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何彬灵[1](2021)在《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外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作用和强关联带动作用,受到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已经实现了大发展,呈现出旅游产业集群的态势,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分析工具,从跨学科的视角结合空间维度对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外部性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正在建设的大滇西旅游环线地区推进旅游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以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核心地区——滇西地区6个州(市)的旅游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第一,归纳和分析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阐述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滇西旅游的发展历程、差异;通过对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整理和分析,对滇西地区6个州(市)旅游发展基本条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第二,为了弥补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定量分析的欠缺或空白,本文从旅游产业集聚度和旅游产业关联度出发,采用了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相关性、灰色关联度模型四种定量方法,得出2008-2019年滇西地区已经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推进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量化研究,实证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程度和未来发展空间,也证实了这一产业集群具有的比较优势。第三,外部性是所有云南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行为动机动力,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者结合,本文一是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即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分析,得出本地旅游经济不仅受到当地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还会受到周边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经济的影响,政策制定上要考虑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二是论证了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产生的知识外部性和社会外部性,推动了滇西地区智慧旅游和电商平台的发展,提高了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细节的创新,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进行了探索;证实了社会外部性在滇西地区推动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国土安全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及旅游产业集群拓展就业面,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消除封闭思想,加速了地区对外开放具有积极的正效应。第四,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云南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的大滇西旅游环线产业的要求,在如何提升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品质,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外部性等方面,从七个方面提出了的对策建议。
陈祥伟,郭林[2](2021)在《市场导向下营造云南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环境》文中提出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是市场导向下各类运动竞技表演活动的深刻体现,对挖掘和释放当地人们的消费潜力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民生保障和改善,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提供基础。市场导向下营造优化云南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环境,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重要要求,也是让云南省具有强大本土影响力的体育职业赛事活动走出去,为挖掘提升云南省消费潜力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创造条件。
鲁志琴[3](2021)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国内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培育的重要方向,对小镇持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立足我国国情与特色小镇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当前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主要从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及经验,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史进程、动力机制及需求特征,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认为:1、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形成期,产业融合程度低、配套设施滞后、产业链不完善;快速成长期,核心业态较为凸显、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链相对健全;成熟稳定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主题特色分化显着、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业引领型、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康体产业引领型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四种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类型。2、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包含三个阶段:转型培育阶段,体育元素占比较低、民俗体育项目为主、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探索成型阶段,政府高度重视,产业链类型多样,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全面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融合产业逐渐增加,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形成。推动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的创新推动、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的需求拉动以及企业间的竞合驱动,四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消费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消费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学历普遍较高,脑力劳动者居多,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多数消费者运动休闲意识较强,且认可运动休闲的作用,但对运动休闲项目了解不深;消费者期望通过运动休闲增进健康、放松身心以及增加交流,消费者热衷项目为山地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大多消费者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数额较低,以周末短距离个人或家庭出行为主。4、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5类一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等18项二级指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政府支持条款、企业数量与投资总额、人才引进数量是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旅游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因素,体育产业收入、旅游产业收入、消费者总人数、消费者人均消费是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数量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小镇景区等级、交通便利程度、体育场地资金投入、wifi网络覆盖率是产业融合环境的重要因素。5、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模式。其中,纵向延伸型模式指体育产业链的纵向延长,是体育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链接融合,主要涉及体育产业自身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横向拓展型模式主要是指体育产业链的横向拓宽,即在体育产业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其他产业功能,主要是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共荣,创新体育产品和拓展体育市场,满足体育市场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混合交叉型模式是指体育产业链同时存在纵向延长与横向拓宽,既包括体育产业自身各产业的互补延伸,也包括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功能整合。6、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理念;要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拓宽融合发展渠道;要强化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要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要不断地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翟羽佳[4](2020)在《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不断向前推进,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建设为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旅游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对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及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经过近几年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大力建设,各地也都分别培育出一批以发展旅游为主、产业特色显着、宜居宜业和富有活力的小镇,并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地区在进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时出现盲目跟风、急于求成、定位不准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已建成的一些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能力不足,不能以一个健康的形态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为避免各地对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盲目跟风以及为已在规划建设中的旅游特色小镇找出提升小镇未来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通过对与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以及旅游发展潜力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结合当前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从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以及旅游发展保障条件三个方面探讨了影响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的因素;在总结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旅游学与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征询相关专家意见,从产业发展潜力、旅游发展潜力和发展保障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随之,选取云南省的弥勒可邑小镇、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和屏边滴水苗城三个省级旅游特色小镇为案例地做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各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然后运用统计学中的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对三个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进行测评并对指标体系中各层次的发展潜力测评结果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个小镇中,弥勒可邑小镇发展潜力值最高、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次之、滴水苗城发展潜力得分值最低;最后,根据对三个旅游特色小镇各层级发展潜力测评结果的详细分析,从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以及小镇系统功能完善等几个方面为三个旅游特色小镇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原婧[5](2020)在《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与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推动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越来越受游客群体的喜爱,从而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产品以及延展相关产业链条,促使产业深度互融,顺应市场需求,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实举措,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围绕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存在形式、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现状、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融入旅游的方式、旅游业融合大理白族霸王鞭的方式等问题逐一探究,分四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大理白族霸王鞭的分布地域、霸王鞭的形成、霸王鞭的运动形式、霸王鞭的项目特征、霸王鞭的项目功能以及旅游业中的霸王鞭,结果显示大理白族霸王鞭项目自身的特征与旅游业的优势条件互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用产业融合理论对大理白族霸王鞭项目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对游客参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参与途径、参与动机、喜爱活动项目、参与方式、认知活动、消费情况等调查进行统计分析。诠释了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融合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及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在大理旅游景点或节庆景区中,结合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提出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融入旅游业的四大方式。为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融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市场前景。第四部分是旅游业融合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方式。研究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品牌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创新性融合的方式,为大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张晨[6](2020)在《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过程中改善身体机能、保持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旅居作为旅游的一种独特类型逐渐成为人们追求这类理想生活状态的新趋势,在旅居的趋势下,应运而生了一种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改善身体健康,实现身心和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康养旅游。目前,国内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势。本研究对云南滇中的康养旅游资源和现状康养旅游地进行梳理研究,结果发现:滇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旅游资源优势和较为成熟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康养旅游地建设方面初具基础,但现状康养旅游地布局分散,部分类型的康养旅游地未形成规模效益。因此,本研究尝试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分布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提出相应的旅游地集群布局策略,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规划思路,对滇中旅游地在规划方面的局限性和具体的规划要求和方法进行探究,包括:宏观层面,在滇中康养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方面把握住核心康养资源,以影响康养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为脉络,以康养旅游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尝试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中观层面,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案例的经验分析,提出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定位和选址策略。微观层面,结合滇中案例的实地调研,对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建设的现状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各片区康养资源和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的创新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李婷[7](2020)在《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阶段,人们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对生命和生活质量提出更高需求,突出表现在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与旅游消费上。随着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健康+旅游”新业态的巨大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健康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2017年我国首批13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公布,其中有6个属于山地环境型,山地发展健康旅游的优势逐渐凸显,这为我国山地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目前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迫在眉睫,当务之急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健康旅游的潜力加以评价,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反映其发展潜力,也能反映旅游地当前发展健康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对症下药”提供了依据。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较少,而关于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如何科学评价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潜力、推进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等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今后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提供科学方法,为其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帮助和经验借鉴。论文借助了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健康旅游、山地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热点与趋势、研究历程以及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从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山地旅游与健康旅游受政府支持力度强、政策环境利好,对其相关研究自2016年起进入迅速增长期。在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后,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定义,用需求层次理论、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国传统健康思想与中医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联系健康旅游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的“横向升级”新理解。然后对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条件与模式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依托型—生态疗养旅游地、文化驱动型—文化养心旅游地、医养植入型—医疗医护旅游地、养老综合型—养老度假旅居地、体旅融合型—运动健身旅游地等五种建设模式;结合山地的优势与劣势,归纳出三种适宜国内一般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生态依托型-山地疗养度假旅游地、文化驱动型-山地文化养生旅游地、体旅融合型-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地。基于以上分析,初步拟定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指标,经过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多次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了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山地健康旅游资源、山地健康旅游产品、山地健康旅游环境、山地健康旅游管理、山地健康旅游配套服务设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2)一级指标中,山地健康旅游资源所占权重最高(0.4547),其次是山地健康旅游产品(0.2407),山地健康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环境权重相同(0.1203),占比最小的是山地健康旅游管理(0.064),说明山地健康旅游资源在山地健康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3)二级指标中,自然健康旅游资源所占权重最高(0.3637),其次为山地健康旅游专项产品(0.1925)、健康旅游专项服务设施(0.0963),说明自然健康旅游资源对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三级指标中气候舒适度所占权重最高(0.1889),说明舒适的气候是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硬件”条件;(4)在山地健康旅游产品的三级指标中,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所占权重最高(0.101),其次是山地疗养旅游产品(0.0643)、山地度假旅游产品(0.0305),这表明山地运动旅游产品是当前人们广泛认同并参与到山地健康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丰富的山地运动旅游产品;(5)在山地健康旅游环境的三级指标中,地质环境安全程度占比最高(0.4433),说明地质安全是开展山地健康旅游的重要基础保障。论文选取玉龙雪山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对其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评价,采取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了解当地实情,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玉龙雪山旅游目的地综合得分S=3.5855,属于中等发展潜力旅游地,具有较好的发展健康旅游的潜力;(2)玉龙雪山的健康旅游产品中,山地运动旅游产品、山地疗养产品得分较高,说明适宜体旅融合型-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地、生态依托型—山地疗养度假旅游地两种建设模式;(3)基于评价结果分析和实际调研,认为当前玉龙雪山发展健康旅游的主要困境为:无力支撑“遍地开花”、人文资源“孤芳自赏”、航母策略“一枝独秀”等问题。(4)针对问题,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整合营销力量,树立特色品牌;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旅游;协调多方利益,优化旅游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注重生态保护等五大发展路径建议。
刘艾吉[8](2020)在《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怒江州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厚,在现代社会巨大的旅游业竞争中,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资源,开拓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产业融合形态,对于怒江州提升旅游支柱性产业地位,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怒江州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提出了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宏观和微观模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与功能,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2)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游客对二者融合发展的满意度、重游推荐意愿度分析;(3)对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依据研究构建其融合发展的模式;(4)提出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得出研究结论,并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论:怒江州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先天条件;怒江州主要的居住地沿怒江沿岸分布,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过于分散,投入资金量大,开发建设周期长;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发展模式和规划尚不完整;怒江州主要依靠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具备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扶贫的融合发展模式必要条件;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急需大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怒江州旅游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创新;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多样化渠道宣传,扩大了怒江旅游的影响力;怒江州政府要组建相应的民族体育旅游管理机构,协调和处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建议加大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保留其原始生态元素、为其保护和传承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怒江州境内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需求;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整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努力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综合服务人才;综合利用传统媒体,现代网络、社交平台、州县旅游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旅交会等多种渠道强化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舆论引导力度;依托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建设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开放思想观念,创新创造更多符合游客需求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地方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对民族体育旅游做科学地、长期地、可持续地旅游发展规划。
马军[9](2020)在《云南嘉丽泽体育小镇经营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全民健康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云南省政府也及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小镇。云南嘉丽泽体育特色小镇值得云南体育小镇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事物也有待研究,如何经营好云南嘉丽泽体育小镇,使小镇得到良好的、积极的发展,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及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云南嘉丽泽体育小镇发展沿革、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分布情况及经营模式等进行分析研究,联系国内外文献研究出现的国内体育小镇的理论研究大多还是来源于国家政策中的认识,缺乏一些人文、科学、自然上的认识,研究方法与理论比较片面,研究内容局限性比较大的情况,从而提出适合云南体育小镇发展经营模式,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结论:(1)嘉丽泽体育小镇发展经历四个阶段,从最初起步阶段一直走向成熟,以“体育+”经营模式为主导,多主体分管;(2)嘉丽泽体育小镇依托自身优越空间区位条件,基于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庞大经济基础,体育文化氛围好,十分适合建设体育小镇;(3)嘉丽泽体育小镇拥有多种“体育+”模式形态且各个场馆依托于模式类别进行发展,以中高端价值主张为主,消费形式多样;(4)嘉丽泽体育小镇主要以房地产产业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经营对象单一,体育赛事组织和宣传效果较弱。建议:(1)小镇应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建设并修复好小镇基础问题并与政府良好协商,争取更多的管理权限和独立自主权,对土地问题进行良好的沟通;(2)小镇应突出“体育+”模式,以“体育”为主的同时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3)小镇应规划好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形式,拓宽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树立符合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规律的目标;(4)小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理念始终贯穿于小镇的建设发展全过程,促进体育小镇发展合理化。
蒋小丽[10](2020)在《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的不断增加,体育旅游产业开始蓬勃兴起,有望成为我国最有朝气的朝阳产业之一。体育旅游产业是由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产业,因此,它既属于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又属于旅游业的一部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体育旅游产业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14%,而旅游业整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9%10%左右,体育旅游产业成为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旅游业态。在中国,根据我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30%40%左右,远远超过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正在全面兴起。云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具有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因此也是许多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和体育训练的基地,体育旅游成为云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型融合产业,它的发展不仅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针对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核算研究是非常有价值意义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包括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分类、发展以及旅游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与体育旅游消费有关的数据,即针对有体育旅游消费的游客,通过手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主要获取他们在吃、住、行、游、娱、购、运动服装鞋帽用品以及运动器械用品等上的各分项消费数据。采用构建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方法来核算体育旅游增加值:首先,在借鉴旅游卫星账户构建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包括体育旅游卫星账户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体育旅游产品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核算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心表式以及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方案;然后,以云南省为例,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的体育旅游消费数据和体育旅游供给数据,构建云南省体育旅游卫星账户(YNSTSA)来核算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最后,核算体育旅游增加值对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云南省体育旅游总消费约为449.57亿元,占当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5%;2018年云南省体育旅游直接增加值约为165.63亿元,占当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0.93%。因此,从数值上来看,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生产情况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从比值上来看,比值相对较小,说明目前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生产规模还处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阶段。由此可见,通过本文对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和规模,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最后,本文就完善地区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构建体系和发展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外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意义、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方法 |
一、论文研究的区域范围 |
二、研究内容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理论研究和研究综述 |
一、理论研究 |
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1978-1993 年) |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2 年) |
三、跨越式发展阶段(2003-2013 年) |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 年及以后) |
第二节 影响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要素现状 |
一、影响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内部要素现状 |
二、影响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外部要素现状:市场要素 |
第三节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一、疫情常态化下旅游严重受挫 |
二、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
三、投资资金不能满足需要 |
第三章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识别 |
第一节 集群集聚度识别 |
一、产业角度:区位熵指数 |
二、空间角度:空间基尼系数 |
第二节 旅游产业集群关联度识别 |
一、旅游产业空间联系度:空间自相关 |
二、旅游产业内部关联度: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四章 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析 |
第一节 旅游产业集群外部性表现的类型 |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经济外部性 |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知识外部性 |
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外部性 |
第二节 经济外部性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二、空间模型的选取 |
三、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知识外部性和社会外部性分析 |
一、知识外部性分析 |
二、社会外部性的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疫情常态化下,政企双向发力,刺激旅游复苏 |
二、培育区域品牌,开展旅游营销,提高知名度 |
三、完善融资体制,促进旅游企业集群发展 |
四、优化要素配置,助力集群可持续发展 |
五、培育增长极,加强区域协作 |
六、重视带动效应,塑造良好集群环境 |
七、加强旅游合作,开发“农家乐”,升级电商平台,保护传统民族文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市场导向下营造云南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优化产业品牌环境 |
1.1 市场化运作业余精品赛事 |
1.2 市场化培育高原特色职业赛事 |
1.3 市场化发展融合型体育赛事 |
2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消费环境 |
2.1 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企业做大做强 |
2.2 延伸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链条 |
2.3 培育体育竞赛表演中介机构 |
3 促进体旅融合发展,改善产业平台环境 |
3.1 打造智慧体育宣传平台 |
3.2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
3.3 打造产业人才平台 |
(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2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特色小镇 |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2.1.3 产业融合 |
2.1.4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产业链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创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历程、类型与经验 |
3.1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
3.1.1 萌芽形成期(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
3.1.2 快速成长期(20 世纪60 年代—90 年代) |
3.1.3 成熟稳定期(21 世纪初—至今) |
3.2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类型 |
3.2.1 健身休闲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2 体育用品制造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3 康体产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2.4 体育竞赛表演业引领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3.3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
3.3.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3.3.2 围绕主题项目和资源禀赋,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链 |
3.3.3 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
3.3.4 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优化产业融合生态系统 |
3.3.5 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提高产业融合发展深度 |
3.3.6 扎根文化创造与再传承,增强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力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的演进动力与需求特征 |
4.1 演进历程分析 |
4.1.1 转型培育阶段(2004 年-2013 年) |
4.1.2 探索成型阶段(2014 年-2016 年) |
4.1.3 全面试点阶段(2017 年-至今) |
4.2 动力机制分析 |
4.2.1 技术创新推动力 |
4.2.2 政策导向支持力 |
4.2.3 消费需求拉动力 |
4.2.4 企业竞合驱动力 |
4.3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
4.3.1 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
4.3.2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认知分析 |
4.3.3 消费者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
5.1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选择 |
5.1.1 指标的初步选择 |
5.1.2 指标的最终确定 |
5.2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指标的分析 |
5.3.1 政府支持因素 |
5.3.2 企业竞争与合作因素 |
5.3.3 市场需求因素 |
5.3.4 技术创新因素 |
5.3.5 产业融合环境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6.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划分 |
6.1.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分类依据 |
6.1.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
6.2 纵向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
6.2.1 主要特征 |
6.2.2 融合的契合点 |
6.2.3 适用条件 |
6.2.4 案例分析 |
6.2.5 影响因素评价 |
6.3 横向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
6.3.1 主要特征 |
6.3.2 融合的契合点 |
6.3.3 适用条件 |
6.3.4 案例分析 |
6.3.5 影响因素评价 |
6.4 混合交叉型融合发展模式 |
6.4.1 主要特征 |
6.4.2 融合的契合点 |
6.4.3 适用条件 |
6.4.4 案例分析 |
6.4.5 影响因素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7.1 加强规划引领,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
7.1.1 科学编制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
7.1.2 增强融合发展理念 |
7.2 加强科技创新,拓宽产业融合渠道 |
7.2.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7.2.2 开辟多渠道商业模式 |
7.3 加强政府引导监督,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
7.3.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机制 |
7.3.2 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
7.3.3 建立对外交流常态化机制 |
7.4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培育特色消费市场 |
7.4.1 激发市场消费新需求 |
7.4.2 创新体育产业业态 |
7.4.3 夯实“特色”消费内涵 |
7.5 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培育融合型龙头企业 |
7.5.1 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
7.5.2 促进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
7.5.3 培育当地龙头型企业 |
7.6 优化产业融合环境,提高产品品牌价值 |
7.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6.2 强化文化融合意识 |
7.6.3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 |
7.7 强化风险预警,注重评价管理 |
7.7.1 加强融合风险控制 |
7.7.2 完善融合评价体系 |
7.8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4)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色小镇 |
2.1.2 旅游特色小镇 |
2.1.3 旅游发展潜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2.3 旅游系统理论 |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旅游产业发展要素 |
3.1.1 产业发展状况 |
3.1.2 旅游资源 |
3.1.3 旅游需求 |
3.1.4 区位交通条件 |
3.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
3.2.1 经济发展水平 |
3.2.2 生态环境条件 |
3.3 旅游发展保障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选择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系统全面性原则 |
4.1.3 典型代表性原则 |
4.1.4 可操作性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 |
4.3 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 |
4.3.2 指标权重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实证研究 |
5.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分析 |
5.1.1 案例地选择 |
5.1.2 弥勒可邑小镇基本概况 |
5.1.3 屏边滴水苗城基本概况 |
5.1.4 曲靖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基本概况 |
5.1.5 三个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5.2 案例地发展潜力测评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数据处理 |
5.2.3 综合评价模型 |
5.3 三个旅游小镇发展潜力测评结果分析 |
5.3.1 状态层发展潜力测评结果分析 |
5.3.2 综合潜力测评结果分析 |
5.4 三个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4.1 弥勒可邑小镇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4.2 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4.3 屏边滴水苗城发展潜力提升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所用理论 |
(一)资源整合理论 |
(二)资源开发理论 |
(三)产业融合理论 |
第一章 大理白族霸王鞭的文化概述 |
一、大理白族文化概况 |
(一)大理白族本主崇拜 |
(二)大理白族文化认同 |
二、大理白族霸王鞭的溯源 |
(一)霸王鞭的分布与形成 |
(二)霸王鞭的运动形式 |
(三)霸王鞭的项目特征 |
(四)霸王鞭的项目功能 |
(五)旅游业中的霸王鞭 |
第二章 大理白族霸王鞭与旅游业的融合分析 |
一、大理白族霸王鞭项目发展现状 |
(一)传承情况 |
(二)场地设施 |
二、游客参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参与者的群体及特征分析 |
(二)游客选择参与的途径分析 |
(三)游客选择参与的动机分析 |
(四)游客喜爱的活动项目及参与方式分析 |
(五)参与者对白族霸王鞭文化活动的认知及态度分析 |
(六)参与者消费情况的分析 |
三、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SWOT分析 |
(一)大理白族霸王鞭与旅游业融合的优势 |
(二)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劣势 |
(三)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机会 |
(四)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威胁 |
四、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受现代文化的影响 |
(二)内容设计不新颖 |
(三)消费需求不足 |
(四)融合的衔接不到位 |
(五)开展形式单一 |
第三章 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融入旅游业的方式 |
一、以霸王鞭文化表演的形式呈现 |
(一)舞台表演的形式 |
(二)族群表演的形式 |
二、以霸王鞭文化互动的形式呈现 |
(一)现场教学的互动形式 |
(二)参与表演的互动形式 |
三、以霸王鞭文化活动的形式呈现 |
(一)商业活动的文化形式 |
(二)娱乐活动的文化形式 |
四、以霸王鞭文化竞赛的形式呈现 |
(一)个人竞赛的形式 |
(二)团队竞赛的形式 |
第四章 旅游业融合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方式 |
一、旅游业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 |
(一)培养霸王鞭专业技术人才 |
(二)培养体育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
二、旅游业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品牌融合 |
(一)打造品牌知名度 |
(二)加强品牌产业链布局 |
三、旅游业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市场融合 |
(一)扩大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
(二)创新体育旅游纪念品 |
四、旅游业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服务融合 |
(一)多元化服务链 |
(二)媒介服务 |
五、旅游业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的创新性融合 |
(一)节庆基地 |
(二)文化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论文 |
四、网络资源 |
附录 A:问卷调查 |
附录 B:访谈提纲 |
附录 C:实地调查图片(部分)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一、科研成果 |
二、获奖情况 |
后记 |
(6)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康养旅游的兴起 |
1.1.2 云南“三张牌”全力推进 |
1.1.3 旅居时代发展趋势 |
1.1.4 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辨析 |
1.3.2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旅游地规划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及国内外实践动态 |
2.1 康养旅游地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旅游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 |
2.1.2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1.4 旅游系统论 |
2.1.5 其它理论 |
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及需求分析 |
2.2.1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特征 |
2.2.2 康养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
2.3 我国康养旅游地的发展现状 |
2.3.1 国内康养旅游地的发展历程 |
2.3.2 相关政策环境 |
2.4 国外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
2.4.1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
2.4.2 瑞士蒙特勒小镇 |
2.4.3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2.4.4 国外案例小结 |
2.5 国内康养旅游地案例分析 |
2.5.1 巴马百魔洞养生旅游度假区 |
2.5.2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
2.5.3 北京太申祥和山庄 |
2.5.4 国内案例小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3.1 滇中地区概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区位及交通条件 |
3.1.3 自然地理概况 |
3.2 滇中康养资源优势分析 |
3.2.1 优越的海拔与气候 |
3.2.2 优良的生态环境 |
3.2.3 多元的文化特质 |
3.2.4 多样的养生资源 |
3.2.5 良好的医疗条件 |
3.2.6 小结 |
3.3 滇中康养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
3.3.2 评价的分析路径与指标体系 |
3.4 滇中康养旅游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
3.4.1 数据来源 |
3.4.2 评价因子可视化分析 |
3.4.3 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研究 |
4.1 滇中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4.1.1 康养旅游市场初步形成 |
4.1.2 政府重视康养旅游产业发展 |
4.1.3 滇中康养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
4.2 滇中康养旅游客群特征分析 |
4.2.1 康养旅游客群基本特征 |
4.2.2 旅游动机分析 |
4.2.3 资源类型偏好 |
4.2.4 客群特征小结 |
4.3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现状分析 |
4.3.1 滇中康养旅游地发展概况 |
4.3.2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分布 |
4.3.3 滇中康养旅游地现状空间结构分析 |
4.3.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滇中康养旅游地实例分析 |
4.4.1 七彩云南·古滇名城(综合型水域康养) |
4.4.2 卧云仙居养生养老基地(森林康养) |
4.4.3 梦云南·温泉山谷(温泉康养) |
4.4.4 案例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选址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
5.1 滇中康养旅游地定位研究 |
5.1.1 滇中康养旅游地SWOT分析 |
5.1.2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职能定位 |
5.1.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市场定位 |
5.1.4 滇中康养旅游地产品发展定位 |
5.2 滇中康养旅游地选址研究 |
5.2.1 康养旅游地选址要素分析 |
5.2.2 康养旅游地选址策略 |
5.3 滇中康养旅游地的功能构成研究 |
5.3.1 居住功能 |
5.3.2 康体功能 |
5.3.3 养老功能 |
5.4 滇中康养旅游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5.4.1 开发湖滨+温泉疗养资源,构建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 |
5.4.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建立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 |
5.4.3 挖掘特色康养产品,建立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 |
5.4.4 开展特色古镇古村康养旅游,建设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 |
5.4.5 探索多类型康体养老模式,建设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策略研究 |
6.1 中部五湖综合康养旅游地集群规划策略 |
6.1.1 中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
6.1.2 空间布局形态建构策略 |
6.1.3 适应时移性的旅居康养需求 |
6.1.4 统筹周边温泉资源进行开发 |
6.2 西部民族医药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
6.2.1 西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
6.2.2 完善康体医疗设施建设 |
6.2.3 构建民族医药旅游生态圈 |
6.3 北部生态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
6.3.1 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
6.3.2 深度挖掘特色康养产品 |
6.3.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
6.4 南部文化康养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
6.4.1 南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
6.4.2 传统民居的改造利用 |
6.4.3 构建乡村田园康养服务体系 |
6.5 东部康体养老旅游片区规划策略 |
6.5.1 东部康养旅游地发展的局限性 |
6.5.2 探索多类型养老模式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调查问卷 |
(7)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大健康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
1.1.2 “健康+旅游”新业态发展潜力巨大 |
1.1.3 山地发展健康旅游的优势逐渐凸显 |
1.1.4 中国山地旅游目的地亟需转型升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文献分析数据来源 |
1.2.2 健康旅游研究综述 |
1.2.3 山地旅游研究综述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旅游 |
2.1.2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4 我国传统健康思想与中医理论 |
第3章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条件与模式分析 |
3.1 建设条件分析 |
3.1.1 环境条件 |
3.1.2 资源价值 |
3.1.3 产品基础 |
3.1.4 市场构成 |
3.2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
3.2.1 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
3.2.2 山地建设健康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势 |
3.2.3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模式 |
第4章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 |
4.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
4.2.2 运用德尔菲法筛选、调整指标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4.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3.1 AHP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 |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3 权重结果分析 |
4.4 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章 丽江玉龙雪山旅游目的地实证研究 |
5.1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发展概况 |
5.1.1 研究区域 |
5.1.2 旅游业发展水平 |
5.1.3 山地健康旅游资源 |
5.1.4 山地健康旅游产品 |
5.1.5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
5.2 玉龙雪山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 |
5.2.1 问卷调查与数据评价分析 |
5.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3 玉龙雪山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发展路径 |
5.3.1 推动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供给 |
5.3.2 整合营销力量,树立特色品牌 |
5.3.3 完善服务体系,打造智慧旅游 |
5.3.4 协调多方利益,优化旅游管理 |
5.3.5 提升安全保障,注重生态保护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第一轮专家调査问卷:指标筛选 |
附录2 第二轮专家调査问卷:权重打分 |
附录3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评价—游客调查问卷 |
附录4 玉龙雪山健康旅游评价—旅游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规划 |
1.1.2 关于促进体育休闲健身的指导意见 |
1.1.3 建立旅游扶贫攻坚的大格局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关于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 |
2.2.1 民族体育旅游的早期及产业化发展研究 |
2.2.2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模式的研究 |
2.2.3 对民族体育旅游开发条件的研究 |
2.2.4 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2.2.5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
2.3.2 旅游 |
2.3.3 体育旅游 |
2.3.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
2.3.5 融合发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怒江州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背景 |
3.2 怒江州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功能分析 |
3.2.1 怒江州主要少数民族及其传统体育项目 |
3.2.2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
3.2.3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分析 |
3.3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
3.3.1 根本动因一市场需求的増强 |
3.3.2 内在动力—两大产业自身及相互发展的需要 |
3.3.3 外部推力一新技术的推动和政府的扶持 |
3.4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
3.4.1 怒江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
3.4.2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旅游发展的资源现状 |
3.4.3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旅游市场的现状 |
3.5 游客对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满意度、重游推荐意愿度分析 |
3.5.1 怒江州旅游人群特点、出游考虑因素以及旅游目的 |
3.5.2 游客对怒江州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喜欢偏好以及其传统体育的认知 |
3.5.3 游客参观过的景区,景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 |
3.5.4 怒江州旅游景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的问题调查 |
3.5.5 怒江州旅游发展中游客满意度、支持意愿和重游推荐意愿的相互影响 |
3.5.6 旅游满意度、旅游支持度、重游推荐意愿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3.6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3.6.1 怒江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织机构不完善,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 |
3.6.2 怒江州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活动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
3.6.3 怒江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
3.6.4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统一标准,游客安全防护体系不健全 |
3.6.5 节庆文化促融合发展方式单一,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宣传力度不够 |
3.7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
3.7.1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宏观模式 |
3.7.2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微观模式 |
第4章 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 |
4.1 怒江州要建立健全融合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
4.2 继续推动并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
4.3 增加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 |
4.4 强化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防范体系 |
4.5 走生态可持续的融合发展之路 |
4.6 加强融合发展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
4.7 构建全面的融合发展方式体系,满足游客多样需求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云南嘉丽泽体育小镇经营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丰富云南体育小镇理论研究 |
1.2.2 促进云南体育小镇产业融合 |
1.2.3 指导云南体育小镇的发展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考察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嘉丽泽体育小镇发展沿革 |
3.1.1 起步阶段(2009-2010) |
3.1.2 发展阶段(2011-2012) |
3.1.3 成熟阶段(2013-2015) |
3.1.4 拓展阶段(2016—) |
3.2 嘉丽泽体育小镇发展优势 |
3.2.1 自然环境条件 |
3.2.2 空间区位条件 |
3.2.3 经济基础条件 |
3.2.4 体育文化条件 |
3.2.5 体育政策条件 |
3.3 嘉丽泽体育小镇经营模式分析 |
3.3.1 嘉丽泽体育小镇经营现状 |
3.3.2 以“体育+”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
3.4 嘉丽泽体育小镇经营存在问题 |
3.4.1 体育主导产业模糊 |
3.4.2 消费人群单一 |
3.4.3 体育赛事举办参差不齐 |
3.4.4 土地占用问题 |
3.4.5 小镇特色宣传薄弱 |
3.5 嘉丽泽体育小镇发展策略 |
3.5.1 加强体育产业模式的开发 |
3.5.2 拓宽专业人才的挖掘渠道 |
3.5.3 加深与政府的合作与监督 |
3.5.4 拥抱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 |
3.5.5 遵循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以“体育+”经营模式为主导,多主体分管 |
4.1.2 以丰富资源为依托,经营条件充足 |
4.1.3 以中高端价值主张为主,消费形式多样 |
4.1.4 以经营房地产产业为主,赛事发展薄弱 |
4.2 建议 |
4.2.1 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合理建设 |
4.2.2 突出“体育+”主题,促进产业融合 |
4.2.3 规划好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形式,扩大消费群体市场 |
4.2.4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体育小镇发展合理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嘉丽泽体育小镇游客访谈提纲 |
附录2 嘉丽泽体育小镇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3 嘉丽泽体育小镇调研访谈图片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 |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学者的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和分类 |
二、体育旅游业的核算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章 体育旅游和旅游卫星账户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
第二节 体育旅游的发展 |
第三节 旅游卫星账户的基本理论 |
一、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概念 |
二、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特征产业目录 |
三、旅游卫星账户的表式 |
四、旅游增加值的核算步骤 |
第三章 云南省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构建 |
第一节 云南省体育旅游卫星账户的核心概念 |
第二节 本文所采用的体育旅游产品及相关产业分类 |
第三节 本文所使用的体育旅游卫星账户核心表式 |
第四节 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方案 |
第四章 云南省体育旅游增加值的核算研究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一、体育旅游消费数据来源 |
二、体育旅游供给数据来源 |
第二节 相关指标核算 |
一、体育旅游产业总产出的计算 |
二、体育旅游消费的计算 |
三、体育旅游产业中间投入、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的计算 |
第三节 体育旅游直接增加值的计算 |
一、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生产账户 |
二、云南省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 |
三、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供给比例 |
四、云南省体育旅游直接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的计算 |
第四节 核算结果的分析 |
一、体育旅游消费比重分析 |
二、体育旅游产业贡献比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云南省体育旅游消费情况调查表 |
附录 B 云南省体育旅游总供给和体育旅游消费 |
致谢 |
四、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外部性研究[D]. 何彬灵.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2)
- [2]市场导向下营造云南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环境[J]. 陈祥伟,郭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8)
- [3]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鲁志琴.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4]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三个旅游特色小镇为例[D]. 翟羽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大理白族霸王鞭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原婧.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6)
- [6]旅居趋势下滇中康养旅游地规划研究[D]. 张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评价与建设研究 ——以丽江玉龙雪山为例[D]. 李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怒江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刘艾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云南嘉丽泽体育小镇经营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D]. 马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增加值核算研究[D]. 蒋小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