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经行气法治疗痛经225例(论文文献综述)
林玲[1](2021)在《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与经前期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应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在经前期、经后期均接受针刺治疗。经前期取穴:三阴交(双)、地机(双)、中极、合谷(双);于月经前3天开始接受针刺治疗,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时停止针刺,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经后期取穴:关元、足三里(双)、太溪(双);于月经第8天起接受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仅在经前期接受针刺治疗,取穴:三阴交(双)、地机(双)、中极、合谷(双);于月经前3天开始接受针刺治疗,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时停止针刺,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分别在开始接受针刺治疗前一个周期和治疗结束后的下一个月经周期月经前1天进行NRS疼痛程度评分、血清前列腺素E2水平检测。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NRS疼痛程度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2水平的变化。结果:1.疼痛程度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血清前列腺素E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临床有效率: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具有临床意义。结论:1.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与经前期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积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2水平,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疗效。2.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佳。
朱钟妍[2](2021)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 目的观察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门诊、妇科门诊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气滞血瘀型PD患者,采用SPSS 26.0软件产生随机数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采用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治疗,对照组参考指南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周内治疗3次,隔日 1次,即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前及第1、2、3疗程后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 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3.1 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6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因患者不能坚持参与研究脱落1例,对照组因自行接受了其他的治疗剔除1例,故最终试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病程、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分组统计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各项基本资料及病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3.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2疗程及3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后与前一疗程比较,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1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总频率评分、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疗程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MSS严重程度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3疗程后试验组3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1例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安全性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1例出现针刺穴位皮下出血,无其他明显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患者诉6天后瘀血消失。无其它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表明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安全性可靠。4结论(1)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气滞血瘀型PD患者的VAS评分、CM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且安全性可靠。(3)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对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在初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疗程的增加,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对于VAS评分、CMSS总频率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虽然两组3个疗程内对CMSS严重程度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点的变化,两组改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的趋势不完全一致,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为主的“刺痛经穴方”疗效趋向更佳。
刘依雯[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刘小玉[4](2021)在《内异症相关不孕古代医案及国医大师许润三医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中华医典》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及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时,所用药物的性味归经、高频药物及功效分类的频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及潜在新方。研究古代医家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和许润三教授治疗EMs相关不孕的用药规律及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古代医案研究:查找、筛选后收录《中华医典》中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古代医案的处方信息,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挖掘其用药的性味归经、高频药物及功效分类的频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及潜在新方等信息;临床研究:收集2010.06.01-2020.09.30(近10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许润三教授门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患者的处方信息,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其用药的性味归经、高频药物及功效分类的频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及潜在新方等信息。研究结果:(1)通过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古代医家和许教授用药均以温性、平性、寒性药,辛、甘、苦味药为主,归经上古代医家多使用归于肝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许教授多使用归于肝经、脾经、心经、肾经的药物。(2)古代医家使用的高频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茯苓、肉桂、熟地黄、人参、白术、香附、甘草等。药物的主要功效分类为:活血补血类、利水渗湿类、补虚类、理气类。许教授使用的高频药物有:川芎、黄芪、赤芍、当归、莪术、三七、柴胡、丹参、益母草、紫河车等。药物的主要功效分类为:活血化瘀类、清热类、补虚类、理气类等。(3)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出用药模式及核心处方:古代医家常用的药物模式以温肾助阳、益气养血、疏肝活血3种药物组合为主。核心处方为:肉桂、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牛膝、延胡索、牡丹皮、香附。许润三教授用药模式以益气补血、行气活血、温肾补精3种药物组合为主。核心处方为:紫河车、柴胡、当归、益母草、黄芪、莪术、赤芍、川芎、三七。(4)通过聚类分析出新方:古代医家:①吴茱萸-麦冬-半夏-阿胶-芦荟,②干姜-川椒-龙骨-牡蛎-海螵蛸-细辛-白芷-藁本-白薇-禹余粮-卷柏,③鹿茸-鹿角胶-萆薢-枸杞子-阳起石,④鳖甲-羌活-大腹皮-血竭,⑤莪术-青皮-刘寄奴-荷叶-姜黄。许教授:①丹参-桂枝-桃仁-威灵仙-白芥子-制天南星,②黄芩-枳实-大黄-路路通-土鳖虫-甘草,③白芍-当归-赤芍-紫河车。结论:古代医家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用药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方面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常用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以益气补血为主要治法,兼以温肾化瘀。许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用药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辛、甘为主,且使用苦味药较古代医家增加,更加注重软坚散结。常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以破血逐瘀、益气温阳为主要治法。
诸晓燕[5](2021)在《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探寻中医药结合热敏灸治疗此病的疗效和优势,拓宽临床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75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三组,即联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各25例。联合组采用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中药组口服良方温经汤,西药组口服布洛芬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三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年龄、病程、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痛经症状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后RI、PI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2%,中药组总有效率80%,西药组总有效率76%。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无不良反应,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
李小璇[6](2020)在《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多的临床路径,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烟台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妇科门诊,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接受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3例,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两组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腹痛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90%,对于疼痛程度的改善,两组疗效相当,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停药第一个月腹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停药第三个月腹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停药第一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⑥停药第三个月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综上,服药时,两组药物对疼痛程度的改善疗效相当,但停药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且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也始终优于对照组。结论: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安全且有效,可有效帮助原发性痛经患者减轻疼痛、改善中医证候,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
潘亚辉[7](2020)在《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温敏性水凝胶)作为脐疗痛经复方的载体,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2.优化脐疗痛经复方提取工艺,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透皮吸收效果及安全性。3.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并将Fe3O4纳米颗粒与温敏性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结合,制备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光热转换测试、电子扫描测试、水凝胶溶胀动力学等测试进行表征,优选用于后续实验的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2.对痛经脐疗复方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工艺,实现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复方的负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实验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效果,并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安全性。3.将60例原发性痛经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脐疗新剂型组各30例,以CMSS痛经症状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分级标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PGF2αM为评价指标,并比较两组有效率;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ALT、BUN、Cre含量异常变化情况,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1.制备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机械性,光热转换测试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且温度升高速率与Fe3O4纳米颗粒浓度成正比;SEM测试表明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及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结构均匀;水凝胶溶胀动力学测试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前1 h内增加迅速,后逐渐减慢,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较空白水凝胶低。整体考虑水凝胶的机械性、光热性能与溶胀率,最终选取2.0 Fe3O4@p NIPAM复合水凝胶作为脐疗新剂型贴的载体。2.优化得到痛经脐疗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表明载药的Fe3O4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不含Fe3O4水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红斑和水肿现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对照组及脐疗新剂型组大鼠的体重、饮食、精神、行为活动、粘膜以及呼吸等现象无明显异常改变,三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脐疗新剂型贴经皮给药无皮肤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反应。3.一个疗程后,隔药灸脐法与脐疗新剂型贴均能显着降低VAS读数(P<0.01),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对腹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P<0.01),但隔药灸脐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痛经症状的改善范围较脐疗新剂型组更广泛;两种疗法对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治疗一个疗程的整体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两种疗法均能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A/B值(P<0.01或P<0.05),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缓解左、右子宫动脉PI、子宫弓状动脉的RI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贴(P<0.05);两种疗法均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血清PGF2αM含量(P<0.01),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为89.29%,脐疗新剂型组有效率为82.76%,两组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前后ALT、BUN、Cre的含量无异常变化。结论1.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性及光热性能,可用作脐疗新剂型贴的药物载体。2.痛经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证明近红外光条件下,水凝胶中的光热材料Fe3O4纳米颗粒将光能转变为热能,温度的升高导致温敏性水凝胶体积的收缩,促进药物的释放与渗透。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脐疗新剂型贴对皮肤无刺激性及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用于临床。3.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并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及A/B值的良性调节,增加子宫供血以改变子宫缺血缺氧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及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无差异性。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白尹豪[8](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娄爽[9](2020)在《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探讨脏腑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及天津中医药大学教职工、学生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病人,共计6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温通冲任腹部推拿组(简称观察组)和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一次1粒,一日2次,连续服用3天,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温通冲任推拿法治疗,于月经前7天开始隔天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治疗3疗程后的月经结束时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评估(Visual analogue score,VAS)、COX痛经症状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包括CMSS平均严重程度评分和CMSS总发作时间评分)、寒凝血瘀证中医症候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并进行组间比较及组内自身前后比较。结果:1.病例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共6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2例,有效病例共58例。2.治疗前一般情况:两组年龄、初潮年龄、平均月经周期、平均行经天数、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VAS评分、CMSS平均严重程度评分、CMSS总发作时间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主要评价指标:随着治疗疗程增加,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观察时点,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在止痛效果方面具有较好疗效,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无明显差别。随着治疗疗程增加,观察组与对照组CMSS平均严重程度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MSS平均严重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减轻小腹疼痛及其他伴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在治疗第3疗程后,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随着治疗疗程增加,观察组与对照组CMSS总发作时间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3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MSS总发作时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缩短小腹疼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总发作时间,在治疗第1、2、3疗程后,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疗效均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4.次要评价指标:随着治疗疗程增加,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改善寒凝血瘀证相关症状,在治疗第3疗程后,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5.临床疗效评定:观察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15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临床疗效肯定,并且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结论:1.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可有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止痛方面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疗效相当,改善寒凝血瘀证特有症状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2.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钱含玉[10](2020)在《玄胡当归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分别通过观察治疗组口服玄胡当归散加味和对照组口服定坤丹对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挖掘出更多有效的临床中药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为广大深受其扰的女性提供更多治疗方法。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72例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患者根据相应的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中药汤剂玄胡当归散加味,对照组选用中成药定坤丹,均于月经前7天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的第3天,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并于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的VAS评分、中医各项症候评分、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束后使用SPSS.25统计软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玄胡当归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具体机制。结果: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9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5例,治疗组实际观察32例,对照组实际观察31例,共观察63例。治疗组中痊愈9例,占28.13%,显效13例,占40.63%,有效6例,占18.75%,无效4例,占12.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中痊愈5例,占16.13%,显效6例占19.35%,有效14例,占45.16%,无效6例,占1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65%。将两组有效程度进行秩和检验,发现玄胡当归散加味总体有效程度优于定坤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通过对本研究的观察,发现玄胡当归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在整体疗效改善方面效果显着,尤其是在改善疼痛程度、疼痛时间、经行量少、有血块这几方面,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乳房胀痛、胸胁不舒这两方面,两组疗效基本相同。两组药物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时均安全可靠。玄胡当归散加味值得作为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汤药进行推广。
二、温经行气法治疗痛经22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经行气法治疗痛经2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与前列腺素F_(2α)/前列腺素E_2比值呈正相关 |
2.2 与缩宫素呈正相关 |
2.3 与性激素失调关系密切 |
2.4 血管加压素 |
2.5 与神经激素水平呈负相关 |
2.6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
2.7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 |
2.8 与遗传及其他因素有关 |
3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4.1 药物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4.3 非药物治疗方法 |
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1.8 伦理学要求 |
1.9 病例剔除与脱落情况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随机分组方法 |
2.3 取穴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可行性分析 |
1.1 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研究 |
1.2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 |
1.3 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选穴依据 |
2 血清前列腺素E_2的选择依据 |
2.1 血清前列腺素E_2的生理作用 |
2.2 血清前列腺素E_2与原发性痛经关系密切 |
2.3 针刺可以调节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_2水平 |
3 创新性分析 |
4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伦理证明 |
附录C 疼痛数字分级法评分表(NRS) |
文献综述 中医时间医学的临床运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西医治疗现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中药治疗 |
1 历史沿革 |
2 现代中医认识 |
3 中药治疗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针灸疗法 |
2 古代针灸疗法小结 |
3 现代针灸疗法 |
4 现代针灸疗法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和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
2.4 安全性检查 |
2.5 伦理问题 |
2.6 统计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基线比较 |
3.3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齐刺法治疗PD的理论依据 |
1.1 齐刺法的起源 |
1.2 齐刺法的操作及作用 |
2 选穴依据分析 |
2.1 穴位分论 |
2.2 选穴依据总论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分析 |
3.2 总有效率分析 |
3.3 VAS评分分析 |
3.4 CMSS总频率评分分析 |
3.5 CMSS严重程度评分分析 |
3.6 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4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诊断方式 |
3. 西医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 定义 |
2. 方法 |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对象 |
1.1 医案来源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收集 |
2.2 数据采集 |
2.3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医案情况 |
3.2 年龄统计 |
3.3 临床症状统计 |
3.4 月经情况统计 |
3.5 中医诊断统计 |
3.6 舌脉统计 |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
3.8 分期用药统计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内异症相关不孕古代医案及国医大师许润三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研究现状 |
1. 发病机制 |
1.1 EMs降低卵巢储备功能和卵子、胚胎质量 |
1.2 EMs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
1.3 EMs改变盆腔结构 |
1.4 其他 |
2. 诊断 |
2.1 临床表现 |
2.2 腹腔镜检查 |
2.3 其他检查 |
3. 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4 辅助生殖技术 |
4. 小结 |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研究现状 |
1 古代医家对内异症相关不孕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有关记述 |
1.2 辨证论治 |
2 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规范化 |
2.2 数据提取以及核查 |
2.3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性味归经 |
1.1 数据分析结果 |
1.2 用药特点比较 |
1.3 药物频次分析 |
2 药物功效分类 |
2.1 数据分析结果 |
2.2 功效特点 |
3 组方规律 |
3.1 古代医家组方规律研究 |
3.2 许润三教授组方规律研究 |
4 新方分析 |
4.1 古代医家新方分析 |
4.2 许润三教授新方分析 |
讨论 |
1 古代医家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的用药规律分析 |
1.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1.2 高频药物分析 |
1.3 按功效分类分析 |
1.4 组方规律分析 |
1.5 新方分析 |
2 许润三教授治疗EMs相关不孕的用药规律分析 |
2.1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2 高频药物分析 |
2.3 功效分类分析 |
2.4 组方规律分析 |
2.5 新方分析 |
结语 |
1 古代医家治疗内异症相关不孕的用药规律研究 |
2 许润三教授治疗EMs相关不孕的用药规律研究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材料与诊断标准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的确定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中药组 |
3.2 联合组 |
3.3 西药组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评估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
2 基线情况比较 |
3 疗效对比分析 |
4 热敏灸治疗过程中热敏化腧穴分布情况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分析和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 |
3 温经汤加减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探讨 |
3.1 证型来源依据 |
3.2 选方出处及运用依据 |
3.3 与《金匮要略》“温经汤”异同之处 |
3.4 方药分析研究 |
3.5 热敏灸疗法溯源及其理论特色 |
3.6 热敏灸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的应用进展 |
3.7 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可行性分析 |
3.8 热敏灸介入时机及选穴参考依据 |
4.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选择 |
5.研究结果分析 |
6.创新性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 |
(三) 评分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收集 |
(二) 分组方法 |
(三) 治疗方案 |
(四) 疗效评价标准 |
(五) 统计学处理 |
三、一般资料 |
(一) 两组年龄分布 |
(二) 腹痛程度 |
(三) 中医证候积分 |
四、结果 |
(一) 疗效分析 |
(二)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
(一) 痛经病因病机的研究 |
(二) 痛经证型的研究 |
二、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一) 前列腺素 |
(二) 雌孕激素 |
(三) 血管加压素(ADH) |
(四) 催产素 |
(五) β-内啡肽 |
(六) 免疫因素 |
(七) 精神因素 |
三、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一) 非甾体抗炎药(NSATDs) |
(二) 口服避孕药 |
(三) 其他药物 |
四、本研究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一) 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组方分析 |
(二) 单味药分析 |
五、研究结果分析 |
(一) 腹痛疗效 |
(二) 中医证候疗效 |
六、本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温敏型纳米复合物(Fe_3O_4@pNIPAM水凝胶)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合成样品性能表征测试 |
2 实验结果 |
2.1 制备的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宏观图 |
2.2 Fe_3O_4纳米颗粒光热转换测试 |
2.3 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升温曲线 |
2.4 Fe_3O_4纳米颗粒及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SEM测试 |
2.5 不同浓度Fe_3O_4@pNIPAM温敏水凝胶的溶胀动力学测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痛经脐疗复方部分基础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药物体外释放结果 |
2.2 药物体外透皮吸收结果 |
2.3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
2.4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痛经脐疗药物新剂型贴临床疗效评价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方法 |
2.5 疗效评定方法与标准 |
2.6 伦理学审核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不良反应的处理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3.2 基线数据比较 |
3.3 疗效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3 机理探讨 |
3.1 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
3.2 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 |
4 结果讨论及分析 |
4.1 视觉模评分(VAS读数)分析 |
4.2 痛经症状量表(CMSS)分析 |
4.3 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分析 |
4.4 血清PGF_(2α)M含量结果分析 |
4.5 两组有效率分析 |
4.6 整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隔药灸脐法治疗痛经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8)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9)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临床不良反应记录 |
5 研究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1 常规针刺疗法 |
2 董氏奇穴疗法 |
3 电针疗法 |
4 针灸热性疗法 |
5 推拿疗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玄胡当归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古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2 现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
3 中医对痛经的治法 |
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的研究 |
5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6 中西治法联合 |
7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
8 原发性痛经与其他疾病的联系 |
9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与相关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质量控制办法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7 药物安全性分析 |
8 随访结果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古方选择依据 |
3 玄胡当归散加味方解及药物分析 |
4 定坤丹分析 |
5 研究结果 |
6 玄胡当归散加味的优势 |
7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8 心得体会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温经行气法治疗痛经22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前期结合经后期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林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极齐刺配合大趾聚毛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朱钟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内异症相关不孕古代医案及国医大师许润三医案研究[D]. 刘小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良方温经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诸晓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甘麦大枣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李小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药物新制剂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D]. 潘亚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温通冲任腹部推拿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随机对照研究[D]. 娄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玄胡当归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钱含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