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郝晨晟[1](2018)在《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2月~2015年2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成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64例,年龄为1~55岁,烧伤总面积为50%~95%TBSA,创面基本分布于患者的头面颈、四肢、躯干等部位。所有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抗休克、输血、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后,一般情况稳定,排除手术禁忌证,对烧伤创面切削痂植皮,其中32例患者创面进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32例患者创面进行微粒皮移植,统计两组患者年龄、使用自体皮肤面积,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计算术后7d移植皮片成活率,治疗2周创面完全愈合率,住院费用。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结果:Meek微型皮片移植能明显节省自体皮源,供皮区可以反复利用,皮片容易成活,创面愈合周期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节省了住院费用,降低了术中风险。结论:Meek微型皮片移植是成批救治烧伤中较为理想的皮片移植技术,提高了创面愈合率,缩短了住院天数,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陈伟培[2](2016)在《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烧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经过58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烧伤救治水平普遍提高,烧伤治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中小面积烧伤病人的治愈率已达97%以上,烧伤治疗的困难集中在大面积烧伤病人身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导致大量群体性烧伤病人的产生。群体性烧伤事件具有伤员多、伤情复杂和救治任务重的特点,严重影响着烧伤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已陆续出现关于群体性烧伤病人救治的研究,群体性烧伤事件的院前救治成为当前烧伤医学界的热点。目的: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群体性烧伤病人的资料,分析其院前救治情况(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与病人伤后并发症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治疗群体性烧伤病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收治的群体性烧伤病人的病历资料,排除有恶病质、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影响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病历资料。统计其批次及人数,每个病人的性别、年龄、致伤地点、TBSA、吸入性损伤、复合伤、系统性补液时间、转运时机、脓毒血症、MODS及预后情况。根据病人的系统性补液时间将群体性烧伤病人分为早系统性抗休克组(≤3h)和晚系统性抗休克组(>3h),对比两组的脓毒血症、MODS及预后;根据病人的转运时机将群体性烧伤病人分为转运时机合理组和转运时机不合理组,对比两组的脓毒血症、MODS及预后。以此来探讨烧伤病人的院前急救中的系统性补液抗休克时机和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1.对比早系统性抗休克组(≤3h)和晚系统性抗休克组(>3h),脓毒血症、MODS、预后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对比转运时机合理组和转运时机不合理组,脓毒血症、MODS、预后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群体性烧伤病人有时烧伤环境相对密闭,容易并发吸入性损伤,正确的烧伤自救可以明显减轻吸入性损伤程度。2.早期的系统性补液抗休克,可以及时的恢复血容量,纠正循环系统紊乱,改善组织灌注,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3.合理的转运方案,能够安全快速的将病人送至医院,及早获得高水平的院内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匡红英,刘斌,刘健,唐东华[3](2013)在《烧伤外科护理实习带教体会》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总结4年烧伤外科带教体会,我总结了一套对烧伤病人的救治及护理的经验,供广大医学实习生学习.方法:烧伤病人的救治分为现场救护主要目的是:尽快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和施行生命救治;烧伤处理:保护烧伤创面、防止和清除外源性污染,准确评估伤情和程序处理,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防治感染,促进创面愈合、降低致残率;烧伤病人的护理:伤情评估,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治疗后评估三大块.结果:烧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显着提高.结论:对烧伤病人的救治与护理一定要遵循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对烧伤病人的救治加强,对烧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将提高,致残率与致死率将显着降低.参8.
周清宏,王凌云,宋新然[4](2006)在《救治84例烧伤病人的护理管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84例烧伤病人救治成功的护理管理经验。方法对各级各类护理人员进行统筹调配、合理分工、科学管理。结果84例烧伤病人均得到了紧急救护、安全转运及有序的治疗和护理。同时,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结论完善、有效的护理组织管理是成批伤员救治成功的有力保障。
陈永翀,肖摩,王洪生,胡栋才,金党军,樊兆宗,方进勇[5](2006)在《再生医学技术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了解近年再生医学及技术在临床多学科的应用与进展情况。方法:对1999年以来再生医学及技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报告进行分类、总结和综述。结果:再生医学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烧伤、慢性溃疡的救治,而且已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普通外科、骨科、创伤外科、手外科、肛肠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多领域。结论:再生医学技术能实现人体多组织器官(皮肤、黏膜、神经、肌肉、肌腱等)的原位再生修复,适合临床多学科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医治肿瘤方面,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再生医学技术能促进骨髓细胞增长,使癌细胞停止增殖,直至死亡,使我们看到了攻克癌症的希望。
曹建华[6](2004)在《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烧伤都是常见的损伤,且烧伤的发生总具有“成批性”和“突然性”,伤情比较复杂,并发症较多,特别是随着燃烧性武器的使用和平时各项灾害增多的背景下来研究《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方案》为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提供理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分类和后送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目前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存在着对伤员的救治不及时、伤员的分类过于粗糙、伤员的救治连续性不强、后送时机掌握不好、对后送工具的选择不恰当等的缺点。 本课题在“时效救治”理论、“数字化伤员”理论、“伤员数字分类法”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烧伤伤员救治的时效性,研究出了烧伤严重度评估数学模型,和烧伤严重度分级、赋值方法。在“伤员数字分类法”的基础上,借鉴周世伟教授的LDS(Life Danger Score)评分方法,通过对烧伤分类各项指标的回顾性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了烧伤伤员的数字化编码方法,通过上述理论研究,最终提出了《成批烧伤伤员的医疗后送方案》。它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的,具有时代的意义。对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的各个方面,包括:伤员的分类、烧伤伤员的早期救治、伤员的后送时机、后送工具的选择、伤员的后续治疗等均提供了理论基础。且由于将伤员进行了数字化的编码,将伤员的信息通过数字的形式来表示,加快了伤员信息在救治网络中的反应,使伤员的救治更加的合理和准确。
郑庆亦,蔡少甫,陈锦河,邹紫红,蔡林碧珍,阮兢[7](2002)在《25例烧伤患者的抢救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汪虹,刘军,严刚,马克娴[8](2000)在《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文中认为为进一步做好成批烧伤的防治工作 ,对以往接收和参加救治的 16批烧伤病人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 :本地区成批烧伤多发生于缺医少药的基层 ,存在早期补液不充分、多以晶体液为主、创面污染严重、容易忽略吸入性损伤、病人过于集中耽误功能部位的早期手术治疗等特点 .吸入性损伤是第一位致死原因 ,其次是败血症和高钠血症 .认为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烧伤医疗网络以增加烧伤治疗的覆盖面 ,强调要重视吸入性损伤并改进其现场急救措施 ,转送时补液要充分 ,创面要包扎 ,转到后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及补充蛋白制品 ,加强创面处理和抗生素的使用 .
利天增,黎志明,祁少海,唐冰,责晓松,谢举临[9](1999)在《成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保证成批烧伤病人救治顺利进行的方法和措施。方法从成批烧伤的现场、休克期处理,以及抢救工作的组织领导、伤员的转送时机、事故的预防几个方面,总结了1970年至今22批403例成批烧伤的救治经验和体会。结果 22批403例病人中治愈382例,治愈率94.79%。结论只要组织、措施和治疗方法得当,成批烧伤病人的救治,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吕建中,于爱香,史绯绯,肖文芳[10](1999)在《成批特重烧伤救治失败分析》文中指出特重烧伤病人治愈困难, 而成批特重烧伤死亡率更高, 各地报告近年成批特重烧伤的治愈率有明显提高[1],但我科近3年收治的6批25例特重烧伤病人的治愈率比早年有明显下降[2]。1 临床资料1995年至1998年4月, 我科收治6批25例特重烧伤病人, 皆为男性, 年龄1840岁, 烧伤总面积全部≥68%TB-SA, Ⅲ度面积≥40%,25例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zhzxwkzz/articleFi
二、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2)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救治84例烧伤病人的护理管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组织与管理 |
2.1 护理人员的组织与安排 |
2.1.1 紧急调度 |
2.1.2 合理分工 |
2.2 救治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
2.2.1 病人的初步处理 |
2.2.2 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
2.2.3 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 |
2.2.4 人员培训 |
2.2.5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
3 效果 |
4 体会 |
4.1 完善的紧急救治预案及强化演练, 能提高护士对大型突发事件中成批伤员救治的快速反应能力 |
(5)再生医学技术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再生医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二、再生医学技术在临床多学科的应用 |
(一)在烧伤、创疡和整形科的应用 |
1. 大面积烧伤的救治: |
2. 成批烧伤的救治: |
3. 电烧伤的治疗: |
4. 上消化道烧伤的治疗: |
5. 冻伤的治疗: |
6. 植皮手术植皮区与供皮区的应用: |
7. 褥疮、残余创面与慢性溃疡的应用: |
(二)在普通外科的应用 |
1. 皮肤软组织擦挫伤的应用: |
2. 各类手术后切口的应用: |
3. 胃肠术后吻合口瘘及肠瘘瘘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应用: |
(三)在创伤、骨科的应用 |
1. 创疡性骨裸露的应用: |
2. 手指离断伤的处理与肢体原位再生的应用: |
3. 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的应用: |
(四)在肛肠、痔瘘科的应用 |
1. 肛裂、肛周脓肿术后及痔疮术后的应用: |
2. 局部外用治疗慢性直肠炎的应用: |
(五)在泌尿外科的应用 |
(六)在妇产科的应用 |
1. 治疗宫颈糜烂: |
2. 治疗老年性阴道炎: |
(七)在皮肤科的应用 |
1. 各类皮炎的治疗: |
2. 带状疱疹的治疗: |
3. 激光术后的创面治疗: |
(八)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
1. 耳烧伤的治疗: |
2. 鼻粘膜糜烂的治疗: |
3. 耳鼻喉科术后创面的治疗: |
(九)在口腔科的应用 |
1. 治疗口腔、咽部烧伤、烫伤: |
2. 治疗口腔黏膜溃疡: |
3. 治疗各种唇炎: |
(十)在眼科的应用 |
1. 眼角膜烧伤的治疗: |
2. 翼状胬肉术后创面的治疗: |
3. 角膜带状疱疹的治疗: |
(十一)在消化科的应用 |
1.应用于消化性溃疡: |
2.应用于应激性消化道损伤: |
三、再生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展望 |
(一)胃肠粘膜的再生修复将实现人类战胜疾病与健康长寿的愿望 |
(二)再生医学技术应用于肿瘤实验,有望攻克癌症 |
(6)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 |
前言 |
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系统分析框图 |
资料来源 |
第一部分 构建《方案》的理论研究 |
一、“时效救治”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
二、在以数字化战场信息环境下构建 |
第二部分 构建《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基础研究 |
一、“数字化烧伤伤员”研究 |
二、烧伤伤员数字化分类编码的研究 |
三、近期在平时和战时成批烧伤伤员的发生特点及救治、后送规律研究 |
1.烧伤因素分析 |
2.烧伤部位分析 |
3.烧伤面积分析 |
4.烧伤深度分析 |
5.合并症情况分析 |
6.救治情况分析 |
7.后送情况分析 |
四、烧伤伤员分类编码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三部分 构建《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 |
一、指挥体制的建立 |
二、《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的建立 |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专家咨询表 |
文献综述 提高成批烧伤伤员救治效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25例烧伤患者的抢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
1. 对象: |
2. 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8)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2 起因 |
1.3 现场急救 |
2 讨论 |
四、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Meek微型皮片植皮技术在成批烧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D]. 郝晨晟. 苏州大学, 2018(04)
- [2]系统性补液时机与转运时机对群体性烧伤病人预后的影响[D]. 陈伟培.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3]烧伤外科护理实习带教体会[J]. 匡红英,刘斌,刘健,唐东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 [4]救治84例烧伤病人的护理管理体会[J]. 周清宏,王凌云,宋新然. 护理管理杂志, 2006(08)
- [5]再生医学技术在多学科的临床应用与展望[J]. 陈永翀,肖摩,王洪生,胡栋才,金党军,樊兆宗,方进勇.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06(02)
- [6]成批烧伤伤员医疗后送方案研究[D]. 曹建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4(03)
- [7]25例烧伤患者的抢救分析[J]. 郑庆亦,蔡少甫,陈锦河,邹紫红,蔡林碧珍,阮兢. 中华医学杂志, 2002(19)
- [8]16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J]. 汪虹,刘军,严刚,马克娴.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0(04)
- [9]成批烧伤病人的救治体会[J]. 利天增,黎志明,祁少海,唐冰,责晓松,谢举临.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04)
- [10]成批特重烧伤救治失败分析[J]. 吕建中,于爱香,史绯绯,肖文芳.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