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承认:“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法官承认:“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一、法官坦言:“当一个好法官好难”(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燕[1](2021)在《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改进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提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罗琳[3](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张倩[4](2018)在《跨符号研究视角下的科学传播媒体 ——以果壳网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宇宙航天、物理能源、自然奥秘等与普通公众几乎毫无交集的领域,而是越来越“生活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当“雾霾”与“转基因”等社会科学议题爆发,科学传播的重要性便得到了突显。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科学专家与普通公众之间并不能够进行平等无障碍的对话,二者因为知识背景和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导致在科学传播内容制作时,在科学主题的选择以及叙事表现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事实上,科学传播涉及到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对比与跨越。不论是符号系统、语言系统还是文化系统都是具有结构化的意义体系。意义的传递是一个“跨符号”的过程,“跨符号研究”便是通过探讨两个符号系统的意义彼此之间如何相互转换的过程,来突显出两个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从而深化对符号系统的认识的研究。自社会对“民主”的呼唤进入科学传播领域以来,政府已经从中“抽身”出来,而媒体作为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媒体时代,科学网站更是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果壳网。那么科学传播媒体如何一边承担起推进社会科学传播事业的责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促进科学专家与普通公众的互动,一边维护好市场并建立自己的产业,使媒体自身不至于难以为继呢?本文企图站在一个“产业链的总设计师”的宏观视角,将科学传播媒体视为一个媒合了设计师、生产者、营销者和消费者的文化产业平台来看待,并运用“跨符号研究”这一传播巨型理论架构,通过果壳网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个案,从微观处着手,对其静态结构四个层面(感知、符号、叙事、论述)分别用认知心理学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媒体研究、符号学理论特别是系谱轴和毗邻轴、传播如何说故事,以及福柯的“考古学”和“系谱学”对权力、权威的注意进行分析。再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者(who)、内容(say what)、受众(to whom)、渠道(in which channel)、效果(with what effect)分析其动态行动。从理论出发总结出以果壳网为代表的我国科学传播媒体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于此,提出了对我国科学传播媒体的几点建议:产品层面——降低用户初次使用难度并明确核心产品;内容层面——以专业权威为本,选取关键词讲一个好故事;营销层面——广开渠道,树专业而亲近的品牌形象;战略层面——做文化产业媒合平台,打造轻资产化盈利模式。

傅爱毛[5](2017)在《问身:精神病院随笔录》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半根火柴棒的时间没有太阳,亦没有月亮。我睁开酸胀惺忪的眼睛,发现自己睡在精神病院的病床上,被定义为"女疯子",关在森严壁垒的封闭病房里。不,我不是疯子。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离开!然而,经过煎心煮肺的拚死抗争我才明白:是否是疯子不由我本人说了算,一个被定义为"疯子"的人想要自证非疯,十足是疯狂的壮举,这医院里每一个初入住者都会异口

陈玉华[6](2017)在《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时代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等时空发生剧烈波动之时,人必然会遭遇不适,在不适中或渐渐安顿、觅得新知新途,或系统各部分之间各行其是、日渐断裂、遭遇崩塌。愈是如此,教育便极易被附加更多功能,期许藉由教育培养的人来改变时代和社会处境。每每变化之际,教师总难免肩负重任,承载着外在诸多主体和内容赋予的使命。那么,教师是否承受其重,面对实践各方面的冲击,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实然便愈加值得关注。因为,只有尊重教师实然并从此基点展开的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才会有所可能。本研究从嵌入理论与互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三个范畴即:教师认知的实践、教师交往的实践和教师自我内在的实践分别展开具体的研究。研究采用观察、调查、访谈等综合田野研究方法,以S中的高中教师为合作研究对象,分析多以质的研究为主,书写以叙事研究为主展开考察和探讨。集中探寻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中,教师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呈现是什么样的?为何有着这样的呈现?其行为的逻辑法则为何?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呈现出了何种问题?对于专业生活来说,领域间有何关联?有何影响?面对实践样态,教师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何可为空间?围绕着教师的"做"、"说"、"思"等内容通过挖掘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三维度中"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后,研究发现:首先,教师认知世界中呈现较为显着的"镜喻"与"树喻"现代认知隐喻,模仿模式是其学与教的主要方式,教师知识观下存在着差序排列,几乎高考分量的比例决定着知识和任课教师价值的序列差异。以时间为序,教师储备的知识与教师实践需求的知识乃至未来需要的之间存在间隙。以内容为线,教师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教师实践知识之间存在着缺席、断裂和脱嵌现象。教师知识内部系统存在分层。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保持不断的学习,然而其实践知识紧紧围绕着实践的紧迫性日益积累而成。教师认知实践总体体现工具理性,其认知多与情境抽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鲜有交互作用。其次,教师交往实践中,网络结构较为封闭、人际区隔较为显着。教师交往主要限定在其行政位置以及学科位置之中,分为行政和教学的线路,前者较为纵向,后者较为横向。无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都是出于"事务性"的需求,显示出来了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特征,通过时间、空间的相对固定化,教师交往凸显封闭。在交往过程中的 "业"以达成和效度为基准,鲜有深入的专业研讨和彼此增益的分享合作。由交往文化可以透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来在其政治性、社会性和专业性之间摇摆,未能凸显个人力量与组织合力。教师校内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闭合网络的特征,人际互动多停留于"权宜之计"。再次,在教师自我内在实践中,教师个体都在承受命运的罗盘赋予的内涵。教师视"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其中诠释着其个人良心的践行与付出来维系教学实践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彰显了教师专业的程度在实践中尚不够强。教师在冲突和委屈面前,拷问着"何以为师"、"何以做人"的存在论根源,他们并不赋予自我以"公开运用理性的学者"自由,依然视自己为"作为教学人员的教师",多是行动服从,思想自由的限度凸显。教师在单调的关系和环境中,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自我变得日渐"自我固化",形式化与情境抽离促使教师自我的"空心",另一面则是"忘我"。又次,教师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自我内在的实践是分别从教师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视角展开,实践研究发现,三者相互脱离,甚少有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理想预设状态出现。最后,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中,部分情境下,渗透出了教师个体借助于自主性、能动性反嵌的力量,试图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制约各因素的脱嵌;然而,总体情况,此反嵌力量较为微弱,脱嵌走向连通之路,并由此演绎师与通、业与道的实践内核,尚需更多的努力。在除魅与返魅中,教师研究从政治、经济、专业的强势话语入席,反而促使"教师"失去原有的"本真"。实践中的教师遭遇专业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境与隐忧,教师发展被分割为碎片化的拼图,教师挣扎于脱嵌的困顿之中;而这于教师,于职业,于教育,于社会,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本研究通过对教师认知性、社会性、存在性和伦理性的探讨,发现了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脱嵌现象。基于此,教师和学校应该走向"连通",在反嵌的力量推动中维系"脱嵌"带来的教育风险。社会网络的基本问题即连通性问题,本研究呼唤教师研究在人类社会具有高度连通性的时代回到连通性和对教师发展基本原理的探讨上来。教师个体需从连通来实现自我内部的完整,实践生活的通达,也以此度己度人,实现教育的本义和人之超越本性之可能,架起一座教师个体与社会公共问题连通的桥梁。

逯慧[7](2016)在《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审美教育作为一项提升国民素质的教育,已引起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研究发现审美教育遇到了以下问题:课标美育内容编写过于笼统,起不到引领作用;教师对审美教育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实施美育,在知识课堂、考试功利思想、成绩评价机制等因素束缚下,极少实施审美教育;学生对语文学习目的、审美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惟成绩是上及社会上的名利诱惑等因素使审美教育处于边缘化及尴尬地位;教学方法传统守旧,“主客二分”的育人方法弱化了审美教育作用。这些问题从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调查中也得以证实。现状调查还发现学生审美水平整体不高,教师审美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对美育的教法与学法认识不到位,阅读、写作、演讲审美教育实施低效等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表明:审美教育相关研究的一些教学模式构筑科学、可操作性强,阅读审美教育方面关注生命、精神意义的建构及审美境界的提升,写作审美教育方面把写作当作生活与生命展示的过程等先进理念及实践探索的策略、模式、路径,非常值得借鉴。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如下问题:语文审美教育目标(目的)的研究,研究量不足,有的将审美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目的两个概念混淆;语文审美教育内容的研究,研究面过窄,内容不丰富;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研究,总体看来升华至生命美、生活美、境界美的研究过少、过弱,局部而言,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泛滥且研究点过小、过于聚焦,写作审美教育研究数量少,演讲审美教育研究匮乏,而且现有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缺乏科学性和普适性;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的研究,研究量极少,且限于评价基准、评价原则等宏观探讨层面。本研究以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理论作为建构阅读、写作、演讲三大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的理论基础;在阅读相关美学书籍、期刊的基础上,建构了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基本要素结构体系;借鉴国内外美学家、教育家、演讲家在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分别立足于“生命美、境界美”角度、“生活实用”角度、“自我实现”角度,建构了阅读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写作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演讲审美教育实施策略。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基本要素结构体系是在厘清语文课标中的审美能力、审美体验、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审美境界等十一个审美教育下位概念及课标外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四个美育基本要素,在美育教学中所处的地位、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构的。阅读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在多种审美体验中探寻美育终极目的——生命美;在通感兴盛的王国里回味美育的本色——感性美;在充满睿智的语言中步入美育的哲思——理性美;在美丑看台上审视美育视野下的人性——人物美;在悲剧理论的引领下寻求人物内核美——精神美;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探索中追求——境界美。写作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建立在写作美育“六要素”模型的基础上,包括:明确“写作是一种生活”的美育目的;在与真实或虚拟的读者对话中写作;让语言彰显自我感性与理性双赢的存在;运用“六要素”模型进行审美创作。演讲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包括:确立演讲审美教育宗旨;涵泳名家精彩纷呈的演讲美;笔下耕耘秀出自我的演讲美;走向大众彰显自我的演讲境界美。在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的具体实施方面,本研究选择了S省Y校高一S班作为实验班,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进行了实践尝试和论证;对三大美育实施策略的运行效果,从量化和质化两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实施效果显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及生命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龚桂华[8](2015)在《混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空客A800在一万六千多米的高空中飞行。富二代的我,坐在经济舱里。现在是美国东部时间,傍晚五时五十五分。天还未黑,浩如烟海的太空已经零零散散地挂起了一些星星。庞大的机体下面,白皑皑的云团,一堆扎一堆,一片连一片,远远望去,宛如大海中的波涛,汹涌着,奔向无边的天际。太阳照在云层上,亮晃晃的,十分刺眼。我扬起脸,望着天上的星星,觉得它们离我很近,又觉得它们离我很远。我就

张彩霞[9](2015)在《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倾尽一生心力创建的一般符号理论既是理解皮尔斯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亦是引导其他科学走向科学探究之路的“指南针”。皮尔斯符号理论对现代符号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重大奠基作用,他也因此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一起被公认为是现代符号理论的奠基人。作为一个超越时代、跨世纪的哲学家,皮尔斯被誉为是“后世思想家思想的金矿”。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许多开创性思想,为20世纪的许多哲学家或科学家提供了滋养。皮尔斯符号理论因为与其范畴论相统一,并可以在数学和现象学中找到存在依据而具有了普遍意义;皮尔斯将符号学定义为规范科学的学科设置,赋予了其符号理论以规范意义;而皮尔斯对符号活动无限性的阐释又拓展了其符号理论的发展性意义。一般性和规范性为皮尔斯符号理论成为所有学科的方法论奠定了基础,符号理论的发展性又为进化宇宙论提供了证明。带有浓厚实用主义色彩的皮尔斯符号理论也由此成为了人们探求真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论。尽管皮尔斯符号理论已经对当代很多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遗憾的是,不仅皮尔斯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有关符号理论的着作,即使后来的学者也主要集中探讨皮尔斯的符号概念、性质或分类等某个专题的内容。截止目前,尚无人真正对皮尔斯符号理论进行全面、完整、成体系的论述。这不仅为皮尔斯符号理论自身的传播与应用带来了障碍,同时也影响了现代符号理论的发展。通过对皮尔斯符号思想及观点的重新梳理与研究,本论文尝试还原并重构完整的皮尔斯符号理论观,并为困扰人们已久的以下问题提供阐释和解答:皮尔斯符号理论缘何而来?何为其理论的内涵和核心价值?符号活动如何成为可能?其符号理论对当今其他人文学科发展有何启示和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既诠释了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基本构成,也是本论文第一章到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和说明,重点梳理并评述了一些有影响的皮尔斯研究成果,强调了本论文与已有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成果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本论文是从皮尔斯的哲学视角出发,将实用主义、宇宙进化论等重要哲学观点与符号理论相融合,尝试还原并重构皮尔斯的完整符号理论体系。第一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通过勾画皮尔斯的符号人生向人们展示了他走上符号研究之路的过程,并总结出拥有巨大才能和成就的皮尔斯最终却不被认可并悲惨离世的三方面原因:年代的禁锢、性格的傲慢、思想的超前。本杰明·皮尔斯和康德是被学界公认对皮尔斯的成长及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两大学者。但如果仅从符号思想的角度而言,本论文认为约翰·洛克在皮尔斯符号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皮尔斯符号理论实质上是对洛克符号思想的承继和创新发展。第二章主要从皮尔斯对笛卡尔思想的批判入手,深入探讨了皮尔斯思想符号理论的推导过程:皮尔斯以“反证”的方法对人们熟悉的认知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得出了“人类不存在直观,所有认知都是由前认知推论出来的”和“所有的思想都是符号,没有符号人们就无法思考”的结论。这不仅是皮尔斯有关“人”的符号理论,即“思想符号”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其符号理论的开篇。皮尔斯正是在“思想符号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其一般符号理论的。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构成皮尔斯一般符号理论的符号概念和符号活动两部分进行论述,阐释了皮尔斯符号理论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本论文将皮尔斯的一些重要哲学理论与符号理论进行了融合,更清晰地揭示了皮尔斯符号理论与其他哲学观点之间的密切关系,凸显了皮尔斯符号理论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第三章重点以皮尔斯普遍范畴论为根基,对符号三要素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分类组合进行了剖析,认为代表项、对象和解释项的三元组合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皮尔斯符号理论具有一般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所在。其中,皮尔斯对解释项的阐述不仅是其意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理论的根源。此外,对最终解释项的规范性阐释还将符号与价值联系了起来,为后面论述符号活动的发展性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则集中论述了皮尔斯的符号活动理论,这是皮尔斯符号理论的精髓,也是与皮尔斯其他哲学观点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通过与“自我观”的对比,本论文将皮尔斯的共同体概念发展为符号活动的形式条件,并认为符号活动必须具有群体性。此外,本文还将皮尔斯的进化宇宙论融入到了符号理论中,并对符号活动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进行了更深层次地论述,认为连续性和发展性决定了符号活动必须具有探究真理性。由此,群体性、连续性和探究真理性构成了皮尔斯符号活动的精髓,亦是其探究理论的内涵。它们共同确保了所有的符号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皆是在“确定信念——打破信念——重新确定信念”的过程中进行的,而每一次新信念的确定在大方向上都保证了科学探究活动又一次缩短了与其最终目的——真理之间的距离。皮尔斯符号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依据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即使不同信念的科学人最终也必将得到一致的意见。这为所有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人树立了信心,即以宇宙为背景的所有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皆能找到符号的最终解释项——“至善”。第五章主要对皮尔斯符号理论和索绪尔符号理论从基础理论和符号阐释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希冀更深层次地理解两种理论的迥异价值和意义。皮尔斯符号理论注重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形式特性,具有一般性,属于形式科学;同时由于内容的广泛驳杂而呈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并表现出逻辑中心主义的倾向。索绪尔符号理论强调的则是符号的社会特点和人文特点,属于实体科学;同时由于对语言符号的强调而具有“语言中心论和概念系统的齐一性”。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为现代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有些方面二者还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鉴。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符号理论体系的确立,以及现代符号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第六章主要从皮尔斯的符号视角研究和解读了皮尔斯的美学观。本章不仅揭示了皮尔斯符号理论与其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从规范美学和符号美学两个角度对皮尔斯美学理论进行了论述。其中规范美学强调了美学的规范性,体现的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符号学及其他学科的指导;而符号美学则展示了皮尔斯符号理论在美学中的一般性应用。在结语部分,笔者对皮尔斯符号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再一次对皮尔斯符号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学术影响做了研究和论述,旨在抛砖引玉,希冀能吸引更多人投身于皮尔斯符号理论的研究之中。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在批判继承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理念、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和尝试:一是目前国内尚缺乏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的专着,同时皮尔斯生前也没有整理出系统的符号理论,而是将符号观以碎片化的方式散落和蕴含在其浩瀚而庞杂的哲学思想之中。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从皮尔斯的哲学视角出发,将皮尔斯一般符号理论从其海量的手稿、书信、笔记或文集中抽离出来,提炼出其符号理论的内涵与真谛,从而还原、建构出皮尔斯一般符号理论体系,并以此呈现出该理论的重大意义和理论价值。二是通过对大量国外皮尔斯研究资料进行批判性地研读,对其中某些存有争议的观点提出了自已的看法和分析。主要创新点如下:①与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不同,本论文认为皮尔斯的实用主义理论不是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基础,相反,它是皮尔斯符号理论的一部分,是皮尔斯在思考和发展思想符号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并以一般符号理论为基石。②在对符号解释项进行类别分析的时候,本论文认为情感解释项、能动解释项和逻辑解释项实质上是依据范畴三元素对动态解释项进行的二次划分,而不是完全等同于直接解释项、动态解释项和最终解释项。③本论文还从符号理论的角度对皮尔斯的美学观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皮尔斯美学观是由规范美学和符号美学两部分组成的观点。三是本论文将皮尔斯符号活动作为其一般符号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专题论述,并在研读皮尔斯原着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符号活动的三个特性:群体性、连续性和探求真理性,认为它们不仅是符号活动的精髓,而且也是皮尔斯符号理论具有发展性和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四是本论文通过多层次和多维视野的宏观观照,将皮尔斯符号理论置于纵向(历史发展进程、美国社会文化背景)和横向(现实复杂生活环境,以及与同时代学者的思想碰撞)的坐标中进行研究,同时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重视皮尔斯的基础符号理论研究。本论文将皮尔斯符号理论与其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哲学观视角研究符号,再以符号观看哲学,从中梳理出实用主义观、真理观等重要哲学观点与符号理论的渊源,旨在从根本上还原皮尔斯一般符号理论的原貌,进而更深入地探究该符号理论的原创性与真谛。总而言之,皮尔斯的一般符号理论就如同一本“符号百科全书”,它不但为人们提供着有关符号的资讯,帮助人们把握和理解每天都离不开的符号,改善和提高人们使用符号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寻求真理的方法论和科学信心,并为人们永不停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科学指导。即便如此,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皮尔斯一般符号理论不是一个完结的、静止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中。皮尔斯在临终前曾略带遗憾地感慨,“此处概述的推理学说是作者历经50多年精心研究的结果。像每一个对逻辑——推理的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一样,我认为如果不对该学科中一些被认可的术语意义进行一番修正就无法将我研究结果中的清晰概念传递出来”①。此言犹如加载在皮尔斯一般符号理论之后的省略号,既为后入研究其理论提供了发展空间,更是对我辈投身于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的鞭策和激励。

李天玉[10](2014)在《近30年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研究》文中提出从1958年电视剧在中国诞生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呈现出从复苏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视批评实践也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电视剧批评”无论是在学科体系建构上,还是在理论深度上都亟待提高,对中国电视剧题材批评现象和理论探索过程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历史性整合的论文、着作也没有出现,由此看来中国电视剧批评环境发展并不畅快,同时,叙事学作为一门经典学科,又是电视剧批评研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轰动影响。本文将从叙事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再到传入中国的发展与兴起的过程、叙事学批评的七种方法、以近3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题材批评史的名家名篇为研究文本,根据中国电视剧不同题材类型,对不同题材的电视剧题材批评展开一系列的文本细读,如历史正剧题材的批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批评、家庭伦理剧题材的批评、农村题材的批评、涉案剧题材的批评、谍战剧题材的批评、军事题材的批评等,以期对近30年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根据叙事学批评方法,本文试图从结构、时间、视角、意象、批评家以及结合后来出现的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名家着作和文献资料总结出的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这7种方法入手,分为不包括序言在内的6部分,对近30年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试图得出叙事学批评经历了哪些方面问题的展开、不同时期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由于哪一时期的哪一部或哪些部作品的出现而使得电视剧叙事学批评研究得以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进而把学术研究引向建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社会现实领地,为他人日后研究此类问题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有关电视剧叙事学批评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法官坦言:“当一个好法官好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官坦言:“当一个好法官好难”(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4)跨符号研究视角下的科学传播媒体 ——以果壳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从我国科学传播的发展来看
        1.1.2 从现实问题的需要来看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3.1 个案分析法
        1.3.2 研究设计
    1.4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探讨
    2.1 科学传播的内涵与模式
    2.2 跨符号传播模式
第三章 跨符号研究视角下科学传播媒体的应有之义
    3.1 对静态传播结构的设计
        3.1.1 感知层面(perception)
        3.1.2 符号层面(symbol)
        3.1.3 叙事层面(narration)
        3.1.4 论述层面(discourse)
    3.2 对动态传播行动的设计
        3.2.1 传播者(who)
        3.2.2 内容(say what)
        3.2.3 受众(to whom)
        3.2.4 渠道(in which channel)
        3.2.5 效果(with what effect)
第四章 跨符号研究视角下的果壳网
    4.1 果壳网的静态结构分析
        4.1.1 果壳网的前世今生
        4.1.2 感知层面
        4.1.3 符号层面
        4.1.4 叙事层面
        4.1.5 论述层面
    4.2 果壳网的动态行动分析
        4.2.1 传播者:三种类型的传播主体
        4.2.2 内容:果壳网的产品梳理
        4.2.3 受众:分众化与传受兼具
        4.2.4 渠道:线上紧缩线下暂停
        4.2.5 效果:被赶超也被认同
第五章 对科学传播媒体的建议
    5.1 产品层面
        5.1.1 意义未达,感知先行
        5.1.2 明确核心产品
    5.2 内容层面
        5.2.1 以专业权威为本
        5.2.2 关键词策略
        5.2.3 讲一个好故事
    5.3 营销层面
        5.3.1 不开渠道之枝怎能散用户之叶
        5.3.2 受众不可等同视之
        5.3.3 树专业而亲近的品牌形象
    5.4 战略层面——做文化产业媒合平台,打造轻资产化盈利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 取得的 科研成果

(6)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经历与困惑:系列对举观念下走向关怀教师实践
        (二) 选题从徘徊到聚焦"教师专业生活实践"
        (三) 研究的背景:转型下的教师发展困顿
    二、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已有研究
        (一) "教师专业实践"的相关研究
        (二) "教师生活"的相关研究
        (三) "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小结
    三、研究问题与过程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过程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解释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理论
        (一) 波兰尼的嵌入思想
        (二)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思想
        (三) 嵌入思想的再发展
    二、互动理论
        (一) 符号互动论
        (二) 自我呈现理论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一) 解释教师专业实践的框架
        (二) 题论——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内核
        (三) 教师专业生活的具体实践指向
        (四) 本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S中学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
    二、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 校园周边
        (二) S中学概况
        (三) 学校管理与文化
    三、学校教师基本情况
        (一) 教师学科与性别分布
        (二) 教师年龄与学历结构
        (三) 教师来源分析
    四、综论
第三章 工具理性与情境抽离:授业中的教师认知实践
    一、镜与树:教师关于教育要素认知观
        (一) 熬出"最公平"的考试
        (二) 迷途中的"安顿":行先于思
        (三) 树状课程序列
        (四) 摆渡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二、传承与嫁接:授业是何、何为与为何
        (一) 学与教:"高考"任务的逐级分摊
        (二) 讲与练:依纲据本
        (三) 教师理解与运作的课程
        (四) 为师文化的传接
    三、缺席与断裂:教师知识的备与现
        (一) 往日知识储备与实践所需的断链
        (二) 今日实践知识的裂变与固化
        (三) 未来时代呼唤与知识现状的脱节
    四、综论
第四章 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交往实践
    一、趋向封闭的教师社会关系网络
    二、熟人社会:师-师交往的角色定位与网络资源
        (一) 熟悉的他者:"S中人"
        (二) "清水衙门":校内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较为有限
    三、教师校内社会网络中的"重要他人"与交往法则
        (一) 同质相吸的交往法则
        (二) 结构性平衡:多人互动效益最大化原则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校园交往
        (四) 特殊个体
    四、双重视角下的师-生校内社会网络
        (一) 学生视角下的师生交往
        (二) 教师视角下的师生交往
        (三) 情感与功利:学生与教师的交往策略
    五、综论
第五章 "空心"与"忘我":教师职业中自我内在的实践
    一、教师命运的罗盘
        (一) 偏外在价值:对教育追求的背后
        (二) 无奈与从众:为何选择当教师
        (三) 波澜与失衡:命运拷问下艰辛的教师个体
    二、教师良心:专业生活的无边界性与伦理性
        (一) 教师个人时间稀缺:忙碌中的无我与忘我
        (二) 教师良心:自然之声还是职业特性
    三、教师冲突与应对:教师自我的否定与重建
        (一) 冲突下的教师选择
        (二) 冲突的应对姿态:委屈与抗争
    四、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走向
        (一) 经验化的教学反思
        (二) 教育形式化下的教师自我迷失
        (三) 以自由为名:一个人的舞台
        (四) 生存法则与固态化:教师专业自觉不得其所
        (五) "能"与"应"的隙缝中:教师自我研究的空泛与无根
    五、综论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教师发展的可能
    一、主要研究发现
        (一) 学校内外:身份区分与边界僵化
        (二) 教师认知呈现分层与固化
        (三) 教师交往体现封闭与区隔
        (四) 教师自我表现"无我"、"忘我"与"自我"
        (五) 教师认知、交往、自我内在实践的相互脱嵌
    二、理论与实践对话:脱嵌状态下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可能
        (一) 脱嵌是否成为一种必然
        (二) 教师发展的可能
        (三) 教师研究:走向理解与关怀
    三、结语
        (一) 对于研究过程的反思
        (二) 对于教师专业实践生活的反思
        (三) 研究中的不足
        (四) 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附录一: 关于教师职业生活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补充访谈提纲
附件三: 关于高中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关于高中学习生活的调查(随班学生问卷)
附录五: 课堂观察主要维度表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具体问题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审美教育内涵的相关研究
        (二)审美教育目的的相关研究
        (三)审美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语文审美教育目标的相关研究
        (二)语文审美教育目的的相关研究
        (三)语文审美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
        (四)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相关研究
        (五)语文审美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审美教育内容研究不够丰富
        (二)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过于聚焦
        (三)语文写作审美教育研究薄弱
        (四)语文演讲审美教育研究匮乏
        (五)语文美育升华至生命美、境界美的研究过少过弱
        (六)语文美育实施策略(模式)缺乏科学性和普适性
第三章 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理论基础
    二、接受美学理论基础
    三、心理学理论基础
    四、语言学理论基础
    五、传播学理论基础
第四章 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体系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高中语文课标中的审美教育基本要素
        (二)高中语文课标外的审美教育基本要素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基本要素的结构体系
第五章 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一)教师的样本选择
        (二)学生的样本选择
    三、工具制作
        (一)教师问卷的设计
        (二)学生问卷的设计
    四、结果分析
        (一)对教师问卷结果的分析
        (二)对学生问卷结果的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一)调研结论
        (二)调研启示
第六章 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实施策略体系的构建
        (二)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策略的具体实施
    二、高中语文写作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语文写作审美教育实施策略体系的建构
        (二)语文写作审美教育策略的具体实施
    三、高中语文演讲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语文演讲审美教育实施策略体系的构建
        (二)语文演讲审美教育策略的具体实施
第七章 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运行的效果评价
    一、基于量化层面的效果评价
        (一)量化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实施前、后的量化评价
    二、基于质化层面的效果评价
        (一)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策略实施后的质化评价
        (二)语文写作审美教育策略实施后的质化评价
        (三)语文演讲审美教育策略实施后的质化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一)语文美育基本要素结构体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语文写作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可达成写作美育目的
        (四)语文演讲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可实现演讲美育目的
    二、反思与建议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语文教师审美教育问卷
    附录二:学生审美教育问卷
    附录三:高中生语文审美素养前测问卷
    附录四:高中生语文审美素养后测问卷
后记

(8)混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9)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皮尔斯符号理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皮尔斯符号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注释缩写说明
第一章 皮尔斯及其符号理论的滥觞
    第一节 皮尔斯的符号人生
        一、作为天才成长的皮尔斯
        二、在学界崭露头角的皮尔斯
        三、皮尔斯的职场挣扎与学术成就
        四、皮尔斯人生——“瓶中的黄蜂”
    第二节 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学术渊源
        一、父亲对皮尔斯的培养与影响
        二、康德对皮尔斯哲学世界的影响
        三、约翰·洛克对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影响
第二章 皮尔斯符号理论的推导过程
    第一节 皮尔斯对笛卡尔思想的方法论批判
        一、皮尔斯对普遍怀疑的否定
        二、哲学研究应采用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 皮尔斯符号理论的推导过程
        一、被前认知确定的认知
        二、思想即符号
第三章 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符号概念
    第一节 皮尔斯符号理论的普遍意义
    第二节 皮尔斯的范畴推导与普遍范畴论
        一、范畴的推导及三大范畴
        二、范畴的退化形式
    第三节 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符号概念
        一、代表项
        二、符号对象
        三、符号解释项
        四、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符号分类组合
    第四节 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实用主义
        一、皮尔斯符号理论与实用主义
        二、符号理论:皮尔斯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
        三、实用主义:从意义理论提升为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章 皮尔斯的符号活动论
    第一节 群体性:符号活动的形式条件
        一、皮尔斯的“自我”观
        二、群体性(共同体):符号活动的形式条件
    第二节 连续性、发展性:符号活动的特点
        一、连续性
        二、发展性
    第三节 以信念为核心的符号活动
        一、消除怀疑、确定信念:符号活动的核心
        二、寻求真理:符号活动的最终目标
第五章 皮尔斯符号理论与索绪尔符号理论之比较
    第一节 基于基础理论的比较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的区分
        二、符号概念和性质的区分
    第二节 基于符号阐释的比较
        一、对符号意义概念的区分
        二、对符号意义变化的不同阐释
第六章 皮尔斯符号理论及其美学观
    第一节 皮尔斯的规范美学
        一、皮尔斯的“作为第一性的美学”
        二、皮尔斯对“审美意义的善”的阐释
        三、皮尔斯规范美学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皮尔斯的符号美学
        一、皮尔斯美学的符号基础
        二、皮尔斯符号中的美学符号
        三、皮尔斯符号理论与审美
结语
    一、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学术价值
    二、皮尔斯符号理论的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10)近30年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 相关问题概述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 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1978—1999)
    (一) 电视剧起步发展时期(1978—1985)
    (二) 电视剧拓展建构时期(1986—1992)
    (三) 电视剧理论自觉时期(1993—1999)
    章末小结
二、 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中的结构与时间
    (一) 概述叙事学批评中的结构与时间
    (二) 结构表明心智
    (三) 主导电视剧叙事的神奇密码——时间
三、 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中的视角与意象
    (一) 概述叙事视角与意象
    (二) 视角带来的变异与革新
    (三) 意象让作品升华
四、 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中的人物塑造
    (一) 概述人物塑造
    (二) 人物无大小,塑造很重要
五、 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中的叙事风格和批评家观点
    (一) 叙事风格——让故事风生水起
    (二) 从批评家眼中看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法官坦言:“当一个好法官好难”(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改进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行动研究[D]. 张文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跨符号研究视角下的科学传播媒体 ——以果壳网为例[D]. 张倩. 西北大学, 2018(01)
  • [5]问身:精神病院随笔录[J]. 傅爱毛. 作品, 2017(07)
  • [6]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D]. 陈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普通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 逯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8]混帐[J]. 龚桂华. 红豆, 2015(06)
  • [9]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D]. 张彩霞. 山东大学, 2015(12)
  • [10]近30年中国电视剧叙事学批评研究[D]. 李天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法官承认:“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