶妇 |
第三节 通俗胎产医书的流行与稳婆形象的普及——以《达生编》为例 |
一、《达生编》的广泛流布 |
二、《达生编》广泛流布的原因 |
三、《达生编》作者考 |
第四节 余论:医家与稳婆的关系 |
第四章 稳婆在其它文本中的形象 |
第一节 良善之辈 |
一、妇女交往间的活跃角色 |
二、邻家老妇 |
第二节 富有喜剧色彩的滑稽人物 |
第三节 卑污的小人 |
一、杀婴、换子 |
二、堕胎 |
三、贪财 |
第四节 与稳婆伴随的魑魅色彩 |
第五节 余论:稳婆形象体现的社会观念 |
第五章 晚清以降稳婆境遇及形象的改变 |
第一节 晚清以降妇婴卫生行政的出现 |
一、“卫生”含义的扩展 |
二、妇婴卫生行政的出现 |
第二节 “卫生”话语下的稳婆境遇 |
一、舆论攻击的对象 |
二、政府取缔的对象 |
三、产家控诉的对象 |
第三节 传统稳婆形象在近代的延续与演变 |
一、龙钟婆娑——与“婆”字相连的传统形象 |
二、肮脏之手——“卫生”话语下的新形象 |
第四节 余论:传统稳婆形象对近代助产事业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9)宋前茅山宗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宋前茅山宗之宗派与文学活动 |
第一节 宋前茅山宗之发展轨迹 |
第二节 茅山宗之教派特点与高道素养 |
第三节 宋前茅山高道之文学创作情况略考 |
第四节 宋前茅山高道与文人之交往 |
第二章 宋前茅山宗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诗歌留存状况 |
第二节 游心方内、驰神方外的复杂情怀 |
第三节 意象纷陈、风格多样的艺术特色 |
第三章 宋前茅山宗辞赋与斋醮词(骈文)创作 |
第一节 仙风道气:陶弘景之赋 |
第二节 奇采逸响:吴筠之赋 |
第三节 文词赡丽:杜光庭之斋醮词 |
第四章 宋前茅山宗散文创作 |
第一节 宣教阐理之序文 |
第二节 纪德叙哀之碑志 |
第三节 为事而作之奏议 |
第四节 写景、记游、议论之书、记、论 |
第五章 宋前茅山宗小说创作 |
第一节 宋前茅山宗小说考辨 |
第二节 宋前茅山宗小说之儒、释文化理念与世俗化倾向 |
第三节 宋前茅山宗小说之史传色彩 |
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宋前茅山高道交游考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英国启蒙思想与小说:1688-1755 ——以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及亨利·菲尔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启蒙与小说 |
第一节 近代自然科学与英国启蒙思想 |
第二节 宗教的世俗化与启蒙思想 |
第三节 哲学转向与启蒙思想 |
第四节 中产阶层与小说的兴起 |
第二章 “笛福的问题” |
第一节 荒岛上的理性呼喊 |
一、 理性经济个人主义 |
二、 荒岛上的人性呼告 |
第二节 都市妇女的肉体经济学 |
一、 肉体欲望与婚姻卖淫 |
二、 由马车拉动的情节 |
三、 贫困与“野兽母亲” |
第三节 愤世嫉俗的格列佛 |
一、 “哈哈镜”里的世相全景 |
二、 肉体叙事:填充与排泄 |
三、 “愤世嫉俗者”的忧思 |
第三章 理查逊的答卷 |
第一节 一封信与笛福的问题 |
一、 一封写满文化符码的信 |
二、 笛福的问题 |
第二节 从“延宕女仆”到“受难贞女” |
一、 “延宕的女仆”——帕梅拉“升职记” |
二、 “美德的外套”——服饰包裹下的功利主义道德 |
第四章 德性的时代 |
第一节 道德败坏的风俗画卷 |
一、 魏尔德的“帽子戏法” |
二、 私生子的“伦敦历险记” |
三、 布思先生的“冤狱录” |
第二节 “自然神论者”的宽容 |
第三节 道德情感主义的摇旗者 |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错抱婴儿引出官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明代贵州进士生平及作品考论[D]. 许娅.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2)
- [3]魏晋南北朝儿童研究[D]. 周海燕. 郑州大学, 2018(11)
- [4]胡侍及其着述整理与研究[D]. 李星. 宁夏大学, 2018(01)
- [5]宋代沐浴研究[D]. 刘盈慧. 河南大学, 2016(03)
- [6]医疗损害的证明责任研究[D]. 周兆崟. 苏州大学, 2014(05)
- [7]母婴同室风险管理的探讨[J]. 黎琳欢. 中国当代医药, 2014(03)
- [8]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D]. 张璐. 南开大学, 2013(07)
- [9]宋前茅山宗文学研究[D]. 段祖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10]英国启蒙思想与小说:1688-1755 ——以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及亨利·菲尔丁为例[D]. 历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