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

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

一、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1](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梁小叶[2](2019)在《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引领社会经济深刻变革,中国进入了“大融合、大协同、大整合”的新时代。随之,旅游交通实践如火如茶,旅游交通理论愈受关注,交旅融合成为发展所趋。旅游交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对于把握政策目标,明晰政策重点,优化政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1978年至今中央层面发布的293个旅游交通政策文件入手,明晰旅游交通政策概念,划分演进四阶段,构建“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工具”量化框架,利用内容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文献研究以及统计分析等文本量化方式,描绘了不同演进阶段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划分为1978-1984年初步萌芽期,1985-1999年平稳过渡期,2000-2014年迅猛增长期及2015年至今政策利好期。(2)1978-1984年初步萌芽期:政策主体性质单一。政策主题聚焦于创汇导向下的旅游车船配置,通过职工培训、服务管理、计费办法、安全管理等满足接待需求。政策工具以基于技术标准的需求类工具为主;1985-1999年平稳过渡期:政策主体增多,且国家旅游局主导,中央和企业参与。政策主题聚焦于经济属性驱动下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提升,旅行社作为向旅游者提供交通的重要媒介备受关注。政策工具以基于技术标准猛增下的需求类工具为主;2000-2014年迅猛增长期:政策主体多元化,国家旅游局主导,全国假日办、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次主导。政策主题聚焦于黄金周等假日制度发展下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和新兴旅游交通产品供给,体现讲文明、重质量、大融合的发展理念。政策工具以法规管制猛增下的环境类工具为主;2015年至今政策利好期:群团组织加入的政策主体性质广泛化,国家旅游局和交通运输部形成双主导。政策主题聚焦于新兴旅游交通产品体系建设和旅游交通体制机制规范,交旅融合趋势显着。政策工具以产品服务为主的供给类工具为主。(3)演进总体特征表现为:旅游交通政策反馈实践速度稍慢。政策主体趋向多部门参与,决策职能和权力扩大化。政策主题从市场导向的行政化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规范化,旅游安全贯穿始终。政策工具演进阶段发展不均衡,趋向宏观支持供给化。(4)优化路径为:在政策主体方面,构建多中心合作模式,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理论智库。在政策主题方面,综合考量重点和全局,“示范工程”打头,注重“建管养运”可持续,并以问题为导向。在政策工具方面,维持供给类工具主导,重视人才、资金、知识等具体工具使用,减少法规管制,重视政府采购。

马红红[3](2017)在《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测定 ——陕西华山与湖南武陵源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居民外出旅游,受作息制度和闲暇时间的影响,表现为双休日、节假日出游愿望高,导致景区客流量猛增,获得超越工作日的额外收益,将此称为旅游的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这是居民外出和景区旅游的常态,对做好旅游接待及合理配置旅游服务具有制约作用。分析并测定旅游活动的周末和节日效应,有利于做好景区接待及服务管理,高A级景区是景区旅游的标杆,分析高A级景区周末/节日效应,把握其特征和规律对其它景区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分析股市波动与景区客流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从股市波动引入周末和节日效应的概念,以陕西华山和湖南武陵源两个高A级景区为案例地,系统收集2011-2015年逐日客流量,依据本地市场理论、客流量峰林结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测度了景区旅游的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周末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具有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比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华山景区旅游周末/节日效应测定结果显示:周六效应介于10%-100%,周日效应0-70%,周六效应高于周日效应;周末效应呈季节差异,平季效应15%-100%,淡季15%-85%,旺季0-30%,平季高于淡季,淡季高于旺季。86个周末效应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发现,淡季服从正态分布,平季与旺季呈偏左态。五个小长假节日效应依次为元旦、“五一”、清明、端午和中秋,均值分别为12.18、2.19、1.94、0.90和0.69,端午和中秋节节日效应最低;两个黄金周的节日效应均值分别是5.26和2.58,春节效应高于国庆节。(2)武陵源景区周末/节日效应测定结果显示:周六效应10%-70%,周日效应0-50%,周六效应高于周日效应;周末效应季节差异明显,淡季20%-80%,平季10%-45%,旺季0-30%,淡季高于平季,平季高于旺季。89个周末效应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发现,淡季周末效应符合正态分布,旺季与平季呈左偏态分布。五个小长假节日效应依次是“五一”、清明、端午、元旦和中秋,均值分别为2.35、2.24、0.54、0.44和0.12,“五一”、清明节日效应最大;两个黄金周的节日效应均值分别是3.66和1.45,春节高于国庆。(3)综合相关文献分析,节假日制度安排、消费观念变化、自驾自助游、“2小时旅游圈”构建,是景区旅游周末效应产生的真正原因。比较华山、武陵源两个景区周末效应测定的结果,本文发现:景区级别越高,周末效应越小,与景区级别呈反向关系;本地市场是周末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本地市场比例越高,周末效应越大。节日效应主要受节日性质、放假天数、季节的影响,公历的“五一”节日效应最大,农历的端午和中秋节节日效应最低,小长假形成“窄尖峰”,黄金周形成“宽高峰”,并有明显的节前和节后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在比较股市波动和景区客流量逐日变化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景区旅游周末/节日效应测定模型,该模型以景区旅游的季节平稳性假设为前提,采用与工作日相比较的方式测定旅游的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为景区旅游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以陕西华山、湖南武陵源景区为案例,以2011-2015年逐日客流量数据,测定了两个山岳型高A级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和和节日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周末效应的成因和规律性,为景区旅游接待和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张铁生[4](2015)在《热点景区客流量峰林结构、时间分形与分流调控研究 ——以张家界、凤凰古城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实现了从“外交事业”到“经济产业”、从“经济产业”到“综合性产业”的巨大转变,旅游业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黄金周”的出现以及旅游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国内旅游更是呈“井喷”式发展,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均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黄金周”和“旅游旺季”期间,许多热点景区超负荷运行,客流量短期内的急剧增加为景区带来了诸多不稳定性因素。而在旅游淡季,众多的景区又显得格外冷静,客流量远远达不到合理容量水平,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那么,如何缓解旅游淡旺季之间的矛盾,推动客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平稳变化,既是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又是热点景区合理开发旅游项目、调控客流量、景区管理和营销的迫切需要。因此,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气候舒适度理论、分形分维理论和旅游环境容量理论为指导,对自然山水型景区张家界和历史文化型景区凤凰古城客流量“峰林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客流量分形分维特征、客流量时空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流年内变化呈“峰林结构”特征。国内旅游客流量在以“周”、“月”、“季节”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上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客流量变化以周为基本单位,由周组合成月,再由月组合成季节和年,层层嵌套,相互关联,客流量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反季节性等变化特征。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经历了五一、十一黄金周等变加速阶段,旅游旺季持续时间较长。同国内旅游相比,入境旅游客流量在周内变化上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这与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有很大关系,入境游客的任意一时间都可能作为度假期,基本上不受国内各类节假日的影响,因此入境游客出游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此外,与国内旅游不同的是,入境旅游客流量在以“月”和“季节”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旅游淡旺季较为明显;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季节性强度指数比较大,且客流量在季节间分布极不均匀。2、分形分维较好验证了“峰林结构”变化特征,清晰地体现了旅游流年内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的规律性、周期性和差异性。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存在以7日为时间单位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以7为单位组合成月,再由月组合成季节,最后形成了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国内旅游客流量规模比较大,大部分时间的客流量趋于均衡分布状态,但在黄金周、旺季高峰时段客流量过度集中的现状仍然比较严重,淡季客流量较小的现象也影响了客流量的均衡变化。入境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不存在以周为单位的规律,但在月和季节上规律较为明显;入境旅游客流量在旺季过于集中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虽然处于中间位序的客流量逐年增加,旺季在逐渐拉长,但淡季和旺季之间的齐夫参数值差异较大,这也是造成入境旅游客流量年内分布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3、旅游气候舒适度、人们的工作休闲制度、突发事件以及景区营销对旅游流年内变化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入境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显着相关,这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量主要受天气和气候舒适度变化的影响,而且入境旅游客流量旬指数气候弹性系数要大于国内旅游客流量旬指数弹性系数。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主要受人们的工作及休闲制度的影响,受气候舒适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由于双休日、黄金周和学生暑假等特殊因子的存在,形成了假日旅游经济的繁荣。人们的工作及休闲制度对旅游淡旺季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单休日、双休日、黄金周演变过程中,旅游旺季的变化趋势在逐渐加强,淡季的变化趋势在逐渐减弱。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对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冲击和影响时间和程度不同,品牌景区具有抗周期性和后危机反弹的特征,尤其是国内旅游更加明显,而入境旅游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对更脆弱。4、将旅游环境容量同旅游流时空动态特征做比较,构建了旅游流调控时空阈以及推动旅游流时空平稳变化的调控体系。旅游流年内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对旅游流的时空调控也是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算,而且还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确定旅游流调控的合理区间——调控时空阈,使旅游流调控更科学、合理。张家界景区要注意加强索道、天梯及沿线附近热点景点,如金鞭溪、天下第一桥、十里画廊、水绕四门、御笔峰、仙女散花等景点的分流调控,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6月、7月、8月学生暑假部分时段有46天需要调控,12月、1月、2月有69天客流量低于合理容量,需要提升客流量;凤凰古城景区要重点加强沈从文故居、古城博物馆、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虹桥、沱江泛舟等景点的分流调控,在五一、十一、学生暑假以及淡季向旺季转化部分时段有24天需要调控,而淡季有66天客流量在合理范围之下,需要增加客流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客流量调控时空阈,并分别从制度层面、供给需求、价格因素等方面着手,构建了推动旅游流时空平稳变化的调控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1)在以往的以“季节”和“月”为单位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将时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以“天”为单位,高分辨率分析客流量逐季、逐月、逐周的变化规律,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峰林结构变化特征及差异,以及自然山水型景区和历史文化型景区客流量峰林结构变化特征及差异。(2)旅游气候舒适度对客流量年内变化影响,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温湿、风寒和着衣指数的权重,构建了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比较数据由以往的以“月”为单位精确到以“旬”为单位,将样本由12个提高到36个,对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高分辨率分析,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有效降低了客流量在年内微观时间尺度上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误差。(3)摸清了突发事件对客流量的影响机制,在以“月”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上更能够清晰体现,本研究将以往的以“年”为单位精确到以“月”为单位,基于本底线模型的高分辨率分析突发事件对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探讨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之间的差异、两种不同类型景区之间的差异。(4)现有关于旅游流分形的研究多围绕旅游景区(点)系统等级结构而展开,鲜有运用小波工具对年内逐日客流量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分形分维差异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引入分形理论,采用小波分析法,从高分辨率视角揭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时间分形分维差异,以及自然山水型景区、历史文化型景区客流量时间分形分维差异。(5)突破传统的就旅游环境容量而论容量的研究思路,以旅游环境容量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将旅游环境容量同旅游流时空动态做比较,创造性提出了构建旅游流调控时空阈以及推动旅游流时空平稳变化的调控体系的构想,使旅游地客流量调控更加科学合理。

耿闻,沈仲亮[5](2011)在《安全有序 平稳运行》文中研究表明2月8日,2011年春节黄金周假期最后一天。 当晚,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在京召开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总结会,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参加会议,会议由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杜一力主持。记者在总结会采访中了解到,春节黄金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

班若川[6](2011)在《保障安全 规范市场 提升服务》文中研究表明1月10日,在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各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成员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围绕安全、市场、服务问题,分析今年春节黄金周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 国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召集人毕井泉强调,今年春节是全

陈清龙[7](2010)在《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峡两岸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关系,从政治、军事的敌对状态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之密切交流、相互依存,但在政治上却仍处于完全不同体制。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在旅游交流上,2007年台湾同胞赴大陆人数近达400万人次,大陆赴台人次仅有23万人次,单向发展趋势明显,台湾成为是中国重要的入境客源区域之一。2008年两岸直航与全面大三通并开放大陆人士来台观光旅游,让两岸的关系气氛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旅游的平衡交流与合作发展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先驱角色与平台。在台湾全面开放陆客来台旅游之际及两岸旅游密切的往来之下,旅游的课题,尤其对旅游的政策研究、分析并比较两岸旅游政策之差异,寻求两岸共同发展利基,互为截长补短,在两岸皆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会员及两岸共同的血脉文化渊源下,共同携手合作,于全球化的世界旅游市场,建立起强且深具影响力的华人地位,乃成为一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为题,以质性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面向切入解析研究两岸旅游政策。并计以: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程序、两岸研究之参考文献及立论依据、两岸的政经社会文化背景、两岸的旅游发展历程、两岸旅游政策的发展与变迁、两岸旅游的行政组织与旅游行政法制比较、两岸旅游政策的异同比较与优劣势探讨、两岸旅游合作与健康发展的新关系等共概分为十个章节予以详述,并以两岸特色的旅游政策为例,进行说明与比较,进而提出优势互补经验分享的建议。最后,经由本研究的比较分析结果,确认两岸旅游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两岸关系的改善,进而是促使两岸和平的基础建立。且研究发现在两岸和平的基础上,两岸旅游的合作发展的两个重要面向,一为历史的脉络,二为海洋的轨迹,可以共同构建两岸旅游未来的健康合作发展模式,亦即从海洋和平公园建立到两岸旅游一体链,拓展至两岸四地的区域旅游合作链,最终建构亚洲华人旅游圈,进而在世界旅游市场拥有华人话语权的研究建议。

胡毓娟,胡琦杰,陈铁峰[8](2009)在《论我国黄金周旅游的产生背景和调整特点》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的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举世瞩目。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和上海世博会的即将召开,使得世界旅游业界日益关注的"中国现象"成为近年来旅游行业的重要话题。在此背景下,"旅游黄金周"在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更大发展中举足轻重。本文回顾和分析了"旅游黄金周"和假日经济的沿革、现状和调适方向,探讨和阐释了黄金周假期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王艳平[9](2009)在《“三连休”及因新休假制度显像的旅游建设提示》文中研究表明新休假制度生成了以"三连休"为代表的新概念并具有增加连休发生频率的特征,该制度的实施对旅游产生了"长线旅游减少、短线旅游增加"等方面的影响。讨论了以环城游憩带功能分层、开发关于旅游景区的区域票和关于旅行社的航空全国游套餐等措施应对的观点。

冯福[10](2008)在《“黄金周”的消费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金周”假日经济指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在我国假日经济是调整节假日政策以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许多人把由我国1999年10月延长公共假期所引发的、以城镇居民自发外出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集中消费现象称为假日经济。假日经济是在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包括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1999年“十一”期间我国开始实行长假制度,“黄金周”假日期间,旅游、食品、娱乐等行业出现“即期繁荣”,由此产生了“假日经济”一说。然而,长假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假日是否经济,值得怀疑。而目前、我国对假日经济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关于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到底有多大,学者们的分歧很明显。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利用详实数据来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模型对“黄金周”假日经济进行计量检验,得出结论以验证“黄金周”长假制度的实际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黄金周”长假制度对我国社会消费品总量的实际影响,既包括短期对社会消费的影响,也包括对社会消费的长期影响。此外还研究了“黄金周”对就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黄金周”假日经济对社会消费的影响,发现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使“黄金周”假日经济这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更好地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对“黄金周”消费效应的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在数据实证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与计量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研究论证的科学性。首先、对“假日经济”的现状通过数据分类进行描述,归纳出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然后,定性分析我国社会消费品的月度变化情况,分析假日经济对当月消费的拉动作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则偏重于运用各种数量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对“黄金周”长假制度对年度消费的拉动作用进行计量检验。最后,在计量检验的基础上验证假日经济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和建议。本文按照以下逻辑思路展开分析。首先对“黄金周”假日经济带来的社会消费各个行业的变动情况通过数据进行描述;然后实证分析“假日经济”的月度效应,研究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年度效应研究,计量分析“假日经济”对我们全年经济的拉动作用实际有多大;通过分析发现“假日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因此,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从黄金周的基本事实入手,结合最近围绕我国节假日调整的全民大讨论,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篇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数据论证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来每年社会消费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着重用数据来阐述“黄金周”假日消费对各个行业的经济影响,包括对旅游和交通业,零售和宾馆业,餐饮和娱乐业的影响。通过利用历年这些行业的数据来分析了“黄金周”的几个主要消费形式(旅游、购物、餐饮、交通)的变化情况,反映了“黄金周”对社会消费的带动作用。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通过月度总效应分析和月度分产业效应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分析途径,来研究假日经济的月度效应,考察“黄金周”长假制度对所在月份的社会消费品消费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并数据分析这种促进作用有多大。在月度总效应分析中,我们分别分析了“五一”长假效应和“十一”长假效应。在月度分产业效应研究中,我们选取了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两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大部分的指标,通过分别分析这两个指标的变动情况来考察社会消费品的月度变化情况。第四章则是研究假日经济的年度效应,利用1992年到2006年共60组数据,运用计量模型来验证“黄金周”假日经济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拉动作用。通过检验,本文发现“五一”、“十一”这两个黄金周对全年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并没有显着的影响。然后,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通过黄金周所在月份社会消费品增量分析和黄金周旅游收入年增量占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量的比重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黄金周”为人们创造了集中休息度假的机会,并在客观上对我国的旅游业、餐饮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短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拉动作用只是长期总消费(本文采用一年)向短期的一种集中转移,并没有很好的提高长期总消费量(本文采用一年)。第五章是通过研究城乡之间不同的结构效应,来分析“黄金周”假日经济对我国城、乡这两类不同的消费市场是否都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城乡的结构分析,本文发现:“黄金周”长假制度更多的是改变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激发了城镇居民在“五一”、“十一”这两大长假进行消费。而对于我国农村居民来说,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基于对上述内容的研究,第六章得出结论: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黄金周”长假制度的作用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居民的消费习惯,将多月份的消费集中到“五一”、“十一”黄金周来消费,促进了黄金周所在月份的社会消费。但从长期来看,对全年社会消费品的消费,拉动作用不明显。另外,“黄金周”长假制度更多的是改变了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而对于我国农村居民来说,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相应地提出了对假日经济的几点相应建议:调整休假制度,缓解长假集中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发展特色农村度假,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推出更多更新的假日消费方式,丰富假日消费市场,使人们能有更多选择。

二、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2)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2.1 旅游交通
        1.2.2 旅游交通政策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政策演进量化研究
        2.1.2 旅游交通政策研究
        2.1.3 旅游政策演进研究
        2.1.4 交通政策演进研究
        2.1.5 研究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文献计量学理论
        2.2.2 政策工具理论
        2.2.3 研究小结
3 研究预处理与量化框架构建
    3.1 数据处理
        3.1.1 数据来源与筛选
        3.1.2 类目分析与编码
        3.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2 演进四阶段划分
    3.3 政策量化框架建构
        3.3.1 政策主体维度
        3.3.2 政策主题维度
        3.3.3 政策工具维度
4 政策主体维度量化分析
    4.1 政策主体量化涉及指标
    4.2 政策主体构成分析
        4.2.1 初步萌芽期主体构成分析
        4.2.2 平稳过渡期主体构成分析
        4.2.3 迅猛增长期主体构成分析
        4.2.4 政策利好期主体构成分析
    4.3 政策主体合作程度分析
        4.3.1 初步萌芽期合作程度分析
        4.3.2 平稳过渡期合作程度分析
        4.3.3 迅猛增长期合作程度分析
        4.3.4 政策利好期合作程度分析
    4.4 政策主体政策效力分析
        4.4.1 初步萌芽期政策效力分析
        4.4.2 平稳过渡期政策效力分析
        4.4.3 迅猛增长期政策效力分析
        4.4.4 政策利好期政策效力分析
    4.5 研究小结
5 政策主题维度量化分析
    5.1 政策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1 初步萌芽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2 平稳过渡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3 迅猛增长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4 政策利好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2 政策主题聚类分析
        5.2.1 初步萌芽期聚类分析
        5.2.2 平稳过渡期聚类分析
        5.2.3 迅猛增长期聚类分析
        5.2.4 政策利好期聚类分析
    5.3 政策主题多维尺度分析
        5.3.1 初步萌芽期多维尺度分析
        5.3.2 平稳过渡期多维尺度分析
        5.3.3 迅猛增长期多维尺度分析
        5.3.4 政策利好期多维尺度分析
    5.4 研究小结
6 政策工具维度量化分析
    6.1 供给类工具分析
        6.1.1 旅游交通政策中供给类工具应用
        6.1.2 演进四阶段供给类工具分析
    6.2 环境类工具分析
        6.2.1 旅游交通政策中环境类工具应用
        6.2.2 演进四阶段环境类工具分析
    6.3 需求类工具分析
        6.3.1 旅游交通政策中需求类工具应用
        6.3.2 演进四阶段需求类工具分析
    6.4 研究小结
7 旅游交通政策演进特征分析及优化建议
    7.1 演进四阶段特征分析
        7.1.1 初步萌芽期演进特征
        7.1.2 平稳过渡期演进特征
        7.1.3 迅猛增长期演进特征
        7.1.4 政策利好期演进特征
    7.2 演进总体特征分析
        7.2.1 “多元紧密”职能权力扩大化的政策主体
        7.2.2 “质化造血”政府主导规范化的政策主题
        7.2.3 “发展不均”宏观支持供给化的政策工具
    7.3 旅游交通政策优化建议
        7.3.1 政策主体优化
        7.3.2 政策主题优化
        7.3.3 政策工具优化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测定 ——陕西华山与湖南武陵源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景区旅游
        2.1.2 日历效应
        2.1.3 周末效应
        2.1.4 节日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休闲-旅游关系
        2.2.2 本地市场理论
        2.2.3 峰林结构及影响因素
        2.2.4 HP滤波分析法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1 客流量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2.3.2 闲暇时间与客流量相关关系研究
        2.3.3 黄金周节日制度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3.4 周末效应研究
第3章 样地选取、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样地选取
        3.1.1 华山景区
        3.1.2 武陵源景区
    3.2 数据来源
    3.3 周末及节日效应测定的方法
        3.3.1 旅游周末效应与股市周末效应的差异性
        3.3.2 旅游周末及节日效应的测定方法
第4章 华山景区旅游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
    4.1 景区概况
    4.2 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淡旺季划分
        4.2.1 峰林结构与日历效应
        4.2.2 基于月指数的淡旺季划分
    4.3 周末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4.3.1 不同季节的周末效应观察
        4.3.2 不同季节客流量周描述统计
        4.3.3 周末效应的均值测定
        4.3.4 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
    4.4 节日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4.4.1 节日客流量观察
        4.4.2 节日效应的均值测定
        4.4.3 节日效应均值比较及成因分析
第5章 武陵源景区旅游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
    5.1 景区概况
    5.2 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淡旺季划分
        5.2.1 峰林结构与日历效应
        5.2.2 基于月指数的淡旺季划分
    5.3 周末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5.3.1 不同季节的周末效应观察
        5.3.2 不同季节的客流量周描述统计
        5.3.3 周末效应的均值测定
        5.3.4 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
    5.4 节日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5.4.1 节日客流量观察
        5.4.2 节日效应的均值测定
        5.4.3 节日效应均值比较及成因分析
第6章 旅游周末效应的成因及相关问题讨论
    6.1 周末效应的成因分析
        6.1.1 “双休日”作息制度成为周末效应的制度保障
        6.1.2 快捷交通和自驾游的兴起是周末效应的重要驱动力
        6.1.3 消费观念变化推动了周末休闲旅游的发展
        6.1.4 大城市“2小时圈”成为周末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
    6.2 华山与武陵源景区周末效应的比较
        6.2.1 景区基本特征比较
        6.2.2 国内客源市场比较
        6.2.3 景区旅游周末效应的规律性探索
    6.3 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的比较
        6.3.1 周末效应与小长假的比较
        6.3.2 周末效应与黄金周的比较
        6.3.3 节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6.3.4 周末旅游的优势分析
    6.4 基于周末/节日效应的景区管理对策建议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7.2.1 研究创新点
        7.2.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热点景区客流量峰林结构、时间分形与分流调控研究 ——以张家界、凤凰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旅游流基础理论
        2.2.2 旅游环境容量理论
        2.2.3 旅游气候舒适度理论
        2.2.4 分形与分维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2.3.1 旅游流形成机理研究
        2.3.2 旅游流变化特征研究
        2.3.3 旅游流影响因素研究
        2.3.4 旅游流预测模型研究
        2.3.5 旅游环境容量及调控研究
        2.3.6 分形理论在旅游流研究中的应用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2.4.1 关于旅游流年内变化特征的研究
        2.4.2 关于旅游流年内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2.4.3 关于旅游流分形与分维特征的研究
        2.4.4 关于旅游环境容量及调控对策的研究
第3章 样本景区旅游发展分析
    3.1 张家界概况及旅游发展分析
        3.1.1 张家界概况
        3.1.2 张家界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3.1.3 张家界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3.2 凤凰古城概况及旅游发展分析
        3.2.1 凤凰古城概况
        3.2.2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3.2.3 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3.3 两种不同类型景区旅游发展之比较
第4章 客流量峰林结构分析
    4.1 峰林结构概念与内涵
    4.2 张家界旅游客流量峰林结构分析
        4.2.1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分析
        4.2.2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季节变化分析
        4.2.3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月内变化分析
        4.2.4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周内变化分析
        4.2.5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峰林结构差异比较
    4.3 凤凰古城旅游客流量峰林结构分析
        4.3.1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分析
        4.3.2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季节变化分析
        4.3.3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月内变化分析
        4.3.4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周内变化分析
        4.3.5 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峰林结构差异比较
    4.4 两种不同类型景区客流量峰林结构差异比较
第5章 客流量小波分析与时间分维
    5.1 分形分维的概念及应用
        5.1.1 分形的概念及内涵
        5.1.2 分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1.3 小波分析及应用
    5.2 张家界旅游客流量分形与分维分析
        5.2.1 张家界旅游客流量小波分析
        5.2.2 张家界旅游客流量分维特征
        5.2.3 研究结果分析
    5.3 凤凰古城旅游客流量分形与分维分析
        5.3.1 凤凰古城旅游客流量小波分析
        5.3.2 凤凰古城旅游客流量分维特征
        5.3.3 研究结果分析
    5.4 两种不同类型景区客流量分形与分维差异比较
第6章 客流量峰林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6.1 旅游地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原因机制
    6.2 旅游气候舒适度对客流量年内变化影响分析
        6.2.1 旅游气候舒适度对张家界客流量年内变化影响分析
        6.2.2 旅游气候舒适度对凤凰古城客流量年内变化影响分析
    6.3 人们工作及休闲制度对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
        6.3.1 人们工作及休闲制度变迁
        6.3.2 人们工作及休闲制度对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
    6.4 突发事件对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
        6.4.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6.4.2 突发事件对张家界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
        6.4.3 突发事件对凤凰古城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影响分析
    6.5 两种不同类型景区客流量峰林结构成因差异比较
第7章 旅游地客流量调控机制及对策探析
    7.1 调控原则及目标
        7.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7.1.2 环境容量控制原则
        7.1.3 主体功能分区原则
        7.1.4 因地制宜原则
        7.1.5 协同发展原则
    7.2 客流量调控时空阈的确定
        7.2.1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7.2.2 张家界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7.2.3 凤凰古城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7.2.4 旅游地客流量调控时空阈的确定
    7.3 旅游地客流量调控机制及对策探析
        7.3.1 合理调节工作休闲制度,促进旅游客流理性分流
        7.3.2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做好重大节点客流调控
        7.3.3 建立客流动态监测系统,调控车流人流时空分布
        7.3.4 加强旅游景区容量控制,确保旅游安全和景物安全
        7.3.5 积极开发新产品新线路,推动客流年内均衡变化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
    8.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研究问题与目的 1.4
    研究架构与研究程序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限制 1.6
    名词诠释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探讨 2.1
    政策分析理论 2.2
    观光旅游、行政与法规的关系 2.3
    观光旅游政策制定与规划 2.4
    观光旅游政策之执行 2.5
    观光旅游政策公共部门的角色 2.6
    旅游政治的政治学分析 3
    两岸关系与相关文献回顾探讨 3.1
    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概述 3.2
    两岸互赖关系 3.3
    两岸旅游相关文献及研究现况分析 4
    两岸旅游发展历程与现况概述 4.1
    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 4.2
    台湾观光旅游发展历程 4.3
    中国旅游现况概述 4.4
    台湾观光旅游现况概述 4.5
    两岸旅游市场比较分析 4.6
    两岸旅游交流概述 5
    两岸旅游政策 5.1
    中国旅游政策 5.2
    台湾观光旅游政策 5.3
    大陆对台旅游政策 5.4
    台湾开放大陆人士来台旅游政策 5.5
    两岸旅游政策之进一步解析 6
    两岸旅游行政组织概述与比较 6.1
    台湾观光行政组织概述与现况发展 6.2
    大陆旅游行政组织概述与现况分析 6.3
    两岸观光旅游行政组织比较分析 6.4
    两岸旅游民间组织比较分析 7
    两岸观光旅游行政法制之概况 7.1
    台湾观光行政法制法规 7.2
    台湾旅游契约法制 7.3
    大陆旅游行政法制法规 7.4
    大陆旅游合同法制 7.5
    两岸旅游协议概述 7.6
    两岸旅游法制之比较分析 7.7
    两岸旅游法律纠纷处理 8
    两岸特色旅游政策案例概述 8.1
    中国特色的旅游政策案例 8.2
    台湾特色的旅游政策案例 8.3
    两岸旅游特色发展政策案例的合作研析 9
    研究结论 9.1
    两岸旅游优劣势差异总结 9.2
    两岸旅游政策基本比较异同 9.3
    两岸旅游政策制定规划差异解析 9.4
    两岸旅游政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9.5
    两岸旅游政策开放对台湾的影响 10
    研究发现与研究建议 10.1
    世界趋势与全球旅游发展新态势 10.2
    两岸旅游政策健康发展新思维 10.3
    研究发现与两岸旅游合作模式建议 10.4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9)“三连休”及因新休假制度显像的旅游建设提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休假制度突出“三连休”
    (一) 初衷:解决黄金周旅游“井喷”现象
    (二) 回顾与展望:由求增量到求变化
    (三) 新概念:“三连休”替代“小长假”
二、新旧混在的3个子概念
    (一) 缺少子概念的原休假制度
    (二) 连休、串休、移休
三、新休假制度引发的旅游建设提示
    (一) 休假制度重大改革应催生旅游若干具体变化
    (二) 环城游憩带外扩与内部分层
    (三) 区域票:跨市或临省的促销、景区联营及铁路旅游
    (四) 居民终身旅游价值:旅行社应推出航空全国游套餐
四、结论

(10)“黄金周”的消费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基本背景事实和存在问题
        1.1.1 基本背景事实
        1.1.2 “黄金周”存在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效应研究
        1.2.2 原因研究
        1.2.3 对策研究
        1.2.4 对研究文献的简要评价
    1.3 本文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结构
        1.3.1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其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结构
2. “黄金周”的消费总效应
    2.1 “黄金周”对旅游和交通业的影响
        2.1.1 “黄金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1.2 “黄金周”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
    2.2 “黄金周”对零售和酒店业的影响
        2.2.1 假日经济带动零售业的发展
        2.2.2 “黄金周”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
    2.3 黄金周对餐饮和娱乐业的影响
        2.3.1 假日经济带动餐饮业的发展
        2.3.2 假日经济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2.4 黄金周对就业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2.4.1 黄金周扩大了就业
        2.4.2 黄金周的产业结构效应
    2.5 小结
3. “黄金周”的月度消费效应
    3.1 黄金周的月度总效应
        3.1.1 观察指标和数据选择
        3.1.2 月度效应的总体状况
        3.1.3 月度效应的“黄金周”分解
    3.2 月度分产业效应
        3.2.1 餐饮业效应分析
        3.2.2 批发零售业分析
    3.3 小结
4. “黄金周”的年度消费效应
    4.1 分析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4.2 模型构建与模型分析
    4.3 对实证结论的解释
        4.3.1 “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并不大
        4.3.2 “黄金周”对消费的边际贡献在递减
    4.4 小结
5. “黄金周”消费的城乡结构效应
    5.1 观察数据的选取
    5.2 城镇的“黄金周”消费效应
    5.3 农村的“黄金周”消费效应
    5.4 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2]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D]. 梁小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测定 ——陕西华山与湖南武陵源的案例研究[D]. 马红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4]热点景区客流量峰林结构、时间分形与分流调控研究 ——以张家界、凤凰古城为例[D]. 张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5]安全有序 平稳运行[N]. 耿闻,沈仲亮. 中国旅游报, 2011
  • [6]保障安全 规范市场 提升服务[N]. 班若川. 中国旅游报, 2011
  • [7]两岸旅游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D]. 陈清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8]论我国黄金周旅游的产生背景和调整特点[J]. 胡毓娟,胡琦杰,陈铁峰.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09(02)
  • [9]“三连休”及因新休假制度显像的旅游建设提示[J]. 王艳平. 旅游论坛, 2009(01)
  • [10]“黄金周”的消费效应的实证研究[D]. 冯福. 西南财经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北京部署春节黄金周旅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