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发展山西旅游业(论文文献综述)
赵姝[1](2020)在《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山西省经济在持续下行的情况下,旅游业发展一枝独秀,中共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非煤产业发展重点强调了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山西与国内的一些旅游强省相比,其旅游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及发展规模还存在较大差距。山西省要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支柱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文化旅游强省",首先必须依靠科学的财政政策体系,支持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依托政府的市场调节作用,协调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共同发展。
张家平[2](2020)在《基于政府职能下的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旅游已成为了时代潮流。无论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旅游成为了日常讨论的话题。同时,广大旅游者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赏旅游,他们逐渐开始注重旅游的知识性和体验性。历史文化旅游成为了旅游者们选择的热点,当然也成为了各地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重点关注的产业。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状,详细阐述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分析了当前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站在政府作用发挥的角度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希望为促进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本文的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详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主要总结了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梳理了绛县主要文化旅游资源,概括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第四章分析了当前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顶层设计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营销宣传不到位等等;第五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李鑫[3](2020)在《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视察山西时,充分肯定了晋商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山西省应当坚定晋商文化自信。晋中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晋商文化旅游资源。《山西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晋中市晋商文化旅游作为山西省六大旅游板块之一,以着名的平遥古城和日升昌票号、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庄园等为代表性景点,通过观光旅游,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晋商文化。晋商文化旅游业在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急需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晋中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向的工作领域是导游服务、旅行社工作、景区服务与管理。因此,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是必要的。晋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教学资源,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需求。因此,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是可行的。分析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探索将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的路径。首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研,并进行景点实地考察。其次,明确晋商文化依据教育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原则融入课程。再次,构想将晋商文化融入课程的方案,探索适合融入的课程、时间、方式、学时和内容,将其分别融入《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地方景点导游》等课程中。最后,将晋商文化旅游资源“课程化”,并分类梳理可融入课程的内容。以研究对象A学校为例,探索融入晋商文化的具体应用。首先,将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通过感知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晋商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其次,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面入手,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教材内容入手,在原教材基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融入的章节,补充或新增对应的学习内容;从教学目标入手,调整融入晋商文化内容后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方式入手,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合理安排专业实习实训、积极举办校内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丰富体验情感。通过具体的应用研究,期望能够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传承和创新晋商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为地方旅游业输送具有晋商文化底蕴的讲解和服务人才。
韩宇澄[4](2020)在《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山西省作为内陆地区的资源大省,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曾是山西资源型经济崛起、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长期形成的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当前,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山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模式、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山西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丰富,贯穿古今,纵横南北,门类繁多,且皆具备重大精神和文化价值,开发前景广阔,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山西省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山西文旅集团成立于2017年8月,该集团是由几个省内老牌国有企业重组而成,在成立初期肩负企业发展和国企改革双重重任,同时资产及人员仍未完成梳理整合工作,企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文化旅游基础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在日趋激烈紧迫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山西文旅集团的企业竞争力亟待提升和加强。文章对如何提升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大量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旅游集团发展战略及企业竞争力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深入企业调研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山西文旅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确定山西文旅集团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运用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五力模型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究,山西文旅集团在省内相对优势明显,但放眼国内甚至国际竞争环境中,公司在主业发展、资源整合、企业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企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结合企业实际,最后从五个方面总结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提升策略: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差异化竞争、强化品牌影响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风险防控。综合提升山西文旅集团的企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更广阔更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桑子俞[5](2020)在《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沿黄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升级产业结构、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本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和“黄土高原风景道”,2017年山西省旅发大会提出山西要打造黄河旅游板块,可见黄河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加之山西黄河旅游资源的优势,及旅游产业广泛关联性、生态性和永续性等特性,使得黄河旅游成为了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有关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还是一项空白,甚至有关黄河旅游资源升级利用、旅游扶贫、产业融合、资源整合的优秀研究也是凤毛麟角。本文以山西黄河旅游板块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相关案例和立足研究区区位条件及产业状况等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核密度、标准差椭圆和最近邻指数等方法,从黄河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了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现状,并探究构建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带动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山西黄河旅游资源地域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种类丰富,共有3个大类――黄河水体、黄河主题和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的协同旅游资源,21个亚类,总计189种;山西黄河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广泛但又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2个集聚中心――临县、万荣和3个集聚片区――偏关-河曲、临县-柳林、运城沿黄四市(河津、万荣、永济和芮城);(2)山西黄河旅游产品开发存在旅游资源利用和景区开发不充分、点强线弱、产品单一、旅游服务较差、体制机制不畅、合作困难和产业融合难度大等突出问题;(3)山西黄河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有晋陕豫冀四省以及京津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等;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是黄河旅游淡季,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来访游客数量较多;黄河旅游消费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的旅游经验较多,在旅游活动中注重深入接触黄河文化,同时游客群体在收入上存在较大分化;游客多是通过“自助”方式多方查询获得的完整的黄河旅游信息。(4)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的路径包括:黄河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提炼;旅游公共服务体建设;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黄河旅游品牌建设;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1)山西黄河旅游形象可以凝练为“中国根·黄河魂”,忻州黄河旅游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长城—黄河—古堡”,吕梁-临汾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瀑布曲峡、黄土风情”,运城片区旅游形象可提炼为“古中国,黄河情”,依托黄河旅游资源及产品还可架构优化出9条黄河旅游线路;2)黄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和公共救助五方面内容;3)黄河旅游适宜加强与文化产业、休闲康养产业、商务与会展业、低空航空业、工业和煤炭产业、特色农业、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以及手工业的融合;4)黄河旅游品牌建设应以“中国根·黄河魂”为品牌形象,借助新媒体进行直达消费者的宣传,应根据旅游者特点选择营销渠道和注意旅游产品价格灵活化,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加快核心景区提质升级;5)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首先要补齐重点旅游服务项目短板,其次是构建全域联动的旅游目的地,以及梳理核心城镇间的等级和协作关系,最后是重视人才和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高宏[6](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张浴微[7](2019)在《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目前国家正大力发展黄河旅游,山西省也提出打造黄河旅游板块。吕梁是资源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吕梁黄河经济带包括吕梁市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四县。四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共同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深厚,发展农旅产业能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并能产生旅游价值,丰富旅游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旅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与学术动态后,经过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出吕梁黄河经济带基本情况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农旅产业发展的意义,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沿黄四县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四县发展农旅产业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构建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沿黄特色农业建设;沿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沿黄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品牌建设。并对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组织保障、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打造品牌、培训人才、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闫宇[8](2019)在《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最能代表山西全域旅游发展的水平,其中,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是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典型,两景区发展能够充分地体现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发展脉络和发展方式。同时,它们的周边环境发生了重大演变,总结它们的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可促进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山西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景区周边环境利用问题尤为突出,“处处是景”的发展要求强调景区周边环境的重要性。学者大多是对包括周边环境在内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地的研究,或是对景区的整体性研究,专门针对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不多见,且对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研究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急需发现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不足,总结适合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的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本文选取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的典型——皇城相府和乔家大院为案例,运用文献查阅法和深度访谈法梳理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和触媒元素,采用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法,对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利用比较法,归纳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借鉴其他周边环境利用的模式,进而得出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模式。研究发现:(1)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经历了初步利用、个性利用、高效利用到优质利用四个阶段,物质触媒元素和非物质触媒元素两大类,具体有: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皇城村能人、“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5A级景区标准、资金、媒介宣传、全域旅游理念、城际交通影响,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变化的动因有:祁县民俗博物馆、影视剧效应、5A级景区标准、旅游服务配套、体制改革。(2)景观环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认知情感四个维度可以有效地对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进行评价。两景区的景观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景观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景观环境与认知情感之间、土地利用与认知情感之间、产业发展与认知情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属于中度相关,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属于高度相关。(3)两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建议:严格控制噪音,引入声景景观;适时开辟森林旅游路线;创新地利用气候不利因素;停车场智能化技术升级;完善北留高速路口到景区入口“最后一公里”交通;增加夜游项目;慎重发展特色民宿。乔家大院景区应该在新规划的指导下,发挥各地块功能,增强旅游演艺、住宿业、旅游美食及其他新业态发展。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休憩设施和购物场所,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乔家大院·千亩商旅文化精品,创新沉浸式体验产品;多样化的方式展示三雕艺术,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推陈出新;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建晋中手工工场。(4)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为内生式利用模式,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为外源性利用模式。内源式利用模式与外源性利用模式不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模式,二者各有优劣。充分利用外源性因素,培养内生式发展能力。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模式:“全景覆盖、全民参与、全产融合”模式。通过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宁梓成[9](2019)在《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旅游正在掀起热潮。从消费领域分布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从近年来的山西省旅游收入数据上可以看出,虽然山西晋中地区旅游总收入在省内位置名列前茅,但其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排名则非常靠后。在2017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晋中市仅位列第43名,居倒数第8,这个排行说明晋中市在旅游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与其他旅游城市有着很大的差距。山西省目前处于发展转型阶段,正在从煤炭资源大省转型为文化旅游强省。山西省旅游发展潜力大、机会多,本质上是基于省内悠久醇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当前,如何加强文旅产业的研究、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山西省经济模式由资源型大省转型为旅游业大省的重大课题之一。深度挖掘和发展文化旅游业不仅是推动山西省经济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发展山西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经之路。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在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中国原有的文化和经济模式。如何能够抵御国外文化的入侵,同时又能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并有着深远意义的课题,旅游产业在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能去解决这一问题。晋中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不胜数,但因其地形、城市发展和政策等因素导致旅游价值尚未完全挖掘出来。本文将以晋中旅游景区为例,从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晋中市旅游产业面临的困难和痛点,并通过最新时事讯息来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和痛点,寻找解决方案,使晋中市的文旅产业得到可持续的提升和优化,为山西省发转型发展提供一个案例。
杜锐[10](2017)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思路研究》文中认为山西当前大力发展旅游业面临着良好机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和探究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为决策者提供借鉴。
二、大力发展山西旅游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山西旅游业(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 |
(一)旅游业对山西财政的直接贡献 |
(二)旅游业对山西财政的间接贡献 |
(三)旅游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 |
(四)财政支出增加对旅游收入的影响 |
二、山西省财政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财政投入资金不足 |
(二)财政投资方式比较粗放 |
(三)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
(四)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性不强 |
(五)旅游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不规范 |
三、促进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财政政策建议 |
1.继续保持并扩大财政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3.深化涉旅企业改革。 |
4.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
5.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 |
(二)其他相关建议 |
1.扭转“门票经济”现象。 |
2.开发中长途及海外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宣传营销。 |
3.打破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性产品开发。 |
4.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
(2)基于政府职能下的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3.4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文化旅游 |
2.1.2 文化旅游产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3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现状 |
3.1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 |
3.1.1 绛县基本情况 |
3.1.2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
3.1.3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
3.1.4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文历史条件 |
3.2 绛县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
3.2.1 绛县国宝单位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3.2.2 绛县其他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
3.3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
3.3.1 绛县政府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做法 |
3.3.2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4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 政策支持的稳定性不足 |
4.2 集中力量打造有影响力、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不足 |
4.3 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 |
4.4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
4.5 有效营销宣传不到位 |
5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建议 |
5.1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产业引导 |
5.1.1 树立崭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理念 |
5.1.2 制定科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
5.1.3 加强产业引导,形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合力 |
5.2 建设龙头景区,促进整体发展 |
5.2.1 以龙头景区建设,促进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整体发展 |
5.2.2 以全域旅游助推文化旅游,使各种旅游资源竞相迸发活力 |
5.2.3 强化有效监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5.3 注重人才培育,创新融资模式 |
5.3.1 加大文化旅游人才的挖掘、培养与引进 |
5.3.2 建立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
5.4 强化基础建设,改善服务质量 |
5.4.1 加强本地旅游交通建设 |
5.4.2 提升综合性商业服务能力 |
5.5 优化宣传策略,提升营销实效 |
5.5.1 增进本地群众文化认同感 |
5.5.2 针对目标群体重点做好宣传 |
5.5.3 逐步拓展本地文化旅游的影响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和前景展望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绛县文化旅游产业访谈调查问卷 |
致谢 |
(3)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层面 |
2.地方层面 |
3.中等职业教育层面 |
4.旅游专业人才层面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文化 |
2.晋商文化 |
3.晋商文化旅游 |
4.中职旅游专业 |
(二)理论基础 |
1.情境模式课程论 |
2.文化教育学理论 |
3.生活教育理论 |
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三、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必要性分析 |
1.传承创新晋商文化的时代需求 |
2.助推发展经济转型的地方需求 |
3.积极适应中职旅游的人才需求 |
(二)可行性分析 |
1.晋商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教学资源 |
2.晋中市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 |
3.满足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学生的兴趣需求 |
四、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
(一)前期调查与分析 |
1.中职教师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
2.晋商文化旅游景点实地考察 |
(二)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原则 |
1.教育性原则 |
2.职业性原则 |
3.适应性原则 |
(三)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方案构想 |
1.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分析 |
2.晋商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方案构想 |
(四)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分类与梳理 |
1.晋商文化之晋商精神 |
2.晋商文化之大院建筑 |
3.晋商文化之民俗风情 |
4.晋商文化之名人名史 |
(五)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评价建议 |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3.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
五、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探索——以A学校为例 |
(一)贯穿人才培养,提升职业素养 |
1.A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
2.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二)融入课程教学,掌握专业知识 |
1.分析教材内容,融入晋商文化 |
2.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
3.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
(三)开展专业活动,丰富体验情感 |
1.合理安排专业实习实训 |
2.积极举办校内文化活动 |
3.大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
(四)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实践案例——以A学校为例 |
1.晋商文化·主题教学案例 |
2.晋商文化·假期社会调查 |
3.晋商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4)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化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方法 |
2.1 文化旅游概述 |
2.1.1 文化旅游定义 |
2.1.2 文化旅游产业 |
2.1.3 文化旅游企业 |
2.2 文化旅游企业竞争力概述 |
2.2.1 企业竞争力 |
2.2.2 文化旅游企业竞争力及关键因素 |
2.2.3 竞争力分析工具 |
第三章 山西文旅集企业竞争力分析 |
3.1 山西文旅集团概况 |
3.1.1 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简介 |
3.1.2 山西文旅集团现有业务板块 |
3.1.3 山西文旅集团经营情况 |
3.2 山西文旅集团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的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分析 |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
3.3.5 现有竞争者 |
3.4 基于SWOT分析法的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分析 |
3.4.1 山西文旅集团内部优势分析 |
3.4.2 山西文旅集团内部劣势分析 |
3.4.3 山西文旅集团外部机会分析 |
3.4.4 山西文旅集团外部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4.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山西文旅”主业发展 |
4.1.1 合理优化资源结构布局 |
4.1.2 培育壮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
4.1.3 完成改革任务提升资产质量 |
4.2 立足差异化竞争,打造“山西文旅”品牌特色 |
4.2.1 企业产品差异化 |
4.2.2 提供服务差异化 |
4.2.3 营销手段差异化 |
4.3 强化品牌效应,提高“山西文旅”品牌价值 |
4.3.1 提升品牌含金量 |
4.3.2 提高品牌忠诚度 |
4.4 提高管理水平,激活“山西文旅”发展内力 |
4.4.1 精简企业层级 |
4.4.2 储备专业人才 |
4.4.3 健全管理机制 |
4.4.4 完善企业文化 |
4.5 加强风险防控,提高“山西文旅”抗压能力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黄河旅游研究 |
1.2.2 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
1.2.3 旅游升级开发与推动经济转型研究 |
1.2.4 综述 |
1.3 相关案例 |
1.3.1 案例分析 |
1.3.2 对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的启示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研究区概况及转型需求 |
3.1 地理区位条件 |
3.1.1 研究区范围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1.4 经济与交通区位条件 |
3.2 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与转型需求 |
3.2.1 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
3.2.2 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
3.2.3 地区产业转型需求 |
4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开发现状 |
4.1 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 |
4.1.1 研究区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 |
4.1.2 黄河旅游资源 |
4.1.3 黄河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
4.2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4.2.2 黄河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黄河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
4.3.1 黄河旅游重点市场分析 |
4.3.2 旅游需求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节律性特点 |
4.3.3 黄河旅游消费者特征 |
5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助力地区经济转型 |
5.1 黄河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形象和旅游线路提炼 |
5.1.1 山西黄河旅游功能分区及黄河旅游形象提炼 |
5.1.2 山西黄河旅游线路架构优化 |
5.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5.3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 |
5.3.1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地区效应 |
5.3.2 融合产业和融合路径选择 |
5.4 黄河旅游品牌建设 |
5.4.1 树立“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形象 |
5.4.2 品牌营销 |
5.4.3 核心景区提质升级 |
5.5 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 |
5.5.1 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地区效应 |
5.5.2 核心城镇黄河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 |
5.6 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模式凝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7)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旅产业 |
2.1.2 产业融合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耦合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现状 |
3.1 吕梁黄河经济带基本情况 |
3.1.1 区域概况 |
3.1.2 自然地理 |
3.1.3 资源条件 |
3.1.4 经济发展条件 |
3.2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3.2.1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业发展情况 |
3.2.2 吕梁黄河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情况 |
3.3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的意义 |
3.3.1 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3.3.2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
3.3.3 提升旅游资源价值 |
3.3.4 实现全域脱贫攻坚 |
3.3.5 引领黄河流域开发建设 |
4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
4.1 沿黄四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
4.1.1 农业产业发展的一致性 |
4.1.2 农民收入仍以农业为主,但比重下降 |
4.1.3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
4.1.4 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提升 |
4.2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优势条件 |
4.2.1 区位交通优势 |
4.2.2 特色产业优势 |
4.2.3 纯农的生态环境 |
4.2.4 具有优势的潜在旅游形象 |
4.2.5 政策优势 |
4.3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与问题分析 |
4.3.1 缺少整体全面规划 |
4.3.2 旅游资源同质、产品不丰 |
4.3.3 投入资金不足 |
4.3.4 人才缺乏 |
4.3.5 基础设施不完善 |
4.3.6 脱贫攻坚仍需持续发力 |
5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
5.1 沿黄特色农业建设 |
5.1.1 沿黄四县优质红枣经济带建设 |
5.1.2 绿色有机杂粮标准化基地建设 |
5.1.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
5.2 沿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
5.2.1 沿黄退耕还林还草 |
5.2.2 沿黄绿道经济建设 |
5.3 沿黄农业旅游综合开发 |
5.3.1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
5.3.2 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
5.3.3 农业产业带(园)+精品旅游线 |
5.3.4 打造三类节点:观光节点+体验节点+停留节点 |
5.4 品牌建设 |
6 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
6.1 强化组织保障 |
6.2 加大政策扶持 |
6.3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
6.4 创新规划打造品牌 |
6.5 积极培训人才 |
6.6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
6.7 保护生态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周边环境研究进展 |
1.2.2 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案例选择和数据来源 |
1.5.1 案例选择 |
1.5.2 数据来源 |
2 理论基础 |
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 触媒理论 |
2.3 内生式发展理论 |
2.4 外源性发展理论 |
3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沿革及其触媒元素 |
3.1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沿革 |
3.1.1 皇城相府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 |
3.1.2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的利用沿革 |
3.2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
3.2.1 皇城相府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
3.2.2 乔家大院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元素 |
3.2.3 景区周边环境利用的触媒催化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4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2 皇城相府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
4.2.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
4.2.2 数据正态性检验 |
4.2.3 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
4.2.4 假设验证 |
4.3 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 |
4.3.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
4.3.2 数据正态性检验 |
4.3.3 量表效度与信度检验 |
4.3.4 假设验证 |
4.4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
5 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 |
5.1 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凝练 |
5.1.1 内生式利用模式 |
5.1.2 外源性利用模式 |
5.2 两景区周边环境的利用模式比较 |
5.2.1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的相似 |
5.2.2 两景区周边环境利用模式的不同 |
5.3 景区周边环境的优化利用模式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从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 |
1.2.2 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宏观数据分析 |
1.2.3 国家政策导向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问卷法 |
1.3.3 信息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化经济理念的理论分析和其对晋中市旅游景区的再开发意义 |
2.1 文化经济理念的广义理论分析 |
2.2 晋中地区旅游资源介绍 |
2.2.1 晋中市旅游行业现状汇总 |
2.2.2 晋中市旅游行业优势归纳 |
2.2.3 晋中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2.3 文化经济理念对晋中市旅游行业的再开发意义 |
第3章 山西省及晋中市主要旅游景区区位分析及所存在的问题 |
3.1 旅游景区区位分析 |
3.1.1 山西省景区区域关系 |
3.1.2 晋中市景区区域关系 |
3.1.3 区域关系分析 |
3.2 山西省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
3.2.1 王家大院存在的问题 |
3.2.2 榆次老城 |
3.2.3 常家庄园 |
3.3 晋中市旅游景区现存主要问题 |
第4章 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
4.1 晋中市优质资源介绍及部分优秀案例发展规划 |
4.1.1 晋中市旅游产业资源综述 |
4.1.2 平遥古城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
4.1.3 乔家大院发展模式及其发展规划 |
4.2 新兴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 |
4.2.1 千朝谷农业生态庄园 |
4.2.2 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 |
4.3 晋中市旅游景区再开发策略 |
4.3.1 王家大院 |
4.3.2 榆次老城 |
4.3.3 常家庄园 |
4.4 深化文化再创新 |
4.4.1 创新旅游新文化产品体系 |
4.4.2 提升旅游新文化产品品质 |
4.4.3 丰富旅游新文化产品种类 |
4.5 促进经济再增长 |
4.5.1 全力打造晋中本土新品牌 |
4.5.2 培育旅游扶贫新模式 |
4.5.3 多种产业融入旅游业 |
4.5.4 多种模式鼓励旅游创业与再就业 |
4.6 文化联动经济 |
4.6.1 文化创新理念下的行业升级 |
4.6.2 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播 |
4.6.3 文化联动经济的七大主要优势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新审视旅游资源的产业价值及对重塑山西省形象的价值 |
二、加强顶层设计, 统一规划、建设和营销 |
三、创新发展理念, 用科学的旅游理念指导产业发展 |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经费投入 |
五、创新机制体制 |
六、抓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各个方面 |
七、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进行产品开发 |
八、整合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精品 |
九、建设“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旅游综合体 |
十、创新旅游产业运作模式 |
1. 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 |
2. 以古建筑和古遗址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 |
3. 市场性开发模式 (以影视、演艺和民间艺术为主) 。 |
4. 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的) 。 |
5. 政府引导模式 (以政策为依托) 。 |
十一、加大促销宣传力度, 树立良好旅游形象 |
四、大力发展山西旅游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J]. 赵姝. 经济研究参考, 2020(24)
- [2]基于政府职能下的山西绛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张家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晋商文化融入晋中市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应用研究[D]. 李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山西文旅集团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韩宇澄. 山西大学, 2020(01)
- [5]山西黄河旅游板块升级开发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研究[D]. 桑子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7]吕梁黄河经济带农旅产业发展研究[D]. 张浴微.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8]山西大院民居型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模式 ——皇城相府与乔家大院比较研究[D]. 闫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基于文化经济理念下的旅游景区再开发研究 ——以山西晋中地区为例[D]. 宁梓成.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思路研究[J]. 杜锐. 经济师,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