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底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舒恒,李昕,曾琛超,肖朝昀[1](2021)在《穿越风化槽的大断面海底钻爆隧道防排水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合理设计结构防排水系统是海底隧道成功建设及安全运营的关键。文章依托穿越风化槽的大断面海底钻爆隧道——厦门第二西通道工程,通过计算不同水头下的衬砌受力和配筋率,得出采用全封闭防水方案的合理控制水头;基于已有的渗水量理论计算公式,推导了不同衬砌设计方案的渗水量理论公式;采用改进的理论计算公式和数值模拟方法,以全封闭防水衬砌和注浆加固圈应用范围设计了5个计算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的隧道渗水量,验证了推导公式的可靠性;并提出了合理的结构防排水方案。
刘健,陈鹏里,房立赢[2](2021)在《青岛地铁过海区间隧道爆破施工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铁隧道的施工本就是一项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地下作业,如今青岛部分区段进行海底地铁隧道施工,更是增加了施工难度,需要认真考虑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在受边界限制不能继续扩张的含水层中进行隧道施工,第一要考虑地下水含量及不确定性;第二要考虑施工过程中进行钻爆法所造成的影响。通常,钻爆法的使用会导致周围岩层与流体产生互相作用,给隧道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造成一定的风险,并且爆破的冲击力会一定程度地破坏周围岩层,带来大量水涌入断裂破碎带的可能。
李健[3](2021)在《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某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大连某海底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流固耦合原理,运用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中的数值模拟方法(有限差分法)对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的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针对有限差分法采用三种判断标准(特征点位移发生突变现象、塑性区出现"类贯通区"和计算数值不收敛)对围岩稳定系数进行诠释。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围岩稳定系数的判断方法得出的围岩稳定性系数相差不大,基本都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综合考虑三种判断标准,可以将深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评价定量化,为海底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吴波,吴兵兵,黄惟[4](2021)在《隧道支护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1995年以来国内在隧道支护领域的研究文献,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隧道支护机理、特殊环境和地层中的隧道支护、隧道支护新材料和隧道支护新技术4个方面,并做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上述4个方面相应的研究成果都以时间递进式的顺序展开叙述和探讨,最后对隧道支护领域的发展做出展望。
朱赛男[5](2021)在《考虑水-饱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水下隧道地震响应解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江、河、湖、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下隧道的修建数量逐渐增加。在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随时面临地震破坏的威胁。因此,研究水下隧道地震响应机理,为水下隧道抗震减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的基础研究》(2015CB057800)课题5“深水长线盾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机理”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土的多孔多相性条件下复杂局部场地波动问题研究》(51378058),采用解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水下隧道地震响应规律,揭示了地震作用下水-土-结构体系的动力流固耦合机理,研究成果可为水下隧道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可以考虑水-饱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水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模型,将水层和下覆土层分别视为理想流体介质和饱和多孔介质,基于理想流体波动理论和Biot流体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采用波函数展开法和Hankel函数积分变换法,推导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水下隧道对平面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包括:(1)水下无衬砌隧道对平面P1波和SV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2)考虑土层与隧道衬砌有、无滑移两种接触条件下,水下隧道对平面P1波和SV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3)结合工程实际中,水下隧道多采用双层衬砌,建立水下双层衬砌隧道对平面P1波和SV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2.考虑海底浅海沟地形效应,建立了浅海沟下伏海底衬砌隧道对平面P1波和SV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3.在解析解的基础上,得到频域内水下隧道动应力集中系数、孔压集中系数和场地位移。重点分析了入射波特性(入射角度、入射频率)、隧道场地特性(水深、埋深和孔隙率)和隧道结构特性(衬砌刚度、衬砌厚度、饱和土-隧道接触条件)等因素对不同条件下的水下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对水下隧道地震响应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透水条件下的无衬砌隧道的场地位移大于透水条件下的场地位移;(2)P1波入射下的含滑移界面的水下隧道的场地位移大于无滑移界面水下隧道的场地位移,SV波高频入射下的含滑移界面的水下隧道的场地位移小于无滑移界面水下隧道的场地位移;(3)P1波入射时的水深变化对场地位移的影响与频率有关,SV波入射时的水深变化对场地位移影响较小;(4)SV波入射下的水深变化对浅海沟下伏隧道孔压集中系数和动应力集中系数影响很小;(5)水下双层衬砌隧道地震响应明显小于无滑移界面水下隧道的。
陈立保,孙文昊,孙州,武哲书[6](2021)在《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跨断裂带抗错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以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为例,结合穿越活动断裂带的相关类似工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沧口断裂带断层错动位移对主线钻爆法隧道结构应力、变形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不同衬砌模宽、剪切缝宽度、剪切缝模量比以及柔性层厚度的抗错效果,明确了断层错动引起的隧道结构破坏范围,提出活动断裂带大错断量作用下钻爆法隧道的合理抗震设防区域及抗错措施。研究表明:(1)抗震设防区域可设置为上盘左边界4D至下盘右边界4D范围;(2)建议采用衬砌模宽6 m,剪切缝宽度0.5 m,剪切缝弹性模量50 MPa及柔性层厚度45 cm的隧道进行抗错断设计。
王旭,孟庆余[7](2021)在《水下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密封垫截面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汕头湾海底隧道是国内外首座设计时速为350 km的单洞双线高速铁路海底隧道,采用1台直径14.57 m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盾构段水压达0.84 MPa,管片接缝处防水主要通过设置双道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密封垫实现。为研究合理的密封垫截面型式,确保管片接缝防水能够满足铁路运营要求,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初选的内、外道密封垫断面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压缩反力曲线、压缩形态,接触面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等指标综合分析确定内、外道密封垫断面4为推荐方案;利用"T"形模拟水压试验台对推荐方案断面进行最不利工况下防水试验验证,确定内、外道密封垫断面4可用于汕头湾海底隧道盾构管片接缝防水。
林涛,赵志宏,周书明[8](2021)在《裂隙岩体注浆块体离散元方法模拟分析》文中提出涌水是海底隧道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注浆可以有效降低涌水并加固围岩,保障施工安全。采用块体离散元方法模拟研究了浆液裂隙耦合模型、裂隙剪胀等因素对裂隙岩体浆液扩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考虑浆液裂隙耦合作用对浆液最大扩散距离有显着影响,结合Barton-Bandis(BB)裂隙本构模型更能够反映裂隙变形的真实特征;(2) DEM数值模型表明偏应力导致裂隙发生的剪胀作用会增大裂隙开度,改变浆液扩散形态。依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施工设计及实测数据,采用块体离散元方法得到的注浆渗透规律与工程现场监测结果基本是符合的,误差在工程应用的允许范围内。
张雨[9](2021)在《海底隧道水力流态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线美婷[10](2021)在《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及致灾过程模拟》文中认为在岩溶区修建隧道常会面临突涌水等地质灾害,尤其是修建浅埋穿河隧道,极具挑战性。由于隧址区存在断层破碎带、岩体风化程度高、节理裂隙发育等,河水入侵隧道造成突涌水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因此,首先从宏观方面评估突涌水灾害风险等级,研发隧道(洞)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系统,最后对于输出的高风险洞段,模拟其突涌水过程,综合确定危险性等级。本文首先从宏观风险评价方面,根据岩溶区浅埋穿河隧道的地质条件及隧道特征,建立了突涌水风险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通过自主编程实现危险性等级的即时评估。对于危险性等级较高的洞段,利用PFC3D软件建立了隧道断层带破碎岩体的数值模型,模拟了岩溶区易发的蚀溃型突涌水现象;同时,以试样中的粗、细颗粒配比为影响因素,描述了总颗粒损失质量、颗粒间接触关系、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的时变特征,并利用以上参数与时间的关系评价了突水突泥风险。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工程区地质条件及隧洞特征,选取了地层岩性、修正的岩层倾角、岩性接触带、断层带宽度、断层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地表水流量、地表汇水面积、隧道埋深、施工干扰程度共10个典型致灾因子,构建了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突涌水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用于秦岭输水隧洞下穿椒溪河段及跃龙门隧道下穿高川河浅埋段的突涌水风险评价,发现危险性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比较基本一致,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2)基于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编程工具,对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估模型加以程序实现,将其设计为便于操作的GUI界面。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通过与隧道实际开挖对比,该系统的评价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突涌水事故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3)针对高风险洞段,应进行突涌水数值模拟,岩溶区浅埋穿河隧道极易在断层带发生蚀溃型突涌水灾害。利用PFC3D颗粒流程序对破碎岩体试样随水力梯度增长而发生的突涌水现象进行了细观数值模拟,揭示了试样在渗流过程中一系列细观参数的变化规律。整个突涌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缓慢渗流阶段、突变渗流阶段、及稳定渗流阶段。在缓慢渗流阶段,破碎岩体的质量损失量、孔隙率及渗透系数缓慢增加,颗粒间接触数量缓慢减少;在突变渗流阶段,质量损失量、孔隙率及渗透系数急剧增加,颗粒间接触数量急剧减少;在稳定渗流阶段,质量损失量、孔隙率、渗透系数及颗粒间接触数量基本保持不变。(4)为了评估不同级配的断层带突涌水风险,建立了三组以粗、细料配比为变量的破碎岩体模型,在相同渗流条件下对比突涌水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破碎岩体中的细颗粒含量直接影响着运移和损失规律。细颗粒含量越多,粗颗粒就会随之减少,由骨架颗粒组成的力链网络就会越稀疏,从而导致渗流压力下细颗粒流失严重,即质量流失量越大,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增长越快,颗粒质量损失率就越高,类似于这种级配的断层破碎带具有较高的突水突泥风险,反之则相对安全。
二、海底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底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穿越风化槽的大断面海底钻爆隧道防排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工程概况 |
3 全封闭防水衬砌的合理控制水头 |
3.1 计算模型 |
3.2 计算结果分析 |
4 隧道渗水量研究 |
4.1 渗水量理论计算公式 |
4.1.1 对已有理论公式的讨论 |
4.1.2 不同衬砌设计方案的理论公式 |
(1)全封闭防水衬砌 |
(2)采取围岩注浆加固的排导型衬砌 |
(3)无围岩注浆加固的排导型衬砌 |
4.2 理论公式工程应用分析 |
4.2.1 理论公式应用方法 |
4.2.2 计算参数的取值原则 |
(1)半径参数 |
(2)注浆加固圈厚度 |
(3)渗透介质的渗透系数 |
4.2.3 计算工况设计 |
4.2.4 计算过程和结果 |
4.3 数值模拟验证 |
4.3.1 渗流数值计算模型 |
4.3.2 数值计算结果 |
4.4 渗水量综合分析 |
5 防排水方案 |
5.1 防水方案 |
5.2 堵水方案 |
5.3 排水及泵房方案 |
6 结论与建议 |
(2)青岛地铁过海区间隧道爆破施工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施工论述 |
2 数值计算,分析结果 |
3 地下水因素的影响和围岩的注浆加固措施 |
4 总结 |
(4)隧道支护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隧道支护机理 |
1.1 超前支护作用机理 |
1.2 软岩隧道支护机理 |
1.3 支护机理定量化初探 |
2 特殊环境和地层中的隧道支护 |
2.1 特殊环境中的隧道支护 |
2.2 特殊地层中的隧道支护 |
3 隧道支护新材料 |
4 隧道支护新技术 |
4.1 传统隧道支护技术革新 |
4.2 新技术在施工设备研发和支护设计中的应用 |
5 展望 |
1)隧道支护机理方面 |
2)隧道支护定量化研究方面 |
3)特殊环境和地层中的隧道支护方面 |
4)隧道支护新材料和新技术方面 |
6 结语 |
(5)考虑水-饱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水下隧道地震响应解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陆地隧道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1.2.2 水下隧道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水下隧道场地弹性波场的基本理论 |
2.1 水下场地波动方程 |
2.1.1 理想流体的波动方程 |
2.1.2 流体饱和多孔介质波动方程 |
2.1.3 单相介质波动方程 |
2.2 水下场地中各介质中势函数、应力和位移关系式 |
2.2.1 直角坐标系 |
2.2.2 柱坐标系 |
2.3 隧道衬砌外表面动力响应指标 |
2.4 小结 |
3 水下无衬砌隧道地震响应解析解 |
3.1 引言 |
3.2 场地模型 |
3.3 边界条件 |
3.4 场地的波场分析 |
3.4.1 自由场波场 |
3.4.2 散射波场 |
3.5 问题的解 |
3.6 位移与应力计算 |
3.7 比较分析 |
3.7.1 P_1波入射 |
3.7.2 SV波入射 |
3.8 水下无衬砌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
3.8.1 P_1波入射 |
3.8.2 SV波入射 |
3.9 小结 |
4 无滑移界面水下隧道地震响应解析解 |
4.1 引言 |
4.2 场地模型 |
4.3 边界条件 |
4.4 场地的波场分析 |
4.4.1 自由场波场 |
4.4.2 散射波场 |
4.5 问题的解 |
4.6 位移与应力计算 |
4.7 比较分析 |
4.7.1 P_1波入射 |
4.7.2 SV波入射 |
4.8 无滑移界面水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
4.8.1 P_1波入射 |
4.8.2 SV波入射 |
4.9 小结 |
5 含滑移界面水下隧道地震响应解析解 |
5.1 引言 |
5.2 场地模型 |
5.3 边界条件 |
5.4 场地的波场分析 |
5.4.1 自由场波场 |
5.4.2 散射波场 |
5.5 问题的解 |
5.6 位移与应力计算 |
5.7 比较分析 |
5.7.1 P_1波入射 |
5.7.2 SV波入射 |
5.8 含滑移界面水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
5.8.1 P_1波入射 |
5.8.2 SV波入射 |
5.9 小结 |
6 浅海沟下伏隧道地震响应解析解 |
6.1 引言 |
6.2 场地模型 |
6.3 边界条件 |
6.4 场地的波场分析 |
6.4.1 自由场波场 |
6.4.2 散射波场 |
6.5 问题的解 |
6.6 位移与应力计算 |
6.7 比较分析 |
6.7.1 P_1波入射 |
6.7.2 SV波入射 |
6.8 浅海沟下伏海底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
6.8.1 P_1波入射 |
6.8.2 SV波入射 |
6.9 小结 |
7 水下双层衬砌隧道地震响应解析解 |
7.1 引言 |
7.2 场地模型 |
7.3 边界条件 |
7.4 场地的波场分析 |
7.4.1 自由场波场 |
7.4.2 散射波场 |
7.5 问题的解 |
7.6 位移与应力计算 |
7.7 比较分析 |
7.7.1 P_1波入射 |
7.7.2 SV波入射 |
7.8 水下双层衬砌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
7.8.1 P_1波入射 |
7.8.2 SV波入射 |
7.9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跨断裂带抗错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类似工程案例调研 |
3 计算模型与模拟方法 |
3.1 计算工况 |
3.2 断层带错动特征 |
3.3 计算模型 |
3.4 模型参数 |
4 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分析 |
4.1 衬砌模宽对结构受力变形影响分析 |
4.1.1 衬砌结构变形 |
4.1.2 混凝土衬砌应力状态 |
4.1.3 衬砌钢筋应力状态 |
4.1.4 衬砌接缝变形 |
4.2 剪切缝宽度对衬砌结构受力变形影响分析 |
4.2.1 衬砌结构变形 |
4.2.2 混凝土衬砌应力状态 |
4.2.3 衬砌钢筋应力状态 |
4.2.4 衬砌接缝变形 |
4.3 剪切缝材料模量对衬砌结构受力变形影响分析 |
4.3.1 衬砌结构变形 |
4.3.2 混凝土衬砌应力状态 |
4.3.3 衬砌钢筋应力状态 |
4.3.4 衬砌接缝变形 |
4.4 柔性层厚度对衬砌结构受力变形影响分析 |
4.4.1 衬砌结构变形 |
4.4.2 混凝土衬砌应力状态 |
4.4.3 衬砌钢筋应力状态 |
4.4.4 衬砌接缝变形 |
5 隧道跨断裂带抗错方案分析 |
5.1 隧道抗错方案分析 |
5.2 隧道抗错断方案建议 |
6 结论 |
(7)水下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密封垫截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依托工程概况 |
2 管片结构及防水设计 |
2.1 管片结构设计 |
2.2 管片接缝防水设计 |
2.3 管片接缝设计水压 |
3 初选密封垫断面型式 |
3.1 密封垫截面设计控制因素 |
3.2 弹性密封垫断面类型 |
4 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 |
5 密封垫最不利工况耐水性试验研究 |
5.1 试验装置 |
5.2 试验过程 |
5.3 试验结果 |
6 密封垫应用拼装效果 |
7 结论 |
(8)裂隙岩体注浆块体离散元方法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裂隙注浆扩散理论模型 |
1.1 基本假设 |
1.2 裂隙变形控制方程 |
1.3 浆液扩散控制方程 |
2 裂隙岩体离散元模拟方法 |
2.1 几何模型与计算假定 |
2.2 浆液裂隙耦合本构模型对浆液扩散的影响 |
2.3 偏差应力对浆液扩散的影响 |
3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注浆模拟 |
3.1 工程概况 |
3.2 模型建立 |
3.3 模拟结果 |
4 结论 |
(10)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及致灾过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研究现状 |
1.2.2 隧道断层带蚀溃型突涌水现象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模型 |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1 工程地质 |
2.1.2 地质构造 |
2.1.3 水文地质 |
2.1.4 隧道特征 |
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2.2.1 权重分析方法 |
2.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2.3 突涌水风险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 |
2.3.1 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
2.3.2 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分析 |
2.3.3 属性识别分析系统 |
2.4 基于危险性等级的突涌水量范围预测 |
2.5 本章小结 |
3 隧洞(道)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危险性等级评价系统 |
3.1 隧洞(道)施工前期突涌水灾害风险评价程序设计 |
3.1.1 开发平台 |
3.1.2 功能构架 |
3.2 工程应用一:秦岭输水隧洞 |
3.2.1 工程背景 |
3.2.2 评价指标测量值 |
3.2.3 属性识别分析结果 |
3.2.4 评价系统计算结果 |
3.2.5 开挖验证 |
3.3 工程应用二:跃龙门隧道 |
3.3.1 工程背景 |
3.3.2 评价指标测量值 |
3.3.3 属性识别分析结果 |
3.3.4 评价系统计算结果 |
3.3.5 开挖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断层带蚀溃型突涌水数值模拟 |
4.1 蚀溃型突涌水致灾机制 |
4.2 蚀溃型突涌水流固耦合模型 |
4.2.1 固体颗粒模型 |
4.2.2 液相流动方程 |
4.2.3 流固耦合过程 |
4.3 数值试验过程 |
4.3.1 试样生成 |
4.3.2 模拟过程 |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颗粒迁移过程 |
4.4.2 颗粒流失量变化 |
4.4.3 颗粒间接触关系 |
4.4.4 孔隙率变化 |
4.4.5 渗透率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颗粒配比对突涌水过程中填充物流失与渗透特性的影响 |
5.1 数值试验过程 |
5.1.1 试样生成 |
5.1.2 模拟过程 |
5.2 颗粒流失量 |
5.3 质量流失率 |
5.4 颗粒间接触关系 |
5.5 孔隙率及渗透系数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海底隧道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穿越风化槽的大断面海底钻爆隧道防排水方案研究[J]. 李金,舒恒,李昕,曾琛超,肖朝昀. 现代隧道技术, 2021(S2)
- [2]青岛地铁过海区间隧道爆破施工稳定性研究[J]. 刘健,陈鹏里,房立赢. 居舍, 2021(29)
- [3]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某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J]. 李健. 交通世界, 2021(26)
- [4]隧道支护技术研究进展[J]. 吴波,吴兵兵,黄惟.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1
- [5]考虑水-饱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水下隧道地震响应解析分析[D]. 朱赛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6]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跨断裂带抗错方案研究[J]. 陈立保,孙文昊,孙州,武哲书. 铁道标准设计, 2021(10)
- [7]水下盾构隧道管片接缝防水密封垫截面设计研究[J]. 王旭,孟庆余. 铁道标准设计, 2021(10)
- [8]裂隙岩体注浆块体离散元方法模拟分析[J]. 林涛,赵志宏,周书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1(04)
- [9]海底隧道水力流态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 张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岩溶区浅埋穿河隧洞(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及致灾过程模拟[D]. 线美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