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策划和召开质量专题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璟增[1](2021)在《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大量新机组建设,国内核电厂的建设和管理质量水平快速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核电厂的配套软件开发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对于此类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模拟机软件是核电厂建设期间的重要配套,与核电厂的设计和建造同步进行,也是核电厂并网发电前应具备的条件。然而目前针对模拟机软件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方法,对于如何有效识别和关闭各阶段的质量缺陷,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仍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针对核电模拟机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现状,结合相关法规标准,梳理软件开发项目全流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分析总结国内外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成果,确定采用PDCA循环的策划、实施、评估、固化的方法,优化模拟机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本文以G模拟机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管理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调研、统计分析、因果图等方法,发现了 G模拟机软件开发项目普遍存在的设计阶段缺乏开口项管理、测试阶段的偏差项管理存在缺陷、人力组织管理不合理等重要问题,通过使用PDCA循环工具分别建立设计开口项的管理流程、优化测试偏差项的管理、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多轮循环和改正,优化项目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多轮循环后有效推进了消除缺陷的效率,优化了设计阶段和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流程,项目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本文研究得出四条结论:(1)在设计开口项管理优化过程中,PDCA循环有效地消除了设计阶段遗留的开口项,建立了开口项管理制度,理顺了设计提资的接口管理,形成开口项分级与分类管理,起到了优化设计阶段质量管理效果。(2)在测试偏差项管理优化过程中,PDCA循环有效地改善了偏差项的关闭效率,提高了规程测试一次通过率,建立了偏差项管理流程和偏差项优先分级管理,形成规程和偏差项的责任人管理制度,起到了优化测试阶段质量管理效果。(3)在人力资源管理优化过程中,借用设计开口项和测试偏差项的PDCA循环,有效地优化了人力组织管理缺陷,建立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人员动态均衡分工,形成了高效的团队合作模式,起到了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效果。(4)核电模拟机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优化成果具备可推广性。
朱兴文[2](2021)在《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核电站是技术最为复杂、建造难度最大,且对安全质量要求甚高的民用工程之一。核电工程建设如果没有可靠的质量,核电站就不能安全运行,核电工程的建设质量构成了安全运行的基础。近十几年我国核电产业发展较快,大批核电工程项目获批开建,还有更多的项目在进行前期准备和规划,我国在核电工程建设实践中,在设计、采购、设备制造、施工和调试等各环节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完整、可执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在工程建设领域,尤其在调试阶段的质量控制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偏重于对整个核电工程的调试质量控制,而对于具体系统的调试质量控制缺乏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系统是构成核电工程的基础,系统调试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核电工程的调试质量,所以系统调试的质量控制研究对于核电工程的调试质量控制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工程建设方面的质量控制理论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参考学习国内外核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实践经验,总结分析出应用PDCA循环可以有效改进和提高核电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制水平。以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的形式,深入分析了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中在调试缺陷处理效率低、调试质量事件发生频次高等问题,并从调试缺陷控制、调试质量事件控制、调试质控组织、调试协调机制及调试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机制进行了优化,同时应用PDCA循环,对优化的调试质量控制机制,在具体的厂用电系统调试实践中进行验证、改进,大大提高了调试缺陷的处理质量,有效控制了调试质量事件的发生,进而实现了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的持续提升。本论文研究结论包括:(1)PDCA循环能够有效提升核电工程项目具体系统的调试质量控制水平;(2)核电工程项目中的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以问题为导向,以调试缺陷和调试质量事件的数量为衡量指标,以PDCA循环为工具,持续优化改进,进而不断提高调试质量;(3)侧重客观的调试缺陷和偏重主观的调试质量事件是不可分割的,在调试质量控制目标中,两者的控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何少川[3](2021)在《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集体企业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迄今已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为解决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兴办的劳动服务类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电力施工安装、工程咨询、后勤服务等众多类企业群体,从事的业务大多服务于电网主业,与主业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公司“四化”工作的深入推进,集体企业现有的体制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企业规模“小而散、小而全”,与主业的业务、劳动人事和资产财务关系不规范等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电力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保障电网安全和提供优质服务等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对集体企业安全承载力进行切实的评估,继续发挥集体企业在服务电网主业和稳定职工队伍等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电力公司施工项目繁多,集体企业安全责任落实难度大的特点,针对目前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管理手段,从安全管理文化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监督、安全管理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进行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施工承载力分析;建立有效的承载力评估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然后利用德尔菲法逐一对各级指标进行赋值;形成《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承载力评分标准》,提出了一套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和程序;最后选择典型企业,以A电力公司集体企业为例,组织安全承载力评价工作,得出评价结论、验证评价模型,并找出了应急管理、安全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查找出问题的逐个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为今后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达到集体企业电力系统保持安全常态的目的。
张彦亮[4](2020)在《东北铁路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大动脉,在运输货物、输送旅客、存进产销、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加快铁路路网建设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铁路项目建设大多延续“粗放式”、“经验式”管理模式,在建设的成本、进度、安全和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和风险。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借鉴其他领域管理研究成果,改革创新传统铁路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探索铁路项目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高质量建设发展已经成为铁路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东北铁路A工程项目为例,从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和主要发展历程入手,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项目的特点以及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项目精细化管理方案和实施保障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东北铁路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路线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其次,对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第三,对中铁H公司A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人力资源、物设、合同、成本、进度和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发现问题能力不足、解决问题不及时、标准意识欠缺、施工组织不力、工作考核不及时、成本管理粗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铁路项目施工的状况及特点,明确了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了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包括管理组织结构的搭建、管理职责的划分、管理流程的设置、管理阶段的划分等,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改进管理目标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最后,对A工程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案提出了保障措施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中铁H公司A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参照和依据,也对其他铁路项目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刘晓峰[5](2020)在《BR置业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调控政策,强调“房住不炒”,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防止大起大落,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机制。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已成为过去,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越来越成熟和规范,房地产市场从电梯模式转换到攀岩模式,丛林生态越来越明显,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落后甚至退出市场,除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各房企也在寻求多种多样的出路,其中合作开发模式成为诸多房企践行的出路之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房地产合作开发模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房地产合作项目公司多方面管理角度出发,以济南BR置业项目公司S项目为例,对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遇到的风险问题,根据项目现场和公司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公司管理过程中的一手资料,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由公司高管、各专业实战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进行项目风险识别,由风险管理小组工作人员对会议头脑风暴的结果进行记录,并通过问卷打分以及反复同专家沟通反馈修改意见,最终列出了项目风险清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风险权重和项目整体开发风险以及各阶段的风险等级,评估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计算和验证,提高了论文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部分具体风险评估过程中还应用了敏感性分析法,评估不同变量的影响程度。针对风险评估的重难点风险,依靠笔者的房地产专业理论及实践经验,充分融合常规项目管理和三方联合操盘的相关因素,对每个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研判,结合龙头房企的优秀做法,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对该项目实际操盘过程中具体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房地产阶段性风险应对措施标准,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总结,对房地产合作开发模式项目运营管理及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出建议。整个论文研究撰写的过程,是经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帮助项目公司经营打开思路,明确风险,解决风险,通过风险的评估和思考,又进一步加深了对房地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的认识和了解,这个过程验证了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在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管理理论的丰富,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给日益增多的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公司提供参考。
邱艳[6](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的颁布,医院人文关怀服务日益重要。血液病患者大多住院时间长,因治疗身体承受呕吐、脱发、出血等各种风险,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治疗期间的问题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者可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服务以改善其现有状况,病友组织是其中之一种有效方式。病友组织的自助互助力量,在患者群体建立支持网络、融入住院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为指导,对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层面进行探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的实务困境与提升对策,提炼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的实务经验,总结其可推广的经验。研究发现:第一,病友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运作。分别是育种阶段、萌芽阶段、小苗阶段、小树阶段。病友会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以实现病友会自我管理和发展。病友会育种阶段,发现需求;萌芽阶段,挖掘病友骨干形成小团体;萌芽阶段,创造病友会内部认同,培养核心团队,成立专项小组,并明确团队职责分工;小苗阶段。组建管理小组,病友会成员员超过30人,形成运作机制;小树阶段,完善运作机制,拓展病友组织资源,具有造血功能。第二,病友会服务内容设计方面,结合血液病患者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优劣、需求分析结果以及促进病友会发展的工作任务设计服务内容。第三,针对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患者的参与度不高、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活动积极性不高和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等不足问题,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
姚江[7](2020)在《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化工企业传统优势减弱,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新工艺、新技术在化工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石油化工行业大量新的技改项目、新建项目的开工建设,使我国的化工产业和化工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这必然会给化工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然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的投资、生产、就业等环境也越来越差。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各行各业的上游产品生产的带头行业,受疫情影响也特别强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的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挑战,与之相关联的化工施工企业和其它行业一样,也必然会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面临更加激烈的优胜劣汰的考验。S公司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基础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大量新建、扩建,而发展起来的。但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却没有随之同步发展,加上公司的施资力量不强、技术差、设备落后、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由于化工产品大多是易爆、易燃、易中毒的产品,所以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装置也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危险特点,不论是制造过程还是施工过程,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均会导致一系列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甚至对人身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这就要求S公司必须有过硬的管理和从业人员,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优良。面对这种新的形势,S公司如何通过适当的质量策略,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显得迫切且紧要。为此,本文从化工施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国内化工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指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从质量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建立原则、方法、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以化工施工企业S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分析了S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体系重构原则、重构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S公司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过程以及具体内容以及在实际实施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福建申马项目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验证。文章最后对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果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国内的化工施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和持续改进,为增加化工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企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减少或避免质量事故以及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早日赶超国外同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实践借鉴。
陈怡晓[8](2020)在《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建设领域亟需创新引领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设工程创新的成功实施关乎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然而建设工程创新仍存在风险高、项目管理方法不适应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项目在实施建设工程创新过程中的学习。学习对建设工程创新实现的意义重大,学习效果不佳会对建设工程创新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项目层面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本文以项目层面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为切入点,揭示项目在建设工程创新过程的学习机理,并以建设工程创新的重要特征为影响因素,探讨其对项目学习的影响。以期积极发挥项目学习的正向效应,并为企业和项目管理者采取有效学习对策促进建设工程创新实现提供参考。在学习机理研究部分,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建设项目在探索式创新过程中的学习机理展开分析。以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界面为学习机理的基本要素,构建学习机理理论模型。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基本要素特征,并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得到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研究表明,建设工程创新通过经验积累、知识表述和知识编码的学习过程,以及培训、定岗等16个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一般建设项目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学习方式的使用频率和策略;此外,不同界面的主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正式性存在差异。在学习影响因素研究部分,基于学习机理分析结果,将企业资源支持、外部资源投入、任务创新感知、个人学习动机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文献提出项目学习效果影响因素作用关系基本假设,根据半结构化访谈设计问卷量表,开展问卷调查,对回收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假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资源支持、外部资源投入和任务创新感知对项目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企业资源支持能够降低项目成员对任务创新的感知水平,而外部资源投入和任务创新感知对个人学习动机都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本文结合学习机理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的结论提出3条针对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提升对策,包括合理加大企业的资源支持力度、完善学习和创新的外部支持环境以及合理使用项目内部管控手段,并提出本文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陈斌先[9](2020)在《憩园》文中指出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刘晓溪[10](2020)在《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进度管理案例研究》文中指出水系生态治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建设城市生态水系不仅可以改善周边人居环境,更能拉动一方经济。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的项目一般采用EPC模式,与国外相比,我们的EPC模式项目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对项目的进度管理,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加之进度管理的结果直接与项目成本挂钩,决定了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位置。本篇论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的进度管理为研究对象。该项目是以水系生态治理为主的多专业综合性基础设施类EPC项目,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进度管理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针对本项目中的进度管理方面的一些内容展开讨论和学习。针对进度管理的计划编制、监控、调整、工期顺延申请等日常计划管理活动,从分析项目参建相关方的需求出发,平衡相关方利益,达到合作共赢目的,在顺利实现项目履约同时,赢得业主信赖。最后总结出助力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三个途径:加强总承包项目系统化管理、落实规范化的项目进度管理流程、提升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水平。本篇论文研究得出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期望能为公司新领域项目进度管理总结经验,并为后续水治理综合工程EPC项目总承包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二、如何策划和召开质量专题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策划和召开质量专题会(论文提纲范文)
(1)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项目质量管理 |
2.1.2 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 |
2.1.3 PDCA循环 |
2.2 文献综述 |
2.2.1 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2 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3 PDCA循环应用于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A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 G模拟机项目介绍 |
3.3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现状 |
3.4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原因 |
第4章 基于PDCA循环的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
4.1 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适用性分析 |
4.2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的原则 |
4.3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的目标 |
4.4 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的保障机制 |
4.4.1 组织机构设计 |
4.4.2 联合办公机制 |
4.5 基于PDCA循环的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设计 |
4.5.1 基于PDCA循环建立设计开口项的管理流程 |
4.5.2 基于PDCA循环优化测试偏差项的管理 |
4.5.3 基于PDCA循环健全人力资源管理 |
第5章 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 |
5.1 设计开口项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
5.1.1 第一轮PDCA循环 |
5.1.2 第二轮PDCA循环 |
5.2 测试偏差项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
5.2.1 第一轮PDCA循环 |
5.2.2 第二轮PDCA循环 |
5.3 应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优化成果 |
5.3.1 设计开口项管理的优化成果 |
5.3.2 测试偏差项管理的优化成果 |
5.3.3 人力资源优化管理的优化成果 |
5.3.4 文件体系成果 |
5.3.5 指标体系成果 |
5.3.6 信息化工具成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2.1 质量控制基础理论 |
2.1.1 质量控制概念 |
2.1.2 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 |
2.1.3 核电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 |
2.2 PDCA循环 |
2.2.1 PDCA循环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
2.2.2 PDCA循环的运行原理和工作步骤 |
2.2.3 PDCA循环的特点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文献评析 |
第3章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核电项目调试过程概述 |
3.1.1 核电项目调试的定义 |
3.1.2 核电项目调试过程划分 |
3.1.3 核电项目调试系统的移交过程 |
3.2 核电项目调试质量控制 |
3.2.1 核电项目调试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
3.2.2 核电项目调试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
3.3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概况 |
3.3.1 厂用电系统介绍 |
3.3.2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功能与组成 |
3.3.3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模式 |
3.4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现状 |
3.4.1 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概况 |
3.4.2 厂用电系统调试各阶段质量控制 |
3.5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问题及分析 |
3.6 PDCA循环在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优化中的适用性 |
第4章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优化设计 |
4.1 调试质量控制原则与目标 |
4.1.1 调试质量控制原则 |
4.1.2 调试质量控制目标 |
4.2 调试质量控制流程与内容优化 |
4.2.1 调试缺陷控制流程与内容优化 |
4.2.2 调试质量事件的控制流程优化 |
第5章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控体系运行 |
5.1 调试缺陷控制 |
5.1.1 第一轮PDCA循环 |
5.1.2 第二轮PDCA循环 |
5.2 调试质量事件控制 |
5.2.1 发现问题和问题原因分析(P阶段) |
5.2.2 制定纠正措施(P阶段) |
5.2.3 实施纠正措施(D阶段) |
5.2.4 实施效果检查(C阶段) |
5.2.5 质量控制总结(A阶段) |
5.2.6 下一轮PDCA循环 |
第6章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控保障机制与效果 |
6.1 调试质量控制保障机制 |
6.1.1 调试质量控制组织机构优化 |
6.1.2 调试分级决策与协调机制优化 |
6.1.3 调试管理信息系统优化 |
6.2 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效果 |
6.2.1 实现了厂用电系统向生产的高质量移交 |
6.2.2 优化完善了调试质量控制机制 |
6.2.3 建立了调试主导、多方协作的系统调试运作模式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2.1 构建目标 |
2.2 构建原则 |
2.3 法律依据 |
2.4 体系构建 |
2.4.1 安全生产承载力指标体系 |
2.4.2 业务承载指标体系 |
2.4.3 安全重点措施承载力指标体系 |
2.5 指标汇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估方法及评估程序 |
3.1 评估方法 |
3.2 评估标准 |
3.3 评估程序 |
3.4 评估管理 |
3.4.1 评估组织 |
3.4.2 评估维度 |
3.4.3 评估周期 |
第四章 以A电力公司集体企业为例进行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估 |
4.1 A电力公司集体企业现状介绍 |
4.2 企业安全管理亮点 |
4.3 评估过程及结果 |
4.3.1 评估过程 |
4.3.2 评价得分 |
4.3.3 本次查评的总体概况及扣分主要原因 |
4.3.4 针对发现短板进行提升承载力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东北铁路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工程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1.3 精细化管理 |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1 精细化管理特征 |
2.2.2 精细化管理目标 |
2.2.3 项目精细化管理内容 |
2.3 项目精细化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铁H公司A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
3.1 H公司简介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经营范围 |
3.1.3 项目管理模式 |
3.2 A工程项目概况及项目管理现状 |
3.3 A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人力资源以包代管严重 |
3.3.2 物设管控不完善 |
3.3.3 合同管理不规范 |
3.3.4 成本管理松弛 |
3.3.5 进度管理缺乏科学性 |
3.3.6 安全质量管理滞后 |
3.4 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项目发现问题能力不足 |
3.4.2 标准意识欠缺 |
3.4.3 施工组织不力 |
3.4.4 工作考核不及时 |
3.4.5 成本管理粗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铁H公司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 |
4.1 项目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项目精细化管理方案构建 |
4.2.1 项目精细化管理架构、职责和流程 |
4.2.2 项目精细化管理阶段 |
4.3 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
4.3.1 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
4.3.2 物资设备精细化管理 |
4.3.3 合同精细化管理 |
4.3.4 成本精细化管理 |
4.3.5 进度精细化管理 |
4.3.6 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铁H公司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统一全员思想,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 |
5.2 建立保障体系,有效推进精细化管理 |
5.3 应用管理平台,快速融合精细化管理 |
5.4 强化执行闭环,形成精细化管理文化 |
5.5 持续完善改进,确保精细化管理实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BR置业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2.1 房地产合作开发模式文献综述 |
2.2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2.2.1 房地产项目管理 |
2.2.2 风险管理 |
2.2.3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 |
2.3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2.3.1 合作开发项目财务涉税风险 |
2.3.2 合作开发项目合同效力法律问题 |
2.3.3 合作开发项目成功失败因素 |
2.3.4 合作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案例 |
2.4. 文献述评与理论框架 |
第3章 BR置业项目公司合作开发管理现状 |
3.1 项目公司概况 |
3.2 项目公司所在地区房地产行业市场的情况介绍和分析 |
3.3 项目公司风险管理现状问题 |
第4章 BR置业合作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
4.1 风险识别方法及步骤 |
4.2 项目风险识别 |
4.2.1 投资决策阶段风险识别 |
4.2.2 前期准备阶段风险识别 |
4.2.3 开发建设销售阶段风险识别 |
4.2.4 交付及物业管理阶段风险识别 |
第5章 BR置业合作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
5.1 风险评估方法及步骤 |
5.1.1 构建风险评价体系 |
5.1.2 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权重 |
5.1.3 风险等级计算 |
5.2 项目具体风险评估分析 |
5.2.1 投资决策阶段风险评估 |
5.2.2 前期准备阶段风险评估 |
5.2.3 开发建设销售阶段风险评估 |
5.2.4 交付及物业管理阶段风险评估 |
第6章 BR置业合作开发项目风险应对 |
6.1 风险管控体系 |
6.2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6.2.1 投资决策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
6.2.2 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应对措施 |
6.2.3 开发建设销售阶段的风险应对措施 |
6.2.4 交付及物业管理阶段风险应对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鼓励医院开展人文关怀服务 |
2、病友组织的发展困境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健康领域互助组织的类型与模式 |
2、病友组织的影响与效果 |
3、病友组织的困境 |
4、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患者和病友组织 |
5、研究评述 |
(四)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与目标 |
2、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1、研究方式及其子类型 |
2、资料收集方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1、社会支持的起源与发展 |
2、社会支持的概念 |
3、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假定 |
4、社会支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二)自组织理论 |
1、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历史 |
2、自组织理论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
3、自组织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三、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运作的过程 |
(一)育种阶段:发现需求 |
1、界定问题 |
2、社会支持网络评估 |
3、需求分析 |
(二)萌芽阶段:挖掘血液科能人形成专项小组 |
1、建立信任关系,挖掘核心骨干 |
2、开展主题活动,建立团体认同感 |
3、成立专项小组,初显组织形态 |
(三)小苗阶段:组建病友会管理小组 |
1、优化专项小组职责,成立管理小组 |
2、开通线上网络群组,高效管理病友会 |
3、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强成员凝聚力 |
(四)小树阶段:正式成立病友会 |
1、拓展病友会资源 |
2、建立规范,形成服务模式 |
3、制定长效机制 |
四、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与不足 |
(一)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的成效 |
1、“Y俱乐部”的建立有效提升者的能力 |
2、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满足患者需求 |
3、“Y俱乐部”服务的开展有效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
4、社会工作的介入实现“Y俱乐部”自我管理 |
(二)社会工作介入“Y俱乐部”存在的不足 |
1、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 |
2、患者的参与度不高 |
3、成年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难度高 |
4、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 |
5、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欠佳 |
五、提升社会工作介入病友组织运作成效的对策 |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 |
1、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技能运用能力 |
2、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医学知识能力 |
(二)提升病友组织的患者参与度 |
1、提高病友组织活跃度 |
2、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 |
(三)强化病友组织成员的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 |
1、整合正式支持资源 |
2、链接非正式支持资源 |
(四)提高医护人员参与病友组织活动的程度 |
1、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动力 |
2、建立医护人员排班制度 |
(五)强化病友组织自我管理能力 |
1、注重培养组织能人领导力 |
2、建立病友组织的发展规划及管理制度 |
3、建立病友组织管理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附件 |
(7)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动向 |
1.2.1 国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2.2 国内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 质量管理的根本原则 |
2.4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1 朱兰三部曲 |
2.4.2 PDCA循环 |
2.5 ISO9000 族标准的核心内容和认证过程 |
2.5.1 ISO9000 的核心内容 |
2.5.2 企业的ISO9000 认证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1 S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2 S公司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
3.2.3 S公司主要质量保证组织人员岗位职责 |
3.2.4 S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管理机构 |
3.2.5 S公司质量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
3.2.6 S公司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程序 |
3.2.7 S公司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程序 |
3.2.8 S公司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程序 |
3.2.9 S公司人员培训考核控制程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S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S公司质量控制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S公司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在质量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
4.2.2 在质量过程控制层面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 |
5.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
5.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
5.3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5.3.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 |
5.3.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注意事项 |
5.4 重构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 |
5.4.1 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
5.4.2 增设工程项目质量环的控制环节 |
5.4.3 增加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包涵的内容 |
5.4.4 简化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5.4.5 强化项目部的质量管理功能 |
5.4.6 增设质量体系管理员等参与体系建设和维护 |
5.4.7 增强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5.4.8 突显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间的层级关系 |
5.4.9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流程 |
5.4.10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格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6.1 严格遵照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规定执行 |
6.2 按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改版 |
6.3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原则执行 |
6.4 按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评审 |
6.5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6.6 加强设计工序的质量控制 |
6.7 加强焊接工序的质量控制 |
6.8 严格执行材料采购领用制度规定 |
6.9 加强施工检验工序的质量控制 |
6.10 重视施工项目不合格品的分析和处理 |
6.11 因地制宜建立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
6.1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案例分析 |
7.1 项目简介 |
7.2 环已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策划 |
7.2.1 构建环己酮项目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7.2.2 构建环己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目标 |
7.2.3 压力管道安装施工方案的编制 |
7.2.4 材料和零部件领用和发放的控制 |
7.2.5 压力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
7.2.6 管道压力检验质量控制 |
7.2.7 压力管道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我国建设领域创新动能增强 |
1.1.2 建设工程创新面临问题 |
1.1.3 学习对建设工程创新的重要性 |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建设工程创新 |
2.1.2 项目学习 |
2.2 建设工程创新研究现状 |
2.2.1 建设工程创新的特征 |
2.2.2 建设工程创新和学习的关系 |
2.3 项目学习研究现状 |
2.3.1 项目学习机理理论 |
2.3.2 项目学习方式维度划分 |
2.3.3 项目学习的影响因素 |
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3章 基于案例研究的建设工程创新学习机理 |
3.1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
3.1.1 基本要素确定 |
3.1.2 学习过程分析 |
3.1.3 学习方式整理 |
3.1.4 学习界面划分 |
3.1.5 学习机理模型构建 |
3.2 案例研究方法与设计 |
3.2.1 案例研究方法 |
3.2.2 案例研究设计 |
3.3 案例背景与描述 |
3.3.1 案例背景 |
3.3.2 案例描述 |
3.4 案例分析与讨论 |
3.4.1 学习方式分析 |
3.4.2 学习过程分析 |
3.4.3 学习界面、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分析 |
3.5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
3.5.1 学习机理模型修正 |
3.5.2 基于学习机理的项目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 概念模型提出 |
4.2 研究变量内涵 |
4.3 研究假设提出 |
4.4 学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2 数据注意要点 |
5.2 变量测量 |
5.3 数据收集 |
5.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3.2 数据预处理 |
5.4 数据分析方法 |
5.4.1 描述性统计方法 |
5.4.2 信度分析 |
5.4.3 效度分析 |
5.4.4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影响因素模型检验与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个人基本信息 |
6.1.2 企业背景信息 |
6.1.3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数据信效度分析 |
6.2.1 因子分析的可行性 |
6.2.2 数据信度分析 |
6.2.3 数据效度分析 |
6.3 结构模型分析 |
6.3.1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6.3.2 假设检验分析 |
6.4 模型结果讨论 |
6.5 促进学习的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 |
7.1.2 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 |
7.1.3 学习效果改进对策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9)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子 |
后记 |
(10)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进度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项目总承包管理国内外发展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2 案例正文 |
2.1 公司简介 |
2.2 项目背景及简介 |
2.2.1 项目背景 |
2.2.2 项目简介 |
2.3 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进度管理问题描述 |
2.3.1 总承包单位无法充分行使进度管理权 |
2.3.2 设计变更致工期延期 |
2.3.3 项目进度管理监控纠偏落实困难 |
3 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进度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1 理论依据 |
3.1.1 理论依据与方法 |
3.1.2 进度管理过程 |
3.2 问题及成因分析 |
3.2.1 进度管理意识淡薄 |
3.2.2 进度管理专业化不足 |
3.2.3 各参与管理责任未落实 |
4 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进度管理改善 |
4.1 加强总承包项目系统化管理 |
4.1.1 提升项目管理思想 |
4.1.2 建立总承包管理机制 |
4.1.3 统筹推动项目履约 |
4.2 项目进度管理规范化 |
4.2.1 进度计划编制规则 |
4.2.2 进度编制接口管理 |
4.2.3 进度偏差分析的实施 |
4.2.4 工期风险化解 |
4.2.5 进度KPI的优化 |
4.3 提升项目部专业化程度 |
4.3.1 提升团队专业素质 |
4.3.2 出台专业指导手册 |
4.3.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如何策划和召开质量专题会(论文参考文献)
- [1]PDCA循环在G模拟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 王璟增. 山东大学, 2021(12)
- [2]H核电项目厂用电系统调试质量控制优化研究[D]. 朱兴文. 山东大学, 2021(12)
- [3]电力公司集体企业安全施工承载力评估[D]. 何少川.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东北铁路A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 张彦亮.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5]BR置业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刘晓峰. 山东大学, 2020(05)
- [6]社会工作介入血液病病友组织运作的实务研究 ——以G医院“Y俱乐部”为例[D]. 邱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7]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D]. 姚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8]建设工程创新的学习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怡晓. 东南大学, 2020
- [9]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10]A公司水系生态治理项目进度管理案例研究[D]. 刘晓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