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囊切割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颜安[1](2020)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以及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行冠脉支架置入,并接受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209例。全部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37)与非再狭窄组(n=172),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冠脉介入手术记录等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2组患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单因素分析中显示,目前正在吸烟(59.5%VS23.26%,P=0.000)、高血压病史(72.9%VS61.6%,P=0.015)、糖尿病史(62.2%VS24.4%,P=0.000)、GLU(7.15±2.20 mmol/L VS6.09±1.79 mmol/L,P=0.008)、TBil(16.37± 6.87 umol/L VS13.80±6.27umol/L,P=0.028)、NEUT(4.93±1.67 ×109/L VS3.64± 1.11 ×109/L,P=0.000)、LY(1.59±0.49×109/L VS1.98±0.60×1 09/L,P=0.000)、NLR(3.54±2.25×109L VS1.93±0.66× 109/L,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目前正在吸烟(OR=5.301,95%CI 1.966-14.296,P=0.001)、糖尿病史(OR=3.846,95%CI 1.306-11.324,P=0.015)、高 NLR(OR=3.445,95%CI 1.946-6.098,P=0.000)可作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用NLR预测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81.1%(95%CI:0.730-0.892,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0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具有最佳诊断值为2.47,其敏感性为67.6%,特异性为83.1%。结论: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有助于预测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可作为预测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简单、低廉的参考指标。2目前正在吸烟、糖尿病史、高NLR是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振振[2](2020)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C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PCI已成为治疗CHD患者的主要方法。PCI术后靶病变处再狭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再狭窄的发生率已显着降低,但再狭窄的发生仍有10%。大量研究证实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支架或球囊的种类、病变的类型等。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是一种继DES之后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将均匀涂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快速释放于靶病变血管壁处,以达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目的。DCB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治疗包括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原位病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关于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国内外鲜有研究。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纳入2016.01-2019.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成功行DCB成形术并于我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复查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其中再狭窄组24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0.3±11.2岁;无再狭窄组110例,男性84例,平均年龄59.0±10.9岁。两组患者中共计156支血管成功行DCB成形术,其中29支靶血管再狭窄,127支无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靶病变特征(靶血管直径、靶病变位置、靶病变长度、预扩张球囊类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中,再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66.7%vs43.6%,P=0.041)、糖尿病(58.3%vs 33.6%,P=0.024)及吸烟史(62.5%vs 38.2%,P=0.029)高于无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靶病变的特征中,与无再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靶病变长度更长(18.9±5.3mm vs 16.8±4.2mm,P=0.021),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的比例低(48.3%VS 76.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3.002,95%CI:1.164~7.744)、吸烟(OR=2.682,95%CI:1.038~6.949)是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靶病变长度(OR=1.113,95%CI:1.012~1.225)是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OR=0.284,95%CI:0.121~0.666)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吸烟、靶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DCB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是其保护因素。
李娜[3](2020)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目前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的出现,使再狭窄成为其最大的局限,其发生与弹性回缩、负性血管重构和内膜增生有关。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治疗冠心病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从根本上改变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预后。此外,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引入,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允许局部细胞抑制剂药物递送,降低了再狭窄和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的风险,使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得到了显着改善。尽管取得了成功,但仍存在众多挑战,包括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高出血风险。目前,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治疗是基于一种新的理念:介入无植入。在血管内不植入任何异物的情况下,在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后直接提供一种覆盖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因此它不受支架血栓和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限制。DCB在结构上类似于标准的血管成形术导管,但其外面包有抗增殖药物和载体物质或赋形剂。DCB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增殖药物,而不是缓解狭窄。因此,在使用DCB之前,病变应该用标准的球囊血管成形术进行预处理,以获得最佳的血管造影结果。在充分准备病变后,通过延长球囊充气(30-60秒)使药物充分转移,从而对病变区域进行治疗。与DES相比,DCB具有药物均匀的输送到血管壁,无需使用聚合物即可立即释放药物,缩短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以及血管内没有残留的外来物质等优势。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主要在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治疗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而对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的治疗效果仍未得到明确的结论。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血管内径≥2.8mm)原位原发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因冠心病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患者159例,其中行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患者56例(DCB组),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的患者103例(DES组)。观察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及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最小管腔直径MLD及对应的管腔狭窄程度,对比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全因死亡等。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DCB组男性46例,年龄(57.50±10.56)岁,DES组男性82例,年龄(58.02±9.9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糖尿病、吸烟、PCI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B 组较 DES 组术后 MLD 小(2.26±0.37mm vs 3.27±0.52mm P<0.05),管腔狭窄程度较DES组大(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MLD及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0.52mmvs 2.30±0.63mm P>0.05)。3.DCB 组的 LLL 小于 DES 组(0.15±0.09mm vs 0.98±0.15mm P<0.05)。4.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DCB组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2例,MACE率3.9%(2/51);DES组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治疗3例,MACE率3.1%(3/98);两组均未出现心肌梗死及全因死亡事件。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比3.1%P>0.05)。5.DCB组靶血管再狭窄0例,再狭窄率0%(0/51);DES组支架内再狭窄3例,再狭窄率3.1%(3/98)。两组靶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3.1%P>0.05)。结论DCB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安全有效并可以有效减少靶病变 LLL。
郭志敏[4](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35例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我院近2年血管外科病房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辽宁中医药大学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血脉瘀阻型脱疽”的诊断标准,符合西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评定标准。研究方法:通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情况、ABI指数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根据所得研究结果,对介入术后再狭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非截肢患者共32例,治疗有效30例,有效率为93.75%。ABI指数均值治疗前为0.19±0.10,治疗后为0.71±0.16,提升0.52(t=24.908,P=0.000<0.05)。治疗后非截肢患者发凉改善率为92.30%,麻木改善率为95.83%,疼痛改善率为93.30%,肿胀改善率为94.44%,坏疽改善率为87.50%,溃疡改善率为80.00%,跛行改善率92.30%。截肢患者3例,占总体的8.57%,截肢术后2周切口愈合率达66.67%。无死亡患者。结论:1.合理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有效且安全。2.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肢ABI指数,有效改善发凉、麻木、肿胀、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有效促进创面愈合。3.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病情,就诊时机及经济原因均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管桦[5](2020)在《OCT在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经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的支架再狭窄病例的精细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实用性。[方 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复查冠脉造影明确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存在经OCT检测发现支架内存在不同程度再狭窄的患者13人纳入本研究。入选的所有患者曾在我院接受过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且术后行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使用OCT检测本研究中各患者的支架内支架总长度、最小管腔面积、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内膜覆盖情况、血栓形成等指标;使用冠脉造影检测对照组中患者支架再狭窄程度、TIMI血流分级、是否存在支架贴壁不良等指标;同时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支架植入年限等情况。依次对支架植入年限不同、治疗支架再狭窄方法不同患者的OCT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将这13例患者按接受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年限分为两组,分别为支架植入年限小于1年及支架植入年限大于1年。其中最小管腔面积、纤维斑块长度、纤维斑块弧度(P值分别为0.044、0.046、0.036,均<0.05)在冠脉支架植入年限小于1年及大于1年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将本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分为采取介入治疗支架再狭窄组及单纯强化药物治疗再狭窄组。其中原支架内最小管腔面积、纤维斑块厚度、脂质斑块长度、脂质斑块弧度(P值分别为0.001、0.028、0.002、0.018,均<0.05)在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根据所采用的介入治疗支架再狭窄的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球囊扩张(3例)及药物洗脱支架再植入(3例)两组。其中原支架内最小管腔面积(P值为0.046,小于0.05)在以上两组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4、纳入本研究的患者中在治疗支架再狭窄时采用药物球囊扩张1例及切割球囊扩张+药物球囊扩张1例。采用药物球囊扩张的患者其原支架内纤维斑块长度、纤维斑块弧度明显小于采用切割球囊扩张+药物球囊扩张的患者;采用药物球囊扩张的患者其原支架内最小管腔面积大于采用切割球囊扩张+药物球囊扩张的患者。[结 论]1、通过OCT获取支架内新生粥样硬化组织性质,对指导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2、支架内纤维斑块增生程度与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时间呈正相关。植入时间越长,纤维斑块增生程度越重。3、临床症状及支架内脂质斑块及纤维斑块增生程度决定是否采取介入方法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无胸闷和(或胸痛)症状且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增生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不采用介入治疗支架再狭窄,仅继续药物治疗。
武艳强[6](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急性冠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而言,应该及时、快速、有效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从而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抑制梗死面积延展、挽救濒死心肌的目的。直接PCI术是快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改善STEMI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直接有效的策略。尽管直接PCI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成功率约90%,仍有三分之一的STEMI患者在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未达到有效充分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加重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增加患者院内及院外的死亡率。并且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约10~20%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何在快速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的冠脉微循环,实现有效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以及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预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及证据表明,溶栓结合介入干预治疗及经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对大冠脉系统中红色血栓,甚至对于中、小冠脉及冠脉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系统血栓都有溶解作用,在开通闭塞的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种量化冠脉微循环生理特征的一种的新的指标,其能够准确、特异、定量的反应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异常,而不受心率、血压、血流动力学及冠脉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介入领域,对于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策略与微循环保护及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方向进行了四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来预测并评估接受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及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经导管靶向溶栓在急性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各种临床指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和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研究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溶栓结合介入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抢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IMR是一种评价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IMR与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IMR来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心脏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CFR、FFR、IMR,评价术后TIMI、CTFC,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天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及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月后LVEF有明显负相关性(r=-0.419,P=0.009),与3月后WMS有明显正相关性(r=0.776,P<0.001)。术后IMR水平与术后7天PDA有明显正相关性(r=0.966,P<0.001)。3月后心脏功能恢复组IMR值较心脏功能未恢复组明显降低(36.3±2.8Uvs.47.8±6.3,P<0.001)。以3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09),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IMR值可以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IMR≥40.5组PDA 28.58±7.22,IMR<40.5组,PDA16.16±3.82,P<0.001,反应IMR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小结:1.IMR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微循环生理学指标的测量;临床应用可重复性强,不受血压、心率、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目前有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靠指标;2.溶栓结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3.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IMR≥40.5U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IMR和心肌核素(SPECT)显像,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于血栓积分≤3分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评价微循环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提高此类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103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1-3分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组)及血栓抽吸组(TA组)。RT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TA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RT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32.41±43.27),TA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64.98±56.15),P=0.001。RT组手术操作时间(2.3±0.5)小于TA组(2.6±0.7),P=0.014。RT组c Tn I组80(75,93),TA组c Tn I组88(78,100),P<0.001,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LVEF,RT组52.06±5.48,TA组47.39±7.26,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T组PDA18.35±6.97,TA组22.08±9.81,P=0.028,有统计学意义。随访90天,两组在MACE事件及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3.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恶化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第三部分经导管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开通IRA后仍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可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旨在对于STEMI患者通过微导管行冠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微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n=25)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n=25)。IT组通过微导管冠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IT组CK、CK-MB、c TNI峰值明显低于TA组(1159.12±617.89vs.1661.18±1079.60;123.19±31.08vs.181.56±112.85;38.83±12.52vs.51.71±26.32,P<0.05),术后两组在TIMI分级及CTFC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IT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TA组(P=0.005)。IT组在完全ST回落率(STR)上明显优于TA组(P=0.005)。IT组IMR值(35(29,40))明显小于TA组(49(41,57))(P<0.001)。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在心脏功能(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I)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7天心肌核素IT组PDA15.35±4.73,TA组PDA 18.58±5.44,P=0.030。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IT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优于TA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小结:1.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第四部分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PC I术后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资料与非靶病变狭窄进展(RASP)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ACS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介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在PCI术前和介入术后12个月。然后对非靶病变RASP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37.8%的ACS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时发生RASP,与非RASP组相比,RASP组合并糖尿病(DM)、血清尿酸(SUA)浓度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N端前脑钠肽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多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22)、SUA(P=0.011)、hs-CRP(P<0.001)、多支血管病变(P=0.010)和需要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1)是预测RASP的独立危险因素。21.0%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与非再狭窄组相比,高血压和DM发生率增加,SUA、LDL-C和hs-CRP浓度升高,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增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01)、LDL-C(P<0.001)、hs-CRP(P<0.001)、靶病变长度(P=0.002)、支架直径过小(P=0.047)和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9)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尽管接受了规范优化的介入操作及药物治疗,非介入治疗的病变一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加重的发生率约为37.8%,支架内再狭窄一年发生率约为21.0%。2.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ACS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3.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长病变,尽量选择短支架精确定位解决固定性狭窄,支架直径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匹配,避免选择支架过小,对于分叉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更应根据疾病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及更加优化的药物治疗。结论:1.溶栓联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性,接受溶栓联合PCI的患者,IMR≥40.5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轻度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实现相似的TIMI血流分级,但是对冠脉微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5.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6.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薛旭珍[7](2020)在《药物球囊在ACS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药物球囊(DCB)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回顾性分析了从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份就诊于我院应用药物球囊进行小血管原发病变介入治疗的103名ACS患者,其中43名病人进行了造影随访,根据是否使用切割/棘突球囊进行了分组比较,97个病人进行了临床随访。结果:一共入选了103例ACS小血管患者,使用药物球囊处理106处病变。其中糖尿病占31.1%,65%为多支病变(病变数≥2),65例(61.3%)使用了切割球囊或棘突球囊,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2.02±0.19vs0.44±0.17mm,P<0.01)。43例病变复查冠脉造影,晚期管腔丢失LLL为-0.035±0.090mm。LLL在使用切割/棘突球囊组和未使用组分别为-0.072±0.087mm和0.001±0.077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97例(94.2%)进行了临床随访,靶血管重建有5例(5.1%),但均非靶病变重建,心肌梗死发生2例,无心血管死亡病例,MACE事件一共7例。结论:1.药物球囊在ACS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中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药物球囊联合切割/棘突球囊治疗ACS冠脉小血管病变可以得到更好的晚期管腔获得。
尹彦丽[8](2020)在《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形态研究及介入联合经皮腔内旋磨术对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在分析不同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Coronary calcification,CAC)客观病情基础上,研究介入联合经皮腔内旋磨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therectomy,PTCRA)对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依据。方法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即非钙化组(30例)、轻/中度钙化组(30例)、重度钙化组(60例)。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非钙化组、轻/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患者病变支数、部位以及类型等情况。重度钙化组患者作为后续经皮腔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研究。重度钙化组患者分为介入组(行经皮腔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植入治疗,30例)与保守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30例)。经皮腔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下,旋磨机旋磨头在指引导丝引导下以5000转/min低速送至狭窄靶血管近端,再以140000~160000转/min高转速“啄食样”,旋磨后放入药物洗脱动脉支架,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跟踪情况和各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及心绞痛时间发生情况。结果(1)患者基本情况及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生物化学检测结果:各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疾病史以及临床血脂、尿酸、肌酐等血生化指标检查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钙化病变情况:患者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前降支,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非钙化组与轻/中度钙化组患者病变主要为单支病变,且多为局限病变;而重度钙化组患者多为双支或多支病变,且多为管状或弥漫性长病变。(3)介入联合经皮腔内冠脉旋磨术对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与保守组相比较,介入联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旋磨术组患者半年后左心室舒张末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着改善,p<0.05;随访期间,介入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均显着低于保守组,p<0.05。结论1.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不同病变的表现不同。非钙化与轻/中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病变主要为单支病变,且多为局限病变;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多为双支或多支病变,且多为管状或弥漫性长病变。2.介入联合经皮腔内冠脉旋磨术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优于保守药物治疗,且降低术后MACCE。
李亚楠[9](2020)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原位大血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以单中心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2019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且符合以下条件的病例,病变血管直径>2.8mm且接受DCB治疗的原位病变99名患者,共110处病变。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复查造影,评估PCI术前、术后即刻、造影随访最小管腔直径、晚期管腔丢失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中年龄为55.13±11.81岁,男性占81.8%,吸烟史63.6%,高血压为57%,高脂血症为43.4%,糖尿病为24.2%。2.手术基线资料中药球长度22.13±4.02mm,药球直径2.86±0.33mm,药球充盈压7.22±0.42atm,药球充盈时间36.41±12.04s,100%应用切割、棘突球囊,术后即刻造影显示A型夹层10例,B型夹层8例,C型夹层3例。其中C型夹层在冠脉造影中IUVS指导下发现并未限制冠脉血流,故未进行补救性治疗。3.99例患者中54例(54.5%)患者进行冠脉造影随访。PCI术前最小管腔直径为0.59±0.21mm,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2.73±0.35mm,两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造影随访平均时间4.52±2.79月。随访最小管腔直径为2.77±0.37mm,与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晚期官腔丢失为-0.04±0.16mm。4.本实验99例患者中90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8.5个月,随访中出现靶病变再狭窄2例(其中1例未进行靶病变血运重建),靶病变重建1例,心肌梗死1例(造影显示为非靶病变处狭窄引起),MACE事件3例。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事件。其中21例夹层患者中20例进行造影随访且愈合完全。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应用中安全有效。
王位[10](2020)在《准分子激光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常常合并慢血流/无复流、微循环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而影响临床近远期预后,准分子激光冠脉成形术有可能降低这一风险;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准分子激光冠脉消融术(Excimer Laser Coronary Atherectomy,ELCA)应用于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02月期间北部战区总医院的25例富含血栓的STEMI患者,随机分成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支架术(对照组n=13)和辅助的ELCA治疗组(研究组n=12),搜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信息,入院时动脉血压、静息心率、BMI、GRACE评分、既往心脑血管病史等),实验室相关指标(主要包含血清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清肌酐、左室射血分数、低密度载脂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准分子激光参数(激光消融导管管径、激光能量和频率、消融时间以及激光消融导管的通过率);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相关参数(主要包含病变的范围及长度、血管的狭窄情况、参考血管的内腔直径、靶血管的病变区域、造影剂总量、支架指标等)。以ELCA术前、术后,以及PCI术后的手术即刻成功率为观察终点;应用冠状动脉定量测量方法(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对最小管腔内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进行测量;以TIMI血栓分级、校正的 TIMI 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s count,CTFC)、血管管腔残余狭窄程度(Diameter Stenosis,DS)、TIMI 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low)来评估靶血管情况。安全终点包括:激光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C型及以上夹层、穿孔,慢血流、无复流以及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等)和PCI相关并发症(严重出血、脑卒中和造影剂肾病等)。临床成功率代表了对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抑制情况,其中较为典型的MACE事件主要表现为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冠心病死亡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LC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49.0±11%比61.2±7.9%,P=0.006),其他一般资料包括生活习性、既往史和冠脉造影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相关指标中除了球囊预扩张指标(P=0.022)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LCA组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未观察到无复流、Ⅲ型或以上的夹层、冠脉穿孔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慢血流2例,无复流1例,手术即刻成功率76.9%。采用CTFC评价系统评估术前和术后即刻冠脉灌注血流情况,ELCA 组由 67.81±16.5 减少至 34.63±14.7 帧,对照组 55.77±12.10 减少至39.54±12.54帧,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MLD和DS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及6个月随访期间,ELCA组无MACE事件发生,对照组发生MACE事件2例(因心衰再次住院)。结论ELCA应用于富含血栓的STEMI直接PCI可提高心外膜血流,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慢血流或无复流风险,具有较高的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的辅助治疗手段。
二、球囊切割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囊切割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课题设计 |
2.2 课题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相关定义 |
2.3.2 临床资料 |
2.3.3 化验资料 |
2.3.4 手术处理判读 |
2.3.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ISR组与非ISR组对比 |
3.1.1 临床资料对比 |
3.1.2 检验资料对比 |
3.1.3 支架情况对比 |
3.1.4 ISR患者高危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NLR对ISR发生的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35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中西医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OCT在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与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室功能及预后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导管靶向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药物球囊在ACS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发展之药物涂层球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形态研究及介入联合经皮腔内旋磨术对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发展之药物涂层球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准分子激光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准分子激光冠脉消融术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四、球囊切割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分析[D]. 颜安.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胡振振. 郑州大学, 2020(02)
- [3]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原发病变临床研究[D]. 李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35例回顾性研究[D]. 郭志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OCT在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应用[D]. 管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D]. 武艳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药物球囊在ACS患者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D]. 薛旭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形态研究及介入联合经皮腔内旋磨术对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疗效分析[D]. 尹彦丽.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9]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D]. 李亚楠.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10]准分子激光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 王位.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标签:微循环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pci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