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Fas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Fas在丁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博[1](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荆振唐[2](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文中研究表明Fas受体/配体(Fas/FasL)系统在肝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当FasL与Fas结合后,会通过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传递细胞凋亡信号,募集procaspase-8形成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DISC),随后激活下游的caspases,从而诱发肝细胞凋亡。表面抗原(HBsAg)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脏和外周血中最为丰富的HBV编码蛋白,且HBsAg在Fas调控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目前并未被阐释,因此本文旨在研究HBs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HBs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首先我们建立了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混合克隆细胞株并验证表达。通过CCK-8、TUNEL以及AnnexinV实验发现HBsAg增加HepG2细胞对人Fas单克隆抗体anti-Fas CH11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此外HBsAg促进anti-Fas CH11和FasL诱导的人原代肝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本研究第二部分旨在探讨HBsAg促进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本部分第一章研究HBsAg对p53、mFas、sFas、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的影响。为此采用realtime RT-PCR、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细胞株中p53、mFas、sFas以及FasL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并通过酰基-生物素交换法(acyl-biotin exchange,ABE)对HBsAg是否影响Fas的棕榈酰化修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BsAg对p53、mFas、sFas、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均无影响。本部分第二章研究HBsAg对DISC的影响。为此,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BsAg对Fas的聚合、FADD、FLIPL/S以及procaspase-8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检测HBsAg对DISC各组分募集的影响,采用caspase活性实验检测caspase 8,9,3/7的活性。结果发现在anti-Fas CH11处理下,HepG2-pHBsAg细胞中Fas的聚合,procaspase-8的活化高于对照组,FLIPL/S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但FADD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变化。进一步以Fas抗体进行免疫沉淀,结果发现HepG2-pHBsAg细胞中Fas聚合体和FADD、procaspase-8的募集高于对照组,FLIPL/S的募集低于对照组。并且HepG2-pHBsAg细胞中caspase8,9,3/7活性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HBsAg通过促进Fas聚合体的形成,减少DISC上FLIPL/S的募集,从而促进了procaspase-8的活化。本部分第三章研究AKT磷酸化在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引入AKT特异性激动剂SC79以及过表达AKT,采用AnnexinV检测HBsAg对AKT激活引起的Fas介导凋亡减少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BsAg对AKT活化负调控DISC各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anti-Fas CH11作用下,SC79处理及AKT过表达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但表达HBsAg的HepG2-pHBsAg细胞凋亡率仍高于HepG2-pcDNA3.1细胞。AKT活化后,Fas受体的聚合水平和procaspase-8的切割水平均降低,FLIPL/S蛋白水平升高,但表达HBsAg的HepG2-pHBsAg细胞,Fas受体的聚合水平和procaspase-8的切割水平仍高于HepG2-pcDNA3.1细胞,而FLIPL/S的表达水平低于HepG2-pcDNA3.1细胞。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通过恢复AKT激活所致的Fas受体聚合的减少和procaspase-8切割的减弱,以及FLIPL/S表达的增加,从而逆转由AKT激活所引起的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减少。说明,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是AKT依赖性的。本部分第四章研究HBsAg下调AKT磷酸化水平的机制。为此,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细胞株中AKT上游PDPK1、pPDPK1(Ser241)、mTOR、pmTOR(Ser2481)以及PTEN蛋白水平的差异。发现HepG2-pHBsAg中pAKT(Thr308)、pAKT(Ser473)以及上游调控因子pPDPK1(Ser241)、pmTOR(Ser248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质网压力减轻剂4-PBA可以使HepG2-pHBsAg细胞中pAKT(Thr308)、pAKT(Ser473)、pPDPK1(Ser241)和pmTOR(Ser2481)蛋白水平升高。AnnexinV结果显示,HBsAg促进anti-Fas CH11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以被4-PBA部分缓解。IP结果显示HBsAg不与AKT、PDPK1、mTOR以及PTEN发生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BsAg通过诱导内质网压力(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使PDPK1和mTORC2失活进而抑制AKT的磷酸化。本部分第五章研究HBsAg突变对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此,我们选择14种常见的HBsAg突变体,建立混合克隆细胞株并验证表达。从中筛选得到5个胞外分泌降低,胞内滞留明显的HBsAg突变细胞株(L49T,M133I,G145R,S204R和M213I)。采用western blot对其GRP94、p-eIF2α、eIF2α以及AKT、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半定量RT-PCR对其剪接型XBP1(S)m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AnnexinV及western blot对其在Fas介导下的细胞凋亡及active caspase-8,tBID、Cytochrome C(胞质/胞膜)、active caspase-3的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epG2-pHBsAg突变体中GRP94、p-eIF2α的蛋白水平和XBP1(S)mRNA水平均高于HepG2-pHBsAg,而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水平低于HepG2-pHBsAg。HepG2-pHBsAg突变体凋亡率以及active caspase-8、tBID、Cytochrome C(胞质)、active caspase-3蛋白水平高于HepG2-pHBsAg,BID和Cytochrome C(胞膜)蛋白水平低于HepG2-pHBsAg。以上结果表明,L49T,M133I,G145R,S204R和M213I突变导致HBsAg胞内滞留增多,增强内质网压力,进一步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本研究第三部分旨在探讨HBsAg对Fas介导的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为此,通过AAV8尾静脉注射,实现小鼠肝脏HBsAg(包括G145R和S204R突变)表达,通过anti-Fas Jo2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ALF)模型。对肝组织以及血清检测发现,和AAV8-HBsAg小鼠相比,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血清HBsAg量显着降低,而肝内滞留明显。AAV8-HBsAg小鼠肝组织AKT磷酸化水平低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AKT磷酸化水平更低。AAV8-HBsAg小鼠肝组织GRP94、p-eIF2α蛋白水平高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GRP94、p-eIF2α蛋白水平更高。在anti-Fas Jo2处理下,AAV8-HBsAg小鼠ALF存活率及生存时间低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存活率及生存时间更低,SC79预处理能够缓解anti-Fas Jo2诱导的小鼠ALF。此外,本部分研究结果还显示,在anti-Fas Jo2处理下,AAV8-HBsAg小鼠血清ALT/AST、肝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 8,9,3/7活性均高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则更高,SC79预处理减轻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促进小鼠肝脏组织细胞内质网压力,抑制AKT磷酸化,引发严重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并使小鼠ALF死亡时间提前及死亡率增加,而HBsAg G145R和S204R突变可以增强这种作用。研究还提示AKT激动剂SC79预处理能够缓解anti-Fas Jo2诱导的小鼠ALF,意味着AKT激动剂可保护Fas介导的ALF,强烈提示使用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可提高ALF患者生存率。

赵月[3](2014)在《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由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因而缺乏理想的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从而阻碍了HBV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人源HBV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进行感染试验,目的在于探讨人源HBV能否引起小鼠感染,并探讨小鼠作为研究HBV传播和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本研究选取沙鼠和C57BL/6小鼠用作人源HBV阳性血清的人工感染试验动物,采用ELISA、PCR、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人源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的血清、粪便和肝脏等组织进行HBV相关病原和抗体的检测,来探讨HBV在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的感染情况,并通过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定位和表达,初步揭示HBV感染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人源HBV感染沙鼠后1d,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可检测到HBV DNA;感染后2d和4w,只在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感染C57BL/6小鼠后1d,肝脏中可检测到HBV DNA。在血清、粪便、脑组织和唾液腺中,未能检测到HBV DNA。血清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感染后1w内,HBsAg和HBeAg在小鼠血清中呈一过性出现;感染后1w,在沙鼠和C57BL/6小鼠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b和HBcAb,而且HBsAb能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持续性在血清中被检测到。肝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沙鼠和C57小鼠感染人源HBV后肝脏中可检测到抗原阳性信号,且强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强。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感染后7d沙鼠肝脏中HBV抗原PreS1蛋白有明显的表达。2、沙鼠和C57BL/6小鼠感染人源HBV后均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呈现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胞浆疏松、颗粒变性,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胆管增生等,病变程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显严重。电镜观察发现,试验组小鼠肝细胞结构松散,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出现严重肿胀、空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疏松,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内质网囊泡化,可见髓鞘样小体,胞浆内可见病毒包涵体,胞核内可见病毒样粒子。3、肝脏组织中增殖与修复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PCNA和HSP70蛋白在体内表达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攻毒后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BV感染后机体出现了相应的抗损伤机制来减少损害。4、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体内Bax、Bcl-2、 Caspase-3和Fas/FasL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HBV感染后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被激活,细胞凋亡在HBV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分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GRP78、CHOP、JNK及Caspase-12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也证实感染后肝脏ERS相关分子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所升高。ERS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表明HBV感染后启动了内质网应激反应,促进了肝细胞的凋亡。6、对沙鼠肝脏线粒体DNA不同区域基因序列扩增,观察、分析比较了人源HBV感染8w后,沙鼠肝脏线粒体DNA水平的变化,发现人源HBV感染后在沙鼠肝脏线粒体DNA的D-loop、 CytB和CytC三个区域均出现了一个碱基位点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线粒体结构或功能的变化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源HBV感染可引起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采用PCR、血清ELISA和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感染鼠体内检到HBV DNA及其相关抗原的存在,HBV可在小鼠体内进行短期的复制表达,表明沙鼠和C57BL/6小鼠具有作为HBV感染动物模型的潜质。通过对HBV感染后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的细胞损伤、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等相关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初步观察研究发现,HBV感染后可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途径促进肝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HB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白继丽[4](2009)在《树鼩(Tupaia belangeri)血液生化学指标测定分析及HCV感染树鼩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树鼩(Tupaia belangeri)在医学生物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但目前仍未实现其大量繁殖,国内外实验用树鼩仍然主要取自野外,树鼩实验前的很多背景都不清楚(如年龄、遗传学、寄生虫学、及自身携带疾病情况等),这样就无法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实现其实验动物标准化是攻克上述问题的关键,建立树鼩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是其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建立人工饲养树鼩的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用于筛选合格实验动物和为诊断树鼩疾病提供依据,树鼩是研究人类疾病良好的替代者,本文为建立一种更有效、更稳定的树鼩丙肝模型进行一些有意义也有挑战的尝试。第一部分目的建立树鼩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140只健康成年树鼩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雌性与雄性比较,LYM%、PLT、RDW%、GLU、CREA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TP、CHOL、TG的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其他指标的差异不具显着性。结论:本文建立了健康树鼩的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为应用该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目的探讨树鼩感染重组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方法本实验设立重组HCV病毒组(A组)、人阳性血清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通过巢式PCR法检测感染树鼩血浆的HCVRNA,检测树鼩血浆ALT。结果A组树鼩中5只树鼩在接种病毒后,血浆(分别在接种后第8天和第15天)中检测出HCVRNA,A组所有树鼩在接种病毒后均表现出ALT异常地升高,多数在第29天时达到峰值,B组树鼩中多数树鼩ALT出现异常升高,但未检测出HCVRNA。结论树鼩可以感染重组HCV,但只出现过一过性病毒血症,可能原因是HCV毒株的感染率及标准化、树鼩的个体差异及标准化等问题所致,树鼩能否替代黑猩猩成为HCV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孙朝晖[5](2006)在《基因芯片在病毒性肝炎分子诊断及基因表达谱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肝炎病毒是引起急慢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全球范围内有5亿多人感染了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可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建立早期、敏感的方法对肝炎的诊断和预防将是目前控制肝炎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高流行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年发病率为158/10万,现患慢性肝炎的病人约为1800万人,其中40%的患者逐渐发展为更为严重的各种肝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HCC等,而受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人群罹患HCC的相对危险性比正常人群至少增加300倍;丙型肝炎在我国整体人群流行率为1~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约70%~80%会转为慢性,远远高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5%~10%),约20%会发展成肝硬化,其中约5%在20~30年内发展为HCC。到目前为此,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来防止和控制HCV的感染,也没有较为有效的疫苗,所以建立早期诊断HCV感染的方法十分重要。HCV有多种基因型,不同HCV基因型感染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1型及混合型较重,2型较轻,不同基因型对干扰素(IFN)应答及病毒血症水平存

胡薛英[6](2005)在《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特性及感染鸭肝胰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运用病理形态学、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复制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疾病模型,分别在接种后12h、24h、48h、72h、96h、168h和14d共7个时间点,首次对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感染雏鸭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病毒抗原的动态分布、NO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观察与研究,同时重点观察了感染雏鸭肝脏和胰脏的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2、Bax、p53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升高;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表现降低;胆碱酯酶仅在接种后12h表现明显升高;血清α—淀粉酶活性无改变;碱性磷酸酶、尿酸、肌酐,钙、磷变化无明显规律;。 血液、肝和脑组织中NO的含量,TNF-α和IL-2的测定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在接种后48h至接种后96h升高;肝组织中NO含量仅在接种后24h显着升高;脑组织中NO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变化。血清中的TNF和IL-2含量在接种后24h均表现升高,在接种后96h表现降低。 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感染雏鸭的肝组织在接种后24h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接种后48-96小时呈增生性病变;胰脏组织在接毒后24h出现胰腺细胞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随时间推移,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并且逐渐增多,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逐渐减少;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病理变化呈非化脓性脑炎;脾脏表现坏死;肾小管出现坏死及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感染雏鸭机体内病毒抗原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接种后不同时间,在肝脏、脾脏、胰脏、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均可检测到新型鸭肝炎病毒抗原,而肾脏、心脏、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病毒抗原。病毒抗原均位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中。 接种后48h胰脏和接种后24h肝脏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细胞皱缩,细胞核染色质凝集边移。 TUNEL染色结果显示接种后24h至接种后96h肝脏肝细胞中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且在接种后24h细胞凋亡指数最高;接种后24h至接种后168h胰腺细胞中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在接种后24h至48h,细胞凋亡指数增加,表明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出现细胞凋亡。 感染雏鸭肝脏和胰脏组织中凋亡相关的调控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肝脏和胰脏组织中均可观察到caspase-3、Bcl-2、Bax阳性反应细胞,并且肝脏和胰脏中细胞凋亡指数变化方向与caspase-3、Bcl-2、Bax表达变化方向一致。在接种后12h-14d,实验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肝脏和胰脏组织中均未见p53阳性反应细胞,表明肝脏和胰脏中细胞凋亡与p53无关。 上述结果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侵入后,在肝、脾、胰、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分布,可造成感染雏鸭出现以肝出血坏死、胰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的特征性组织病理损伤,并且出现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特征。同时可诱导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的调控基因及细胞因子亦发生相应的变化。

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7](2004)在《HBV和HD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HDAg与Bc1-2、Bax和Bak表达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bc1 2、bax、Bak在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病情加重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单、双标记染色技术 ,检测 77例伴HD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DAg、bcl 2、bax和Bak表达。以HDV阴性的 67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bcl 2、Bax和Bak均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DAg与Bax和Bak表达及分布有相关性 ,它们在各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DAg、bax、Bak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分布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HD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表达bax和Bak ,增强肝细胞凋亡 ,这一机制在伴HD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顾小红,冯爱娟,张云东,李奇芬,王宇明[8](2004)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bcl-2、bax、bak表达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bcl 2、bax、bak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单、双标记染色技术等 ,检测77例各型丁肝病人肝组织中HDAg、bcl 2、bax和bak表达。以HDV阴性的 67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bcl 2、bax和bak均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DAg与bax和bak表达及分布有相关性 ,四成分在各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有显着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HDAg、bax、bak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分布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HD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表达bax和bak ,增强肝细胞凋亡 ,这一机制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顾小红[9](2001)在《丁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10](2000)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VRNA与HBVDNA的表达及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 HDAg、HDVRNA与 HBVDNA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 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 HDAg、HDVRAN、HBVDNA表达 ,以 5 2例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 HBVDNA表达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 HBVDNA检出率 ( 2 7% )低于乙型肝炎 ( 44 % ) ( P<0 .0 5 )。在坏死灶边缘肝细胞和气球样变肝细胞浆内有大量的 HDVRNA蓄积或 HDAg呈浆型强表达 ,HDAg与 HDVRNA表达及分布呈一致性 ( P>0 .0 5 )。HBVDNA与 HDAg表达强度呈负性相关 ( P<0 .0 5 )。结论 HDV感染会抑制 HBV复制 ,尤其是 HDAg或 HDVRNA强表达时 ;在 HDV致病机制中可能既有 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 ,也有 HBV和 HDV的协同作用

二、Fas在丁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s在丁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试剂配方
附录三 主要仪器设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HBsAg促进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HBsAg对 p53、mFas、sFas和 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HBsAg对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HBsAg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HBsAg抑制AKT磷酸化的机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章 胞内滞留HBs Ag突变进一步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HBsAg促进Fas介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Fas/FasL通路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乙型肝炎病毒与乙肝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1 乙型肝炎概述
        1.2 HBV的发现
        1.3 HBV分类
        1.4 HBV的形态特点
        1.5 HBV的复制周期
        1.6 HBV的发病机理
        1.7 HBV的基因型和分布
        1.8 HBV在动物中的流行
        1.9 HBV受体研究进展
    2 HBV感染模型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1 HBV感染的细胞模型
        2.2 HBV感染的动物模型
    3 HBV与细胞凋亡
    4 HBV与内质网应激(ERS)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原学研究
    试验一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PCR和血清学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源HBV阳性血清DNA含量测定结果
        3.2 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清、组织和粪便中HBV DNA的PCR检测
        3.3 感染鼠肝脏中HBV DNA含量Real-time PCR测定结果
        3.4 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清ELISA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二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后HBV相关抗原的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中HBV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2 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HBV抗原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三 人源HBV体外与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液共培养试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沙鼠和C57BL/6小鼠血液体外与HBV混合培养后DNA的PCR检测
        3.2 PCR扩增序列比对
        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人源HBV感染致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
    试验一 人源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HBV感染对肝脏脏器指数及血清AST、ALT的影响
        3.2 HBV感染沙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3.3 HBV感染C57BL/6小鼠的病理学变化观察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二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PCNA及HSP70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PCNA的表达情况
        3.2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三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
        3.2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
        3.3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中Caspase 3的表达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四 HBV感染对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组织ERS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HBV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的蛋白量变化
        3.2 Western blot检测HBV感染后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蛋白量变化
        4 讨论与小结
    试验五 人源HBV感染沙鼠线粒体DNA基因变化的观察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
        3.1 沙鼠线粒体D-loop基因的扩增结果
        3.2 沙鼠线粒体CytC基因的扩增结果
        3.3 沙鼠线粒体CytB基因的扩增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树鼩(Tupaia belangeri)血液生化学指标测定分析及HCV感染树鼩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树韵
    二、丙型肝炎病毒
    三、研究目的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树韵血液学及生化指标正常值测定及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HCV感染树韵体内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附录 主要溶液的配制
致谢
研究生简历

(5)基因芯片在病毒性肝炎分子诊断及基因表达谱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肝炎病毒联合诊断cDNA芯片的制备与应用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肝炎病毒诊断分型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与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寡核苷酸芯片对乙型肝炎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6)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特性及感染鸭肝胰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鸭病毒性肝炎与新型鸭肝炎病毒
    2.细胞凋亡
    3.细胞凋亡与肝胰组织损伤
    4.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肝胰组织损伤
    5.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的病理学观察
    实验一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的动态观察
    实验二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动态观察
    实验三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组织内病毒抗原分布的动态观察
第三章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的细胞凋亡研究
    实验一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的电镜观察
    实验二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细胞凋亡的检测
    实验三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Caspase-3表达的动态观察
    实验四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中Bcl-2表达的动态观察
    实验五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中Bax表达的动态观察
    实验六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肝胰组织中p53表达的动态观察
第四章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实验一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和组织内NO的动态观察
    实验二 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血液中TNF-α和IL-2的动态观察
第五章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致谢
个人简介

(7)HBV和HD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HDAg与Bc1-2、Bax和Bak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和标本
    二、主要试剂来源
    三、免疫组化检测
    四、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HDAg的表达
    二、Bcl-2、Bax和Bak表达
    三、HDAg表达与Bcl-2、Bax和Bak表达的关系
讨 论

四、Fas在丁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D]. 荆振唐.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人源HBV人工感染沙鼠和C57BL/6小鼠的病理学研究[D]. 赵月.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4]树鼩(Tupaia belangeri)血液生化学指标测定分析及HCV感染树鼩初步研究[D]. 白继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S1)
  • [5]基因芯片在病毒性肝炎分子诊断及基因表达谱研究中的应用[D]. 孙朝晖.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2)
  • [6]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特性及感染鸭肝胰细胞凋亡的研究[D]. 胡薛英.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HBV和HD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HDAg与Bc1-2、Bax和Bak表达的关系[J]. 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4(04)
  • [8]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bcl-2、bax、bak表达关系[J]. 顾小红,冯爱娟,张云东,李奇芬,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18)
  • [9]丁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J]. 顾小红. 医学综述, 2001(04)
  • [10]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VRNA与HBVDNA的表达及关系[J]. 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 免疫学杂志, 2000(03)

标签:;  ;  ;  ;  ;  

Fas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