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色氨酸(论文文献综述)
冯萌萌[1](2021)在《氨基酸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在炎症性肠病中补充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隶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方便营养型蛋制品绿色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2018YFD0400301)。氨基酸(Amino Acids,AAs)是一种具有生物基础意义的化合物,在食品科学和制药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和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是分离技术的主要分析工具,同时结合紫外检测器(UV)、荧光检测器(FLD)、电化学检测(ECD)和质谱检测器(Mass Spectrum)来测定各种样品中的氨基酸。氨基酸分析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氨基酸分析物数量多、分子极性变化大、检测灵敏度低。氨基酸分子不包含发色团,因此分子吸收系数低,紫外检测的灵敏度往往不够,而柱前衍生化是提高方法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有效方法。氨基酸分析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赖氨酸、蛋氨酸等必需的氨基酸可用作营养强化剂和食品添加剂。而食源性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疲劳、抗氧化、抗病毒、保护心血管、降血糖等多种药理功效,为了提升食源性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优化衍生反应缓冲溶液、缓冲溶液p H、缓冲溶液浓度,色谱条件中流动相流速、梯度洗脱条件、检测波长等AQC衍生氨基酸的衍生条件,建立了AQ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氨基酸的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显示出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范围为0.9905~0.9969),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在1.0198~3.1348 ng/L和3.0594~9.4044 ng/L的范围内,日内、日间精度分别在1.39%~3.21%和3.17%~7.45%范围内,加标回收率在90.33%~110.66%范围内。本衍生方法步骤操作简单,无干扰峰,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满足血清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2)通过DSS诱导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用AQC柱前衍生氨基酸的方法检测血清中氨基酸的含量,研究蛋清发酵酸乳对结肠炎小鼠体内氨基酸的补充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了Asp、Gln、Ala、Thr和Ile,之外,结肠炎模型组血清中其他氨基酸的含量水平显着降低(P<0.05);经过蛋清发酵酸乳干预治疗后,20种氨基酸在血清中含量上升,其中Thr、His、Ile、Trp、Phe、Tyr、Ala、Glu、Asp和Ser含量显着升高(P<0.05)。(3)通过对快速且稳定的衍生试剂(OPA和FMOC-Cl)进行条件优化和对比,选择FMOC-Cl对氨基酸进行衍生;对衍生条件中萃取条件,质谱条件中质谱参数和驻留时间的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FMOC-Cl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法测定血清中氨基酸的方法。结果表明:本方法显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范围为0.988~0.998),检出限范围为0.0237~0.2391ng/m L,定量限范围为0.079~0.7971ng/m L,日内和日间精度范围分别在1.34~4.94%和2.19~7.78%,加标回收率范围在73.98~117.98%。本衍生方法操作步骤简单,结果无杂峰干扰,可以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满足血清中氨基酸的定量分析。(4)通过DSS诱导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用FMOC-Cl柱前衍生氨基酸的方法检测血清中氨基酸的含量,研究蛋清肽对结肠炎小鼠体内氨基酸的补充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结肠炎模型组血清中20种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发生了显着降低(P<0.05);经过蛋清肽干预治疗后,20种氨基酸在血清中含量上升,其中Cys、Tyr、Arg、Phe和Lys的含量水平显着升高(P<0.05)。
杨可[2](2021)在《血浆吲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建立一种简单、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HPLC-FLD)方法同时测定血浆中五种吲哚类物质,包括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3-INDS)、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吲哚丙酸(Indole-3-propionate,IPA)、吲哚(Indole,IND)以及3-甲基吲哚(3-Methylindole,3-MI)。2.用建立的方法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与对照组女性血浆中吲哚类物质的含量,探索血浆吲哚类物质在PCOS中的作用。方法:1.血浆样本经液液萃取处理后,采用HPLC-FLD法检测血浆中的吲哚类物质。待测物经Shim-Pack VP-ODS柱(4.6 mm×150 mm,4.6μm)进行分离。流动相条件为10 m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40/60,v/v);柱温为35°C;流速为0.8 m L/min;激发波长(lex)和发射波长(lem)分别为280 nm和355 nm;进样体积为50μL。2.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PCOS组与对照组血浆中吲哚类物质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糖代谢指标以及抑郁测评结果分析血浆吲哚类物质在PCOS中的作用。结果:1.血浆中3-INDS的线性范围为1.56~400.00μmol/L,IAA线性范围为312.50~10000.00 nmol/L,IPA线性范围为125.00~6000.00nmol/L,IND线性范围为6.25~400.00 nmol/L,3-MI线性范围为1.56~400.00 nmol/L。该方法的日内精密度的变异均≤4.0%,日间精密度的变异均≤5.2%,平均回收率在90.1%~109.3%之间。2.与对照组相比,PCOS患者血浆3-INDS、IAA以及IND含量显着升高。3-INDS,IAA,IND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等糖代谢参数显着正相关;3-MI水平与空腹血糖正相关;3-INDS、IAA、IND和3-MI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负相关。3-INDS(OR=1.208,95%CI:1.100~1.327,p=0.000),IAA(OR=1.437,95%CI:1.095~1.885,p=0.009)和IND(OR=1.051,95%CI:1.023~1.080,p=0.000)是PCOS发生的危险因素。3.PCOS患者抑郁组血浆中IND浓度显着高于非抑郁组(p<0.05),血浆IND(OR=1.144,95%CI为1.028~1.272,p=0.014)是PCOS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且对PCOS患者抑郁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73,Cut-off值为53.64 nmol/L(Youden index=0.623,Sensitivity=90.9%,Specificity=71.4%)。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一种HPLC-FLD法同时检测血浆中五种吲哚类物质。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适用于临床和科研。2.吲哚类物质与PCOS糖代谢有关。3-INDS、IAA和IND是PCOS发生的危险因素。IND是PCOS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梁秋霞[3](2020)在《基于化学衍生的羧基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羧基化合物是一类以羧基为官能团,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有机物。常见的羧基化合物以盐、酯或游离酸的形式在生命体内广泛存在。其不仅是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细胞构成物的中间代谢物,也是生理活动中生化反应的底物或产物。它们在生命体内浓度的高低与生物体生长发育,衰老和某些疾病(糖尿病、炎症)息息相关。此外,随着人们对自然改造而滥用羧基化合物,羧基化合物也成为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羧基化合物分析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和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CE-LIF),并结合化学衍生、固相萃取和液相萃取等技术,分析测定植物、动物组织和人血样品中的羧基化合物。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本实验建立了以4,4-二氟-5,7-二甲基-4-硼-3a,4a-二吡咯甲烷-3-丙酰基乙二胺(BODIPY?FL EDA,BODIPY类荧光染料)为柱前衍生试剂,采用HPLC-FLD法分离测定赤霉素A3(GA3),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的分析方法。详细探讨了色谱分离条件和衍生反应条件。在20℃下,衍生反应20 min内完成。在λex/λem=490 nm/510 nm的波长下,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在17 min达到基线分离。GA3,IAA,ABA,IBA,NAA,2,4-D的检出限分别为0.75、2.00、0.55、3.00、0.05、0.50 nmol/L,衍生物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1.80-3.73%和3.46-5.01%之间。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5种蔬菜水果中植物激素的残留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4.12-106.75%范围内。(2)建立了分离检测赤霉素A3,吲哚乙酸,脱落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的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CE-LIF的方法。以BODIPY?FL EDA为荧光标记试剂,以28 mmol/L,p H=9.0的H3BO3-Na2B4O7缓冲溶液(含5 mmol/L SDS,4%异丙醇)为背景电解质,当分离电压为10.5 k V时,在λex=490 nm的波长下,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在10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这六种分析物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05、0.05、0.075、0.0125和0.05 nmol/L,日内和日间精度分别小于5.68和6.96%,相对标准偏差(RSD)(n=5)的范围分别为0.03%-1.23%(迁移时间)和1.14%-5.23%(峰面积)。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拟南芥花中多种内源性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是研究植物激素功能和调节网络的有力辅助工具。且该方法也成功应用于5种蔬菜水果中植物激素的残留检测,可作为食品中植物激素残留一种分析方法。(3)建立了分离检测12-POHSA,12-PAHSA,12-OAHSA和12-SAHSA四种支链脂肪酸酯(Fatty acid esters of hydroxy fatty acids,FAHFAs)的UPLC-MS/MS双衍生化方法。在建立的方法中,使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从生物样品中选择性富集和纯化FAHFAs。在该方法中,采取了一种双衍生试剂的方法,即以(2-氨基乙基)三甲基铵(Cholamine)作为柱前衍生试剂,2-二甲基氨基乙胺(2-dimethylaminoethylamine,DMED)衍生的FAHFAs标准品作为内标,作为同位素标志(Stable isotopically labeled,SIL)的替代品。衍生反应在室温下1 min内完成。结果表明,在Cholamine标记后,FAHFAs的LOD和LOQ分别为0.02-0.07 pg/m L和0.06-0.12 pg/m L,检测灵敏度分别提高了50-126倍。此外,在UPLC系统中,在色谱柱上15 min内可以很好地分离FAHFAs,并具有尖锐的峰形。使用该方法,我们成功测定了人血清样品,大鼠白脂肪,肺,肾,肝和心脏组织中FAHFAs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大鼠的不同组织中观察到3种FAHFAs(12-PAHSA,12-SAHSA和12-OAHSA)。另外,我们在人血清样品中成功检测出上述3种FAHFAs。(4)开发了UPLC-MS/MS测定13-PAHSA,12-PAHSA,10-PAHSA,9-PAHSA和5-PAHSA五种PAHSAs同分异构体双衍生化方法。采用上一章节的衍生条件下,五种同分异构体成功与Cholamine和DMED发生衍生反应,DMED衍生的PAHSAs作为内标,作为SIL的替代品。详细探究了MRM模式的参数和五种同分异构体在UPLC系统中分离条件,在最优分离条件下五种同分异构体在20 min内成功分离。5种PAHSAs的LOD和LOQ分别为0.04-0.07 pg/m L和0.10-0.20 pg/m L。检测的灵敏度增加了73-105倍,将这种快速、高灵敏、准确定量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分离和定量测定人体血液和小鼠组织的PAHSAs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大鼠的不同组织中观察到5种PAHSAs同分异构体。并且,我们在人血清样品中成功检测出上述5种PAHSAs同分异构体。
苏美丞[4](2020)在《不同加工工艺奶产品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物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民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从饱腹向注重食品品质转变,牛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品质评价对保障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牛奶不仅含有脂肪酸、蛋白质等六大营养素,其中还含有活性肽、色氨酸等微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脂肪酸作为一种热敏性物质,其含量和种类易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色氨酸及其代谢物因其生物学功能备受关注,但其在不同牛奶中的分布、含量和检测方法等还未被完全报道,因此,对不同牛奶产品中脂肪酸和色氨酸代谢物的的研究在牛奶营养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牛奶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对超高温灭菌奶和复原奶中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牛奶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的检测研究方法,对不同牛奶产品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牛奶的营养品质评价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技术,研究了超高温灭菌奶和复原奶中的脂肪酸含量差异,超高温灭菌奶和复原奶中,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0.98±0.11)%,(0.90±0.04)%;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15±0.36)%,(1.11±0.36)%;油酸的含量分别为(27.30±0.56)%,(26.78±0.78)%;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43.26±1.56)%,(43.81±2.34)%。另外,对两种牛奶脂肪酸的磁共振氢谱峰和含量进行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对两种奶中差异性脂肪酸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对两种奶进行了初步的营养学评价。其次,建立了牛奶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利用QuEChERS方法对样本进行前处理,通过优化提取溶剂、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确定最终的检测方法。本方法中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6%-11.33%;批间相对偏差为1.01%-13.68%;检测限在0.01-2.00 ng/mL之间;定量限在0.02-5.00 ng/mL之间;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为44.67%-126.78%;本方法的前处理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实现了奶中痕量色氨酸代谢物的检测,为牛奶中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利用建立的奶中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分析方法,检测了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复原奶和酸奶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的含量。色氨酸在4种奶中的含量在8960.70-11771.40ng/100mL之间;犬尿氨酸(KYN)在超高温灭菌奶中的含量最低(56.25±13.69 ng/100 mL);犬尿酸(KA)在巴氏杀菌奶中的含量最低(103.95±5.36 ng/100 mL);吲哚通路上的色氨酸代谢物在酸奶中的含量较高。通过方差分析,观察到色氨酸的9种代谢物(犬尿氨酸,犬尿酸,色胺,烟酸,5-羟色氨酸,黄尿酸,吲哚乙酸,吲哚甲醛和吲哚-3-乙胺)在4种奶中的显着性差异,从加工工艺角度解释了出现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结果对4种奶进行了初步的营养学评价。另外,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色氨酸的5种代谢物(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黄尿酸,吲哚乙酸,吲哚甲醛,吲哚-3-乙胺)在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复原奶和酸奶中的含量。
李晨[5](2020)在《基于神经化学指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辨识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神经发育性的疾病谱系,其发病率为1/59,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ASD的病因尚不明确,早期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行为但不能完全治愈,其前提是准确及时的发现,目前临床上主要是由专家参照诊断和筛查工具,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诊断筛查及预后评估,依赖于测评者的主观判断,客观性不足。基于生化指标的ASD辨识是新的取向之一。先期研究指向了遗传因素,但发现单基因对ASD患病的解释率较低,多基因(146个)用于辨识虽准,但检测成本太高。后续研究提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激素、氨基酸、有机酸、氧化应激代谢物等作为识别指标。但已有研究多是探讨单个或某一类的几个指标,如此辨识有可能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整合与ASD有关的多系统的标志物成为了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达90%的ASD患者伴随肠道疾病。这促使人们重视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的交互作用在ASD中的作用。肠道菌群产生多种神经信号物质,如氨基酸、酚类等分子刺激肠神经系统的传入神经末梢,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调控;在免疫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A)产生糖皮质激素,实现脑与肠道的双向交流。这些研究形成了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的概念。因此,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互作的原理,选取其中三类重要神经化学代谢物对甲酚、氨基酸类及HPAA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可的松)为指标开展ASD的辨识与预后评估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儿童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的应用研究使用聚苯乙烯纳米纤维为固相萃取填料,对尿液进行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目标物,得到皮质醇和可的松的线性范围为0.6-150 ng/m L和0.8-200 ng/m L;检出限为0.20 ng/m L和0.30 ng/m L;定量限为0.65 ng/m L和0.88ng/m L。招募50名ASD和58正常发育(TD)儿童,采集晨尿样本并检测,结果ASD组的皮质醇和皮质醇/可的松(RUCC)显着低于TD组,可的松无差异。分别对皮质醇和RUCC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皮质醇的灵敏度为0.845,特异度为0.800;RUCC的灵敏度为0.862,特异度为1.000,表明RUCC在ASD的筛查中有应用前景。2、儿童尿液氨基酸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的应用研究用醋酸纤维素(SFCA)针头过滤器净化尿样,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尿液氨基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色氨酸),线性范围为:0.1-100μg/m L,检出限为0.01-0.04μg/m L,定量限为0.05-0.2μg/m L。检测ASD与TD儿童的晨尿样本,发现ASD组几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TD组;分别用各氨基酸绘制ROCC,色氨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0.948,0.900);对各氨基酸进行二分(ASD/TD)Logistic回归分析,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对回归方程有贡献并可组合为新指标,该组合指标绘制的RO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966和0.94,高于所有单个氨基酸,并接近或超过传统的筛查/诊断工具。向回归分析中增加皮质醇为自变量,得到新的回归方程和组合指标并绘制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升至1.00和0.96,体现出多类指标联合辨识的优势。3、儿童尿液对甲酚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的应用研究以聚吡咯纳米纤维为固相萃取填料,对尿液进行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尿液对甲酚。检出限为0.1μg/m L,定量限为0.35μg/m L,线性范围为0.2-300μg/m L。检测ASD与TD儿童的晨尿样本进行,发现ASD组的尿液对甲酚含量显着高于TD组。用对甲酚数值绘制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78和0.793。向回归方程中继续增加对甲酚,回归方程不变,对甲酚对辨识模型没有贡献。4、儿童尿液三类神经化学指标在ASD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招募3名ASD儿童开展执行功能训练,训练前后测量执行功能和神经化学指标,干预后儿童的执行功能有所改善,部分尿液氨基酸有明显提高,RUCC略上升,尿液对甲酚、皮质醇和可的松的变化趋势不明。体现出部分神经化学指标在预后评估中的潜在应用价值。5、神经化学指标辨识模型在人群中的验证研究招募73名健康婴儿和53名健康学龄前儿童为验证样本,采集晨尿样本并分析神经化学指标,带入三种辨识模型(RUCC辨识、多氨基酸联合辨识、氨基酸皮质醇联合辨识)中计算。在婴儿组,RUCC模型的准确率为0,多氨基酸联合模型和氨基酸皮质醇联合模型的正确率约为80%,在学龄前儿童组,三种辨识模型的正确率依次递增(均高于90%)。以上结果表明辨识模型的使用具有年龄限制,多类指标联合辨识体现出优势。
卫兰兰[6](2019)在《外界因素导致人体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机体的氧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机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后会发生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来抵抗和适应这些刺激,当机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其抗氧化防御能力时,过量的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就会引起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氧化应激是人类范围极广的综合病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肠道作为机体器官中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承载着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主要功能。所以,肠道中存在着非常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极易被氧自由基攻击。更严重的是,氧化应激会逐渐缓慢地给肠道带来非常严重的损伤。所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对维持肠道内环境平衡至关重要。有报道表明益生菌能够改变肠道内的微生物结构,从而构建肠道内有利于消炎的环境,起到降低促炎细菌繁殖,并改善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的作用,甚至某些益生菌还被证明可以降低肠道氧化应激程度。尿液采集简单方便,是非侵入性检测最常用的生物样品。肠道菌群代谢物可通过吸收后排泄进入尿液并在膀胱中积累,能够反映身体的最终变化,可以在设定的时间段内汇集和收集。所以,尿液是机体代谢的“集中营”,也是机体疾病的“晴雨表”。所以,本文利用本课题组创立的纳米纤维固相萃取技术建立了人尿液样本中谷胱甘肽等氧化应激标志物和吲哚胺类肠道菌群代谢物的检测方法,并且设计了不同应激模式的人群研究范式,通过对人体无创样本中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吲哚类物质的检测,研究人体氧化应激对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此外,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新的复合纳米纤维材料作为乳酸菌包埋材料,并进行体外实验考察了其对益生菌活性的保护作用。具体内容如下:一、氧化应激标志物和肠道微生物代谢物检测方法建立(1)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S-CuNPs复合纳米纤维,,基于纳米铜与谷胱甘肽的活性基团-SH形成Cu-S共价键的原理,实现了衍生反应前对尿样中谷胱甘肽选择性提取。谷胱甘肽的标准曲线在浓度为10至1000 ng/mL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R2≥0.99)。LOD和LOQ的值分别是1.1 ng/mL和3.7 ng/mL。对于低、中和高浓度的人工尿液样品来说,回收率范围为94.6%-95.7%,表明尿样中谷胱甘肽的回收率良好。日内精度和日间精度均小于10%,符合生物样品的试验要求。同时将建立的检测方法应用到高危婴儿和正常婴儿的尿液中GSH的检测中,结果发现,正常儿童尿中谷胱甘肽的平均水平为823±220 ng/mL,高危婴儿尿中谷胱甘肽的平均水平为443±150 ng/mL,高危婴儿尿液中谷胱甘肽浓度的显着降低(P<0.05),说明高危婴儿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升高,有可能发生氧化损伤。(2)基于高锰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可氧化硫醇类氨基酸产生微弱的化学发光,而甲醛可以大大增强高锰酸钾-硫醇类氨基酸氧化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这一原理,建立了一个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化学发光检测人乳中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的特点,实现了不再需要对硫醇类氨基酸衍生,直接对其检测的目的;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线性范围为0.02-10μmol/mL和0.05-10μmol/mL,并且在线性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R2≥0.99);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的LOD分别是0.02μmol/mL和3.7μmol/mL,对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的低、中和高浓度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6.3%-99.9%和96.1%-99.3%,表明母乳中谷胱甘肽的回收率良好;日内精度和日间精度均小于10%,符合生物样品的试验要求。采集同一城市不同城区人体母乳样本,运用新方法检测母乳中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结果发现,高污染地区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浓度为0.63±0.05μg/mL、0.52±0.02μg/mL低污染地区其浓度为1.71±0.34μg/mL、1.12±0.04μg/mL,对照空气重金属(铅、砷、镉、汞)的检测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母乳样本数据,发现来自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的城区母乳中的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含量比对照组低(P<0.05),说明空气污染微小的差异提升就会导致哺乳期女性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3)建立了尿液中肠道菌群代谢物吲哚胺类物质的基于纳米纤维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荧光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省略传统萃取方式中常用的旋转蒸发浓缩吲哚类目标物的步骤,避免了其损失,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褪黑素的线性范围为2-400 ng/mL,吲哚-3-丙酸、吲哚和3-甲基吲哚的线性范围为5-400 ng/mL,并且在线性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R2≥0.99)。褪黑素、吲哚-3-丙酸、吲哚和3-甲基吲哚的LOD分别是0.28 ng/mL、0.59 ng/mL、0.55 ng/mL和0.37 ng/mL。对吲哚类物质的低、中和高浓度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6.3%-99.5%、97.3%-99.3%、81.3%-91.3%和89.3%-93.8%。数据表明尿液中吲哚类物质的回收率良好;日内精度和日间精度均小于10%,符合生物样品的试验要求。将新方法成功应用于成年男性运动前后尿液中的吲哚类物质检测,运动前褪黑素、3-丙酸吲哚、吲哚、3-甲基吲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2±5.10 ng/mL、14.4±1.30 ng/mL、250.8±14.1 ng/mL和9.43±1.07 ng/mL,运动后其浓度分别为84.0±9.69 ng/mL、25.9±3.39 ng/mL、343.7±36.8 ng/mL和14.6±1.36 ng/mL,结果显示运动后尿液中吲哚类物质的浓度都显着高于运动前(P<0.05),说明短时间的运动应激就可导致肠道菌群代谢物发生变化。二、环境污染导致的氧化应激对儿童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影响分别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城区(环境污染指数高低略有不同)各选择一个地理环境、管理模式基本匹配的幼儿园,采集两个幼儿园大班儿童尿液样本。利用前述建立的生物样本中氧化应激标志物和肠道菌群代谢物检测方法体系检测儿童尿液中谷胱甘肽和吲哚类的水平。高污染城区幼儿园儿童尿中GSH的平均水平为36.3±2.25 ng/mL,低污染城区幼儿园儿童尿液中GSH的平均水平为49.4±5.27 ng/mL;统计结果表明,高污染城区幼儿园儿童尿中GSH的浓度的显着降低且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高污染城区幼儿园儿童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升高,有可能导致氧化损伤;高污染城区幼儿园儿童尿液中褪黑素、3-丙酸吲哚和吲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8±3.42 ng/mL、195.0±22.4 ng/mL和181.3±15.0 ng/mL,低污染城区幼儿园儿童尿液中目标物的平均水平为54.0±5.02 ng/mL、113.9±22.3 ng/mL和243.7±23.4 ng/mL;MEL、IPA和IND的浓度在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结果推论,以尿液中谷胱甘肽含量下降为特征表现的儿童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同时会联动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共代谢吲哚胺类物质水平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即使微小的环境变化也会给人们,尤其是儿童健康带来显着的影响。三、基于聚乙烯醇/丝素蛋白静电纺丝技术的益生菌固载化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通过调节各组分配比制备出包埋有植物乳杆菌[ATCC8014]的聚乙烯醇/丝素蛋白/益生菌复合生物纳米纤维材料。复合生物纳米纤维在模拟胃液胁迫2.0h后,其在新鲜液体培养基生物量不受影响;而纯益生菌在模拟胃液胁迫后,在新鲜液体培养基中不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聚乙烯醇/丝素蛋白/益生菌细胞复合生物纳米纤维材料在抗胃液胁迫的耐受能力方面显现出突出的优势。该技术为活性益生菌新制剂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梁先玉[7](2019)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体液中酪氨酸和甘氨酸的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基酸在生命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类物质,一些非必需氨基酸及其代谢物与人类某些疾病有一定的关联性。酪氨酸与甘氨酸是人体中重要的非必需氨基酸,这两种非必需氨基酸的代谢异常与某些疾病有一定的联系。研究发现肝肾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生时,酪氨酸、甘氨酸的代谢会出现异常。因此,研究建立简便、灵敏、快速的分析方法并运用到人体体液中酪氨酸、甘氨酸的代谢物分离与分析检测,对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治疗与监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制备了相关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于人体体液中酪氨酸、甘氨酸的代谢物的分离富集,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构建了人体体液中酪氨酸、甘氨酸的代谢物分析新方法,并用于实际尿样检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对羟苯基乙酸为模板分子,1-乙烯基咪唑为功能单体,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N-N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采用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对羟苯基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PHPAA-MIP)。根据吸附动力学实验探究了PHPAA-MIP吸附机理,评估了PHPAA-MIP的识别性能及其选择性能。结果表明,PHPAA-MIP对尿样中的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乙酸以及对羟苯基丙酸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2.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乙酸和对羟苯基丙酸的分析新方法。尿样稀释一倍,经ENVI-C18柱除无机盐,用PHPAA-MIP萃取目标分析物,最终的解吸液用UHPLC-FLD检测。在优化的萃取/解吸条件下,采用ZORBAX SB-C18快速分离柱,以50 mmol/L乙酸-乙酸铵(pH=5.3):乙腈=95:5(V/V)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下分离,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277 nm、λem=316 nm。三种分析物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8.5×10-3-2.8×10-2 mg/L与2.8×10-2-9.3×10-2 mg/L,加标回收率为75.7%-110.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该方选择性好,可用于尿液中三种酪氨酸的代谢产物的同时测定。3.以N-苯基甘氨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三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N-N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腈为溶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NPG-MIP)。采用各种分析技术对所制备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NPG-MIP对目标分析物的吸附比NIP具有更好的亲和性,对目标分析物的结构类似物选择性差,印迹因子IF=4.7。该材料为从复杂样品中(尿样)分离NPG奠定了基础。4.建立了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尿样中N-苯基甘氨酸的分析新方法。尿样稀释20倍后,采用NPG-MIP印迹聚合物对尿样进行前处理,UHPLC-DAD检测其解吸液。在优化萃取/解吸条件下,采用ZORBAX SB-C18快速分离柱,以20 mmol/L磷酸二氢钠(pH=5.6):甲醇=90:10(V/V)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下分离,紫外检测波长为λ=239 nm。NPG的线性范围在0.5-100 mg/L,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1.6×10-2 mg/L和5.5×10-2mg/L,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高于84.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该方法对目标分析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为进一步探究甘氨酸的代谢与癌症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杨永丽[8](2017)在《乳腺癌患者尿液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酪氨酸属于芳香氨基酸,在体内由苯丙氨酸羟化而来,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研究表明,酪氨酸的代谢紊乱不仅与氨基酸代谢疾病有关,而且与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建立简单、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并且用于人体尿液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监测,对于一些疾病的普查、早期诊断、监测及预后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已有的测定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中,以血清中酪氨酸的代谢产物研究报道较多,而对尿液中酪氨酸的代谢产物研究介绍较少。本文应用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系统地探讨了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分离分析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尿液中酪氨酸及其多种代谢产物同时分析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丙酸、尿黑酸和对羟苯基乳酸的分析新方法。尿液经乙腈除蛋白后,氮气吹干,加入硅烷化试剂(BSTFA+1%TMCS)衍生,离心后取上清液过0.22μm有机相滤膜后直接进样检测。采用HP-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流速为1.0m L/min,在优化的色谱升温程序下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对羟苯基丙酸、尿黑酸和对羟苯基乳酸的线性范围均为0.0253.00 mg/L,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30.9995之间,三种物质的加标回收率在94.50%110.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该方法应用于人体尿液中对羟苯基丙酸、尿黑酸和对羟苯基乳酸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乙酸以及对羟苯基丙酸的分析新方法。尿样经离心后取上清液过GenerikC8/B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取洗脱液进行检测。采用ZO RBAX SB-C18快速分离柱,以50 mmol/L乙酸-乙酸铵(p H=6.8,5 mmol/L四丁基溴化铵):乙腈=95:5(V/V)为流动相,在流速为0.2 m L/min下分离,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277 nm,λem=316 nm。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乙酸和对羟苯基丙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4.0 mg/L、0.0550 mg/L及0.14.0 mg/L。检出限分别为8.8′10-3 mg/L、4.8′10-3 mg/L及9.0′10-3 mg/L,健康人尿样中三种待测物在三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5.0%12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3.1%之间。此方法用于尿液中三种物质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3.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尿液中的酪氨酸、多巴、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乙酸、尿黑酸、对羟苯基丙酸和酪胺的分析新方法。尿液被超纯水稀释两倍后离心,取上清液过0.22μm水系滤膜后直接进样。采用Shim-pack GIST C18分离柱,以乙酸-乙酸铵(20 mmol/L):乙腈=95:5(V/V)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 L/min,在优化的质谱条件下,七种组分的线性较好且相关系数在0.99920.9998之间,尿样中七种待测物在三个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5.5%1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5.0%之间。此方法简单快速,为今后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参考。
贾雪峰[9](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紫外检测法分析测定茶叶和中药姜黄中的活性成分》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六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和三种姜黄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考察了实验条件对其荧光光谱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对茶叶和中药姜黄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论文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1、建立了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在C18反相柱上进行分离,以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淋洗,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35 oC,采用梯度波长进行荧光检测,分析时间仅为20 min。该方法线性范围更宽,灵敏度更高,测得各组分的日内稳定性和精密度的RSD在0.63%0.98%之间,回收率在87.7%106.1%之间。该方法应用于六种不同市售茶叶中八种儿茶素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2、建立了同时测定中药姜黄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在C18反相柱上进行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50:50)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25 oC,以检测波长λex/λem=432/524 nm进行荧光检测,分析时间仅为12 min。该方法线性范围更宽,灵敏度更高,测得各组分的日内稳定性和精密度的RSD在0.48%0.92%之间,回收率在98.7%103.7%之间。该方法应用于姜黄市售药材和对照药材中三种姜黄素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孙玄[10](2015)在《大鼠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及氨基酸分析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文献表明,蝶呤类化合物及氨基酸对生物体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体体液中蝶呤类化合物或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有可能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生物体中蝶呤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分析技术、样品前处理以及两者与疾病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同时测定蝶呤类化合物和氨基酸的离子色谱荧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然后采用离子色谱荧光法对大鼠膀胱癌模型组和对照组进行尿液分析,寻找可能的膀胱癌肿瘤标志物。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大鼠尿液中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蝶呤-6-羧酸的离子色谱荧光分析法。大鼠尿液利用三氯乙酸除蛋白后,采用MCX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净化,然后用离子色谱荧光法进行测定。3种物质的仪器检出限分别为0.08,0.3和0.002μmol/L,加标回收率在71.2%121.7%之间,RSD小于11.7%。2.建立了大鼠尿液中黄蝶呤、异黄蝶呤、蝶呤-6-羧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的分析方法。大鼠尿液除去蛋白后,稀释50倍直接进样分析,采用基质标准曲线法消除基质的影响。5种物质的仪器检出限分别为1.6,1.5,2.2,0.9和1.0 ng/m L,加标回收率在89.0%107.0%之间,RSD在0.30%5.19%之间。3.将离子色谱荧光法应用于对照组和膀胱癌模型组大鼠尿液中色氨酸、酪氨酸和蝶呤-6-羧酸的同时测定。测定结果显示3种物质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色氨酸和蝶呤-6-羧酸有可能成为膀胱癌潜在的标志物。
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色氨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色氨酸(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酸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在炎症性肠病中补充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氨基酸概述 |
1.1.1 氨基酸的定义 |
1.1.2 氨基酸的结构与功能 |
1.1.3 氨基酸的应用 |
1.2 常见氨基酸分析方法 |
1.2.1 非衍生化检测分析法 |
1.2.2 衍生化间接检测分析法 |
1.3 氨基酸代谢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
1.3.1 氨基酸的主要功能 |
1.3.2 炎症性肠病概述 |
1.3.3 氨基酸代谢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HPLC技术的AQC衍生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动物饲养方法 |
2.3.2 液相色谱条件 |
2.3.3 氨基酸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4 衍生溶液的配制 |
2.3.5 血清样品的制备 |
2.3.6 柱前衍生步骤 |
2.3.7 方法的内部验证 |
2.3.8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4.2 流动相缓冲溶液p H的优化 |
2.4.3 流动相缓冲溶液浓度的优化 |
2.4.4 洗脱条件流速的优化 |
2.4.5 流动相洗脱条件的优化 |
2.4.6 方法的有效性 |
2.4.7 血清样品中20 种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蛋清发酵酸乳对结肠炎小鼠氨基酸补充效果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鸡蛋发酵酸乳的制备 |
3.3.2 动物饲养方法 |
3.3.3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3.3.4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评价 |
3.3.5 血清中氨基酸含量的检测 |
3.3.6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血清中20 种氨基酸的含量 |
3.4.2 血清中必需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3.4.3 血清中非必需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3.4.4 血清中疏水性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3.4.5 血清中支链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HPLC-ESI-MS/MS技术的FMOC-Cl衍生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3.2 OPA的衍生化效果 |
4.3.3 FMOC-Cl的衍生化效果 |
4.3.4 液相色谱条件 |
4.3.5 质谱条件 |
4.3.6 氨基酸标准溶液的配制 |
4.3.7 血清样品的准备 |
4.3.8 方法的内部验证 |
4.3.9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OPA衍生氨基酸结果分析 |
4.4.2 FMOC-Cl衍生氨基酸结果分析 |
4.4.3 质谱参数的优化 |
4.4.4 驻留时间的优化 |
4.4.5 色谱参数的优化 |
4.4.6 萃取条件的优化 |
4.4.7 衍生条件的优化 |
4.4.8 血清样品的前处理 |
4.4.9 方法的有效性 |
4.4.10 血清样品中20 种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蛋清肽对结肠炎模型小鼠氨基酸补充效果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饲养方法 |
5.3.2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
5.3.3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评价 |
5.3.4 血清中20 种氨基酸含量的检测 |
5.3.5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样本中20 种氨基酸的检测结果 |
5.4.2 样本血清中必需氨基酸浓度水平比较 |
5.4.3 小鼠体内非必需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5.4.4 小鼠体内疏水性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5.4.5 小鼠体内支链氨基酸的补充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血浆吲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吲哚类物质的方法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第二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吲哚类物质的临床应用 |
1 方法和研究对象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3)基于化学衍生的羧基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羧基化合物 |
1.3 羧基化合物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
1.4 萃取技术 |
1.5 羧基化合物的化学衍生试剂 |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和设计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食品中的植物激素残留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测定植物中内源性激素和食品植物激素残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双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支链脂肪酸酯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双衍生化法测定PAHSAs同分异构体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同加工工艺奶产品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物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肪酸概述 |
1.1.1 脂肪酸介绍 |
1.1.2 脂肪酸的营养价值 |
1.1.3 牛奶产品中脂肪酸 |
1.1.4 脂肪酸检测技术 |
1.2 色氨酸及其代谢物 |
1.2.1 色氨酸代谢物及其生物学功能 |
1.2.2 食品中的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研究 |
1.2.3 色氨酸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方法 |
1.3 不同牛奶产品加工工艺介绍 |
1.4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1HNMR的复原奶和超高温灭菌奶脂肪酸分析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预处理 |
2.3.2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1HNMR图谱分析 |
2.4.2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
2.4.3 营养学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牛奶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标准溶液及其制备 |
3.3.2 色谱条件 |
3.3.3 质谱条件 |
3.3.4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 |
3.4.2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4.3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5 讨论 |
3.5.1 色谱条件优化 |
3.5.2 质谱条件优化 |
3.5.3 前处理方法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牛奶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含量分析及营养学评价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样品收集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前处理 |
4.3.2 色谱及质谱参数 |
4.3.3 数据处理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4 种奶中色氨酸及其12种代谢物含量分析 |
4.4.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 |
4.4.3 营养学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基于神经化学指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辨识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概述 |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工具 |
1.2.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
1.2.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和筛查工具 |
1.3 基于生化指标检测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识别与评估 |
1.3.1 已有研究回顾 |
1.3.2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
1.4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相关神经化学标志物 |
1.4.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标志物 |
1.4.2 氨基酸类物质 |
1.4.3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甲酚 |
1.4.4 上述三类目标物的检测方法 |
1.4.5 尿液样品前处理方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儿童尿液中皮质醇和可的松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应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分析方法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和表征 |
2.2.3 电纺纳米纤维固相萃取柱的装填与使用 |
2.2.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及尿液样本分析 |
2.2.5 方法学验证 |
2.3 尿液皮质醇与可的松分析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MRM图 |
2.3.2 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
2.3.3 准确性和回收率 |
2.3.4 基质效应 |
2.3.5 与已有方法对比 |
2.4 ASD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的分析 |
2.4.1 被试和样本 |
2.4.2 数据分析 |
2.4.3 被试特征与ABC量表得分 |
2.4.4 ASD和TD儿童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水平 |
2.4.5 晨尿皮质醇、可的松、RUCC与 AB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
2.4.6 皮质醇和RUCC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
2.4.7 分析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儿童尿液中氨基酸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尿液氨基酸分析方法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及方法学参数 |
3.2.4 高效液相色谱图 |
3.3 ASD儿童和TD儿童尿液氨基酸的分析 |
3.3.1 被试和样本 |
3.3.2 数据分析 |
3.3.3 ASD儿童和TD儿童的尿液氨基酸水平 |
3.3.4 晨尿氨基酸与AB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
3.3.5 单个氨基酸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
3.3.6 多氨基酸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3.7 多氨基酸联合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
3.3.8 与已有诊断/筛查工具对比 |
3.4 氨基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指标的ASD辨识模型 |
3.4.1 尿液氨基酸与皮质醇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4.2 氨基酸与皮质醇联合指标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儿童尿液中对甲酚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尿液对甲酚分析方法建立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PFSPE器件 |
4.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4.2.4 前处理条件优化 |
4.2.5 方法学验证 |
4.3 尿液对甲酚分析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纤维选用与表征 |
4.3.2 样本前处理条件优化结果 |
4.3.3 尿液对甲酚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图 |
4.3.4 方法学参数 |
4.3.5 与已有前处理方法对比 |
4.4 ASD儿童与TD儿童尿液对甲酚分析 |
4.4.1 被试和样本 |
4.4.2 数据分析 |
4.4.3 ASD和TD儿童尿液对甲酚水平 |
4.4.4 尿液对甲酚与AB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4.4.5 尿液对甲酚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
4.4.6 基于MGBA三类神经化学指标的识别模型 |
4.5 神经化学指标在ASD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
4.5.1 被试与样本 |
4.5.2 ASD儿童干预前后执行功能与注意力 |
4.5.3 ASD儿童干预前后糖皮质激素改变 |
4.5.4 ASD儿童干预前后尿液氨基酸 |
4.5.5 ASD儿童干预前后尿液对甲酚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神经化学指标的辨识作用在其他人群中的验证 |
5.1 前言 |
5.2 在婴儿中的测试 |
5.2.1 被试与样本 |
5.2.2 数据分析 |
5.2.3 婴儿尿液神经化学指标分析结果 |
5.2.4 婴儿样本验证测试 |
5.3 在学龄前儿童中的测试 |
5.3.1 被试与样本 |
5.3.2 学龄前儿童尿液神经化学指标分析结果 |
5.3.3 学龄前儿童样本验证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外界因素导致人体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表 |
绪论 |
1.氧化应激 |
1.1 氧化应激的危害 |
1.2 导致氧化应激的原因 |
1.3 氧化应激评价指标 |
1.4 氧化应激检测方法 |
2.肠道菌群 |
2.1 人体肠道菌群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 |
2.2 氧化应激对肠道菌群影响 |
2.3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
2.4 肠道菌群代谢物检测 |
2.5 益生菌干预对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2.6 肠道菌群移植包埋新理念 |
3.静电纺丝纳米纤维 |
4.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一章 铜纳米粒子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纤维选择性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液中的谷胱甘肽 |
1.1 引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仪器 |
1.2.3 纳米纤维制备 |
1.2.4 尿液样本的收集和前处理 |
1.2.5 标准溶液的制备 |
1.2.6 纳米纤维固相萃取过程 |
1.2.7 色谱条件 |
1.3 结果和讨论 |
1.3.1 纤维表征 |
1.3.2 纳米纤维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1.3.3 方法学研究 |
1.3.4 人群样本检测分析 |
1.4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检测母乳中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评价空气重金属暴露的哺乳期女性的氧化应激水平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设备 |
2.2.2 实验试剂 |
2.2.3 高效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检测条件 |
2.3 母乳的收集 |
2.4 空气中重金属检测 |
2.4.1 大气采样 |
2.4.2 采样膜消解 |
2.4.3 ICP-MS检测 |
2.5 统计分析 |
2.6 结果和讨论 |
2.6.1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优化 |
2.6.2 方法学研究 |
2.6.3 母乳样品的应用 |
2.6.4 空气中重金属浓度 |
2.7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纳米纤维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尿中肠道微生物群宿主共代谢吲哚胺类物质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试剂和化学品 |
3.2.2 特征描述 |
3.2.3 尿液样本的采集和预处理 |
3.2.4 样品预处理及填充纤维固相萃取 |
3.2.5 色谱条件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PS和PPy纳米纤维的形态 |
3.3.2 萃取条件优化 |
3.3.3 方法验证 |
3.3.4 样品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环境污染导致的氧化应激对儿童肠道菌群代谢物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受试者及采样 |
4.2.2 样品检测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两个地区儿童尿液中谷胱甘肽浓度 |
4.3.2 两个地区儿童尿液中吲哚胺类物质浓度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聚乙烯醇-丝素蛋白静电纺丝技术的益生菌固载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菌株 |
5.2.4 培养基 |
5.2.5 益生菌细胞的传代及培养 |
5.2.6 植物乳杆菌[ATCC8014]生长曲线的测定 |
5.2.7 聚乙烯醇/丝素蛋白/植物乳杆菌[ATCC8014]细胞复合生物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 |
5.2.8 材料表征 |
5.2.9 复合生物纳米纤维材料对益生菌细胞保护作用验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植物乳杆菌[ATCC8014]细胞的生长曲线 |
5.3.2 复合生物纳米纤维材料SEM表征 |
5.3.3 模拟胃液中胁迫实验 |
5.4 总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创新 |
3.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体液中酪氨酸和甘氨酸的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酪氨酸和甘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分析研究现状 |
1.1.1 酪氨酸、甘氨酸及其一些代谢产物概况 |
1.1.2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1.3 酪氨酸、甘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 |
1.1.4 酪氨酸、甘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1.2.1 分子印迹聚合物概述 |
1.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
1.2.3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生物样品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对羟苯基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2.2.3 色谱分析条件 |
2.2.4 对羟苯基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2.2.5 紫外测定 |
2.2.6 PHPAA-MIP的表征 |
2.2.7 吸附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对羟苯基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2.3.2 对羟苯基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2.3.3 吸附实验 |
2.4 结论 |
第三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富集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酪氨酸的代谢物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3.2.3 尿样的采集与前处理 |
3.2.4 色谱分析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离子强度对MIP吸附目标物的影响 |
3.3.2 吸附条件的优化 |
3.3.3 解吸条件的优化 |
3.3.4 PHPAA-MIP对尿样的净化 |
3.3.5 SPE-MIP-UHPLC方法验证 |
3.3.6 尿样测定 |
3.4 结论 |
第四章 N-苯基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4.2.3 色谱分析条件 |
4.2.4 N-苯基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4.2.5 NPG-MIP结构表征 |
4.2.6 吸附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苯基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4.3.2 N-苯基甘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4.3.3 吸附实验 |
4.4 结论 |
第五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富集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N-苯基甘氨酸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2.2 色谱分析条件 |
5.2.3 尿样的采集与前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吸附条件的优化 |
5.3.2 解吸条件的优化 |
5.3.3 PHPAA-MIP 对尿样的净化 |
5.3.4 SPE-MIP-UHPLC 方法验证 |
5.3.5 尿样测定 |
5.4 结论 |
第六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乳腺癌患者尿液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 |
1.1.1 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概述 |
1.1.2 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方法的研究 |
1.1.3 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1.2 乳腺癌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的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丙酸和尿黑酸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2.2.3 色谱条件 |
2.2.4 质谱条件 |
2.2.5 尿样的采集与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2.3.2 衍生条件的优化 |
2.3.3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3.4 线性方程、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3.5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3.6 样品的测定 |
2.4 结论 |
第三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人体尿液中对羟苯基乳酸、对羟苯基乙酸和对羟苯基丙酸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3.2.3 色谱分析条件 |
3.2.4 尿样的采集与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3.3.2 样品前处理条件选择 |
3.3.3 线性方程、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3.4 回收率与精密度 |
3.3.5 样品的测定 |
3.4 结论 |
第四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的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4.2.3 色谱分离条件 |
4.2.4 质谱条件 |
4.2.5 尿样的采集与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4.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4.3.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4.3.4 线性方程、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4.3.5 回收率与精密度 |
4.3.6 样品的测定 |
4.4 结论 |
第五章 小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9)高效液相色谱—荧光/紫外检测法分析测定茶叶和中药姜黄中的活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茶叶的研究现状 |
1.1.1 化学成分 |
1.1.2 药理与临床应用 |
1.1.3 提取工艺 |
1.1.4 定量分析方法 |
1.2 姜黄的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成分 |
1.2.2 药理与临床应用 |
1.2.3 提取工艺 |
1.2.4 定量分析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茶叶中八种儿茶素的含量 |
2.1 六种儿茶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讨论 |
2.2 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测定茶叶中八种儿茶素的含量 |
2.3.1 仪器与试剂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与讨论 |
2.4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分析测定茶叶中八种儿茶素的含量 |
2.4.1 仪器与试剂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中药姜黄中三种姜黄素的含量 |
3.1 三种姜黄素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中药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测定中药姜黄中三种姜黄素的含量 |
3.3.1 仪器与试剂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4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分析测定中药姜黄中三种姜黄素的含量 |
3.4.1 仪器与试剂 |
3.4.2 实验方法 |
3.4.3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鼠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及氨基酸分析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蝶呤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2.1 蝶呤类化合物概述 |
1.2.2 蝶呤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3 临床应用 |
1.3 氨基酸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1.3.1 氨基酸类化合物概况 |
1.3.2 氨基酸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
1.3.3 临床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离子色谱荧光法同时测定大鼠尿液中的色氨酸、酪氨酸和蝶呤6羧酸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3 色谱条件 |
2.2.4 尿样前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淋洗液的选择 |
2.3.2 荧光检测波长的选择 |
2.3.3 干扰实验 |
2.3.4 净化方法的选择 |
2.3.5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2.3.6 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
2.3.7 样品的测定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大鼠尿液中可能的五种癌症标志物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3 样品前处理 |
3.2.4 色谱条件 |
3.2.5 质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3.2 色谱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
3.3.3 基质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3.3.4 回收率与精密度试验 |
3.3.5 样品的测定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大鼠尿液中酪氨酸、色氨酸和蝶呤6羧酸含量随膀胱癌发展变化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大鼠膀胱癌模型的建立 |
4.2.3 MIR扫描检查 |
4.2.4 色谱条件 |
4.2.5 尿样前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大鼠模型膀胱癌阶段的确定 |
4.3.2 尿样分析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色氨酸(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酸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在炎症性肠病中补充规律研究[D]. 冯萌萌. 吉林大学, 2021(01)
- [2]血浆吲哚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杨可.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化学衍生的羧基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研究[D]. 梁秋霞. 暨南大学, 2020(03)
- [4]不同加工工艺奶产品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物差异研究[D]. 苏美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神经化学指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辨识评估方法研究[D]. 李晨. 东南大学, 2020(01)
- [6]外界因素导致人体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物变化的研究[D]. 卫兰兰. 东南大学, 2019(01)
- [7]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体液中酪氨酸和甘氨酸的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梁先玉. 南昌大学, 2019(02)
- [8]乳腺癌患者尿液中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分析新方法研究[D]. 杨永丽. 南昌大学, 2017(02)
- [9]高效液相色谱—荧光/紫外检测法分析测定茶叶和中药姜黄中的活性成分[D]. 贾雪峰.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10]大鼠尿液中蝶呤类化合物及氨基酸分析新方法的研究[D]. 孙玄. 南昌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